关于“孤独”这个主题,Michael Dudok de Wit 从来未停止过探索,他的作品总在传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人的一生从来都是孤独的,但心里有了牵挂,这份孤独才不至于蚀人心骨。
《父与女》是这样,《红海龟》亦如是,只不过由当年的 8 分钟短片,变成了后者长达 80 分钟的完整动画。
Michael Dudok de Wit 的动画作品多为默片,不特别渲染人物冲突和角色情感,通过画面中的其他元素来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比如《父与女》女主一生遇见的路人,《红海龟》里男主所在荒岛。
主线单一看似平淡,但总能敲动人心。
有着与《父与女》如出一撤的简洁和阴郁,《红海龟》多了一份熟悉的超现实,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熟悉的画风迎面扑来。
由宫崎骏、高畑勋统筹成立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包揽了几乎所有宫崎骏的作品,此次和 Michael 共同制作的《红海龟》保留了精致流畅动画效果的同时,也出人意料地没有冲淡 Michael 本身的风格。
《红海龟》讲述了一个红海龟化成女人,陪伴男主一生后重回大海的故事。
虽然我很想把这片子叫做《人龟情未了》的人打死,但这句话确实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红海龟》的主要剧情。
也不要问我为什么海龟不是变成男人,因为我不是导演#微笑#。
影片轻描淡写地重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成长、生活受挫(船难)、恋爱、结婚、生子、子女离家、老伴先逝,这是一个对生活有向往、有理想、希望逃离安全岛但最终留守的普通人的一生。
导演没有要批判平凡的打算,也没有歌颂野心的意思,只是中性地刻画了我们最为寻常的人的一生:有风浪、不甘心、努力过、伤害过关心自己的人、为了另一半留守安全范围、面临下一代想要逃脱的离别和晚景的孤单。
我们都以为每个人的路各不相同,其实大部分都殊途同归。
所有的野心都将归于平淡,所有的风浪都是日后谈资。
野心和追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但没有野心,也不代表我们可以过得不认真。
爱情,你可以看做是一种对野心的羁绊,也可以看做是平淡的支点。
如何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时机问题。
但即使是在当年想当然的安全小岛,生活未知的风流却仍然时有发生,而此时你虽然担心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安危,还有别人。
到最后的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只要好好活着就已经足够了。
男人临死前的最后一瞥望向那个他曾经一度想要抵达的海平线。
最开始的是:他选择了留下来,那个幻化成女人的海龟成了他留下来的理由。
于是,相爱相亲,育有一子。
这一生的绚烂幸福,终究是要烟消云散,孩子离开,男人老去,女人幻化成海龟,一切寂寂然,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但他们终究是欢愉过、幸福过,得此才度过了这漫长一生。
作为一部非纯血的吉卜力电影,其实如果不说的话,还是蛮难认出来的。
而如果看了导演的奥斯卡奖作品《父与女》的话。
会发现,电影内核还是更由导演主导的,毕竟,吉卜力扛把子之一的高田勋只是美术指导而已。
身为无对白电影,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它的解读可能性,而动画因为其特殊性,几乎每一帧每一个细节都是导演思想的表达,这种解读可能性就更多,以至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丰富的画面,偏写实的画风,一个多小时的时长,让电影比起《父与女》这样的短片更加难以驾驭,而在我眼里看来,《红海龟》,大概算是驾驭失败了......前面提到《父与女》,稍微一查便能知道,是导演的代表作,讲述女儿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父亲归来的故事。
其中极简主义所蕴含的深刻内容,让它荣膺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短九分钟的观看体验却足以让人大感满足,建议有时间的话不要错过它。
而如果观看了《父与女》之后,再看《红海龟》,就会更容易理解其中一些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减少很多无意义的争论。
在我看来,《红海龟》是一部象征意义大于逻辑性的作品。
电影中有许多的剧情看似不合理之处,它们更像是为了表述一种行为或者过程而设置虽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导演的驾驭失败的地方。
而是否紧看重这一点,我认为是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地方。
远景镜头的大量运用使电影整体呈现一种空旷寂寥的气氛。
而为了强化这一点,电影里面除了充满好奇心的几只螃蟹外,其他动物都是孤独的个体,又或者是在一个更辽阔的环境下成群,反而更凸显了其孤立。
而虽然是写实的画风,可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之外,几乎都是各自单独的色块,黄色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绿色的竹林,彼此之间的界限,从那片严格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的竹林与沙滩之间的鲜明区分便可见一斑。
这类氛围的渲染,与其说是为了故事服务,不如说是更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
然后说到电影哪怕为了舍弃剧情的合理也要强调的象征意义上。
电影里面有很多明显的行为,比如主人公掉入水中,然后从一条狭窄的水下通道挤出来,比如主人公孩子做的那一个梦;也有许多不那么明显的行为,但是这个就可能涉及到过度诠释,以及想法因人而异,就不作剧透。
总之,如果只看表像,那么这不过是一部空有画面而乱七八糟的一部电影,而如果细究内涵,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有颇多可挖掘的地方。
大概,就像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们看到的,与电影最后给出的解释一样的不思议吧。
作为吉卜力的粉丝,看这一部电影的起因,自然由于其有与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不过,大概,吉卜力工作室在其中主要就是画画的吧,故而没有太强存在感。
整体画风因为是高田勋作艺术指导的缘故,所以虽然显得有点陌生,不是吉卜力以往的风格,但那种精细而写实的感觉却没有落下,如果是宫崎骏的话,那么就不会只有一两条虫子,几只螃蟹,而会充满着探头探脑的小生灵了。
故事方面,很明显是导演的思想占了大头,所以不同于以往的表现方式也能让人稍感新奇,然而终归剧本、分镜是经过审核了的缘故,所以那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那种将一些看似与内容无关的生物的打闹作为过场的行为等等,都在或多或少的显露着吉卜力的身份,时不时让我会心一笑。
总之而言,《红海龟》并不算是一部看了让人觉得满足的电影,它虽然有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然而却可能会让你初次看完之后有更多的困惑,既是对于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对于电影所遗留或产生的内容。
作为一部宫崎骏宣布退役之后的新的寻找出路的电影(虽然宫崎骏老爷子看完之后又想着再次出山,不过这位快要八十的老人时间真的不多了...),《红海龟》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好看与否,可能更多的是为吉卜力接下来的路探明方向又或者提供选择,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能说它是成功的,冷清的人气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
宫崎骏,高田勋,铃木敏夫,吉卜力的顶梁柱们正在相继的老去,而吉卜力的运作模式又很难产生新的接班人。
我不知道再过几年,再过十年,吉卜力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是否还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看着这位迟暮的庞然大物垂垂老去,然后分崩离析,而我们,大概会像《红海龟》里最后那样,陪他老去,等他离开,之后,再变回海龟,游向大海里去吧
特意下了Acfun看《红海龟》 看到片头红色的吉卜力标志略懵
嗯 蓝色的龙猫不见了 所以说我宫爷爷宣退后龙猫就变了?
也许吧。
船只失事暴风雨和海浪的声音很真实也很震撼,男人流落孤岛一次次试着造船筏却总是在海上莫名其妙的散架 直到他发现罪魁祸首红海龟 再之后红海龟登岸 到此画风一变,本以为的鲁滨逊漂流记成功变成了人龟情未了 其实之后的剧情也没什么特别的了 红海龟变成了红发女人 男人放弃了离开的念头 男人女人共同组成了他们的家庭 后来又有了宝宝 直到孩子长大离开他们直到男人寿终正寝女人又变为海龟离开小岛故事也就结束了小岛依旧平静像什么也未发生 普通而平凡的剧情像万千人们的一生 可这些却是男人一生遥不可及的梦。
是的 男人一生遥不可及的梦。
我一直认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个流落孤岛的男人做的一个长长的梦。
一直都只有他自己待在那座孤岛上 最简单的娶妻生子是他一生的奢望 全片无对白 只有时有时无的配乐 我没有快进 完整看下来心里却堵的难受 很孤独的影片 孤独的天空孤独的落日孤独的繁星孤独的大海孤独的丛林 只有这些陪伴了男人的一生 没有人声 只有年复一年生老病死的动物 略略想想自己若一个人在孤岛上什么都没有没有人理我没有人跟我说话 除了白日梦没什么可做的 真心是满满的绝望,,,
给三星是因为我确实除了满目的孤独什么也没看出来 画面很美 但这并不妨碍我看不懂呀 嗯 我不喜欢这种让我消极的片子 没有看其他人的影评因为不想影响我最初的情绪 啊 这篇乱七八糟的东西真的是我写的嘛😷 继续等吉卜力出新片吧 现在只能继续看夏目咯 嗯 我就喜欢肤浅易懂的动画
《The Girl》虾米试听http://www.xiami.com/song/1776209279 一个真实的人生,是没有主题的。
海龟的一生,能活150岁,几乎是人类的两倍生命长度。
如果它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这只红海龟也许是看到了男人离开岛屿就会死去,于是,便竭力阻止了他,后来有了新生命,有了大海啸,有了九死一生,有了亲人分离。
再后来,在月光下老去的男人最后望了一眼远方的曾经的早已回不去的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红海龟用一半的生命陪伴了这个男人一生的生命,最后变回海龟,离开了男人,回到大海。
也许在红海龟余下的岁月中,这份执念也会随着老去而消逝在无垠的大海之中。
生命,就像是那座岛屿上密密麻麻长满的竹子,没有主题旋律,没有精彩绝伦,只有生命本身,它本该如此无声,本该像日日夜夜的潮涨潮落,风起风平。
看完之后我歇斯底里地哭泣,便只为生命的平凡,或也为生命的虚无。
雨夜,看完《the red turtle》哭得停不下来。
年轻人在看到远方的那一瞬间,我便明白了他要什么。
他是爱父母的,很爱很爱,他也知道父母有多爱他,但追求未知世界的冲动迷惑了爱。
母亲早就看出孩子要远行,却是万千的不舍。
她在矛盾的漩涡里尽力地说服自己。
她半夜握住孩子的手,生怕孩子飞了。
妈妈在我又一次临行前,月光下为我补衣服,千叮咛万嘱咐,在浦东,万千不舍地抱着我。
那个婀娜多姿的美人(话外,我是女孩),那一刻是那么纤细与无助,我真想就留下来了,抱住她,告诉她我不离开了。
也只有当少年盛气褪去了,方能体会母亲。
电影里,孩子离开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笑着向爸妈挥手。
他还太年轻,舌尖只尝到了探索的兴奋,喉头还未吞咽到离别的苦涩。
留下来的爸爸妈妈相依为靠或是在夕阳下散步跳舞,虽然那么美,却无非是一阵阵麻醉针,生怕药醒了心痛得无法抑制。
孩子再也没有回来过,父亲死了。
母亲摸着丈夫的手慢慢变回了海龟,回到海里去了。
人生就像一场梦,挚爱过,快乐过,离别过,欲绝过,然后一切就像没发生过。
(P.S.《红海龟》恐怕不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
很多影评有质疑它的无声手法是给自己高定位的矫揉造作。
个人认为,恰恰是无声,才营造了整个作品独特的美感,并极大地调动了观者的个人情绪与人生经验的代入。
这是一首写给成年人的诗,如果愿意读,那便请慢慢读。
)
这部动画片的质朴风格设定不是没有缘由的.而且我一直偏爱这类闷闷的,没有满足期待欲望的片子。
让我不经想起对比明显的少年派。
红海龟的魔幻程度是极力克制的,唯一的体现在红海龟变成女人,实际上重点在于男人本身的荒岛求生的心理变化隐喻出的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的生活状态。
那么假设越多的修饰岛上生活的戏剧性就会越削弱对现实生活那种无限循环的孤独和人终会消失的恐惧。
包括儿子的出走也是必然的,人的寂寞感可以消除,而孤单的感觉是无法消除的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那个海龟女人对男主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个设定也可以是其它的动物,只要她是未知的具有神秘感的,然后被驯服再然后就是陪伴,经历磨难。
这个片子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对观影的审美态度,而不是感叹孤独或者相濡以沫,或者人生鸡汤blablabla……当然这种审美态度对抗的就是媚俗,一种老是期待爆点和彩蛋的心理,它对抗的是浮躁的信息过量的现状,实际上想象力也在这种大量的观看习惯中消失了。
因为太多选择后,你一时无法沉迷某一种风格,也不会再去研究或者深究,而是渴望获得更多的过剩信息。
这里我想说说李安的少年派,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同类型里面的佼佼者。
不过,这种人性悖论主题的片子我更喜欢十戒里讲故事的方式,镜头的平稳沉闷带出肉身的沉重和命运的荒诞。
ps:我超喜欢李安的。
看着红海龟每个镜头都有体现出的细节 ,很感动。
电影没有对白,只有画面与声音,但这并不会对电影的剧情有丝毫的阻碍,手法可谓古典,悠长而浪漫。
关于电影究竟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以我个人观点,实际上就是在表达人生的境遇与爱的挽留。
L可以类比为每一个尚在路上之人,他被暴风雨卷到了一处孤岛,暴风雨是他累积的经历与过去,这座孤岛就是他当下所处的环境。
在电影一开始,L不停的想要出海,不带物资,甚至连水都没有。
他如此急切的想要逃离孤岛的目的是什么?
起初我不清楚,后来在两次离开失败后,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音乐的存在,随后我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的目的,他的梦想,他想要的东西。
而他一次次的远航预示着他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排除万难,但终归会被红海龟从中作梗。
而红海龟的意向是非常之多的,她是爱人、是寄托、是依、也是保护和阻碍,红海龟知道此时L距离孤岛(环境)不远,风平浪静可以游回去,而一旦离开更远的地方,风浪凶险,前路未卜。
三次连续的失败耗费了L的精神与意志,却让他注意到了红海龟在他身边时的别样的幸福与喜怒忧思悲恐惊,随后他抛掉了自己的木筏,意味着他选择放弃接触梦想,愿意在当下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着。
但他心中始终怀念着梦想,对于梦想的渴求被传递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不停的给自己的孩子讲外界所接触到的一切,那些过去追求梦想时所经历的一切,他不想让孩子像他一样生活在这座寂寥的岛上,即使他爱红海龟和现在的处境,但他还是希望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但海啸的意向我始终没有看懂,我只能猜测。
海啸是灾难的化身,或许意味着人生的一场大变动,它摧垮了这座孤岛(环境)的竹林,破坏了它原本的处境,也让L渐行渐远,但最终孩子把他找回了所处的地方,挽救了他的心,他们一起回到孤岛之上,烧毁了所有被破坏的竹子,完成了断舍离和死与新生。
最终孩子在自己的领悟下决定去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离航后,只留下了L和K,L渐渐变得苍老,而K却毫无改变,那是因为K始终保持着L心中的最美的姿态。
直到自己死去,人生终结,虽然梦想未曾实现,孩子未曾归来,但他的心中一定是怀抱着幸福与喜悦的。
时一男唤作美须公,出海遇险,至一孤岛。
斫竹成筏,欲遁,途遇一赤海龟衝筏,筏毁。
美须公勃然,待龟登岸,以竹击其首,覆其身,龟腹上壳下,动弹不得。
经日,壳裂若卒,公以枝叶覆其身,戚戚悔然。
后逢大雨,龟得水复生,幻作一女子。
公见之倾心,相交媾,泯恩仇。
经年,生一子,及长,逢大水,岛隳。
子整装欲走,公夫妇相守于岛,至白首,公溘逝,妻复变龟,悯然离去。
得闻其子,后习武功,有徒若干,自成一派,时人唤作“龟仙人”。
这部入围了2016年第69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又在2017年被奥斯卡提名最佳动画片的作品《红海龟》,由荷兰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执导。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熟悉他,但可能你看过他的动画短片《和尚与飞鱼》和《父与女》,这两部作品,让他分别获得法国凯撒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谈起这部新作品,迈克尔·度德威特说,其实是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主动联系的他,鼓励他如果有长片动画作品的想法,吉卜力愿意作为他的制片公司,一起合作动画长片。
于是,迈克尔·度德威特说,他开始与自己梦想中的公司,开始了制作《红海龟》的旅程。
从动画短片到长片迈克尔·度德威特的短片作品,有着人物动作流畅,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表达情绪、简化的面部细节、被消声的对话,以及用最单纯的故事,打动人心的特点。
而这些属于他个人的动画片特质,都被很好的延续到了他的这部长片动画《红海龟》里。
相信这与吉卜力的制片,给到创作者的自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双方的合作之初,就明确了,吉卜力只是制片和动画制作,整部电影都将由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自己提出主题和故事脚本,《红海龟》将是一部纯粹的欧洲动画片。
于是,在动画工作者们的努力下,我们有幸在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以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中,看到了这部筹备已久的《红海龟》。
迈克尔·度德威特说,当他想到红海龟时,就知道这个角色放在故事里,再合适不过,并且用作电影名称,也极为合适。
“红海龟”是人们既恐惧又敬畏的一个综合体,它的神秘承载着复杂的涵义,并且与人类有着深度的情感交流。
放弃对白,用肢体和镜头语言叙事。
影片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交流。
让观众通过逼真的自然环境,感受到人在其中的挣扎与煎熬,当然也有美丽与闲适。
电影的开篇,表现的是在海中遇难的男人,在风浪中,岌岌可危地抓住了自己的小木船,最终筋疲力尽的漂流到了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男人在小岛上环绕了一圈,饱餐了一顿树果之后,开始了三次的逃离旅程。
然而每一次,都因竹筏被撞翻而告终。
当他第三次出海,终于见到了罪魁祸首“红海龟”时,他是气愤的。
然而当他掉到了海里,面对巨大的红海龟,他又是恐惧的。
等他回到了小岛上,看到夜里上岸的红海龟,他又忍不住,蛮横的用暴力去报复她。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男人痛哭流涕,或者绝望呼喊。
而是不断的用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
影片中,即便有特写,人物的面部,也只是蝌蚪大小的眼睛,眨来眨去,我们在影片中,读取更多的是人物的肢体语言,以及人物动作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比如男人决定放弃出海求救的念头,在小岛的树林里昏睡了几天几夜。
即便主体人物没有动,而他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产生交互,先不说之前不断与男人的行为互动的小沙蟹,树林里的百足虫,小蚂蚁等等。
就连画面里的风、雨和树林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与男主角一起,共生在这座小岛上。
男人的去留,也对它们产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而这一切,我们仅从画面中的节奏和动作就可以感知,完全不需要旁白或者对话。
男人缓慢的步伐,就可以表达他的疲累,男人栽倒在地,长睡不起,就可以理解他决定放弃,以及沉重的失落感。
这些画面信息,都给了观众更大限度解读电影与感知电影的乐趣。
这些细腻的人物内心处理,在80分钟的电影里,无不在。
更多的将体现在影片进行到故事的后半段,男人与女人组成的一家三口,相互之间,也从不需要语言的沟通。
红发女人从自然中来,所以沉默就是她的语言。
当人物之间的距离远了,他们则会通过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观众们更是可以毫无隔阂的解读其中的含义。
这是针对很多如今的动画片或者电影作品中,过于复杂的信息传达,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
同时给了观众一次不同的体验,或者说单纯的视听享受。
梦境与现实的模糊界限影片中有几个重要的梦境,作为故事的转折。
第一次是男人在放弃了求生后,被月光下夜幕里的四重奏交响乐唤醒,然而当他走向海边,一切都是虚幻的想象。
他与现实世界,最后的那一点记忆与连接,逐渐的消失了。
之后他遇见了夜里上岸的红海龟,他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动,同时继续搭建自己的越洋竹筏。
然而在夜里,他因为良心不安,又做了一个海龟升天的梦。
醒来后,他开始尝试救回这只被晒干的海龟,可惜一切都是徒劳,那天夜里,海龟的生命,应该就已终结。
当红海龟幻化为红发女人后,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
女人推走了自己的龟壳,男人推开了自己的竹筏,两个人决定留在岛上一起生活。
他们的相遇是奇迹,相爱是自然,没有谁追求谁。
两人是从相互吸引,到相濡以沫的平凡夫妻。
当他们的孩子出生之后,经历了孩子的遇险与家园的危机,如同我们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一样。
孩子逐渐的长大,而家园的含义,永远是家人,外在的环境即便遭遇风雨的侵袭,家人的相互扶持才是组成一个家的核心。
儿子在夜里,梦到了自己钻进了最高的浪尖,与父母在沙滩挥手告别。
次日,儿子与几只海龟远行而去。
母亲隐隐地哭泣,父亲则表示理解。
就像无数在夜里,向着月光回到大海里,开始冒险旅程的小海龟们一样,儿子也注定走向远方,开始独立的生活。
影片中的现实,引发了梦境的产生,而梦境过后,又会对人们的现实,发生影响。
两者彼此联系,相互映射。
在真实与梦境之间,只有那么一丝丝的界限,有时候,甚至是可以视为一体的。
自然的尊重,自我的感知影片简单的开篇,平淡的收尾,令观众都有些措手不及。
儿子的远走,男人的老去,女人的离开。
一切都那么的单纯自然,又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的宿命。
影片中,人物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需求的,其中包含了憎恨与爱怜。
就像是红海龟与男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相互碰撞,都是孤单的个体,也许红海龟本身寂寞,才会总是阻挠男人的出海离去。
而当他们从人与海龟,进入到第二段关系旅程后,两个人彼此相爱,化解了一切欲望,红海龟得到了繁衍,人类也不再孤单,两个人通过彼此,度到了彼岸。
除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尊敬与回馈。
影片中也表现了很多个体的感知。
人类的梦境就是其中之一,而儿子与海中的漂流瓶,也是一处很有趣的细节。
他儿时在海边,捡到了一只空空的玻璃瓶,母亲不知道这个瓶子的用处,而父亲教会他,用这个瓶子如何盛满淡水。
之后,这只玻璃瓶成为了儿子唯一的宝贝,也是唯一的财产。
海啸过后,他重拾了淹没在池低的空瓶子,但是他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更长远的看法。
于是他高举瓶子,让瓶中的水位线,与海平面重叠。
他生活在小岛的现实,与真实世界的大海,其瓶中生活的对比,就立刻显现了出来。
之后他梦到了自己与父母告别,从而踏上了远行的道路。
如果说,在人一生的旅程中,终要经历见自己、见高山、见众生的几个阶段。
那么男人与大海、男人与红海龟、男人与儿子,就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圆满的人生旅程。
他在与大海的对抗中,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在与红海龟的交锋中,看到了自己的罪恶。
在与儿子的相处中,他教会了儿子自己的经验,采集的归来与水瓶的用法,其实传达了更多父与子在背后的交流。
而母亲在儿子掉落水坑之后,阻止了父亲的帮助,耐心大胆地执导儿子,如何潜游,自己回到大海的怀抱。
更是凸显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个体的本能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自然会教会他一切。
对于孩子的了解、信任和放手,更是母子之间,需要必经的过程。
《红海龟》的故事里,我们看不到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高潮部分主人公如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是顺从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的宿命,一路走向了生命的终结与亲人的分离。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单纯和美丽的地方。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红海龟”以及后面的故事,都是男主角在孤独终老前的想象,但是这都不影响这个故事本身传递的深意。
相信在我们浩瀚的一生中,都会遇见自己的“红海龟”,它让我们认清自己,改变自我,从而度过平凡的一生,最终到达生命的彼岸。
最后,可以说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是无比幸运的,据说这是吉卜力第一次尝试国际合作,而工作室的人不断的鼓励迈克尔·度德威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据说吉卜力老板曾对他说:在我们的工作室,导演决定一切。
相信这也是吉卜力的一贯方针,这与法国戛纳的导演决定论的非常契合,也许这也是让日本电影,在欧洲接受程度更高的其中一个因素吧。
2017年3月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a fantastical exploration of what makes a person content with their surroundings 老头们的内在精神世界真是难以捉摸啊..
结尾还是没忍住泪奔,日本吉利卜与欧式美学的完美结合,极简主义,构图满分,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解构式寓言,重拾敬畏,克制抒情,浓浓的奇幻意味加筑主题平添砝码,对于生命的起始和陨落,对于时间和物质的思考,对于情感和梦想的意义,好像堕入哲思的怪圈,感同身受的领悟和清醒,疼痛和回味深长而悠远
龟不还手,有佛性。
来人世一遭,就是为了陪你一程。
别的都很好,就是这个故事没法接受。有个人一次又一次粉碎你逃离的希望,把你的人生彻底囚禁,你还爱上这个人?这是得了几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什么样的行尸走肉才能忍受这样的人生?电影居然硬能拍得温情脉脉。
画风、意境挺美的,剧情、立意则有点迷惑……
片子没什么问题,it's just fucking boring.然后虽然顶着吉卜力的红标,但这完全就是一帮法国人画出来的,导演画故事版的时候高钿勋大概提了些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建议以外这就是纯正的欧式动画。
愚钝如我,尚不能参悟吉卜力和法国人联手打造的文艺古典默片要传达的深邃内涵。极简主义美学和虚无主义哲学嫁接在一起,编织了一场幻梦,仿佛在阐释自然和人生这些宏大的命题。人总逃不过赤条条来,孤独独走的宿命,潮起潮落,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不小心就是一辈子。像寓言,又像诗歌,朴素却感伤。
#美人龟#太爱这种画风了,为了体现是与吉普力合作的而不是完全出自吉普力而把男女主的眼睛画成了两个黑点,一看就是欧洲范啊。结尾有一种凄凉又有一种恍如一场大梦的感觉。
Studio Ghibli--Ideologically suspicious as usual.
日本一直钟爱动物本生的故事,绝望——希望——绝望——希望,就是人生。
音乐还好。
有点尴尬😅
吉卜力和法国合资的电影,故事很“法国”“白人”。感觉就是家庭侠那一挂,真的一点韵味也没有,太枯燥乏味。
影評又消失。只有給力打個印象裡的低分。男人女人就一定要做愛生仔,嘔心
无需对白,看似简单但却难以解读,个人觉得在电影中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包容,人永远向前的精神。
从开始的奋力逃脱到后来的慢慢融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习惯了简单,习惯了寂寞;可怕又可幸。
空洞乏味言之无物,极简风格和强行无对白可以很文艺,却不够艺术。
是个童话故事。
1.人与龟相恋,注定有一个孤独的结尾;2.我怀念的,是无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