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新加坡最大的收获不是观光与美食,而是看了这部后劲极大的《小孩不笨3》。
选择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这部电影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导演梁志强确实很厉害,系列前两部豆瓣评分8.0和8.3,摆脱电影续集品质下降的魔咒,第二部无论是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有有所升级,也更加深刻,第三部既瞄准小升初的重要关口,同时胡静和周俞辰饰演的母子加入海外陪读新议题,更广的视角、更多元素,搭建更大舞台供导演发挥,相信第三部会更狠、更猛。
另一方面,我女儿恰好刚升初一,为人父母,陪伴孩子多一天,教育的体会就多一分,也愈发觉得担子更重,期待电影能给我启发和共鸣。
电影票花的很值,《小孩不笨3》没让人失望。
如果说系列前两部是给父母的当头棒喝,用来修正教育过程中走的弯路,那么这一部更厉害,导演举起的不是棍棒而是砍刀,劈开教育这块顽疾,学校、家长、学生三个视角不断切换,刀刀直中要害。
而且和其他电影只是提出问题不同,《小孩不笨3》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有效的解决问题。
叙事凝练,坚定有力导演梁志强的这部电影,观众感觉不到一丁点儿功利性,他摒弃了一切和教育主题无关的内容,在创作上章法严谨、自成体系。
电影勾勒出从学校校长、老师,到学生及父母的生动群像,剧情以孩子学业为轴心,从上海转学到新加坡的梓豪在母亲的督促和陪伴下,成绩超越公认的学霸jayden,于是所在班级,以及学生背后家长们的“平衡”被打破,各种冲突和矛盾纷至沓来,一番接一番向失控发展。
很佩服导演,他真的太懂教育了,真实再现了学校和家庭两大教育阵地,大大小小的元素都被提炼之后在银幕上放大,精彩纷呈的桥段难以细数,每一处都直戳观众的心窝子和肺管子——妈妈们为了提升孩子成绩无所不用其极,先背字典再背小说;为了进所好中学挖空心思,文娱特长也要惦记一下,胡静饰演的妈妈问“现在学还来得及吗”那段太真实了,有孩子的观众都会会心一笑;母子间的隔阂通过给电脑断电呈现,妈妈不懂游戏装备很值钱,被迫退出游戏后梓豪遭同学奚落,这事儿是不是都干过?
几次考试和演讲,每来一次都会掀起一波小高潮,当jayden在台上演讲词穷时,真的是给银幕前观众沉重一击,我们是不是只顾着一厢情愿的给予,却从来没问过孩子是不是还爱自己?
电影越到后面力道越大,紧张氛围逐步升级,jayden妈妈体罚、语言暴力的教育方式令人窒息,从拼家教到移民局举报,拳头渐渐握紧,随之是突如其来的转折,教育这个沉重又深刻的命题,给导演提供肥沃的创作土壤,纵观电影大大小小的桥段,足够抓人、足够戏剧性,但又如此写实,从而引发强有力的思考和共鸣。
从看戏到入戏,随时扪心自问《小孩不笨3》没有弯弯绕绕,剧情直接、态度直给,导演的叙事效率很高,电影的节奏和氛围就像上紧的发条,观众能意外收获紧张感和爽感。
这样的观感很难得,毕竟这类电影很容易陷入冗长烦闷和持续说教的窠臼,好在导演秉承一贯创作手法,电影轻松欢快、笑点颇多。
在银幕前坐定,开始是欣赏异国鸡飞狗跳的看戏心态,慢慢会发现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大致相同,《小孩不笨3》有普适性,聚焦的问题感同身受,于是完成了从看戏到入戏的转变。
随便举几个能够让观众扪心自问的电影细节。
比如海外求学议题,梓豪在妈妈陪伴下到新加坡就读,当下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我所在的深圳为例,早晨过关香港,都能见到成群结队揉眼睛的小朋友过去读书。
这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电影立场鲜明,这样的生活不是梓豪想要的,而且到了新加坡学业的压力没有减轻反而更大,而妈妈呢,到底是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夫妻关系中得到认同?
观众会和电影里梓豪妈妈一同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所有安排,“为了孩子好”和“为了将来不要让自己后悔”哪个更多一些?
又比如jayden妈妈令人窒息的“鸡娃”,都已经是学霸了还不够,每一分都要锱铢必较,她陷入教育的怪圈,将自己的体面和自尊转化成对儿子的压迫和惩罚。
观众看到这里会再次扪心自问,哪一个没有因为学习成绩责骂过孩子?
又有谁不是在孩子出生时激动的许下过希望他(她)健康、快乐成长的诺言?
沟通永远比粗暴的命令更重要,电影用梓豪和jayden的妈妈间的对比做论证,生活优渥的jayden幸福感还不如身居陋室的梓豪,我们都会下意识的利用身份优势给子女施压、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管教孩子,梓豪妈妈对儿子的理解和认同、用自我牺牲去帮助儿子社交,给观众上了生动一课。
子女教育耗时长、难度大,每对父母碰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小孩不笨3》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面面俱到,提炼出普适性的问题点融入到电影中,影片的创作过程,和数学试卷上的压轴题一样,提出问题、给出解题过程,并在突如其来的反转之后给出可供父母们参考的答案,这是电影的现实意义。
最后想再多说一嘴,优秀的电影能让人反复思考和回味。
《小孩不笨3》多视角、多维度探讨教育难题,导演梁志强真的很聪明,明面上他是站在客观立场塑造群像,但细品发现他始终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们发声。
他尝试用那场针对考试成绩的演讲,告诉父母们分数没那么重要,电影里最热烈的掌声给了作为他嘴替的梓豪;小胖卖鱼圆面的父母极具喜感,小胖生日那场戏令人捧腹,深层意义则是学习固然重要,但鸡娃、考名校绝非人生唯一出路;一对一的家教、律师奉上的演讲稿、优渥的物质生活让jayden赢在起跑线,但这又如何?
孩子的幸福主要来自父母的理解、认同和爱,导演对两个家庭的构建,满载智慧和善意。
就如片名“小孩不笨”,导演道出了孩子们的呼声,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拼命搏分数和考名校也不是人生唯一答案。
在全民鸡娃的当下,真的很希望《小孩不笨3》能登陆内地大银幕,给紧张的教育氛围松松劲儿,从而让孩子们可以松口气儿。
我是第一次看这个系列的作品,我觉得导演拍的非常好,很感动。
很有教育意义。
电影的主题就是为一个字“卷”。
典型的家长让孩子卷,让孩子上名校,都打着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号。
透过这个电影,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很真实。
电影里面也很巧妙的提到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会取代人类的话题。
电影后半段也让我感受到在不同立场上父母有父母的苦,孩子有孩子的苦。
电影很好看,推荐父母带小孩来看一看这部电影。
有一说一新加坡的美食馋到我了,有机会一定去旅游一下!
小孩不笨3,孩子拥有快乐自由成长的童年,比应试教育更重要,影片剧情生动,孩子们自然演绎,暑期档和朋友们去看吧。
电影《小孩不笨3》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亲子之间的代沟、家长管教子女的困难等。
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幽默的元素让人捧腹大笑,也有感人的情节让人泪流满面。
影片以普通家庭为背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面临的种种挑战。
电影《小孩不笨3》强调了理解和尊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影片揭示了当前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电影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和鼓励,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真情与善意。
观众对电影《小孩不笨3》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喜剧电影,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幽默感。
电影通过普通家庭的日常小事反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观众深有感触。
世界上没有笨小孩,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
有些家长比如Jayden的妈妈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逼迫孩子去学习,去争第一,落后了还要挨打。
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嘛?
不考虑一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嘛?
你想要的是孩子想要的嘛?
当然影片中并不是所有妈妈都像Jayden妈妈一样,也有会聆听孩子想法的妈妈,也有希望小朋友快乐的妈妈,每个妈妈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
东亚教育固然很卷,升学压力固然很大(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但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很擅长学习,大家总有不同的优点,擅长的领域。
家长和孩子还是需要互相理解,多沟通多交流多聆听,坦然接受孩子偶尔的考得差,鼓励夸夸孩子做得好,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让家长神经不用那么紧绷。
发现孩子擅长的领域并加以培养,每个小朋友都会成长为有用的人。
小孩子的世界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他们的话语权需要大人的尊重才能被赋予到,很多事情由不得小孩子做主,却人人都在说“这都是为了你好”。
很具有反思意义的一部剧,我也是刚成为大人不久,让我思考应该怎么看待教育,尊重自己,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发挥出来。
不用陷入无止境地比较和单一评分中。
电影中的孩子超级可爱纯真,在知道真相后对同学发出的善意,对友谊的真诚,虽然他们陷在高压的环境中,但没有忘记善良,在大人走错的时候,小孩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善良。
小孩不笨3 (2024)6.52024 / 新加坡 / 剧情 喜剧 / 梁志强 / 胡静 周俞辰需要被关注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被情绪禁锢的大人影片《小孩不笨3》故事情节流畅,画面色彩协调,穿插笑点,让人意犹未尽。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女性的心理健康也很值得关注,来自家庭的压力几乎让她们喘不过气,“生病”而不自知,往往是悲剧的开始,此外让人关注的还有孩子们友爱的纯真,老师的尽责等等。
“教育”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孩子,家长,老师,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都是为了你好”相信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听过,可能也都说过。
有些收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很喜欢影片里的形容,每个人都是一台装了预置软件的电脑,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通过学习的方式找到它,开发它就好了。
故事里孩子们演讲比赛的片段讲的很好,是否要取消考试,正反方的观点讲的都很好,很有道理,现场演讲也很好的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的爱与被爱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是成功?
评价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大人的标准不该只是成绩/成就,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开一扇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是我们在做孩子的时候都想过的事情吧,只是在面对孩子的日复一日中渐渐的模糊了双眼。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处理好家庭生活,首先做一个“健康的”自己,之后引导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一个真诚、善良、可爱的大人。
最后,导演好像是说了票房1亿会有李老师带孩子们游泳的彩蛋!
祝电影票房大卖~
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那些事儿?。
看着电影里孩子们的经历,真的很有感触®。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②!
它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还有“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多么深刻的道理呀!
这部电影真的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电影小孩不笨3# #伊姐观影团#《小孩不笨 3》的剧情主要聚焦转学生梓豪与母亲文婷在新加坡的升学经历。
从上海转学到新加坡的六年级小学生梓豪(周俞辰 饰),在学校迅速结识了一群好朋友,其中包括全校闻名的学霸俊伟(江松恒 饰)、怀揣子承父业梦想的小胖(黄智扬 饰)以及善良热心的班长佳瑶(吴委恩 饰)等。
随着小升初考试临近,梓豪的妈妈文婷毅然辞去工作,来到新加坡陪他。
为提升梓豪的成绩,她采纳“军师”太太团的各种方法,梓豪的成绩也稳步上升。
然而,这引起了俊伟妈妈(柳胜美 饰)的注意,她亲自下场与文婷展开激烈较量。
至于这部电影是否好看,因人而异。
不同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些观众认为它很好看,比如影片延续了前两部的喜剧风格,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亲子教育、成长、亲情和友情等话题,既搞笑又有内涵,能引发人们对教育的深思;也有观众觉得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剧情有些浅薄,对“鸡娃”原因的挖掘不够深入,对部分角色的刻画有刻板印象之嫌,且未给出解决亲子矛盾的具体方法等。
如果你对亲子教育题材感兴趣,或者想通过电影了解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观念,那么观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有所收获。
当然,每个人对电影的喜好因素各不相同,你可以亲自观看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该片将于 2024 年 8 月 16 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看了小孩不笨3,讲述了当前孩子教育的现状,是“鸡娃”式还是“躺平”式以及在教育中是重视过程还是结果的问题,师生情,同窗情,母子情都很感人,有笑有泪,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和爱尤为重要,成长教育不能偏激,家长和老师要多沟通交流,父母双方的联动很重要,关注孩子心理,劳逸结合,家长更要懂得去保护孩子心中的那份爱心和单纯。
《小孩不笨 3》是一部引人深思、触动心灵的教育题材电影。
影片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压力以及对爱与理解的渴望。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十分成功,每个孩子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们有的聪明活泼却调皮捣蛋,有的乖巧听话却内心压抑,这些丰富多样的形象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身边孩子们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
而家长和老师们的形象也并非简单的脸谱化,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困惑,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断摸索和成长。
影片的剧情紧凑且富有张力,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展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孩子们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老师的严格要求时,表现出的迷茫和反抗,令人心疼。
同时,影片也没有一味地批判教育制度的弊端,而是通过一些温暖的情节,展现了教育中的希望和可能。
在主题表达上,《小孩不笨 3》深刻地探讨了爱与沟通的重要性。
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没有正确的表达和传递,可能会变成孩子的负担;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缺乏理解和尊重,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电影呼吁家长和老师们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和表面的表现。
此外,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温馨的家庭场景、紧张的校园生活以及动人的背景音乐,都很好地烘托了气氛,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
总的来说,《小孩不笨 3》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优秀电影。
它不仅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方法,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提醒我们要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胡静融入的挺好呀 演技浮夸到不行
居然挺好看的,两个家庭,两个孩子的比拼,两个妈妈的战争。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看来不管是中国妈妈还是新加坡妈妈都一样。爱,不是加注,应该是陪伴和欣赏。孩子需要空间,妈妈需要自我,愿天下的妈妈和孩子能和解,能一起玩一起进步
感觉很不错,很好笑,又感动,比较感同身受。适合带孩子来看,然后互相讨论,拍的很好。
新加坡著名导演梁志强执导的“小孩不笨”系列3,围绕新加坡小升初班级中的两位学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展开,以一种生动而真实的方式,展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和努力,以及中国、新加坡两位母亲的内卷日常。电影具有反思作用,亲子爆笑斗法的同时,又不失对时下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传递出的是合家欢式的治愈和清新,是一部笑泪齐聚的合家欢电影。
去看了《小孩不笨3》,很好看的一部家庭成长剧。小孩不笨,家长糟糕。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真的很大,家长们对一分两分斤斤计较,逼着孩子内卷,压力全在孩子身上,表面上说“为了孩子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好”。每个孩子都蕴含巨大潜力,不要一直逼迫,快乐童年更好,像小胖家长那样多开明呀。小演员们也演得很棒,欢笑和泪水牵动人心,值得一看。
鱼圆面这么好吃吗
还行
SQ+Netflix | 电影展现了陪读妈妈➕️上海小学生卷王与住landed的本地卷王的巅峰之战,实际🇸🇬教育系统中各个生态位都有新移民家庭vs本地kiasu家长的竞争。过于现实,令人唏嘘
小孩不笨,我笨,花钱看这个。幸好整场只有四个人,边看边玩手机还不错。
很电视剧风格的片子,很多熟悉的新加坡烟火气,故事还是挺能反映最近几年大量涌入的鸡娃新移民和新加坡本地怕输的华人家长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的心态。没几个长得像样的演员,台词说得比较机械,有些演员表情和走戏过于浮夸。另外,新加坡小孩之间基本都是用Singlish,可能为了考虑华语观众,让娃都讲华语,小演员不容易
好看
十几年前吧,在央视六套一口气看完了前两部。当时觉得很好看,很有教育意义。第一部讲的是语言教育的问题,第二部是叛逆期的亲子关系。去年听说第三部要上了,特意找到前两部复习,忍着糟糕的音画效果看完了。第三部还是延续了前作的创作模式,基本就是一个商业剧情片的套路。笑点泪点都有,也算温情满满。主旨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我特别留意的是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真的很包容,各种肤色和语言都有。
教育是个太沉重的话题,不该用轻喜剧的方式处理。女主角竟然是胡静。她这个角色如果沉重下来会更好,无声胜有声。现在的太轻浮了。静水深流。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就没有内涵了。
看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的焦虑和比拼不分国界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名校,家长们不仅在金钱时间精力上耗费巨大,还各出奇招,却一步步的迷失在了成绩的魔咒里,忘却关注孩子本身的快乐和健康。非要有那么一次极致的“失去”的打击,才能让家长醒悟过来,孩子本身的爱,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
拍摄地点是在新加坡,新式英语倒是很合中国式口语语气。剧情是关于小学生教育的,有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小学生也是有思想的,对于苦恼于小孩教育的父母来说,看一看也挺有教育意义的。每个小孩身上都有自己的天赋,成绩不是唯一评价标准,爱孩子不是爱自己,常常有父母混淆了这两者。
剧情比预想的要满 是电影的拍法 但也有不少刻板印象 小孩子挺可爱的 SG的小学竞争都到这种程度了吗…
因为有朋友的赠票去看了这部平时不会涉足的亲子向电影,以为会很无聊但意外的还行。又看到熟悉的家庭配方:缺位的爸爸+歇斯底里的妈妈+无所适从的孩子。我觉得比起主角那渣的彻底的爸爸,Jayden爸爸那种平时不管,关键时刻装好人否定妈妈教育方式的行为才更可恶吧。PS:观众里一半是小朋友,在看到新加坡数学考试可以用计算器的时候集体叹气,有点可爱。
该片讲述了上海转学生梓豪在新加坡结交好友,面临小升初,其母文婷辞职伴读并采取各种方法提升成绩,与学霸Jayden的母亲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学校引入李老师激励学习,共同为升入名校而奋斗。
It's for your own good, 但这究竟是为了“谁”更好?!非常喜欢,非常推荐。tips:带好纸巾,你会需要的!P.S. Mr. Li 很帅哦,差点以为是偶像剧来的(小玩笑:-D)
映后散场时听到好几对家长和孩子之间,基于电影而产生的极有善意、互相理解体谅的交流之后,让我意识到这类电影确实存在很直接有效的亲子意义。最后车祸从影迷角度来说,属于比较烂俗的套路,但是现场真的有孩子为此伤心到哭泣,他们真的会为电影中的角色动容,毕竟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就是家长和孩子呀。虽然看片面、海报和主创阵容,很容易属于被完全忽略的电影,根本就进入不到待看列表中,这次阴差阳错看了本片,现场的氛围确实会一定程度改变我对这类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难怪前两部评分这么高呢,还是有原因的。电影还很时髦地把学生利用AI做作业的情节也融入了进去,几个小孩子也表现得不错,另外台词也很有意思,各种中英文切换、普通话方言切换,特别有新加坡特色,总之属于看前没期待看后挺意外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