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去看金刚川,我说没有,看他说一定要去看一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有一些朋友去看看过了,都说很感人,最后十几分钟大家都哭了,那时我就觉得有点不妙,因为我这个朋友啊,就是属于那种看侏罗纪公园都会哭的那种人。
等到12月初,终于网上有了高清资源,而且还是那种17个G的非常清晰的资源哇,我很虔诚地把它下载下来,挑了一个周五的晚上,准备好好的地要进行一次战斗的洗礼。
说实话,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有这种历史的资料啊,讲抗美援朝啊,开始打仗啊,毕竟打小看南征北战,上甘岭等打仗片长大,有这个解放军情结,还是有点小激动一下。
第一个片段士兵的角度,当时一看还挺有新意的啊,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原来是多角度叙事,有点意思。
看着看着啊,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反方角度看完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很多镜头不是都重复的吗?
这这这,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啊,不行的话压缩时间不要搞那么长也好么。
对不起啊,从这里开始我就玩起了手机。。。
这部电影如果只是蹭抗美援朝的热度,蹭爱国情绪的热度,如果不是这两个的话,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要说最后,我确实眼眶也有一点湿,但是跟这部电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是这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我的祖国钢琴曲,第二个是解放军战士的遗骸归国,第三个是片尾曲久违的英雄战歌。
给一星是没有办法,只能打一星,那么我这一星就都给邓超的南昌话吧,毕竟在电影里面很少听到南昌方言,毕竟是江西人,听着亲切。
电影《金刚川》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从拍摄到上映仅仅历时三个月,成片浮躁,筹备仓促,剧情上煽情,投机,叙事重复,导演,主创功利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从筹备到上映时间的长短根本不是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标尺,毕竟一个天才画家随便画几笔也要比一个碌碌之辈画上一辈子要优秀的多。
那它在剧作的表达上是不是真的像某些评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槽点频出呢。
首先,这是一部带有文艺气息的反战题材的电影,那它反战的表达是否仅仅通过血腥和残忍来表达的呢,我们后面再说,先说一下《金刚川》的历史背景,简单来说,影片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年,即1953年,工兵连连长在金刚川(一条河)英勇架桥的事迹,为的是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并投放更多战力。
没有大人物,没有大战场,只有无数的战士无数的鲜血前仆后继,守护金刚川栈桥。
那么这座桥有多难架呢,金刚川上空时不时就会有美军飞机的轰炸,就算你躲在草木丰盛的地方也难逃一劫,而且金刚川的河面宽60米,水深6米,水流湍急。
显然比敌军的炮火还要凶猛。
工兵连伐木造桥,敌军炸桥,周而复始。
宛如一个孩童在反复挑拨一只蜘蛛刚刚织好的网。
而我们的战士就如同普罗米修斯一样,被秃鹰反复地啄食自己的胸膛,陷入西西弗斯的诅咒。
面对无数次的轰炸我们仅有的是两门高位炮和四十枚炮弹。
我们该如何破局,没有神兵天降,也没有秘密武器,只有六个字,修了炸,炸了修。
面对敌军天对地的燃烧弹,延时炸弹反复地轰炸,一个生命的燃烧和粉碎仿佛是指顾间的事。
饰演刘关张的李九霄、吴京、张译,更是硬汉本色出演,面对主炮位炮手的吴京和张译争夺不休,其实他们是在争夺一个赴死的机会。
最后的张译更是被炸断了一条手臂和腿却蹒跚走向最后的炮位,用最后的气力自杀式反击,击落了敌机。
而他的生命也在瞬间定格在了炮台上。
一个个瞬间碳化站立的生命背后又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冲上来。
桥被彻底炸烂了,他们搭起了人桥,直到影片最后的镜头敌军还在轰炸,但是我知道,这座桥永远都不会塌。
影片几乎是在高燃的情绪中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是所谓的煽情。
至于前段文戏较弱的问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困境和人性困境来支撑反战的思想,其实并不能算是影片的不足,因为战争片的风向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就改用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场面来体现反战的主题了,而《金刚川》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概念的设定,非线性叙事,交叉剪辑,三条故事线起初的架起和最后的交汇正是电影最好的悬念。
在电影有限的时间里拓宽了时空的叠加延展性,伪胶片画面凸显的年代感,大量主观镜头,动静结合加上汉斯季默式的配乐,营造战争独有的“频死体验”,沉浸感十足。
所以,不管是在中国早已工业化了的电影市场环境里还是在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金刚川》都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戏里戏外真正意义上胜利的电影。
不想谈论影片以外的种种,关于这场战争想说的只有,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告诉世界,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一座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看完了。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在国产战争片属于中上。
最大特点是用了双线叙事,像敦刻尔克那种。
喊口号比较克制。
也许是三个月拍摄时间仓促,人物有些疏离感,整个电影因此有意往史诗寓言的感觉营造,氛围很好。
(更新:随手写的,没想到这么多人评论,补充说明,本影评是刚看完电影立刻写的,众所周知刚看完电影时评分都会偏高,实属正常。
本来是标记一下看过,顺手写短评,字数超了提示转长评,干脆就转长评发散一下。
本文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最近连看n个纪录片后,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感想。
基本上是抓住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和“第一印象”写。
错漏之处,欢迎提建议,禁止秀优越。
)抗美援朝战役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最牛逼的战役之一,但是电影不太有拍出最牛之处,没有表达出为什么共产主义战士比世界上其他军队都更牛逼,其实所有战争片几乎都没有拍出,这个话题太深了所以也没期待这个电影讲这方面。
总体来说还可以,更期待《长津湖》,他们这会已经在朝鲜拍着了。
当时朝鲜半岛正在打统一战争,金带领军队推过三八线,把南朝鲜军围困在釜山,就要统一朝鲜半岛了。
这个时候美帝为了打击共产主义,出兵干涉他国内政,把北朝鲜打了回去,一路过三八线直达鸭绿江,轰炸中国丹东。
所以美国是侵略战争,中国是保家卫国。
中国当时刚结束解放战争,是真·身经百战,战力惊人。
向苏联请求空军支援,苏联不给,说怕变成三战(后期中国大优势了才给,参见米格走廊。
)所以战略上,中国步兵很强,但没有空中掩护,这种情况下采取了夜间行动的战略。
美国的纪录片中老兵说“晚上我突然醒来,发现营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好多中国人,我身旁的战友立刻挨了一枪”,这就是不搞远程战,夜间突袭直接近战的战略,发挥了优势。
轻步兵硬钢重火力部队,还打赢了,所以中国轻步兵是世界第一,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这场战役后,中国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美国患上了夜袭恐惧症,今天,中国的火箭炮世界第一,美国夜视仪世界第一了。
笑。
)美军的失败,麦克阿瑟的傲慢也有责任的,美军因为他吃了不少亏,(弱小和无知不是………)最后美国被打到看不见曙光,被迫扭捏谈判,南北朝鲜分界线回到了三八线,中国把朝鲜半岛的状况又恢复了原状。
共产主义战士为什么比世界上其他军队都厉害呢?
一方面是保家卫国。
另一方面,其他军队最多武装到牙齿,我军则是武装到头脑。
美国的战争研究认为一个部队战损率达到30%,战力会大大减弱,战损50%,战力基本归零。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一个部队战损达到500%仍然能保持战斗力。
解放战争中,一个三人小队跟大部队彻底失联,走着走着发现一波敌人,自己观察判断是个首领,就悄悄偷袭了。
这就是共产主义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认为这是我的战争,我在进行解放全人类的事业。
上至将军,下至每一个小兵,都能思考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最佳。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当然可以逼近人类极限。
所以,在新中国刚建成的年代,人们认为,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建设成共同繁荣的共产社会。
我们现在觉得不可能啊、没有私有制怎么能努力啊、人只会为自己努力啊…但这在当时完全不是痴人说梦,是有真实依据的,因为他们真的亲眼看见了啊!
如果你亲眼看过,你也会相信。
中美建交之后,我们弱化了对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直到最近……又开始了。
本历史盲的以上总结可能有些疏漏。
这方面,最推荐b站up主的系列视频,搜索第一的就是,其次推荐央视正连载的抗美援朝系列纪录片,和各战役纪录片。
美国pbs的长津湖纪录片,可以对照看一下侵略方士兵认为自己在干什么(他们认为“朝鲜在侵略韩国,我们帮忙保卫了韩国”,那你们还差点推平北朝鲜呢怎么讲?
这他们就没提。
)最近又看了博物馆特展,展设计的得蛮好,也推荐,我自知学习的历史还很不足,就不继续补充啦。
没有最后的人桥和迎烈士遗骸归国我可能只给这电影4-5分。
我不排斥影视具有一定艺术化或者夸张的部分,但是要合理。
即情绪需要到达具备艺术化的点。
打个比方,最后的人桥其实并没有给我感觉突兀,但是张译的单手单脚干掉敌机,给我看吐了。
首先,这部电影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描写战场,其实很难不令人联想到敦刻尔克。
但在我的理解里,其实这类战争片更多的是表现群像而不是突出个体,而敦刻尔克更近一步,他将战场上的同一空间进行分割,通过不同的视角重组故事,最后再将全貌展现。
而金刚川则从一开始就将整个战场的全貌展开了,这就导致了其实作为多线叙事的可操作性变得极低。
看过影片的都知道,金刚川的整个故事其实第一部分已经说完了,第二部分从美军角度说一遍,还有一些新鲜感,等到第三部分单从叙事的角度已经没有必要了。
所以只好强行将张译的“张飞线”做扩张。
说到张译所饰演的张飞,这是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一个败笔。
因为作为群像电影,最忌讳的其实就是凸显某个人的重要性,可以一起重要,但是一旦将某个人突出,就非常像战狼复刻。
我并不是不喜欢战狼,只是金刚川作为抗美援朝纪念电影,明显应该是群像为主,无论是全片最高职位是连长还是最后艺术表达的人桥,都突出了“战士”而非“英雄”。
但是张译身上投放的笔墨太多了。
从和班长更换了位置,到发现班长留下的空弹壳墓碑,到怀疑班长被炸不管不顾的跑过开阔地,到发现班长死后以身做饵,到最后只剩一手一腿击落敌机。
这一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英雄的诞生”。
这与金刚川整部电影的主题在我看来格格不入的,全片首位再说“每个人”,但独独到了这里,变成了“一个人”。
并且还是非常像神的一个人。
其实导致这部电影这么粗糙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制作周期,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在我看来根本不是电影工业的进步。
能以制作周期短而成名的那些电影,大部分是因为成本和预算的制衡,且包含大量室内场景,又或者剧本的设计包含大量长镜头。
但金刚川从8月宣布开拍到10月上映的整个过程,在我看来,像极的“赶作业”。
如此心态下的成片怎么可能没有缺陷。
好了,废话了这么多不足,其实还是有优点的。
比如吴京的这次出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战狼式的角色模式。
张译的演技用热评的一句话就是“谁用谁爽,一直用一直爽。
”最后的人桥确实有些震撼到我。
以及片尾的真实画面也很有深刻意义。
其实我觉得要唤起我们的民族情怀其实很简单,实在不需要这种单手单脚的神仙来击落敌机。
这与手撕鬼子有什么区别呢。
一部没有人物塑造的电影昨晚强撑着胃疼看完了据说不错的管虎新作《金刚川》,撇开所谓视角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样的素材出现过十次以上。
其实对于管虎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他和张元、娄烨一样,是自己最早接触现实题材的学习对象。
电影分开了几个篇章,具体篇章已经记不住了,讲真,以自己的电影记忆,难得出现一部难以记住的。
但是无论是是哪个篇章,除了熟悉的演员之外,就角色而言,根本立不住,人物没有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去”都很模糊,邓超生气就讲江西话难道就因为他是江西人?
高地话务兵冲到桥前冲锋枪扫射只为赴死?
魏晨只是修桥,承诺的烟草有没有前因后果,最后人去哪儿了?
飞行员希尔那顶牛仔帽是个啥意思?
关磊(吴京)为什么要和张飞(张译)换炮位,其实可以理解,但是要不是不够深刻就是过于勉强,只能强行理解?
女话务员彼此知道名字,那句对岸见有些深刻,一直等着后面的发展,可以并没有?
在结构上勉强可以看到《敦刻尔克》《1917》的影子,就视角而言,没毛病,战争没有对错、正邪之分,都是对生命的荼毒,但是同样的素材放个十遍八遍就过分了啊,切景别、机位我还舒服点。
同样是两三天的时间、同样战况紧急,高阶和低阶就一目了然了,十万火急不是反复强调命令,毕竟这是电影,而是气氛、节奏不停的渲染。
看完直接对标的就是南斯拉夫《桥》,早起国产《英雄儿女》,完全找不到对标点。
全片张译的演技那不用多说,毕竟很大篇幅给了他,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了吧。
但是、但是、但是,那个美国飞行员啥意思,战争相对视角可以的,那顶牛仔帽直接把我带进了喜剧氛围,飞行员来自西部?
还是这是飞行员的常态?
不是很明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她…英雄值得缅怀、记忆、信仰,毋庸置疑,但不希望他们成为消费品。
逻辑硬伤加结构硬伤,真实的历史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段谎言。
优点: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缺点1:编剧痕迹过于明显。
主角明叫张飞,是一个软巴巴慢吞吞的人,师傅嘲笑他都对不起莽撞人这个外号(那个时候《八扇屏》相声也许已经随着慰问团推广到了志愿军那里,这个就不深究了),经过敌方的几次挑衅,师傅的牺牲,张飞完成了爆烈的性格转变,在丢掉一腿一脚的情况下,唱着戏,打落了敌机,完成了向莽撞人这个称呼的蜕变。
莽撞人这个不是评弹不是太平歌词而是一个相声段子,唱这个相声段子,好奇怪,好刻意。
缺点2:取景的马虎,导致了故事逻辑出现问题。
根据史料和资料来看,当时金刚川的桥和这个地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1盒面没有这么宽,第2个是连接两岸比这陡得多,不容易从水面向两岸攀爬。
第3个是正值山洪爆发,第4个是当时的高架炮有6架还不是两架,有基础的防空能力。
当时用人来架桥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如果能使用人来架人桥的话,那么解放军就完全可以泅渡过河。
所以故事的底层逻辑就出了问题。
缺点3、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这种站在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讲同一个段落的故事,适合悬疑剧和喜剧,因为它可以精准地揭示不同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不同层次真相引爆悬疑和笑点,这些东西只有悬疑和喜剧才需要。
战争片本身需要表现的是大历史事实下每个人物的不同表现,《金刚川》这种反复多角度的叙事破坏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完整性,这是高手犯的低级错误。
反复讲一个故事,实在是没有必要。
缺点4、主旨含糊,立场矛盾。
说实话,飞行员拿起牛仔帽载在头上这个细节,我真的恶心到了。
主创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牛仔精神吗?
飞行时还要特意多戴一顶帽子上飞机这真的合适吗?
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动作,我知道主创不想魔鬼化美军又需要有一个战争狂人来挑起剧情矛盾,但一个飞行员这样的行为要么是英雄行为要么是魔鬼行为,绝不适合用牛仔精神来诠释。
缺点5、主次不分。
最开始看剧情简介的时候,我的心硌磴一下,觉得管虎真牛逼,找到了新的视角来写战争,肯定是讲工兵连的故事。
因为在抗美援朝中,后勤真的是功劳重大。
当第一段故事推进到大家都不愿意当后勤的时候,我还以为故事会围绕后勤展开。
结果,回到炮兵身上,真是浪费题材。
角度创新是对的,但你的材料本身不能给忽略掉了。
昨天下班后去看了金刚川后,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和大家交流下,求同存异。
说实话,我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开始吐槽,从其中一个角度说说吧:我认为改编自历史真实题材的战争片,首先要尽可能的忠于历史,起码不要做时空嫁接主义的历史缝合怪,别提啥艺术创作和纪录片的区别,这又不是奇幻剧。
说实话,起码我上学时,抗美援朝这段近现代史,并没有写进教科书,青年人当中,大概只有少部分像我这种生在辽宁又喜欢近现代史的人,会相对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有太多人在观影前去考证史料。
那么无形之中,这部电影会为成百上千万人上一堂生动而错误的历史课,误导了很多人。
这其中最大的弊病在于,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7月的夏季反击战最后阶段,也就是金城战役,时间点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奇袭白虎团相连,白虎团指的就是李承晚集团的首都师,当前阶段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韩方第三、六、八和首都师,作战原因是李承晚集团违反战俘协议,变相的表示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所以我们要把小棒子打服。
在这一作战过程当中,跟金刚川河流基本没关系,离着金城十几公里呢,金城附近的河流叫金城川,在北汉江流域。
金刚川战役发生在两个月前锋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
那好了,编剧和导演团队为啥要去强行嫁接两段战斗呢,我认为最终目的是强行意识形态输出。
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在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当中的主要打击对象,此时距离上甘岭战役过去不久,主要目的是巩固上一阶段战果的同时,促使美军速离朝并签署停战协议。
而到了第三阶段作战时期,联合国军已经基本认可停战协议内容并几乎不参与战斗了,我军的战略方针上也明确写出打击的是南朝伪军,不主动出击联合国军除非对方先动手,所以如果这部电影拍的是第一阶段作战,然后延伸到883.7高地争夺战,我觉得拍的还凑合。
但是为了可以所谓符合历史的去讲打老美,强行升华并输出意识形态,而强行拼凑两段历史,反倒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同时忽而丑化忽而美化美军飞行员,黑人问号脸般的内心独白戏,效果就是两面不讨好。
战争片就不能这么拍,要不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宣扬反战歌颂和平,那就淡化意识形态,显然金刚川不能这么拍。
要么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意识形态输出,这样没问题我和很多老百姓都烦老美,但是那就别强行夹杂着敌军的人性思索的内心独白戏,这种事儿没法间于齐楚。
拍摄手法、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确实有些失望,管虎能力到底如何,目前看还真是镜花水月。
鉴于主创团队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命题作文,吴京张译等演员出色的演技和辛苦付出,战争场面观赏性尚可,勉强60分吧。
邹波金刚川如果有一种导演意识,稍微意识到是在讲战争中的人对一个桥的异化式沉迷,会有那么一丁点哲学味,会有那么点内容。
想从沙盘视角炫人性(炫“民情”),沙盘的眼睛连悲悯都没有(连自己人的牺牲之悲,竟也成了高举高打表现奉献之下的盲区,眼睁睁地既表演一种脸谱化的沙盘,又制造眼前大片盲区,这反而正是宣传品自相矛盾的代价?)。
再炫成双方全景叙事,除了感觉对方视角只是在配合我方视角(管虎等人的对美国电影的模仿功力用在自嗨,这是一种新电影技术性修辞),还是没有表达出一点故事的皮毛。
近年最罕见的零内容的电影。
“踢屁股”那种无效的人性——脸谱化的人性——一定来自流浪地球的yangbanxi导演。
这类片子还包括《大轰炸》吧。
这类电影甚至还没挨着值得就内容以及历史与真实进行评论的皮毛,不配。
Fake Movie。
对于这种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这里不是说金刚川全篇充满超级英雄电影的味道,而是其中的高潮情节,太过不符合战争逻辑。
张译饰演的张飞被炸断一手一腿,愣是能用仅剩的两发高射炮弹,凭借一己之类完成锁定瞄准射击的全部步骤,完成之前一群人用39发炮弹都没完成的击落希尔的战机的任务。
要知道,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正常操作一架高射炮需要五到六人,前面的剧情里有“五炮手就位,六炮手就位”的台词。
其中有人负责拿着类似望远镜的工具搜索战机,报战机位于几点钟方位,有人负责转动炮台调整射击的横坐标,有人在副炮位,有人负责补充弹药,主炮手负责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以及脚踩开炮。
如此多的工序,满编人员的时候打了39发炮弹也没打下希尔的飞机。
张飞只剩一手一脚,无法调整炮台射击的横坐标,只有一只手也无法快速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几乎只能等着希尔钻入此时炮台正在瞄准的位置,然后踩动开炮。
这种情况下一发命中的可能性比中双色球还低。
但是编剧导演大笔一挥嘴皮一动,张飞就做到了。
虽然拍的很壮烈,张译的演技也没的说,但是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大脑会本能的告诉自己这是虚构的,自然就很难代入进去,这里本来应该是催泪的重头戏,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我旁边切洋葱,硬邦邦的告诉我:小伙子,这里是高潮,要煽情了,你该哭了。
如果是武侠片,奇幻片什么的,有强烈的主角光环,存在打不死的小强都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战争片,还是抗美援朝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还是应该尽量符合逻辑和客观物理规律,否则真的会有点跳戏的感觉。
最后的人桥,很悲壮,但为啥面对比木桥还要容易轰炸的人桥,美军出动了数量更多的五六架轰炸机却没一个炸弹扔到人桥上?
最后配上字幕说全员顺利越过金刚川,就让人很莫名其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并不是带着放大镜硬找茬,而是看完情节之后几乎没经过思考脑袋里就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疑问。
这就有点类似于你用很多重型机械都没抬起来的重物,最后用几个人光靠人力就抬起来了,然后你告诉我人定胜天,事在人为,那我只能黑人问号了。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
石头,三娃子,蛋炒面,我真不信这世上有这么多巧合。
管虎在抗美援朝的献礼片里公然夹带私货,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其心可诛。
联系之前美国海军帽子,拜访逃跑将领后人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些事情单拎出来可以说是巧合,是无心之举,但所以事情结合起来,全部是巧合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看出管虎和方方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恳请广电封杀。
大晚上灯火通明地修桥,生怕敌人发现不了目标好不容易修好了,半天不过桥,集合半天,美其名曰清理工事,不知道还以为是在等美国飞机来轰炸。
过桥慢悠悠晃,小碎步是等美国飞机来炸桥?
还是跑太快了,群演人数不够,拍不出效果?
美国飞行员打开机舱玻璃,边开飞机边喝着小酒,不知道还以为是在马路上开敞篷车。。。
喝完酒还能把酒瓶精准投到我方炮位。。。
这么准,你咋不扔手雷呢?
牛仔帽就更不用吐槽了,不关机舱玻璃,没有帽绳还能完美戴在头上,这是沾了502在头上吗题材还可以,但很多细节太容易让人出戏了,建议导演多看看以前抗美援朝的电影
珍惜和平 缅怀先烈
这……没法聊。电影中的中国速度,在如此时间内以如此方式呈现如此完成度,三位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满分!
这是一部悬疑片吗?有必要翻来覆去地重复讲同一件事吗?感觉自己看得是《金刚川之月光宝盒》?
很沉重,太壮烈,但比战狼更有代入感。这种题材的片子编剧导演都很不容易,拿捏尺度,把握切入点很重要,宏大背景下一场看似没有正面冲突的守卫战,镜头前都是战场上不太起眼的普通士兵,他们是无畏英雄,也是普通儿女,面对民族正义的呼唤,冲锋上阵,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英勇牺牲。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讲更多普通无名英雄的故事就是对人性历史最大的敬畏。张译大器晚成,终于等到了最适合发挥演技的角色,期待最佳男主。
7.5/10 如果不是素材过于匮乏,整体还能再加不少分,另外电影的问题就是纯粹结构和形式上的,因为电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如按常规叙事,战争整体呈现出的规模必然缩小,这点对于观众来说也未必满意;反之如增加视角,必然会增加一些观众的疑惑,加上时间能够呈现出来的只能这么多,就会造成在看拼盘电影的感觉。另外最严重的错误是为了延长时间去呈现敌军视角,这种接近于财富密码的东西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出现在国内的战争题材中,光从这点来说电影是根本不及格的。但好在大多数观众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在大银幕上安静缅怀,不受意识形态影响去独自思考已经足够。
第二段视角算是国产主旋律的突破吧
倒叙、插叙玩不好就是乱,多视角、多语言用不好就是杂,平铺直叙咋就这么不值钱?
“圈钱大作”利用爱国心不留一丝余地,榨干观众
基本是场美学的灾难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太无聊了
真的不要用这种方式拍电影,太奢侈了,浪费好演员好故事!
不建议看。如果你对抗美援朝感兴趣,对志愿军精神有共情,那么你会无法忍受片子里对志愿军的刻画。如果你是恨国党,那么你会觉得隔靴搔痒。探讨这类片子为啥拍不好的文章很多了,简单来说就是文化软实力不如西方,民众思维都被人家同化了。另外,选题也有点问题,本身从军事角度出发没啥问题,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对抗美暖朝这段历史一点也不熟悉,直接从这个题入手有点难理解,最后就退化成骑士对决的感觉了。
虽然现实是反反复复修了七次,但电影如果这样拍的话,则显得剧情重复拖沓。让人很难看下去。
这片子的拍摄手法真另类。
确实不行,但最后还是让我很感动
40分钟镜头强行重复了2个小时。让烈士们两个小时内死了3次!残忍吗
三位男主角的剧中名是刘、关、张。抗美援朝末尾的一段故事,志愿军需过一座木桥赶往与大部队汇合发起总攻,那座木桥就在金刚川上。美军轰炸了多少次,志愿军就抢修了多少次。这座桥,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一座炸不烂的桥。除了最后的「人桥」震撼之外,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张译饰演的高炮班排长张飞,为了保存弹药一直没对美军飞机猛攻,吴京揶揄道:「你不能拿高炮当狙击枪使啊。张飞啊张飞,张翼德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高大威猛啊,我就纳闷你爹娘是怎么想的,咋给你起这么一名啊。瞧你那德行,别说打飞机了,连个苍蝇也打不下来。」最后,整个高炮班覆没之后,被炸断了左手和左腿的张飞拄着木棍爬上了高炮台,血肉模糊的趴在射击台上奄奄一息的唱道:「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每一个叫张飞的,都是硬汉子。
最大败笔是人肉搭桥,佐以诗意美学手法但煽情烦人且拙劣,连伤重的盲人也去顶桥,何以虐待至此。志愿军向來重视抢救伤员后送,因不珍惜子弟兵性命,光靠士气没法持久作战。志愿军打仗是用脑的,不是光靠人多。美军也用脑子不光靠火力猛。史实是桥被炸七次,木工如何动脑子快速抢修原可是看点,不拍这也罢,却拍成人肉,象话吗?中国不是光只有苦情悲情的一面。中国木工向有高明传统(不然我们台湾一些老庙当时为何特请大陆师傅渡海施作),如何动脑搭建或修复,尤其使用卡榫,美术组必懂,外加访问老战士复盤,定能拍出滋趣。美军喝酒戴牛仔帽太过夸张刻板,帽子早飞掉或吹歪了,要公平拍敌我皆英雄也没必要太噁心。这片挺会玩视角,但有必要动这种脑吗?不如平实踏实来拍。老人声音很假,纪录片老战士们的口条有时虽伤心但那不是悲情,而是光荣。
想说刚及格但是又觉得对不起这个主题,主要是故事结构问题导致内容太重复且没细节了。不过还是值得去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响起来的时候特别感人。以及不要带太小的小朋友去看了。我还是更愿意推荐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战争背景起因到战役战术细节都讲述得清楚有力。我觉得这种真实反而比电影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