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想看下去的就会看完,不想看下去的可能也就不会看了。
我个人觉得,一开始,兄弟之间的一个突然消失了——这个开头和这个开头的拍法已经足够有趣,支撑起整个片子了。
后面有什么都是水到渠成,不会差到哪去。
何况它一直是这个水准呢?
我承认,到了最后也被晃晕了,休息了一会才继续看完。
这片子是刻意削减电影手段最彻底的一个,真正让人感到天然。
完全不需要评论。
彻底就是放松下来感受就好了。
强大的导演已经提供了一个这样纯粹的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得到很多。
特别喜欢河濑直美对生命细微敏锐的观察及尊重情感,对于死亡与重生、肉体与神灵,在她缓慢流动的镜头下呈现出宽宏感恩的东方禅意,亦如诗境。
如幽灵般默默窥视的镜头与俊的互动,突出了俊的心中无法释怀的不安与伤痛;婴儿出生后构成轮回式的结构与俯瞰画面,表现出特有的生者精神的解脱及神灵对生命的庇护。
真希望镜头技术能够早日接近人类视觉,在晃动的形式下,只可感到内心的焦虑,而非身体的不适。
此片实在是让我有看见大海的感觉——晕船啊。
河濑直美似乎很擅长把抽象的记忆概念用现实的纪录片手段表现 当然那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现实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也有一手 这种功力同样植根于日本人的待人处世的文化 是一种忠实的还原和升华 本片与《萌动的朱雀》故事有一定承接 情感也更丰富 河濑确实是奈良文化的热心人 甚至摄影机的运动都是符合文化含义的。
文/胡子一个傻逼的电影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脸阳痿的男主角可是竟然是个纯洁的不打手枪的好少年?
看似猥琐注定阳痿的爸爸竟然40岁的时候还让自己媳妇怀孕了?
看似清纯可爱的女主角竟然大姐上跳大神?
以前很喜欢看一些什么双生花,三生石,大四喜,5566....感觉真牛逼,真宗教,后来因为突然发现中出20连发,18岁淫荡少女这些数字比前者数字那些更能让我有兴趣,今天翻出《沙罗双树》,我心想这名儿还不错,应该不会很傻逼,后来我发现他妈的日本也有标题党。
梁朝伟说过一句话:“代入,代入,想像你是他。
”在看A 片的时候,伟哥仿佛也躲在我的椅子背后悄悄对我说这句话,我一代入我就痛斥伟哥:你以为这年头卫生纸就这么便宜,去烤肉摊还能混来一小卷卫生纸吗?
我没有看过有名的《变性金刚》,刻意的不去看,因为这就和小学时候喜欢一个姑娘,多看几眼就害羞的低下头仿佛周围人知道了我的想法一般,突然的在如今那个女孩儿出现在我的视线内,听我说完这句话以后,突然哭了对这我说:“大哥,就凭你当初这一眼,我收你300成吗?
不找零。
”我生怕《变性金刚》和那个女孩儿一样,有些回忆就那么原封不动的就好,我不觉得谁拿X BOX换我的酒红色手柄的小霸王学习机是什么好事儿。
我的哥们儿却坚决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长大就是让你可以去干你当初干不成的女孩儿,我问他难道你从10岁变到20岁长大成熟就为了可以勃起了可以射精了然后干你当初的历届校友,哥们儿猛点头。
我又问那你从20岁成熟到30岁呢,哥们儿抽了根烟,意味深长的说:“让所有怀孕过的校友再怀孕。
”哥们儿看完《变性金刚》后说“我就像变成骑车人,我到现在都感觉我其实是大黄蜂来着,只要老板儿这个月工资给我一发擎天柱就会来教会我如何变身。
”我说:“你丫顶多开擎天柱,擎天柱顶多教你丫变性。
”今天看电影的时候,珊珊和她的三个闺蜜聊得的正欢,而这个片子又是个死沉闷死沉闷的电影,于是索性看一眼镜头和她们聊聊抽烟顺便鄙视一下彼此周围的傻逼,他们不分工作贵贱,不分性别民族,他们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大傻逼,逼,逼,逼。
当一部电影已经让人甚至连带入都懒的带入的时候,我就纳闷这个影片到底想说什么了,很多人说这是日本电影的新浪潮,将一个镜头沉闷缓慢的讲述给你,让你明白心中的那一份痛,没有明显的刀光剑影的紧张,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
看到这儿我就生气了,我要怒骂了,我要怒放了,我要努尔哈赤了,你们这帮崇洋媚外的孙子,洗洗体味1到10动不动来一个风景欣赏或者风光观赏,人家内才叫新浪潮啊,人家那才叫没有忽而高忽而低的剧情,压根一直就没有剧情,风啊雨啊鸟啊雨啊一个镜头30多分钟多带劲儿的,受那罪看日本的片儿。
里面有个镜头,可能是过什么节日吧,里面叫沙罗节,然后一群人在大街上穿着像道袍和旗袍结合版的服装,做一个动作,就是双手向你伸开,然后再缩回来,再对你使劲双手推开,玩过街霸的可以想像小白发气功的样子,然后再喊一声“唔哈!
”我都感觉丢人的我都不好意思看了,可是大家都好欢乐,看到最后我的珊珊就看到了下雨了她们还那么欢乐,我就惊了,我对珊珊说:“小日本就是脾气好,要是搁中国,下雨了你往我这边双手伸开给我甩一身雨水我上去抽瘪你俩奶。
”好吧,我承认我没文化没内涵,我去看黄圣依的五粮液广告了,因为我感觉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也是他妈的洗洗体味1的新浪潮。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文林在杂志上说起奈良,说那儿是他非常喜欢的地方,那么安静那么缓慢。
而我看着奈良这两个字,想了很久很久,才想起原来我晓得的奈良在《沙罗双树》里。
而这部片子大部分时候充满着奈良缓慢的空气,我想说,似乎是部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片子呢。
可是,我并没有睡着,并且很有耐心的看完它了。
怎么说呢,其实我压根没有看懂它和沙罗双树究竟有什么关系,也不懂这部片子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我只是喜欢看奈良的矮房子,小巷子,小寺庙,店门口插着的小花,打水的小瓢,骑车的少年,在路上的凌乱脚步,房间,转角的植物,祭典的舞蹈。。。
他们很少说话,或者他们说话,可是我忘记了,我只记得那是奈良的夏天,那个妈妈(似乎是导演本人)长得像个久违朋友,祭典的欢乐在奈良的慢节奏里像朵花自在绽放。
我不知道三年前在《沙罗双树》里看到的奈良究竟是真实的奈良还是导演心中的奈良,而现在的奈良是否还像当年那么美。
而我,在这一年的厦门,看着这个城市慢慢的变成我不熟悉不喜爱的样子,不知何去何从。
很长的长镜头。
狭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街道。
茂盛的植物。
安静惬意的夏日午后。
平淡的生活深处积蓄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寂静的回忆里铭刻着命运的无常。
儿时的一天,俊的哥哥突然消失了,俊穿行在迷宫般的胡同里往往复复但一无所获。
从此记忆的深处注定要铭刻上一段阴霾。
影片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摄影机跟着人物悠闲地晃荡着。
人物也不做交代,就好像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所看到陌生的一切,这更像是纪录片。
前半部一直在一堆零散片段的拼接中推进,很难找出故事主线之类的东西,导演就是把各种奈良的生活情境塞到观众头脑里去营造一个感性的印象。
非常羡慕奈良人的生活,似乎天天都在自家后院修理花园,像中古时代一样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房间的构造完美的诠释了谷崎润一郎的阴翳之美。
夏日的屋檐下,夕给了俊一个吻。
俊有时会来到儿时哥哥消失的地方。
影片在散乱的结构里浅浅的勾勒着人物内心的情绪,但从不表露出来。
影片的高潮在沙罗节的节日活动中终于到来,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加入到游行的队伍来,尽力的去呐喊着挥动肢体释放自我。
导演在这场高潮戏里完全不再矜持,拼尽全力的去展现奈良人的激情,索性干脆来了场雨。
画面实在是迷死人了。
在生命的顶峰,尽情释放所有的能量,实在是对樱花美学毫无抵抗力。
影片里两次出现过拆除老建筑的镜头,暗示着旧时代注定要过去,光阴流逝中一切都必然的在变化着。
(顺便说,拆迁的时间喷点水可以减少尘土纷扬带来的污染。
)后院的作物收获了,同时新的生命也诞生在这个家庭。
河濑直美自己扮演的母亲,生下一子,母性的爱带给世界新的延续,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
镜头目睹了孩子的诞生之后缓缓退出房间来,一直退啊退,退到屋顶上,又摇上天空俯瞰奈良。。。。
像是在说:一切都是芸芸众生中的点滴,影片中的故事主角的选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到处都发生着这样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回忆。
1.擦不掉的是记忆开篇便是10分钟回忆的长镜头,镜头缓慢的摇晃着,柔和的光线从暗到亮。
镜头扫射小屋绕过走廊直达5年前的小院,寂静中只有点点的敲打声传来,“鸟鸣山更幽”。
一对阳光少年,俊和圭尽情玩耍嬉戏。
奔跑,镜头跟随着摇晃过一条条古朴而宁静的小巷。
跑在前面的圭突然消失,如同从人间蒸发一般,只留下惶恐而不知所措的俊。
镜头淡出。
短短10分钟,成了俊心中永远的痛。
2 爱与痛的边缘俊是爱他的双胞胎弟弟圭的,这种爱甚至被解读为朦胧暧昧超越伦理的同性之爱。
圭消失了,俊也开始变的沉默,如同许多日本同类电影中的少年一样。
当他听到了圭已经死去的真相,回忆重新充满了脑海,感情突然不可遏制的爆发。
上高中的他遇见了少女夕,他只会默默地注视着女孩,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心中的情愫。
俊怎能忘记失去圭的伤痛呢,他只会面对的夕画出他心中现在圭的样子。
父母是爱俊的,面对圭的消失,同样无法逃脱记忆的痛苦,父亲也只会用毛笔写下大大的“阴光”两个字,是想通过时间来遗忘伤痛吧。
夕的母亲讲给她一段真假难辩的爱情,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
夕哒哒的拖着木屐,苦笑:“怪不得妈妈的关西方言很奇怪。
”除了苦笑她还能怎么样呢?
夕是爱俊的,那个吻是静悄悄的,沉重的。
爱与痛的边缘,谁都在寻找出口。
出口在哪里?
人的生命它不长,只能用它来悲伤!3 生与死《第七位男士》中主人公对儿时玩伴坐在浪尖上咧着夸张的嘴形脸上浮现冷酷的微笑记忆深刻,一生视为梦魇。
那是将他人死亡的责任强加于自身的罪恶感使然,如同《沙罗双树》中的俊。
如同《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看到的身穿黑色雨衣的人安详的躺倒在灰尘密布的蜘蛛网下一般,他认为人死原来就是睡着了,俊的双胞胎弟弟圭忽然在玩耍中凭空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俊幼小的心中留下生命无常的烙印,同时俊把圭的消失以及后来的死亡的责任压在了自己身上,这种罪恶感一直延续到母亲另一个孩子的降生,面对着新的生命,俊哭了。
新生命的降生也许是圭在俊心中的一种重生吧,这样他心中的罪恶感才会减轻一些。
人的生命它不长,怎能用它来悲伤!4 奈良,故乡奈良,河濑直美的故乡。
那些小巷在导演的眼中如此的缠绵,仿佛与镜头诉说着绵绵情愫。
导演在影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给影片带来了唯美的散文诗般效果。
如此多的镜头都给了奈良的大街小巷,足见导演对家乡的喜爱。
即便如此,但由于导演刻意的掌控使其凸现一丝感伤。
如同俊无法释怀的伤痛,像奈良的树影一样悠长。
5 沙罗双树沙罗节上人们画着浓彩尽情起舞祈求幸福,瓢泼大雨帮助宣泄人们所有的激情,冲刷着人们对于伤痛的记忆。
镜头最后在幽暗的小屋盘旋后终于伸出了窗户走向了屋顶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奈良。
都忘了吧! 最幸福的一种力量叫做遗忘!沙罗双树,疗伤之处。
佛祖圆寂,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这颗树。
影片禅意悠然而生。
如果说真有幽灵这种怪物,那么,这部电影肯定是它拍的,而不是河濑直美。
从开头第一个长镜开始,镜头就开始游走,它首先回味了一下室内的空间,就好像失忆或睡熟之后醒来,然后外移,窃到了兄弟俩的对话(也好像在久远的过去),这样的镜头到电影的最后再一次,与开头相反,镜头从室外游走进室内,似乎是要做一个结构上的回旋,如果果真如此,影片的涵义就可以包括一次轮回(生命的消失与诞生)的设置。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最末的镜头在进入室内再次回想起兄弟俩的谈话之后又游出了室外,以一个俯瞰的视角作为真正的结尾。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尾让观众探寻到的不是一个东方世界的气息,而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上帝的世界——西方文明的产物。
如果是在展现东方文化中的无形大道,这一方式结尾就是一个蛇尾,对应着虎头。
这就是河濑直美的镜头,像是来自一个域外的幽魂,跟着人物游走,似乎就是那个消失的哥哥的一个替代,他在注视着发生的事情,并以此将其串联起来。
这种手持的镜头无非是想营造一种真实的质感,引向纪录片。
但恰恰就是这种企图破坏了电影的灵气。
无论一部剧情片如何彻底地“虚构”真实,也即向纪实的影像无限靠近,这种效果也总是很难办到。
我们只要对应看看流散着相同气息的另一部日本纪录片《亲爱的平壤》,就会发现《沙罗双树》与它之间的差别。
原因很明显,一部企图无限靠近纪实风格的剧情片,只要有了一丝让观众觉得失真的地方,那么这种失真就会被放大,进而破坏电影苦心要营造出的真实质感。
而我觉得,这就是本片的问题所在。
主持人:@Carter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场刊嘉宾:@Run Erika Run、@心是孤独的猎手、@POORTHINGS#GBA、@约克纳帕塔法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鲍勃粥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Carter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Carter,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河濑直美导演的《沙罗双树》,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三星。
新生中总是藏匿着浮动的悲恸,摇晃地奔跑着,摇曳出生活的空镜。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三星。
午后阳光里神隐的他,急促暴雨里狂舞的她,目睹新生后默泣的他,家乡的阴晴,教会他们坦然接受秘密包裹的真相。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三星 从哥哥的消失到新生儿的诞生勾勒出生命的轮回 奈良古朴的街景沙羅节的热闹场面让人沉醉。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0分,大到晃眼镜的太阳,还有莫名其妙的开头,一部假装是好片的电影。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
主持人 Carter正好从题目开始聊,沙罗双树,也可以写成娑罗双树,是一种禅喻。
佛祖在桫椤树下大彻大悟,涅槃重生。
电影中也出现着佛教的符号:钟声,寺庙,祭奠,节日。
你如何看待电影中的佛教元素?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主要还是人世无常,唯有生存下去吧,不过那段舞蹈拍得,特别有生命力。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很重要的元素,家中哥哥的失踪与最后新生儿的降临,应该就是呼应涅槃。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渲染一种宗教的氛围。
佛教里面有轮回的概念。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有死便有生。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那段雨中舞蹈是本届我最喜欢的场景,新生感很强。
特邀嘉宾 鲍勃粥钟声其实非常有意思,一开头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分不清钟声还是火车进站的提示声,其实这两种和脚步声一起都融入成了一种有节奏的声音,或者说,有节律,仿佛是生命的呼吸,或者心跳。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很奇怪日本现实生活中佛教的地位,感觉没有很重视,但是到处贴,和韩国一样。
特邀嘉宾 鲍勃粥很重视啊,所有日本人(基本所有)的葬礼都是由寺院举办的。
婚礼在神社,葬礼在寺庙。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他们不是神道教吗?
特邀嘉宾 鲍勃粥日本佛教的起源不比神道教晚,早在飞鸟时期就传入了,奈良时期就发展起来了。
主持人 Carter我觉得日本人常说的“空气感”被一开头的声音强调了,我们没有看到寺庙也没有看到孕妇,只是两个男孩和钟声,就已经有了时钟似的时间。
特邀嘉宾 鲍勃粥说的太好,有点想到了寺山修司的《死者田园祭》和《再见箱舟》,虽然那完全是另一种影像风格了。
主持人 Carter《再见箱舟》的钟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隐喻,轮回这个概念确实是东亚的集体潜意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死者田园祭》有那种游魂一样的感觉。
主持人 Carter电影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片段包括了佛教元素:河濑直美留了很长的时间给庆典的舞蹈,你们觉得是为什么?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一段我确实不太明白,因为这一段我在观看时觉得有些冗长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营造对生命敬畏的氛围吗?
特邀嘉宾 鲍勃粥庆典我觉得其实不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了,就像是之前有一位学者提出过“民生宗教”或者“民俗宗教”的概念,我想参加庆典的大部分人也都不理解沙罗双树的具体含义,但是这种特殊的仪式感,或者是释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时长给了很久),才是最民俗的部分,手法接近于日本独立文化纪录片。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把它理解成一种洗礼。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我觉得展现了很强的生命力。
主持人 Carter我觉得rituals 和 genre最大的区别就是,ritual需要重复性质的某种行为。
如果只拍一遍 那仅仅是河濑直美拍了一个奈良的片段,但是河濑直美欧住了人们反复地重复一个舞蹈,变成了仪式。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第二扇窗》里也有很长的一个舞蹈片段,不过那个倒是临死前的挣扎。
主持人 Carter我会想起《燃烧》里的无声舞蹈,在肢体的运用上相当接近,但是意味当然大不相同。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舞蹈是不是经常被拿来当做情感的转折点,《第二扇窗》里他们在葡萄酒节跳舞,跳舞男主就开始发疯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酒精计划》结尾男主跳完舞就跳河了。
主持人 Carter《酒精计划》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对比,欧洲时间的流动方式就是从左到右,过去到现在到未来。
所以最好男主从画面左面带着他的苦痛经,向右边的河跳了进去,影片定在跳河的动作 结束。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这部电影是有点轮回的思想的主持人 Carter对,东亚的轮回概念,后面《降临》玩的也是这个。
那么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河濑直美的手持镜头/或者河濑阿姨的演技?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我很喜欢《沙罗双树》中跟随自行车运动的手持摄影。
这部里的手持摄影还蛮运动的,挺有生命力。
特邀嘉宾 鲍勃粥没错,引领着观众一起奔跑。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晕眩程度堪比娄烨。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想起一句很mean的话,有的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有的历史是轮回的。
特邀嘉宾 鲍勃粥说实话不经常自导自演的导演突然演让我还是有点小跳戏哈哈、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手持镜头是有道理的,反面教材是娄烨,然后演技这个,我觉得还是比较自然和生活化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娄烨的电影晕太多了吧,河濑直美晃而不晕罢了。
我已经能想象假如我电影院看《兰心大剧院》会晕成什么样。
主持人 Carter娄烨《紫蝴蝶》又晃又晕罢了,晃的是镜头 晕的是剧情,给我差点整不会了。
特邀嘉宾 鲍勃粥在大屏幕看我觉得《紫蝴蝶》还好,没那么晕。
主持人 Carter既然大家都没有评价我河濑阿姨的演技,我其实差点以为阿姨是真的怀孕在拍这个,属实是工作狂人了。
我觉得河濑直美属实精明导演,先在电影里体验一波孕妇,两年之后怀孕,三年之后拍垂乳女,我愿称之为省钱的king。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等待阿姨参加奥运会铁人三项。
主持人 Carter多好以后拍新版《楢山节考》。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沙罗双树》有点幽灵,我感觉自己是角色身边附着的鬼魂。
娄烨我感觉我像观众,而且是喝醉了酒的观众。
特邀嘉宾 鲍勃粥有点大林宣彦的《两个人》内味儿,虽然大林宣彦把这个幽灵实体化了。
其实我觉得有些摇晃的视角甚至是死去的那个孩子,像是继续潜伏在家里的鬼,照看着弟弟,结尾的那个从窗户出去的镜头就是他的离去。
主持人 Carter你们认为哥哥是被谋杀的,还是失踪了?
如果被谋杀,是弟弟杀的吗?
还是一种更隐晦的死法?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我觉得只是消失,不必追究原因,没了就是没了,重点是没了后活着的人要怎么继续活。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觉得就是简单的消失了,给后面的剧情腾空间,哥哥只是工具人。
英雄所见略同。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是的,而且单纯的无缘无故的消失更符合河濑直美的整体风格哈哈哈哈。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的第一反应是意外身亡的,就是那种孩子意外身亡(车祸落水之类的)然后一家人走不出来的戏码。
特邀嘉宾 鲍勃粥他消失的地方好像是在一片寺庙外面,我觉得结合日本文化中墓葬和寺庙的联系,可能只是一种诗意的处理手法。
主持人 Carter在我看来,哥哥的死去,母亲的新生儿继承了哥哥的姓名与记忆,然后重新变成“哥哥“。
像是大江健三郎在2000年写的《被偷换的孩子》里大江的母亲将给他听的故事。
东亚文化里,时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缘起即缘灭,命运也似乎如此。
你对于这一种描绘命运与时间的形式如何看待?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这其实只是个自我安慰,就像《地久天长》要找个像儿子的,其实最后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觉得这是独属于东亚的一种时间观,至少至今我是这样认为。
比如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部曲也是讲述的转世轮回、莫言的生死疲劳等等也有所运用,而这种时间观是足以给予东亚人希望的。
因为转世循环意味着新生,新的事物的获得与降临。
主持人 Carter我不觉得是自我安慰,而是如果父母真的按照哥哥的性格哥哥的爱好去养这个新生儿,新生儿真的会变成哥哥,其实是细思极恐的。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更多是一种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吧,渲染这个消失,最后会觉得这个新生儿有点像转世。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个人是不信轮回的,我把所有一切看做一条线,新生儿诞生不是哥哥的一种“重生”,他是属于这个家庭的新的站点。
主持人 Carter我觉得大江健三郎《被偷换的孩子》是河濑直美沙罗双树的一个灵感来源,因为手法真的很像,不过也可以理解为河濑直美只是想拍这么一个故事,尤其是像粥姐直接说(剧)的(透)的,之后的镜头组合,先是凝视妈妈产子,然后逐渐往后,然后飞出家里,再飞出小城,飞出奈良。
像是哥哥确定了自己还会以某种形态继续活着,就离去了。
我甚至还查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好像最后的镜头是向西走了,西方极乐。
大江健三郎:妈妈再爱我一次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河濑直美一直是个真诚的导演,即使有时候会过于沉溺情绪中。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发现河濑直美的电影是不是都有一种新生、救赎的感觉,《殡之森》和《澄沙之味》都是。
主持人 Carter我很期待河濑直美的东京奥运会纪录片。
#FIFF23#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文/大发淫威生得如植物一般夏天寂静的走到了尾声,再过不久,学钟也将宣告孩子们的快乐已经被透支到了头。
喧嚣的年复一年的夏天,最后留在回忆中的,往往只是记得人在西斜的阳光里,一边喝着凉茶,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着《随园食单》。
尽管夏天的胃口向来差强人意,但光是对着那些文言菜单意淫一番,就已经能让自己获得客客气气的官能刺激了。
《沙罗双树》算得上是一部从头到尾都为夏天而生的电影。
就如同听到《ULYSSES’ GAZE》的OST就会让人禁不住回味严冬一样,《沙罗双树》就仿佛一个偶尔起微风的酷热下午,一段用来挥霍也可以,缅怀也可以的时光。
《沙罗双树》和《光明未来》作为日本国的参赛影片入围2003年戛纳电影节,尽管最后都是铩羽而归,但关于《沙罗双树》的那段简介还是让我好奇得不行,看起来是如此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多年前一个孩子的突然失踪,竟然在事过境迁后还能挖掘出什么秘密。
夕的身世又是有着怎样的曲折?
这些留着大笔空白的词句,几乎可以把电影在我心中扭曲成了一部恐怖片或者悬疑片,散发着诡异的气息。
直到真正的看到电影,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远没有预计的惊险,清淡得如同二道茶一般。
似乎女性导演大多数都更在乎对作品情绪的把握,而使情节相对的弱化了。
这当然只是个风格问题,但是这种风格导向却对导演在影片节奏的控制能力上有着很高的要求。
是枝裕和应该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影片往往能找到很到位的平衡点,能把一些看起来生死攸关的故事讲得波澜不兴的,而且也不会觉得沉闷,难得。
可惜河濑直美就缺乏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情绪倒是铺垫得很细腻,但对于结构的把握就显得差强人意。
很多的细节甚至细微到需要推敲一下才出来味道,自是花了一番心思,只是一来二去的人也就闹乏了。
圭的失踪,只能是作为一条主线来铺陈,并非如传说的那么玄之又玄。
从片名就可以大概猜得到,这是一部关于“生”和“重生”的影片,因为“沙罗双树”本身就代表了佛教一种彻悟后的智慧境界(当然也用沙罗双树一枯一荣的典故代表着孪生兄弟之一圭的失踪)。
在这个世界里,大家尽管都有些不能回首的过去,但还是得在时光里亦步亦趋的到达明天。
说起来也就是那么三言两语就能交代的主题,却因为掺杂着导演自己对故乡的别样的情怀,所以还能看出更多的风光。
首先是很喜欢一直充斥在影片中那种青涩的情愫,也算是河濑直美一直以来最有看头的特色之一,总是在平淡里若隐若现的有一丝萌动的生机。
只是这些隽永的趣味竟然还是得在绵密的气息里品味出来,看起来实在是有些矛盾。
影片中夕和俊的恋爱简直就像初春时候两棵挨近的树,各自都在努力的发着芽,当春风起的时候若即若离的缱绻一下。
这种爱情,新鲜得甚至能嗅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不自觉就怀念起那些有着傻乎乎的骄傲的岁月,任谁在那把年纪恐怕都有几次无疾而终的动情体验,多少年以后,那些感情里的记叙文三要素自己怕是一个都讲不出来了,但曾经小心翼翼的触碰,紧张的试探,却是怎么也忘不了。
仿佛是在唱支老歌,歌声好不好没所谓,只想追溯歌里面岁月的声音,昔日重现。
果真是“恨不相逢未嫁时。
”文化祭的大雨以后算是影片的后半场,这部分开始彰显了一些力度,关于新生的主题很鲜活的跳出来,特别是分娩一段,很是调动情绪,感动莫名。
其次是关于影片一些硬件方面的话题。
摄影算得上本片的另一个看点,从头到尾的手摇镜头加上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毫无意外的拍出了类似记录片的真实感,但同时却有着一种雨后初晴的清新美丽,这恐怕就只能理解成这位才女导演的灵气和奈良浮动的古老空气的化合作用吧。
在影片开始圭和俊追逐一段,镜头随着演员奔跑,看得人头昏,一直到俊在穿越古刹树林的一瞬间,镜头忽然放慢,而俊向着摄影机方向投来了意外的一瞥。
这个处理很是震撼,那从苍翠的深林里忽然投射过来的目光,竟然让人想到了身在时间长河里的孤独,单是这一笔就值得加分了。
以后的剧情里,画面多少都能营造出湿润的美感,实在是女性导演的手笔啊。
影片以外,还对奈良这座古城产生了一些憧憬,似乎时间的脚步在这里都滞留了,今天还能嗅到昨天的味道。
其次的特点要说到“声音”。
各种生活里的声响逼仄的存在于影片里,木屐声,寺院里的法器声,树木的响动,呓语般的呢喃,哪怕闭上眼睛光是听一听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这些很琐碎的声音其实并不杂乱,导演在制造真实感的同时,还是有些小聪明,取舍了一下,也因此才会有了这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声效上,河濑直美制造了一次又短又浅的午睡体验,现实的嘈杂和梦境揉碎了放在一起,身上微微出着汗,一边找水灌进喉咙解渴,一边分辨刚才哪里是真哪里是幻觉,大概就是这样子。
而说到表演的话,河濑直美自己演的孕妇实在是太假了,肚子里不知道塞的是团纸还是什么东西,反正奇形怪状的就是不像个胎儿。
老这么抱着,而且动作轻灵,实在是让人为孕妇的性命担忧。
而且河濑直美的表演找不到孕妇那种懒散满足的感觉,腰板直直的,宁死不屈。
好在一些娴静的气质为她加了点分,不至于看不下去。
两个年轻演员的表演相比之下倒没什么太大的缺陷,很本色,所以也很青涩,水果般芳香。
而生濑胜久则让人看到了搞笑天分以外他另外的一些张力,在影片中显得很有厚度。
这样的影片就和今年的夏天一起流淌过去了。
时间如果回得去,大概有的事我们会策划得更好,有的遗憾我们能够抓得住,对于影片也如此,是否有的缺陷就能克服?
只可惜不完美也罢了,都是记忆而已,讨论记忆的完美与否大概没什么意义,一段时光最后只是用来纪念的,而没法衡量它的利害。
电影也好,时间也好,就这么互为载体的成了雕刻,散发着遥远的香气。
会呼吸的长镜头。。UA+河濑直美。
河濑直美最有生活气息与影像生命的电影之一,将奈良古城的韵致拍得如此鲜活迷人。1.手持长镜贯穿全片(但没有达内兄弟那么紧贴身体咄咄逼人),全程自然声(零画外配乐),气调朴实清淡。2.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持跟拍长镜实为多镜拼接而成,却予人时时在场一气呵成的感觉。开场往昔回望段落镜头运动如若魔法,又似游魂视角,这才是电影的终极魅惑之息!结尾更与此呼应,神隐的哥哥恍如回魂重生,抑或涅槃飞升。少年少女一起骑单车与奔跑穿街过巷的跟拍晃镜涌溢着青春年华的激跃。3.全片表面恬静冲淡,内里却心潮起伏,恰似生活的本来面目,甚少炽烈的爆发,而是任忧伤苦痛渐渐融入心底。拒绝戏剧化处理,一如警察来访只以画外音暗示,哥哥下落悉数留白。4.沙罗节雨中狂舞&漫长分娩艰程。5.不断复现的法事铃声,花草、屋檐、寺庙、猫咪。(8.5/10)
神作
真牛比!总能把日本场景拍得像越南一样的贫穷感,还有这晃动的镜头,无聊的跟拍,能不能行啊,这种形式我能拍一亿部电影了。河濑直美的特点是人物极度内向到失声,喜欢用无声的抑郁和激烈的身体行为表现情感,如此注重人物行为却鲜少有特写,而且演员始终只有一个苦瓜脸表情,所以这是拍什么呢,对话也是烂到爆,摄影、场景就更不用说多敷衍了。
7.8/10。①奈良:哥哥圭意外死亡后一家人陷入了各种痛苦以及他们逐渐走出阴霾重新向前看。②充满生活感的轻盈而有活力的诗意氛围(正如同影片的小镇的风貌与人情给人的感觉)的营造:朴素的影像质感+实景拍摄+自然光;美而诗意的高水平摄影(光线/构图等);各种如幽灵般轻盈而诗意的高水平手持长镜头(圭作为幽灵的视角与运动);舒适的音响;零画外配乐。③作为角色导向的主情绪电影本片叙事太散(角色太多,问题同质于《不散》)太浅,本想扣2分,但由于叙事似乎也没那么浅,故暂扣1.7分。
各种长镜头
能够感受到河濑直美对于家乡奈良的那份热爱。但是她在这部影片的处理上还是有些问题。她在本片中采用的手持摄影本是为了方便捕捉生活的日常和自然性,但是不知为何此片中的手持摄影控制的如此之差,镜头晃动厉害,简直如同业余水平,我都怀疑摄影师是不是买不起斯坦尼康稳定器。镜头让人感到非常不适。
摄影机宛如哥哥的幽灵般游走着,串联起开端的消逝与结尾的新生。
失了大地的飞行没有力量。片中的消失与新生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借机完成某种逃避。
从头至尾晃动的长镜
青春和生活
电影以死亡开始 诞生结束 仿佛是一个轮回 喜欢沙罗节舞蹈祈福和最后生BB的两段 喜欢奈良这个古城 喜欢有着静谧之美的阿姨 “沙罗双树,疗伤之处。 佛祖圆寂,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这颗树。”
实在是太闷了
还好不算沉闷,但是故事也真的讲的太差劲
确实有些打动人的地方,但当不起那么高的评价
无法不去联想到《慕一伟》 用过曝悄无声息地模糊了生与死之间的空间界限 手持镜头化身为幽灵一样的视角漂浮在日常生活的内部 开头与节日狂欢的那两场戏太厉害了 对比下来的其余部分则温吞水一般地勉强维持着这两场留下来的余韵
我决定不再挑战长镜头。。。裂了裂了
唯独喜欢童男童女跳沙罗节舞那段,好想现场看一次,好想大雨滂沱的时候也加入其中跳一次。(日本祭典控表示无法自拔T T)
晃晃悠悠的长镜头 淌不完的生活流
引出事故,却又不去讲故事。镜头晃的眼瞎,没有简介,我真的猜不出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