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影清單#190.《墊底辣妹》個人評分:7.1/10先别被标题误导了,这并非一篇泼冷水的文章,这只是我看过这部片后的一些真切感想。
到我文章发布为止,电影评分是8.3的高分,我是在b站看的全片,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作为一部励志片,它成功地激发起许多影迷观众对努力求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是满屏幕的热血弹幕传递给我的一些感想。
尤其在片尾,好多人在弹幕留言寄望自己的各类考试要加油努力:高考的、考研的、托福雅思的、四六级的、各种职业资格证的、甚至连中考也有的,诚然这些留言让我看得也感觉正能量满满。
但是回到电影本身,这是部从开头电影字幕就给你剧透到底的励志片:“这是一个年纪垫底的辣妹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了40应届考上了庆应大学的励志故事”。
因此由一开始我们其实便知道这是个不会带有“遗憾”更加不会有“失败后的反思与释然”的纯粹学渣逆袭故事,是绝对的圆满结局。
但诚然,整部电影下来其实我的情绪都是比较平静的,并没有特别地激动或者触动——并非没有感同身受,而是电影侧重点在于“努力过后便成功”所绽放出的成功之花,而触动我的往往是“失败挫折过后的沉淀与释怀”。
我们都参加过高考过来,甚至没参加高考的人,学生时代一路走来也没少考过试,无论重视成绩与否,我们也都曾因成绩而欣喜或者忧愁过,每个人都对自己求学之路上的各种情结、情绪及情感拥有独一无二的发言权。
来说说我的学生时代。
一言概之,其实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所就读的学校(班级)的牛逼程度是依次递减的。
初中,我所在的年级(只有两个班,也都是实验班)是真正的人才济济,当时我们中考年级平均分能上全省第二好的高中,当年初中的同学如今毕业于港大清华北大浙大人大中大华工的不计其数,乃至有考研到麻省理工以及读博的。
当年中考我以能考取全省第二好的高中的分数去了当时全市第五的高中。
高中,其实我们高中还是很牛逼的(只是初中的那两个班实在太牛逼了而已),每年的重本率都有50%-60%以上(我们那届最低,50%左右),我一路的平时成绩也都能维持在中上游水平,高三的一模成绩当时还是估测是能上厦大的(超出重本40分)。
然而,我的高考成绩却低于重本线20多分,因为我们正值高考改革(“3+X(自选科)”模式改为“3+1(文综/理综)”模式)的第一届,这一届像我这样马失前蹄的情况比我严重得多的都有(初中一同学在她那个全市第四高中长期年级前三,高考却没上重本)。
后高考时期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都是在茶饭不思百无聊赖的状态中度过,那种当时于我而言“从天到地”的落差感我到现在也还能回想起来,但是我当时很决然的没有选择复读——坦白说主要原因是不想再走一次这样的路,太折磨了。
大学,我的大学其实就是广东的一所稍好的二本(最近刚升了一本)。
入学前我带着极度阴郁的心情进入大学生活,然而进入学校后这种消极情绪却很快被周围的同学的人情味与大家对生活的热情所消除。
我也参加了很多学生组织工作连带修读了个第二学位,后来也凭借了这些经历在毕业后进了一家房地产外企工作,进的这企业自然谈不上能拿去炫耀,但说出来也不会丢人。
上面这些经历都是我的真实情况,没有吹嘘也没保留,只是说说我在学生时代关于成绩的这么些故事而已。
再来比对下我的经历和电影。
如果单论学生时期,我的经历仿佛与电影女主人公刚好相反,她从普通高中逆袭到名牌大学,而我,则是从名牌高中滑到了普通大学。
所以,她的经历、她的激动、她的励志,我自然不能十分感同身受。
但我会否定这种情绪吗?
自然不会,我很认同电影里的一句话:为了别人的成功而去努力也是很棒的一件事呢。
但要说真正能触动我的点,电影没表达出来——那种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仍然失败,但最终释怀后振作重新站起来,乃至最后会越来越能以平常心面对成败的那种感觉。
所以你问我一路走来:有遗憾吗?
必须有,而且很多;有后悔吗?
这个真的从来没有过。
电影给了大众一碗很振奋人心的励志鸡汤,同时附赠的是个happy ending。
然而我相信现实中有更多情况是:并非努力过后就一定有回报。
鸡血过后成功了便是鸡汤,但万一失败了呢?
很多时候,尤其是人长大后,习惯面对失败或挫折后的淡定、淡然,其实比奋斗后的成功更让人感觉踏实。
很简单的故事,很浓的一碗日式鸡汤,一个小太妹的逆袭记。
梗很老,略狗血,煽情用力。
但是很真实很感动很热血,最后哭成狗有没有······是个让人觉得心生希望的故事,拼搏过的青春才算是圆满吧。
因为梦想是不会辜负你的努力的!
补习班老师说,在他眼里,没有没用的学生,只有没用的老师。
不是没用的老师,还有那不完善的体制。
未愿意放下架子的父亲、一脸鄙视的老师、唯恐自己子女被带坏的家长······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存在真正的差生,只有来自父母的无形压力和漠视人性的不完善体制。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有情怀,而情怀不过是那些年我们奋斗过的高考。
其实说青春是个文艺的说法,我们的青春是被狠狠束缚住的,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把我们勒得紧紧,高考这东西,只要经历过就会一生难忘。
课桌上几近遮住视线的书山题海,表决心的小纸条,满脑都是打了鸡血一样意欲扭转乾坤的狂热信念。
记得老班当时最爱说的就是: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回忆起来除了永远做不完的试卷,就是感觉困,凌晨四五点惺忪的睡眼,上课时硬撑着眼皮也无法遏制地打盹,午夜写字台上暗黄的台灯下昏沉的脑袋,父母轻轻带上门时心疼却又无奈的目光。
感觉怎么也睡不够,当时高考完最大的愿望不是去哪里玩哪里嗨,而是畅畅快快的睡它个三天三夜!!!
那时候满脑的鸡血,满脑的疯狂,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像那么努力······但是也永远不会忘了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为一件事,哪怕一件事竭尽全力疯狂奋斗过,老了以后回忆会不会太过无趣······
大概最感动的就是那句“我考上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刚好高三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时期 所以才更加感慨。
全篇故事热血鸡汤但不狗血矫情,除了主角以外,从小被父亲棒球梦想捆绑的弟弟龙太;好不容易找到目标,决定考入名古屋大学成为律师却不幸落榜的叛逆少年司,都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
沙耶加是幸运的,能遇到理解尊重自己的老师,支持自己理想而不是落井下石的垫底生朋友,以及一个包容有爱的家庭。
很遗憾,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沙耶加,并不是所有垫底生都能突然觉醒然后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
这部电影人物细节刻画也相当出色,几乎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没有他们沙耶加也不可能成功。
看到沙耶加考试我也会紧张,看到沙耶加查询大学合格,我也会提心吊胆,可能正是因为经历过高三,才能够感同身受吧。
为什么我们总会怀念高中,怀念学生时代呢,或许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即使再落魄再差劲,一切事情都还是不确定。
还能不顾一切的做着漫无边际的梦,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可能。
希望你快乐,而不是浑浑噩噩。
原本只是随意打开B站,随意点开了一部电影——坦诚地说,是被“垫底”两个字忽然击中才点开它。
很不好意思的说,在看的过程中用了好几张纸巾,心里也很明白,并不仅仅是因为低泪点。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很温情,很励志的片子——戏剧化的恰到好处,俗气的却很感动。
它很真实,真实地可爱。
印象最深的有两幕。
之一,有几个镜头给了女主的笔记本。
上面是女主写着“好累”“好辛苦”一类的简单的话——那时候是在她的低谷期,或者说是瓶颈期。
她怀疑自身,犹豫不决,“决心”受到了考验,不知道是否该坚持下去。
那一刻,我泪目了。
因为我知道,那是当一个人拼尽全力的奋斗之后,却依旧看不到希望的无助的时候;那是当她或他的寂寞和迷茫几乎要吞噬他们的时候,那是当她或他无人倾诉也无人理解的时候,而下意识写出的心里话。
我知道,因为我也曾这样过。
高中对我而言,像是噩梦。
我的成绩在高手云集的重点中学里算不上很好。
到了高二,我又选择了最不擅长的理科。
在以理科出众的班里,更是自然而然地沦为了“垫底”。
毕业之后,我在高三那一年的笔记本上的边边角角,看到了自己写下的诸如此类的话,“好辛苦”“真得可以做到吗”……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并没有人会知道未来究竟会如何。
我只知道,那一年,我和工藤一样,在全部都是学霸的高中里,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梦想而奋斗着,在心里对自己发誓,总有一天,要用成绩证明给周围的人看。
“你这么努力干什么?
”总是有人这么问我。
那时候,每天看书看到呕吐。
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的凌晨1点,父母已经熟睡了,我装作洗澡的样子,躲在浴室里,打开花洒,抱着马桶一边吐一边哭。
以那时候的成绩,距离我的梦想还很遥远。
做得到吗?
真得做得到吗?
我以为水声掩盖了我的抽泣,当我回过头,看见妈妈站在她的房间门口,眼中含着泪看着我。
可是,即便是这样,每天依旧认真得听课,写作业,问问题,改卷子……也曾想过放弃过,可是懈怠和妥协最后总是被自己再一次重新燃起来的斗志打败。
看不到希望的努力,有意义吗?
答案只是,我想做到。
我想试试看,为什么不行呢?
既然别人都可以,为什么偏偏我做不到呢?
电影里的另一幕场景,是工藤骑着自行车,一个人骑在那条长长的路上,口中喃喃自语,“they,them,their,theirs”……我笑了。
笑中带泪。
因为我也懂。
那时候,我一个人骑着车子,度过了无数次,从学校到家里那条路。
路上的风景和吹过耳畔的风,是我记忆里最孤单却也是最充实的时光。
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各种化学反应公式和物理定义。
脚下骑得飞快,仿佛迫不及待要到家把刚发的卷子上面的错题再整理一遍。
我的脑袋并不灵光,所以只能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努力。
爸爸那时候对我说过一句话,“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我记住了。
对我来说,为了某件事情而不顾一切全力拼搏的力量,是应该伴随一生的,而非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的。
高考结束,我来到了心仪的学校。
再再后来,出国读书。
在身边的人都开始懈怠,开始迷茫的时候,我很幸运,用曾经高考的时候的勇气和毅力重新选择了方向,每天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
在陌生的国家摸爬滚打。
曾经那个在花洒下面大哭的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身体里。
在熬夜赶论文的时候,加班做兼职的时候,她仿佛一直都在微笑着看着我。
加油呀。
她这么说。
“你成绩很不错呀。
”有人这么说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努力?
”后来熟悉的问话又听见,我很坦白的回答,“因为我很笨,差得很远。
所以要更努力才行。
”这时候就有人嘲笑我过分谦虚,说我虚伪。
我也只是笑笑。
在他们眼中,我是一直是个狠狠努力向前冲的傻子。
我也知道,我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为了做出点东西来,为了证明自己,牢记爸爸的那句话。
好吧,可能到现在,并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么简单,开始想慢慢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后悔,那些本应该做到的而没有做,那些本应该学会的却没有学,为了不辜负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为了变得可以让他们依靠,保护他们。
为了成为更优秀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
高考远去了,可是我依然在前行着。
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努力的答案,这个时候,只要向前跑就对了。
因为这样才会看到路,看到方向。
我们都是在奔跑的时候,看到了路边的风景,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论何时,梦想都不应该放弃。
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祝每一个在这部影片的弹幕上留言的你们,未来很美,一定要加油。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题记首先说明,我无意否定这碗鸡汤极其出色的激励作用,也无意隐瞒初看完时的涕泗横流,但好评已足够,无需锦上添花,于是这篇影评主要是——我拧巴矫情倒胃口的杞人之忧。
一、实现成功励志的“结果正义”同时,了解事实、还原某些被刻意弱化真相的“程序正义”同样重要拓展阅读一:进口鸡汤,百试不爽。
——带你扒一扒《垫底辣妹》 。
全文大意总结来说,1、垫底:主人公就读的高中平均学力较高,类似于中国的重点高中。
北京四中的“垫底”与普通线程高中的垫底,实力差距不言而喻。
影片或有为追求鸡汤效果而刻意模糊之嫌。
2、补课费:高三一年沙耶香的补课费在七八十万左右。
3、原型的英文:
4、庆应义塾综合政策学部:作者指出,沙耶香考取的综合政策学部(SFC)在录取分数线、国民评价以及工作待遇上,与庆应大学都有一定差距,类似总校与分校。
这点在评论区被一位日本留学生质疑,真实性尚有待考证。
这里引用只是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以期兼听则明。
另外沙耶香参加的高考不同于正式高考,所考察的科目远少于正式高考,所以复习的难度也相对小了很多。
拓展阅读二:日本对留学生的优厚待遇到底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
在这篇回答里作者提到,日本并不十分看重“个体的优秀”,从录取率来看,考取名校的难度要远小于中国(话说庆应是私立第一的话,早稻田是不是正在厕所哭......感觉庆应和早大有点像复交啊233)。
很多人可能被庆应的名气迷惑,其实沙耶香的成绩远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高。
这是一张极不明显的截图强调这些是想提醒一些盲目乐观的朋友,固然永远不要夸大你所面临的困境,但同时也不要随便轻视它。
(好吧,我说的就是高考…...身为想太多的老阿姨,真心担心有高一高二小朋友会完全寄望于高三的孤注一掷…...毫无疑问我相信奇迹,也相信一年考上Top2的神话,但吃的苦要比女主多得多;另外相信自己有主角光环的孩子,通常中二病都还没治愈;不过如果高三的你看到了这篇文章,啊啊啊相信我anything is possible好嘛!
)二、“鸡汤”常见的逻辑谬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就不算鸡汤,有选择性地展示存在巨大“幸存者偏差”的真实,归根到底仍摆脱不了鸡汤的本质。
鸡汤之所以有毒,在于它常常通过“极个例”进行“归纳”,并由此得出“努力会有回报”的结论。
值得诟病处,一是是否满足取样标准,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演绎能否实现的基础;二是是否“控制变量”——对于造成结果的种种因素,是否刻意强调其一而弱化其他,也就是所谓“为了证明而证明”。
所以被激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即使付出相同甚至更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考取心仪的学校;沙耶香考取庆应的难度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小;补习费用远比很多人想象的高;沙耶香最后得以实现梦想,除了自身的努力,坪田老师的指导和母亲的无条件信任爱护都不可或缺。
三、为何说这是一份低毒鸡汤(我这先抑后扬是不是不太明显……)一是因为虽然主角最后取得了成功,但于过程中和其他人的结局都不吝于展示现实的残酷。
比如几次模拟考折戟后沙耶香的自我质疑甚至自我厌弃,虽然最后打败小怪兽变成人生赢家,但充分展现了过程中的苦痛挣扎使得故事变得更真实;而最解毒之处莫过于玲司的落榜——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甚至即便付出和主角相差无几的努力,因为没有主角光环……结果也很可能不遂人愿。
二是主线情节之外,本片同时传递了相当优秀的政治正确观念——不要理睬那些恶意满满的断言,你从来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眼里;当处在可以为别人下断言的位置,永远不要满怀恶意地否定一个人的可能性;没有人能要求别人成为自己的虚荣心、成就感或当初未竟梦想的载体,即使父母之于子女,也不可以;永远怀揣着对世界的善意,也不吝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善意,“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一个可以改变别人人生的大人”。
四、结语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说来说去都还是想说这句话,想说给每个人听——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现在的你还在“十年前”,离收获的日子尚有余裕,永远永远不要寄望于最后的孤注一掷,从这一秒开始,挖坑、填土、浇水、除虫;如果检阅已迫在眉睫,永远永远不要坐以待毙。
确实即使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为成功者很可能比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一动不动的你,连承认“做不到,我认输”都!
没!
有!
资!
格!
所以,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都去种树吧!
五、彩蛋之前一位老师传授的“遇到老师诸如'废物'、'三十年未睹之蠢蛋’等人参公鸡”的回应方法:1、您好,请问您是通过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2、摇头晃脑作吟诗状(不要摆出明显的对抗姿态,作出以足够大的音量“自言自语”的效果;注意重音和停顿,粤语效果更佳):我从未遇到一个可以让我活得精彩的老师厚颜无耻的分割线欢迎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混吃等死不想死<图片6>扫码没什么惊喜...也没惊吓...嗯就酱。
连我这种什么事情都能看出负面情况的人,对这部电影都没什么好吐槽的,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反而显得不作不假。
不是每个人都热血过都成功过都逆袭过,但是好多细节做过学生的人都能体会到,不管怎么努力都是E,怎么拼命离目标都是遥不可及,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考试拉肚子,天气下暴雪,实在坚持不下去又累又困又孤独,大哭着想放弃,最后还是乖乖地滚回来看书。
高中老师对我失望至极,就差骂我人渣了,英语单词一个小时都背不下5个,上课老师说英文我连页码都听不懂,别人翻页了我还盯着前页发呆,把英语单词写在手背上课间操跑步的时候边跑边看,上学坐班车看语法书,下课拿不会的题目问老师,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完型照样20个错17个,阅读照样完全读不懂,改错一塌糊涂,选择还不如蒙的对的多,幸好字写得漂亮,烂成屎的内容作文也一直都是优秀谁说努力一定会成功,可能只是另一个强烈的耳光呢上了大学,英语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进快班、过四六级、英语单项奖学金、上海高级口译这一路走下来,写着写着都快哭了,不是被自己感动,而是没想到能走到今天。
还有一个月考研了,这是考研之前最后一部电影,回想一下这些年的学习经历,希望能考出满意的成绩吧。
2016.5更。
已经考上研究生,《辣妹》也在大陆上映,影院二刷依旧泪流满面。
可能我泪点比较低,又或者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会有些感触吧。
1.工藤和朋友一起玩,朋友们在温泉里主动说不和她玩了,因为她们各自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吧,知道你想要什么,不会因为眼前的快乐而浪费别人远大的梦想。
即使分开了,也会一直在你背后鼓励你。
2.母亲抱着工藤在地上哭的那一刻。
(因为是电脑看的,没有截图,二刷的时候再补上吧)作为一个母亲,承受的太多了,要照顾家庭,也要出去打工挣钱,面对孩子依旧要微笑,无论如何都支持孩子的梦想,相信孩子,母亲真的真的很伟大。
3.工藤逃离补习班的那次。
下着大雨,跑去妈妈上班的地方,两个人在雨中抱着哭。
想起我高三的时候,物理考了七分,也是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回家,一进门就痛哭,妈妈也吓坏了,抱着我哭着说,没事,考不上就不读了,至少你努力了。
虽然很多人对高考制度口诛笔伐,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制度是反人类的,但是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基本都不会有人说自己觉得高考这段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因为他是我们青春最重要的一段回忆。
看到女主人公的故事,我其实是很有同感的,因为当初我高三的时候成绩也很烂,但后来也是参加了这种一对一的补习班才实现了成绩的飞跃,最后考上了我的大学。
虽然我考上的不是像庆应这样的名校,但是我却很快乐,我怀念补习班的这段时光,因为每一天都很充实,都让人充满希望。
一个好老师真的太重要了,好老师能够带给你希望,能够让你有种值得信赖和寄托的感觉。
好的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好的朋友,如果你和你的老师都不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的话,那提高成绩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成绩不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你的生活。
你如果能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你就是成功的,成绩只是一个单纯的分数而已。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相信自己的潜力,只有你秉持信念,并且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那成功就不再只是天方夜谈。
很简单的故事,很浓的一碗日式鸡汤,一个小太妹的逆袭记。
本片的积极意义在于——不轻易被别人评价也不恶意评价他人、不因梦想似乎遥遥无期就放弃抵抗。
虽然是真人真事,但还是美好的有点太不真实。
有多少人可以同时集齐那么优秀的老师,那么支持自己的家人,以及不撕逼还懂事的好闺蜜。
很清新的喜剧,探讨了家庭、师生和个人的话题,轻松愉快,充满能量。
看完也是要爱上有村架纯了。
在电车上看到她的老师为她加油的场景,真的泪奔了。
我要是当初有这么好的老师,也许现在大不一样了。
真心希望这样的老师多多出现,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们打心眼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很多时候真的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大家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
换成你是孩子会怎样呢?
不要以大人自居,高高在上,你要知道你的也不见得是正确的,孩子的也不见得就是错的。
一部合格的励志片,也就仅此而已了。父母关系啊,中途犹豫纠结放弃啊,遇到一个好老师猛灌鸡汤啊,成功过程有波折啊,最后一定会考上啊,都是日本片太擅长的套路了。如果女主最终没有实现梦想但仍不放弃自我,我这样的大龄观众大概会更受触动一百倍。
难得明知是走贩卖励志鸡汤的路线,也明知故事最终是少年漫画一样的完满结局,但还是无可避免地被伏案夜读的场景勾起了记忆备考的不眠之夜。说到底,并不是圆满得近乎奇迹的试验合格动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战斗,将不可能推翻的自我斗争的漫长过程,转化成此生都能自我供给勇气的土壤。
原来庆应大学是一所好学校啊。为啥当年来我高中招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所学校很差啊。哈哈哈。招生官打的招牌竟然还是“福岛核电泄露物质绝对不会飘到我们学校来。”
很简单的故事,很浓的一碗日式鸡汤,一个小太妹的逆袭记。不得不想起那些年我们奋斗过的高考,课桌上几近遮住视线的书山题海,回忆起来除了永远做不完的试卷,就是怎么都睡不够····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为一件事,哪怕一件事竭尽全力疯狂奋斗过,老了以后回忆会不会太过无趣······
好大一碗鸡汤,喝不下。。不过哪儿找的这么好的妈= =
Plot, unreal; as a whole, sucks. 故事本身就极其单薄,还选择了最无聊的拍摄手法;Forced to sit through 7 years ago, won’t change opinion in another 7 years
高考过的人都会有共鸣,不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还有友情,亲情,师生情和年少时那种朦胧的好感,“你感到有压力,是因为你有通过的自信”这句话太赞
这不是屌丝的逆袭,这是天才的觉醒!这碗鸡汤我不喝!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补习一年就上清华啦?!这补习班广告我不信!靠聊天就开启学生战斗模式的老师,您是催眠师吗?……好吧,你们给无脑中小学生洗眼睛,或许有用。
准备任何考试的学生都要看下,这是最好的鸡血,准备给孩子蠢蠢教诲的父母看下,这是医拙的良药
“考试真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努力总是很迷人的。
人呢,活的越久,越需要偶尔看一下这种宣扬“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故事,这属于正常的能量补充。
三星半,有点矫情,有点鸡汤,台词也很说教,但是,很喜欢里面的妈妈。还有关于奋斗的部分,想起高考。
看起来,还是日本的大学好考啊;我只记得,当初高考如临深履薄、反复锤炼、屠牛千百遍,到最后一学期已经是微调琢磨的阶段,不是你靠技巧和熬夜就能后来居上的
日本电影,即使表演认真,也总感觉拍摄不认真,感觉不像较真的电影制作,而且,很普通,没啥特别厉害的,高分,误传。
觉得妹子能考上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用考数学。
走不下去了,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虽然眼泪也算流了得有一升了吧,但我还是想说,我现在已经皮厚到一针鸡血都打不进去了
87/ 看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初三高三,都是从不好好学习再拼了命地学,早上起来读英语晚上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所以看的时候也跟着激动跟着哭和笑,毕竟都太感同身受。特别怀念那段日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天都兴奋地努力拼搏着,好像身体里有用不完的能量。拍得特别真实,一点都不造作。
7.0 一直想看,一直不想看,只能说不难看。
来看村花的,简直一碗浓浓的高级鸡汤,尝尝鲜就得了,不能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