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比喻成分,所谓比喻就如同寓言一样,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启示。
(剧透,慎看)稀人讲述了一个精神病人为了追求原始的恐惧感而做的一系列荒唐行为,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吸血的怪物饲养,杀死自己的老婆,在大街上随意杀人取血。
就像他一直说的,人类已经退化,原始祖先的感觉应该更灵敏,主角拼命地想让自己疯掉,想让自己变回原始的人类。
用血饲养自己的女儿也是想让她能够变成原始的生物么?
最终的主角在亦真亦幻中死去了,濒死的最后男主角眼中呈现出了万分的惊恐,这便是他苦苦追寻的恐怖么,有人说他发现一切都是假的因此恐惧,我觉得恐惧什么不重要,他获得了最终追寻的东西,虽然他可能不快乐。
我们都会去追寻梦想,虽然梦想实现之时我们不一定快乐,但是……这是梦想啊。
电影开头之处就已经介绍了主角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看见各种灵异影像,电影后段他每杀一人都能看见对方的灵魂,因此刚开头处的白衣女子是谁呢,是他的女儿么?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已经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本性,我们越来越迟钝,越来越虚假,就像我看这个电影一样,很多人寻求着刺激,因为我们已经逐渐麻木。
男主角那冰冷的表情,这就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么,七情六欲尽失,为了追寻曾经的感觉而疯狂。
在恐怖片里最文艺!
在文艺片里最恐怖!
恐怖是手段刺激是手段!
刺激手段的空虚是目的!
我们永远跑不过乌龟!
儿时曾在无意翻出来的《全球十大恐怖禁片》盗版DVD碟片里看过,看完之后最大的记忆点就是主角割开手给女主喂血的画面。
最近几个月忽然想到这一画面,想起是儿时看过的影片,十分想看,但又苦于不知影片信息,在网上用相关词搜索无国,而后慢慢寻找,今天忽然寻得资源,欣喜万分。
鉴赏完之后,感觉有点不知所云,男主是一个失去了恐惧感的中年摄影师,为了追寻恐惧经过一系列奇遇发现了某人地下遗迹,在哪儿找到了被囚禁的女主,带回了家,但女主不吃不喝,无意发现她以血为食,便到处杀人供养女主,大体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其中有些细节表明女主可能是男主女儿,之所以饮血是被男主从小培养的,而杀的第一个人便是妻子……剧情并不复杂,但用令人痛苦的方式表述了出来。
第一次探寻地底时营造的氛围还是可以的,刚搜的资源时发现是清水崇的作品还很欣喜,他的《咒怨》可谓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伴我度过无数个夏日,但《稀人》这部作品感觉未能达到他的水准,但无奈女主太好了,给个四星。
可以说女主多少算是我儿时的性启蒙对象了,背景成迷,以血为食的怪异少女,十分迷人。
第一遍看完,发觉这片子不像是恐怖片。
看完评论后才发现自己美刊懂,小日本都能拍这样的片子了。
我们的天才导演都在日完女演员以后能不能想想拍个有深度的。
看恐怖片需要做什么准备?
晚上十一点以后、要在没有人的时候,来到地下一层的摄影棚,关掉所有的灯,打开投影机,我开始一个人的恐怖之旅然而清水崇和我开了个玩笑,这根本不是一个恐怖片片子开头好像午夜凶铃一样做足了铺垫,气氛还比较到位,然而随着片子进行,恐怖的外衣被剥掉、探险与人性的探讨抢走了恐怖的语言,不时出现的恐怖片手法让我在片子结束之前一直不能确定这究竟是一部什么电影显然清水崇干了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咒怨带来的名声大噪让人们直接为这个导演贴上了日本恐怖片大师的标签,当清水崇想说点怪力乱神之外的事情时他惯用的恐怖片手法却成了累赘,于是就出现了这一部渲染恐怖却不恐怖、探讨人性却不深刻、进行探险却没有悬念的电影,各方面的不到位抹杀了这部电影本因有的光彩,如果清水崇处于转型期,那希望他尽快转过这个弯来,如果继续拍恐怖片,还是请清水导演继续制造咒怨这样的日式恐怖经典
一,恐怖片最忌温吞没高潮 二,前后风格过于不统一,前面似乎埋下许多伏笔,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可见都是噱头 三,最烦恐怖片说胡话 四,塚本的演技真让人倒胃,搞不好清水崇是个挂名的,片子根本就是塚本的风格嘛!而:清水呀清水,你怎么就被塚本这Y给带坏了?
你竟然也会为了舔金狮的屁股而放弃恐怖大众这一崇高理想!! 鄙视你!!! 再鄙视!!!
我同意最后是增冈发现了自己死在了家中这种说法。
因为虽然镜头没有直接表现,但是透过他的眼球可以看到反射出来的家中屏幕的影像,这说明他就是在家中。
关于影片中什么镜头是我们可以相信的这一点让人困惑。
是增冈摄像机拍摄到的镜头还是第三人称的镜头?
我觉得这两者都不可信,摄像机拍到的镜头由于增冈的观测而充满了臆想,而片中的视角也显然是增冈臆想出来的。
唯一可以相信的应该是增冈拍摄后,在屏幕中再度放映出来的镜头。
只有这种镜头中没有出现现实以外的存在。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缺少12秒,恐怕是人为的吧。
还有就是为什么靠近结尾处,增冈收到的手机里面有自己死时的照片?
虽然这里面一切都可以解释为增冈自己的幻觉,但是在幻觉中看到自己死时的恐怖表情有点不正常吧。
还有就是这部影片的时间顺序是正常的还是错乱的?
为什么中途增冈家里的屏幕和设备全部被砸烂,而在影片最后又全部是好的呢?
还有影片中出现的那些鬼影,究竟是暗线还是噱头,抑或是影片中真实的存在?
如果是错乱的情节加上一些恐怖片语言,再加一些意味不明的对话及看似深藏玄机的镜头就可以被称为有内涵的恐怖片的话,我觉得人人都可以拍出这样的恐怖片来了。
导演可以随便拍,反正总是有高明的观众可以解释一切啊
不是他看见的让他恐惧,而是他恐惧的让他看见。
主角说完这话,电影剧情结束了他自白的推进从我认为这时理解电影的关键。
最后他变成狄洛人,被F用摄影机记录与饲养。
就是让他恐惧的。
女儿的生活与主角饲养F一样的方式,当做动物看待,他恐惧的是他没有理性和渴望得到动物的原始本能,他不再是社会里的人,无法在人类社会里生活,他不能像原始动物一样恐惧令自己害怕的,因为会暴露他在社会里生活所要具有的理性对抗的恐惧。
一些细节一. 影片开始就是增冈吃药然后看电视拍摄的某处窗户,开始臆想。
在电视前臆想地铁深处的入口,爬行怪物,遇到刺眼自杀人等之后发生的情节地铁入口丢掉药瓶。
进入地铁后开始臆想 也就是说之后到了地铁地下深处,遇到之前刺眼自杀的人以及发现地底世界和F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理由:1.增冈之前在电视前就幻想到了地铁的地下入口,以及相同的遇到刺眼人的场景。
2.F赤身裸体绑着锁链,如果是真实,增冈即便打开锁链,如何将赤身露体的F带出地铁带回自己家中?
二.去给F买衣服,店员问你女儿穿多大尺码的。
增冈说没有女儿追他俩次说是他老婆,找女儿冬美被他杀害的女人流浪汉生活清晨起床亲口说:把自己老婆杀了,女儿当动物养三.摄像机拍摄的内容分为清晰和模糊俩种。
清晰的应该多数是臆想出来的。
1.模糊的看上去较真实。
比如F恐惧的钻在卓子下面。
在屋内的生活状况。
增冈给F喂的食物,都是一些零散的果冻。
这个细节说明增冈本就精神不正常。
去买实时监控手机,店员推销说家里有小猫小狗的话这个设备能把它们看好。
结论:结合二,F是他女儿,增冈把自己的女儿当动物养,他的妄想症和精神疾病让他把自己的女儿幻想是F。
不给吃饭,强加思想的幻想F需要吸血。
吃不上饭的女儿在饥饿状态下被他一步步培养到靠吸血来充饥。
要知道人在极度饥饿的求生状态下什么都会吃的摄影机里多数清晰的画面比如拍F獠牙这些是幻想出的。
最后在包间里喂血后丢下F,离开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碰见刺眼自杀的人。
做流浪汉。
既然去了远方,走几步就到家了?
F怎么从包厢自己回到家中的?
应该是增冈的精神疾病已经病入膏肓,在家附近做了流浪汉,某天回到家中,发现F被丢弃在家中快被饿死了,这时他割了舌头喂她充饥。
最后一幕下楼梯,F给他拍摄,他恐惧的眼中不是F拿的俩部摄像机,而是家里的三个监控电视
论御宅族的界与限 ——从《稀人(Marebito)》说起 不少人问过我何谓宅,依对方情况,有时便以居家偏执狂调侃以敷衍,这种解释,还不致产生负罪感的。
况且,这个灰色人群的特征从其被概念化以来便一直在不断进化,专业化,所以如果现在你依然觉得只有那些把生活定格为玩电玩、看动漫、丢骰子、写程序、涂模型、收藏周边、追科幻剧集、热衷边缘文化、同时知识博杂,时不时在博客上丢一大坨充斥着AVG名词和港漫助词的匪夷所思的文字的离开网络难以沟通的半自闭的邋遢人群才算得上Otaku的话,终究还是有些狭隘了。
当那张呆滞的面孔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立刻认出了《杀手阿一》中的老头子塚本晋也。
我这人看电影有一个很烂的毛病,便是容易不自觉地将同一演员饰演的角色的人格套来套去,越是有特色且经常拍类型片的演员就越是如此,也就总觉得Nicholson很可爱,《通天塔》不对味儿,而《鬼面骑士》则是无厘头了。
所以当塚本晋也拿着摄影机一边到处窥探一边喃喃自语,我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没什么比成功饰演过一个变态或精神病人更能令人影响深刻的了。
似乎日本演员不应在此列,因为太多了,不过好在我看得不多,所以塚本晋也是其中之一。
增罔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专业到偏执,于是他的生活只有摄影机和显示器阵列,他的视角就只有那一方一寸。
透过数字合成而得到的世界,增罔是迷恋,是困惑,还是麻木?
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格,起初究竟是什么使他开始对现实和虚幻产生疑问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由于缺乏沟通而多巴胺分泌过低得不到缓释转而对肾上腺素产生强烈渴望的抑郁症患者,而当他意识到那种渴望时,他开始停制了药物治疗。
接下来的情节没必要说了,我们在讨论的是这个变态的宅男,以及他接下来所迫进的崩溃的界限。
御宅族这个概念的硬核性决定了这个词无法简单地界定他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犹如新星般在大爆炸诞生并膨胀的网络新生时代,传统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其面前遭遇的是几近革命状态的挑战。
我们无法说Otaku这个人群的诞生究竟是价值观崩溃的产物还是社会关系由于网络而部分重组的衍生物。
作为时代边缘的特殊标志,嬉皮士探讨的爱与和平,朋克宣扬的无政府主义,雅皮士代表的反传统到了这个网络化时代的御宅族直指向娱乐至死的危楼,究竟是理想的生存状态,还是人际关系的全面崩盘?
其间的界限,清水崇在这部《稀人》中通过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残忍的悲剧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值得深思的见解。
增罔对阿礼眼中那被他和他的摄像机放大了n倍的恐惧的好奇,是增罔开始走向分裂的导火索么?
是这样设计的没错,但如果你透过银幕真的去问增罔本人,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个神经衰弱的宅男因摄影而麻木,因麻木而抑郁,又因抑郁而敏感。
阿礼的出现,到他的死,再到他作为增罔因自欺而衍生出的人格为增罔指点迷津,根本就是一个可怜的神经病人,被同病相怜的增罔利用并加工。
而他自己的那份莫名的恐惧带着那个即将被加工的人格走进了增罔的御宅,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癔病。
作为一个宅男,增罔是偏执的,他了解地球中空论,并爱好科幻小说,甚至作者和出版年份都能够倒背如流。
他很聪明,一直在质疑,然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为了满足自己那不敢面对的阴暗面,一次次想方设法地否定自己的质疑。
稀人的存在是他最大的谎言,大到足以令他默认了自己的嗜血。
而女儿的存在则是他想掩饰的基点,为了臆造一个F出现的完美理由,增罔的分裂所源自的,其实是他喜好沉迷于幻想之中的,他作为一个宅男的本质。
同日本大多数用视觉暴力和突破伦理底线的血腥镜头吸引眼球的恐怖片不同,《稀人》本身并不恐怖,却很平静。
有对话,有人性,也有特摄片中的那种幻想中的美景。
我们只看到了血,大量的,喷涌的,麻木地,成为了饮料。
可爱、残忍而无辜,这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塑造恐怖片中女性角色的特征。
然而在《稀人》中,F,也就是增罔的女儿,她真的嗜血么?
影片中大量利用了安置在增罔家的针孔摄影机所拍摄的镜头,那些镜头是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画面。
那段或许是被增罔自己截掉的影像,究竟拍下了什么呢?
显然是自己的背影吧…… 谎言太多了,太完美了,增罔冲破谎言的枷锁看清了自己,却终究还是无法看清谎言。
看过太多描写人格分裂的电影,在这里,《稀人》尝试了一个全新的创意。
此时在他面前的,究竟是F,是稀人,狄罗族,还是女儿,恐怕他已经无从知晓。
进入自己营造的幻想中后,却发现自己没了目标,在孤零零的崩溃,这是属且仅属于Otaku的悲哀的方式。
那割舌一吻是绝美的,令我不禁又拿出《杀手阿一》,却依旧有些不忍看。
对于那个隐晦的结局,豆瓣上看到的一篇作者署名hana的影评作了很棒的解释:增罔临死前一度幻想自己也进入了地底,到最后才发现了恐怖的真相,一切只是发生在自己生活的这幢楼。
我反复地看了几次上下楼的画面,以及最后画面的背景,从画面上我们并无法得到这样的解释。
平心而论,导演多少有故弄玄虚之嫌。
而如上的解释,却令我实实在在地宁愿相信,这是那个结局真相背后的实质。
一个Otaku,倘若他真的完全隔离了人际的沟通,那么空间对他来说也没有了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而宅本也是一种极度乐观的态度。
但即使是极度,也存在着一条如同影片中地狱之门的界限。
在那门中,那界限外,有一种生物叫做稀人,一种你似乎并不认识的生物…… 有些夸张是么?
好吧,我是咬着我的吉他拨片写完这段文字的,国产的,很脆,但我始终还是没有咬断它,或许这也是一种界限吧……谨以此文,与内容无关地,纪念几天前离开我们的影评界前辈——卡夫卡·陆
看完剧透 才觉得还可以...不知道这样的话算不算好片.
变态到心理不适……不不不也并不是多么惊世骇俗orz只是让我恶心到感觉看这片子犹如哔了狗(。沉闷枯燥看得人没耐心……just浪费睡眠时间(摆手
不知道是我理解不了这种恐怖,还是我对恐怖麻木了,对清水崇很失望...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温馨的电影~
想比沉闷的剧情,更加欣赏电影的一些设定:在东京盘根错节的地铁通道中,有一处隐藏的通道连接了史前的地下世界,那里生活着与人类长相无异,却以吸食血液为生的狄罗人……
i did not look, i did not see.
巨无聊
以前看过,重温一下
想再买一张重温下
恐惧,人类最为原始的恐惧,一个具有妄想症的死宅,一步步走向深渊PS:不喜欢这种手持DV版的拍摄方式
片子的基调 容易让人蛋疼!
恐怖个麻花,觉得像A片好 吧。
最喜欢进入地下世界的那段
感知日本的地下絕對是一個特別奇幻的世界,使得我們對其充滿旺盛的好奇和恐懼,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增岡那麼運氣(不幸?)可以遇見F。清水崇好像完全被塚本晉也掌控了,失去了自己的風格,全片偏向塚本式。
这是什么啊~!
小学阅过
装逼杰作
全部妄想解答带有明显的优势,从叙事上讲确实是很大突破。蜂鸣声作为背景,对于气氛铺垫也有很多好处。然而这种恐怖用得有些过头了;导致全片实在阴暗猥琐得离谱,要很有忍耐力才能看完。这让它和高潮迭起的《咒怨》从手法和效果上都分道扬镳了。不管怎样,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那个状态抓得很好
一般,虽然电影很好,但有故意装“怪”的嫌疑
名过其实,拍得其实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