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二三线演员抱团扎堆成就经典的典范之作——35集电视连续剧《壮士出川》(2013)简要评论】继《川军团血战到底》(2011,33集)和《正者无敌》(2012,36集)之后又一部以川军抗战为题材的经典抗战剧,又名《铁血征途》。
从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到豫西鄂北会战中的老河口保卫战,历史背景贯穿整个全民抗战时期。
该剧虽然没有特别大牌的演员,但整体表演却可谓既自然又出色,涵盖各个兵种和各种战术的情节设计也颇为精彩,堪称二三线演员抱团扎堆,与同样不属一线的编剧、导演一起成就经典的典范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女一号主角葛薇除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参加阵地战和街巷战外,就剩下在撤退转移过程中意外遭到两名日军士兵强奸的相关情节了(当然,其间与男一号张抗在河水中湿身拥吻的那场戏应该说是很出彩的),以至在全剧故事中显得有点无足轻重。
而最令人遗憾的则是在最后一集中,所有老河口守城川军将士包括所有男女主角都全部殉国了,男二号主角杨彪凭借最后一口气引爆全城,将城中日军官兵包括攻城日军旅团长及其副手全部炸死,没有目击证人,殊不可信(其间多位主要人物之死都让人有强烈的惨遭编剧、导演“赐”死的感觉)。
一个日本人看了几十部抗日神剧,写了一本《中国抗日Drama读本》 ,吐槽中国的抗日神剧,但他对《壮士出川》的评价:描绘四川军的奋战,有很多史实人物在故事中登场,是并没有荒诞或者搞笑要素的严肃战争片。
作者在介绍中充分肯定了其作为电视剧作品的质素,同时也对片中的剧情和中国军人给予了正面评价。
文字中基本没有什么吐槽,不过有一句评论让笔者看得笑出声来:“(在这片子中)日军的日文水平异常地好!
”——小日本这样评价,你们好意思给1星!
昨天下午开始追剧,一宿未眠,只觉心中感慨难言,不吐不快,我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有牺牲多壮志,一寸山河一寸血,死了的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的,是为了胜利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可后来发生的事,却是谁也没有想到,与其如此不如永世英名,光耀千秋,万世不辞。
字数太少发不出来,可实在是憋不出来了,一句话好作品不多说话,一个个立体的人物,每一集都在打仗,没有废话,每个人物我都记得他们的样子和他们的故事,他们从来都是好样的,我们的英雄
没剧情没演出,毫无战略上的描述40分钟1集有30分钟在砍人一贯地刷日军下限,强奸血浆一个不少我方女军人坐姿侧向S型,你这个是军人还是三陪?普通农村妇女带着2个硕大的金耳环,地主家的大小姐也没那么打扮战斗一个镜头下去全场不超40人,冲锋扎堆,2门小炮能打出一个炮兵旅的效果,敌我战损更是瞎搞,我方群演和敌方可以随便死,而主角能迎着机枪直线跑过去还免伤,导演就是一个军事盲,毫无战争常识,先不说和大决战比,和亮剑雪豹相比,这片子让人感觉就是来洗钱的最可悲的是,在豆瓣上竟然有那么多托在刷五星,老实说,当国外的导演在通过战争片来讨论人性,战争艺术,道德等深层次的东西时候,国内的导演却还在用爆炸血浆女人等通过感官刺激来糊弄观众,差距就是那么大.
与其他抗日烂片不同的是,《壮士出川》这部电视剧被人民日报重点表扬的是尊重历史。
剧中着重描写了川军在抗战中参加的各种战斗,踩着草鞋、装备简陋的他们打的却是最硬最凶狠最惨烈的仗。
不仅仅是川军,剧中对八路军、新四军有着深刻的描写,表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
加上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很成功,不管是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张抗,有高素养、心思缜密且擅长制定作战计划的杨彪;还是性情刚烈、内心多愁善感的葛薇以及单纯善良、深明大义、敢于舍弃自我的夏之悦。
剧中的对每一个人物描绘无疑是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甚至可以比肩《亮剑》;另外,剧中的小鬼子讲的全是日语,战斗中会死人,甚至在民族大义面前,主角们只能放下儿女情长,投身抗日洪流中……可以说,这部剧没有雷剧成分,有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烈的尊敬。
真希望能让很多年轻人多去看看这部致敬历史的抗日好剧,因为《壮士出川》就是致敬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
而我们的和平生活,就是由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应该让历史被遗忘,他值得我们铭记。
真实再现了抗战战场上的残酷,对面的日军也不是草包,拥有良好的战术素养,再现了川军将士的英勇,虽然有政训这类人但是篇幅很小,川军也不迂腐不畏权贵,没有对战场产生多大影响。
整个剧情和场面都堪称抗战剧的典范,没有太多政治导向,国共合作真实客观,不大肆渲染,能做到对政治上的没有过多的一抬一踩,只有对民族英雄的刻画和崇敬,即便是汤恩伯这种人也基本属于一笔带过,足见编剧和导演的大气。
虽然这支部队里无论什么出身的都有,但是一心打鬼子,他们都是民族英雄,正因为中国当时有这么多铁骨铮铮的军人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转帖:鲁迅先生曾将自己在困顿和冷遇中,坚定不懈的爱国情怀写入诗中,其文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把35集的《壮士出川》看下来,总体感觉正是如此,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正名色彩的、充满正气的电视剧。
这部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为抗战史中“川军”的悲凉与悲壮,书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颂歌。
它的叙事基调,有似于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 。
这部作品很好地驾驭了史事和传奇叙事的关系,史事有根据、传奇有韵味、角色体系设计得虚实得当、轻重得体,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增添了地方系统抗战故事的新样式,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视野下来打量,它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有抒情化的渲染,但没有过度的夸张;有草莽出身的角色,但没有对江湖趣味的激赏;其中有爱情故事的描写,但没有沾染情感泛滥的弊端;其中有对日酋的刻画,但没有脸谱化的简单处理。
这当然是以最低标准来衡量《壮士出川》 ,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四年前开始剧本创作的时候,本剧的创作态度就是端正的。
《壮士出川》把握住了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大端。
这对我们今后在创作抗战题材电视剧时,如何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描写国民党系统军队抗战故事的电视剧作品群中来看,我觉得这部作品是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第一部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支国民党地方军队抗战功绩的作品。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我们描写国民党系统抗战的电视剧,有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是作品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士绅角色的正面色彩更为浓厚了,包括军事素质、文化教养、伦理道德都有提高。
第二,作品描写的题材开始向专题化转变,出现了描写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中国远征军》 、描写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的《远去的飞鹰》 《血战长空》 。
这次《壮士出川》描写的是国民党川军系统的抗战故事,为这个专题化的转型增加了一个类别。
我对“川军”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学初中时看的电影《突破乌江》 《大渡河》等作品,模糊之中知道红军也曾遭到“川军”的围剿,“川军”是反动派的军队。
这支“双枪军”既受国民党中央军的排挤,又是不堪一击的。
198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 第一次看了《血战台儿庄》 ,其中就有对川军赶赴山东作战的介绍,而王铭章师长在城头拔枪自杀的段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我了解“川军”的视野过程,是与大众传播的视野变化密切相关的,是与30年来我们的文化观念转换密切相关。
把《壮士出川》放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来看, 《壮士出川》以川军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从淞沪抗战到老河口抗战的这段历史。
作品在题材处理和结构安排上,采用史实和传奇结合的方法,在大节点上把重大战役的部署与“川军”高级将领结合起来加以表现,突出史实性;在对川军抗战历程中的小规模战斗的描写采用了传奇处理的方式。
作品以尊重历史人物、崇敬民族英雄的方法,塑造刘湘、邓锡侯、王铭章等四川籍军人的形象,在描写川军带有的地域文化特点时,则选取了靳继忠、张抗、杨彪、吴天禄、何阴阳、王长生、杨得贵、夏之悦、郑桂芳等角色,在亦庄亦谐的群像中,把袍哥文化、烟土嗜好、风水信奉与世家望族、留洋求学、坚毅自励、淳朴本分结合起来,达到了通过群像展示时代风貌和地方风物的作用,四川人因此立体起来。
《壮士出川》在角色处理上最成功处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感情戏。
葛薇、夏之悦和郑桂芳身上负载着四川女性和中国女性的集体价值,她们的痛苦和牺牲,是四川民众和中国人民承受苦难程度的缩影,她们与所爱的人同赴国难、壮烈殉国,她们连同那面“死”字大旗,把四川人民共赴国难的悲壮,从“川军”这个职业军人集体,延伸、还原到淳朴的四川人民的伟大形象之中。
在我看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 《壮士出川》是情感戏处理得最大气、最昂扬的作品。
第二,就是这部作品在角色设计上的辩证结构。
在国民党军对内,有中央军和川军的对立统一矛盾,在中央军内的政训处,有葛薇这样的左派和李波这样的右派;在川军内,有张抗这样的专业军人也有吴天禄这样袍哥老大,有张抗这样的平民家子弟也有杨彪这样的阔少;在袍哥行列中,有吴天禄这样的好汉,也有莽娃这样的二流子。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角色个性,但是却容纳下了特定时段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在用辩证视角处理角色的基础上,作品让所有角色最终都走向敢于牺牲的正途,完成了民族大义的统一性。
所以这部作品里没有一个叛徒。
本剧在细节处理上有很多精彩之笔。
比如,邓锡侯视察部队时,厨子秦福财不要奖章,只想添一件棉衣以抵挡早起做饭的风寒;在西充,曲晓松报名入伍时看见有包子,把自己领的那份儿让嫂子带回去,给没吃过包子的儿子吃,在打游击期间他打盹醒来时说梦见了儿子吃包子;和尚出身的杨得财,开始还没有从僧人的角色中脱出来,在战场不愿意杀鬼子,在目睹日寇暴行后,他大开杀戒,但当他面对日寇留下的婴儿,慈悲心又萌生出来,这都处理得相当精彩。
这是雪豹之后又一部可以看的抗日电视剧,可以说这部电视剧超越了雪豹和亮剑,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抗日电视剧。
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战争是残酷的。
全剧再现了川军这一悲壮的角色,佩服他们。
希望现在的人也有些抗日的意识,让先烈的血不会白流。
中日再次交战的话,希望不要有那么多汉奸。
突然想起了这部剧,其实并没有全部看完前两年陪我爸看的当时看最后一集,主角配角全部牺牲,全军覆没。
结尾的一幕是家乡里的老爷子半夜听到有个小兵敲门说是想吃他煮的宵夜了,老爷子连忙煮好端出来在大街上找,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恍然间一回头看见当年那些出川的兵都笑嘻嘻的走在街上,走在他们自己家乡的青石板路上音容笑貌宛如初一下子就飙泪了
尊重历史,没有浮夸,林国江等一众演员演绎的让人看着舒服,这个舒服让我感觉很重要,没有其他剧那么浮夸也没有那么的杜撰,这个是最重要的!
看的有时热血沸腾,也时也有触动很深,我记得是一四还是一五年看的吧,这几年下来看了也有三四遍之多,它是我所观看的抗日剧里印象最深的,也是抗日唯一看过几遍的剧,现在是很好找到这样的剧看了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毋忘本分!”一杆寄予乡亲保卫家国决心的“死”字旗迎风招展,壮士出川,转战南北。战至最后一刻,敌我俱为灰烬,惨烈的血性抗战剧集。
壮士出川
坦白讲,其实并不见得拍的多好。因为我是四川人,我在四川,我听过很多老人讲过抗日,我看过很多川军资料,我感动,我荣幸,我自豪。
弃剧
看了头两集,比较中规中矩的战争片吧。剧情、节奏、摄影、配乐、置景、台词、表演等等方面,并未带来任何的惊喜。随便举一两例。女军官葛薇的设定莫名其妙,强行刷存在感,妆容严重出戏,表演上处处矫揉造作;热气球的剧情非常狗血,忍无可忍! 一、日军压根就不需要靠热气球来观察小小的阵地,直接用大炮饱和轰炸就得了。二、就算真是要俯瞰敌方阵地,用飞机就得了啊,高效安全。三、就算是真的用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用过的热气球观测战术,也应该飞到对方上空来观测啊,怎么还是在本方上空! 四、即便是前面几点都不计较,也还是有问题。要偷偷摸摸溜入日军阵地,也不和日军正面接触,一听到日军对话声音就赶紧躲起来,既然是这样的话,那穿日军衣服来伪装又有何意义呢?难道是要混进日军队伍,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捣毁日军指挥部吗?
最牛逼的国产剧,没有之一。虽然bug很多,也能算得上目前唯一能做到:够真实、有血性、有剧情的国产内涵战争片
历史不能忘!
嫌弃。。。弃了
我的天杨彪穿军装太帅啦~~~喜欢型男,制服杀更甚!
无川不成军!致敬英雄……
看了五集,走位躲子弹劝退。
非常有血性的抗战片,看着让人莫名沸腾。
如果真的读过抗战史很难看下去,但相对来说已经算精致了,川军和新四军对话那一段真的很好笑,葛队长越看越有气质怎么回事。。。
看过
歪曲历史
非常有血性的抗战片,看着让人莫名沸腾。虽然主角同样笼罩在不死光环下,但起码没有太过分的刻意神话他们。另外桥本这个日本将士的形象刻画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有勇有谋,用兵策略也很有一套,打破了国产剧一贯的贬低日本人智商的传统=。=
这些水平的电视剧还评分8.6?道具虚假,剧情缺少逻辑性!如果这样水平的电视剧评分这么高我还是看“神剧”吧!最起码还能开心一点!
我居然看了一部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又正常的抗日剧,完全没有神话我军,也没有低估日军的智商,并且把四川人民爱偷懒又剽悍的性格表现出来了!
四星半。这片子很燃,很热血。衣衫演的很有魅力
特别好的抗日剧,台儿庄战役演绎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