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五月的四天

4 Tage im Mai,五月的4天,4 Days in May,Vier Tage im Mai

主演:帕维尔·文策尔,阿列克塞·古斯科夫,伊万·舍甫多夫,安德烈·梅尔兹利金,Sergey Legostaev,Maksim Kowalewski,吉里格力·多布金,安杰丽娜·汉奇,Gertrud Roll,Petra Kelli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俄罗斯,乌克兰语言:德语,英语,俄语年份:2011

《五月的四天》剧照

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7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8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9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0

《五月的四天》剧情介绍

五月的四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女儿是花儿夏日奇妙书你的我的那场暗恋铁窗苦读liar爱我生活初恋日记全部成为F爆笑虫子之冒险岛大电影世界的末日紫日家和万事惊民间奇谈传漫漫回家路孔雀东南飞惊心食人族3疯狂的麻将伟大的遗产谁是爸爸祖孙大战内线腐败船政风云真救世主传说北斗神拳尤莉亚传夜幕猎人人约离婚后两个玛吉·摩尔犯罪现场调查第九季江南爱情故事窈窕马戏

《五月的四天》长篇影评

 1 ) 善恶之间

金色短发的安娜是那么美,小鬼看到她陷入危险时满眼的怒火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岛美丽传说》,战败的德军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不进攻,只求退却,不仅仅是出于对妇孺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战争和暴力的彻底厌恶与摒弃,然而,打着解放旗号携胜利余威的苏军大部队却在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兵痞流氓的本性暴露无余,善与恶的本就公平的分布在芸芸众生中,从不需要硬给哪一群人贴上区分的标签,胜利者也邪恶。

惨剧,发生在本已到来的战争结束之时,永远厌恶战争和暴力。

 2 ) 克制的力量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

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

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

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

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

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

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

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

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

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

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

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3 ) 苏联侦察部队的战士与德国国防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苏联军队的进攻

在俄乌战事正激烈之际,我观看了一部由德国、乌克兰、俄罗期3个国家在2011年共同出资拍摄的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的电影《五月的四天》(2011)。

影片改编自俄罗斯的短篇小说《俄罗斯壮士歌》,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而创作的。

在二战结束前几天,一支只有8个人的苏联侦察部队来到德国波罗的海岸边,这儿有一家女童孤儿院,里面的孤儿从几岁到十八九岁不等。

而院长的十三岁侄儿彼特是孤儿院中唯一的男性,其父亲在东线苏联战场战死。

另外,一支100人的德国国防军也同时来到孤儿院外的海滩上,他们在等待船支,准备前往丹麦向英美军队投降,而不想向苏联军队投降。

于是,双方以孤儿院为界,相互僵持,但双方都不想再进行战争。

而深受纳粹思想教育,仇恨苏军的彼特,却总想挑起苏军与德国战斗。

但彼特的一言一行,却瞒不过苏军大尉果雷尼奇的眼睛,相反,果雷尼奇却给予了彼特父亲般的关爱。

由俄罗斯著名影星饰演的大尉果雷尼奇,其妻子和孩子在德国对莫斯科围城战中,死于城中,但里雷尼奇并没有因此而进行报复,反而极力保护着孤儿院中的女孩们免受苏军的性侵扰。

在苏军到达孤儿院的第四天,从广播中传来德国全面投降的消息,苏军侦察队的战士们正与孤儿院中的女孩们共同庆祝战争结束。

此时,果雷尼奇的上司,一名坦克部队的长官来到孤儿院,见到几个刚成年的女孩,欲行不轨之时,果雷尼奇勇敢的冲上去,绞了上司的枪。

上司恼羞成怒,返回之后,带着坦克和部队向孤儿院发起进攻。

在这危急关头,彼特赶到海滩,带着德国国防军回到了孤儿院,于是苏联侦察部队的战士与德国国防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苏联军队的进攻。

在击退苏联军队之后,德国国防军带着孤儿们登上了去丹麦的船只,而果雷尼奇却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由于影片独特的结尾,上映后就获得多个电影节的奖项,倍受关注。

在俄罗斯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些城市拒绝上影该片,认为该片有损苏联军队的形象。

然后,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二战时期的苏军抢劫、强奸的行为可以用“常态化”来形容,特别是对战败国更是如此,在苏军对日宣战占领我国东北时,把东北的资源、机器等全部抢掠一空,同时还强奸了我国许多女同胞。

而像影片中果雷尼奇这样的正直军人可说是苏联军队中的特例,少之又少。

 4 ) 二战的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几个月前看了一部俄罗斯和德国的合拍片《五月的四天》,看完心情很复杂,真的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感叹影片带给我的精彩,另一方面不想接受影片中现实。

不知道应该怎么下笔,索性写个剧透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的几天,一只八个人(其中一个是重伤员)的苏军小分队,奉命来到德国一个海边小镇,拦截一伙八十多人的德军部队过河投降。

小分队住进了一个孤儿院作为营地,引起了一个德国小男孩的不满。

他是一个孤儿,但他想当个英雄,所以,不断的挑事儿,希望能够引起苏德两军的战斗。

苏军小分队的头儿是个上尉,他用一种父爱融化了他的敌意。

虽然也有几次,两军已经剑拔弩张,拔刀相向。

由于德军自知战败已成定局,所以两军还算相安无事。

本以为故事可以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节外生枝,再起波澜。

一只苏军的大部队,来到了这个安静的小镇,带队的是一个苏军上校,他想强暴孤儿院里年轻的德国保育员,被小分队的上尉好言相劝,但他不依不饶,最后被小分队的战士们赶出了孤儿院。

故事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部佳作。

但是接下来的情节,让我瞠目结舌。

也是最难受的时刻来到了。

没达到目的的上校恼羞成怒,竟然调动了手下的大部队,以小分队叛变为由,开始炮轰孤儿院,欲将小分队员置于死地。

小分队顽强抵抗,伤亡惨重。

这是,小男孩去海边叫来了德军帮忙,德军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帮助小分队的战斗……影片中最大的战斗,不是苏德两军的交战,而是苏军自己打自己,不断有苏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开枪的却是自己的部队。

想想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没有倒在两军交战的阵地上,却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

 5 ) 战争的边际

从来没有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

一支胜利的苏军,一支战败的德军,一座只有妇孺的福利院,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构成了电影的全部。

十三岁,正是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本应与父母享受快乐的时光,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战败的一步步接近,英雄的父亲变成了失败的法西斯,被畸形的社会所扭曲的价值观的崩塌,是他所无法接受的。

于是,彼得选择拿起武器,像一个男人一样去保卫他身后的女人们,赶走闯入自己家园的“敌人”。

我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怀揣着同彼得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国家的欺骗和社会的导向,让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才是站在正义的那一方,那么当谎言破碎的那一天,当他国的军队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时,留给他们的还有什么呢?

茫然、无助、恐惧,谁也不知道如果自己落入对方的手中,会承受怎样的后果,无数个彼得只能坚守自己心中最朴素的善恶观。

所以,他拿起武器,所以,他告诉安娜,躲起来。

但是,控制他们的这支苏军,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可以相安无事,可以成为朋友,甚至可以相爱。

这一切,都和彼得的价值观相违背,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可以和敌人成为朋友,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女孩会爱上敌人,所以他想方设法希望获得德军的营救。

但是战争到了最后,谁也不想战争再继续下去,确认了福利院的情况后,德军的选择是离开这里,去指定的地方投降。

于是,两支部队就这样等来了战争结束的消息。

直到苏军少校的出现,正义与罪恶终于在这里出现反转,保卫家国、抗击法西斯的军人,却变成了欺凌妇孺、霸占少女的反派。

所以战败的德军,为了保护无辜的平民;孤立的苏军,为了坚守真正的正义,选择拿起武器并肩战斗。

当战争结束,区分敌我的标志是什么?

分辨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影片很好地给了我们一个解释:真正的正义,永远是坚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立场,能够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心中最为本能的感情。

世上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罪恶的侵略者,可能会变成保卫百姓的守护神;正义的英雄,也可能会变成邪恶的刽子手。

比战争本身更为可怕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6 ) 一部迷人的反战片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

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

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

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

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

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7 ) #豆瓣春日影展#如何拍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请允许我先抄一遍剧情简介:这简介写的太好啦,每个点都被说的明明白白。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

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

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

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

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电影中的小男孩像一个玩枪走火的家伙,一次次挑拨两军之战,最后被如父般的敌方军官深深理解加保护,最后,小男孩见到军官“父亲”捂着胸口,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和倒地的军官一样痛苦,只不过他是因为失去了如父般保护他的人,以及真正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时间计量,这一切发生在战争结束前的第四天。

四天可以使一个男孩真正成长。

战争,机构于个体的幸福,情感,被理解,或者正义而言,着实是一股巨浪,咆哮着不由分说地淹没所有;说实在的,小男孩的英雄情结是我看了简介后才发现的。

小男孩“作死”过程,诡谲欠打,叛变来,叛变去,被理解,被夸奖,让我竟然有种小男孩在扮演双面无间的错觉?

我越看,越替这个熊孩子着急:你老家都打成这样了,你还老想着谈恋爱,老想逞能,真想给你一锤子。

毕竟,小男孩因为嫉妒,差点害死八人组。

因为嫉妒,故意拆散爱情,把军人送上军事法庭。

可细细想来,这应该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我忘了年少时的英雄情结,哪个拿着刀叉剑戟 ,ak47的男孩不是做着跟小男孩一样的中二英雄梦?

与他而言,战争可能是一个硬核舞台,可殊不知战争要付出的鲜血代价。

似乎,每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冲锋陷阵的小男孩,都想要一刹那的高光时刻,可是战争的残酷和凛冽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会知道。

全片为了突出战争残酷,将着力点放在了小男孩美梦破裂的过程,小男孩被催促着成长,并贯穿始终。

主线和高潮的铺垫下,刚正不阿的军官为了保护短发美女,故意宣布她属于我了,意思是你们谁也别碰。

碰的话,我一让你出局,二送你上军事法庭。

更重要的是,战争是人性欲望的放大器,可这位军官并没有用暴力和权利侵占她。

这就像一枚成熟的桃子,在男人的斗罗场中一直被一个正直的男人守护着一样,直到这一切,在碰到了更凶残的友军之后,土崩瓦解,这种克制和隐忍才真正的爆发出来:不管你是敌是友,伤及无辜的话,就是要干丫挺的。

谁说胜利方即正义?谁说纳粹就没有人性?谁说友军就一定要出兵相救?谁说战争双方就一定要兵戎相见?这个故事最终落到了个体,以及阴差阳错地和友军开战,因为人性的恶,因为美好的难以保护,因为丢失的生命,因为人的命运在战争中的不可琢磨。

影片最后,当他们抛弃了国家,忘记了胜利的喜悦,一个个誓死为美好人性和忠诚捍卫的时候,我只能说,战争真是糟糕透了,荒诞的指令,机构内的不由自主,以及欲望的恶,真的是糟糕透了。

回归正题,如何拍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战争让个体痛苦,让情感丧失,让美好丧尽,这么拍的话,没问题。

可战争如果玩弄了个体或群体的命运,让正义邪恶变得模糊,让敌友不分,让人性丑恶放大,让组织内部失去意义的话,这么拍,就会更有趣些。

而这部片,恰恰树立了典范。

 8 ) 战争与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

谁不想战争结束了回家,谁不想获得正常的生活和自由,但是,战争啊,让人的理性被吞噬,让人们心中的恶被放大,每一个战争的参与者都是受害者,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从来都没有赢家。

这一刻,我们都期望和平,可是,为什么拿起了枪,对准了同胞们?

因为我要捍卫的是生命、尊严、自由,因为我是人,我也用一样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人。

我不是一个任人驱遣的木偶,我不要被那些虚伪命题、所谓的伟大而变得盲从和疯狂不要被那些别人给的标签、标榜的正义所蒙蔽我时常摸摸柔软的内心,重温深处几乎被掩盖的初心,人性的光辉,永远不能被掩盖,不会永远被遮挡。

我要挺直腰杆去抗争!

哪怕付出宝贵的生命!

 9 ) 我会像一个孩子般哭泣

收音机响起的那刻,有人鸣枪有人落泪,有人大喊着下次要点加一个鸡蛋的牛排,有人看着雁阵飞过,低语着“它们比我们先回家”二战结束前的四天里,想当英雄的小男孩几次往返,可除了一发打偏的炮弹外再无其他冲突,但真正的交火爆发于战争被宣告结束之后,真正的敌人却是从自己人中又分出去的一批。

那么枪口应该冲着谁?

我们走出阵营,我们拥抱人性。

 10 ) 个人情感和集体主义

(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

^-^)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

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

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

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

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

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

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

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

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

笑。

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

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

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

(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

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

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

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

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

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

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

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

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

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

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 ^

《五月的四天》短评

没有对错只有善恶。少数人发动的战争却需要所有人去偿还

8分钟前
  • 君の名は
  • 还行

不喜欢结尾,可怕的是,可能还是真实的。

10分钟前
  • Bill
  • 推荐

春日影展第八部;逻辑不太通顺啊,有些地方感觉莫名其妙,另外,那个小男孩太讨厌了

12分钟前
  • 无聊的曙光
  • 较差

10

15分钟前
  • T1me
  • 较差

有点煽情

18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说了1个半小时的好故事,有几段还很迷人,比如小孩在仓房里玩光束,配合着钢琴声,很美,但所有被最后一段战斗给毁了。我不信这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参加战斗的每个人都没有动机,把枪口调转朝向自己的同志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惜了,其实可以有很多结尾的方式

21分钟前
  • 向往神驴
  • 较差

果然长得帅会弹钢琴能泡到妹子

26分钟前
  • 不打耳洞的兔
  • 较差

除了最后二十分钟,节奏太慢太散了。比起别的二战儿童电影,似乎缺少紧张感,只是觉得这孩子没事找事太作了

27分钟前
  • 躺平鸭
  • 还行

文艺片

32分钟前
  • wosla
  • 很差

苏军少校的行径在漫长的战争史上早已司空见惯

36分钟前
  • Mercury.
  • 还行

评分这么高认真的吗?感动于过家家战争片里的所谓普世正义,是有多天真……

41分钟前
  • toomuch
  • 较差

这么复杂的题材,人物却缺乏弧光。

43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较差

情节比较舒缓和戏剧性,尝试探讨战争下的人性善恶,但并不够反战。通篇用小孩的好战举动来反衬成年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抗拒,又强行塑造一个为了抢女人而不惜攻击己方侦察队的苏军长官,脸谱化且不合常理。

45分钟前
  • 村山彩希
  • 还行

主题好

50分钟前
  • lonelytogether
  • 还行

似懂非懂

52分钟前
  • 那个女孩叫初夏
  • 较差

真正的战争最应该是善恶之战,正义和邪恶之战。而不是不同政治下的杀戮。同样题材的还看了白色严冬into the winter .

56分钟前
  • sky大CC
  • 推荐

单薄无趣。立场明显的歌功颂德,亦正亦邪且行为无比迷惑的苏军角色设定和以落幕对抗为主核的畸形剧情进展都要倚着真改肆意发挥后再因真改被认定为合情合理吗?

57分钟前
  • 夺命美人季老师
  • 较差

改变战争局势的是那个女孩,苏联士兵横竖都是一死,得罪领导穿小鞋,在哪都是!

60分钟前
  • 王小蹽
  • 还行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1小时前
  • 动植物研究
  • 推荐

上尉的人性闪耀属于个人光辉,少校的跋扈暴虐属于阶层腐朽。说到底,反战的大旗下,还是用来黑苏联的。所谓的真实事件改编,看到两个说法,一是某苏俄杂志刊载,一是德国国防军联手美军消灭了党卫军。如果属实,这个改编则更添讽刺。

1小时前
  • 陈抱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