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父是个惯犯,但是,又是一个很希望成为父亲的人。
当妻子流产之后,郑父为了满足自己当父亲的愿望,就偷走了别人家的孩子,当他把婴儿的手环随手丢掉,就能看出他对生命的不屑,完全不顾及孩子身生父母的感受,或者孩子以后长大是否会知道自己的身世,只在乎自己的快感。
所以,之后就很能理解绑架幼儿拿到钱以后撕票。
至于郑父的满足自己的父亲快感,也可以通过他骗多善母亲去世来印证。
要不然,一个缺失母爱的孩子,对于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亲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又或者他如果真的在乎孩子的感受,也会再找一个后母。
这是后话。
郑妻也是因为知道其丈夫的凶狠残忍,所以离开的。
要不然,大可以流产之后再生一个。
这样可以解释为,逃离。
所以,那么多年一直到死也没有和他的丈夫见面或者看孩子。
小舅子并没有参与任何绑架行动,只是知道郑父的绑架事件,以及知道孩子是被抱养的真相。
小舅子顶多充其量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当他的姐姐病危之际,他还会去找前姐夫要钱治病,就说明他是一个有心人,至少不混。
所以也可以理解之后在前姐夫去世之后,他能举报领养事件,让多善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
至于共犯,指的是多善,在小的时候,给他父亲写的纸条,让她无意识当中充当了另外一个绑匪同谋。
至于录声音,为什么音轨不一样,这得问专门刑侦人员,如何鉴定声音是否同属一个人。
但个人认为,声音还是会时间随着身体得健康状况而改变。
也许机器分辨不出,但是最亲近得人还是会知道。
就这么多。
笔者是学习法律出身的,但是对韩国法律知之甚少,也不知道韩国法律是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想说的是:女主角不构成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个意思是说(1)两人以上,就是至少两个人。
两个人都是有刑事行为责任能力的,比如一个10岁的小孩唆使一个成年人杀人,成年人去杀了,也不构成构成共同犯罪;(2)必须是共同故意,就是说两个人有一个是过失就不能构成共犯。
而孙艺珍饰演的的女主角郑多恩在父亲郑顺满实施绑架罪的时候,还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根本构不成犯罪,所以也不会是共犯。
而郑顺满的小舅子唆使郑顺满去绑架,应该构成共犯的。
所以这个片子叫《共犯》是不合适的,我觉着叫《凋谢的父爱》比较合适,这是一个伦理片,不是一个犯罪片,韩国导演给我呈现的是父爱的伟大,女儿的善良,是一个催人下泪的情感片,所以结果弄得很悲惨,完全不是一个犯罪片,当然男女主角演的比较到位,金甲洙饰演的男主角比较夸张些,孙艺珍爱哭时笔者怜悯,爱笑时感觉太迷人了。
总结:这是一个伦理片,犯罪情节设置有一定缺陷,另外,我还要说的是:韩国警察还是笨,但是越来越守法了,不会伪造证据。
先是看了简介,然后看了电影,但内容绝对比简介精彩。
有感动有悬疑,有一次一次的觉得是结果了然而并不是。
最后无法释怀的是这整个事件发生的起源点是那个舅舅的“敲诈”,而结果最终这个人并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都有以爱为出发点杀了人的郑顺满和采进的父亲双双死掉,那个假舅舅不该受到惩罚吗??
他确实没有杀人,确实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贪念后面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
不过郑顺满偷来孩子怎么都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即使他当成亲生女儿来爱。
1.最表面的意思。
影片中多次提及这句话,且是关键线索。
2.诉讼时效到期并不是结束。
当观众都以为顺满逃脱制裁时,报复性的车祸让他丧生。
3.影片黑屏了并不是结束!
很多人都评价看不懂,为什么要绑架孩子,多恩、妻子的身世关系之类的问题。
影片最后有解释啊朋友们!
在出了几秒字幕之后又演了最关键的一段!
都告诉你“没到结束之前,都还不是结束了”,你还不看完!
共犯这名字很贴切,本片其实是两个绑架案,三个共犯的故事。
案件一:绑架案,为了要个孩子。
惯偷郑顺满在妻子流产后,从医院偷了一个婴儿取名叫郑多恩。
然后被小舅子发现,威胁要让顺满知道真相,但是郑顺满只想安心与多恩过幸福的日子,所以答应了小舅子一起绑架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要到赎金后撕票。
这就是案件二:又一起绑架案,单纯为了钱,而且最后撕票了。
三个共犯: 一,郑顺满的妻子,隐瞒了多恩的身份,成为案件一的共犯。
二,小舅子,在案件二中做郑的帮手,且事件起因也是他。
第三个共犯,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共犯:郑多恩。
因为她有两次共犯的经历:一是她小时候无意间写下了那个字条,无意中成了共犯。
二是:她发现那个字条的笔迹就是自己,几乎已经确定是郑是元凶时,由于感情的左右,最后再次犯了包庇罪,第二次主动成了共犯。
相比谁是共犯,何以成共犯更值得深究。
第一次,她是完全不知情,我不知道从法律上来说她是否有责任(应该也是无责任),至少从情理上来说无知者无罪,她是毫无责任的。
第二次,她凭借字条与声音,尤其是笔迹这一点,已经可以断定父亲就是凶手,但是最后还是由于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而放弃了揭穿,想包庇自己的父亲。
其实影片中,她痛苦的原因是到底要不要揭发,每当想进一步揭发时,都会出现一个父亲疼爱自己的感人事情,这严重左右的她的选择。
这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实例,那么疼爱自己的父亲,竟然是当年绑架自己的人,只是一个凶手。
如果她当时知道这个情况,那么父亲再多的疼爱,都会让她觉得恶心,会毫不犹豫的去检举揭发。
所以,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我们掌握的信息,但是这信息往往却只是事实的某一部分而已,很难取得全面的了解事物的真相,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所以,这时候凸显理性的重要性,别被感性绑架。
有些人会误以为郑顺满这么疼自己的女儿郑多恩,怎么会是案件二中撕票的人呢,应该是小舅子撕票。
我反而认为,撕票的人就是郑顺满,最后12点一过,控诉期截止,他露出的那邪恶的笑,以及他在多恩反复追问时,说的一句话是:那个孩子的死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父女幸福的生活。
可见他不是爱全部的孩子,他只爱自己的养女,他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抛弃。
我相信导演或编剧,在设置故事时部分灵感一定来自于《那家伙的声音》,那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的绑架故事改编,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真实绑匪的录音,这个桥段与本片故事惊人的一致。
纠结的不是父亲是不是罪犯,而是正义和孝义。
作为父亲这个罪犯比任何父亲都做的好,对女儿全心全意,无微不至,宁肯自己吃苦都让女儿读到了硕士,可以说这个父亲愿意付出一切来换取女儿的幸福。
有这样的父亲虽然穷却让女儿感到幸福无比。
女儿的理想是当记者,而当记者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正义,女儿早已经肯定父亲就是凶手,想起父亲对自己一幕幕的好,女儿最终选择了孝。
让女儿绝望的已经不是父亲是凶手,而且父亲连自己都骗,不肯对自己说实话,这个才是女儿不能接受的。
这个过程很纠结,我还是倾向女儿选择孝义,如果为了正义出卖父亲,这样的结果更让人难以接受。
特别是父亲哭着说不是自己,当时我信了,我想也许不是这个父亲亲手杀死小孩的,他也许只是共犯,或者连共犯都不是。
到影片结束,父亲已经间接承认过自己参与,但没有明说自己杀了小孩,我还是宁愿相信是叔叔杀的。
影片中叔叔拿女主的身世威胁父亲时还说了一句:我会帮你的。
对于父亲来说,一切人和事都比不过让自己女儿幸福快乐的生活,其他人的性命根本就不重要。
所以对于别人小孩的死没有任何愧疚之心。
这种爱很伟大更恐怖!
最后还是觉得父亲只是共犯不是杀手。
编剧取名为共犯也许也是隐含这个意思。
如果是指女儿是共犯那太牵强了,女儿知情不报最多也就包庇罪,共犯只能是父亲和叔叔中的其中一个,叔叔显然不是主角,那片名肯定给当主角的父亲取的。
反正我就是觉得父亲是共犯不是杀手。
最后正真的凶手还是逍遥法外了,最后记者追问警察还要继续追查吗?
警察的回答是,已经过了时效期,不会继续追查了,但老天爷会惩罚凶手。
我的理解是,这是编导以讽刺的方式在告诉大家,追凶不应该有时效性,事事都靠老天,那还拿警察来做什么。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想,但这就是我的想法,跟想的我一样的小盆友举手。
先是看了简介,然后看了电影,但内容绝对比简介精彩。
有感动有悬疑,有一次一次的觉得是结果了然而并不是。
最后无法释怀的是这整个事件发生的起源点是那个舅舅的“敲诈”,而结果最终这个人并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都有以爱为出发点杀了人的郑顺满和采进的父亲双双死掉,那个假舅舅不该受到惩罚吗??
他确实没有杀人,确实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贪念后面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
不过郑顺满偷来孩子怎么都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即使他当成亲生女儿来爱。
《共犯》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卖点是女主角郑多恩从怀疑到确证父亲就是潜逃十五年的凶手,这其间的心理活动,以及在道德正义良知和亲情之间的几番搏杀。
女主角郑多恩与父亲郑顺满相依为命,父亲白天做快递员晚上代客泊车,辛苦养大女儿,供女儿读书到硕士毕业;女儿孺慕父亲,以父亲为荣,在咖啡店和好朋友遇上送货的父亲也亲热打招呼,介绍给他们认识,还埋怨父亲为了照顾她的面子避开她。
多恩是父亲的心脏,是父亲生活的动力,有女儿再辛劳都不觉得苦。
父亲给了女儿所有的一切,是女儿心中的最好的父亲。
父亲郑顺满白天做快递员休息日代客泊车养大女儿
郑多恩和朋友模拟应聘问答
在咖啡馆看到父亲,介绍给男朋友认识 有一天多恩和好朋友去看电影,电影以真实案件改编。
案件被害人是一个名叫韩采进的7岁男孩,被绑架后绑匪向苦主勒索1亿韩元赎金。
绑匪把放钱地址写在纸条上,拿到钱后杀死了男孩,此后销声匿迹,警方从受害人父亲那里只获得一条录音线索。
十五年后,公诉时效期将满,电影在此时上映,希望借助电影的传播力,有民众能在时效结束前提供线索。
电影最后,放出了那条录音,多恩在电影院听到音效功放里放大的声音,惊恐地发现,绑匪的声音的父亲的声音几无分别,甚至连两个朋友都觉得像。
多恩的疑虑,这时开始充满了她的心胸。
多恩在电影院听到父亲的声音
惊恐不已
多恩是新闻系学生,刚去报社应聘记者职位,她假装是报社记者,从受害人父亲那里得到当年绑匪留下的纸条,确认无误,那是7岁的小多恩写的。
敬爱的父亲把一向疼爱的幼女变成了绑架杀人案的共犯,多恩的世界就此坍塌。
是出于记者和一个人的起码的公义心和良知去举报父亲,还是作为女儿要保护父亲,多恩的心被撕裂。
勒索纸条是小多恩写的,橡皮擦过痕迹还在 最终作为女儿的部分胜过了良知,直到公诉期截止的12点,多恩在发现采进尸体的湖边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爸爸是什么人,我都无所谓,至少对我说实话吧,反正都已经结束了。
多恩要的,只是真相。
12点到了,12点过了,郑顺满笑起来,笑得多恩万般绝望,原来一向敬爱的父亲真的是恶魔呀。
采进父亲不甘心罪犯再一次逃脱,开车撞向郑顺满的卡车,两辆车起火爆炸,采进父亲和杀害儿子采进的凶手同归于尽,多恩受伤,在医院里昏迷不醒。
她也许在潜意识里借此逃避,不肯醒来面对事实真相和将来的生活。
但事实真相就像郑顺满一直说的,“到结束之前,都不是结束”。
事情的真相是,郑顺满的妻子得了怀孕中毒症,胎儿流产,她也不能生育。
为了安慰妻子,郑顺满从医院新生儿病房偷了一个刚出生的名叫尹美善的女婴,和妻子组成一个和美的家庭。
有了女儿的郑顺满真的是顺顺满满,幸福快乐。
但小舅子拿着尹美善的婴儿姓名腕带向姐夫勒索,要1亿韩元的封口费。
郑顺满无奈之下,绑架了韩采进,拿到了钱,撕了票。
一步错,步步错,事情就这样越来越糟 电影最后,小舅子打了报案电话,把尹美善的婴儿姓名腕带留在电话亭里。
病房外,郑多恩的名字换成了尹美善,一对中年夫妻走进多恩的病房,病床上的多恩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当年的新生儿腕带,小舅子藏了26年
病房外,郑多恩的名字换成了尹美善
尹炳奎夫妇来看女儿了
美善睁开了眼睛 《共犯》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惊悚程度也一般,但郑多恩内心的交锋,对饰演郑多恩一角的演员来说,是最难的部分。
导演兼编剧国东锡是新人导演,作品只有这一部,制片人朴镇彪在2005年凭《你是我的命运》获得第26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导演奖,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获第28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那家伙的声音》事件原型是“李亨浩绑架事件”。
李亨浩时年九岁,1991年1月29日在家附近的公园内被拐,父母在被电话恐吓勒索44天后,向歹徒交出了2亿韩元赎金。
不久李亨浩尸体在下水道被发现,尸检结果是李亨浩在被绑架第2天已经死亡。
也就是说,朴镇彪导演在“李亨浩绑架事件” 十五年公诉时效截止后的07年就把这个案件拍成了电影,过了五年,又把这个案件重拍了一遍,自己担任制片人,扶持新人导演国东锡编剧兼执导,只是这回换了一个角度来讲述这个案件。
制片人朴镇彪、导演兼编剧国东锡、演员孙艺珍
导演国东锡和演员孙艺珍讨论剧情 请来了以细腻表演著称的孙艺珍出演女主角郑多恩,绑匪郑顺满由金甲洙出演,这是孙艺珍和金甲洙二次演父女,上一回是在06年的《恋爱时代》里,这样就省去了两个主演熟悉的过程。
因此这部电影的看点是影后孙艺珍和黄金配角金甲洙的表演。
演员金甲洙
导演国东锡和演员孙艺珍、金甲洙 影片拍摄是在2012年6月,孙艺珍这一年三十岁,她用这样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惊悚片来证明自己从业十年的成绩。
看了这部电影,会心痛不已,不是心痛郑多恩,郑多恩这个角色是编剧创造的,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观众心痛的是饰演郑多恩的孙艺珍,她那种深入骨髓的痛苦,是剜心刺骨的痛。
要怎么才能承受这样的折磨?
孙艺珍在SBS广播节目《Cultwo Show》中谈她饰演郑多恩时因过分紧张罹患了躁郁症,海报上那一双痛苦到无法忍受的眼睛透露出来的绝望,真正击中人心。
《共犯》票房176万,损益点150万,略有盈余。
《共犯》海报
《共犯》剧照
《共犯》剧照
《共犯》剧照
《共犯》剧照
孙艺珍在《共犯》剧照上签名
签名工作照 电影里还有一个演员姜信日,来客串韩采进的父亲一角,这是他和孙艺珍第三次搭档了。
第一次是在06年的《恋爱时代》里,姜信日演恩湖的相亲对象,看到对面的美女,看痴了一般的不敢置信。
第二次在10年的《个人取向》里演开仁的父亲,也属客串性质,只短短出现在了最后两集。
第三次演采进爸爸,直接就给了多恩一巴掌,又扯她头发。
《共犯》里采进爸爸抬手就给多恩一巴掌,又扯她头发
第一次见面是在《恋爱时代》里,当时他是这样的表情
对面的仙女笑得真好看
第二次在《个人取向》里就变成开仁的爸爸了 孙艺珍入行20年,演了19部电影10部电视剧,只在《共犯》里被人扯过两次头发,一次是郑顺满代客泊车,不肯把车钥匙交还给喝醉酒的女司机,争吵之下多恩替父亲出头,被对方揪住头发,多恩也揪住对方的头发,两边打成一团,打进了派出所。
另一次是就是被采进爸爸,又是打耳光又是扯头发,好歹对方是演过爸爸的,挨打也只好认了。
孙艺珍入行20年,只在《共犯》里被人扯过两次头发
是值得拿出来说
首先,激励我写这篇评论的原因是:有些观影者的影评说这部电影草草了事!
小学生都知道开头和结尾重要,结尾对电影主题没有一丝升华,,,,,我不这么认为,恰恰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后的几分钟特别扣题,而且是连环扣,一个明扣,一个暗扣。
n个有可能成为共犯的瞬间。
主题,顾名思义:共犯。
贯穿整部电影的灵魂台词就是:结束之前还不是结束。
看到结尾可能会有短暂的停顿,但细细思索后便会恍然觉悟导演起名为“共犯”的用意。
在整部电影中观众随着多恩(孙艺珍)慢慢查出曾替爸爸(郑顺满)写过勒索绑架信开始,真相和主题出现了-多恩显然成了爸爸的共犯(明扣),,,,,,,,看到最后快结尾父亲死了,母亲在临死前说出了自己不是生母的另一个真相-一直没能说出当年多恩是被郑顺满偷走的婴儿,因而她也是郑顺满的共犯(最后回忆在医院里出现的婴儿的名字尹善美其实就是被郑顺满偷走后改名叫郑多恩的本剧主人公)郑顺满身上偷婴和杀小男孩两件案件两个不同的共犯,一个是主人公多恩---很明朗的线索,另一个是郑顺满的妻子---最后剧情才大白于天下的暗扣题,至于沈(妻子的弟弟)他知道了偷婴真相后敲诈勒索顺满,也算是知情不报半个共犯而且还教唆人再去犯案(台词):“怎么,钱弄不到?
你怎么把善美搞到的,故技重施不就得了?
还要我明说?
” 通过沈和郑顺满的对话,可以分析成顺满把自己老婆生下难产的死婴和善美掉包,勒索了一亿,然后告诉其家人婴儿死了,很明显沈他知道偷婴内幕,也是郑顺满杀小男孩的帮凶共犯!
剧中在多恩去医院探望母亲时拿着录音那段有体现,“......杀掉采进(小男孩)吗?
当时沈虚着眼睛仔细听这句话的时候露出一丝明白了什么的表情,是因为他以为自己教唆姐夫敲诈骗钱说服成功了,所以他后来对多恩说等等,是姐夫吗?
疑问句,不想被多恩发现怕把事情搞砸最后钱弄不到手。
然而他没想到这个录音是几年前另一次绑架的录音。
这是电影另一个精彩的点,阴错阳差,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知道的是“结束”。
其实,在电影结束之前还不是结束,还有可能会有变数!
故事中n个有可能包庇成为多恩共犯的男友在说与不说中纠结......还有个细节,多恩看到电视采访被杀男孩父亲时字幕应该打出了韩尚秀妇产医院,这时多恩想起翻看爸爸收起来的以前病历本---是同一家医院,于是假装记者去采访被杀男孩的父亲,想从中得到一些线索。
剧情的这个交代有可能是郑顺满选择杀韩采进小男孩的动机!
他很有可能觉得是当年采进的爸爸医术不高耽误了产妇导致流产没能生下自己的“多恩”,因此选择了报复。。。。
这是我个人对整部电影的理解,有些地方和主题无关的可以不占用整体时间⌚️来打乱格局。
所以这部电影为什么说成是草草了事呢?
个人并没觉得虎头蛇尾阿,难道你还想让她睁开眼后继续演出什么来?
该演的都交待清楚了,,,,演员,剧情,导演,我认为都没有令观众失望。
不知道你现在看明白了没?
字幕主演后有彩蛋。
故事的发端源于十五年前的一桩诱拐杀人事件,年幼的男童韩采进被绑架,嫌犯在勒索不成的情况下将男孩勒晕并装进袋子里沉入河中致死,由于当时缺乏足够证据,唯一留下的线索只是嫌犯的一段电话录音,此事件遂成悬案。
韩国对绑架、杀人等恶性犯罪的公诉时效为十五年,眼看着时限将尽,案情若再无突破,被杀的孩子便将死不瞑目。
就在掰着手指头倒数的日子里,韩国还上映了一部根据这一事件拍摄的电影,更是对此案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互为影响,再度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
大学毕业、准备应聘从事新闻工作的郑多恩与男友和闺蜜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然而令多恩悚然的是,影片选取了当年嫌犯真实的录音,这个声音和自己父亲郑顺满的十分相似,而且其中的一句话「结束之前还不是结束」正是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叨念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影片加入了另一条线。
一个陌生的男子找到多恩,言语中透露着神秘。
之后又找上门来大闹一场,一面向郑顺满索取金钱,一面说要揭破其真实面目,虽然被郑顺满打跑,但终引起了多恩的巨大好奇。
她的男友帮她通过警局的熟人做了调查,这才发现原来多恩自幼丧母的事情是个天大的谎言,她的母亲因病一直瘫在医院里,那个陌生男子其实是多恩的舅舅,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而一直在向郑顺满要钱。
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使多恩对父亲的怀疑愈发强烈,但父亲平日里憨厚朴实的形象以及对自己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父爱,又让她很难把父亲和那个穷凶极恶的绑匪画上等号。
于是,多恩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与知名的《素媛》、《熔炉》等作品类似,《共犯》也是一部以儿童诱拐事件为题材的电影。
不过,和前两者不同的是,本片没有将视角聚焦在受害者身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犯人及其家庭摆在了主角的位置上。
同类题材的故事经过不同方向的演绎,提炼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角度——在追求社会正义的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产生怎样的嬗变。
在多恩的立场上,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正义。
对于父亲,有着太多相依为命的孺慕之情。
对于正义,又有着立志成为新闻记者、追求真相的觉悟。
在此两难处境下,多恩既有撕去父亲伪装的冲动,却也不乏为父亲隐瞒事实的私心。
但说到底,多恩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最最亲爱的父亲居然对自己也没有说实话,无论是母亲的事还是绑架杀人的事都是如此,父女间的感情和信任岌岌可危。
孙艺珍演出了郑多恩的痛苦纠结,金甲洙的双面郑顺满更是点睛之笔,相比略显牵强的情节,本片在表演上无可指摘。
而在媒体和大众的立场上,由于当年那桩案件性质的恶劣以及造成的轰动,再加上时限方面的紧迫性,好不容易找到了郑顺满这么个嫌犯,因此都自然而然地主观认定他就是杀人犯。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算不是真凶,恐怕也跳到黄河洗不清。
不过,影片并未在「舆论暴力」这方面大做文章,虽然郑顺满逃过了声纹鉴定这一关,但终究逃不过受害者家人的同归于尽。
影片在最后以闪回的方式揭破了当年的真相。
因为郑顺满夫妇不能生育,求子心切的他从医院中偷出了一个女婴(即郑多恩),但后来小舅子以此事要挟索取巨款,走投无路的他才做出了绑架勒索、杀害儿童的恶行。
郑顺满求子之心可以理解,对女儿满溢的父爱也值得尊敬,然而当一种感情过于浓烈导致畸变,后果便不堪设想。
偷盗婴儿在前,绑架杀童在后,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伤害他人,即便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罪无可恕。
快进看完,这片题材不错,但是人设太用力导致情感太假,无论父亲还是女儿,反应都太过激,缺乏说服力。
看的电影是《那家伙的声音》吗?
演员都很好,故事也讲圆了,除了中间有点拖沓,还是觉得不止6分。
浪费我时间
爸爸跟卖鱼的说女儿博士毕业后面怎么变大学了?声纹鉴定真狗血,多恩更狗血,老爹最狗血…
早知道这么渣就不下1080P了
可以猜结尾的侦探片,不是好片
韩国犯罪片。
【补评】这种事情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抉择的吧,一边是公义,一边是孝义。
演的还不错,拍的真够烂。想给两星,看孙艺珍面上又下不去手,好吧导演,你的目的达到了。
太悲惨的故事,没到结尾就一直期盼不要是爸爸。
虽然无论是父女戏还是悬疑戏都有点半吊子,不过戏中戏演起来太真挚,差点都信了。。。。。。
很一般
看了影评才知道,10个人看了9个半都没看完,连他爸只是隐瞒了因为媳妇流产偷来个孙艺珍这个事儿并没干诱拐杀人案这个事实都没看完,就在那写影评,我真给跪了
为父女之情深深动容……非常后悔迫不及待地跑来豆瓣看剧透,被低智商又做作的小清新们的评论恶心到了。
什么玩意阿,孙艺珍的脸,动不了了都
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来唤醒观众沉睡的记忆的方式挺有意思的
女儿做了两次共犯 拍得很平庸 演得也很平庸 女儿在正义和感情之间的摇摆和痛苦完全没有拍出来 一开始设定女儿是愤世嫉俗的新闻专业研究生,然后非常流于表面地加一个毫无张力支持对儿童犯罪者死刑的谈话,但后面对于女儿职业和观念的更深刻的表达是没有的。而女儿怀疑父亲的过程也很无力,早期行事不像是怀疑又不愿意相信和面对真相,而是非常积极且莽撞地把自己深爱的父亲送给警察,就显得非常奇怪。然后小叔子的角色和假死的妈妈的设定更是很浪费。
题材很好,故事很好,演员很好,结构毛病。
金甲洙演技赞。本来以为结尾还会来个反转的,没想到竟然利索的承认了然后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