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今年来平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和观选片会”中听圆首的秘书推荐了此片,恰巧本届平遥将它选进了卧虎单元。
实际看下来,此片颇有一种《我是船长》后传的感觉,即使你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地从非洲偷渡到了欧洲,又怎样?
辉煌可能就只停留在了对直升机大声呼叫张势自己所谓的“人定胜天”。
然而一旦踏足文明社会,就只是层层剥削下的一粒微尘而已,连呐喊的机会都得用假笑、说谎的方式搪塞过去,不可谓不悲哀。
同时,关于类似“集中营”设定的临时庇护所也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偷渡难民题材的电影《罗茨洛赫》。
对这些电影,即使本身完成度可能没那么高,但也是充满respect!
PS:导演事先录制的视频中提到了他之前的作品中也有非洲偷渡的所谓前传的故事,有机会找出来看一下。
9-26 平遥电影宫3号厅#8th PYIFF 2024年 第3部
短短两三天的日常,把苏莱曼以及其他偷渡者,在没有合法身份的情况下在一个“梦想中的发达国家”希望能重启人生的:委屈,无奈,挣扎表达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在看这部影片得时候,我觉得自己也很纠结。
一方面是从苏莱曼的视角,他租别人的外卖账号非法打工,每天从早到晚,拼了命地狂踩自行车,被撞了也二话不说只想着把外卖送到客户手里。
当然这一单被拒收了..到头来自己拿命挣来的钱也被租给他账号的那个人私吞了,仅40欧打发苏莱曼,还一把把他推下楼梯。
另一方面是联想到近几年大量偷渡者,难民涌入欧洲,虽然欧盟非常人性化地给他们提供了住宿床位,简单的餐食,但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能在此地合法生活工作的签证,他们想要的是逆天改命,想要有一天能给家里寄钱回去。
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引发了近期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比如计划去欧洲旅游,第一课一定是防偷防盗。
从影片来说,苏莱曼是一个偷渡者,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偷偷打工,靠劳动挣钱,那还有更多实际上的偷渡者,因为不能合法工作,又怕被压榨,所以干脆做小偷,至少来钱更快。
法国也是好人。
他不仅给难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也给了他们通道去实现合法身份的转化。
影片最最巧妙之处,就是结尾在苏莱曼移民面试,他按剧本编造的经理被签证官识破,终于说出自己真实的经历。
而苏莱曼是否能获得签证,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编剧或导演真的非常非常精确地把握了这个尺度。
《苏莱曼的故事》以近乎粗粝的真实感撕开了欧洲移民困境的伤口,用一辆摇晃的自行车载着观众闯入巴黎的暗面。
这部荣获202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与最佳男演员奖的作品,通过几内亚移民苏莱曼48小时的生存倒计时,将零工经济的绞肉机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并置解剖。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以纪录片式的手持镜头,让观众成为苏莱曼自行车后座的隐形乘客——我们在剧烈晃动的画面里感受他摔倒在雨夜的刺痛,在急促呼吸中见证他背诵虚假人生时的灵魂撕裂。
当最终面试场景以20分钟的长镜头呈现真实与谎言的终极博弈时,这种打破类型界限的叙事勇气,将移民身份危机上升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叩问。
影片最锋利的刀刃藏在双线叙事的结构中:外卖骑手在算法催命符下的机械奔跑,与庇护申请所需的虚构人生形成残酷互文。
苏莱曼租用的不只是外卖账号,更是被制度规训的"借来人生"。
当他在移民局脱口说出"妈妈教我不要撒谎,可我一直在撒谎"的真实独白时,那些被系统异化的数字劳工突然血肉丰满——这不是某个非洲难民的特定悲剧,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看不见的人"的共同困境。
主演阿布·桑加雷作为真实经历者贡献了震颤灵魂的表演,每个肌肉抽搐都让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融。
导演用冷调的蓝色视觉监狱包裹全片,却在结尾让一束金色阳光斜照在苏莱曼脸上。
这个充满宗教救赎意味的镜头,与其说是对个体的温柔抚慰,不如说是对制度性压迫的无声控诉。
当观众为开放式结局争论不休时,电影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成为刺向时代病灶的手术刀——在算法统治与身份政治的夹缝中,每个人都是骑着单车的苏莱曼,在生存与尊严的钢丝上寻找微光的可能。
最近工作比较忙,西雅图电影节只打算看一场,那就是上一年戛纳上映并获奖的《苏莱曼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当苏莱曼忏悔的说出母亲的嘱托和自己无法遵守时,我微微掉了些眼泪。
提醒以下影评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又是所有元素都见过的影片。
本片的叙事结构似乎在说在我们轻易下结论前,故事可能有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在苏莱曼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前,我倒没怎么审视他,更多的是观察底层人群为了生存,不仅不互助反倒互相倾轧的现实。
没有身份的苏莱曼处处缺乏发言权,难以为生。
最后和女友要视频通话是为了当面告别的仪式。
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但情真意切。
我原本以为影片会更黑暗,”may Allah bring you peace”给了我不好的预感。
但影片收尾在了”mom told me to not lie, but I keep lying.”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头自行车的人》,生活逼迫我们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费尽千辛万苦,只为能给回报带给自己生命的母亲一个好的生活,可法国也不是天堂。
好在苏莱曼心中还念着母亲,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获得了法国的居留权,可苏莱曼其实已经跨越过千山万水了。
在监狱里被非人待遇之下他都没放弃,有着这分动力他又岂会是轻易放弃之人呢?
跌倒了就爬起来,擦掉身上的血,接着送餐、面试去!PS: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苏莱曼在奋力骑自行车而身后的大巴向前紧逼的画面。
苏莱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来到法国的难民们。
主角的经历不属于他自己,而可能发生在每一个难民身上,大家都可能被骗,都要谋生做苦力还可能拿不到钱,都可能错过末班车去福利床位,都可能露宿街头。
主角最开始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别的难民没有为他停下脚步办党员证,观众觉得对方没有人情味。
但是当主角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时,路上又有难民,寻求他的帮助,我们又明白他确实也自身难保,马上要面试了,材料没有,买材料的钱没有,拿着钱的人不给他,一切都没有着落。
这两个点就非常完美的展现了法国难民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刚来,到面试的整个过程。
虽然我们从故事的中途开始,似乎又没有结尾,但这才是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非常完整的剧本,这不比那垃圾最佳剧本强太多了?
结尾虽然意犹未尽,但是结束的恰到好处,一点废笔没有。
这凸显了创作者对场景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不论苏莱曼这个角色通过与否,都不影响这个符号代表的难民群体,每个难民的结局不尽相同,各自的经历也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在法国为了身份所经历的一切。
给了角色结尾,他的符号性就减弱很多但这部电影也不是满分作品,剧本非常优秀,演员演技也到位,但是导演的镜头不够优秀。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只有一个合格的美学,手持镜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但是完全没有艺术性,这让电影能承载的体量大打折扣。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是一部聚焦于巴黎街头外卖员生活的电影,讲述了几内亚移民苏莱曼在48小时内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零工经济的残酷现实与移民的生存困境。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现实,聚焦于移民身份认同与零工经济的双重困境。
苏莱曼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是全球移民群体的缩影。
他为了获得合法身份,不得不在送外卖的奔波中背诵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这种“借来的人生”充满了讽刺与无奈 影片的立意在于揭示移民制度的荒诞性与零工经济的剥削性。
苏莱曼的每一次送餐、每一次封号、每一次车祸,都是对现代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无声控诉。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是苏莱曼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心理线,另一条是他送外卖的行动线。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苏莱曼的内心挣扎,又通过送外卖的紧张节奏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苏莱曼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他既是一个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制度压迫下挣扎的移民。
他的疲惫、焦虑、无奈和偶尔的希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面试场景中,他的崩溃与坦诚令人动容。
其他配角如中介、面试官等虽然戏份不多,但都起到了推动剧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如,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与苏莱曼的真实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影片通过苏莱曼的故事,揭示了零工经济的剥削性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体挣扎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的寓言。
影片的结尾留白,没有明确交代苏莱曼是否获得合法身份,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引发了观众对移民问题的深思。
在艺术价值方面,影片的手持摄影和紧凑的叙事节奏增强了真实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苏莱曼的生活中。
然而,部分情节的情感铺垫不足和节奏过快,略微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影片绝对够得上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最后不仅斩获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还收获了法国凯撒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配角,最佳男新人和最佳剪辑4项荣誉,可以说几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被外卖小哥苏莱曼的遭遇打动了。
这是一部完全的“素人电影”,其最可贵之处就是真实。
一个来自西非几内亚的小伙,在巴黎街头靠送外卖为生,没有合法身份的他,只能借别人的账号打工,还要处处遭受刁难和欺凌。
对苏莱曼而言,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老家的母亲和女友,最大的指望是申请政治庇护拿到法国合法身份,影片长达20分钟的最后一幕,就是他的“人生大考”。
然而从法国政府移民新政来看,他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并不大,目光如炬的女审核官面谈时就戳穿了材料里的漏洞。
之所以还让他坦白,与其说是补救,不如说是想给这部电影,这个角色,以及给观众一个结构完整的交代。
当苏莱曼走出移民局时,他是既放松又迷茫的,放松的是终于吐露了压在心底的真情,迷茫的是从非洲一路流落至此的他,未来可能仍是要居无定所。
而这段表演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其基本就是苏莱曼的饰演者,阿布·桑加雷的真实经历。
他十几岁时离开生病的母亲,一路从几内亚前往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意大利,最后终于来到法国,其经历既令人同情,在移民群体中也具有代表性。
但桑加雷比苏雷曼幸运,他遇见了导演伯里斯·洛伊坎的团队,用本色表演奉献了自己的故事,现实中不仅摘得了影帝级荣誉,还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年期合法居留。
更难能可贵的,是淳朴的桑加雷并不留恋娱乐圈,如今仍在做着自己那份技工的工作,享受平凡且平静的生活。
影片中只有外卖员的身份,是桑加雷从其他移民身上“借”来的。
导演洛伊坎用高饱和度的色调,争分夺秒的节奏和剪辑,记录下了苏莱曼三天里的遭遇,相比同类难免题材作品,在戏剧性上已经提炼、浓缩了。
有人从本片中看到了达内兄弟和埃里克·格拉韦尔那部《全职》的影子,的确在底层视角上有些相似,但其实导演灵感源自两部罗马尼亚影片:蒙吉的成名作《四月三周两天》和普优的《无医可靠》,其追求的是在几乎与叙事同步的时间轴,通过大量中景、特写和跟拍,营造一种笼罩在主角周围的紧迫感、惊悚感,看他如何在“体系”内挣扎求生。
而片中穿梭于大街小巷,拿着手机填收件码的外卖小哥,正是最有时代感的全球化角色,被商家拖延、遭客户差评、被平台算法所困等细节,都让人想到去年的《逆行人生》。
当然,有家有房的徐峥,比起每晚住在流浪者救助站的苏莱曼还是好得多了,无证黑工的身份困境,随时都会把这个憨厚的非洲小伙逼入死局,尤其是被叫外卖的巡警查身份的那一幕,感觉他都快要哭着跪下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逆行人生”啊。
Luc
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t.cn更多资源见主页/wxgzh
苏莱曼骑着单车穿梭巴黎街头,用非法包商的人头帐号跑外送,一边喃喃地背诵着不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四十八小时后,他必须用这个掮客编造的过去说服移民官,方能获得居留。
然而这一夜,接单状况不断,工资还遭到扣留,交不出钱给掮客就无法拿到庇护申请文件。
陷入绝境的苏莱曼,移民面试能否顺利通过?
从几内亚远渡重洋来到法国,他的人生故事又是什么?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去年的暑期档,导演徐峥带着新片《逆行人生》一头扎进院线修罗场。
这部描述中年失业的主人公转行外卖员的影片,拥有着非常可观的初映表现——首周票房破亿,豆瓣高分开局。
然而,强劲的势头很快被巨大的争议所取代。
有观众深深共情,认为该片仿佛是一面“照妖镜”。
把中年危机、失业焦虑、房贷压力等现实困境照得无所遁形,精准戳中打工人痛点。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但也有人斥其为“苦难鸡汤”“避重就轻”。
让原本备受关注的“年度现实题材”转瞬变为了“有钱人的无病呻吟”。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就连一张“演员大笑VS外卖员麻木”的海报也被骂上了热搜。
(《逆行人生》)最终以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3.59亿)和崩塌的口碑(豆瓣6.6分)惨淡收场。
一场舆论互撕,让国产现实题材再次陷入尴尬境地。
同样是在2024年,法国的一部电影也将故事聚焦在了“外卖员”这个职业上。
上映之后,屡获殊荣,口碑相当不错,IMDb7.7分,MTC综评81分,豆瓣7.6分,上线之后迅速跻身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第二位。
甚至,有网友表示在这部影片面前,《逆行人生》简直被“秒成渣”。
(豆瓣网友评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踩一捧一。
对于影片的优劣,每个观众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况且,“真实还是悬浮”有时候并不是电影创作者本身就能决定的。
最近,这部影片终于能看了。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它,也简单说一说现实题材。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
《苏莱曼的故事》在去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评审团奖”和“费比西奖”,主演阿布·桑加雷凭借这部首作收获“最佳男演员”。
之后,他又在第37届欧洲电影奖中斩获“最佳男主角”。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在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获“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导演”。
今年的法国凯撒电影奖评选中,影片又摘得“最佳新人男演员”“最佳原创剧本”等四个奖项。
(《苏莱曼的故事》主创在戛纳)导演也是本片编剧之一的伯里斯·洛伊坎最初构思了一个关于外卖员的故事。
但在试镜选出主演之后,剧本决定加入阿布·桑加雷——彼时年仅22岁的非专业演员的真实人生经历。
他,不是在“演”。
他,就是在做自己。
01巴黎之夜每一天,苏莱曼(阿布·桑加雷 饰)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取餐、送餐,苏莱曼靠着外卖员的工作糊口。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刚送完一单,苏莱曼正准备接下一单,手机APP突然提示“人脸验证”。
按理说,刷个脸而已,不是什么麻烦事。
他却收起手机,赶紧骑车去找非洲老乡埃曼纽尔。
对方帮他完成了验证。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原来,苏莱曼是一名非法移民。
在这里,类似于外卖员这一类的苦活累活是他谋生的唯一出路。
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在平台注册,必须“租用”别人的账号。
不仅要支付租金,赚到的钱还经常被拖欠。
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苏莱曼鼓足勇气,张口朝埃曼纽尔要钱。
这笔钱,他有急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两天以后,苏莱曼就要去参加庇护申请面试。
这次机会很关键,如果成功,他将拿到合法身份。
但移民中介那边的钱还未支付,面试的相关重要材料还在对方手上。
人家也明确表示了,一手交钱,一手给材料,否则免谈。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和以往一样,埃曼纽尔又在顾左右而言他,迟迟不肯掏钱。
最后,约定了时间——明天。
苏莱曼继续工作,但心里很不痛快,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不给我。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本就不愉快的心情更加沉重。
为了赶时间,误闯了红灯,被汽车撞倒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虽然身体没受什么伤,但外卖被压变了形。
顾客拒收,没准还会扔一个差评。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紧接着,餐馆出餐实在太慢,苏莱曼进店催促。
白人店长的态度傲慢且敷衍,只顾着把苏莱曼等外卖员赶出门等着。
推推搡搡,双方吵了起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下一单订餐的顾客居然是一班巡逻的警员。
苏莱曼心慌起来,自己可是非法移民啊。
他想赶紧溜,警员却不着急,他们发现APP注册人与实际外卖员不符。
苏莱曼只好承认自己租账号的事情。
警员好奇盘问道:“租金是多少?
”“每周120欧元。
”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那你一周能赚多少?
”“200到250欧元。
”警员忍不住吐槽:你这朋友也太黑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是啊,每周账号租金在收入中的占比确实太高了。
可有什么办法呢,苏莱曼没有合法身份,如果他还想在城市里继续活下去,他就得承受这些。
收工的苏莱曼跑去坐巴士专线回救助站。
无处栖身的他就住在这里。
几十人挤在房间的上下铺中,嘈杂喧闹,洗澡要排队,洗衣服被限时,社工的不耐烦……这些统统都要忍受。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有人说巴黎的夜很美,五光十色,灯红酒绿。
但,这些都与苏莱曼无关。
夜里,苏莱曼因为室内不时响起的鼾声和手机铃声辗转反侧。
刚刚,在几内亚老家的女友打来电话,说家里给她安排了相亲。
看不见未来的他,又能对别人承诺什么呢?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迷茫与困顿,早已将他折磨得身心俱疲。
可是想着明天能拿到钱,然后取材料,后天去参加面试……苏莱曼觉得,也许生活快要发生改变了吧。
02命运之匙店主的蛮横无理、顾客的刁难、路途中的风吹雨淋,这些糟心事在送外卖的过程时常发生。
可在每天的奔波中,也会有一些温情。
比如餐馆服务员递过来的糖果。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或是偶尔被快餐店免费招待一下。
那一句“祝你好运”听起来无比亲切。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又或是来自独居老人含混地问候。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包括在吃午餐的时候,和非洲老乡斗斗嘴,侃上几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些都让苏莱曼感到目前的处境还没有那么糟。
不过,现实世界里哪有如此多的好运。
苏莱曼使用的账号被封了,显示永久停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完全蒙了,是那个拒收外卖的女人投诉了?
还是警员举报了?
难道是吵架的那个店主搞了什么把戏?
打电话申诉,也没有具体说法,但平台告知他在封号之前账户里的钱款已经被提现。
给埃曼纽尔打电话,不接。
第二遍,还是不接。
埃曼纽尔失联了。
不祥的预感慢慢笼罩在心头,今天拿不到钱,一切就都完了。
好不容易找到埃曼纽尔的住处,等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把对方等回来。
苏莱曼张口就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工资。
埃曼纽尔拒付,指责他不应该把账号搞封掉。
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表示:你们只会自己人坑自己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没搞错吧,这难道不是我应该说的吗?
苏莱曼正想着,埃曼纽尔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想就此打发走对方。
苏莱曼怎肯答应,语言争执发展成肢体冲突。
埃曼纽尔一把将苏莱曼推下了楼梯。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手掌、眼眶都擦破了,鲜血淋漓。
苏莱曼顾不上伤势,匆匆赶去简中介。
捏一捏那可怜巴巴的40元,苏莱曼深感绝望。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无论如何,今天都要拿到申请庇护的材料。
那,才是转动命运的钥匙。
03现实之殇影片中,中介为申请庇护的苏莱曼等人准备了虚假的材料,其中有他们在国内遭受苦难与迫害的相关证据。
苏莱曼在送餐的途中,不停背诵着“剧本”。
只是,寒冷的雨夜中,那些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政 治纲领听起来多了几分讽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番精心的谎言,在面试官面前被无情地拆穿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同时,面试官给了苏莱曼最后的机会——说出你的故事。
选择讲出“自己的故事”,还是继续虚构“别人的故事”?
朋友打趣叫他“巴黎的苏莱曼”,那是否代表着还有一个“几内亚的苏莱曼”?
「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冰冷的现实在他们身上碾过,连原有的身份都被吃干剥净」这些是导演留在镜头中的诘问。
哦,我是偷渡客、非法移民,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人。
我只想成为一名受庇护的“难民”。
苏莱曼颤抖着嘴唇,终于说出了真相。
在那个真实的故事里,没有政 治,无关主义。
他只是想让自己和母亲生活得更好一些,仅此而已。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的故事》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48小时内的种种遭遇。
91分钟的片长,干脆利落,强烈的真实感犹如一部跟拍的外卖小哥Vlog。
在异国他乡,肤色、履历、贫穷、身份,都是血液里流淌的原罪。
繁华的大都市,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面试结束,走出门,一抹阳关的暖色洒在苏莱曼的脸上。
等待他的,是美好的未来?
还是……前面说到过,本片是根据主演的真实经历改编。
由于年少时母亲病重,加之经济困窘,阿布·桑加雷16岁时去了法国。
先后经过四次申请,在今年1月份才获得了第一个为期一年的居留许可,允许通过工作实现合法化。
他的母亲已于2019年在几内亚去世了。
现实,往往比故事悲伤许多。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是描写外卖员,《逆行人生》与本片在口碑上相差很大呢?
或许,这条评论能够间接回答这个问题。
(《苏莱曼的故事》豆瓣短评)我们不去对比两部影片的剧本、演技、表现手法。
单单就从受众来说,现实题材近些年在国内明显“水土不服”。
观众渴望真实,但纯粹的苦难叙事难以破圈;资本追逐流量,却又惧怕触及敏感议题。
创作者又想呈现真实社会,又要兼顾票房的成绩,导致剧情割裂而悬浮;平凡人渴望艺术作品为自己发声,但真拍出来了,又感到被冒犯和消费。
双方都进入了“既要也要”的状态和某种意义上的“自证陷阱”。
(《逆行人生》剧照)泛娱乐化的当代,似乎想看到一部认认真真的现实题材影片已经成了奢求。
大部分的情况是,它试图为普通人呐喊,却困于商业与艺术的夹缝。
创作者被舆论的盲目批评与质疑击溃,畏首畏尾。
这不得不令人唏嘘,我们的电影市场,何时变得如此脆弱而敏感?
我们需要“爆米花”,也需要严肃和思考;需要真诚,更需要真实与勇气;我们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包容与多元。
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现实题材从银幕全然消失,越来越多的思索与认知隐入一片尘烟之中,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图源于网络 / 图片软饼干 / 作者
雨淋湿了巴黎,苏莱曼骑着一辆送外卖的自行车穿梭在潮湿的街道上,他的闯入让本应缓慢的都市显得十分急促?
不,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巴黎。
街上喇叭轰鸣,各种交通工具横向交织,时不时还传来叫骂声。
来自几内亚的苏莱曼,即将参加庇护申请面试,为了生存他必须通过这场面试。
但小人物往往会受到底层身份带来的不公。
歧视他的餐厅老板、不给结钱的外卖同行、无良的移民中介,再加上老家想结婚的女朋友,这些使他感到窒息。
剧作完整,逻辑清晰,剧情推动紧密,影像风格冷峻、克制,人物特写镜头运用的恰到好处,盯着屏幕看会被人物的情绪和眼神紧紧吸住,仿佛要把你脱进他的内心深渊。
很明显,导演具备很强的讲故事能力,观看过程中几乎没有走神,喜欢边缘人物现实题材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动人的是在逐渐升温的送外卖过程里,当观众情绪都被调动到焦躁顶点的时候,推开房门是一位身体不便的老人,善意与温柔让一切中止。#pyiff08
非法移民苏莱曼的巴黎外卖员vlog
#8th PYIFF# 大概总结就是用达内兄弟的方式拍了个肯洛奇的故事。完成度还不错。文本层面完成了两层“科普”:第一层是非法移民到底怎么过活?片中主角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租别人账号跑外卖挣钱。所以本片也是个外卖员电影,就不比了吧,有点欺负人了。只说一个例子,某国产片里不也有微笑认证吗,这个片子也有,但不是当任务片的障碍或关卡来拍,而是还原成普遍的困境,而且人家这个难点还在于,因为账号是别人的,他得跑去刷原号主的脸。第二个层面是,非法移民为什么要跑来法国?这是影片最终的落脚点。给出的理由其实也特简单,不是为政治避难,不是为躲灾避祸,而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就是这个最朴素的愿望,却因为过于普通,而不具备任何优先级,只能继续沤在无望的底层。
重点根本不在于他是什么职业在做什么,而在于近些年的难民潮在法国人心中的看法,一方面是人道性质的,一方面又并不那么受欢迎,这种不受欢迎在片中甚至由非洲前移民本身发出,这种很难言说的混合态度在片尾留在了一片未知当中。
#8thPYIFF 2/5
#10673. #8th PYIFF# 卧虎-导演奖。前获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最佳表演(并列)及费比西奖。导演自称“不是一部达内兄弟式的电影而是一部萨弗迪兄弟式的电影”,是“100%的社会电影和100%的惊悚片”。极有可能也参考了波兰波宇的《警察,形容词》的查字典名段,20多分钟的“讲故事”不仅反高潮,而且把叙事行为-元叙事推到了前景,又返回去形成对前一个小时“故事”的一种自指和更深层次的联系。大概是本年度最佳影片片名了。导演对剧作的清晰认知——申请庇护这一主要情节上缺乏动作,而送外卖又是充满动作的日常,焦点在于两条线之间的关系——真是精准。
和我们一样:没学历没技术,大城市不好混,何必竞争,小地方活不下去大城市也差不多。
-.各種意義上的乏善可陳
这是法国人不知道的一面 却是中国人都懂的一面
这部电影表面讲述非法移民的艰辛生活,实则过分煽情。导演用密集的戏剧性转折和刻意设计的情节,强迫观众产生同理心。主角被塑造成永远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缺乏自主性。虽然制作精良,演技出色,但其叙事手法过于操控性强,把移民故事简化为中产阶级消费的励志童话。影片最终沦为一个自以为是的白左叙事。
非法移民和底层劳工的交互叙事,还是很令人窒息的。虽说整体没有逃出该类型作品的大框架,但还是挺喜欢一些细节,关于偷渡原因的民族宏大叙事和个体家庭叙事的对照很有代表性。底层人民的互助以及相互欺压等细小场景也使得主角不仅仅成为一个符号,而且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虽说是不完美的个体。
题材和基本元素非常大众化,有太多相同的电影,但故事拍的很好看,细腻立体,人物塑造很棒。
全片无配乐 中间一度也许有一点点点刻意的设计痕迹又被结尾处理扳回来几成
像在喝白开水 最后采访那段稍稍用力过猛 不太相信语言(spoken words)具有能力成为个人历史的载体 w/Jasper and Chen
垃圾电影。展现了移民官的“宽宏大量”,但实际上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听过了,换个新鲜点的悲惨故事吧。”
法国社会的现代奴役。其实最应该放在中国拍的题材,全程手持跟拍一个外卖员,穿梭于不同餐厅和公寓之间,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遇到不同的危机,为生计奔命又卑微,只是放在法国多了一层难民的身份及其生存境遇(当然也可以改)
我们不仅是旁观一个"他者"的遭遇,更是照见自己身处权力网络中的处境。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政治从宏大的制度层面拉回到我们最切身的存在——身体,并在这个最私密却又最政治的场域中,展示了权力与抵抗永恒的辩证舞蹈。在这个意义上,苏莱曼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被规训的世界中,仍然努力成为自己的故事。
3.5 又是高压环境塑造,总在路上赶,也带到了几个关于底层问题,男主最后演技确实高光~
比记录片还真实。如此真实反映了两个世界的真实的不同。不知道有没有人问:为什么几内亚是这样的,而法国却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那些人该负责?
跟拍手法非常生活化 底层人就是活在更大监狱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