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我真的一下心动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句非常浪漫的话。
这段我感觉挺适合运气不好的人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看出来演了什么剧情,就知道玛丽大概是跟一群老爷爷老奶奶一起生活,并且有一场葬礼。
我也这样认为,并且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谁我个人是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画面唯美清新治愈,心情不好低落的时候值得一看。
因为找猫进入一个魔幻世界,个人感觉画面流畅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好多人表示这部电影有缝合但本来就是宫崎骏先生的弟子可能是会相似但确实没有什么剧情。
魔法学校确实就是学校的样子,没有一点新颖的感觉,一介绍我就有被学校支配的感觉了。
女主不愧是拥有光环的女孩,如烈火般的红发是天才的象征。
主角果然不是普通人的人生,毕竟大家都喜欢开挂般的存在,要是平凡了大概就没有意义了吧!
当大家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真的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注意到魔物是水晶,极其奢侈当他们发现你的价值、能力,那就是水涨船高的待遇,现实且真实。
好有意思的话动漫就是童话故事的好姐妹,相融相通。
这电影真的是看到我无言以对,就建议大家想看剧情的不推荐,只看画面的值得一看。
说实话,起初在看到6.4这个分数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咯噔了一下的但在看完之后我竟找回了些许童年时看吉卜力的感觉电影里那种纯真幸福的滋味莫名的感染了我
《玛丽与魔女之花 》可能不会是一部像宫老电影那样的传世佳作但绝对会是一部水准以上的情怀之作它在这个好莱坞动画霸屏的时代继续讲述着最纯粹的童话在这个童话里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反派魔法学校校长和博士虽然利用动物和人类做非人道的实验,但他们都曾是受人敬仰的教师,只因为发现“魔女之花”,怀抱着创造一个人人都会魔法的世界的美好梦想而走上歧途。
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过度的偏执招致疯狂的行径,最终覆败。
女主角玛丽虽然笨手笨脚、经常性地吹嘘、说谎,几乎有着一切“熊孩子”的特质,但她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曾取笑他的男孩彼得因她而被校长抓走,她担起责任,赌上只有一次的“魔女之花”,毅然决然地前去拯救他,挽回自己犯下的错误。
这多么像曾经稚嫩的我们啊,会扯一些小谎、会在朋友面前夸大其词飘飘然,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很善良的。
而这,正是年幼的我们的可爱之处。
长大后的我们,大部分或都沦为平庸之辈,但曾经的你肯定会这么想过──“某日成为一名魔法师,加入魔法学院,来一场华丽丽的冒险”,正如《哈利波特》,正如《玛丽与魔女之花》。
它用这样一个俗套、甚至有些陈旧的故事,以手绘动画的魔力,唤醒我们曾拥有的,揭开那些最纯粹的幻想。
“魔女之花”便是一个曾经遍寻无果的梦,每一个处处碰壁的人,所能寄托的类似的梦幻。
期盼着某个契机能借此改变自己,成为心中那个出人头地的自己。
玛丽帮助园丁爷爷整理花草弄巧成拙最后以折花告终,打扫院子被装满落叶的桶倾倒在身上而遭到彼得的取笑。
但成为“魔女”之后的玛丽,却籍此获得了成长,逐渐地成为了那个重要的自己,并收获了与彼得的友谊。
现实或许不会那么美好,只会给你重重的一个巴掌,但在童话世界里,你可以找寻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玛丽与魔女之花》是一部由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但同时,也是一部属于大人的电影。
虽然在我们看来或许有着太多不足,太多类似的风格,太多致敬元素。
但它仍旧是一个如此温柔甜蜜、童真梦幻的故事,没有那些深刻的东西,只是想带领着我们进入那个世界,回溯过去的纯真。
不是童话变了,只是我们长大了面对着残酷的社会竞争,捆绑着沉重的现实枷锁得知生活的真相不会再去选择相信这种俗套、过于理想化的纯粹童话但这种遗失的纯真应当是要去追忆和寻回的虽然有些东西我们再也找不回来了。
画面真的很美,制作很精良。
然而用一个很枯燥的方式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想要煽情也没煽好,前一个小时都在拖拖拉拉的,展现的也全是玛丽和两个老奶奶于一个老爷爷的日常,四个人的人物性格都是模模糊糊的,感觉导演想通过这个表达什么却又什么都没表达出来,人物的关系也没说清楚。
完全可以更快的制造与彼得的相遇以及进入魔法学校,更多的介绍大学的内容毕竟那里才是主场不是吗?
人物的塑造方法也很干瘪,比如玛丽因为红头发被孤立,完全没有她上学的场景,而是在土堆上抱怨自己是红头发吧啦吧啦吧啦的说实话并没能体会到她的烦恼。
感觉导演塑造人物完全就是直白的让人物自己用嘴说,剧情的推进也很生硬没有铺陈。
就像大伯母是一开始的红发学生,也没有铺垫一下其转变的过程就强行拉郎配。
可以理解为导演初次独立还不是很有经验吧,但画面确实很美,这部剧的感觉与大鱼海棠其实还蛮像的,拥有精美的外表,魂却是散的
深深浅浅的火苗不断跳跃着,一个人影在满是混乱的建筑中急急穿行、攀爬、躲避。
随着背景音乐越来越急迫,有人像是发现了什么,大声叫喊着:“她拿着花种,别让她跑了!
”爆破声响起,前来抓捕的人蜂拥而至,红发女孩攥紧手中的小包,眼神坚毅地看着对面的人,狂风把她的头发和衣服吹得猎猎作响。
突然,一把系着蓝色布巾的扫帚破空而来,女孩骑上扫帚一头扎进夜幕里。
“赶紧追!
”一个看起来像是首领的女性指挥着追捕者们,霎时间,抓捕者们倾巢而出。
点点蓝光快速向后汇集,女孩往后看了一眼,“嘭!
”一朵巨大的蓝色蘑菇云在女孩刚刚呆过的建筑那里升空。
爆炸的冲击波很快吞噬了紧咬不放的追兵,但也把女孩震荡出了好远。
阳光一点点挣开地平线,女孩的红发变成了黑发,失去意识的她和扫帚一块飞速掉落进森林。
几颗幽蓝色的花种闪着荧光从一直被女孩紧攥在手中的小包散落在树林里。
一瞬间,蓝光大盛,花种周边的生灵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生长…… 以上内容来自动画电影《玛丽与魔女之花》的片头,作者在短短三分钟里向观众呈现了整部影片中几个重要的元素:混乱、蓝色花种、红发女孩、扫帚和变身,也为后续故事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影片《玛丽与魔女之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玛丽·斯图亚特于1971年创作的儿童文学《小扫帚》,讲述了普通小女孩玛丽亚误入魔法学院的艰难的成长故事,导演是曾在吉卜力工作室任职了二十余年的宫崎骏爱徒,米林宏昌。
米林宏昌曾说,“吉卜力那么多年饱受人们喜欢,因为永远在创新,永远在挑战,在推出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可能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14年底离开吉卜力后创办了普乐卡工作室的他在《玛丽与魔女之花》的风格上延续了吉卜力的电影美学,熟悉的色彩与构图以及对自然元素的刻画,细节之处诚意满满,还有恰到好处的配乐。
此时,一个生机勃勃的奇幻画卷正在向观众徐徐展开,随着主人公好奇探索世界,步步向我们讲述了成长、爱与勇气。
虽然影片《玛丽与魔女之花》里面有些与吉卜力电影相似的元素,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对宫崎骏作品的模仿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玛丽刚开始是一个莽莽撞撞的普通小女孩,后续经历了魔幻旅程的她学会了负责和担当,不顾自身安危而勇于重返虎穴救助朋友的她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影片中塑造的玛丽有些不讨喜,她笨手笨脚又粗心大意、面对校长夫人的夸赞时撒谎又虚荣,甚至在处理事情时还带有点圣母心。
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种种诱惑,她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本心。
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倒霉事故频发、因粗心而处处碰壁、旁人不敢让她帮忙的人在魔法世界里倍受称赞,被冠以不幸名称的黑猫在魔法世界被当作强大的使魔,甚至一直很烦恼的红发在魔法世界里是“最强天才”的象征,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不能说是不大,若是我的话可能会选择直接呆在魔法世界成为受人尊敬的魔女。
而我们的女主玛丽却在结束第一天的奇妙体验后,回到家由衷地感叹:“还是家里最好!
”叹出了长长的一口气就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玛丽清楚地明白,她在魔法世界受到的所有优待皆是因为那朵神奇的花,所以不论魔法世界有多么新奇、她得到了多少赞赏、虚荣心得到了多大的满足,她还是决定回到红馆去,回到她的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
这点跟玛丽的夏洛特阿姨有些相似,夏洛特阿姨原先是个前途无量的红发魔女,但是在识破了校长夫人和教授的阴谋、看穿了事情的本质后,毅然选择偷走花种,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影片中对夏洛特阿姨的刻画太少,作为上一代红发魔女的她形象不够丰满。
其实啊,女主玛丽与夏洛特阿姨也算是一种传承,一种信念的传承,她们告诉我们脱离现实的东西终会消逝,也告诉我们要把握当下和身边的人,学会接受并与身上发生的事和解。
百度词条上说,蓝色寓意遥不可及的梦想、神秘和梦幻,因为蓝色是一种深邃、神秘且充满梦幻的色彩,并且蓝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乌托邦式遥不可及的梦想。
《玛丽与魔女之花》在片中使用了大量蓝色元素:蓝色的花和果、蓝色的光、系着蓝色布巾的扫帚、女主蓝色的鞋子和房间内饰、男主的蓝色夹克、弗拉纳甘(扫帚棚管理员)蓝色的领巾和挎包、转换实验时男主化蝶的蓝色形象等等。
这些蓝色的运用很好地让人将它们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在现实世界里,蓝色代表着内心的渴望,而在魔法世界里,蓝色又代表着触不可及的梦想,又因为它的遥不可及,影片的最后,女主把最后一枚花朵抛向天空时,花朵散下了点点星尘消逝在辽阔的蓝天里,好像在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
此外,影片中校园里的魔法师们带着色彩沉闷的面具,但在面对散发着蓝色光晕的魔法时,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狂热与躁动,死气沉沉又麻木的脸和炫彩迷幻的蓝色光辉,这一强烈对比愈发暴露出人性本欲的贪婪。
其中,蓝色的“夜间飞行”花不像我们日常所见的花一样,被画成了果实的样子,圆润的外表憨态可掬,富有童真童趣,我想,作者可能也是在借此抒发自己对动画事业的追求,希望自己以后的作品都能不忘老师所教导的“做小孩子也能看得懂的动画”,保持初心,并在以后的创作生涯里硕果累累。
而“夜间飞行”生长情况的不一般,即它在生长前会吸收周围生灵的魔力(参考影片中两次发现“夜间飞行”花时,花的周围都是枯萎的草叶,和夏洛特阿姨偷走花后失去颜色的头发与失去魔力的扫帚,以及后面被吸走魔力的校长夫人得出),生长时又会滋养壮大、加速周边生灵的生长来看,作者可能在暗喻人们不要试图去操控力量强大的未知事物,否则会像贪心不足的校长夫人和教授一样适得其反、被力量反噬。
随着“夜间飞行”贯穿影片始终的还有“变身”这一魔法。
玛丽在误入恩多大学时弗拉纳甘让她读的守则就有“非法进入者变身”这一条,此后玛丽在校长夫人的带领下参观校园时得知变身魔法是最难的魔法,又在校长居所无意间看到了变身魔法的相关事物、在夏洛特阿姨旧居看到的有关变身魔法的笔记等,无一不在将各个情节串联到一块,引出最后的变身实验。
可是变身是什么呢?
是形态的变身还是精神上的变身呢?
又或者是校长夫人和教授所期待的那样,给世界一个“变身”?
对于那些被抓去做实验的动物来说,变身就是对它们形体的改变;对于校长夫人和教授这类人来说,他们从德高望重、和蔼慈悲变身成了追名逐利的人,渐渐被名叫欲望的魔法给吞噬殆尽,可叹,可悲。
整部影片的色彩与构图诚然都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节奏速度还有情节的推敲处理得不是很好。
电影前部分用了大量时间讲述了玛丽在现实世界的平淡生活,画面美则美矣但情节深扒下去没什么内容,直到影片开始半小时,玛丽骑着拥有魔力的扫帚误打误撞进入恩多大学之后,情节才变得丰富有趣起来。
还有影片中玛丽与彼得的故事线处理得有些奇怪,像是友情又不像是友情,处于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阶段,这个影片中讲得并不是很清楚。
此外,弗拉纳甘在送扫帚给被困高塔上的玛丽与彼得时,校长夫人说弗拉纳甘还是和以前一样,说明弗拉纳甘以前也曾如此“多管闲事”过,那他是否之前也是与校长夫人和教授对抗的学生呢?
是否之前也曾帮助过“叛逃”的夏洛特阿姨呢?
影片中没有详细说明,至于前尘是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总的来说,《玛丽与魔女之花》还是一部观赏性不错的动画电影,值得一看。
在许多电影都在试图造梦时,《玛丽与魔女之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魔法。
玛丽并不是魔女,从大自然随机获得的力量可能会让我们强大,但不一定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这是电影的第一重反思,那便是在我们剥削大自然前,需要思考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必需的,现代社会是不是一定必须持续处于进步的状态。
而电影的第二重反思则在于那些变身实验的失败品动物 —— 为了科技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是不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集体牺牲一个个个体是不是正确的?
在童话和魔法的背后,《玛丽与魔女之花》有着发人深省的内核。
但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便是随处可见的对《魔女宅急便》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致敬。
总觉得这种主打“形似”的致敬除了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对比以外,没什么太多的好处。
另,虽然女主玛丽笨手笨脚,我不觉得她不讨喜。
她就是一个可爱的红发小女孩呀,是不会魔法的普通人,而不是那些完美无缺的,天赋异禀的,影视剧常见美强惨大女主。
骑扫把的小魔女,旁边再跟着一只黑猫,这种设定看得多了就觉得无聊了,再加上这画风有那么一点点宫崎骏的影子,反而少了属于自己的特征。
故事比较平,没有特殊的记忆点,可能是我期待值太高了,反而会失望。
但是片尾曲《Rain》是真的很好听,很治愈,给加一颗星。
其实大家对这部电影稍微苛刻不见得就是坏事,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对他抱有希望,都在关注着,是有进步空间的。
玛丽就是典型傻白甜女主,磨磨蹭蹭的,别人说啥她信啥,输出全靠尖叫,去的时候带朵花骑个扫帚,回来的时候花没了,还是骑个扫帚。
女主拿了别人的书就不打算还了?
明明知道自己不是靠自身本领做到的(隐身术)为什么不仅不避讳,还大摇大摆的宣称是天赋?
玛丽要是不想告诉院长花是哪来的大可以闭嘴,但把锅甩到一个无辜的人身上,还把他家的具体地址交给别人又是几个意思?
把男主已经救出来了,院长和教授就追上来了,扫帚还在一边等着,他俩还在含情脉脉什么?
不马上上扫帚飞走。
当然女主只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她做到这样确实已经不错了,自己的错自己也承担了,但观众看着真的不舒服。
但画面很优美,线条流畅,人物形象也很分明,其他人还算不错。
通观全片,的确有不同于宫崎骏少女动画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残缺和遗憾。
作为米林宏昌离开吉卜力开创ponoc工作室的首部长篇动画,《玛丽与魔女之花》带着满满的勇气出发了。
无论怎么看,这部魔女动画都摆明了要开宗立派,摆脱宫崎骏的万丈光芒,势必形成属于米林宏昌自己的动画风格,诚然勇气可嘉,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越想要和宫崎骏区别开来却越来越像,几乎成了一部“混编版”宫崎骏作品。
少女情怀 VS 宅男审美 宫崎骏的外号叫“老清新”,主要因为宫老内心住着一个孩子,而且还是满满的少女心。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这么多清新无比又童真满满的经典。
而“清新+怀旧”也始终是吉卜力动画立足的根本。
但是在《玛丽与魔女之花》里,米林宏昌故意弱化了小清新的场景,也没有吉卜力之前常见的少女心爆棚的唯美画面。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怪异的审美,即魔法打斗正邪大混战,像是在打街机游戏一样酣畅淋漓,而女主玛丽一反吉卜力惯常的清新少女形象,热烈反叛,甚至还有些现代女孩的放纵不羁,像是一个会魔法的美少女战士。
所以《玛丽与魔女之花》并非吉卜力典型的“少女情怀”,用“宅男审美”形容倒更为贴切。
米林宏昌本人有没有少女心我不知道,但起码和宫老比起来,他的少女心是弱很多的,相反“宅男心”明显多得多,这些在电影里都有体现。
儿童动漫 VS 成人元素宫老一直很关心自己爱徒的成长,当米林宏昌拍摄新片的时候,他还不时过来指导,他给米林宏昌的建议是,“动画是要给小孩子看的。
”言外之意,成人元素过多可不行哦。
但最后的效果来看,成人元素并不算少。
比如那个等级森严的魔法学校始终秉承“唯血统论”,没有魔法家族血统的人统统被拒之门外,还要接受那些势利眼校方们的冷嘲热讽,简直就像是现实世界的影射,如同“官二代”“富二代”才上得起贵族学校一模一样。
这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来说,看完后会不会对“人人生而平等”产生怀疑呢?
片中还有一个神经兮兮长相丑陋的古怪教授(科学怪人既视感),他会选择单纯的人类和可爱的小动物做自己的魔法研究,专门抓来关进小笼子里做实验,最后变成丑陋恐怖的畸形生物(生化危机啊有木有?
),不仅如此,怪教授还拿自己的学生们做实验,把他们都变成了无脸男一样的怪物,甚至还把女主的男友抓去做恐怖的实验,差点也让少年变成了怪物。
而所有这些黑暗的故事竟然都发生在一座霍格沃兹一样美丽梦幻的魔法学校里。
这些连我看了都觉得有点身心不适,何况那些可爱的熊孩子们呢?
会不会做恶梦呢?
可爱的魔女 VS 讨厌的魔女人们总是忍不住把《玛丽与魔法之花》和《魔女宅急便》进行对比,因为两部电影都是在讲小魔女的成长故事。
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没有可比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无论从外表形象还是内在性格,两个故事里的魔女完全不同,《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玛丽天生一头乱糟糟的长长的红发,而《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则留着平整利落的黑色短发。
外表的差异其实就是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玛丽风风火火敢想敢做,却又冒冒失失总是把事情搞砸,而且她性格很倔不听话,擅作主张富有冒险精神,并不是所谓的传统淑女,她的任性甚至容易让周围人感到紧张和厌烦。
琪琪就可爱多了,她是很多少年心中理想的对象,性格沉稳心思细腻,却不是只会听话的乖孩子,她敢于独自一人去很远的地方,只为了实现梦想。
她自立自强也小心谨慎,做事也会顾及周围人的想法,并且愿意为了帮助别人放手一搏。
其次,两个故事落脚点不同。
《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是一个天生的魔女,故事很简单,只是少女独自成长的青春物语,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生活,在琐碎的小故事里串联起少女的心路历程,故事结束她也获得了成长,落脚点是成长;《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玛丽并非天生魔女,她只是一个平凡少女,因为遇到了魔法之花意外获得了魔法,然后意外和魔法世界遭逢,历尽种种努力让混乱丑陋的魔法世界回归正常,拯救那些被魔法侵蚀的无辜生命,落脚点是改变和勇气。
魔女玛丽(上) VS 魔女琪琪(下)还有,就是画风了。
《魔女宅急便》由宫崎骏御用画师男鹿和雄操刀,画风与《龙猫》一脉相承,明丽隽永,宛如海滨一股清爽的海风。
而《玛丽与魔法之花》的画风更像《悬崖上的金鱼姬》或者《哈尔的移动城堡》,属于宫崎骏后期动画的感觉。
慢节奏 VS 快节奏和吉卜力动画不同,米林宏昌的《玛丽与魔女之花》节奏是快得多的,可能是刻意要和自己的老东家区分开来吧。
除了上文提到的激烈的魔法打斗场面,整个故事发展和情节推进也是快节奏的。
少女玛丽三上三下魔法宫殿,和魔法黑暗势力斗法,这其中的场景转换是很迅速的,让观者感到很突然措手不及。
这样的快节奏在宫崎骏系列动画里是很少见的。
在宫崎骏早期动画里,《魔女宅急便》《龙猫》的节奏是舒缓怡人的,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思考,故事情节也都简单到如同一首淡淡的田园诗,你看不到多少打斗的战争场面,至多都是一些童心满满的成长物语,混合着久石让抒情悠远的原声配乐,简直美好的不像话。
于是宫崎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从此吉卜力以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学追求扬名世界,受到世人喜爱和敬仰。
而在宫崎骏的后期作品里,逐渐向着复杂转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打斗场面,而且很多都是魔幻故事,最典型的就是《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特别《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有宏大的战争背景和血腥暴力的画面,不局限于少女的小心思或者田园生活,主题也偏向复杂和多元。
而说起来,《玛丽与魔女之花》其实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才是一脉同宗的。
假如要精确点形容,那么大概就是下面这个公式:《玛丽与魔女之花》=《哈尔的移动城堡》+《魔女宅急便》但是最终效果却不是1+1﹥2,却是1+1﹤2,因为宫崎骏这两部经典的真髓在《玛丽与魔女之花》中都没有很好体现,至多只是些浮光掠影的皮毛而已。
《玛丽与魔女之花》(上) VS 《哈尔的移动城堡》(下)不像米林宏昌前作《借物小人艾莉缇》,也不同于吉卜力的任何一部动画,《玛丽与魔女之花》虽然也有配乐,却完全沦为了快捷剧情的陪衬,被轰轰烈烈的打斗场面所淹没,感受不到音乐的存在。
这就导致观众时刻被匆忙的斗法场面席卷,来不及静下心来听听悦耳的音乐,打斗完毕故事便已经结束,连好好回味的空间都没有了。
虽然和吉卜力的风格保持了距离,却反而不及吉卜力动画那么赏心悦目。
以上这些,倒还是其次,最要命的是,看完《玛丽与魔女之花》,你不知道到底米林宏昌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在反思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罪行吗?
可电影里基本上都是魔女和魔法学校的斗争,如同《哈利•波特》的人设基本不涉及人类。
是在讲反对动物实验保护小动物吗?
这个倒是有些像,坏教授拿小动物做实验的场景确实可怕,但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讲“保护小动物”,未免太奢侈了吧。
而且“保护小动物”这个主题似乎更适合拍成纪录片或者环保宣传片。
那是在讲少女和少年之间的懵懂爱情吧?
但铺垫太少收尾太快,在电影里基本可以忽略。
那么就是在讲少女玛丽的成长物语了吧?
或许吧,但用少女和魔法学校上天入地来回PK的方式,讲述一位平凡少女的成长故事,多少有些用大炮打蚊子的赶脚,倒反而不如讲玛丽一个夏天的日常生活让人容易接受吧。
俗话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言外之意是,对于之前的传统并非一棍子打倒全部摒除,而是要继承吸收前人有益的精华部分,去掉不好的陈腐部分,然后才大胆创新从而逐渐确立自己的风格。
我想这个道理对米林宏昌是适用的。
通观《玛丽与魔女之花》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对吉卜力创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残缺和遗憾,故事讲得平淡庸常也没有形成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米林宏昌没有保留吉卜力动画可贵的精神内核,那就是“精准捕捉平实动人的生活小细节”,也没有把宫崎骏动画最精华的部分继承下来,即“天人合一,以静制动”,反而把一些琐碎庸常的部分保留下来,然后有的地方又创新的生硬而莫名其妙,人物的情感不连贯,性格塑造流于表面,剧情张力欠缺,缺少直击人心的力量。
于是有了这部毁誉参半的试验品。
可能是太急于和宫崎骏区别开来,反而才弄巧成拙变得不伦不类吧。
米林宏昌 VS 宫崎骏米林宏昌说,“吉卜力那么多年饱受人们喜欢,因为永远在创新,永远在挑战,在推出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单飞后,这位年少有为的吉卜力传人才敢如此大胆,在新作里反复否定吉卜力的剧情人设和美学框架,即使是恩师宫崎骏的光辉也不能阻止他创新的脚步。
虽然这次尝试并没有成功突破“宫式少女动画”的传统套路,效果也不怎么理想,但是这份敢于打破常规走出经典阴影的勇气,还是不由得让人钦佩。
祝愿这位新锐导演能够继续努力坚持自己,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未来创造更多经典,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动画王国!
(首发于个人公号:波罗的海)
这算是日本动画电影最高水平了,是典型的儿童动画电影。
当然也适合成人看。
“孩子是成人之父”,每当成人被罪恶压迫的喘不过气来,就要从孩子那里找回纯真与美好。
当然这部戏也是成人拍给孩子的。
导演米林宏昌脱离吉卜力公司的作品,豆瓣评分D字型6.3分。
这显然太低了。
“吉卜力”公司作品看过五部,此部只是比《平成狸合战传》排序靠后。
“吉卜力”作品越到后期越染上了宫崎老爷子自己的美学体验,这种美学体验完全是现代主义(印象派与意识流)、文青的。
本质上说是成人的动画,是美学的动画;而个人非常不能接受这种美学风格。
相较来说,本片就是纯粹给孩子看的,不需要高深艺术理论就能得到治愈,或者说很好的观影体验一下。
吐槽一下,居然画了安全裤。
女救男。
对导演不甚了解,开头觉得有吉卜力风格,还以为是《魔女宅急便》的前传,结果居然是2018年新出的,惊掉下巴,有一种拙劣模仿之感。
导演既没有宫崎骏的纯净细腻,也没有高畑勋的现世关怀与悲悯,更缺少二人的创造力与专注,画风略像,细节不行,多处画风让人想起古典元建筑与现代人的假古典建筑,假的明目张胆理直气壮。
本来想给两颗星,但是发现借物小人阿莉埃蒂和记忆中的玛尼居然是他导的,加一颗星吧。
果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与专属特质,哪怕有些动漫是多人合力完成,某种程度上导演还是决定了一部动画的核心特质,一如我曾经以为这些都是宫崎骏的作品,并想当然的将其分为三种风格,以为宫崎骏有三个不同维度,事实是,这是三个导演的作品,果然,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啊。
但是,这不作品让我觉得,米林宏昌是个灵魂庸俗的人,和他的前辈相距太远。
米林宏昌没有吉卜力的加持原来是一个这么无聊的监督吗!我能get最后这个不需要魔法的主题,但讲的实在是不行。这种主题不好讲的。我在想天才与庸才导演到底差别在哪……
故事没讲好。
文本和视觉想象力都差到了一定境界,日本的《大鱼海棠》。
真的是拙劣的模仿宫崎骏,总体连宫崎骏儿子的《地海传说》也不如,地海起码音乐是做得很好的。这部主角像波儿,怪物像天空之城加幽灵公主,一些魔法像纸人传话房子的跳火说话明显的千与千寻和哈尔。场景还不细致,人设也没像样的,像宅急便的奇奇多像样。导演借东西的?看来重点灵魂还得是吉卜力。。
果然从配音表就可以看出阵容的强大。电影很宫崎骏的画风,日本动画带给人的感动会一直延续。拥有魔法的玛丽就是带给人希望的女魔法师。拯救了误入歧途的大人们。
随处可见的吉卜力元素,格局不大,感情不剧烈,但是有趣。
4.5 8月4日于大阪TOHO CINEMAS。标准的少女成长故事,魔幻设计相对完整,但不及《千与千寻》惊艳。片中的某些段落时常让人想起《魔女宅急便》《猫的报恩》《幽灵公主》,可视作米林宏昌对之前吉卜力风格的重现与栽培的报答。
感觉就是天空之城+千与千寻混合版。
画面很美 故事感觉有点太短了
蓝天白云,森林,乡村小屋,会飞的扫把,黑色小猫,扎辫子的女孩。总是能看到这些元素。
铭记我的气愤与悲哀。没有了宫崎骏的吉卜力完全刻板化与模式化了。模式的宫崎骏脸,细致的背景刻板的人物与情感动态打动不了人心的半截故事三流的剧本二流的动态一流的情怀。
就当是....开学前的..与邻家小男生一起参加的...一场...有关魔法的冒险游戏吧~~= =有点幼稚而且反派不辣么明显是坏人.. 好吧 或许是我幼稚了 没有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能力只会一时懵逼双眼 并不会长久属于自己 并被人认可
之前看了三分之一弃 今天点开还是难看下去
画的一定很辛苦吧,但是还是有种在看吉卜力往年作品大集合的感觉
整体故事比借东西的小人爱丽爱蒂差好多,各个部分感觉都有抄袭
女主应该是开场那凌然的身姿和只出现了五分钟的满岛光的声音才对,主角的声音太过了些。到处都让人觉得充满了宫崎骏的影子,魔女的小屋真的太美了吧!!!那个可以看到天空的落地窗,还有贴心守护的火苗,我要是夏洛特,绝对不会就这样放弃我的家啊!
色调很漂亮很舒心,很像小时候买到的一套日本童话故事的颜色,故事其实很简单,好友说简直是千与千寻的同人电影所有角色去客串了一场,想想真的是,博士出场的时候真的就是想到在后面煮汤的超可爱的蜘蛛阿伯,彼得有好多时候也很像白龙~不过还是挺可爱的,歌好听,看music station听过。
前有珠玉,画面都很好。但是似乎没有内容,都很空洞。
纯粹一绿党传教片,把科学和魔法都给黑了一通就完事了。
画面和音乐没的说,剧情有点一言难尽,有些情节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