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影片展开的视野会让观众对这个社会更包容。
男主马库斯是一名不太喜欢与其他人社交的建筑师,他拒绝公司女生约会的邀请,镜头一转,他看儿童的裸露画面发泄性欲。
他是一名货真价实有“恋童癖”的人。
对于邻居的小男孩亚瑟来说,马库斯是伙伴还有是母亲的恋爱对象,他是一个很安全的人,可以陪自己玩游戏。
对于其他人来说,恋童癖是社会的禁忌。
马库斯被身边的人发现他的癖好后,家人选择断绝关系,亚瑟母亲不允许他再接触亚瑟。
社会规范对马库斯这样内心友善的人并不友好。
听到恋童癖这几个字,许多人都会闻风丧胆。
我们看到太多性侵儿童的社会新闻了,但我们也不能妖魔化有恋童癖的人,有一批恋童癖的人会保持克制。
马库斯不是一个想犯罪的人,他向医生求救。
马库斯第一次告诉给他看病的医生自己有爱孩子的困扰时,被赶出去了。
这一事实反映出恋童癖被大家厌恶。
后来马库斯与精神病医生沟通,医生告诉他恋童癖是性取向的一种,与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性取向已经被决定了,会伴随他一生,无法改变。
影片常出现马库斯与狼对视,狼也是常被当作凶恶的动物,也许马库斯看到了自己。
马库斯会产生与男孩发生性关系的幻想,现实里他不断压抑着脑袋里的邪恶,他深切知道任凭恋童癖的生长,他会做出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他的内心拼命压住欲望,头疼欲裂,自虐自残,也无法改变自己是恋童癖的人,选择自我毁灭的马库斯也是害怕伤害到无辜的人。
LGBT群体在呼吁平权时,总是以“天生如此”来力证自己的合理性。
这一系列表述的潜台词就是:一切自然存在的性取向都是正常的,都是不应被指责的。
可是本片却从一个千夫所指的对象---娈童者的身上出发,指出了这类人群的内心所面临的煎熬和冲突,如果爱情真的可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那么用法律强行拆散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恋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性少数群体的迫害?
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立法者们也有自己的解释,那就是未满xx周岁的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能区分爱与侵犯,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的解释也被广泛接受。
但究竟什么才是心智成熟,什么时候人可以才懂得真正的爱情,却没有人做出过回答,只不过简单粗暴地以年龄进行划分。
仿佛默认所有人在年过xx岁后立刻就懂了什么叫做爱。
提到年龄与法律的关系,我又想到了前段时间13岁男孩奸杀幼女的事件,在那个新闻的评论中,年龄似乎又成了无关紧要的事,降低刑责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感叹现在小孩成熟真早的声音不绝于耳,偶尔有人说一句犯罪者的心智不成熟,反而会被正义网友群起而攻之。
这种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两个事实,第一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我们应当保护”这种朴素的道德在复杂的世事面前是脆弱而易变的,作为性行为中被动一方的孩子和作为杀人凶手的孩子显然不能都适用,另一方面,以此为根据制定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损害无辜者的利益,它让早熟的孩子无法得到爱,也会让未成年的杀人犯逃脱制裁。
第二点就是,天生不合于道德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反社会的,不符合道义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愚昧无知产生的,而是与生俱来,同时也无法改变的。
道德作为群体意志的反映,终究无法顾及每一个个体。
而这些个体,在自身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的“坏人”,“流氓”,这样公平吗?
当然不公平,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我们这些“正常人”眼中,道德和公平总是结伴而行,形影不离,可是对于影片中的男主而言,正常的道德让他永远无法求得能使自己欢愉的爱情,永远不能和他人一样享受与恋人走在阳光下的喜悦,这就是群体道德对个人幸福的抹杀。
说了这么多,也许答案很明了,不是每一种天生不同的人都会被这个世界善待,如果你足够幸运,恰好是一个符合社会道德定义的“好人”,请你好好享受这种被人支持被人理解的喜悦。
而对于那些不幸如男主般的异类,还是不要轻易追逐那不容于世的爱情,性与爱不是人生的全部,甚至人生也不一定非要是幸福的,当世界肆无忌惮地向你展示它残酷的底色,也许离开才是最好的反击。
通过表现一个同性恋童者与社会的隔阂;他的难以自制的偷窥、偷拍、跟踪行径;他的排练以“正常男人”的模式与人交往的心酸,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边缘性向者的窘境:就像自己把自己锁在房间内,只敢透过玻璃窗去偷窥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性,而道德上的鞭笞和社会性的嫌恶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
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
他们错了吗?
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不过话说回来,回归这部电影,对结局我挺悲观的。
笼中的狼回归丛林荒野,发出野性的长啸,是否意味着,送上门来的小男孩使得男主心中的欲望终于突破了他的自制。
男主西装革履,家中窗明几净,洗净双手,似乎将要进行一场现代祭祀。
PTSD,林奕含小说的内容在我脑海里重播,同情与隐忧,两种情绪打架。
他尝试过,他失败了,这样又怎么算呢?
早些年有想过写一个关于恋童癖人群这方面的小说,旨在通过几个不同的极端事件来讨论这一行为到底在道德和人道上如何合理存在。
不过种种原因把这个题材耽搁了,刚巧今天发现了此片,那我想随便聊一下。
首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排斥这种情感?
我想先不太恰当和严谨地列举一些“非主流”的情感。
比如说,同性恋、恋物癖,甚至我认为也包括恋足癖什么的等等。
这些特殊的情感,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接受过正常思想教育,或者有基本三观、人道概念的人,都应该不难接受和理解。
我指的是,即便说服不了自己去接纳,至少也不会像排斥病毒一样表现出来,因为那样确实难看。
那么恋童癖与此又有何不同——相互认同。
恋物就不说了,因为物件无法表达,顶多我们希望他们亲密的时候保持卫生就好。
而恋足癖和同性恋,一定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个前提,任何时刻都应该可以控告强奸猥亵。
不过据我所知,咱们国内针对男同胞们的猥亵法律貌似模糊不堪,这一点挺耐人寻味的,就像有意隐瞒某些东西似的。
所以再来看恋童癖,现在我认为这不道德不合理的原因有:1.儿童因为知识和常识的匮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概念,容易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误判2.过于亲密的举动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3.综合以上,恋童癖的成人想要获得发泄尽兴途径,势必会逾越以上的两个原因。
所以在此,我所理解的大众眼里对恋童癖的愤懑,大概指的是对这些毫无自制力并已经采取某些罪恶行动的恋童癖分子。
好的,现在总算回到本片了。
看过之后你会觉得男主可憎吗?
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不会,我只觉得他可怜。
恋童癖如片中所说,是一种无法有效治愈的病,而它呈现出来的反应就像毒瘾犯了一样,势必要手动解决才能缓和一阵。
而这并不是人能控制的。
我联想起几十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同性恋的呢,把这当做是恶魔附体,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妓院“改善”视野,或者直接就是打骂折磨以此唤醒雄性的一面。
如今,我们会逼着一个男同对着一个女性的裸体打fj吗?
当然了,影片里男主确实有做出过不太能让人接受的事情,比如尾随、偷拍、浏览儿童SQ照片或影片,这些行为会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我就不多说了。
影片最后,他被人发现了,他羞愧、傲慢、痛苦,选择了自杀,未遂。
他苟活了下来,下定决心与这个病抗争到底,他把偷拍的照片全部烧了,电脑里的“资源”全部删了,开始吃医生开的药,尽管他清楚这药的意义形同虚设,这时他又想到了死,用餐刀在手腕处比划了几下,还是没有下手。
后来,那个曾令他发狂,可他一次次强忍了下来并未对其做出逾越原则行为的男孩再次邀请他一同游玩,他很惶恐,在内心里反复纠结后,他答应了下来。
约定日期前的几夜,他每晚失眠,他感觉到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狼,长啸着孤寂,没人可以理解。
到了那天,他穿得很干净,手洗得很干净,这个屋子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只是桌子上散落的药片提醒着他:我是有病的。
影片结束。
⚠该影评个人情感强烈,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建议立刻退出。
先发表一点正常人言论: 这片就是典型的北欧闷片。
真正的联通癖实际上是种,性取向?
一个再有道德感的人也控制不了自己性取向是什么。。
主角一直想求助,向医生寻求帮助却不被理解,浮沉在道德与堕落之间,性欲即是犯罪,介于此而无法满足,但是又能怎么办,又不能挥刀自宫,无法摆脱,陷入迷茫,欲望与克制,痛苦挣扎,脑海里的声音说着继续,继续,但是想要停下,又停不下,头痛,头痛欲裂。。。
但是。。
但是。。
😅⚠下面言论不是我发的,是如来佛偷了我双子叶号发的。
⚠以下有少儿不宜成分,来自如来佛的警告,无法接受请立刻退出。
首先我不是联通癖,但是你妈,北欧的小孩长得也太可爱了吧,你他妈有本事别选这么可爱的小孩当演员可以吗??
其次我不是联通癖,但是Arthur太他妈萌了我去🤤他妈的还往别人身上贴。。
我实在是绷不住了,这小崽子完全就是在故意诱惑人。。
Arthur没爹,就把其他成年男性(Marcus)当成类似父亲的精神依靠,他所说的“你爱我吗”“我不在乎,我只想和你一起”也并不是。。
那种意思。。
但是。。
但是。。
真绷不住了。。。
靠,结尾还有点想哭。。
因为某种疾病而不得不离开另一半,且不能让对方知道原因,甚至显得自己有些无情,最后无奈分离,两个人都很痛苦的那种be情节,看的我也头痛。。
“我的王子”草,不是,怎么那么浪漫啊你??
我真的忍不住语无伦次,这破片子真的不是什么联通癖启蒙电影?
最后我不是联通癖,但是我在影片里真真感受到那种被对方依靠依赖的感觉,像那种小狗一样单纯而全心全意的爱,自己也明白这小崽子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可是就是忍不住去故意会错意,被爱的感觉太好了,甚至于无可奈何地由爱产生性欲,想和对方一起体验。。
总结,我性取向还是成年指南。
离谱电影。
这个电影不是洗白,而是客观展示恋童倾向和变态的区别。
想针对几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先打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今后还会继续完善。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4)针对恶意的行为近来一直有很多关于变态的恋童癖电影,比如《水果硬糖》等关于勇敢萝莉智斗猥琐恋童大叔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没有多少电影展示当下真正大多数的恋童群体的处境是怎样的,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恋童癖都是变态,觉得他们很不可理喻,并且对这个群体抱有很强烈的敌意,觉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一听到“恋童癖”这个词就下意识感到恶心、抵触和反感,给他们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恋童不是病,而是一种性取向,就像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
但却没人来关心他们,这些人也在挣扎,却遭人唾弃,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混淆了“恋童癖”和“变态”之间的概念。
有底线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完全不同,“恋童”是一个灰色地带,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尊重和同情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也并不等于纵容。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变态的犯罪原因:①为了体验“新鲜”感和“刺激”感。
②有些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像性侵成人,一旦被现场抓包就无处可逃。
性侵儿童铤而走险,可是一旦躲过去了,就不用再担心顾虑承担什么责任。
上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是变态,而恋童者恋童并非是自愿的,也不是带有恶意的。
性变态对任何人都能产生性欲,却产生不了爱。
(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①一种是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人,就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类型,也是当下大多数恋童者所属于的类型。
对孩子的感情和男男女女间的爱一样,有人喜欢男性,有人喜欢女性,而恋童者喜欢孩子,这种喜欢不只是性欲,而是真正的感情。
②“只求性不问爱”,和“性癖”的性质一样,这种现象本身可能没什么,但换在恋童癖身上,就的确让人觉得很不正常。
他们对性的渴望加大了犯罪几率,而且会让人觉得“动机不纯”。
能控制住自己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这种恋童癖可能就和变态没什么两样了。
恋童无罪,但是如果他们违背自己的道德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那就是有罪的。
(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十来岁左右的年龄,正介于成熟和未成熟之间,这个阶段的少年对“性”和“爱”有一种微妙的认知,恋童者在这个时候正好给予了孩童在家庭上得不到庇护,这时候的恋爱还分年龄么?
很难说。
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坏人,那些对孩子下狠手的人因为是变态才“恋童”,而不是因为恋童才“变态”。
并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邪恶的,很多恋童者都在努力控制自己,避免伤害他人,甚至宁愿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孩子,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4)针对恶意的行为变态们屡次对儿童犯案,屡屡得手又逃脱制裁的原因:①罪犯们可以通过威胁、引诱让孩子缄口不言,但是这套方法在成人面前“不怎么”行得通。
②利用孩子的特点,“懵懵懂懂”和“童言无忌”。
关于“懵懵懂懂”:小孩子对“性”没有概念,尤其是一些没有造成疼痛的边缘性行为,孩子可能会把这理解为玩闹,或者觉得“无伤大雅”。
对于有生理伤害性质的性行为,孩子也可能会被“身体检查”之类的措辞岔糊过去,也可能会威逼利诱式的让孩子妥协。
“童言无忌”所带来的伤害则是家长的原因,一部分孩子选择说出来,但是因为表述不清楚,会让家长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这是正常的“亲热行为”,或者觉得孩子想多了。
在很多欧洲国家,比如德国,4岁的孩子就被教导不能让陌生人触碰自己的内裤和隐私部位,也许在有些人眼中这看起来“为时过早”,但其实这确实很有用也应该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总比有一天为时过晚了再痛心疾首强。
同情有底线的恋童癖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们,能划分清底线的恋童者值得理解和尊重,我们不应该把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混为一谈,这才是真正的包容和平等。
非常不希望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感性大于理性;不希望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谈的态度;不希望善良的人被偏见伤害;不希望这些人的尊严被他人的无知和成见泯灭。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知道,有恋童倾向,不是畜生也不是病态,他们和流氓变态并不一样。
马库斯在动物园和狼对视,串联起来整个电影。
从与狼的初次对视,到喂肉,最后狼的意象消失在男主深邃的疑惑之中……狼是他心中的欲望,但是这个欲的东西被囚禁了在文明社会中,在男主道德的自律中他选择了让自己头痛欲裂,让自己成为分析师中的命运受挫之人他守住了最后一点喂食狼的良心小男孩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也答应他会经常来公园里见他那一刻,其实他超越了自己他头痛欲裂的开始,交代了一个最后走向开阔世界的新自己。
这个动物意象曾经也出现在《年轻的教宗》中,一个石狮子的形象,不过那个我不是很明白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84125/discussion/615948581/
全片切题地大量采用观察偷窥的视角与构图,色调清冷克制。
一匹被自己关进牢笼里的狼。
脑海中持续不断的轰鸣声。
一生不能有性,不会有爱。
男人和小孩,一个是父亲形象的投射,一个是情爱形象的投射。
日复一日地试图压抑自己的本性,头痛欲裂,恰如其分。
让人联想起法斯宾德的《羞耻》。
一个人变成他内心不想成为的人,那是一种极度的压抑与痛苦,愧疚与耻辱。
我们可以靠各种手段改变我们的外表,但我们的灵魂呢?
是靠什么在支撑呢?
就算你诚实地面对了自己,可接下来呢?
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心魔吧。
最后也都在欲望的熊熊烈火中燃成灰烬。
结尾男主释放了内心的那匹狼,看似留了一个可预测的结局,实则一切都未可知。
到底是如影片明示的结束生命,似乎是最简单的面对方式,还是继续压抑地活着,终其一生与心中的魔鬼抗争,又或是彻底释放,走向另一个极端?
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换做是你,又会如何抉择?
草原狼很遗憾没有生活在草原,他被圈养在笼子里,主人告诉他饿了就只能吃草,他很听话。
有一天,他闻到了肉的味道,莫名的兴奋、痴狂,仿佛回到了草原一样。
但他看了主人一眼,主人摇了摇头。
他委屈、悲鸣,甚至有些自责,我是一匹草原狼,我只能吃草!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被带到了他身边,“请帮我照顾下他吧”,他同意了。
从此,温柔、宠爱甚至有点垂涎混杂在他那无处安放的内心深处,他经常深情凝望小兔子,它的肉是那么的鲜嫩,眼神是那么的明澈,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韵,如果一口咬在它脖子上一定很美味!
但是他犹豫了、退缩了,甚至有点害怕,我怎么会有这么畜牲的想法,咦?
我本来就是只畜牲啊?
呵呵,何必责怪自己呢?
小兔子,我不会伤害你,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草原狼都甘心吃草,你要照顾好自己呦!
揪心到结尾,表演太棒了,具有穿透力。镜头克制,不寒而栗~
无解,但能克制住欲望已经很难得了。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珍藏前任的照片,并为之骄傲,有些人却要忍痛把珍爱的东西烧掉。为什么有些爱是对的,有些爱是错的。这在人类世界里可能找不到答案。
以前觉得恋童癖十恶不赦,倒真的没想过恋童癖也是一种性取向,甚至是天生的无法被改变的。而我们能见已见的那种恋童癖新闻也都是已经出了事的,踩了雷犯了罪的。像片中男主这样一直隐忍着的视角还是第一次见。但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尽管现在社会的宽容度已经高了许多,唯有恋童癖无论如何都不会被社会所接纳允许,没有灰色地带、非黑即白。男主这类人的痛苦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吧。
活到现在,我已经很少说我不理解的或比我自己的身份定位(性少数群体)更特殊的群体是变态、恶心,在不对社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前提下,尽量想办法解决衍生出的问题吧
有被难受到。真的很担心出事。确实很能共情。传递的情感太复杂了。结局得很突然,可惜对恋童癖这个事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还是隔靴搔痒啊。
绝望的没有出路的死胡同。/20230918 二刷。最后被发现的那段戏依旧尴尬得不敢看。另外,这就是好多童影论坛大佬的生活吧……
在长评发表了一些不建议看的奇怪东西。。
“爱所做的事,超过了善与恶”他如笼中孤狼,虽将自己囚禁但本性未改一旦踏出牢笼半步,等待他的也许只有死亡
欲望来自生理反应与心里克制的矛盾独立。
当代的性转版《洛丽塔》,传达恋童癖的心声,表达还是克制了,想交给德国的邻居荷兰来拍。按照Max Riemelt这个撸管的频率,拍完不肾虚那是真的让人佩服。
很奇怪的感受。情绪是压抑饱满令人绝望的,但整个片子大部分时间却格外平淡。能提出来这样一个事实很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一个想正常生活却有不正常欲望的主体呢?
女主既不报警也不搬家,心真够大的。
Too straightforward
头痛的时候看《头痛》…不知道能看好不…一部叙述“特殊”人群的电影,近乎完美者也许总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游走着,挣扎着,无法大声诉说的,使其头痛欲裂的…游走在伦理道德的边界,挣扎着不使自己被兽性占据;被厌恶,被抛弃,被他们,被自己;想要寻求帮助,却永生无法根治…前两次围栏里的狼出现以为男主慢慢兽化,隔着围栏,就差一步;等到第三次狼低吼着出现,仿佛是男主一直为了努力提醒着自己与禽兽的区别;第四次男主触摸到狼,又像是一个危险的警告,内心强烈挣扎着却摆脱不了,挥之不去…第五次看着进食的狼,狼产生了敌意,或是男主进行治疗慢慢能够掌控自我与它区别开来了;第六次,唯一一次不是在围栏里的狼出现,原以为已经能够控制好自己,不再困兽之斗了,也不用困兽之斗了,对孩子,对自己…原来是不想再做困兽之斗了…
恋童但是有道德的人,除了自杀该怎么办
死路一条?
电影层面,太多无谓的重复情节,浅显而毫无技术含量的意指,还有大量不明所以的空镜头。把原本算是一个新鲜视角的故事越拉越低最后索然无味。想要在不道德的前提下呈现美感原本就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本片主创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现实层面,道理其实很简单,想和做永远是两回事。你有病又怎么样,有病也得忍着。没什么好讨论的。
人怎么可能感同身受?如果认为自己是LGBT已经够不幸运的,要是BDSM更是不幸中的不幸,那么如果天生是一个恋童癖者,应该怎么办呢?和性取向一样,恋童癖也是无法改变治愈的,而且LGBTBDSM好歹还能找到同类一起获得快感,取得纾解,而恋童癖则永远无解,所以要么放任自己的欲望去犯罪,要么只能自杀,这样的人生太悲惨了。
恋·童·癖近两年来随着自媒体发展越来越被大众关注到,大多数都是关注恋·童·癖对孩童的侵害,本片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恋·童·癖就像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倾向,是无法治疗的,只是因为涉及到了还未有自己独立意识的未成年人,恋童癖行为则是违法的,但很少有人关注到恋童癖者内心的煎熬,也有一部分克制自己欲望的恋·童·癖者,用理智克制了违法的脚步,究竟该如何面对满脑子的欲望,每天与罪恶的思想对抗,但又无从诉说,内心的伤痛又有谁在意呢?(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