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去年的获奖电影只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弓》作为片名,并在结尾以“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到终老”点名主题,这是比较厚道的一次,告诉大家主题是这样的,其实弓作为力与美的意像古已有之,并不稀奇。
以往的金基德总是十分牛B的止于意犹未尽之处,让我好几天想的睡不着。
从2000年看《漂流浴室》起,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多部金基德的电影,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也有一部十分不喜欢的,我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眼中的韩国风景凄美纯洁,人性极端执着。
从<漂流浴室》开始就觉得画面是冷色的但是有种很干净的美感,后来《春去春又回》则简直可以当成环保宣传片儿来看,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山中四季不同的美景让人忘记凡尘俗世的名缰利锁而生出终老山林之心。
不管是否整过形,韩国的女演员简直就是配合这山水成长的,看上去很清秀,如果再不化妆不说话,简直清丽到不食人间烟火。
美女和美景搭配的天衣无缝,这也构成了金基德电影的美工基调,他是学画画出身,游历(也可以说流浪,因为主要是卖画为生)欧洲诸国,他的眼中看去,韩国的山山水水都是一幅幅高雅的水墨画,尤其是水,他拍了许多关于水的电影,对大海和湖面一样感情炽烈。
还有就是他的电影对白很少。
有时一部电影下来对白没超过10句,需要说明,我并非不喜欢热闹,周星驰那些大闹大叫的电影冯小刚王朔那些“话痨”电影电视剧我也很喜欢(甚至,今年那部从头说到尾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也不觉得特别讨厌),但是,对话不是电影的唯一语言,否则直接看书听广播就得了,能用表情、景色、音乐达到目的需要更高超的演技和导演技术,我很少看到拍得精彩的“闷片儿”(此处的闷,专指对白少),大家普遍认为艺术片就是闷片儿,这是种肤浅的想法,有的电影闷得好,那叫艺术片儿,有的闷不好那叫伪艺术片儿用个时髦的词儿说:装B。
这么多年来装B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已经修炼成火眼金睛了,不管从哪儿开始,看上五分钟基本上就知道是个高手在拍艺术片儿还是个傻B在装B。
金基德每次都是自己担纲导演编剧我想他的剧本一定是一张白纸,因此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我都手痒的不行,非得用文字把他的剧本给写出来不可。
人物不说话用眼神、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冒险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始终的音乐情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人,也许先前想的一个样,看完后联系整部电影想一想又是另一番意味,这种方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给答案,比如看过《本能》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能搞清楚究竟最后莎朗.斯通的冰锥会不会刺下来,这样的技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俯拾即是。
我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安个标签“哲学电影”,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硬梆梆的哲学和人性,没有一点儿罗嗦的,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好看的同时再多点哲学意义?
甚至为此张艺谋导演不惜让梁朝伟GG用扫把在沙土上画出两个牛B闪闪的大字---“天下”,以为如此就可以把一部烂片儿上升到“世界和平”的哲学高度了,甚至,陈凯歌也不惜在《霸王别姬》中把“从一而终”这个观点强加给程碟衣,以为如此就可以得寸进尺,从一部电影中得出献身艺术的伟大情操。
这是多么的画蛇添足啊。
我不理解!
金基德的电影走向一个极端,彻彻底底的在讲哲学讲人性,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他像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样,用电影语言设定出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远离凡尘的寺庙(《春去春又来》)、漂泊在海上的孤舟(《弓》、《漂流浴室》),然后在这些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最后,将问题展示出来并不给答案,以开放结尾的形式将判断的权力留给每一个观众。
或者他会剥离一切无关紧要日常生活,将本质性的东西用虚拟的故事表现出来(《空房间》、《烂泥情人》),然后给出他自己的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有时让我崩溃(《烂泥情人》)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对于人性谁有谁的理解,我不能依据我的希望让导演硬是给拍成大团圆。
本来复杂的事儿到他这儿立刻就被剥离的简简单单,所以他的电影都不长,而且场景和道具也很简单,我猜这样的电影都很省钱,但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要求的也很高,年初我得知《无极》投资过亿时,实在是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导演直接拉出去枪毙得了。
可能是过惯了穷日子,我觉得哪怕他是一部好电影,也不能花那么多钱,1亿多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啊,就是不建希望小学,做成彩票卖了也多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我们还没有烧包到那种程度,就看美国的盗版大片儿不是挺好吗?
不让盗版咱就引进,那也花不了几个钱,让他们烧钱,我们享受,多好的事儿啊。
要是非要较劲,拍几个花钱少又牛B的电影把他们气死不比这过瘾?
在这一点上韩国做的就很好,拒看外片儿,自己花钱努力拍自己的大片自己看还卖钱人家拍的好啊,或者就像金基德,花小钱拍大电影,一样拿奖一样好看。
不过,最近金基德有点麻烦,先是在电视节目中炮轰了韩国大片儿《怪物》,说那是文化垃圾,结果引起全国愤怒,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比咱们这儿的爱国愤青还高涨,于是第二天金基德不得不发表书面道歉,在道歉信中他说道“我觉得我夸张描述韩国社会的阴暗一面,并把这种观点强加给观众,使观众感到不快。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本身是一个严重的意识障碍者,甚至很难在韩国生活。
”我觉得他一点也没有意识障碍,而且并非是夸张描述韩国的阴暗面,事实上他描述的乃是整个人类的阴暗面最后我还有个感受,他的电影不适合“众乐乐”,一个人夜深人静时看最好不过了。
他的新片儿《时间》已经拍完,我很期待
相遇是命中注定的奇迹,这不仅可以用在人身上,对电影也是的。
当初在杂志上看到《空房间》的影评就及其向往那种失语状态下的脆弱和唯美,只是那时我还没有注意到金基德的名字。
今夜看了《弓》,下了很久一直雪藏的一部电影,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出自与《空房间》同一人之手。
仍然是令人窒息和有些绝望的失语状态。
找了很多影评来看,因为电影里很多东西冲击的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后来才发现,原来《弓》已被归为情色电影一列,再一次对评论界给予金基德的电影为情色电影持匪夷所思态度,就像网络上将《空房间》译成了《空房诱奸》,我讨厌这种无耻的没有底线的炒作行为。
金基德不回避性不能说他就情色。
我一直都执拗的认为好的现代艺术作品是不能离开性和情色的,因为在性面前,人才是回归了作为人类的属性,赤裸裸的面对生物本能会让每一个人都变得脆弱不堪——这就是千百年来我们太过依赖社会属性的结果。
其实金基德最初的几部电影确实是有些表现欲望的东西在里面,而且有一些就是纯表现人的欲望的东西,但是《弓》不是的。
从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人性的思考慢慢地在升华。
可能他最初只能透过性来感受到人性的某些真实,而到了《弓》他几乎可以跨越欲望和性来抓住人的本质。
所以,我不同意说《弓》同样描写的是人的欲望。
看过《空房间》的人一定对电影中精细的场景、颜色、人物眼神的特写印象深刻。
可以这么说《弓》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细小的地方就不多说了。
最令我震撼的有两个地方:1、当少女被男孩驾船带走时,被困在大船上的老人用小船上的栓船的绳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小船越走越远,老人脖子上的绳子越勒越紧,老人的脸由白变红又红变紫,两只眼睛几乎要突出般的鲜红。
镜头就在老人的眼旁拍摄他脸上的细微变化,足够震撼人心。
2、少女察觉了老人的自杀行为匆忙赶回去救他,终于还是和老人举行了隆重的传统婚礼。
婚礼结束后,面对身穿白裙熟睡在甲板上的女孩,老人投海自尽,而他临死前射向天空的那支箭却最终落在了少女两腿中间的位置,代替老人得到少女初夜留下鲜红的血迹。
这几乎是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情节。
每一分钟的发展都在无声中越来越紧的抓住你的心弦。
越来越多的疑问会出现在脑海:少女与老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老人用自杀的方式面对少女与年轻男孩的出走,究竟是做最后的挽留努力还是表达了对没有了少女后孤独生活的恐惧?
少女回到老人身边究竟是怎样的感情驱使?
难道真的没有爱情吗?
答案很复杂,复杂到几乎理不出头绪。
就像少女似乎狡诈似乎单纯的眼神一样,你分不清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游离于道德之外的故事,这是一个排斥人类社会属性的故事。
我始终想不明白作为电影名字的“弓”虽然在电影中站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它所隐喻的意象究竟是什么。
但可以隐约地感受到老人与少女之间那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关系和情感全凭这一张弓维系着。
仍然被困在那样的感觉里:很多想说,却理不出头绪形成文字。
每次看金基德的电影最后都会得失语症,不仅有封闭自己的倾向更失去了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君不见不散黄河之水天上来者不善奔流到海不复回心转意君不见色起淫心精神是分裂,缘分是离别你是纠结人生十年,色是戒天涯是悲切我跟你一夜江湖是界,家是穴柔情已轻叠人生正摇曳无语十年恣欢虐待妇女生是造孽,死是寂灭花开是凋谢
《弓》。
金基德最享誉盛名的电影之一。
一部如同默片一般沉静的电影。
两个主人公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
无意陈述情节,评述的已经相当多了。
再次关乎隐匿,与逃离。
《空房子》中的金基德成功地隐匿。
《时间》中的金基德被隐匿折磨得失去了身份。
他仍不清楚隐匿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
《弓》应该是在两部电影之前吧。
我以为他在《弓》中已经得到了答案。
他第一次为希望选择了一条非隐匿的路径。
然而从后面的两部来看,这只是他妄图肢解思想,或者在不同侧面说服自己的片断而已。
一个挣扎的人。
在逃离与坚守的中间地带往复奔波,却不知自己究竟更希冀哪个彼岸。
在准备看《弓》之前,特意拉了进度条看激情戏大概在哪个位置,因为当时宿舍只有我和另一个刚搬进来的同学,考虑到金基德的电影对话很少,只怕安静之时突如其来的呻吟会让同学好奇,麻烦一点还会打扰我的兴致。
至此看过金基德五部电影,我最喜欢他的一点风格就是从来没有一句废话。
尤其在《呼吸》中,顾及男主角张震不会韩语,就干脆一句话不让他说,刚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男主人公阴郁的性格特质,爆发起来让人长舒一气,顿觉爽快。
而在极少语言交流的环境下,金基德电影里的情爱场面也变得美艳至极——呼吸、呻吟、汗液、灼热,着实让人心焦。
如果说我是在这种期许下才毫不分神的看完《弓》,就实在太低估金基德的魅力了。
直到现在我回想起电影逐步递进至高潮的过程,仍然忍不住在心里暗骂:金基德这个家伙。。。
真是。。
卧槽啊。。。
对我而言,他编导的电影很难让人分神,先不说故事里藏着多少暗喻等你发现,光是故事奇葩的情节就足以勾人魂魄。
所以每次看完电影我都想把他的脑子挖来吃掉,呵呵后。
言归正传。
老人应该是一辈子生活在海上的,在漂泊晃荡的海洋生活中,收养并培育十多年的少女是他心中唯一踏实的存在。
老人等待少女成长,在她十七岁时与她结婚,是老人游离生活后所需求的一种归宿。
六岁就随同老人生活,少女最信任最依靠老人。
最初老人是一种父辈的形象,但他毕竟是少女心智成长经历中影响最为深刻的男人,这种父辈的界限逐渐模糊,在少女成长之后与爱人的形象相互交融。
少女并不排斥老人,她接受老人的一切。
只是在来自外界的男孩出现时,给少女带来新奇的吸引,这种吸引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面的世界”而并非男人本身。
老人是警惕的,他紧张自己无法掌握成长的少女,怕自己的归宿消失。
当少女决意和男孩离开时,他意识到自己失去心理维系,只得自杀。
而在快要死掉的时候伸手摸刀割断绳子,我想和他的最后一次算命不无关系——算出的答案应该是——少女会和男孩离开,但她也会与老人得到幸福。
影片末尾出现的话“Strength and a beautiful sound like in the tautness of a bow. I want to live like this until the day I die”,是老人的心语吧。
贯穿全片的弦乐,悠扬坚毅,就是老人的发声器。
而他手中张开的弓,就是他的武器,也是他自己。
老人在与少女举行传统婚礼后,坐在船头拉动弦琴,仿佛在与心爱的新婚妻子低吟呢喃,少女安然入睡;老人瞄准少女,又射向天空的那只箭,是他一直怀有的期冀。
随后老人跳入海洋,悄无声息,只留下水面波纹环绕,让我感动唏嘘了好一阵。
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功力尚浅。
当少女翻身袒露,张开双腿,我早已忘记要关小声音这样的啰嗦事。
而在我还惊异于少女突然的自我愉悦之时,射向空中的那只箭却以非凡的力度笃定的扎在少女胯间船板上——少女同时高潮了。
我早该料到,以老人弓一般的内心力量,射出的箭怎会在击中目标前就惶然落败。
当一切结束时,少女落红。
老人与少女,最终以灵魂与肉体交媾的方式完成了命运的交接。
老人完完整整的成为少女生命中第一个男人。
少女微笑着随同男孩离开,那艘老船还缓缓尾随。
少女招手,老船缓缓沉落,如同老人一般悄无声息。
在此时我反倒觉得,相比之下,老人作为少女父辈形象的成分要多一些。
因为这样的场景,会让人不自觉联想到老父亲恋恋不舍地送嫁走的女儿离开家乡,而自己的使命,或者说义务,在此时也达到了终结。
虽说这种感情,总有失却伦理的变态之处,但这也是处于脱离世俗道义限制的环境里的唯一选择。
这个环境中,一切都是模糊的,爱不受掩饰,笑就是好,瞪眼就是不好,一切由来简单。
老人与少女洗澡时木盆里隐约腾起的水气,老人张弓时手指拉出的力,老人抓紧少女小手时的体温,少女感受性时鬓角的汗珠,以及那无数只速度极快力度极强的燃烧的箭,组成老人与少女之间的彼此感怀。
即使在寒冬,在了无人烟的海洋之上,也依旧蒸腾着炽热的真情。
纵使少女离开,但仪式已经完成,一个轮回的阶段也将重新开始。
[ 与沈金宝和深井泵的交换作业之二 ]
其实故事还是拍得很唯美的,不过,当渔夫拿出这把弓不是弓,二胡不是二胡的乐器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赶紧到网上查了查,二胡有没有申遗,看到结果,才放心。
故事里头的女孩,小的时候就被带上船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陆地。
长这么大,女孩好像也没什么烦心的事儿。
和渔夫之间通过射箭完成的占卜,透着一股子用生命献祭的意思,但又显得有点神叨叨。
这个到底灵不灵,完全不知道。
毕竟,玩这个占卜的,基本一眼就能被老渔夫看透。
女孩的觉醒,来自于这个青年。
看到渔夫“圈养”一个女孩,身上的正义感爆棚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怎么知道她不喜欢呢。
一个随身听,就足以让女孩沦陷。
渔夫心里的苦楚,大概只能通过琴声倾诉。
说实在的,这琴声比二胡难听多了,但胜在意境的烘托。
现在属于信息时代,想要离群索居,付出的成本可能比入世牛马还要困难。
这艘渔船,或许是心灵暂且慰藉的地方。
可惜的是,即便再怎么离群索居,还是需要和社会“接轨”。
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靠上船钓鱼的钓鱼佬。
这些钓鱼佬,有些是专门来钓鱼的,有些也是别有用心的。
对于这些,渔夫下了判断后,直接举弓。
也不知道,这样“得罪客户”的事儿,渔夫经常做,竟然还有客户。
自从被少年觉醒后,女孩的心思有了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哪个不渴望外面的世界呢。
如果,不能出去,那必然是要闹别扭。
等到少年再次过来,一切都无法回头。
渔夫知道,自己“结婚”的梦破碎了。
提前撕日历也罢,寻死觅活也罢,终究阻止不了女孩奔赴自由的世界。
这个女孩,究竟是被渔夫拐带回来的,还是渔夫好心的收养,故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少年来时,确实是带着女孩亲身父母寻子的证据。
这一场养育,或许本身就有点“动机不良”的意思。
可是,毕竟渔夫也养育了女孩十几年。
如今,辛苦养大的白菜,要被猪拱了,多少有点过不去吧。
不过,渔夫毕竟不是什么杀人狂魔,道德底线还是有的。
既然只能选择放手,那就放得彻底一些。
自己的梦碎了,生活没有了“奔头”,不如自行了断。
只是,女孩还是不忍心。
这个养育自己长大的渔夫,心底里其实也是有了羁绊。
他,无非是想要一个婚礼,那就给他吧,这大概不是哪吒那套削骨剔肉的决绝,而是在满足一个老人无奈的执念。
故事拍得相当文艺,“二胡”也凄凉得恰当好处,还是可以一看的。
老人--- 张弛之间再强悍的弓 也需要松弛 松弛是为了要继续强悍 琴让男人的松弛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内心情绪的张弛 在大海上 或 细缕吟叹 娓娓旋出 或 翱天悲鸣 撕裂长空 女孩--- 灵魂的成年礼砍断绳索回到大船 她又恢复了久违的微笑 因为她读懂了一种新的情感 那是一种只有成熟女人才会懂的情感 在被爱的震荡中 她收割到了一个心灵上蜕变完成的自己 所以她笑了 这时候真正的仪式才开始 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人与神和兽的区别就在于 人除了有一个兽欲的身体外 还有一颗可以控制身体一切行为的灵魂
那个男人叫金基德。
那部片子叫《弓》。
我之前听说过金先生的《漂流浴室》。
我之前看过金先生的《撒玛利女孩》。
听说《漂流浴室》的时候。
我是个高三毕业生。
至于片子。
是一个高二学生跟我神叨叨说起来。
那时候我的生活是电视和上网聊天。
浙江沿海的暑假。
有台风。
并且有人流行起给台风命名。
关于片子。
那个女孩黑洞洞的眸。
给我一点亮光。
却没有言语。
看《撒玛利亚女孩》的时候。
我是个大一学生。
我在康胜或者科闻。
我永远不知道哪个是哪个的其中一个网吧。
我看它内部的电影系统里。
有这部片子。
总之。
那个时候我很寂寞。
尽管身边坐着一个男人。
操CS。
用上海话骂岗边阳子。
我看着。
等到女孩下坠的时候。
发现我旁边的男人搂着我也在盯着我的屏幕。
这成为唯一一部我们在一起看的电影。
我当时不清楚导演是谁。
结尾只是太巧妙又太合乎常情。
我有一段时间。
看日本小小说。
那个作家叫星新一。
他的故事总是在结尾的时候特别干脆。
特别让人揪肠断肺地“嘣”地一声却完毕。
其实后来看影片花絮。
觉得金其实是一个特别谦恭特别温和的男子。
他应该不像北野武那样。
遭遇面瘫。
因此肌肉僵硬。
他的脸是韩国人。
那种特别柔和的样子。
但是金也喜欢血的。
好像。
在撒玛利亚女孩里。
父亲简单原始的杀戮。
原因也是特别简单的。
因为女儿援助交际。
他无声无息。
不责怪女儿。
不说穿。
却追宗着把那些个嫖的男人各个击破。
《弓》的老男人。
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
看着女孩子遭人调戏或者与任何异性接触。
他也是什么都不说。
拿起这弓。
箭便射过来。
他只会用他的弓说话。
做成乐器。
弦声悦耳。
或者只是武器。
攻击他自认的戕害来源。
金在自己的一些影片的花絮或者拍摄介绍里。
虽然我不懂得他的言语。
但是我感到他的说话。
不是那种他描绘男人的样子。
友善沟通。
微笑述说。
不是。
那些男子的样子。
那些男子。
沉默寡言。
心里算好一切。
心里明了一切。
却固执己见。
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管他合法不合法。
那个时候。
脑海里也就只剩下。
他要保护的那个人。
是女儿或者是年幼的未婚妻。
最重要的是。
他从来就是缺失与人交流的机制。
孤独的船。
丧偶的家庭。
我不探究。
金的家庭身世给他的种种潜移默化。
我记得很久之前看一篇完整分析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的文章。
说到他年幼时候与父亲种种矛盾。
爱的缺失。
导致了一种阙如。
即使在成年之后和好。
他的所有电影都带着种种的痕迹。
来探讨父子关系的可能性。
最新一部是热火朝天的《世界大战》。
暂且不说。
其实我特别不喜欢。
看电影还要想那么多背景。
甚至想到这导演出生时候一个小感冒给他的神经系统带来的异与常人的变化。
呵呵。
当然这就是所谓影评人。
我的《弓》。
我分了那么多次看完的《弓》。
那个妖形容的笑起来像猫的女孩子。
那个我和草屡屡提到像星野的男生。
足够了。
眼神不过是最初的爱欲之前。
燎原之火之前。
那点星光。
足够点亮这混浊的海水。
无论如何。
我倒也是从来没有这般力气地去爱一个老男人。
但是今日。
倒是要说我真的欢喜他。
他被离去的船勒着。
眼里灼出的泪光。
他在温暖的阳光里和她对拜。
他最后勇敢地决绝地跳下去。
他最后化成箭拿走她的童贞。
即使是“星野”自以为了解的事情。
自以为了解的人。
到最后。
他终于发现。
这个世界是不可捉摸的。
他眼睁睁地看着。
女孩对着空气开始呻吟。
叫声。
也许高潮。
殷红的血迹在白色裙子上。
像美丽的毒药。
即使他抱着她。
那箭从天而降。
最后他们这样安详。
那女孩。
那个屡次微笑将人收服的女孩。
看着水波茵茵。
终于完成。
那船这样神奇地沉。
这样精尽人亡的快感。
至于亲爱的处女膜。
让它在诡异的意象中见鬼去吧。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都看过,却发现自己缺漏掉了这一部。
最近好片太少,很久没有这么集中精力的观看一部影片了,也算是我自己对金基德的一种致敬。
前半部的叙述我几乎要认为这是岛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成游戏,后半程突然发力一路狂奔应接不暇信息量巨大,如果简单的把本片看成一个官能片你就输了。
当然,官能片的因素金基德完全交给了观众自己的想象,反正少女既纯又欲的特写充斥的全程。
整部影片中除了少女之外没有一个女性形象,雄性森林里只有少女这么一个点,既在危险之中又似乎掌控全局。
那么金基德要似乎进行一个如何回归人性根本的本能的探讨,探讨自然界如何养成第一组阴阳的起源。
老人和少女形成的巨大的反差,其实是两个人在一艘孤零零的海上驳船上生活了十几年、进行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修炼。
这种修炼受到中国道教的影响,但绝对和色情没有任何关系,双方之间严守着一种约定和克制,知道完成各自使命的意义和完成使命后的快意。
最后的大婚之日就是天地而动一声惊雷的时刻。
但是世俗的干扰差点让两个人功亏一篑,少女在没有养成之前对一个来自外界的英俊青年动了念头,幸好老人几乎以死相谏才最终让少女幡然醒悟,于是阴阳两方得以保全。
影片在结尾处逐渐走向高潮,在青年的现场证明之下,老人和少女走了一场完整的韩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但其实是对各自的修炼结果进行了一次最终检阅。
虽然有干扰因素、时间也被大大提前了,但是双方却如出一辙搬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证明条件完全成熟。
老人抒发胸臆的胡琴的弓,同时也是为了威胁敌人的射箭的弓,最后居然在影片的末尾发射出天地乾坤中的至阳之物。
最后的这根箭老人没有一开始就射向少女,老人却把箭射向了天空、然后合掌向天地行礼之后跳入水中,于是那根箭居然形化为老人的化身(其实是一部分,我必须隐晦一下,金基德的想象力太丰富)飞行了一圈之后射回到少女、直挺挺射在生命之门的门口,于是展开了一种行为艺术和行为意识上的阴阳交合的大战、最终少女完成了到女人的转变,一团醒目的少女红宣告着新生命的启程。
金基德在本片中很有野心、大隐隐于色,其实本意是观而不取、养而不用、取自天地、归于自然。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起源于机缘巧合、成长于定力坚守、完成于天作之合,这才是人间大爱。
金基德的影片始終飽受爭議。
不僅是因為大尺度的場景,還因其極少的對白,試圖完全用鏡頭語言來敘事從而留下諸多讀解空間,以致對其所設符號的爭論不休。
《弓》在他的作品中,是一個典型利用符號隱喻進行導演表達的作品。
韓業雲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女演員,她的眼睛足以吸引人。
金基德給了她大量的臉部特寫,甚至是對眼睛的大特寫。
對於金來說,她的眼神不僅可以用來推動敘事,而且早已與湖中美景融為一體。
現代文明的到來打破了略顯怪異的田園生活。
影片的前段,老人與少女過著一種古代田園式的生活,老人期盼著在少女成人這一天舉辦婚禮。
遊客的對白揭示出少女身份—老人領回船上的走失兒童。
顯然,這種選擇既不符合道德也不符合法律。
兩人就在這種帶有斯德哥爾摩的關係中生活。
影片中段,故事發生突轉。
少女愛上了陸地來的男大學生,情慾在她身體內蔓延。
大學生的隨身聽,手機和天上的飛機引起了她極大的好奇心。
金基德用這些符號來象徵著少女內心的轉變。
少女的反叛—現代文明對古代田園宣判死刑。
她引誘外來的男人,與男大學生愈發親密,一切被老人看在眼裡。
當他們接吻時,老人用他的弓箭射向兩人,試圖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堅挺的陽具。
現代文明的到來勢不可擋,少女選擇離開。
這時,金基德標誌性的自殺/虐方式再次出現,遠去的船勒緊老人的脖子,在其要窒息時,少女出於感情,救下了他。
處女之血暈染文明的黃昏。
婚禮舉辦了,完成一系列複雜儀式後,老人持弓瞄准了躺在甲板上的少女,隨後將箭射向天空。
而後,少女在大學生的注視下與老人完成神交,從天際飛來的箭射向少女的腿間,libido噴湧而出。
少女在年輕人的懷間達到了高潮。
與其說婚禮,整場儀式看起來更像是古老而又魔幻的祭祀,這場祭祀是以老人和船為祭品的,箭頭下的處女止血暈染了其象徵的古代傳統文明的黃昏。
配乐极致了。
还是很变态,不过那个女孩的确很漂亮
金基德的电影让人看了总是很心疼。。
睡著了減一星,不如金基德其他的片子
金基德的片子说它有点色吧,有点。说它有点哲理吧,也有点。说它看不懂吧,更是有点。
神交。
女孩,老人与海。画面清婉,配乐凌美。弃实存真。佛家偈语般空幻境相。
装逼
当所有人都世俗地以为老牛要吃嫩草的时候,老人用一种超然的方式完成了结婚仪式,在不伤害女孩的前提下。狠狠打脸小人之心。嫩草究竟是老人想吃,还是油腻男人想吃,还是小鲜肉想吃?生活的灰度之广,堪比海洋。箭➹的意向使用令人大开眼戒。第一部金基德,唯美,惊喜。用“弓箭”“拉出”的二胡bgm是真动听,女主的笑容是真甜美。
唯一觉得韩片的好看之处,就是此片。其它的没什么影响。
金基德的电影止于此,受不了他把生活搞得这么痛苦不堪...
音乐不错
...
情节蛮妖孽|女主角像少年版刘晓庆。
沉默的爱,难以置信的极端,新意非凡,才气非凡。
不懂金先生
我()()大受震撼
爱是守宫砂,对爱没感觉是因为被破处了。
感觉不好,张力上明显不如前作
高中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