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奇幻人生》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奇幻人生》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九门八甲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珍品只是在结婚申请书上盖了章我的美好人生吸血鬼侦探被指控的人玻璃鞋平凡英雄超凡女仆外星萝莉滑板厨房紧急救命亡命天涯路小屁孩日记2世界奇妙物语2018年春季特别篇美妙天堂第二季吉屋浪女大厨第五季冬日斜阳生死兄弟情奶站风波生于一九四七,爱情仍在继续不一样的天空兄弟陷阱办公室第五季极品魂探小戏骨:焦裕禄天天有喜之人间有爱岁月如金

《奇幻人生》长篇影评

 1 ) 奇幻人生:创造不是一切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临生死,又该如何取舍,舍生取义,最后皆大欢喜。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

笔下的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此时是追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是拯救一个生命却令作品不再完美,电影选择了不完美的作品,选择了生活,就如同一个呆板职员摆脱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重获新生,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西方,创造曾经是只属于上帝的恩典,而人类只有顺从,模仿,《我的名字是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创造成了一种罪过,人们惟有匍匐于神的脚下,亦步亦趋,否则便是不够谦卑。

而所有艺术的生命都在创造。

经由艺术家之手的造物还非得是活生生的,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获得生命,永世流传。

梅菲斯特与魔鬼作交易,艺术家也是与魔鬼做交易的人,与孤独为伴,牺牲人世的欢愉,呕心沥血,方才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

艺术家是被拣选的人,获得天赋,但不是用来弘扬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权夺位,去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本该上帝行使的职权,所以难免心有惴惴吧。

不过尼采发出的上帝已死的声音已经百多年,他们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禁忌吧。

电影里的女作家,风格是每本书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写了8本,10年没出新作,第9本,写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门了,原来她写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时,甚至她的笔,还决定了这个主人公人生的走向。

作家的创造的威力就这样成了一个问题。

文字不仅呈现于纸上,故事也将延续在生活里。

这把作家的那支笔抬到空前的高度。

创造,创造出一个人。

创造,杀死一个人。

早已经无畏地走在创造的这条大道上的作家,又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质疑,它是使人变得更好,还是相反,我们选择继续弘扬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关心一下别的什么?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种,在最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税局的白领,却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除了数数——这也是一种职业病——此外别无爱好,周而复始,数数,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定时定点,上班作息。

在这个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发展的极为充分的现代社会,主人公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除了数字,他的生活里空无一物。

我们应该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进步”的生活吗?

或者,“进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们意识到更重要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也是被我们遗失的。

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家选择了给救人的主人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更珍惜身边的人,记住每一个温暖的瞬间,生活好好继续下去。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兴奋、跃跃欲试,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而停不下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渐渐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陶醉于作为造物主的力量,却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与关心。

停下来,不要那么完美。

作家为她的书选了这样的结局。

为了写这本书她曾经那么不快乐,其实她可以快乐一点。

并且她做到了。

 2 ) 关于逻辑bug以及此片无关乎创作

影片存在不少逻辑bug,比如,当男主从阅读女作家的小说中得知自己将为了救小男孩而被车撞死之后,他完全可以提前和小男孩商量,让他明天不要骑自行车或出现在那个公交站台前。

这样既保护了小男孩,也保护了自己免于车祸。

如果仅仅是因为被作品感染而认为有必要为作品有一个伟大的悲剧性结局而献上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说不通。

还有一处不能算是逻辑bug,可以说是解开电影性质的钥匙,即当女作家写到the phone rang时,自己工作室的电话响起。

这一点说明,在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中,她自己也是一个角色,而且,她可能也写到了男主来找女作家。

由此可以推断,小说内容就是这部电影。

也就是说,女作家和男主在同一个representation world,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创作的内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男主发现自己被一个omnipresent narrator叙述着自己无聊单调的生活,以及自己马上将要到来的死亡。

在寻找女作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女作家总是写悲剧,也就是意味着自己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找到了女作家,也知道了自己将会怎样结局。

最后,知道自己结局的他决定从容赴死,女作家被其精神打动,最终修改了结局,通过一块表神奇地让他活了下来。

End。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内容,不是以Harold活了下来结束,而是以女作家修改了结局让Harold活了下来,并且去见了那位文学教授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结束。

也就是说,小说内容也就是这整部电影的内容。

所以,这部电影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作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大的哲学命题: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Little did we know…我们毫不知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

但我们确定无疑地知晓,我们一定会死。

我们每一天都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走在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既然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而且可能就在下个转角,你还会照原样生活吗?

理论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会。

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行尸走肉、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必死剧本的人还是大多数呢?

片中文学教授Hilbert和Harold的一段对话象征性地解释了这一点。

Hilbert: Hell Harold, you could just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f you wanted.见鬼,Harold,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只吃煎饼。

Harold: What is wrong with you? Hey, I don't want to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 want to live! I mean,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in a choice between pancakes and living chooses pancakes?你怎么回事?

我不想只吃煎饼,我想活着!

谁会在煎饼和活着之间选择煎饼?

Hilbert: Harold, if you pause to think, you'd realize that that answer is inextricably contingent upon the type of life being led... and, of course, the quality of the pancakes. ”Harold,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明白,答案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你想要过的生活的类型,当然,还有你正在吃的煎饼的质量。

在我们梦想的生活和煎饼的质量之间,我们常常选择了后者。

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出于无知。

片中Harold爱上的那个女人就是一个对照。

她在哈佛法学院和做饼干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Harold本以为自己过着稳定、自主的人生,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精细到分秒,但直到听到narrator的叙述,拥有了第三者视角,才惊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既不稳定,也不自主,而且无聊透顶。

影片通过Harold听到narrator这个奇妙的设定,告诉我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可能会有从每日的惯性、无知无觉的梦寐中醒来的契机。

我们会发现,继续吃煎饼的我们是一具行尸走肉。

提前知道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我觉得是坏事,因为主角只能无助地等待那个悲剧发生,并且看到自己所做的所有挣扎都不过是向那个悲剧性的结局更近一步。

但是这部片子却用Harold在知道自己的悲剧性结局之后,依然从容赴死,来体现他的自由意志,并告诉我们——我们没法改变自己的结局和临到我们身上的苦难,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它。

这让我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书中说过:“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误以为通过行善就一定会有好结局,就一定能进天堂,就是另一种误读了。

行善不一定会让我们迎来好结局,它不过是我们行使自由意志之后的一种选择。

进而言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去死,也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度过这一生,也就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剧本,也就等于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公,也是创作者。

这让我想到了M. C. Escher的那幅画,两只手互画着彼此。

表面上看,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若置于创造过程和我们的人生选择中来看,这完全说得通——我们创造的事物反过来也形塑了我们自身。

我们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剧本,这个剧本又反过来形塑了我们。

最后,当女作家为了让Harold活下来而修改了“伟大”的结局,让作品变得俗套,也正是回答了“理念与现实,谁更重要?

”的问题。

是idea/ideology更重要,还是鲜活的生命、现实的生活更重要?

男主选择了前者,为一个伟大高尚的idea而死,这却启发了女作家,选择了后者,让男主重新拥有真实的生命,拥抱生活。

也许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发自真心地认同并认真地活过。

女作家也发生了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位更接地气的女作家(从她去见教授时的穿着、神情和修改作品结局的行为来看)。

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跟她写完了小说有关(笑,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常常转换视角,从一个narrator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真正地活着,而不是继续吃着我们的煎饼,尽管它的质量看上去好像也不怎么样。

 3 ) 《七磅》——没有神,只能自己赎罪

男主角一定是一个没有多大信仰的人。

宗教在西方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在教堂中忏悔甚至痛哭,已经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痛苦的一个常见手法。

人们从宗教中获取力量,因为耶稣本来就是生来承受人们的罪孽。

有人帮你扛了那么多,自然轻松很多。

但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神。

所以犯下的罪,只能自己赎。

“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而我在7秒内粉碎我的生命。

”有些罪过,除了用生命弥补,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令自己解脱。

Ben 是一个痛苦的人。

开篇是他痛苦而绝然的脸。

压抑而绝望。

这样浓烈的悲伤,究竟来源何处?

是的,这是一部开篇就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好奇心的影片。

Ben 是一个税务局工作人员。

有一个笑话,在美国,你所不可避免的是死亡和税收。

因此,税务人员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并不友善。

而前几天看的《奇幻人生》,更是能够佐证这一点。

Ben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公务员。

他想帮助别人,他想帮助那些过得艰难却得不到应有的扶助的人们。

或许因为他也期盼着有个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帮助他?

所以只能够从帮助别人种获得一丝安慰。

但编剧显然没有想让Ben只是被简单的心理疾病纠缠。

电影就是这么残忍。

岂能让男女主角只限于简单的矛盾冲突。

自然要夸张绝望, 才够吸引眼球。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人的好意。

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使得他寸步难行。

或许受害者不想也不能够直面自己的艰难和痛苦,改变需要勇气,即使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尽管如此,绝望的时候,还是无法自抑地向陌生人伸出求助的双手。

是的,他们很幸运,遇到了Ben.但这幸运,岂不是建立在之前的不幸之上Ben时常独自一人在海边默默流泪,拒绝他人善意的建议,重寻回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每天盯着美丽的水母却还是悲伤迷茫。

拒绝与陌生人好友或爱人沟通。

脸上一直是沉默而压抑的表情。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痛苦的撕扯和呐喊,带着迷茫一路前行。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直到Ben遇到艾米丽。

爱情的力量多么伟大。

这么痛苦的人生,也会因爱而有所改善。

他终于不是坐在海边默默流泪,而是坐在他们约会的那片草地上沉思微笑。

但这幸福是多么的短暂。

过去一直都不肯放过他。

终于随着镜头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忆。

因为他的失误而致使妻子和另外7条生命的死亡。

于是他开始从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人来赎罪。

于是他捐出了自己的肾,肝,眼角膜,还有,心脏。

他的心脏,在心爱的女人身上跳动。

他的心一直跟她在一起。

他的身体在不同的人身上延续生命。

只是,没有了思想和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影片,用那么多的生命和痛苦来制造矛盾。

好片,但看得我是又压抑又难受,痛苦地陷入思考之中。

 4 ) 一些想法……

先说点题外话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电影总要有卖点才有人关注。

特效,史诗场面或者片场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也使得相对波澜不惊的生活浪漫类影片越来越难生存。

这类电影往往投资中等,会有买明星面子来看的观众,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来维持票房。

尽管被无数人诟病,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好莱坞爱情片剧情套路依旧格外的保守。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必然法则。

然而我们又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要不断看到新鲜的噱头。

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换女友,Click的万能遥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断失忆,当然还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笔下求生。

编剧们渴望出奇制胜,于是让主人公们遇到种种怪事,哪怕它们异常荒唐或者超自然。

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爱情电影靠一个构思撑起整个故事,然后一切的情节建立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前提或背景之上。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故事照旧发展。

编剧笔下求生的核心创意一出。

Crick就开始外他的命运四处奔波。

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编剧们“无尽的想象力”。

然而,这种模式开始出问题了。

当核心创意等于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电影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

“一个人的生活正成为一部小说的情节,当主人公发现作者要将自己写死的时候他抛弃刻板的生活来努力改变小说,也是他人生的结局。

”虽然这句话很罗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节在简介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完全可以凭借相当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盘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

当创意从吸引人看电影的工具变成电影的全部时,荧幕前的两个小时极有可能变得相当无趣。

你会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电影吗?

这就是我再无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些创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

可眼前一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看演员把这个过场走一遍吗?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遵循着大致了解剧情再决定是否观看的择片模式,仅靠一个构思为框架摆出来的影片,往往很难真的有观众。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创意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的往往还是老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换个背景直接上……在夜宴结束之后,一度认为冯小刚下一部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喜剧《贵族》。

这貌似是个类似《王孙梦》的中国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话说清的。

后来冯导接拍雅虎搜星的广告短片,结果使用了这个创意,于是前者的拍摄计划就自然地被取消了。

几十分钟的短片,两个小时的电影,骨子里都是一个意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编剧们在偷懒……关于stranger than fiction收一收,收一收S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给人非常完整的感觉。

导演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现实与小说自认地融合,交叉,浑然一体又界限分明。

如果说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比较兼得的创意拉成两个小时总会有点点冗长。

影片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Crick机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去追求爱情和快乐,而生死的威胁使他重新认识生活。

我是人定胜天的坚定拥趸,所以从影片开始就再努力寻找这种趋势。

姑且算它有吧。

人可以控制人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四处寻找奇怪声音的来源,拯救自己。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Crick读了Karen的小说,被文艺的力量所感染,甚至愿意为不朽的作品而牺牲。

撞车是心甘情愿,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让他活着,这无可厚非,可他选择了顺着剧情,成就经典。

不说这个情节怎么找都有些别扭,Crick从一开始就在控制着他的生活。

我始终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决定他刷几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巧合……结尾的众生相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记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给教授看的时候,面对后者的可惜,她说她改结局的原因是Crick是个好人,而好人应该活下去。

这是很真诚的,却是被我们忽视的。

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善报,他们利他,他们是高尚的灵魂,他们高贵,应该被保护,被尊重。

我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影片中Crick选择了用生命换伟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选择了牺牲作品换Crick的命。

文艺与生命,究竟谁轻谁重?

这个,真的很难说……关于演员的表现忍不住加几句。

喜剧往往对演员要求比较低,大牌们也多是露一下脸罢了,不用真刀真枪飚演技。

法瑞尔的木讷总觉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亚鹏演郭靖(其实比那个好很多)。

女主角么一开始拽得很后来就柔情似水了……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来很到位(文艺片看太少),人物整个也比较合理。

达斯丁霍夫曼就有点倚老卖老了,大量文学知识和游泳教练这些细节沦为标签,人物印象不深刻。

 5 ) 非常奇幻

一位国税审计员,过着一板一眼的生活,有一天要去查一位面包店女老板的帐,对她一见钟情,并慢慢的追求她,终于搞到手了。

其实原本一成不变的生活,很难改变,是因为在他的耳边总有一个女性的声音令他无法忍受,经过多方咨询调查,终于发现这是一位女作家的声音,他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差,最恐怖的是他知道第二天就要死亡,而且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去承担了,奇幻的事他没有死,因为作家改了结局,悲剧变成了喜剧,传世经典也无法铸成了。

说到底,你撇去故事新颖的结构不谈,它只是讲述了一个俗套的道理,在死前你会做些什么,我认为是做好平常身边的每一件事,你的本职工作,关心一下你的朋友,对你的爱人互诉衷肠。

其实也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

 6 ) 心动的感觉

有多久没有这样子的感觉了?

一气呵成的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套用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题:爽,就一个字!

导演的风格很熟悉,查了一下,是《寻找梦幻岛》,也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分钟的片头,我就已经毫不犹豫的给了5星;现在看完了,我想给个六星,太久没有对生活有这样的激情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活着就要面对!

里面的歌也很好听,最近总在听HIT FM,好久没有听这一类的歌了。

 7 ) 没人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怪么?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8 ) 他就是那一本小说中的主任人公

一个人8年如一日的生活中每天几点起,每天干什么都是格式化的,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声音。

每一步都按这个声音去做,他很苦恼,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名作家在写一本小说,而他就是那一本小说中的主任人公。

他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命运是高度一致。

真是一个奇葩的故事。

他经过了很多的纠结,最终他看到了小说的文稿,发现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作者要把他写死。

他也欣然接受了让作者写死他。

他因为知道马上就要死了,所以他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大胆的追求他喜欢的女友,大胆的去生活,过了过了他幸福的一段时光。

然后被作者写车祸了,影片到他被车撞了之后没写到最终结局。

不管最后他是不是死了,他的一生最后一段时间是值得的。

而以前的时光,虽然他活着其实已经死了。

 9 ) 很有些意思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10 ) 活出你想要的版本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的感受是,我极喜欢影片前四分之一的部分,从影片妙趣横生充满漫画感的开头到Emma Thompson 站在桌上想象自己从高楼坠落为止。

不是说我不喜欢电影之后呈现的版本,而是那不是我最喜欢的而已。

而前四分之一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

开头从超高空直拉到一个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数字的税务员房间,围绕着主角Harold Crick数字、标注和节奏刚刚好的音乐都完美无缺。

到音乐戛然而止,主角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他的人生。

他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之后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这位小说家Emma Thompson 把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想象成剧情的发生地点,构思怎么样让主角死亡的部分,导演拍摄方法很巧妙,让人的思绪很自然的在想象与现实中切换。

而之后之所以说不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因为如果我是一个编剧,我还是希望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意思是最后虚拟与现实重叠的时候,会让人不喜欢这种非逻辑,同时也失去了虚拟之所以虚拟的美感。

让观众失去了自己可能是某位伟大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幻想。

忽然一下泼你冷水,告诉你你只是正好和主人公一样罢了。

这样你失去了成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期待,失去了成为村上村树的直子的幻想,你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你唯一能做的奇迹就是为了这个巨作牺牲。

而我满心期待Harold Crick最开始会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说他会死而开始完成多么巨大宏伟的梦想和改变,而电影的平淡诉述让我失望了,但是这何尝不是避免了狗血和廉价的励志,只是想要告诉人们任何小梦想都值得你停下脚步实现它,从而温暖你的人生。

像男主人公,他只是想学吉他,学成了他抱得美人归,而不是说他想拯救地球,他想改变世界这么英雄主义的论调。

或许编剧导演就是想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你想要的版本,你想要的一切都不平凡。

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值得你为它努力一次。

《奇幻人生》短评

喜剧中的人生。。。。。emma thompson演的太好了

6分钟前
  • verrückt
  • 力荐

确实比恋恋书中人好看,喜欢开始的那段用数字标识一切的创意,结尾好像没有那么的好,不过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20121217

10分钟前
  • lily
  • 推荐

剧中作家写的这个故事可真一般。

11分钟前
  • 沉 默穿行
  • 较差

【5】挺失望的,这种玩设定的电影最要紧的是最后的结尾能不能再升一番,拉出与前面的剧情不一样的深度和高度。当那个“最伟大的文学结尾”作为悬念出现时,作为观众的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实在是很想知道编剧会如何处理主角的死亡,可是没想到是如此老套、庸俗的方式,而且也完全照应不起来前面的那个bug般的设定。可惜了,和《意外制造公司》一样,剧情设定本来可以进行宿命论、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等深层次的探讨,但是隔靴搔痒,白白浪费了题材

12分钟前
  • Feifei Sun
  • 还行

2006.8.13 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 生活之美在于意外

17分钟前
  • Utopia
  • 力荐

自带旁白的男人……元叙事喜剧……大爱啊!

20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为了Emma大婶看的。整个故事想做出新意,但是觉得整个架构不够精巧,尤其结局,反而意味全无了,最后得出的结论也觉得牵强。

24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没看出是部多伟大的巨著,非让人家死不可。狗血来形容

29分钟前
  • 逃跑将军
  • 较差

我还以为“最诗意的死亡”是多么的绝妙,结果看到男主跑出去挡车的时候我也有点惊呆了,这是在poetic个什么劲儿啊?而且那么多大牌做配的意义在哪,无论是罗伯特德尼罗还是艾玛汤普森都只能算basic的表演。更不用提威尔法瑞尔,一股上世纪的味道。。

30分钟前
  • 双一君
  • 还行

开篇很精彩,可惜越发展就越好莱坞。

35分钟前
  • eighthday
  • 还行

看似有新意但完全不对味口。男主形象降分。配角虽都是大牌但不闪哦。感觉和金凯利那部楚门很类似。很一般。

39分钟前
  • vivien
  • 较差

开篇挺引人入胜,中后段一步步实在撑不住。20年过去了,我的心境彷佛回不到那时,就只看到一部缺乏新意的好莱坞小清新。

44分钟前
  • 海娃兒
  • 还行

有时 我们在恐惧 在日常琐事 在一成不变 在无望 在悲剧面前迷失自我 幸运的是我们仍能从我们熟悉的手上或一种爱的手势上或细心鼓励上或一个爱的拥抱上或温暖的安慰上安下心来 ------------------------ 3Q 肉同学

49分钟前
  • 蓓蕾
  • 力荐

这种编剧写不出剧本然后把自己加进去的故事真的蛮无趣的。。。

50分钟前
  • La Cotiere
  • 较差

oops~头5分钟值钱~有霍夫曼有艾玛森有马吉有奎恩~毛用- -

51分钟前
  • 牛奶盒子烂掉了
  • 较差

本给打三颗星,但是由于故事的本事,给多打了一颗~~

53分钟前
  • 吴秉翰
  • 推荐

或许是我的想象太丰富了,这片子不如预期

57分钟前
  • 桃涩桃涩
  • 较差

看了前面二十分钟 拍摄手法一般 男主女主形象不够 剧情和恋恋书中人有同工 所以无法让我坚持看下去 剧情也太过牵强 让男主去找作家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和逻辑!故意让两个主角相遇

60分钟前
  • CABARET
  • 较差

如果你的人生都是被一个作家所操纵,包括爱情、吃喝、生死,那会是怎样的情境?常常把主人公写死的作家,终于良心发现,结局是甜美的饼干。

1小时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基本上是关于珍惜和爱,不过情节很有意思,虽然影片节奏偏慢,不过影片的最后四十分钟非常引人入胜,只是悬念揭开的方式有些平庸了

1小时前
  • hipho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