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喜欢青春电影,然而内地的青春片总是让我屡屡失望,好像总有早恋,堕胎,打群架。
不是说感情的萌动,无法挽回的代价,兄弟间的义气不重要。
而是觉得可以截取更加贴近我们生活更加细小具体的日常。
要知道,观众大多都是喜新厌旧的,白血病这样的绝症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每个人都被男女主角无法相守而遗憾而感动,可是出现了十次以后,就只能被贴上狗血老套的标签。
如果说台湾的青春片很清新,那么香港的青春片总给人一种情怀。
台湾电影里一辆单车少年扬起的衣角女孩在后座略带羞涩的笑就是很有画面感,随身听同学录偶像的海报甚至是人形立牌都可以成为青春的载体;香港电影则不仅仅把故事都围绕在情窦初开的恋情上,夹杂着一些雄心壮志的小梦想,或是对未来的小憧憬,在紧凑的学习生活之外发现更有意思的小兴趣小热爱。
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上一个女生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到过很多次,同时喜欢上一个漂亮女生的机率应该更加眼熟。
再加上这个漂亮女生性格好也不端着就更加讨喜了。
如果一个男生低调认真,动手能力强 ,做的东西虽然不漂亮,但是一定保证质量;另一个男生热情开朗,会写好听的歌词带你去你不曾去的地方,做的东西外观漂亮非常善于social,你会选哪一个?
你相信爱情里有先来后到吗?
在我看来,“你是我的梦想”并不是多美的情话,最美的情话应该是我的梦想里也有你的梦想。
我们都舒服自在地做自己,都各自为梦想努力拼搏。
毕竟梦想就是“停止呼吸之前想到的事情”不是吗。
我的梦想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飞机,你的梦想是环游世界的话,那我就创造一架以你命名的飞机,带着你环游世界好啦。
在那之前我希望写上心意折起来的纸飞机都希望可以飞到你的心里。
其实比起《哪一天我们会飞》,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She remembers he forgets。
是不是有一天曾加相爱的两人会忘了彼此最初的样子,变成除了“我爱你”无话可说的人。
杨千嬅近几年的电影单身男女2可爱的你还有这部都挺喜欢的。
这部有青春有梦想有爱情有友情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一位觀眾被觸動的原因從來很個人,但如果能夠有很多觀眾被觸動,這個故事應該廣泛地令人有共鳴。
比起熱血,或者如何面對「夢想破滅之後」才是現今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我們不可能拍得出《我的少女時代》或《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因為台灣的90年代,就算受香港娛樂的影響再深,根底是台式的單純浪漫是甜膩膩的──像瓊瑤小說,會一邊嫌老套不真實,一邊享受這種感覺;而香港的90年代,夾雜著回歸的「希冀」、「信心」與「恐慌」,就連娛樂也有點灰灰暗暗,像亦舒小說。
其實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從來很清晰:曾經在傳統名校生活與生存過的我們。
沒有刻意拍攝90年代香港場景,卻處處是香港情──惡搞校歌中的「郭富城」、校園的talent show、「入港大搵律師做男朋友會月經失調變老處女」、造作的朗誦腔…而且追尋夢想的人最終不在人世,「夢想幻滅之後」沒有比這一代香港人更適合這句話,那種悵然,對比現在的香港,份外有力。
電影很聰明只挑選某一間中學及山區拍攝回憶戲份,避過香港因過度發展而各種「穿崩」的場景(《王家欣》則明顯看到因為迴避出現過多無用的大頭特寫…),而且年青時代清一色校服也易勾起集體回憶──不知怎麼,比起台灣鬆鬆的校服,香港那一款總讓女生穿得很拘謹似的…(難怪小時候大家都不愛穿校服!
)缺點不是沒有,像太「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什麼「齒輪」、「夢想夢想」的確不夠生活化;故事內容太鎖定特定族群(這種學校背景的確不代表全香港,看到有人說「離地」,不如換個說法吧,太「中」某一代某一群香港人,就像《玻璃之城》充滿HKU舊生的情懷一樣);成年的兩位主角有時過火的演技(楊千嬅每次演激動戲碼都很可怕…否則她其實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演得自然,而林海峰…符合角色),有時也易令觀眾出戲。
但電影當中的情懷,真的可以觸動曾經有夢想的人,體會到那種失落悵然,是只屬於香港的90年代。
與其說不斷說什麼「要支持香港電影」,硬銷得會令人產生逆反心理,要「駁嘴」「根本沒有被捧得那麼好看」(這一點小妹最在行…),不如強調「給有過夢想的你,縱使已經消逝了…」,一般觀眾會更願意自掏腰包進戲院支持吧,就像海報上硬銷以為是大卡士的兩位成年主角,不如主打一下三位新人:蘇麗珊清麗可愛不比宋云樺遜色,游學修粗眉大眼跟王大陸不會比下去,吳肇軒戇直模樣也可以跟李玉璽一併呢。
說到底,還不是對香港自家人沒自信。
黄修平的野心很大,意图趁近年大热的青春片题材来重建港人遗失的时代回忆,继而探讨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再顺带用各色浅显的符号拼凑来玩一把政治隐喻,最后的成果却是模糊了焦点的伤感故事。
梦想在有些人看来值得追求向往,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早已是海市蜃楼,导演这种过于悲观绝望的心态很难说不是眼下多数港人的代表。
因此,这并不是港版《少女时代》,而是悲情版《狮子山下》。
你笑容 早应已逝去当初的冲天志 有没有践踏碎是哪些 不能言传的梦才令我 闯荡在 未知里-插曲《差一点我们会飞》 余凤芝和彭盛华结婚十年,如大部分中年夫妻般,过着寻常而压抑的生活。
多年后的同学会,苏博文这个名字被重提,激活了他们一九九二年的尘封回忆。
两个男生都心仪凤芝,上演青葱的三角故事,直至有一天,苏博文在他们的世界消失,远赴英国留学…
很多影评把这部电影和《我的少女时代》做类比,但爱看少女时代的朋友选择此片恐怕会失望。
台湾青春片是那样梦幻,主角总是能开心圆梦抱得美人归;大陆青春片是如此残酷,青春总是疼痛灰暗被现实碾碎;香港青春片则介于两者之间,你可能会实现梦想,你可能会赢得爱人,然后呢,这是你要的青春的答案吗?
梦想是什么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
”
彭盛华活泼外向,动手能力强,被称作“手工王”,想做室内设计师;苏博文内向寡言,物理成绩出众,热衷做各种飞行器,梦想做飞机师;余凤芝,单纯美丽,对未来没有太多企图心,愿望是环游世界。
影片很妙的一点是,彭盛华真的成了室内设计师,还颇受客户赏识;余凤芝也进入旅行社任职,嫁给了初恋男友彭盛华。
梦想都已实现的此刻,却发现圆梦意味着梦想的破灭。
设计师彭盛华发现,称赞女客户的发型讨其欢心才是主要功课;被行政工作淹没的余凤芝惊觉,上一次旅行已是五年前,两人的婚姻也归于平淡和忍耐,苏博文这个名字代表的耀眼青春,是她深深怀恋的最初。
"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那英国是吗?
苏博文是青春片男主的典型形象之一。
沉默,隐忍,把爱深藏在年少的秘密里。
我们的青春里,可能都藏着一两个苏博文。
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他在飞行协会里,制造各种奇奇怪怪的飞行器,也爱上闯入这个世界的少女,与她分享自己的梦。
1992年的苏博文不会知道,这幅描绘梦想的画,预示着梦的结局。
天空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少年的憧憬里,天空可以是任何一种颜色,而现实不答应。
色弱的苏博文注定成不了飞机师,在香港不能发梦,英国也同样。
彭盛华“出轨”的上海姑娘,是苏博文前女友,EX给现实注入冲突,也为过去揭开秘密。
遗憾是,你来不及打开的纸飞机,来不及看到的登机牌。
哪一天我们会飞?
差一点我们会飞。
黄修平是个爱给人希望的导演,一代香港人在去留间彷徨,现实里挣扎,而留在香港的这群人,至少不圆满地实现了当初的梦,还可以喘口气重回校园,还可以重建飞行协会,告诉学弟学妹们,看,我们当初差一点会飞。
1不同的人在表现内心情感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方式。
有些人热烈奔放,直来直往,喜欢就追,不爱就放,大胆、直接、痛快,同时也会表现得十分积极,十分主动,热情似火。
有些人则内敛沉静,不声张,不热烈,默默关心,默默喜欢,默默付出,小心翼翼,克制隐忍,不轻易流露情感,不轻易表现悲欢。
热烈奔放者,常常能令人在言谈举止的大开大合中,感受到其心思狂潮,轻而易举地就敲开少女的懵懂心门,收获青春最美的爱情。
内敛沉静者,往往叫人在悄莫声息的默默表达中,难以察觉到感情的涟漪,即便有所感觉,也会自带怀疑,在不确定中,彼此错过,留下青春的遗憾。
但奇妙的是,当我们历经岁月洗礼,渐渐长大之后,回顾过往,那个最令自己难忘又莫名感伤的,通常是那些和自己产生过情感交流却又疏于表达的内敛沉静者。
苏博文属于后者。
<图片1>2在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里,苏博文是一个内敛沉静的男孩。
瘦瘦的,呆呆的,戴一副黑框眼镜,穿一件白衬衫校服,站在那里,仿佛能被风吹走。
他少言寡语,多数时候安静,和最好的朋友彭盛华待在一起,就像一个小跟班,默默地跟在旁边。
彭盛华则活泼开朗,时常露出一排大白牙爽朗地笑,敢于挑战老师,擅于做手工,有点子、有勇气、大胆直接,是个容易被人关注到的人。
这两人一静一动,组合在一起,倒也十分合得来。
<图片2>但当余凤芝出现在两人的青春世界里,一些改变便开始发生。
余凤芝就像一抹阳光一般出现在这对静动组合里。
她笑起来是那么爽朗,她说话的时候是那么可爱。
她关心小动物,热爱一切尝试,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个性飞扬,是一个很容易令青春男孩们萌发爱意的女孩。
<图片3>不出意外的,两个男孩都喜欢上了余凤芝。
彭盛华的喜欢很直接,很明显,旁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被喜欢的人也能很快感受到。
他喊余凤芝一起玩,带着她溜飞机,和她一起看音乐会,拉着她看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手工搭建的“香港”,还特意给她设计独享的灯光秀。
<图片4>苏博文的喜欢则很内敛,很沉静,鲜有人察觉得到,被喜欢的人也无法轻易感受到。
他时常带着温柔的目光关注她,常常默默地关心她,会体贴她是否开心,会注意她是否忧愁。
他最大的乐趣是造飞机,各种模型,各种道具,各种研究,都包含着他对飞机的梦想。
而他能给到余凤芝最明显的表达,便是默默地造一架滑翔机,打算带她一起飞。
<图片5>也曾勇敢过,认真地承诺:自己将来成为飞机师后,要给余凤芝一个永恒的登机卡。
但是,内敛沉静的爱的表达,终究赶不及热烈奔放的抒发。
一切细微的错过,都将造成永恒的遗憾。
写有字句的纸飞机飘到余凤芝身边时,她刚好被拉着去看彭盛华的布置。
留下苏博文受伤的膝盖以及落寞的背影。
差一点,就差一点。
当苏博文路过教室,看到彭盛华和余凤芝在一起的画面,他内心该有多难过?
一想到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默默付诸情感的人承受的难过,作为观众,难免也会鼻尖一酸。
<图片6>3多年以后,余凤芝嫁给了彭盛华。
他们都已长大,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生活里。
都很忙,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事。
生活消磨了他们的热情,彼此的话语不再多,彼此渐渐远离彼此。
表面上离得很近,内心里却都知道,距离在渐渐拉大。
<图片7>彭盛华在外面有了一次没有克制好的外遇,他内心陷入纠结,一方面是欲望驱使,一方面是责任拉扯。
他内心的责任和爱似乎占据上风,但欲望和眼前生活的平淡又让他无法很好地克制。
在这种纠结中,他的内心状态急需一种救赎,才能抹平外遇带来的不安。
而余凤芝在工作上的烦心事以及生活中的平淡双重夹击下,内心也急需一种安慰。
尤其是在感知到丈夫的外遇以及两人关系的逐渐疏远之后,她会陷入回忆,试图在过往的岁月中找回自我。
在同学聚会之后,她的记忆被一个熟悉但又渐渐陌生的名字所唤醒。
苏博文开始在她的记忆中不断出现,也催使她去真正地寻找青春岁月的残片记忆。
<图片8>在自己的回忆以及一些老同学提供的信息中,她逐渐认识到那段青葱的岁月里,苏博文以一种内敛沉静的方式深爱着她。
尤其是在苏博文留下的物件里,她看到了一个男孩默默爱着自己并曾做出一些付出,内心的愧疚、遗憾以及情感上的回溯,让她有了泪流满面的理由。
但苏博文在某种程度上的执着与付出,以及对飞行梦想的不懈坚持,让她也重获了人生的另一种动力。
彭盛华在得知苏博文的命运之后,也踏上了找回自我的旅程。
夫妻俩最终在帮助新一代沐浴青春的孩子们实现飞翔之梦的过程中,找回到自我,也找回到当初的爱。
<图片9>本片通过近乎小清新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以往很少见到的香港校园与青春。
尽管不乏透过电影引申关于政治隐喻的谈论,但于我而言,我最关心的,还是影片所描绘的情感本身。
黄修平导演在处理这样一种青春故事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插入所谓的“青春元素”,而是近乎朴实地勾勒自己记忆中的、自己所理解的青春。
他用现在和过去穿插的方式,将青春里的爱情与遗憾、成年里的生活烦恼与婚姻关系表达出来,从而激起观众的共鸣。
人们之所以能从中找到共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青春里,都有过懵懂的情愫,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遗憾。
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自己的年轻岁月,会意识到一些未曾重视的人或事里,夹杂着遗憾。
只是,青春的爱可以像纸飞机那样轻飘飘地飞起,但青春的遗憾却再也无法着陆。
只是,它们都会留存在记忆里,被小心地珍藏起来。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及视频均源于网络,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首发于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欢迎关注交流。
黃修平是新進導演,之前一套《狂舞派》令“夢想”標籤了他,這一套,夢想二字再次出現。
記得他來我學校演講的時候,一直強調唔好用夢想標籤他的作品,他堅持年輕人千奇唔好追求夢想,這和他的電影很大出入,但是我覺得他是在開玩笑吧。
而電影一開始我覺得是平常的都市人工作壓力大而因苦悶伴侶而出軌的普通片,哪知道電影後半部埋藏了一大個感人肺腑的結局。
學生時代,兩個好兄弟同時喜歡一個女孩並不罕見,但是兩人所做的事就太感動了。
對於蘇博文和彭盛華,我覺得蘇博文更為感人,“為你做飛機師”“希望能一直載著你”“獎盃下是一張機票”,看得我眼濕濕,可惜博文一番苦心啊。
而在講座裡,有人提問過蘇麗珊,如果再選一次你會選誰?
蘇麗珊說還是會選彭盛華,幽默是重點啊。
電影最後楊千嬅他們幫蘇博文完成心願,這和夢想聯繫上,但是我覺得電影一直在講中年夫婦感情生活,如何苦悶破裂不信任,一直聽到七年之癢,對著一個人久了,激情過後,生活變得行屍走肉,其實是需要一點驚喜來調和自己,林海峰就醉酒而激情自己而激活自己。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和合倫理的方法……但是個人覺得電影中有幾個場景幾唔合常理,勉強的。
首先是余鳳嬌係秘密地方背著蘇博文換衣服,我想了很久都猜不透為什麼,為什麼在那換衣服……是在檢測蘇博文老實唔老實?
但是最後也那樣……第二是為什麼彭盛華偷情的那個女人是蘇博文的前女友,是對蘇博文的二次傷害嗎……大致來說電影是很地道的,也結局得很感人。
希望中年夫婦從其中能拾回當初熱戀時美好回憶,珍惜對方。
梦想两字,早已经烂大街,因为说得多。
有些东西,你得让它焖在心里烂着,日后它才能臭气冲天。
比如你的梦想<图片1>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
全片在20年的时间跨度前后场景切换,物事人非,随着余凤芝对失落记忆的一步步寻回,当初的那一个大胆承诺的苏博文,形象慢慢地清晰而悲伤起来。
即使是谈及梦想这个远古且老套的话题,香港出品的《哪》也不忘嬉笑怒骂的市井态度。
好像谈及的语气轻松些,失落就会少一点。
继2013年《狂舞曲》勇夺包括香港金像奖新晋导演在内的多个大奖后,黄修平用《哪一天我们会飞》来继续谱写梦想曲系列,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见到更加成熟的第三部。
#梦想曲系列是我瞎编的,并没有权威来源#说“更成熟”,并不等同于《哪》不好。
主创经历由开始的《爱的根源》再到《差一点我们会飞》,最终定为《哪一天我们会飞》的主题变更【来自豆友的信息】,将原来一个香港版的《我的少女时代》,演化成草根梦想的探讨,也无形中延续了黄先生的梦想曲系列。
异于《差一点我们会飞》处处透露着绝望的气息,《哪一天我们会飞》则是导演为草根大众的未来留了一点希望。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情。
尽然成长需要我们妥协屈服,但向着梦想努力的心应该要保持;或者我们的梦想会随着成长而不断修正,但努力本身就可以激发生活的活力;最初的梦想是否会达到,甚至达不到,也再不会是人生的遗憾。
很多时候,让我们生活了无生气的,是失去了希望和动力。
这就是导演想要向我们说的。
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最后的悲情结局也是导演对当代青年的叹惜。
整体故事流畅度无可挑剔,导演对细节和镜头的运用也常有惊喜。
不过可惜导演未能在爱情无奈和希望失落两个主题中选定一个笃定地走到底,直接导致了主线摇摆和主题的稀化,多有情感触动点,但主题的挖掘却还欠火候。
过度的香港地域特色也导致了共鸣市场仅限于粤语地区。
在香港及广东一带,谭玉英姐姐的出现估计能勾起不少人的泪点。
久未露面的大笑姑婆与新人90后苏丽珊分别扮演成年版和年少版的余凤芝,相对于年少时的无忧表现,杨千嬅将成人版余凤芝笑中有泪的无奈演得入木三分。
在这里无意要盛赞杨的演技,但素有大笑姑婆之称的杨却总给人一种无名的忧伤,相对于拥有众多喜剧作品的她来说,剑走偏峰的《饺子》着实惊艳了一下,但更喜欢温情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内地译《可爱的你》),一颦一笑都带着现代独有的孤独和无奈,而本片的角色定位也与她的这种特性相吻合。
只能说,导演黄修平懂得如何选演员。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和区域,可以将草根文化和大文化融合得如此自然。
很想撇开香港这个特殊地域因素不说,但事实上是永远都无法绕过而单纯讨论由这个城市衍生出来的精神。
香港电影自然无法再重回当年的意气风发,政治和经济的两重打击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早已露出了端倪。
说到底,文化源自人心,人心彷徨,何来健康文化。
但动荡中,也总会有清泉。
黄修平和陈心遥算是稳打稳扎实的两位。
切口小,根基扎实,这两点基本是进入好电影的门槛了。
没有新晋导演界的彭浩翔的先锋锐气和咄咄逼人,也没有老一辈大导演的名气和资金吸引力,但黄和陈这几年确确实实交足了功课。
#完#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香港出品的青春片。
印象里,这种校园青春片当然是台湾人的强项——湾湾不仅盛产甜甜软软的台湾妹子,也盛产小清新色调的青春片嘛。
所以这部毫不做作地讲了一个无疾而终青春故事的片子给了我十足的惊喜。
余凤芝与老公出现感情危机,参加同学会听到别人谈起苏博文,遂想起一段高中旧事。
苏博文,一个才华横溢但有些内敛的男孩,彭盛华,同样富有才华但性格开朗,本来是好基友的两个人都心仪于新来的转校生余凤芝。
三个人成为好友,开启了纯真浪漫的校园生活。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在人设方面还是颇有新意的,比如苏博文爱好设计飞机,遂有彭盛华用飞机车载着余凤芝在校园飞驰的画面。
彭盛华擅长手工设计,于是设计了一整套香港基建的微缩模型,在一片漆黑中,模型里的灯亮起,整座城市都在脚下,场景实在太美。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苏博文这个角色,长得干净腼腆,是学霸还会弹吉他,有点闷骚,第一次遇到凤芝就扫码了人家的三围,凤芝在换衣服的时候一面守护一面又忍不住有些蠢蠢欲动。
他还是天生的梦想家,闭上眼睛能分辨出38种飞机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说香港太小,不是追求梦想的地方。
而最令少女们动容的,当然还是他把余凤芝的梦想和自己的梦想相连,默默地为余凤芝设计了一个小飞机,在奖杯的背面写下余凤芝的登记证,只因她曾说自己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不同于《我的少女时代》,这部双线叙述片子的另一条线选择的是中年危机。
(这里不得不吐槽,又是来自大陆的小三儿,不觉想起《春娇与志明》里的杨幂。
)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因为长时间沟通不畅而逐渐丧失掉昔日的情谊,余凤芝和彭盛华都开始不同层面的出轨。
为什么凤芝也是出轨呢?
电影里余凤芝在博客上约苏博文出来,如果苏博文没死呢?
即使没有进一步的接触,至少在寻找的过程中,余凤芝在情感上已经远离了自己的丈夫,虽然她依旧风轻云淡地对他说,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杨千嬅演出了港女的倔强,即使难过,也要装得很坚强。
当那些不满于梦想规划书刻板格式的同学们成长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齿轮,爱和梦想都渐渐枯萎,但在潜意识里,他们又都在追忆往昔。
”跟你在一起很有年轻时候谈恋爱的感觉“,小三儿一语道破天机。
这挣扎在现实泥淖里的一男两女,无一不是在追忆往昔。
彭盛华如此迷恋小三儿竟是因为她与自己老婆年轻时很像,小三儿喜欢彭盛华也是因为他和自己初恋男友很像。
只有苏博文成为永远十八岁的美好化身,拥有最真挚的爱和最辽阔的梦想。
这故事可比《我的少女时代》忧伤多了。
《我的少女时代》像个童话故事,而《哪一天我们会飞》里只有学生时代的一小段是个童话,剩下的都是戳破泡泡的那根针。
有一个细节印象很深,当苏博文跟余凤芝讲述自己为什么喜欢飞机时,一架飞机低低地飞过香港上空,飞机飞得那么低,似乎要压到下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牌子。
莫名地觉得这是一个隐喻,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爱和梦想都曾离我们很近,仿佛触手可得,就像那架飞机。
看完之后的第一句话,我和朋友说,这根本就不是一部青春片。
太习惯国产或者日系批量贩卖的青春。
要么堕胎、撕逼、夸张放大的矛盾和冲突,要么烟火大会,日剧跑,耳边告白的最喜欢你。
可是这一步都不是,有点漫长到乏味的铺垫。
中年人的疲惫不堪,疏于沟通的夫妇,在饭局及工作上强颜欢笑的应酬。
不是梦想,不是以在一起为结束的故事,而是之后面对生活的真实和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不喜欢这部片子,却认为这片子极动人的缘故,都在于他太有现实的哀伤和无奈感,比起很多青春片的明快直爽,这种片子始终有种哀而不伤的克制,缓缓的铺垫流淌,非常,非常的动人。
最喜欢的二幕,可能是余凤芝在学校翻出苏博文当年的奖杯,看到下面那行小字,全是那个少年当年没有机会说出的情愫。
在电影院真是一秒哭成狗,想到情书里面,博子最后一幕翻开书签的瞬间。
感情来得又漫长又急促,所以动人得不得了,又或者他们都是亡者当年未说出口的寄托,多年之后再发现,连屏幕外的我,都觉得难过得不得了。
还有一幕,就是苏博文,在落日的霞光中,慢慢的飞起。
全程我都偏爱这个男孩子。
而这一幕,更是美丽的让人心醉。
少年,梦想,夕阳,可能因为这些都是易碎的事物,所以才格外让人觉得美丽而感伤。
最近和朋友在聊中年危机,其实奇怪我还勉强算得上是少年人的尾巴,不够年轻,但是也离中年危机尚有距离。
但是一旦离开学校,就开始以不可抗拒的速度快速老去。
不是在脸上,是在眼睛。
工作的压力,绩效考核,抱怨多,笑容少。
在学校时我们都曾有冲天志,可是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齿轮。
就算知 岁月已经归不去仍迈步前往 向大世界出去仍然要相信 这里会有想象求时间变慢 不想迫于成长未了愿 我替你 朝浪涛吶喊听听有没有被回响
<图片1>哪一天?
我们?
会飞?
<图片2>影片最初,讲述了一对结婚已久的倦怠夫妇的现状。
余凤芝:作为一位旅行社的文员却忙于工作,甚至已经有五年没有出去旅行过了,回到家也只有空无一人的房间和一只陪伴多年的白色鹦鹉,和丈夫通常一个上班一个下班,几乎碰不到面也说不上话彭盛华:作为地产公司的设计却忙于应付无理取闹的客人,即使下班或者休息也是接到电话随时待命的状态,和妻子的对话常常话不投机,最终身心疲惫就是这样一对陷入倦怠期的夫妇很难想象他们曾经都是彼此的初恋,学生时代也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充满着梦想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中,无意中被提起的苏博文这个名字,渐渐开启了那段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余凤芝、彭盛华和苏博文三人学生时代的感情还是很青涩的,好兄弟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只是一个安静面谈,另一个大胆奔放。
年少时的女孩或许更容易被热情男孩所吸引,所以这场感情胜负的天平或许一开始就倾向了另一边……<图片4>开放日的那一天,余凤芝沉醉在了手工王彭盛华为她所创造的玫瑰园的绚丽浪漫中,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她也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哪些人哪些事……<图片6>直到多年以后,余凤芝才慢慢拼凑出了苏博文为她做的那些事,曾经那个不懂言语表达的笨拙少年,会因为她酒精过敏起红疹而对好兄弟挥拳相向; 鼓起勇气想用一架纸飞机向她表达情意;用心去做了架大型飞机想要向她传达想要一起环游世界的信念,哪怕在试飞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甚至最后浑身湿透看到了心碎的一幕也只默默的离开……<图片7>泪流满面的余凤芝终于知道她错过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张登机牌,其实她对于苏博文也许并没有爱意,更多的应该是愧疚悔恨之心,在年少时并没有发现有个少年曾经为她做了那么多,而那个少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逝在了他的梦想之中……<图片8>苏博文的逝去让余凤芝和彭盛华重新回想起来很多很多:爱情、友情、梦想……想起了少时的勇气和热情,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修复的一个契机,但到了最后,感情已经不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在这社会上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亲自忘却了自己飞行的能力!
【青春怎会零创伤】【梦想主题剧】少年的梦想和爱情死在了那年夏天,不屈的他带着它们去了天堂。苏博文是因为无法成为飞行员痛苦?还是因为无法带凤芝环游世界而绝望呢?港人的青春梦想与不依不饶的不放弃精神,但愿一代又一代传承。ps.剧情太拖沓,尿点太多。
....還行吧 老套了點 而且有點刻意
真的是感觉借鉴了宫崎骏爷爷的动画片呢。但是比我的少女时代更真实一点点吧。
😭哭成狗
《寻找不该的故事》
看电影会很自然类比三地中另外两地的夏洛特/少女时代,想了想,还是最喜欢更真实更真诚更好好讲故事的这部。而出现在同学会中快十年没有在荧屏上见到的“李思龙”钟丽淇,台词里的“大奇迹日”引用,还有露面一次的谭玉瑛姐姐等等都把人拉回九十年代,品味这个好故事。
情绪倒是挺不错的..为什么情节这么狗血
女主角很有《那些年》沈佳宜的感觉,可就没有沈佳宜那种真实了。剧情很做作的感觉,感动成了尴尬。这也许就是《那些年》导演是真实的过往,而这部不过是编剧自以为是的幻想应该是那样的过往。还有为什么总是有种‘好人’没好报的感觉。。
香港回北京的飞机上看的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HK怀旧版《起风了》。开场让人想起韩剧《请回答1997》,情节稍嫌冗长,终究难逃华语青春爱情电影必死人魔咒。
比《狂舞派》好了些,但導演上的積弱也依舊存在。在香港,一個導演善良竟然也成為了罕見的品質,ending在獅子山下放飛飛機,對城市的寄語誠摯深情,願意為此多加一星
温情小剧,一般
年度十佳,港版那些年。1.我想登陆月球;2.香港不是让人发梦的地方;3.众人唔鬼知,下世纪系点。我约大家九七那天,回港相见。4.全程哭,一点都没歇着,青春的伤何其相似。
比较差,可能是我的审美不行,你最终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可是青春梦想必须要靠一个中二病的死亡来救赎,如果没有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对也只不过是被时间抹去热情后开始撕逼的其中之一。
這種青春片我還是會喜歡的。點到為止的初戀,沒完成的夢想,惡搞的那句「我們的夢遺」原來也可以這麼解釋,夢想原來是這個時代最缺的東西。設定也有狗血煽情,比如彭盛華的情人就是蘇博文留學時期的女友、彭盛華對著情人回憶跟老婆中學時的過往,不過這些放在這裡雖然多餘,卻不那麼討厭。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拒绝成长,意淫一个可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天真美好旧世界,只愿糊涂幼稚到底,此心态是目前港台电影非常恶劣的一精神顽疾,想必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造成的
婚外恋那段也是太狗血。但是千fa拿到苏博文的遗物时哭的泣不成声那段,我也没忍住。。。
太主旋律……
香港小清新遇上中年危机,套上了梦想的外壳,可是哪个方面都没讲好,结尾还弄的这么狗血。对于香港的青春片真的还蛮难有共鸣的。片子能不拍的这么正能量吗?还什么当导演啦踢进世界杯啦,想想自己高中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而已诶,我一定是太不求上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