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大红大紫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以为请了一个原班的制作团队就能打造出中国版《你的名字》吗,像这部电影一样,这种水平,永远达不到《你的名字》那样的高度,不管导演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亲身经历。
但我通过电影什么也感受不到,导演只顾着自说自的!
白白浪费了我的期待!
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好。
第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只有米粉!
米粉!
米粉!
到底有多喜欢米粉!
第二个叙述更加莫名其妙。
第三个故事还好一点,至少还能一看,也终于能看到男女主角,回应了一下片名“青春”。
我记得我得米粉的部分只是看到了女主角骑车经过米粉店的身影就没了,应该不叫做女主角,只是一个路人,最后还搬走了😂,话说这部分只是说米粉而已,与恋爱什么关系都没有!
PS:我看到不少人刷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制作再优秀也掩盖不了电影的致命缺点,新海诚工作室的画风素来高质量,不然也不会和它合作,这已经新海诚工作室的一种风格,严格来说已算不上优点。
再说,要优秀也是别人优秀,动画是人家制作的,与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可吹的!
ps :其实本来不想写长评,但是短评字数有限第一个故事:叫兽的野心也是蛮大的,想用三碗不同的米粉去折射三个不同时代下的人情冷暖,还要加上文革和下岗两个历史性事件,又要再插入一些青春期错过的爱情,最后再以亲情结尾。
但他忘了自己只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将这么多内容都强塞进去,再加上过于文字化的旁白最后反馈出来的就是内容的空洞。
就像是我一个朋友上学时写的作文一样,一味的堆砌词藻实则言之无物。
另外白客虽然是配音出身,但王大锤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配这种青春戏真的不合适。
第二个故事:如果对白风格按一个故事来写的话那就是一个动画版的小时代。
第三个故事:除了剧情俗套外真的没什么好挑剔的。
对人物情感的处理,明暗台词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表达都是大师级的。
没有刻意去卖弄情怀,但是一些场景和道具都能勾起人的年代记忆。
这个故事和新海诚式的画风配合也正合适。
总的来说有些可惜,被前两个故事拖了后腿。
最后明明叫肆式青春结果只有三个故事是怎么回事?
第四个故事是观众自己的青春?
抖这种机灵真不是UC 出来的?
1.肆式青春,衣食住行,乡、亲、爱情,第四式属于我们每个人。
三位导演用心了。
2. 第一、三式其实反应的是快速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长大的那代年轻人的青春。
3. 第一式:食·三鲜米线。
北漂,背井离乡,离开故土之后第一个想家的自然是胃;湖南人是米线,武汉人是热干面,福建人是沙县拌面,东北人是烤冷面,新疆人是炒米粉,云南人是过桥米线……游子实在是太多了,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例证;中国各种“漂”们一边打拼,一边想家,脑子想,胃里更想,就如烙铁一般。
另外,米线店会倒,会搬,会改,只有给自己下米线的奶奶是永远的。
直到最终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见奶奶的最后一面……只要经历过长辈离逝,怕是都遭不住这段。
4. 第二式:衣·模特&服装设计。
广漂,父母早亡,姐妹相依为命。
姐姐辛苦打拼,失去了工作、男朋友之后,只有妹妹依然。
血浓于水,亲人之间最终总是能互相原谅。
妹妹和朋友,姐姐都市生活的最后依靠。
5. 第三式: 住·建筑设计。
沪土著,中考,青春期,异形好友,凑一块绝对能写成青春小说。
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里肯定有类似的经历,所以第三式最惹人共鸣,几乎算是全片最后的王牌,也确实力挽狂澜。
磁带、录音机、CD机;石库门、拆迁、旅舍;中考、高考、留学;租房、社畜、创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几对事物搁在一块就能反应“城市中国”的三十年变迁。
这部分对80、90后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更别说中考志愿错位的情节,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总结:第一式:农村孩子流向城市的侧写;第二式:都市生活的女性的描写;第三式:城市本地土著的刻画。
第四式:由每个观众书写。
私以为该片已经算齐全了,如果一定要拍第四式的话,补个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二本农二代;人力三轮车、大巴、绿皮车、高铁、轮渡、共享单车,交通体系发展的广阔画卷就能徐徐展开。
李豪凌导演的动画,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形式,这种创新都令人心喜,持续关注。
抛开前两个,第三个小故事作为一个上海人有发言权,动画中运用了不少上海本地方言,很亲切。
但时间点的考证不够严谨,夏小雨说的樱木花道的灌篮高手上海首播是98年暑假,那时间点应该就是99年中考,但那时老式卡带已经很少,更何况是四喇叭台式收录机,还带去学校录?
难道不应该是卡带式复读机?
四喇叭春雷牌那是80年代中期的上海普通家庭标配,有十年的模糊不清。
地标应是卢湾新天地一带,但是离杨浦好远吗?
谈朋友接着谈好不啦!
上海老爸抽女儿耳光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再说平时还是个乖囡。
另外福利分房上海在95年以后就已经绝迹,哪来的单位分两套房的事?
故事到底是哪个年代的呢?
本来看这个分数,心里还是有点预期的,不过没想到竟然如此糟糕。
总体先说一下:剧情乏善可陈,节奏极其缓慢,原画质量是comix wave的一直水准,中景的人物糟糕透顶,这个水平只能徘徊在新海诚第一部几乎自己画的星之声和第二部云之彼端的第一期原画水准。
最可怕的就是无聊和无病呻吟。
下面我将带着极大的负面情绪和有色眼镜做出糟糕的评价,不喜请绕行。
三线米粉:监督易小星,看到这仨字儿,大概也明白为啥万合天宜凉了。
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一个人的独白,更恐怖的是全程二倍速都不会违和,亲眼看到一个五分钟能讲完的故事被生生拖到十五分钟。
而三线米粉到底串起了什么?
很遗憾!
Nothing!
只不过小时候吃了,初中吃了,长大又吃了!
然后祖母的遗言竟然是“很抱歉不能再和你吃米粉了!
”WTF?
蚂蚁竞走十年了!!!
这位老奶奶,您家旁边的店在您外孙还上小学的时候就黄了,开网吧了!
您最后一口气就说这么一句话?!!
实在搞不懂叫兽到底想表达啥。
如果是对Happy Old Time的感怀伤逝就未免有点矫揉造作了。
多处剧情交待不明且说不通,什么北京顶级大厨出来闯荡,结果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开了家米粉店?!
顶级大厨只做一种三鲜米粉,很多人从外地赶来络绎不绝?!
犯了忌讳被村里赶走?!
打架斗殴怎么会用小刀割伤脚踝,还闭眼倒地不起?!
第二家店不是不做米粉了吗,怎么回来有点了一碗?
不深究,咱们下一个。
气塞那Fashion Show:监督竹内啥玩意儿,日本人,所以,老弄堂,老胡同啥的totally木有,除了地点生硬的写了上海,剧情的中国元素为0。
看样子姐姐是顶级模特没跑了,行情我不懂,但是人情我还行,所以能不能解释一下为啥男友的微信昵称是“张总”?
然后就是无病呻吟的剧情走向了。
整个公司会出钱为了顶级模特办生日趴,就没有配一个健康管理的助理?
好不容易病养好了,不过和一某抖说了句我也想学缝纫机,结果就矛盾激化了?
非要说姐姐轻视了妹妹的职业也非常勉强接受了,那个水晶什么情况?
画师根本没有好好画好不?
这么难看的造型连一某抖都能甩她三条街,结果也能平步青云。
还有那个和经纪人的吵架,驴唇不对马嘴,台词写出来都不琢磨一下吗?
总体来说,就是除了一个后辈心机婊,一个张总牛郎男,其他人都是好人。
所以,生拉硬凑个矛盾出来,我也是服气。
上海恋:监督总导演!
所以重头戏是必须的。
也是三部里唯一能看的。
如果非要我以小人之心度总导演之腹,我猜是总导演心中有个故事,单搞这么个故事根本撑不起电影时长,于是凑了仨。
这就是没有ova的尴尬。
这一部的剧情怎么说呢?
不知道各位看没看过一本书叫《三重门》。
先别管多相似,故事还行。
交换磁带着实让我想起曾经交换日记+煲电话粥的青春。
细节还成,节奏被前两部洗脑后,感觉这一部分还算上线。
只是有一处需要了解国情才能解释的点:为啥老城区要拆迁了,却要搬出去住?
不应该坐地当回迁户或者拿买断费吗?
因为不一定真拆到你,比如最后就说了,拆到对面那条街,这片都保留。
而拆迁时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手里有闲钱正好可以他处置业。
另外,男主性格偏执,从几次交流中能发现,突击学习能考上,长大之后能因为一句口角就出去租房,真是心疼小雨,这么好的孩子,也可能共情了《三重门》的Susan。
另外就是结尾,想了半天才想明白男主把工作辞了,把老房子改了Motel,自己和发小共同经营。
总导演也是心大,多少给个过度行不?
比如把辞职信甩老板脸上之类的。
总体说来,很多地方很遗憾,作为宣扬青春主题,并没有打好情怀这张牌,想着用诚哥团队使自己这道菜看起来精致一些,却发现不过是往生米里撒了油盐酱醋。
不是随便拍几张照片,照着画几张原话就能招搬新海诚。
诚哥这么多年也没少走弯路,最终把各部优点揉出来一部爽作爆款,是节奏,音乐,故事恰到好处决定的。
如果想着拉人家外协,拉过气网红充流量,给对面团队新人挂名,最后杂糅自己的私心,那就实在不厚道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作品还是蛮有意义的,作为对照组,在不改变团队的基础上,只换大脑,让人看到监督的重要性,看到作画监督的重要性,看到镜头把握在动画中的主宰地位。
一,每段记忆都是有味道的。
湖南米粉是儿时的味道,是奶奶的关爱,是少年时期那懵懂的爱,是长大后渴望却再也找不到的味道,是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时光。
二,一步步继续走下去。
似乎遭遇背叛,摔倒,失业,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了。
然而却忽略了那个和你有着相同梦想的人,一直陪在你身边,一直等着你再次远行。
三,向日葵,小雨转晴。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满怀抱负的自己?
是否还记得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的你?
长大后才发现友情可贵,真情难得。
那个放在床底旧纸箱里的录音带里或许藏着一直找寻的答案。
“雨会停,但人等不了了。
”,“剩下的路,我就自己走吧。
”,好在导演仁慈,天各一方的人终于相聚,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青春是没有遗憾的呢?
兜兜转转,我还在这里啊。
肆式青春,逝式青春。
(我的青春里没有米粉,没有为了梦想拼尽全力,也没有哪个男孩或女孩给我录音带。
好无聊……)
其实,这也不能算影评吧,只能算是个人的一个比较简单的观后感,我只是不知道标题怎么取而已…我给的是三星,两星画面,一星给最后一个故事。
这部片子有三个故事,就一个一个来说吧。
第一个故事简直无语了,动画版《舌尖上的中国》+满分作文精选,先是自个在街上突发奇想,就开始从头到尾捧读呗,然后捧到最后快编不下去的时候就死个人来强行煽情然后结尾。
从头到尾除了米粉啥都没让人记住…第二个总体只能算是勉勉强强,讲了一个职场上的女性在事业与其姐妹感情间的矛盾…不得不说转折很生硬,就比如妹妹听姐姐说“我这是为了你”然后跑回学校了,一点铺垫都没有,就很突然…然后我很好奇,这个故事跟青春有什么关系?
编剧跑题了吧?
第三个故事,从初中生产生情愫,到用录音带传递想说的话,然后女主说要努力考上复旦附中,男主为了女主而努力,然后男主告诉她要考跟她对口的,结果女主会错意了,然后女主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复旦附中都不考了(年少时的爱情就是这么冲动的hhhhhh…)。
这个故事才终于跟青春搭上边了…而且总体感觉有点像新海诚似的叙事、表现手法。
最后就是常规的大团圆结局了…最后一个压轴的居然还不错…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蛮平庸的。
要不是第三个故事,讲真我都不会给这部片子打三星。
看了朋友分享给我的这篇文章,找来了这部电影看。
刚看完第一个小故事有点小惊喜,就想来豆瓣上瞅瞅大伙对这电影的看法,结果发现清一色的差评,仿佛跟风似的。
豆瓣上点评跟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过看到吐槽第湖南米粉的故事我就有点坐不住了。
我觉得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导演的成长记忆,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故事,一个个温馨的小章节非常能感同身受:儿时早饭一起吃米粉的奶奶慈爱的目光, 长大了学校路边的米粉店,毕业工作后,街边的手工米粉店变成了连锁化、流水线产品。
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着湖南人一生对米粉的挚爱。
小时候对米粉的记忆就是家门口的三家粉店:一家炒粉店,两家汤粉店(一清淡,一重口)周末睡懒觉起来, 捧着自己的小铁碗按心情选择吃哪家。
还记得当时候肉丝粉是一块五,多点余钱会点个豪华版的加鸡蛋两块钱。
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问个好卖个乖,长辈们不是送我个煎鸡蛋,让老板夹到我碗里,要不就是帮我结账了。
我通常吃完自己的,还要帮还在赖床的爸妈拿大盆点一碗,送回去。
长大了一点,周六上午去老师家学钢琴。
我下课的时间差不多是10点左右。
老师太忙学生不断,给老师打米粉的重任就交给我了。
每次下课老师都会给我几块钱和一个铁碗,告诉我要吃什么粉(一般是牛肉木耳),然后我给他打回来。
现在还记得,实在是受不了米粉罩子的香气的味道,每次在进门前都要偷偷用手拿起几块木耳塞进嘴里,还不敢吃多了,怕老师看出来。
现在想想钢琴老师一直来对我这么好,估计也是看在我给他打了这么多年米粉吧。
上高中之后,早自习开始得特别早,所以我们通常是把早餐带到学校,自习结束后吃。
我妈为了加强营养给我做了丰盛早餐:八宝粥,大包子有时候还有豆浆蛋炒饭,这就让我失去了吃米粉的机会。
庆幸的是,我同桌每天都会用保温饭盒在校门口不同的粉店打包米粉做早餐,当然有一大半落入了我的嘴里哈哈。
后来她都自觉到开吃前总是先把筷子给我,让我猛吃两大口她再开吃。
现在旅居国外, 每每听说有新的粉店开张,总是要积极的前去尝鲜。
吃了这么多国外米粉,总是觉得没有家乡米粉的爽劲Q弹。
每逢休假回国,下飞机回家第一件事总是要出门嗦碗粉才算完成了一件要事。
开心的是,在外地这么多年了,好多粉店的老板依旧记得我。
谁说要有波澜壮阔,生死离别的故事才能拍电影了?
这就跟小学写日记一定要以‘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之类的话做结尾,不搞点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式结局不算结束似的。
可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由这平凡的一天天组成的,你要说有什么大道理吗,没有。
可能有人说,这也活的太肤浅了吧 -- 爱恨情仇呢,家国情怀呢,宏伟壮业呢?
那些是书里的故事,我拥有的就是平凡的生活 -- 但这不等于平庸和肤浅:在一天天的普通生活里,感悟与体会浓浓的人情味,感知自己对家乡一方水土的眷恋与联结,这多年后成为在千万里异乡最温暖而柔弱的温存。
‘You're what you eat' 食物是一种文化最原始和直接的表达,它的质地,气味,烹饪手法以及人们的食用方式(湖南人吃米粉都叫’嗦粉‘,大家脑补动作)都显示这一个地域人们的脾气,心态与性格。
反过来,食物本身又在塑造着这一方水土与人民。
就像《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写到的一样: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美中不足的两点:一是故事对暗恋女孩的故事处理有些生硬, 二是配音既不是湖南话也不是普通话,感觉有点港台腔, 从旁白叙述看出来导演文字功底还需加强。
不过瑕不掩瑜,画面唯美,故事真实温馨动人。
“老板,我回来了。
今天来碗排骨粉加个蛋。
”
影片以北京、广州和上海3个中国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一碗乡愁》、《霓裳浮光》和《纤雨初晴》3个小故事。
“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一碗米粉,便是小时候满满的回忆。
儿时,每天一碗米粉,是他和祖母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大城市的北京,记忆里那个温暖心头又令人怀念的米粉的味道却怎么也找不着,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米粉之间的距离都显得无比遥远。
直到他回到了家,看到病床上微笑的祖母,他似乎看到了过去的影子。
小时候的米粉不一定有多好吃,但它有家和童年的味道。
无论是小时候开在小河对岸的那家总是奶奶端过来的米粉,还是上了初中,在上学时必经的那条路旁开的米粉店,亦或是长大后出来打工,那家现代化的甚至是连锁的米粉店,他们都是我们主角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而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主角回去看病重的奶奶时,奶奶说了一句“乖孙啊,奶奶以后就再也不能给你端米粉了”我却才恍惚间明白,米粉对作者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他对于青春的记忆。
“无论以后的路有多难走,我也绝不会放弃”
作为模特,依琳的事业是成功的,也曾是时尚潮流的巅峰。
虽然依琳在模特事业上大放异彩,但是她还是感到了自己的人气正在衰退,一直执着于名利的依琳被压力打垮,迷失了方向。
她忘记了小时候与妹妹一起约好的相互陪伴,忘记了她曾经坚持的东西,忘记了自信。
而妹妹璐璐做的一条红裙子,把依琳带回了曾经的时光,带回了那段敢拼敢闯的岁月。
小时候,红裙子让依琳定下当模特的梦想;长大后,红裙子让依琳找回曾经热血的青春。
身为姐姐,她从来没有在妹妹面前表现出狼狈的样子,而妹妹,也是为了姐姐努力学习服装设计,希望可以让姐姐穿上她设计的衣服。
无论是姐姐为了妹妹在外辛苦打拼还是妹妹为了姐姐努力学习设计,他们都在为了对方努力,在两个人的争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们姐妹彼此都是十分在乎彼此的,或许说依琳很可怜,丢失了工作丢了男朋友,甚至连跟妹妹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甚至可以说,在那一段时间,她丢失掉了所有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可,爱你的人总来不会在你低谷的时候离开你,像是依琳的妹妹,像是她的经纪人,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予她勇气和信心。
“在哪之后,我从学校毕业,开始从事服装设计,姐姐她在模特界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负责服装设计,而姐姐,成为了我的私人模特,偶尔,我们也会在家举办,只属于我们俩的,小小fashion show。
”
“我以为,我可以一直躲在盒子里。
但没想到,打开盒子的那个人,竟然会是我自己。
”
在社会中工作的李墨觉得工作不顺利,他为了改变状况而决定搬家。
在搬家的行李中,一盘磁带的出现把他带回了曾经的岁月。
住在石库门的李墨,对青梅竹马的夏小雨怀爱慕之心,经常一起玩耍。
在两人忙于准备中考时,交换录音带这种只属于二人的交流方式也仍在持续。
关于中考的志愿,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让两人阴差阳错的分隔开了。
一盘迟到多年的磁带,让过往的一切都清晰,可错过的却再难挽回。
磁带那么短,时间那么长,可错过的,永远也不能倒带。
小雨为了李墨放弃了考复旦附中,而李墨却为了小雨努力复习报考了复旦附中,如果李墨可以不那么倔强,告诉小雨自己的想法,如果李墨能够听到那个磁带里的内容,如果小雨可以当面告诉李墨她的决定。
是不是两个人就不会错过这么多年,可是没有如果,或许没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吧,总是有那么一点残缺才值得怀念。
幸好两人最后没有错过,再次的相遇,或许能让两人更加明白彼此的重要,更明白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易,然后可以更加珍惜彼此吧。
“最终,我把收录机、磁带和青春的烙,留在了黑洞洞的盒子里,而我,又一次搬家了。
故事的最后,小明找到了记忆中那个熟悉又温暖的米粉的味道;依琳穿着璐璐设计的红裙子再次自信的走上了T台;李墨实现了自己的建设理念,也遇见了曾经错过的那个夏小雨。
天空那么大,那么远,可无论飞到哪里,忘不掉的总有记忆中温暖的味道;路很长,无论有多难走,都绝不要放弃,坚持过努力过,才是无悔的青春;时间不会重来,岁月模糊的记忆,愿你也有一盘磁带唤醒,珍惜身边的所有。
剧中的小明因为一碗米粉,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的童年,上学的情愫还有各家米粉不同的口感,同样见证了许多的人,看到了许多的事,正如剧中所说的: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他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把国内三个城市的街角还原得太细致了,虽然因为说着日语有点出戏(尤其最后一个),但真的画得太好了。喜欢第一个故事(看得想吃米粉了,但湖南米粉一点辣子都没有真的大丈夫吗)大于第二个(想要这样懂事的妹妹)大于第三个。第三个一言难尽了。
違和是這片最大的敗筆。每個部分拆開特性太鮮明,故事、畫風、配音已經三個地區風格。想模仿,而沒融和出一個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真诚、别让你青春的续集后悔!... ^ w ^
4.5/10。三段式,第一个故事仍有温度(但有种舌尖上的中国既视感),另两个完全虚构。缺少线索,你用一碗米线贯穿全片不行吗?画风没能保存一直精致,动画电影自身的优点被浪费了。
不太明白这部动画的受众是谁,是八零九零后的社畜么,那用二次元会更讨喜吗?还是用日本画风包装的中国故事……创作者的自我感动四处泛滥,三段拼在一起以为自己在拍大陆动画版的《光阴的故事》?
入豆瓣六年,处女评纪念。中国导演跟日本的存在差距,剧情基本上猜得到。不过作为岳阳人还是有所感触,跟男主相似,这周出门办事偶遇岳阳烧烤店,也花50元去感受了一下家乡的味道。几个细节:叫兽是四中的?北京三鲜米粉27元?大城市真是工作高收入,生活高成本。
电影本身四星,李志的歌加一星。
勾起了乡愁,勾起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回忆
Netflix今天上映,刚开始看,第一个短片《三鲜米线》还以为这是动画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个短片,《小小时装季》姐妹俩一个是模特一个做衣服;第三个短片《上海恋》考上杨浦高中的男生多年后听到年轻时候喜欢的姑娘录下来的告白磁带。片尾彩蛋,三个短片里的人一起搭同一班飞机,很蹩脚地把这三个故事串了起来。
别的不说,这是国内动画产业的一种新尝试,比某些贴热作品做营销还东抄抄西抄抄把好好一个动画做成流量明星新歌mv的所谓情怀作品好得多,赚钱没错,能赚得有担当一些吗某些国产动画!!!
喜欢第三个故事『纤雨初晴』。更贴近生活,更与我的青春有共鸣点:录音机、磁带、老房子、石板路、四驱车……甚至是中考奋斗那股热血。
80分。一般。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了。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故事 看得人眼泪直流觉得国漫越来越强大了啊
日式画风的中国青春,北京、广州、上海,三大城市,钢琴音乐扣人心弦。三段故事整体上:一碗乡愁<霓裳浮光<纤雨初晴,其实个人最喜欢第二段,皆因作为广州人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以广州为背景的动画,且竟然还是粤语配音,感觉百般亲切耳目一新!而下一个故事作为上海话配音的动画也尚属首见!三段故事虽构思不错,但都不约而同地在情感展现上暴露空洞(特别是第一段),难以打动,剧情铺设也缺失自然,而彩蛋理应置于正片末尾才完美有力,升华氛围。
叫兽一星,不认识的日本人负一星,李豪凌五星!还没看的同学直接开第三段就行了43:55不谢。不听劝的记住浪费时间你自找的。
李志 忽然
醒醒!你不是动画版《舌尖上的中国》!不要再模仿了!能不能有自己的风格!??!!!!
一碗三鲜米粉精巧的串联起了三段小故事,格局虽小,却写尽了你和我每个平凡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故事。画风清新,地域特色分明,故事扎实。
看的国语版,旁白听起来怪怪的。画面是美的,湖南的三鲜米粉,广州的CBD,上海的石库门,彩蛋把三个零碎的故事稍微串联在一起。但就故事而言,三段都非常老土,顶多及格,但画面确实可以加半星,里面的大广州熟悉又繁华~
配音负一万分。剧本基本难以想象是专业级别,很多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地方。故事的雕琢痕迹过重,还不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