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看着洪家班的武打电影长大的,这次洪金宝自导自演了本片,在其中饰演了一名已退伍的特工爷爷,看得出来洪金宝依旧宝刀未老,他的部分武打动作依旧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那些经典佳作。
片中的特工爷爷曾经是一名军官,在年轻时曾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步入老年的他,生活却非常孤独,整天一个人过着日子,直至一位小女孩的出现才让他重新找回了当年的热气方刚,英勇无畏,同时肩负起了保护小女孩的重任。
每年我们都在谈情怀,每年我们的期望都被情怀打击得支离破碎。
今年轮到了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得主,从李小龙时代一直打到2016的洪金宝。
悄然间,洪金宝入行已经超过40年了。
也就是说,自入行的1971年算起,71年出生的那代人,孩子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作为香港电影届最优秀的动作指导之一,洪金宝在40年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欲,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而他更是少数在美国能拥有自己主演的TV show的香港演员,真真正正的,写入电影史册的大哥大。
但这并不能保证《我的特工爷爷》是部好电影。
在消费主力人群为20-25岁的电影市场上,主演加客串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油条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有多少吸引力,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比起徐克、洪金宝、七小福,离开大银幕多年的麦嘉和石天究竟有多少人认识和激动,也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虽然这几个人,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写一大本书出来。
再絮絮叨叨80年代新艺城大战邵氏嘉禾,《最佳拍档》对垒《五福星》的盛况,就显得老套,啰嗦,不合时宜了。
80年代,也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
而80年代生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
为表示对长者们的崇敬之情,我情愿为他们的个人介绍留白。
麦嘉:石天:徐克:洪金宝:七小福:以及香港电影:<图片1>Time is a f**king bitch.香港电影的长者们,不约而同地在香港回归前后开始慢慢淡出圈子。
而徐克和洪金宝则和其他人一样,走上了漫长的北上之路,在10年的摸索期浪费了时光,才迎来了又一个10年的生机盎然。
但这个新的10年,和香港电影的黄金30年比起来,真的是差太远了。
《我的特工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制作公司的名字中,我们又见到了江志强和安乐的名字。
安乐系的“港产电影”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香港本位,甚至干脆放弃了合拍的思想,完完全全地成为了内地电影的一个奇怪分支,显而易见地,也收获了相应的市场与“口碑”。
但对于当下的香港电影来说,其作用还不如太阳娱乐。
至于《我的特工爷爷》,其风格和安乐系如出一辙。
从创作伊始就极大地倒向了内地,香港电影人融(嵌)入其中,制作精良而又倍显机械。
剧本来自北影节,故事设定在中国的最北边,却找了一帮已经老到并不出生在香港的香港人来担纲导演和主演,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部电影的话,会发现《我的特工爷爷》每个要素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合到一起就连骨头都拧巴得吱呀作响,存在着巨大的错位感。
除了三场动作戏,本片的剧本和故事都平平无奇,了无新意——看似及格,但略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无数的不合情理和逻辑混乱,表现力和人物塑造都很差;爵士风情的配乐单独听着还是很悦耳,然而和画面的匹配程度极差,造成了情绪的割裂和不连贯,更放大了剧本的漏洞和不切实际,堪称是本片的最大败笔;除了反派的一以贯之的脸谱化,演员们的表演无可指摘。
然而,第一男主洪金宝低到可怜的台词量,在莫名和多余的画外音映衬下显得生分和一头雾水;电影的节奏感也颇显奇葩,70%以上的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糟糕的配乐,另外30%只能从洪金宝自己身上找补了。
毕竟,洪金宝上一次执导电影,还要数到1997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和《一个好人》。
算不上是什么好片子,而且也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Again,1997年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谈恋爱开房啪啪啪了。
年轻的新手编剧写就的剧本,碰上多年未执导筒的外地导演,这一次,完全碰撞不出火花,脑萎缩一样地难以调动情绪,显得干涩,行将就木和力不从心。
简单的故事仿佛在漫长的修改期中并没有得到丰满,反而更显出了设计的羸弱。
人物关系极弱并且严重缺乏说服力,叙事彻底碎片化,剪辑更是糟糕——双额头的开场简直是挑战耐心。
至于动作戏,设计仍在,但奈何身体硬件实在跟不上,导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显得小家子气毫无气势,中景远景全部被近景特写取代,没有力度,而且掉帧,着实尴尬。
大量的高度暴力镜头,却紧接着就是PG级的笑话。
喜剧?
正剧?
明明有着更好的选择和可能性,却偏偏走在最糟糕的路上。
《我的特工爷爷》的遗憾表现,让人怀疑最终剪辑权是否还在洪金宝手里。
简直就像是大学,啊不,老年大学的毕业作品一样,即生涩又老态龙钟。
对于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恐怕只有不知道这帮老头子究竟何人的新新一代才会感到满意。
<图片2>这样的情景不是第一次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惨案,历历在目。
港产片究竟如何才能在新时代保住特色?
对于陈木胜和郑保瑞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吃了亏还能爬起来,他们还有更多机会,也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方向。
但对于老人家来说,岁月无几,思想僵化,这是个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相见不如怀念,着是一句颇为心痛的话语。
<图片3>
常常听人说,功夫片已死,虽然很不愿承认,但,也赞同。
看惯了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又怎么回得去从前真摔真打、简单粗暴的场面呢?
<图片1>最重要的是,那群能够真摔真打的人,他们都老了。
从京剧班子到龙虎武师,到武术指导,再到演员、导演,这群人几乎见证了京剧的衰落,尔后见证功夫片的衰落。
<图片2>《提防小手》时,洪金宝要从四楼的露台往楼下的货车上跳,然后跃入车内,如果跳跃的位置稍有差错,车板就会把他剖开。
没有替身,没有特效,他自己亲自上阵。
<图片3>他说,若那次不跳,以后他就不会跳了,因为可能就再也不敢跳了。
洪金宝也正是凭着这股狠劲,造时势。
不像西方电影的严谨,计算风速,测量风险。
这群功夫英雄们,只凭胆识,从半空跃下,看一看高度,够胆,就跳。
<图片4>英雄,都是被打出来的功夫英雄,年轻时漂亮、巾帼不让须眉的元秋,“逃兵总司令”洪金宝,“筋斗王”元华,还有捱打最多的元楼——成龙。
<图片5>同样是犯错,别人被打五下,他被打十下。
因为他是师父的干儿子,师父不能让大家觉得自己徇私枉法,于是成龙捱打最多,现在,最红的也正是他。
所以,打,何尝不是在无形中传授功力呢。
生死各安天命,打死无怨,这种条件苛刻的合约是六十年代拜师学艺前要签署的,没办法,为了解决温饱,就学习京剧,练功夫。
<图片7>我对香港功夫片的记忆,就是家乡的地方电影频道,24小时都在播放着的各种港片,父亲喜欢看,于是打开电视也就跟着一起看。
小时候觉得《鬼打鬼》好笑又吓人,也一度被电视上每天都跳来跳去的僵尸吓到做噩梦不敢直视任何似衣柜的物体,总觉得会跑出来几具僵尸,跳来跳去。
<图片8>小孩子嘛,对洪金宝的印象,就是他不言情,不一脸正派装腔作势,看他的电影,好笑、轻松,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惊喜,独特、天马行空。
观影时还不懂什么电影艺术,仅仅是觉得看得很开心,为了娱乐。
<图片9>比如《提防小手》里最经典的那段,洪大哥重演卓别林的面包舞(后来他凭此片与麦嘉(《最佳拍档》)齐获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看了只觉得欢喜。
电影《赞先生与找钱华》那时,人们喜欢看功夫片,全是真功夫,没有太多花巧的动作。
七小福,他们有基本功,能吃苦,不断努力学习,后才成为叱咤一时的动作巨星。
但他们总有退下来的一天,可能就是此刻。
而没有了他们曾经受过的那些训练,又还有谁能成为他们的接班人呢?
<图片11>想想,还是有些难过,何况我还不是完完全全的功夫片迷。
有时觉得,不仅是这群人老了,可能也的确是因为我们都已经不爱看那样的功夫片了。
我们想要更多的大场面,不是翻几个筋斗跳楼跳海,不是没枪没弹的打斗。
想要更多的视觉呈现,更或者是要人,好看。
特效,我们不可能超过好莱坞,但中国功夫,是全世界都认同和热爱的。
功夫加特效,依然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设计,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
<图片12>我又要提到李安的《卧虎藏龙》了。
好莱坞顶级后期制作都对其很感兴趣,问李安是怎么做出来的打斗场面,李安说:“我们是低科技的,土法炼钢,他高科技反而搞不清楚。
”从前拍功夫片,两台摄影机跟拍算是豪华配置了,而好莱坞向来是多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各有特点,毕竟香港功夫片用一两台摄影机逐个角度去拍,也拍出了一代人的记忆。
<图片13>未来的功夫片会是怎样?
还会有下一个黄金时代吗?
也许吧,一切皆有可能,就像曾经热爱幕后,宁愿做一流武师也不做九流明星的元彪,后来也成为了功夫明星啊,红遍日本。
<图片14><图片15>功夫片是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伴着许多人成长至今,我是女孩子,可能感触并没有男生多。
但我相信,七小福、功夫片,就是伴随很多人成长的童话故事,一直很美丽。
<图片16>《我的特工爷爷》,全片没有枪,只有亲自上阵的洪金宝,真打真摔。
我想很多港片迷、功夫片迷们看完电影都会想哭,因为不知道“特工爷爷”洪金宝,他还能打多久,因为不知道七小福、“最佳拍档”麦嘉、石天…这些记忆中的童话故事,还能讲多久?
<图片17><图片18><图片19>
这不只是一部武打戏,它让我哭着从影院出来。
我没想到一部武打戏,竟然会让我在影片播放30分钟后,被影片营造的氛围感染,让我为这个孤独的老人家深感同情。
这部片子对于90年后的人有可能会觉得无聊无趣,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老军人退休的故事。
可是对于我来说,这部片子却狠狠的敲醒我,告诉我父母已老,请陪他们到老。
一个退休的军人,患有短暂记忆老人痴呆症,因把孙女弄丢而不被女儿谅解,独孤的来到一个中俄边界的小镇,寂寞的生活着。
他新的记忆都无法记得,不记得自己昨天吃了什么,不记得隔壁爱慕他的包租婆叫什么名字,不记得每天坐在外面的三个老人家是谁,可是他却记得这邻居的小女孩。
小女孩陪他钓鱼,陪他吃雪糕,陪他做了原本应该是亲人做的事。
“特工爷爷肚腩肥肥软软的,可是心却是坚强的。
”他因为是特工,不善于表达,不知道如何打破他和自己女儿的代沟,孙女不见了,他得不到女儿的谅解,心里一直痛苦着。
他虽然坚强地活着,却一直带着内疚活着。
当他知道这次去找那个小女孩时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机会存活,他留了短信给他女儿,说了对不起。
当他受伤了,还是一步一步跟着那个黑帮大哥,只因为他当年把自己孙女弄丢了。
当那个黑帮老大死了无法告诉他小女孩的下落时,老丁大声地哭了出来,把他这一生的内疚哭了出来,把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大声地哭了出来。
喜欢一开始那个画漫画似的介绍,喜欢那个童谣,喜欢里面的配乐。
武打方面简单直接,干劲有力,佩服洪金宝这个高龄爷爷对电影的热爱,对武术的执着。
喜欢这个剧情爆满的动作片。
观后感:因为生活的紧张,每天工作,我们都把家里的父母忽略了。
也因为我们觉得父母永远在家里,忽略了他们总有一天会老去,会需要我们的陪伴,会需要我们的关心,而他们能依靠也只有你一人而已。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别让老人家孤独下去,抱抱你的父母,谢谢他们陪你长大,你会陪他们到老。
看片之前,其实并没有多少期待。
前面总体感觉叙事有点拖沓,许多可以用故事来推动的地方,偏要用旁白,设定中主角和其他角色的关联太弱,主角行为被动,故事难免松懈。
此外,洪金宝爷爷东北老特工感觉对应不太起来,难以入戏。
但是这部,是我今年唯一一部完整看完制作人员表以后,仍然不愿意离开的片子。
这个电影讲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而他们从来不会去电影的。
而观众如果不懂老人,是不会明白剧中为什么钥匙明明挂在胸前,却全忘了,然后去找铁丝捅门的。
也是不会懂为什么明明有录音笔,但是却怎么也学不会录音的。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小学二年级,我和外公的关系很好。
他带着我去爬山。
我那时在小城市,走到郊区就会有野山。
爬山并没有路,要经过许多荆棘。
我是孩子,脚步慢,而且怕扎。
外公大约50多岁,带着小孩子的我,爬到山顶,一路花了大约几个小时。
采几个路边的很小的野果,告诉我他们的名字,然后来到山顶的空地,就地坐下吃。
记得当时山顶风很大。
小时候的自己不懂天高地厚,也不知道礼貌,我说:要是有一天我带着我的外孙来到这里,外公的骨头都可以用来敲鼓了吧。
没想到的是,我外公一点没觉得被冒犯,反而哈哈哈大笑笑个不停。
那是当然啦,那我的骨头当然可以敲鼓了!
回到家里,他逢人便说这段故事,感觉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是为我而骄傲的,丝毫没有觉得冒犯。
我每次回家见到他,他都非常高兴的说起这段趣事,其实有时候我都快忘了,但每次他一提起,我也就记起来了。
后来,我就慢慢的长大了,去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学习,毕业,工作,结婚。
外公也慢慢的老了,他得了电影中,主角患的AD(埃尔兹海默症,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一开始,他记不清一些简单的事情,常常记不得要吃什么饭,要干什么,但是我少有的几次回家,感觉他好像变化很小。
他每次依然会谈起小时候爬山的时候,骨头敲鼓的趣事。
他依然记得。
不同点,只是路上走的时候,身边需要跟着人了。
后来,各种原因,我隔了几年,才又终于回家。
妈妈说外公已经需要人来整日陪护照顾了。
他现在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得有人在害他,觉得危险不安全,也都不认识了许多人。
见到他是在宴席上,他被许多人簇拥着,但是感觉眼睛有些无神。
我上前去,别人问他记不记得我是谁,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怎么会不记得他,我外孙我当然记得啊。
但是,让我有些意外的,这次,他没有再提起骨头敲鼓的事情了。
这些记忆都是片段的,他是共产党员,年轻的时候是国家的公务员,那个时候这个国家刚刚建立,他在一个县的农业局,上任的时候,没有车,他一个人挑着扁担,走了几十里路,去赴任。
其实,这个国家是他们那一代人建立的,但是现在却把一个相对好的结果,留给我们这代人乘凉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实在是……又想到一个片段,刚结婚的那年回去,外婆见到我们,她准备了红包,但是她没有准备其他的特别的礼物,于是她当即取下自己戴着的金耳环,放在红色的盒子里,硬是送给了我们。
想起给了我们那么多的老人,只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老人,这个物质年代,许多尊敬老人的传统都没有了,老人们在许多地方都成为了实际上不受欢迎的人。
他们常常有口臭,卫生也不是很好,腿脚不灵便,听力也需要你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总是忘记事情,有的时候脾气如同小孩子。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想睡的时候,却有可能在椅子上坐着就睡着了。
当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么?
其实需要想想,人总是会变老的啊,如果我们老的那天,别人轻视我们,我们该怎么想呢?
影片虽然是功夫商业片,却有种平淡如水的日常感。
看到后面,才突然觉得洪金宝和小孙女之间的互动为什么用旁白反而比较好,因为整个故事,主角只是静静的经历,小女孩也好,黑帮火拼也好,主角都像极了老人这个群体的状态,他们想要做一些事情,只是自己却没了年轻时候的能力。
但是如同影片所歌颂的,他们身上的那份正气和良知,还有纯真的爱,造出了一种观众都想要去相信的奇迹。
最后,她回来了,我觉得那刻我比主角都要高兴。
之后他把一切都忘了,连女儿都忘了,但唯独记得她。
打戏非常好。
没有想到的好。
洪金宝一人撂倒所有人,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片子前段节奏确实一般,但是后面准确的拉了回来。
片中刘德华被黑帮抓住,家门前挑脚筋那段极其真实,可以说是和现在某些电影的无病呻吟和故作紧张没有生活阅历的故事剧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徐克、石天和麦嘉三个人在阳光下让开位置给洪金宝,让人有种微笑的感慨。
或许这是一种老者的自嘲吧。
其实也多少有种香港电影落寞的叹息。
影片结束,眼里充满泪水,洪金宝宝刀未老,但就算字幕走完,我也不想要离开影院。
我想到好多人,兴趣盎然的说着骨头敲鼓的事情的外公,摘下耳环送给我的外婆,还有爷爷奶奶,老外婆……他们都老了给了我那么多的,渐渐老去的长辈们。
AD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因为如果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在将来都会一件一件忘记的话,人是会多么的难过。
何况这种病总是与衰老并行。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是啊,我感谢洪金宝,在这种题材下做出这样的片子。
这种片子的票房因为题材的限制,我实在难以想象会很好。
而且对于大量的观影观众,因为经历限制,也难以感同身受。
但是他做出了这个片,这是一个渐渐的老去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悲伤的,绝望的,连主角自己到最后都不记得的故事,但是主角因为爱和责任,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有一种生命的宇宙的美感。
是啊,在黄昏的时候,那种秋叶之美。
豆瓣评分5.6。
我会怎么给分呢?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7.5前半段节奏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但是故事整体很紧凑,细节也很可信 7表演:看到许多香港电影人的集体文艺范演出,且各路英雄客串,小女孩的表演极传神,洪金宝的卖力动作演出 8 黄昏的秋叶之美,给老年人群体(这可不是《一切都好》里面那个父亲的老年危机,这片讲述出来的真正痛苦和坦然的态度,让人感动) 9总评7.9分值得去看曾经和老人一起生活过的话,看起来会比较能够代入献给有勇敢和爱同在的那个特工爷爷的人物形象献给所有如同秋叶般静美的老去的人们我内心深处其实给这个片要再加0.5分
看到有些影评,说,90后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无聊。
我想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一个人老了以后,什么都没了,就只剩下点回忆。
茶余饭后絮絮叨叨地说起从前,“以前,那叫一个苦啊……” 跟后辈们聊天时吹吹牛,“想当年,我可威风了……”人老了就开始喜欢回忆。
因为老了,不中用了,只能通过回忆来获取些许满足和维持残存的自信。
而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连回忆都不能拥有。
张开嘴巴,却忘了要说什么。
忘了钥匙挂在脖子上,忘了房东叫什么名字,忘了昨天吃了什么……从很小的细节开始,一点点忘掉所有的事情,一点点忘掉自己是谁。
人出生的时候,什么记忆都没有。
生活中点滴的经历,像一砖一瓦,建构起记忆的楼房。
但你的楼房,一点点风化了,消失了,没了。
最后,就像刚出生的时候一样,记忆变成一张白纸,但却是揉皱了的、无比沧桑的白纸。
离开人世时,连你自己都不能证明你在这世间活过。
你想回忆起或少年、或青年、或壮年的自己,想起哪一个都好。
但没有。
只有一片虚空,一道模糊的白光。
赤裸裸地离开,一无所有。
看电影前,我以为这是一部喜剧。
老年痴呆的萌老头糊里糊涂啥都记不清,一身好功夫阴差阳错救出邻家的小女孩,还把坏人窝全掀了。
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伤感的故事。
老丁和外孙女走丢了。
女儿不肯原谅老丁,从此不再联系。
其实,老丁和她一样悲痛,难道她不知道吗?
但她就是不能面对老丁。
见他一次,那道伤口很深的疤,就被重新撕开一次。
她会想起,是自己的爸爸,害自己失去了女儿。
“你还我女儿!
你还我女儿……” 如果最亲的人之间有伤害,那就像是一把生长在五脏六腑里的刀,内伤,暗痛,无法言说。
老丁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女儿。
他丢了外孙女,也丢了女儿。
“我每次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每次都搞砸。
”当他决定去救小春花,知道此行自己生死未卜,终于给女儿打电话留言,“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能弥补。
我只能说,对不起……对不起。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老丁迟缓的步伐。
钥匙坠在他胖得鼓起的肚子上,胖胖的身躯一步一步挪着,看着沉重。
昔日风华正茂,如今,穿上挂满勋章的外套,扭不上纽扣。
昔日枪林弹雨,如今,走到警察局里,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拿出录音笔,却没有声音,因为每一次都忘了按录音键。
人老了会不会不甘心?
谁会甘心?
青春时所有意气风发、所有叱咤风云,怎么能像一阵烟,说没就没了?
现在的自己,只有迟缓的身躯、日渐衰弱的大脑。
但又有什么好不甘心的?
所有人都是这样老去。
像一颗星星慢慢黯淡,最后滑落,难道不是最自然平常的谢幕吗?
在谢幕的那一刻,能不能想起自己年轻的脸,也不重要了。
和黑帮打斗后,他走不动了,一瘸一拐跟着受伤的黑帮老大,想问出小春花的下落。
没想到两个小喽啰杀了黑帮老大。
他一步一步走到尸体前,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像个无助的孩子。
哭出了所有伤心,所有委屈,所有坚强外表下的不坚强。
“我以前是特工。
我这一生保护了很多特殊的人,但是我却保护不了我最爱的人,我弄丢了我的外孙女,两次,都弄丢了。
”结尾,是一个传统式的美好结局。
两个孤独的人,最后能互相照顾。
两个瑟瑟发抖的身躯,最后能相拥取暖。
很喜欢那扇一直开着的窗户,风吹动窗帘,那里随时可能跳进来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在老丁眼里,小春花就是他的美好。
他唯一忘不掉的人。
他是完美的英雄爷爷。
有好脾气,会笑着听小春花所有任性的话。
有厉害的武功,在危险的时候打败所有坏人。
打斗的时候,满耳都是骨节折断清脆的声音,但我不觉得痛快。
我只看到他在冒汗,他的膝盖关节又疼了,他体力吃不消了。
他的腿被刺了一刀。
我怕。
我怕他死,又安慰自己老丁有主角光环不会死。
战战兢兢看他打完,还怕有人会从背后捅他一刀。
总觉得老人很脆弱,很迟缓,很孤单,需要陪伴和保护。
我的爷爷是个老兵,负伤后回乡种田。
胃癌手术后,他渐渐变得有些阴郁,总板着脸。
我一直觉得他不喜欢我这个孙女。
看到老丁,有点像看到自己的爷爷。
突然很想他。
今年暑假回去看爷爷,想请他和我一起吃甜筒,教我在河边钓个鱼。
其演员阵容和演技的确不容质疑,可故事的情节性以及平铺直叙的表达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脸谱化的代入感太强,打打杀杀虽然限制了许多画面的流出,但把军区老大爷的神秘感和威严感全部丢掉是什么鬼?
别的就不说,光是前几年元彬主演的《大叔》,其故事怎个就是从那里依葫芦瓢“借鉴”过来的,且不说是抄袭的,总要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的吧,可惜,黑帮故事性的情节在中国片场很难展开,去除掉一些背景又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打斗动作缺乏新意,为了表达人物的狠戾,却失去了一些演员本身原有的韵味,洪金宝前期作为喜剧明星闯荡江湖,半隐退状态下老是出演黑帮老大角色,可是这个功夫大老爷的形象老是缺乏我们这些习以为常的影迷朋友们对他形象的好感,打斗不是说必须凸显霸气和干练,这部电影一脸憨厚的老大爷若无其事的杀气人来,这诡异的气氛总觉得有些唐突和不自然。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电影制度,很多大人不做好事前工作,把小孩代入观影片场,可能本想着这个是一部其乐融融的功夫电影,没想到吧,这就是黑帮电影,就是杀人,你让周围的一帮孩子情何以堪呢?
小孩们不时地大声喧杂正是他们没有耐心去欣赏这部电影的佐证,何况这种就算是单纯的好人打坏人的场景,这些杀人场景也是少儿不宜的吧,更别说这些儿童的低龄化现象包括家长对孩子们的管教不严导致影院鼓噪一片,这个就更是广电总局要做好准备进行整顿的对症下药点。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我就很想看这部电影啊,看着海报上那一排黑西装大佬们,就好酷的样子,然而这部电影的海报,甚至电影名,都和电影的内容差的有点儿多。
故事简直简单平常,就是一个曾经放过特工的老爷爷,因为以前弄丢了自己的孙子,所以和家人关系不好,退休后就回到老家,一人生活,然后遇到一个小女孩,和那个小女孩特别投缘,也许是因为自己孙女。
那女孩的爸爸又是个混混,所以女孩常来和特工爷爷作伴。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对老人的陪伴还是爷孙情深的亲情,总之,整个电影在铺垫特工爷爷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女的感情上太差火候。
整个剧情平淡的就如同徐克所领衔的那三位围观老者每日里无聊的生活一样,很难有情绪的波动。
当然,不得不说,有洪金宝的电影,打戏真是相当的出彩。
他看似一个行动缓慢,记忆力退化,孤独度日的胖胖的老人,但是他一出手你就不由得想起,他曾经是一个特工,保护过很多重要的人物,过去的他一定是一位相当厉害的人吧,这样一对比,总感觉他如今的生活确实让人有些伤感吧,在中俄边境处的这座小城里,有这么一位人物,可是他不出手,又有谁知道他曾经的厉害。
不胜唏嘘。
所以其实有两段戏我看的是有些泪目的,在赞叹洪金宝打戏真是看的特别过瘾的同时,也突然觉得他确实老了。
电影里有一幕,他和黑道的那些人大打出手后,渐渐开始体力不支,大喘气,甚至大的冲击下开始脚步不稳,身手虽然还是那么利落,但是当看到他打完看起来特别累,不停大喘气时,不管是电影里面的安排还是他人的真实情况,这点真让人有人感慨啊。
尤记得那些年看他们那一辈人的功夫戏,真功夫打出来那感觉和现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幕是胖丁拖着不便的腿追黑道头头出去想追问小女孩的下落,可是那个黑道被杀后他伤心的坐在铁道上,有人来扶他起来,他哭着说他又把孙子丢了时,哪里还是被感染到了。
以前所有的功绩也好,荣誉也好,于他来说都不及孙女在他心里的那份遗憾吧。
虽然被海报骗了,但是想说要是洪金宝他们没有老多好,功夫片他们那样的才看的爽呀。
当小女孩被袭击之后,不得不离开老丁,寄住到了亲戚家。
某一天,放了学的小女孩走过天桥,忽然停了下来,镜头定格在她的背影,小女孩趴在桥上,一动不动地望着她和老丁一起走过的铁轨,夕阳将她的麻花辫染成了金黄色;而与此同时,老丁驻足在他曾和小女孩一起吃过甜筒的小摊前,镜头一转,老丁坐在公车上,手里握着一只甜筒,冰淇淋融化了,滴滴答答流到手上,老丁似无所觉,平静地望着车窗外的黄昏。
这样的一场戏,搭配着Bill Withers苍凉的歌声:她走了,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她走了,光明也不再了……音和画结合得如此完美,意境清新隽永,让我不由得落泪。
不管之后的故事如何,有了这一段,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封神了。
闲的没事下了这部电影看,按理来说既然没贡献票房就不应该瞎比比,但,┑( ̄Д  ̄)┍其实一开头还挺吸引人的一电影啊,尤其是那个老丁头的顺口溜,顿时想起了小时候:有个丁老头,欠我两个蛋,我说三天还,他不还,我说四天还,他还不还,去你妈个蛋(小时候还挺暴力的^_^)。
正因为有这个顺口溜歌谣勾起童年回忆,所以瞬时就带动了我看电影的情绪。
只可惜……有个好开头,不一定能hold住全部。
前面铺垫了那么久,后面居然也没接住这个丁老头儿参军多年现在退下的梗。
也就勉强能够解释这人为什么身手好,而且是在体型成那样,记忆力退化的情况下身手那么好。
可看前面铺垫的时候,我总以为后面会接这么爱国情怀之类的,这个会错意也是rio尴尬。
华哥演个不怎么好的老爸,没出息又搞不好家庭,女儿也不喜欢他,可这个老爸演的太用力却还没演出味道,看起来还是慈眉善目的一看就是好人,内心一定是个柔软的man的样子,可能华哥也是第一次演这种角色,没调整过来吧。
小女孩简直就是编剧想她来就来,想她消失就消失的存在,出来的突兀、消失的莫名。
剪辑凌乱,好几回情怀调还没起呢,就直接掐了变成了俄罗斯风格的high歌,如果剪辑再好一点,让煽情煽足了,这部电影会好看不止十个百分点啊!
剧情bug也不止一处。
俄罗斯的黑手党居然那么弱鸡,被抢了东西之外最后还被一老头儿全灭,保护的老板还被大卡车撞死,考虑过黑手党的心情么?
小女孩看着进房子,房子烧了,这孩儿自己跑了,大人们各种乱找,各种疯,她却没事人一样上学放学住同学家?
这个梗要怎么圆回去……镇子看着不大,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家里被烧了,居然不会有人告诉她?
她不会听到大家风言风语?
最后彭于晏出来那下也简直,就是为了表达坏人都抓干净了?
片中各种咖乱入,徐克、麦嘉等人都是港片的代表了,还出来了元华、元彪、还有元秋等七小福聚首,这已经足够卖点,可惜这些个卖点除了元彪和元秋之外,其他的都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啊,完全是为了插人进来而设定的几个剧情点。
不过也有人也许会说:都那么多明星,光看这些人已经值回票价。
总而言之,该片除了卖了这个情怀,表达了一下洪金宝老当益壮还能打的信息之外,也没看出有别的了,权当打发时间,拖拖进度条就能看完吧,冲这个豪华阵容老当益壮,多给一分吧。
四个老头演得好
最刺激的动作戏居然是警察追车,无语了,不过里面警察的形象都不错,都很帅的样子。
既然角色得了老年痴呆,所以这么面目僵硬我觉得也还说得过去,这种片子你苛求逻辑和情节有啥意义呢?毕竟能看到七小福什么的再聚银幕也不容易了,况且关节技的打斗也真是不错的,情怀和打斗都不错。
老金宝有点迷离在影片之外了,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倒是许久没在荧幕上见到麦嘉和石天了,洪爷爷面子确实大。
现在的这类电影呢,说起来也只能靠老面孔卖卖情怀了。可是当那些当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插科打浑的新老面孔们开始穿着社会主义的衣服感慨人生的时候,也确实足够惊喜。洪金宝自白一生的时候也很有泪点。但是这武打。。。还是成龙的更好看些。。拍得好晕。。
挺喜欢洪金宝的,但是电影真的不觉得好看啊
老卫兵海兰泡大战罗刹黑手党
烂,一部各方面都很糟糕的电影,即便洪金宝的电影曾带给我很多好的回忆,却要承认他已经老了这件事.这部电影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拍得更之深情感动一些,却始终不得章法.整部电影如洪金宝的角色一样,始终在梦游当中.甚至,连动作戏都不如预期的精彩.
在美国老特工们上山下海不服老的感召下,国片终于也迎来了一票特工爷爷,食材算是新鲜奈何炮制工艺差了灵气和火候,只能说将将能吃,缺乏亮点。
退休保镖大战中俄黑帮。
比较温情的电影,这些演员齐聚太难得
能看,勉强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烂片啊?作为一部温情的娱乐片来说真的还挺好看啊,功夫熊猫爷爷和精乖的小萝莉,就是前面的节奏慢了点,一直在等爷爷发威
首先给洪大爷点个赞真宝刀不老身手矫健,其次给客串阵容名单一颗星演技先不做评论,再次给主打的亲情部分祖孙感情一颗星故事情节安排请见仁见智。最后给非第一次做导演的看起来还行半颗星,总分4颗略显高但是没办法豆瓣就这样
从小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洪金宝(元龙).元华.刘德华.元庭(吴明才).石天麦嘉徐克.元秋.元宝.元彪,都是一群60多的爷爷级老演员了,是真老了,虽然很自私,他们也会很辛苦,但是,请再拍一些电影吧,现在都是中国大陆电影,港片也只能来怀念了。
你在写作文对吧,前面凑字数,最后一句点下题
亮点在麦加石天还有徐克身上,洪金宝辣么胖走起路来也像我爷爷,分分钟出戏。
都没法看下去啊,剧情剪辑什么的别说,一堆香港人,讲着粤语,演绎东北边城的故事,合适吗?
就功夫熊猫🐼打戏部分很精彩,其他一般,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根本不坏
看的只是情怀,为了石天看的,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四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