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伯尔尼的奇迹

Das Wunder Von Bern,The Miracle of Bern

主演:路易斯·克拉姆罗特,彼得·洛迈尔,约翰娜·加斯多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瑞士德语年份:2003

《伯尔尼的奇迹》剧照

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2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3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4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5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6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3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4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5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6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7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8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9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20

《伯尔尼的奇迹》剧情介绍

伯尔尼的奇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4年德国,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世界杯决赛。德国鲁尔区埃森,人们都聚在理查德·鲁班斯基(彼得·罗美尔 Peter Lohmeyer饰)经营的小酒馆里欣赏电视转播。店主理查德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性格保守固执。他的小儿子马蒂亚斯(路易斯·克拉姆罗特 Lo uis Klamroth饰)把德国球员赫尔穆特视为偶像,千方百计想去瑞士为他捧场。与此同时,《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保罗·阿克尔曼(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 Lukas Gregorowicz饰)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然接到赴伯尔尼采访的任务,于是将蜜月旅行改在瑞士。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的前夜,父亲终于带着儿子前往伯尔尼,感受这场发生在伯尔尼的奇迹。 这部触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电影《伯尔尼的奇迹》,不仅是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温暖家庭剧,更是一部见证德国战后重建历史,以足球比赛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求爱上上签再见,黑鸟速度与激情8恋爱的发现科搜研之女2022美丽的日子神圣之夜:恶魔猎人所以,我就推你了阴阳剑致命核料钢魂全民公主一条狗的使命2燃烧星辰棕榈树与输电线撒旦人性时限三天爱上我春来怒江无法超度的她捉奸侦探红背艺术家想好再结婚风人物语曼森家庭大屠杀勇敢者功夫佐拉树木之城恶魔的艺术恶魔的面具

《伯尔尼的奇迹》长篇影评

 1 ) 伯尔尼的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遗创痛酷烈,战败国尤甚。

二战后的德国,遍地残垣,触目皆毁。

1954年春,在仍旧百废待兴的西德,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将迎来转变。

  在11年前那个冷得异乎寻常的冬天,于斯大林格勒城下被俘的父亲终于从苏联回归。

然而这个被日思夜想盼回来的人,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是喜乐与祥和,而是冲突与迷茫。

他带来老式德国父亲对子女刻板严苛的管教、遭遇儿子对他纳粹军人身份的质疑、饱尝想要独力养家却屡屡碰壁的挫败感。

虽然是战俘,虽然已离家近12年,但他想保持一个父亲的尊严,给这个家庭一个父亲应该提供的支撑与庇护。

但他越努力,家人就越疏远。

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老图书管理员——被关了50年,已经完全被监狱的体制同化,无法再适应铁窗外的生活,唯一的解脱只有自杀。

但他比老管理员幸运,因为,还有足球。

  他的小儿子,在他上前线后才出生的马特斯是个超级球迷,他们的家乡还有一位后来成为传奇的国家队队员拉恩·赫尔穆特。

而且这一年,德国打进了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杯,全国上下都在为足球疯狂。

  随着赛程的进行,父亲开始向儿女敞开心扉,他开始和马特斯探讨足球,也开始放下家长的面子、坚强的伪装,向家人讲述自己在战俘营里的遭遇,那些不知道第二天还能否醒来的饥饿夜晚,那些不相信自己还能活着回家的西伯利亚冷冽清晨。

诚挚拉近了家人的距离,误解在消融、裂痕在弥合,但他们还是不敢相信生活会渐渐变好,就像没人敢相信西德会在世界杯上夺冠。

  没人敢相信西德会夺冠,是因为他们的对手,那座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巨山——匈牙利队。

如今的匈牙利队早已在世界足坛湮没无闻,但1954年的匈牙利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他们强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在传统的“WM”阵型基础上首创四前锋打法,掀起了足球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队中坐拥普斯卡什、柯奇士、博兹克和赫德库蒂等传奇巨星。

而且,从1950年5月起,作为一支国家队,匈牙利就根本没输过!

他们在31场国际比赛中拿下27胜4平,其中包括在客场6比3,主场7比1血洗当时不可一世,不屑与世人为伍的英格兰。

在1952年奥运会上,匈牙利队一路横扫诸强轻松摘金,赢得了“魔幻匈牙利”的美名。

而且,就是这只匈牙利队,在两周之前的小组赛中灌了西德队8比3。

  就是面对这样这样的对手,德国战车没有放弃他们的斗志,而老天也似乎站在他们一边。

7月4日,决赛日。

早上的青空万里转作中午的大雨倾盆。

泥泞的场地放大了不屈意志的作用,给了顽强拼搏一个机会。

在开场8分钟连丢2球的不利情形下,西德队同样以8分钟神奇的扳平了比分,并且在匈牙利队如狂涛怒浪的猛攻下拼死撑到了决定命运的那一瞬。

第86分钟,瓦尔特传球,拉恩·赫尔穆特突破射门,3比2!

这是德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夺冠,也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大的冷门之一。

  伯尔尼的奇迹激励了德国,给了德意志民族自信与民族认同。

足球不仅是马特斯与父亲和解的契机,也成为德意志民族内部弥合裂痕、治愈创伤,团结向前的催化剂。

一年之后,最后一批战俘从俄国返德,同年,德国开始了经济奇迹。

  《伯尔尼的奇迹》就是以这段传奇为蓝本改编的电影,这既是一部体育励志片,也是一部家庭温情片,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

在影片之外,关于伯尔尼的奇迹也有不同的版本:有报道称德国联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埃里克·埃格斯在对决赛后西德更衣室里发现的多个空药瓶进行了精密检测后,发现其中有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和苯丙胺成分,而这正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其副作用是药物性肝损。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先后也确有多名联邦德国球员患上黄疸性肝炎。

虽然这种说法也是疑点重重,比如真注射兴奋剂又怎会留下空瓶那么明显的证据,但当年那个意识形态对抗,东西冷战的时代,兴奋剂的阴影确实一直笼罩在国际体育比赛的上空。

所以,这种说法也姑且列在这里,是真是假,留待历史学家去评吧。

 2 ) 伯尔尼的奇迹

1954年,战后的第一次世界杯。

在7月4日的决赛上,上演了世界杯有史以来的最大冷门。

之前成绩平平的德国队,战胜了曾经在小组赛中以8:3击败过德国、当时正如日中天、保持4年不败成绩的匈牙利队。

这个最大冷门就被称为伯尔尼的奇迹。

2004年世界杯之前,这段足球往事被搬上银幕。

不过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而是一部家庭电影。

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体现其象征意义。

在这个背景之前的是主角们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

如同战后的大部分德国普通百姓一样,他们伤痕累累,生活艰难,想法各异。

最困难的是刚刚从苏联战俘营归来的父亲。

他的困境可谓举步维艰。

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萦绕不散。

战俘的经历几乎使他崩溃。

参战使他内心深处有负罪感。

子女们的成长和他心中的言听计从完全不同。

家庭里其他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他缺缺席了,这让他和孩子们之间隔阂,可他却不愿意解释或者回忆在战俘营的经历。

所有这些把他逼入生活的绝境。

就像在战后的大部分德国人一样。

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是否还能从新站起来呢?

德国足球队在伯尔尼上演的奇迹,证明了就算身处绝境也可以创造奇迹。

这只球队从开始受质疑,到最后面对强敌反败为胜,正是德国人民在废墟中挣扎重起的象征。

这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也将故事逐步推进。

相对来说,电影中的第三条线索,体育记者和他的美丽新娘那个故事,虽然有趣,却游离在故事之外。

我以为是个败笔。

故事的整体编排是非常有才气的。

这本来是为了纪念2004年世界杯,讲述54年世界杯传奇而创作的。

剧本却把足球比赛退到二线,转而挖掘球队前锋家乡一个小球迷的故事,从而牵动更多人的心。

设计得非常巧妙。

只是我觉得,这个形式和主题都有点似曾相识,可是想不起来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熟悉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DVD的画面质量非常优秀,清晰度极高,但是又没有过分锐化的那种雕琢痕迹。

色彩温暖柔和,有些怀旧的味道,但是又不做作刻意。

整体表现非常难得。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运动 , 温情 , 励志 , 德国 , 伯尔尼的奇迹

 3 ) 说一下配角

记者的老婆。

她给平淡的电影增加了几分喜乐。

当然导演想要拍的是励志片,又不是喜剧。

瑞士的山村风光给视觉上带来享受,当然同时瑞士德语折磨了耳朵,象吐不出痰一样的憋闷。

幸好,并不多。

 4 ) 冠军德国

故事以德国54年夺得世界杯为背景,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又掺杂着战后德国普通人的感受,触动人心,比较内敛,节奏有点缓慢,不像别的足球或体育电影,但是整个故事很有意思,也让人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荣。

虽然我是阿根廷梅西的球迷,但我也能从这部电影中收获感动和力量,足球给人以希望往往超越了比赛本身的激情,令你有足以面对一切的勇气和信心。

去年夏天,熬夜看了世界杯,最后德国又再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奇迹再降临,梦想又成了现实。

一部不错的体育励志片。

 5 ) “伯尔尼奇迹”,一个有趣而经典的足球故事

这部电影早就看过。

硬盘里也留存着资源。

其实算是2006年世界杯前、作为东道主的德国人弄出的一部“主旋律献礼式”电影。

据说时任总理的SPD党魁施罗德感动落泪——这不奇怪,这部电影本质上展示的,就是他那一代德国人在战败阴影和生活痛苦下的难忘经历。

评论区排位第一的影评把电影的背景故事骂了个狗血淋头,无外乎还是拿着禁药来证明这件事本质上是欺骗。

德国人自己把这个事已经揭的很多了——不只是伯尔尼的决赛,1960年法兰克福的欧冠杯决赛(那是非拉丁国家的球队首次闯入冠军杯决赛,但成就了皇马的五连冠);或者1974年的世界杯夺冠,都有禁药的影子。

但说实话,足球这个运动恰恰是禁药难以决定的,真若如此,法兰克福为何没能打破皇马的连冠势头?

兴奋剂的服用当然是不符合体育道德的。

不过这在1950年代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惩处。

另外对于足球而言,服用兴奋剂对于比赛的决定因素真的很小——这不是竞技赛跑那种事情,要真想决定比赛,那个年代的玩法有很多,比如墨索里尼在1934年世界杯做的(顺便说下,有人认为意大利的世界杯两连冠都有问题,这是胡扯。

1938年世界杯在法国举办,就法国人那股鄙视意大利的劲头,你觉得法西斯党的手能伸那么长?

况且意大利的第二轮就是击败法国进入半决赛。

东道主吃饱了撑的让他们瞧不上的意大利人操纵国际足联和世界杯?

)。

况且“伯尔尼的奇迹”之所以称为奇迹,不仅仅是决赛输掉的那支是已经两年半没有输过的“无敌舰队”——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足球金牌、1953年温布利暴打英格兰让英国人第一次心服口服认识到自己的足球已经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第一了——更有这场比赛的颠荡起伏: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惟一一次、一方两球落后反败为胜的战例。

谁来说说什么兴奋剂能打出这个结果来?

打了兴奋剂丢两球——怎么,是说药量不大么?

那后来反败为胜是药量上去了?

普斯卡什在决赛后一直心有不甘结果接受采访来了句“他们踢球口吐白沫”。

当时德国足协的反应是禁止旗下球队(国家队+俱乐部)跟他所在球队比赛。

结果问题就来了:1960年欧冠杯决赛,怎么办?

皇马对阵法兰克福。

赛前俱乐部好说歹说让匈牙利人书面声明道了歉。

他在格拉斯哥的球场上回击了德国人——迪斯蒂法诺四个,普斯卡什三个。

皇马7:3大胜拿到欧冠五连。

这才是正确的比赛方式。

他普斯卡什心里应该很清楚:输掉伯尔尼的决赛,到底是因为对方服用兴奋剂,还是自己小组赛脚踝的伤到了决赛还没好以至于丧失了他传统的灵活性?

回到这场决赛。

这是一场足球史上必然排进前十的经典之战。

不止在于一个世界杯的荣誉;更在于对一个国家的激励作用。

曾有德国记者打趣“联邦共和国都叫波恩共和国(政府国会最高法都在波恩);其实叫伯尔尼共和国才对。

从那场决赛开始才有了这个战后的新国家”——此言有点过。

菲尔特胖子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到1950年已经开始见了成效,到了瑞士世界杯开赛的时候,联邦德国的经济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德国奇迹”之中了。

不过从心理上来看,真正让战场上被打垮了的德国人重新找到“自己又是个人物”的那种胜利感的,还真就是这场足球赛。

从这一刻开始,足球真正成为德国的第一运动(贝肯鲍尔曾自述自己当时作为一个9岁小孩开始迷恋足球,要不然很多德国小孩干脆去玩手球了)。

这届世界杯的最终结果其实真的很偶然。

很多因素交织在了一起。

战后两个德国都被禁止参加国际活动,联邦德国直到1952年才在瑞士帮助下重回国际足联(瑞士人是为了他们的世界杯多拉点人),然后赶上世界杯预赛可以报名。

这是德国人战后首次打世界杯赛。

对于泽普·赫贝格尔,这一刻他等了16年!

他在1936年柏林奥运后接手国家队,本来打造了一支脚法秀丽的威武之师(1937年“布雷斯劳之战”8:0大胜丹麦为全欧所动),但元首的德奥合并毁了他的第一届世界杯——那群奥地利人不情不愿在“大德意志”的阵容里踢球,甚至搞内讧,堪比比利时的两大民族内斗,结果让德国人在法国遭遇世界杯最惨战绩之一(直到去年他们耻辱的输给韩国没进淘汰赛)。

然后是世界大战,德意志民族都快打没了。

折腾一大圈,终于回来了!

世界杯!

预赛西德报了名,东德没去。

这奠定了西边代表德国足球的基本格局。

德国队预赛跟萨尔挪威同组(对,萨尔当时还算独立地区)。

首战战平挪威让报纸蠢蠢欲动,幸亏接下来三场全胜,小组第一去了正赛。

值得一提:萨尔主帅是赫尔穆特·绍恩,最后一场打完跟赫贝格尔说“请帮我们带来世界杯吧”。

没想到说中了。

1955年萨尔回归德国后,绍恩去了国家队当赫贝格尔助手,随后接手德国队,成为下一个世界冠军主帅。

世界杯分组很有趣,这产生了至今惟一一个非种子队拿到世界杯的记录。

当然,这不是出于竞技的考虑。

当时瑞士人在小组赛搞了“双种子”,种子之间不打。

德国跟匈牙利、土耳其和南朝鲜一个组,按照实力肯定匈牙利最大,德国第二。

可是想想战争还没结束几年?

好吧,宁可给土耳其种子——他们预赛不是淘汰了西班牙嘛(虽然是靠扔硬币)。

这导致赫贝格尔要跟匈牙利打一场。

首战德国打土耳其,开场不到5分钟落后。

纽伦堡中场莫洛克在中圈开球时候大喊“怕什么!

放开来呗。

”结果反倒放松下来了。

德国队4球逆转取胜。

第二场匈牙利,谁都知道赢不了,不过结果却是更丢人——3:8!

赫贝格尔没上全部主力,但是输成这样也太丢人了吧。

匈牙利人美滋滋,但普斯卡什被利布利希铲伤,此后直到决赛才重新上场。

英国老记格伦威尔认为“这让德国人拿了世界杯”——过了。

C罗欧洲杯决赛下场葡萄牙照样加时赛绝杀。

更何况天才满天飞的匈牙利大师们?

希代古提齐博尔那个是省油的灯?

接下来匈牙利两场淘汰赛干掉巴西乌拉圭,那是当时仅次于他们的最强球队(乌拉圭是卫冕冠军啊)。

两场一胜一负,跟土耳其一个成绩。

按照赛制打附加赛。

赫贝格尔赛前给球员看了国内寄过来的电报,基本都是“你他妈自己找根绳子上吊!

别忘了把买绳子的钱留下!

”这种。

然后他的球员们就把土耳其打成了7:2。

接下来八强面对南斯拉夫,赫贝格尔也玩了一把花招:他告诉球员,南斯拉夫赛前给两位球员颁奖是为了表彰他们这场比赛会取得的成就(其实那就是祝贺国家队比赛一定场次),结果居然有人信了。

莫洛克打出职业生涯最佳一战。

德国队依靠对手乌龙和终场前反击进球晋级半决赛。

对阵奥地利是很好的复仇机会,主要在于1938年在法国奥地利人的内讧。

不过当时人们认为奥地利希望更大。

他们之前7:5击败东道主,成为世界杯至今单场进球最多。

奥地利主要问题在于这场上了之前坐替补的老门将,结果德国人一顿爆锤6:1,轻松进决赛。

说白了,赫贝格尔知道,球队实力打到这里不算什么问题。

但想再进一步?

看看匈牙利什么样子吧。

他用了几招:兴奋剂这个其实更多是源于之前战争时候的经验——1940年闪击法国的时候装甲部队和步兵彻夜高速行进,德国军方准备了大量安非他命药片,到了战争后期俄国战线上的惨烈,国防军不靠着这个怎么撑下去?

结果赫贝格尔把这个也用到决赛了,其实算病急乱投医,这玩意可以让士兵撑住守住阵地,足球赛又不是斯大林格勒。

真正管用的招数是阿迪达斯的可更换鞋钉的新式球鞋。

阿道夫·达斯勒靠着同乡关系和嘴皮子成了赫贝格尔的亲信,本来是想借着国家队的世界杯推销自己球鞋赚个钱而已。

但他拿出的更换鞋钉的新发明倒是让赫贝格尔想到了特殊天气(比如雨雪等)下面作战的必要性。

另外,赫贝格尔信赖的劳滕队长大瓦尔特战时在巴尔干战场的伞兵部队服役,强行军导致他一见到大热天就状态全无,雨天最开心。

德国人后来叫雨天Fritz Walter Wetter,很贴切。

决赛不用赘述了。

雨天给了德国人最大的帮助。

还有下半场前十五分钟图雷克的神级扑救。

那场比赛的解说一战成名,大呼小叫的原声后来被大导演赖纳·法斯宾德搬到他的电影结尾——终场哨的一刻煤气爆炸,火光中幻灯播放从阿登纳到勃兰特的几位联邦总理头像。

好好黑了这个共和国一把。

最后补充一句:这也是“用人不疑”和“固定班底”的胜利。

电影开头曾有过一段:记者先生回家听收音机结果被新婚老婆抓住。

那场比赛就是当年全德锦标赛的总决赛(德国人自从1904年开办全国锦标赛赛制,直到1963年才改成德甲联赛。

此前这个锦标赛有点当今欧冠联赛或者NBA的意思——各个地区分区打联赛,各区联赛冠军或第二汇总打冠军赛,最后汇总两家在柏林奥林匹克球场决战):当时赫贝格尔最信赖的是统治德国足坛的“普法尔茨红魔”凯泽斯劳滕,他们在1951和53年两次拿到德国冠军。

结果就在世界杯前一个月这场决赛,作为卫冕冠军的劳滕在汉堡人民公园(战后不在柏林办了)决赛1:5被汉诺威96杀得体无完肤。

赛后报纸猛攻赫贝格尔要他放弃劳滕球员主导国家队的格局(弗里茨和奥特马两位瓦尔特兄弟、利布利希,还有最年轻的埃克尔——他在决赛盯死希代古提被认为是赫贝格尔的致胜招数),但这位小个子的教练的回答是:这届世界杯,他一个汉诺威的球员都没带!

就像后来德瓦尔面对拜仁帮舍弃舒斯特尔一样——德国队总是要维护团队第一的原则、发挥最强俱乐部团队的组合能量。

 6 ) 关于伯尔尼的奇迹

看电影之前,正好看到朱先生的一篇影评,他YY了一部分剧情,我酌情修改了一下。

我是德国人,一名前帝国的军人。

二次大战应征入伍之前,我,我老婆,一儿一女, 住在一个叫做埃森的小镇上。

德国战败后,我作为一名纳粹战俘,被带到俄国接受改造。

在战俘营里,我吃了许多苦,并险些饿死。

11年后,我被释放,幸运地回到了故乡。

那天,我的老婆带着三个孩子来车站接我。

车站上人很多。

几分钟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该死的错误。

一个年轻姑娘朝我走来,我以为她是我的老婆,于是我把她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并叫出了我老婆的名字。

结果,你猜怎么着?

那个姑娘告诉我,她的名字叫Magret。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我女儿的名字。

看到这一幕,我老婆哭了。

她身边站着一个脸上长满了雀斑的男孩。

我问她那孩子是谁?

她说,他是我们的小儿子,是我离开后9个月才出生的。

说真的,这件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

和家人分开了十多年后,现在我只有一种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无法跟老婆温存。

有一天,我用眼神把女儿从一家舞厅里叫了出来,原因是她跟一个当兵的年轻人在一起跳舞。

她很不高兴,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我的小儿子喜欢踢球,是个球迷。

我想,这是从我这儿遗传的, 因为年轻时候我自己曾在一家足球俱乐部踢球。

但他就此事和我套近乎的时候,我粗暴地否认了,而且还嘲笑了他的球技。

他有一个朋友,最近应征到国家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了,他天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等着看他的朋友。

有一次,我在教堂看见他,后来才得知他是在为他的朋友向上帝祈祷。

我把他训斥了一顿,告诉他在教堂为这样的事情祈祷,有损教堂的威严。

看到他一脸困惑的样子,我抬手就给了他一个耳光。

我的小儿子很伤心,他选择离家出走,去找他的朋友。

我在车站堵到了他,回去给了他结结实实一顿痛打。

我的老婆看不下去了,找我谈话。

她说,我知道你受了许多苦,很委屈,可你似乎并不想要别人了解你,也不想理解我们。

我们大家都爱你,都欢迎你回来,可你一回来,却把什么都变得一团糟。

我总想成为这个家里的男子汉并成为一个好父亲,可却事与愿违,在每件事情上都出错。

我想,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老婆生日那天,我送了小儿子一只足球。

那可是我大老远跑到东德去买来的。

小儿子高兴极了。

可就在当天,我却犯了一个连上帝见了也会生气的错误:我把小儿子的两只宠物兔子杀了吃了。

看着他伤心地跑出家门,我只感到无地自容,真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我的大儿子因为我和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了。

看来,事情很严重。

我必须做点什么。

德国队进入了世界杯的决赛。

夜里,我把小儿子从睡梦中叫醒。

我借了车,带他去瑞士一个叫伯尔尼的小城观看这场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比赛。

在此之前,我听小儿子说起过,只要他在场,他的那位朋友就会进球。

我的小儿子很感动。

他一定连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带他去看比赛,想不到我原来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父亲,而不只是一个动不动就打他耳光和只会杀死他的兔子的刽子手。

当然,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我又找回了父亲的尊严和自豪感。

我甚至觉得自己很慈祥。

我们在下半场开始时赶到体育场。

上半场打了个平手,下半场,因为我的小儿子及时赶到,总体实力上差对手很多的德国队赢了。

不过,在我的内心里,我自私地认为,德国人之所以赢得这场比赛,不是因为我的小儿子,而是因为我。

当然,你怎么认为都可以,我想要告诉你的,不过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这部电影,就是《伯尔尼的奇迹》。

我现在仍然活着。

没有人认为我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我和家人相处得很好。

 7 ) 德国男儿偶尔也是可以哭一下的

日耳曼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大陆民族,历史极其悠久,大部分时间却处于痛苦之中。

但是日耳曼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迹民族,在时间长河中多次唱响震撼全人类的辉煌篇章。

如此多的苦难和荣耀,当然会引起在百余年来受到无数屈辱却决不放弃自己的辉煌年代记忆的中华民族的强烈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马克党众多的原因。

伟大民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苦难最为深重的时刻,会有英雄人物奋发而起,带给整个民族新的自信和力量。

中国有孙文等前辈前仆后继、无计生死,这才有了中华的新生;日耳曼则有李斯特在各邦国奔走游说、俾斯麦在啤酒馆立誓统一,这才有了德国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皇在镜宫加冕的辉煌。

但是日耳曼的路程总是充满曲折,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天生就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反复地失败每次都会给这个民族带来自我怀疑。

不过,那种英雄也会随之而来。

二战结束后,日耳曼分裂为三个国家,作为民族归属感核心之一的东普鲁士更是割让出去。

在这个时候,西德在世界第一运动中取得世界冠军的震撼简直无法想象。

在民族衰弱时,体育运动的成绩对民族自信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的乒乓球和女排。

影片中的父亲在苏联战俘营十一年后重返家乡,这个过程尤其让人心酸,苏联没有签署保护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对自己军队中的被俘人员按照叛国罪对待,可以想见德军战俘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成千上万人饿死、要靠幻想和偷窃来抑制饥饿感、盼望明天早上能够醒来、大腿能一只手握起来……当战俘最终回到家乡时,为了不表现出自己收到的伤害,则会以冷漠和严厉对待家人。

影片中父亲的角色就是整个德国的缩影:生活在战败的阴影中,无法重新正常的面对生活。

最终足球改变了这一切,通过足球战俘从阴影中走出来,正常的与下一代交流;足球的奇迹胜利则把战败的迷茫扫除。

不过我想还有一个隐喻:足球是圆的,胜败无法预料;所以也要怀着一颗冷静的心来面对各种各样的胜负。

 8 ) Deutschland

今年俄罗斯世界杯,德国队小组赛第一轮爆冷输给墨西哥的比赛我在现场。

墨西哥球迷占领了卢日尼基,整个球场70%都是墨西哥人,从洛萨诺打进领先德国的进球开始,整个球场就一直响彻着墨西哥人的歌声。

当比赛还剩80分钟,德国队依然1球落后,此时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德国大哥起身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这让我想起了《伯尔尼奇迹》里决赛中的女记者,她的呐喊带动了全场的德国球迷,从失望中走出重新为德国队摇旗呐喊,后来的德国队有如神助最终逆转匈牙利夺冠。

我开始想象电影里的这一幕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如果能亲身经历一次这样的大逆转对于一个足球迷来说会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尤其是在世界杯的赛场上。

于是我加入了身后的那位德国大哥,一起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

可是事与愿违,毕竟卢日尼基球场太大,而我们周围几乎都是墨西哥人,我们的声音被墨西哥人的歌声淹没,场上德国的天才球员们的进攻也被墨西哥铁血的防守淹没,整场比赛碌碌无为,场上与场下德国都完败于对手。

而对于墨西哥人来说,这场比赛就是他们的伯尔尼奇迹,他们众志成城战胜了拥有大批顶级球星的世界冠军德国队,就好像当年那支年轻的德国队战胜了拥有那个时代最伟大球员之一的普什卡什的匈牙利队一样。

这就是足球的魅力。

 9 ) 本片的暗线:50年代的左派

本片的片名叫《伯尔尼奇迹》,但实际上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二战结束后不久德国民间的状况,通过一个小家族的矛盾折射战争问题给德国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暗示这次世界杯冠军对德意志重振的象征意义。

我以前有篇豆瓣文章(见《施佩尔和希特勒》观后感《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提到一个观点:二战结束初期,被美军独自占领的日本为讨好盟军,积极批判二战历史问题,而被苏联、盟军分别刮分的德国,伴随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立即开始”,仗着双方都急需要自己站队,于是趁机淡化历史问题,拒绝反省战争过错。

那么德国是从何时开始走向反省二战的呢?

答案就是从50年代左派兴起开始。

出生在1939年之后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本身的具体记忆,分别受到盟军和苏联洗脑的新一代德国青年,出于对自己“被塞进”的教育知识的认知、以及中二时期的逆反心理,对曾经支持纳粹的父辈们持反感态度(这点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天朝不乏把温格中的父辈当傻B看的后辈存在。

所以无论纳粹盟军苏联,都把握住了中二青年头脑最好控制和影响这一点)。

本片一共有三条主线,以拉恩为视角的足球比赛过程、以记者夫妇为视角的见证者、还有戏份最多的球童一家子。

球童马蒂斯一家的设定很有意思,母亲是个保守的普通人,父亲是个二战老兵,哥哥是共产主义者,姐姐向往西方且与盟军士兵友好往来,而马蒂斯则是新时代的球迷。

看似立场水火不容的一家子,却这么生活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我现实中的“五毛”朋友和“美分”朋友,不谈政治的话,就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工人而已,该聚会还是会一起聚会,该玩耍还是会一起玩,该逛街还是会一起逛,谁又会为了那点破政治话题就撕破脸皮,只有在网上互相见不着面的中二病骚年,才会整天吃饱撑着想像自己是勇者对方是魔王必须要打倒之类)。

哥哥深受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的影响,无法接受父亲曾经的“助纣为虐”。

影片中有段对话很值得玩味,很好地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特点,就是在父亲刚刚回来时。

母亲说了句“不知苏联人会怎么虐待他”,而哥哥却有点义愤地吐槽“德国士兵会这么悲惨,是因为没事去惹苏联人”。

妈妈的话语中只有对丈夫的理解,无关政治是否正确。

而哥哥却有非常鲜明的立场站队。

影片中的哥哥是个正面形象,关心弟弟,对东德共产主义存有幻想,最后他选择了和当时大部分德国人截然相反的决定——前往东德。

但片子却也没有丑化东德阵营,故事最后德匈大战时,哥哥也和东德的“同志们”温情地坐在电视机前加油。

父亲和哥哥其实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只不过父亲奋斗了大半生,却找不到这般奋斗的意义,他的中二病伴随着德国的战败而受到重创,所以自暴自弃。

而哥哥则处于正在奋斗的状态,一身热血腔调。

这一家子中,妈妈选择继续当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哥哥选择了左派思想和共产主义,姐姐选择了西式自由,弟弟只爱足球,惟有父亲是个从旧思想向新思想不断地痛苦挣扎、否定、尝试、最终选择初步接受的过渡性角色。

除了东德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西德左派和极端左派(即德国红军)一直是个复杂而头疼的话题。

前几年的一部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德国红军的故事,影片对红军旅恐怖袭击行为持中立化描述的态度也引发了争议。

国家的分裂,使德国成了冷战时期少数同时体验过两种社会的国度。

相比本片的主角拉恩,也许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更有传奇色彩。

瓦尔特是个反战人士,拒绝行纳粹礼,但他也没有逃过被征兵入伍的命运,后来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俘虏,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在战俘们进行足球比赛时,前往观战的苏联军官、我们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同志……是他的球迷,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偶像。

在战俘营期间患上了疟疾的瓦尔特,导致他只能在阴雨天气中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这点在影片中有相关情节(另外雨水也碰巧拖住了匈牙利队的几个射球的滚动速度,从而挽救了德国队的球门)。

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VS美国这场比赛中,德国球员手缠黑纱进行比赛,正是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瓦尔特。

顺道说一下本片的BOSS——匈牙利队的悲惨结局。

由于影片是从振兴德意志民族的角度出发,剧情对匈牙利一方没怎么刻画,只作为被主角KO的BOSS登场。

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历史的话,也许最铁杆的德国球迷也会为匈牙利队抹一把泪。

1954年的世界杯才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王败寇”。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国家急需用各种国际活动来证明自己,体育也就成了重点的选择,在国家倾力培养下的匈牙利队成长为无敌的足球队伍(顺便一提,匈牙利同期还是乒乓球的王者)。

通过技术革新的匈牙利队连续几年难求一败,而在世界杯期间决赛前一直狂虐各个对手:9-0韩国、小组赛8-3西德、4-2巴西、4-2卫冕冠军乌拉圭。

世界杯的意外失利,让匈牙利队成了国家的罪人,队员们纷纷受到审讯甚至酷刑,球王普斯卡什在民众眼中成了“非国民”,而最悲惨的莫过于门将格罗希奇,本人遭到流放,而亲属们全部受到社会排挤失去工作……尽管有这种不幸的命运,匈牙利队在世界杯之后依然所向无敌,直到1956年发生内乱。

普斯卡什等人也外逃西班牙,匈牙利队的强大从此一去不返,彻底沦为弱旅。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若没有这些政治因素的话,匈牙利队依然会很强大,贝利能否在次届世界杯拿到冠军也就成了未知数,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会怎样就让人难以想像了。

1976年8月13日,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普斯卡什与英国的长青树马修斯、皇马王朝的缔造者迪斯蒂法诺、中国的李惠堂、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乌鸦嘴贝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普斯卡什的晚年也很悲凉。

为了给这位昔日的皇马功臣筹集治病的医药费用,皇马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赛后普斯卡什只得到了7000元,赛事组织者带着巨款失踪了。

不久后,普斯卡什去世……这就是1954年匈牙利队所有球员的凄凉结局。

最后扫盲一下:记者线是本片最偏离主线、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这个记者的原型因为在本届世界杯上演了咆哮解说而被德迷奉为经典,所以增加他的戏份显然有照料德迷的成份。

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事实上球童一家的家庭矛盾比伯尔尼奇迹本身更能让我触动。

作为一个12年的“伪·德迷”我其实只是克洛泽和卡恩的粉丝罢,这两人是我的足球“初恋”。

更早之前的比赛就算贝利时代对我来说也只是历史资料般的存在,而没有了他俩的下一届我还能否对世界杯有兴致自己也说不清。

06年卡恩退到替补席上让我大倒胃口,莱曼的出彩发挥让我原谅了克林斯曼;10年德国队中途的失利让我以为这将是克洛泽的结局,幸好本届他继续复出,不但破了肥罗的记录还捧起了大力神杯,长达12年的等待,再也没有比这一刻更幸福的了。

 10 ) 我们只是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一场战争

整体感觉这部电影是一部稳扎稳打的电影,剧情起伏适当,能够吸引人,但又不过分夸张;包含各种元素:家庭,体育,爱情,友情,甚至包括政治;有很多让我激动不已的地方,比如教练和清洁女工的对话的地方,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那应该怎么选择呢?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难道没有道理吗?

也是我很相信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有时事情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虽然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但是看到这个片段,其实就给了我力量。

也许这个片段让我知道了,这个选择的问题,不是我一个人要面对的,而确确实实很多人都要面对。

另一个让我充满力量的地方是教练说的:我们只是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一场战争。

是的,战争有很多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可能会让人气馁,但如果能够不气馁,打赢下一场战役,再打赢下一场战役,那么最终就可能能赢得战争。

换句话说,坚持就是胜利。

《伯尔尼的奇迹》短评

最近对德国好感度直线飙升!当然瑞士本来就这么美..................

7分钟前
  • théo
  • 力荐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让我们激情一把?

9分钟前
  • 大鱼
  • 推荐

足球就是我们的生活~

14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足球可以治愈战争创伤、家庭矛盾、童年阴影和圣俗分别。布鲁诺去了“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东德,不知后来结局如何?

18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这样的垃圾爹会让我胃胀气

19分钟前
  • 小号
  • 较差

这支德国队有点像05年伊斯坦布尔的利物浦

23分钟前
  • 乐天
  • 力荐

从侧面反映了战后德国人的生活,很完整的一部电影,就是缺少高潮点。

25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最后的决赛不够燃~不过毕竟是电影,能把社会问题和足球运动结合的这么好已经很难得了。另外足球绝对是世界最美丽最热血最有凝聚力的一项运动,没有之一。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比足球更能感动我这个球迷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体验是我一生都无比珍视的东西。

27分钟前
  • alexwillows
  • 力荐

大学毕业后又一次看伯尔尼的奇迹,终于理解施罗德为什么要热泪盈眶了

31分钟前
  • andreas
  • 力荐

尼妈放什么原版啊!!!!! 干吗没有字幕啊!!!!!!!! 老子看不懂好不好啊!!!!!!!!!!! 尼妈说什么每句都很清楚很容易听懂啊!!!!!!!!靠 郁闷啊 有木有 有木有

36分钟前
  • 蜜桃小姐!
  • 还行

看前半个小时以为要讲,世界杯:德国阳刚之气的重拾,没想到看完以后发现讲的是,世界杯:德国去爹化。//德国人总是用一种很性冷淡的语气讲又惊悚又激动的事情,蛮恐怖的…//德国人自从这次以后就把足球捧上神坛,但近几年输的体无完肤,仍然人人怀念过去的黄金岁月…aber das macht nichts, 德国人已经不需要通过运动胜利实现精神胜利了…人类真是好骗,赢一场球就可以走出绝望//顺便吐槽一句,里面的德国男的都好丑啊

39分钟前
  • Endehísimë
  • 推荐

较差,难道不是么。

41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较差

其实西德队在小组赛还是淘汰赛针对性废了匈牙利主力,也有服用禁药的传闻等等,但是给战后的民族带来了希望,战胜了堪称50年代宇宙队的匈牙利,可更换鞋钉的球鞋的提及,爸爸带儿子去看比赛,老爸在泥地上倒钩射门等等,真的不错

44分钟前
  • Favre
  • 力荐

还是德国人的视角宏大,直接将体育励志上升到带领民族、国家走出战争阴影上面去了

49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一点也没有拍出足球之热血激情的十分之一,拍运动题材还是好莱坞最拿手,可惜的是美国人对足球没兴趣。

52分钟前
  • Don't Panic!
  • 还行

好无聊……是不是因为我不是德国球迷…

54分钟前
  • 数脚毛比赛冠军
  • 较差

可以再紧凑些。 Deutscher Junge weint nicht.

56分钟前
  • 青山卌蛙小吱喳
  • 推荐

德吹毁掉的是50年代前半段世界上最好的球队,而且使用甲基苯丙胺毁掉的

57分钟前
  • Irreversing
  • 很差

虽然我实在对于那个“24人抢一个球”的游戏提不起任何兴趣,但这确实是一部温馨、轻松、快乐的好电影。

1小时前
  • L.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