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婚姻故事

Marriage Story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亚当·德赖弗,劳拉·邓恩,艾奇·罗伯逊,梅里特·韦弗,阿伦·阿尔达,朱丽·哈基提,雷·利奥塔,马克·奥布莱恩,华莱士·肖恩,凯尔·柏海莫,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婚姻故事》剧照

婚姻故事 剧照 NO.1婚姻故事 剧照 NO.2婚姻故事 剧照 NO.3婚姻故事 剧照 NO.4婚姻故事 剧照 NO.5婚姻故事 剧照 NO.6婚姻故事 剧照 NO.13婚姻故事 剧照 NO.14婚姻故事 剧照 NO.15婚姻故事 剧照 NO.16婚姻故事 剧照 NO.17婚姻故事 剧照 NO.18婚姻故事 剧照 NO.19婚姻故事 剧照 NO.20

《婚姻故事》长篇影评

 1 )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

"This movie gets divors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伦敦电影节。

于是居然提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Noah的新片。

个人觉得是Noah Baumbach最好的电影,高于The Squid and the Whale,也高于Frances Ha。

记得2010年第一次看到小报说Jennifer Jason Leigh files divorce from Noah Baumbach,非常惊讶。

那时候回想起Noah在宣传Greenberg的采访里盛赞Greta,他说, Greta came to our apartment to audition for the role of Florence. She was SO good immediately, that part of me just wanted to shoot her then. 那时候作为粉丝,也不知该说啥,只能感叹一下。

后来Frances Ha出来了,I felt the freshness, so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itterness or bleakness in Greenberg or Margot at the Wedding. I thought, Noah has found a new muse. Good for him. Of course, who wouldn't love such as person as Greta.好像是他们离婚终于settle之后,大概2013年,Noah说,maybe some day there will be a film about this.我当时想,哇,太personal了。

估计要等feelings are settled才能拍。

结果居然来得这么快。

中间还拍了三部别的,While We're Young, Mistress America, 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oah还是挺工作狂的。

我非常感动的是Marriage Story基调这么温暖,there is a lot of love. I can see the conflict. But I don't see any bitterness.而且Noah对两个角色的视角呈现都比较公平。

虽然好像Charlie所经历的现实苦难更具体(找律师,纽约LA两头飞,布置房子etc),但能感到他对Nicole的角色是很欣赏也很同情的。

开头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Nicole的清单太美了,结尾又有呼应。

Noah写剧本写人物真是一流。

两位演员都超好。

我觉得Adam Driver胜一筹,说真的。

这两个人都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里光彩夺目的星星。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总要有一颗星星稍微黯淡些,无法独一无二地闪耀。

Noah是在用离婚的故事来探讨婚姻,和其中的he/she narrative。

说实话,我觉得Charlie的角色的确是有一点自大,Nicole相比起来是个更加无私的人。

Noah对女性的理解我还是很欣赏。

关于社会对女性/母亲的unfair expectation,Laura Dern的那段独白精彩绝伦。

Noah让我最爱的是他的幽默感和细节:Adam Driver的万圣节打扮,他的意外受伤,他拿停车票的尴尬,等等。

Wallace Shawn的段子太扯了。

哈哈哈。

很多细节都是有心者更能enjoy。

什么27岁拿Tony会mess you up —— Noah拍第一个电影时他才26岁。

Charlie的theatre company叫Exit Ghost —— Noah在reference他挚爱的作家Philip Roth。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Nicole去纽约看戏时遇到了Charlie——这也是Jennifer和Noah相遇的故事。

Nicole妈妈家的墙上有一副裱起来的杂志文章叫Scenes from a marriage——NYmagazine的确有一篇2007年写他们俩的文章,叫Scenes from an indie marriage.Noah用了Sondheim的Company也实在是不能再贴切。

我觉得这个他一定是想用很久了。

唯一不那么喜欢的是两人真正恶言恶语的那个scene。

真的会这样吗?

明明都是很文明理智的人,却说那么难听,那么伤人的话。

也许Noah觉得没有爆发的divorce是不真实的。

我想他是对的。

但个人觉得这个scene有点way over the top。

这是一个很modern的divorce。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另一种生活,只能把爱搁置。

和很多事情比起来,爱情不那么重要了。

像Nicole写的,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October 2019

 2 ) 关于亲密关系的残忍而温柔的真相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

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

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

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

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

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

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

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

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

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

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

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

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

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

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

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

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

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

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3 ) 浅谈墙上照片的细节

Nicole在Nora的办公室袒露心声的时候,我注意到Nora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很奇怪的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好在哪里?

为什么要拍游客在美术馆看画的背影?

摄影师拍这张照片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这张照片的构图的重心全挤在右边了,左边多出一张小画,还故意留着一把空椅子?

这是我当时注意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

这张照片的原图我没找到,但因为它的场景特别像是在米兰的布雷拉画廊里拍的,而我正好这几天想去布雷拉逛一圈,于是就有了去布雷拉找照片里的这张画的打算。

果不其然在布雷拉里找到了:

布雷拉应该是在这几年修整过了,不但墙壁颜色换了,许多展品的位置也都换了,因此摄影作品里这幅画左边挂着的小画也没有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原图:

这幅画是由意大利画家Paolo Veronese为威尼斯修道院画的Cena in casa di Simone(《在西蒙家的晚餐》),是Veronese晚餐系列中的一幅作品。

作品描绘了西蒙请耶稣吃饭,耶稣赦免罪妇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

在宴席中,西蒙告诉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当地的罪妇,耶稣却回答西蒙:“我来到你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洗我的脚,并且用她的头发擦干。

你没有用亲吻礼仪欢迎我,但她却从我进来以后就不停地亲我的脚。

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膏抹我的脚。

我告诉你,她所表示深厚的爱证明了她许许多多的罪都已经赦免。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主体和重点都会被放在画面的中心,但Veronese却在画面中心位置画上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在为食物缠斗的过程。

而作品的重点——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却被画家放在了画面最左边的位置。

耶稣并没有在看抹大拉的玛利亚,而是在观察画面右方宴席中发生的一切。

他在看大人,看小孩,看猫狗,观察着人间发生的一切世俗情节。

现在再回看那张摄影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摄影师会把最左边的那张椅子空出来了。

摄影师模仿Veronese的特殊构图,让耶稣的观察对象透过二维油画,同时也囊括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而在《婚姻故事》的这个场景里,导演也同样模仿了摄影师的构图方式,将Nicole放在了沙发最右边的位置,再一次升华了油画原作中耶稣观察着右方发生的一切世俗故事的场景。

这是Nicole第一次和Nora会面的场景,此时Nora正坐在左边在聆听Nicole倾诉。

Nicole最后一次在办公室和Nora交谈的时候,Nora告诉Nicole,女人自古以来就负责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而人们却可以接受男人不负责任。

耶稣死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母亲,创造耶稣的上帝不仅没出来帮一下忙,连他的母亲在受孕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塞佩都没有出来贡献一颗精子。

--摄影师在构图的时候,将左边的一幅小画也拍了进去,弥补了左边座椅的空缺。

尽管在布雷拉里这幅小画已经没有了,我还是找到了这幅画的原作,是一个画家描绘耶稣降临的自画像。

Palma il Giovane

 4 ) 再看一遍,决定再加一星,附上劳拉邓恩那段牛逼的台词

People don’t accept mothers who drink too much wine and yell at their child and call him an asshole. I get it. I do it too. We can accept an imperfect dad. Let’s face it. The idea of a good father was only invented like 30 years ago. Before that, father was expected to be silent and absent and unreliable and selfish and can all say we want them to be different. But on some basic level, we accept them. We love them for their fallibilities. But people don’t absolutely accept those same faillings in mothers. We don’t accept it structurally and we don’t accept it spiritually. Because the basis of our Judeo-Christian whatever is Mary, Mother of Jesus. And she is perfect. She is a virgin who gives birth, unwaveringly supports her child and holds his body when he’s gone. And the dad isn’t there. 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God is in heaven.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idn’t show up. So you have to be perfect and Charlie can be a fuck up and it doesn’t matter. You will always be held to a different and higher standard. And it’s fucked up, but that’s the way it is.

 5 ) 心碎预警,这部颁奖季热门片真实到哭泣

今年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得主《小丑》已在一个月前与国内观众“正式”见面,引发了又一轮热烈的讨论。

尽管《小丑》叫好又叫座,但这绝不代表本届电影节的其他入围电影就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了,恰恰相反,还有一部非常耀眼的佳作。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给出了94分的超高分,全年仅次于奉俊昊的《寄生虫》,和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爱尔兰人》同分。

《寄生虫》(2019)尽管在威尼斯颗粒未收,但本片堪称是无冕之王,在国际媒体场刊评分中以3.95的超级高分位列榜首,榜单中排在第二、三位的是近期又陷入风波的波兰斯基新作《我控诉》(3.7分)以及《小丑》(3.4分)。

在此后不久的多伦多电影节中,它又获得了人民选择奖的第二名,得票数仅次于另一部颁奖季热门影片《乔乔兔》。

《乔乔兔》(2019)作为一部小品电影,本片能收获如此的高口碑,实在是让观众们很难不期待——

婚姻故事 (2019)8.5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诺亚·鲍姆巴赫 / 斯嘉丽·约翰逊 亚当·德赖弗从片方放出的所有包括海报、预告在内的物料中,观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双视角”的电影。

和预告片片段一样,影片开场向观众展示了过去种种生活中快乐片段的回溯,配上两位主角各自的画外音和相当柔和欢快、充满爱意与忧愁的配乐。

男主查理(亚当·德赖弗 饰)讲述着女主妮可(斯嘉丽·约翰逊 饰)的善良温暖,以及作为演员的天赋;而妮可则介绍着查理作为剧作家的自信、极具创造力和作为父亲的体贴负责。

《婚姻故事》角色海报通过这一场相当漂亮的“相互介绍”,观众们会了解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与角色的距离被迅速拉近。

这一场戏也同时强调了男女主角之间的认知了解和相爱程度之深——毕竟就是一段“撒狗粮”的戏。

但是在随后的场景电影便迅速揭示出故事的“真相”,查理和妮可正面对着婚姻破裂的问题,他们正在接受调解人的调解,而之前的画外音正是他们在调解人的要求下各自所书写的自己欣赏对方的优点及原因。

电影以一种非常高效又温暖的叙事节奏打开了这个看起来可能没那么温暖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离婚的“婚姻故事”。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对于影迷来说也不是生脸了,作为一个创作型电影人,鲍姆巴赫在导演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后也持续贡献着包括《弗兰西丝·哈》、《美国女主人》、《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在内的作品,同时还担任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诺亚·鲍姆巴赫这位电影人的风格可以用“话痨”一个词来形容,大多是絮絮叨叨的角色们因各种各样的琐事或烦恼而困于生活,场景流转于各类日常生活环境,关注的也都是年轻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和友情亲情爱情的追寻和困惑。

这种来源于创作者真实生活体验的角色和故事类型,非常容易让观众们找到共鸣和代入感,也因此颇受追捧,成为一个独特的类型:呢喃核(Mumblecore)。

尽管未必算是呢喃核的典型,鲍姆巴赫也明显吸取了这个类型的精华元素,在影片中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非常话痨但却无比生动可爱的角色,这一次的《婚姻故事》也是如此。

随着影片故事的推进,观众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正在离婚的双方,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知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他们的优点缺点,他们的想法抉择,他们之间的爱和最终走向离婚的原因和背后的挣扎纠结。

以人物角色为核心,那么影片的质量自然和演员的表演直接相关,好在《婚姻生活》确实呈现出了两位主演极佳的表演状态和成果。

虽然他们都有着好莱坞影片相当顶级的角色以及背后带来的知名度(亚当·德赖弗是最近《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大反派凯洛伦,而斯嘉丽·约翰逊更不用说,挑大梁担纲主演的漫威《黑寡妇》明年就会上映),但不同于漫改电影或科幻商业片中的角色设置,在《婚姻故事》这样一部现实题材影片中,主要角色必须做到贴近生活有血有肉才有可能让观众信服,进而感同身受,这对演技的要求会更加直观。

事实说明,在没有了好莱坞重点项目的桎梏后,两位的表现明显更加随性自然同时充满活力:查理的自负和强势在他作为戏剧导演作为艺术家的时候是优点,但是在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婚姻的一部分时,则化为了傲慢与直男癌所共有的理所应当;妮可对于情绪的敏感让她成为一个好演员,但是在感情生活中这又和怯于开口沟通一齐成为了婚姻破裂的导火索之一。

种种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细节被两位主演表现得恰到好处很有层次,自然也让角色们更加生动,也能让观众更能看清他们关系中的幸与不幸。

结束了前半段的情绪积累后,影片在后半段带来的超强表现力也足以让大家目瞪口呆。

在一场相当长的长镜头里,查理和妮可先是在就离婚的一些具体事务进行讨论,但是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双方开始翻起了旧账相互指责,而这种指责很快便升级成为了争吵。

起初的争吵还有些内容和由头可言,但当双方都失去理智完全被愤怒支配后,争吵便演进到了相互谩骂诅咒的地步,甚至还伴随着砸东西摔家具的暴力行为。

等到冷静下来,双方才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他们又对彼此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但这种伤害似乎也不是最后哭着说对不起就可以弥补缝合的。

这一场堪称近年来最佳的吵架戏,呈现出了一场真实的“吵架现场”,两位演员用极强的爆发力配上影片室内场景的长镜头调度,让极有力度的情感肆意爆发冲击着每一位观众。

就现场观感而言,这一场戏结束后大家都纷纷松了一口气,有些观众还默默抹了抹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滴,毕竟争吵是一个非常私人但同时又非常有共性的生活体验。

尽管聚焦于离婚主题,《婚姻生活》同时又是富有温情的,特别是在有他们八岁的儿子亨利参与的情境中。

也许查理和妮可算不上好丈夫好妻子,但他们一定是在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而影片聚焦的主要矛盾也在于他们所争夺的抚养权方面。

尽管婚姻破裂,但是亨利始终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同时也是他们得以保持联系的一大“借口”,而两人对亨利的关心和争相照顾(甚至查理还闹出了很多笑话),同样也是双方对于婚姻失败和对彼此愧疚及遗憾的弥补。

通过这样的设置,影片勾勒出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许离婚不一定是一个悲剧结局。

当然,作为贯穿全片的悬念,两位主角最终的结局如何,还是需要观众亲自去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鲍姆巴赫这一次没有像之前一样将影片的故事扎根于纽约,而是将城市变成了叙事背景,设置出了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背景。

这样的设置既给电影带来了一点“百老汇VS好莱坞”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大了影片所聚焦的群体范围——这一次的故事不再是纽约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而是扩大到全美国甚至全世界中产家庭所可能面对的情感困境和婚姻问题。

从这一部最终收获的反馈看来,鲍姆巴赫确实也有向前大迈一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

当然,导演能不能成为新的大师,甚至成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还需要之后的作品逐步验证。

但毫无疑问,《婚姻故事》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之一。

 6 ) 如果早知结局的破碎,我们还是否相爱结婚?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查理在读妮可写的关于他的小传,泪眼朦胧。

银幕外的我都有些感慨万分。

当初的我们是多么美好,如今的我们却不得不分道扬镳。

弗兰西丝·哈式的开场,轻巧欢快,却是转瞬间逝去。

然后开始漫长的离婚絮语。

电影不耐其烦的用大段琐碎的日常对话,来讲述这段破裂的婚姻,来构建他们岌岌可危的关系,甚至来考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忠诚:我们会不会因其“啰嗦”就这样睡去。

他们假装一切安好,幻想彼此友好的结束一切。

却又在彼此的不信任中,放弃妥协和默契,最终法庭兵刃相见。

妮可在不断的磨合和退让中,迷失了自我,她发现自己并不是独立于查理之外的东西,而只是他的“物品”而已。

查理以为妮可还会乖乖听她的话,可以和他“友好”的离婚。

他错了,妮可的强韧让他措手不及,甚至逼得他崩溃。

他反击,和妮可最终来了一场长达十分钟的撕逼戏。

当查理向妮可骂出那些恶毒肮脏的话语时,他无助的哭泣,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离婚前所能保持的那点体面已经丧失殆尽。

他彻底变成一个狼狈的犬。

这就是婚姻的残酷。

与其说电影讲的是离婚的事,不如说它在反推一件事:我们为什么相爱结婚?

如果早就知道这个破碎局面,我们还会不会结婚。

爱情难料,婚姻之后的事也太难料,留给人只是无限的唏嘘。

爱情啊,最美好的样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当一切皆是惘然,我们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心里藏着彼此。

就像最后妮可给查理系鞋带,那是婚姻的惯性,那是爱情的余韵。

 7 ) 《婚姻故事》使我成为坚定的反婚姻者

诺亚·鲍姆巴赫的新片《婚姻故事》上到Netflix,今晚看了,难过又气愤。

一肚子的气不知从哪里出,上脸书写了几句反婚姻的话,明知我的脸书朋友会认为我脑子有问题,who the fuck cares.我的气主要是针对利欲熏心的,狡诈的,邪恶的,满嘴谎言的美国律师。

《婚姻故事》是21世纪的《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

夫妻离婚,赢的只有律师,其他人全是losers。

话说这个道理美国人都知道,但到了离婚的关头,连聪明人都能昏了头,花掉全部积蓄背上债务找律师打官司,为了什么?

就为一个破孩子。

所以我在脸书上说,要想彻底避免陷入这种危机要做到两点:1)只相爱同居,永远不结婚。

婚姻的价值和必要性几千年来被过度渲染拔高了,hugely overrated。

2)如果你脑子进水结了婚,千万不要生小孩,孩子是导致你失去自由的根源之一。

我们这个星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电影2小时10分钟,每一分钟都抓住你的神经。

你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原本体面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一对本来相爱,后来也互相关心的人,身不由己入魔附体地互相折磨。

并不是他们想蓄意整治对方,而是他们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精神脆弱时容易听来自律师的谗言。

等他们失去了一切后才明白他们不想那样。

疯了,输了,最后静下来了。

也许生活还能重新开始,但失去的永远回不来了。

两个演员,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和斯嘉丽·约翰逊演技精湛,尤其是亚当,自然的就像是真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介绍他时都指明他是印第安纳米沙沃卡人,而大陆介绍他都把他说成加州人,他的确是在加州出生的,但他母亲是我们这个米沙沃卡小城土生土长的人,亚当七岁时随母亲从加州搬回来,亚当一直读完米沙沃卡高中才离开。

所以,亚当·德赖弗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人好不好。

亚当·德赖弗是个非常异类的演员,他演《帕特森》时引了起我的注意,希望大家去看那部独立制作的片子,是我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一。

亚当和其他好莱坞演员非常不同,好莱坞大多数演员没读过书,没几个本科毕业。

亚当是从名校茱莉亚学院戏剧系毕业的。

他住在纽约不住好莱坞。

说实话,在洛杉矶和纽约之间,我一秒钟都不犹豫会选择纽约。

纽约有文化。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美国人对他不陌生,也许国内看他的片子不多。

我记住了他是因为他的伴侣是我超喜欢的导演/演员格蕾塔·葛韦格!

我以前介绍过格蕾塔·葛韦格的电影《弗兰西斯哈》,这是他们两人一起编剧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讲格蕾塔·葛韦格自己的故事。

今年这一对伴侣都业绩不凡,诺亚·鲍姆巴赫导演了《婚姻故事》,格蕾塔·葛韦格导演了《小妇人》。

两部电影都是明年问鼎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年底是好电影出笼的季节。

下一部将是《小妇人》

 8 ) 为什么婚姻要讲输赢

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

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

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

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

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

”会有用嘛?

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

”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

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

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

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

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

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

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

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

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

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

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

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

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

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

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

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法律的现实意义#

 9 ) 从一开始就奔上离婚的轨道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婚姻故事》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唯一的一部“小题材”电影——它关注个人情感,而并非社会与历史。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编剧,他经手的影片,大多是自编自导。

看过诺亚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关系。

从2005年的处女作《鱿鱼与鲸》,到今年广受好评的《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似乎执着于理清“家务事”,《婚姻故事》算是他最新的成果汇报。

但这最新的成果让很多观众难过,一边流泪一边看的人不在少数。

考虑到导演从前的影片多少都有些喜剧成分在,《婚姻故事》却结结实实戳到许多身在围城之中的人的痛点,还是那种闷闷的、积聚在胸口、无力释放的痛楚。

不少观众形容《婚姻故事》过于真实。

的确,这部影片讲了个真实到有些俗套的故事——一对本来体面的夫妻,在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开始互揭伤疤、恶言相向、锱铢必较,说好的和平分手,最终变成了发现丑恶对方与丑恶自己的恶性循环。

然而诺亚·鲍姆巴赫并不是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故事那么简单。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给我看戏剧的感觉,尤其是几场长对白的室内戏,从布景、台词到演员移动的轨迹,都像极了剧院的舞台。

为此,诺亚·鲍姆巴赫精心设计了失衡与矛盾,让夫妻二人共同跳上舞台,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剧中,针锋相对。

首先是男女主角的身份——一个导演,一个演员。

二者的角力从这种设定上就开始了。

舞台之上,演员需要听从导演的指挥。

影片前段反复出现妮可排练的镜头,她在查理的安排下,处理角色的一举一动。

这正映射了二人婚姻中的状态——导演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妮可进入洛杉矶的剧组之后,在定妆时向导演表达自己对剧本的意见,而紧接着的下一幕,便是经人推荐,认识了离婚律师诺拉,从而改变了离婚策略。

这两幕之间的转换,从妮可不再只作为乖乖听话的演员,铺垫出她通过离婚再次主导自己生活的故事走向。

影片最后,已经离婚的二人再度聚在妮可在洛杉矶的家中。

查理被告知妮可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妮可对查理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你对导演这个工作这么痴迷。

”此时,完成从演员到导演身份转变的妮可,终于以对等的权力人出现在查理面前。

二人曾经在婚姻中失去的内在平衡,以离婚的方式找回了。

另一重角力的设定在于地点。

纽约和洛杉矶对于演员导演这样的业内人士,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选择。

查理“比纽约客还纽约客”,而妮可的家与事业起点都在洛杉矶。

诺亚·鲍姆巴赫故意安排了这样的冲突,是想看看婚姻里的双方如何处理。

在二人前期的角力中,妮可一直是压不住秤砣的那一方,所以她跟随查理在纽约生活多年,甚至无法说服查理接手在洛杉矶的项目。

妮可选择从洛杉矶起诉离婚,打破了这种失衡的状态,从那之后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给了洛杉矶。

查理被逼要找洛杉矶当地的律师,要频繁往返洛杉矶,要在洛杉矶租房,直到最后被法官判定,这就是一个洛杉矶的家庭,孩子应该要生活在洛杉矶。

在查理眼中,妮可去洛杉矶只是为了工作,不管二人离婚与否,她都会返回纽约。

妮可的坚定迫使他在一片慌乱中适应这个他讨厌的城市,直到最后为了儿子接受了在洛杉矶的短期工作。

二人的生活重心从纽约转移到洛杉矶,这是查理与妮可之间力量天平的又一次校准。

很难说清在这样的角力中,诺亚·鲍姆巴赫究竟偏向哪一方。

他给了妮可更多的理解,但同时也对查理的出轨行为轻描淡写。

不过不管怎样,他对婚姻的理解都是真实且深刻的。

他让查理与妮可矛盾到达顶峰的那场争吵,字字句句,都是婚姻关系中才会有的愤怒、挣扎与无力。

是的,在这场离婚官司里,每个人都被现实敲打,一脸菜色。

这么说好像也不全对,至少妮可的律师诺拉就不这样。

由劳拉·邓恩饰演的诺拉,是个非常出彩的配角。

她美丽且风情,更是永远穿的最艳丽性感。

她没有查理律师的咄咄逼人,嗲声嗲气却又招招致命。

这是一个颇有些女权倾向的角色。

在双方第一次出庭面对法官的片段中,查理的律师企图用妮可曾经在电影中露点的行为贬低妮可,诺拉在第一时间指出这是“荡妇羞辱”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她脱掉了西装外套,在法庭上露出粉色低胸的裙子。

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对方律师的“荡妇羞辱”。

诺亚·鲍姆巴赫能在剧本中写出这个细节,我是佩服的。

但诺亚特地安排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妮可身边,也许是在表达——婚姻中逐渐丧失自我的妮可们,如果想要实现与查理们的权力平衡,需要诺拉这样一个女权带路人。

无论如何,到了诺亚·鲍姆巴赫如今的年纪,他应该不会再带着苛责的目光审视婚姻了。

所以,这场名为《婚姻故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奔上了离婚的轨道,纵观全片,就连儿子亨利都没有企图让二人破镜重圆。

婚姻就像一场打了太久的战争,当其最终结束的时候,战胜方少有雀跃,战败方也无暇悲伤,双方都只是暗暗庆幸,这场战争它终于结束了。

PS. 关于两位主演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就不需要我再夸了。

 10 )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什么

我们一生极尽所能 想要追求的 无非是被看见 情绪被看见 人格被看见 价值被看见 需求被看见 每一丝点滴的起伏都被看见但是现实中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看见 于是有了理解 包容 接纳 沟通也有了放弃 结束 逃离 叛逆 自闭没有好与坏 没有输与赢 当我们来到人间 一切就以时间的方式进行 婚姻不是故事 也不是事故 不必惧怕 也不必欣然前往 你迷情黑暗 也可以信仰光明

《婚姻故事》短评

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人生最可悲的是什么吗?—爱而不得,得而不爱。—那并不可悲,那只是人生而已,当你有天死去,临死前记得的偏偏是这些,可以称之为遗憾的东西。—那什么才叫悲哀呢?—大概是你明明深爱一个人,却无法懂得他的一切,于是错将他的善理解为懦弱,误将他的在意解读成固执,最终将他的厌倦视作背叛,再将你们两个人的过往变成错误。—这就是婚姻的本质吗?—婚姻的本质是孤独,正如人生的本质一样,人们总想做成点什么,总想和一个人厮守,或是成为什么人,最终却把完整的自己搭了进去。—那爱注定是虚伪吗?—没有比爱更真实的了,所以一个人才必须独自承受他的那份孤独。

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8分钟前
  • Euthyphro
  • 力荐

外国的婚姻我看不懂

11分钟前
  • 柯基
  • 较差

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离婚,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看了太多宫斗婆媳撕逼剧,所以觉得索然无味?

15分钟前
  • crescentmoon
  • 较差

失望了,不看剧透仅凭片名以为是个伯格曼向的东西,结果看了一部低配版《克莱默夫妇》,本片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处于《克莱默夫妇》阴影之下,包括表演(德莱弗好于斯嘉丽约翰逊),另一部分在试图表现《克莱默夫妇》回避掉的,不可说不必说其它更牛逼的导演用一整部电影的容量才能说清的东西。好的地方就是开场两段读信了,里边描述的内容跟之后的情节对照下传递出的更微妙的情绪是超越于《克莱默夫妇》的。

17分钟前
  • 🌵🌵
  • 还行

看困了。看不进去,感觉我身边发生的故事都比这个精彩。看着男女主都是逃避型的,大段的说着什么,事都是律师做的,就…我还没get到这里值得表达的部分。没有冲突,是一个状态,有必要呈现那么长的时长吗…暂弃。下周末再看。

20分钟前
  • 屁大有
  • 很差

导演目的是让人们不要离婚,但现实恰恰相反,这是让人们只恋爱,不要结婚情节还是有一些细节充满了刻意的设计

22分钟前
  • 闻越
  • 较差

分开了会想起在一起时的美好 在一起久了会吵得天翻地覆 婚姻

25分钟前
  • 一个无情的杀手
  • 还行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现在很流行这么拍电影吗?毫无代入感的剧情,啰里吧嗦的台词,关键男女主角演技真的很差劲

29分钟前
  • 该Yann你去光禹
  • 很差

《蓝色情人节》是真正的Marriage Story,关乎于适不适合;《婚姻故事》不是,它关乎于对与错。 司机和寡姐,如果一定要在两人之间选出一个坏人,你会选谁?也许爱情不分对错,但爱情必有输赢。

3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毫无深度。

3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爱能在瞬间产生,但是恨不行。恨需要积累,有时候就是一口气,一句话,抢先的一步,冰淇淋的口味,失望慢慢积累,直到你忘了事件,凭空剩下一种感觉,那扇合力关上的门就是一切。喜欢看面部细节,有戏。构图也有趣。下功夫了,结尾是标准透视线,中正,导演的意图很明显,这事儿谁也不赖,两个人的事,旁人能懂多少。第5000部了,归零。

41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其实全片掰扯不如adam driver一首being alive唱得精准,设计过头。律师戏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劳拉邓恩看得我要疯了,你在大小谎言里可以这样演,在这里不行。给一切精致的快乐和悲伤打个三星。

44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还行

人生不过一句:我希望你去死。然后接着活着、活着…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那些充满了鲜明的功能性的场景设计和剧情冲突都让人生出疏离感,反而是那些激烈争执后的后悔、书写下的优缺点,那些柔软的部分让人动容且自然。婚姻也许只能坚持一段旅程,但曾经有过的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拆分的。2020-09-29重看。一场离婚让我们逐渐发现双方自然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有各种恼人的缺点,但那些支撑婚姻的美好的东西是怎么不见的呢?也许并没有消失,妮可也说了问题其实一直都在。离婚诉讼让彼此两败俱伤,揭露罪行让我们如此丑陋。渐行渐远中,我们仿佛又找回了一点温柔的体谅。可以确定的是过去无法挽回,但爱会变成习惯和偶尔出现的慰藉。

5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WTF

51分钟前
  • 加路
  • 较差

有句台词写对了,离婚律师会看到一个好人最坏的一面。其实这对夫妻分得不算难看,虽然中间一度有点鸡飞狗跳,但最终还是重归平静互相谅解了。以我之前在律所辅助律师们处理离婚案的经验来看,撕破脸撕得很难堪、离个婚彻底离成仇人、离婚过程充满攻心计和算计、枕边人突然变成最让你恐惧的人的情况真不算少见。至于片中关于离婚律师的情节,怎么说呢…律师这项职业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委托人的利益,而不是判断谁对谁错然后拥护对的一方的利益(现实如此),一旦离婚诉诸法律,其在法律意义上的“和平解决”和夫妻双方自己所以为的“和平解决”根本就不再是同一个概念了。

56分钟前
  • 影沫
  • 力荐

虽然真实 不太喜欢

60分钟前
  • Saintman
  • 较差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