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感觉?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去世172800人,每小时去世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生不由己,死有选择但没有决定权。
大部分的死亡是无法预告的,就像这部电影里所记录的死亡,它总是突然降临,没有预兆,让活着的人猝不及防。
在毕业典礼前夕的聚会上跌倒意外身亡,上一秒还在和同学兴致勃勃的讨论星座准不准。
在马路边停下来拍照被后方的车碾压过去,前一天还在和弟弟聊这几年出国在外是事情。
在办公场所沉睡中死去,看起来就像只是睡太久了。
受不了这个脆弱世界的自己选择自杀。
被病痛折磨依然牵挂孩子的母亲。
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的长寿老人等等。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说来有趣,现在也没弄懂生的意义,却把死亡想的很彻底。
你有没有想过你死后的安排?
我想把自己能捐赠的器官捐赠,剩下的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有花的泥土里。
我无数次设想过在某年某月死去,想知道参加自己葬礼的人们的表情,只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看到自己的剩余寿命,绝对会吃。
你怕死吗?
电影里小朋友说害怕,因为死亡就看不见了。
活了102年的老爷爷说不怕,我们的命运被无形的线牵扯着,你只能顺从着它前进,在我的那个年代,人只能活到100岁,但今年7月,我就103岁了。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害怕呢,是死亡本身,还是未知的恐惧,或者是死后给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
小时候外婆去世,我不懂死亡,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哭的撕心裂肺。
去年奶奶去世,好像明白了一点。
看着你长大的人,从此只能活在你记忆中,你或许与他的关系并没有多么要好,可是啊,当某一天开始你真的再也见不到他的时候,才想起没有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神奇的东西,渐渐的忘记你的模样,可是你日常唠唠叨叨的言语,爱吃的事物都日渐清晰。
记忆总是提醒着你,不要忘记。
不是贪生怕死是惜命。
有人曾直白的告诉我,他非常怕死,一旦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异常,便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直到医生说没什么。
是不是这也是一种本能?
中二病时期是最靠近死亡的时刻。
你好奇过死亡吗?
你用搜索引擎搜过死亡吗?
我想起《自杀空间》的天天吵闹着怎么还没死的小女孩,还有认真科普每种死亡的真实死因的《1000种死法》。
还有鼓励青少年自杀的”某鲸游戏“。
可死亡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你自杀过吗?
”“没有,你有过啊?
”“”“嗯,割手腕”“然后?
”“然后血凝固了啊”▲某段的对话历史的转折往往只在于极少数人的抉择,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漫漫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不起眼也不能改变什么。
同宇宙相比,一个人类的一生也不过是蜉蝣一般。
个人的活着和死亡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唯物辩证法说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身为“量”的我们活着和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日复明日,万事皆蹉跎。
活着是向死而生。
2017泰国剧情片《死于明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4。
本片的风格很独特,很另类,没有剧情,由一个一个的真实死亡事件改编的小故事组成,让人感慨计划不如变化快,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珍视当下,别留遗憾,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影片要向观众传递的主旨。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还有未了的心愿。
影片中有一幕自杀方式列表挺意外,表格里列出了十种自杀方式及其死亡成功率和死亡时间,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第一幕中的一个女毕业生是由《天才枪手》的女主饰演的。
不久前,一条新闻刺痛了派爷的心。
广西柳州," 下车扶老人被撞 " 的女孩卢明华因抢救无效离世。
她的生命,定格在 23 岁。
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死于明日》Die Tomorrow(2017)
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明天,最后一天》
看片名,你也知道,影片对准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死亡。
死亡有多可怕?
即使是未成年的小女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会嚎啕大哭。
也许是前一秒还在和亲人说着话,念叨着自由生活的好处。
下一秒,就睡过去,永远醒不来了。
对高龄者而言,寿终正寝,也许是个必然的结果。
2012年6月11日,一名年富力强的商人,在证券行,也长眠不醒。
5小时后,他才被发现死亡。
中年人不辞辛劳的工作狂性格,让疾病提前带走了他们。
我们每天的新闻里,都会看到听到这些看似突然、但却当然的死亡。
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让他们离开了世界。
我们虽会叹息,但也觉得都合情合理。
那么,大家还记得海报中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吗?
数字,是他们的出生年份。
最大的,不过30出头。
印象中,你很难将他们与死亡立即画上等号。
青春年少,可能会有灿烂美好的人生。
死亡,并没有因为年轻放过你。
2017年5月24日,午夜。
即将毕业的四位好闺蜜在酒店中喝着啤酒,闲聊星座与各自未来的生活计划:
有人想要出国;
有人想做点小生意;
有人想要结婚生子,过小日子;
她们计划在早上6点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闲聊中,啤酒没有了,其中一位下楼买酒。
意外突然降临——
死亡,也没有因为善良,放过你。
2015年2月17日,泰国女明星法李达费南德兹,被一辆转弯急停的车辆撞倒。
当时她正下车帮忙因车祸受伤的路人。
作为法里达好朋友的梅还是没能抑制住内心的悲伤,眼泪流了下来。
死亡,更没有因为苦难,放过你。
故事里,有这样一对夫妇。
妻子重病在床,时日无多,丈夫常常陪在妻子床前,陪她聊天解闷。
妻子帮丈夫整理衣服,修剪指甲并开玩笑说,没有我,你要怎么活?
我死了,没有人会提醒你:驾照要记得去审核;衣服要勤换洗;饭要按时吃。
然而,丈夫在一次出差途中,飞机失事。
最后,病房里,只留下身患重病的妻子孤独一人。
发现没有?
死神,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有些你可以预知,可以面对。
还有一些,会让你措手不及。
有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死亡人口大约890万,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每年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设计,时间线不停跳转,死亡人数随之增加。
在你看完这部电影70分钟20秒的时间里,有8442位人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它以一个恒定的速率收取着不幸者的生命。
而我们,对它束手无策。
死亡,无常。
导演,有着“泰国毕赣”之称的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谈及本片的创作初衷,如是说道。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不过,导演无意用一条条生命,让我们在死亡的概率下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意外之外,更打动派爷的,是接下来的一些镜头处理。
中年人去世后,屏幕上依然快速跳动着股市的数字。
下楼买酒的年轻人过世后,是一条长镜头——第二天清晨,清洁工进来打扫房间。
好心救人的法里达走了,她的好友梅,接替她完成了未完成的工作。
梅元气满满地站到工作岗位上。
摄像机前的她,充满活力。
还有一位的弟弟,面对至亲姐姐的突然离去,悲痛欲绝。
他独自一人,在和缓的阳光下,浸泡在吹动床单的微风中。
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形形色色的人,又如何面对死亡?
不经事的小男孩,会觉得很难过。
导演宽慰道,你总是会死的。
可他依然无法绕过这个坎。
意气用事的年轻人,选择用自杀,来提前迎接死亡。
少年邓,因失恋而跳楼。
死亡前的那一刻,他发短信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对大家都很感恩,我很抱歉如此自私。
不想再打扰大家了,一切没了我会更好。
每个人都尽力了。
有些人在经历过失去后,会更懂得珍惜。
失去姐姐的弟弟,一直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甚至亲吻自己的父母也一点不害羞。
历经人间沧桑、与死亡多次打交道的老爷爷,也有不一样的答案。
他先失去了妻子,之后,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起初,他也觉得非常痛苦。
可在导演追问下,他说出了,死亡好的一面。
看完全片,你肯定会觉得无奈,因为你只能悟出这样两句话。
死亡不会告诉你何时回来,也不会告诉你如何面对。
诚然——死亡,在中国人眼中,一直是个忌讳的话题。
人人对其避之不及,谈之色变。
面对死亡,中国人也常以嚎啕大哭来收尾。
自己哭不出来的,甚至可能叫专业的哭丧者来代劳。
抑或是敲锣打鼓,试图让喜事,冲掉丧事带来的坏运气。
这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每个人。
死亡,我讨厌你,你最好离我远一点!
可还有一个事实,却被多数人遗忘了——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我们常常被教导,应当珍惜生命。
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正视死亡。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每个人都该接受的生命教育。
只有我们了解死亡,才能活得坦然。
当意外和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笑着大方说一句:我来过,我看过,我爱过。
最后,派爷想以这组新闻照片结束——
2011年11月25日,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室,一名老人在梦中去世。
正在等车的一名僧人,上前为老人超度。
死者往生是否极乐,派爷无从知晓。
不过僧人对逝者的敬畏和洒脱,却正应了那两句——死亡,是一个站点。
我们,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小时候觉得大人很厉害,他们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未来。
比如他们常说,“等你长大了就……”、“以后你就……”,他们那么肯定我一定能长大、会有以后,所以我就安静地期盼着长大的那一天,每过一个生日,每毕一次业,或者每当表现得“成熟”以出乎他们的意料时,他们就会说“果然长大了”。
因为他们相信,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期待会实现”的时间上的因果。
于是我经历了从半信半疑中逐渐安心,渐渐地过渡到现在被朋友评价“你是靠希望活着的”。
我觉得不顺耳,而纠正他“我承认,确实更看重未来”。
“睡一觉就好了”、“希望常在”算是我信奉的也会安慰别人的口头禅,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切不晚,甚至下一秒,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重新开始。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人,看到片名的第一反应是极不舒服的,这不等同于——没有明天?
猜就知道是个压抑的片儿,有点无奈,于是我特意用大白天的早上来看,想着看完后还能留着个大半天中和一下。
犹犹豫豫做了好些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内心里还是像撞钟一样,重重地被击了一下,久久能听到响声。
唉,这就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啊。
不愿意面对死亡,是因为知道它过于沉重,是我这条小命不可承受的重。
因为是必然啊。
对待未知,可以是勇敢的,但这不等于不害怕。
有些人真的很厉害,比如我闺蜜,可以在十几岁时就开始畅想描绘3年后,5年后,10年后,20年后,……一直到80年后我们会有的状态。
而我在十几岁时却觉得自己只能活到20出头。
我们都有坚信的依据,比如我的是“被狗咬出血但没打针,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0年”。
所幸,现在安然活到24岁,但我依然重视健康。
事实是死亡的可能性一直都在,内心里我就是这样认同的。
比起平常,我本就更注意留心无常。
骨子里就是深信,没准就在哪一天就意外死去了,还特别地坦然理性,赤条条来去不牵挂。
一时会混乱,但世界会照常。
大家都有独立的一面,并不是谁不在了,日子就过不了。
这份对生命易逝的认识和悲凉好像很小时候就体会到了,所以也很早理解到大人们的善意,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但他们表现得很决绝,让我相信。
所以啊,是真的缺乏对“明天”的信心,虚假的“希望”才显得如此重要啊。
这部电影,是把我原本对无常的敬畏这一面又放大了。
而生活中,我是习惯表达多些对立面,比如“还有明天呀”这样的话来补偿、强化、中和这一面的。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反向表达。
“不可与夏虫语冰”,我是觉得体内住了一只夏虫的灵魂吧。
这样也好,活多一天就有保底的一日份开心。
“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103岁的长者的忠告。
“我也是这样想的!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24岁的青年的回应。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
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
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
”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
”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
”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
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
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
”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
”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
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
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
”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
”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
”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
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
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
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
”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
”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
”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
”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
”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
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
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
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
”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
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
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
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
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
”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
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
”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
”蕾这样回答。
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
”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
”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
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
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
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
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
”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
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
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
”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
”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
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
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
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
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
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
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仿佛散文诗一样的质感 几段故事拼接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描述死亡情绪的克制 没有过度渲染 也不刻意煽情 在数个平淡的日子里 大家平淡的迎来自己的结局 风格是文艺的 长镜头的运用很棒 旁观者的记录感 使得情绪更具有力量 此外调色也真的让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 虽然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看完之后依然留存余味 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珍惜每一刻 无畏下一秒
上次跟家里打电话,我妈还说邻居大娘住院了,昨天早上我再打电话的时候,我妈告诉我,大娘去世了。
大娘是看着我长大的,记得很小的时候,夏日中午会端着饭碗去大娘家院门里纳凉,她家有只巨型犬,身上有条状斑纹,大家都叫那条狗老虎狗,奶凶奶凶的。
我就被它咬了一口,咬在了手指头上,我应该是哭得很凶,大娘拿了那个年头儿很珍贵的人造肘子肉给我吃,黑白相间的透明圆状物,味道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我在千里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拜托妈妈帮着焚些纸钱,聊表哀思。
死亡是什么?
在我的理解中,死亡就是消失,就是再也不见,就是失去的那个人,做梦都梦不到了。
死亡就是,某些遗憾永远成为遗憾,某些未曾在意的小事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悔恨,某些过错再也无法被原谅。
今天要推荐的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文艺片,英文名字《Die Tomorrow》,中文翻译为《死于明日》,豆瓣评分7.4。
这部影片只有七十五分钟,由泰国80后导演编剧纳瓦彭执导,这位年轻的导演以拍摄短片闻名,《死于明日》这部片子讲述的六个故事全部来源于真实的采访,因为真实,也更加震撼。
其实这部片子看起来有点儿瞌睡,整个画风都是很沉闷与平淡的,没有激烈的剧情,大部分时候都是生活中很琐碎的对话。
不过我又很喜欢这种烟火气的琐碎,经常在写长篇的时候会仔细地记录下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句可有可无的话。
一、天亮毕业的女大学生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非常年轻的生命,几个女孩子只有二十一岁,第二天是她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头天晚上,四个女孩子在酒店开了房间喝酒聊天,约了化妆师四点钟过来给她们画个美美的妆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一定要美美哒。
四个女孩子挤在沙发上聊自己对未来的构想,一个想要去纽约,一个准备去乌克兰的基辅,一个想要创立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一个想要结婚生子有个幸福的家庭。
她们都笑得很开心,对杂志上的星座运势不满意,然后提笔修改各自的命运。
光明,灿烂,远大,这是她们的未来。
但其中一个女孩子却在下楼买啤酒的时候被失控的大货车撞到,凌晨2点15分,她的生命定格于此。
片中并没有说是哪个女孩子遭遇了不测,故事结尾,酒店清洁工进来收拾房间,她并不知道这个房间曾经住过的女孩子发生了什么,而放在沙发上,写着她们命运的杂志被当做垃圾,扔进了垃圾袋里。
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中怀有希望和梦想,可大部分时候,我们不会考虑,还有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去到达那个地方。
二、证券交易所的男商人第二个故事非常短小,没有对白没有情节,一个商人死在了证券交易所大厅的椅子上,五个小时后才被人发现。
交易大厅显示屏上的价格数字还在滚动,红的绿的,他应该是盯了一晚上盘,或许是太累了在睡梦中走开了,或许是他买的某只股票涨了他太激动了,或许是他某只股票跌停板他受不了这个刺激。
这个故事戳人的地方是“五个小时”这个时间,期间他身边的椅子上来来往往好几拨人,但,没有人发现,这个男人已经离开人世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死亡,并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甚至会让人产生幻觉,死亡只是死者的事,一个人到底能跟这个世界产生多少羁绊,到底有多少人会在乎你的死活。
除了至亲,再无其他了。
三、忽然归国的姐姐第三个故事是一段很长的姐弟间的对话。
一直在美国打拼的姐姐忽然抛下一切回到了家乡,弟弟觉得很奇怪,但姐姐又什么都不肯说。
她给弟弟带了唱片回来,弟弟说他早就不喜欢了,他更奇怪的是姐姐怎么会一反常态带那么累赘的东西回来。
导演并没有讲述姐姐背后的故事,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在姐姐身上的。
她抛下国外优渥的生活回来这个多少年都没有变化的小镇。
李荣浩在歌里唱道:如果我年少有为,不自卑。
其实,最错误的想法就是认为年少有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以后会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完成未完成的心愿。
姐姐会读弟弟发给自己的每条短信,会记住弟弟想要的每件东西,但是她一直没有去实现弟弟这些愿望,当她回到家乡,弟弟说,他已经不需要那些了。
我们总是想着弥补过去,总是想着拥有未来,却很难做好把握当下,姐姐在第二天外出时,被一根倒下的电线杆砸到,死前,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她一定还有很多未了的心愿,比如和弟弟去吃一家老店的油炸生蚝,但是,没有机会了。
弟弟在故事的末尾依旧坐在天台上,他说,姐姐去世后他没有流泪,他只是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他会去拥抱他们,亲吻他们,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亲人是最容易被我们在生命中忽略的人,有多久没有给妈妈打过电话,有多久外出前没有与爱人亲吻,有多久没有对孩子说:我爱你。
四、阴差阳错的命运2014年的时候,有一架从泰国开往美国的航班在雷达中消失,一如马航MH370,再也没有出现过。
第四个故事的男主角搭乘的就是这趟航班,临行的前一天,患有心脏病等待心脏移植随时可能撒手人寰的妻子给他剪指甲,说自己一定会死在丈夫前面,不放心丈夫一个人生活。
妻子说丈夫大大咧咧,担心他忘记拿护照无法登机。
她过后应该会无数次回忆这个画面:如果当时护照丢了该多好,如果自己不提醒他检查护照该多好。
故事的结尾,丈夫再也没有回来,而妻子却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活了下来。
很多时候,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天很重要的一刻在发生的时候我们是毫无察觉的,就想这对夫妻最后一次告别,阳光一如往日灿烂,只是谁也想不到,这次告别,就是永别。
本该活着的人死了,可能会死的人孤独地活在了记忆里。
天意弄人,不过如此而已。
五、不为人知的上位这个故事一镜到底,演技炸裂。
女主人公是一个护肤品牌的备选人,她的竞争对手,品牌代言人为了救人出了车祸,抢救无效死亡,女主人公得以成功上位,取得代言。
女主人公面对镜头,只通过面部表情与动作来表现内心情绪,她耳边嘈杂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关于竞争对手的消息,煎熬的内心,一面在为自己可能取得这项代言雀跃,另一面也一定在为自己的趁人之危鄙视自己。
当她听到对方可能会熬不过去的时候,泪水滑落,弄花了妆容。
当经纪人问她是否要接下这个代言时,她喝下一大杯水,然后起身去打电话,向亲人报喜。
死亡对当事人来说,是泯灭,对女主人公而言,是一次问心有愧的工作机会。
六、不算漫长的告别第六个死者在自杀之前,曾去找过女朋友,希望听到对方一句“我爱你”,女孩子拒绝了。
而后他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身亡。
这个故事是最让我唏嘘的,故事最后一个画面是男孩子留在女孩子门前台阶上的一束黄玫瑰,女孩子看到了,没有拿走,转身与邻居一起出门吃火锅。
有死得其所,这个男孩子却死得不值。
他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哪怕选择的死亡方式多么惨烈。
他也许想过以这样一种方式让人记住自己,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即便别人能记住,死去的这个人也无法感知了。
七、最平静的死亡著名音乐家在睡梦中死去,与影片最开始那个小姑娘的话遥相呼应:死了就像睡着了那样吗?
《包法利夫人》中有很长的篇幅描述了爱玛死时所受的痛苦与死后的惨状,不平静的死去的人,绝对谈不上安详,而能够没有痛苦地安详死去,是多少人的梦想。
只是这样没有心理准备的戛然而止,留给生者的,会是很漫长的思念与痛苦。
影片一直在讲死亡,在讲意外,而穿插在其中的一个十多岁孩子和另外一位百岁老人对死亡的看法,却是反应出了不同年龄,对生死的不同看法。
常听人感慨:年少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年轻的时候不信命运,至少觉得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
影片开头说:浮生一日,蚍蜉一世。
但谁又能说地明白,我们是浮生,还是蚍蜉。
是否有一双上帝之手,轻轻拨弄,就会将通往未来的那条路掐断,就此结束呢?
天意弄人,我们永远无法揣测命运,更无法预测未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握住当下,做好现在能做的,想要做的事情不要犹豫,认真爱应该爱的人,不悔恨过去,不忐忑未来,向死而生。
正像俗话说得那样:死了谁,苦了谁。
活一日,就要有一日的踏实和精彩。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
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
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
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
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
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
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
」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
」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想要把死亡变为日常?清新的力量是不够的。
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内容克制而情感饱满。
推荐来国内拍微博每年的“最美表演”
形式太创新了,留白太多,情绪也比较分散。豆瓣的演员表上面出现了两个Toey头像的演员,另外一个演员不是Toey。
2.5 / 每个段落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尤其是窄画幅内的调度甚是迷人。但是实质的内容完全是短片体量,组合在一起就是空洞的N次方。对“死亡”试图进行平等超然的数据式或金句式概括恰恰抹杀了死亡本身的复杂性,连虚无本身也是如此的轻薄。所能想象的对东方生死观最扁平单一的呈现(大概和一篇微信推送效果相仿)。想回头再去看看《布米叔叔》。
看的第三部纳瓦彭的电影,依然风格鲜明。显然,除去他对电影叙事框架的构建之外,这种鲜明更多得体现在他对电影议题的思考切入点。他刨去了死亡的其他表屑,将人对死亡的观念,和死亡的出没相对应,后者则与生活场景的某帧混淆。随着影片的推进,这样的混淆愈来愈深。我认为这是电影中最抓人的一点。最终这一切在影像中呈现出死亡与现实的串联。他之前的影片《36》,也是从年轻却独特的角度来思索和拍摄爱情。这在青年导演里是比较难得的。
好爱剪指甲那一段。
用电影探讨死亡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杉本博司同理。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我想对于生而平凡的我来说,能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到头来死了,能顺利火化成灰,有一个还记着自己的人,也该值得庆幸!————— 🔴 2017 🔵 泰国【11月【➊】】【2019 ▲ 370】【≈ 75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影片中穿插于每个新闻事件之间的说教味浓厚的对话,让影像沦为附庸。讨巧的结构并不能拯救空洞的内容。
作为电影,有点……
浪费时间。
形式非常创新 风格极独新颖 真好
和《女性瘾者》同属论文式电影,区别是一个讨论性,这部则讨论死。“是谁死?”、“命中注定的死”、“濒临垂死”、“死的后果”、“死的缘由”、“平静的死”……生命的不寻常,未来的不可知,运势的不规律,人世的不留情。假如…如果…要是…那么…真人真事和访谈记录穿插串场,导演冷静地掌控着一切,把对死亡的真情实感暗暗埋入细微深处,观罢让人不得不回头感叹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渺小与广阔。
boring
4.4星。非线性的片段式类纪录片形式的文艺片,留白极多,画幅定格和拉长的好几场戏都充满了迷离的诗意,关于明天就要死亡这个话题的事例列举和白描,看完就好像什么都没看到一样,徒留满脑的惆怅,以及,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很棒的文艺片。
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更快 浮生一日 蜉蝣一世
平衡下嘟嘟狗
人固有一死,没有重如泰山,一定轻于鸿毛,有着范桑特式的宁静感。拼贴的另一种高级玩法(据导演所说形式这次对照的是“唱片”),“如何把几个学生作业体量的短片整合成一部杰作”的教科书。镜头设计在《36》一场一镜的基础上全面升级,生活质感极强的表演让情绪感染力达到了顶峰,拍得云淡风轻我却全程泪流满面,时间码和跳表计数的设计简直太残忍了。与第一段买啤酒类似的故事我也写过,可是看到他最后的收尾我真是跪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