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一部冷门佳片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很眼熟,看久了才发现原来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女主哇!
整部片子如诗如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是那么地短暂,又是那么地漫长。
女主是拥有一座庄园的上流社会女性,年轻时因为性别原因放弃了考古理想,男主继承祖辈的考古事业,但由于家境原因辍学,自学成才却始终无法得到正派接纳,在考古挖掘中这两个人萌生了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
在现实生活中,当遗址公诸于世时,男主basil的名字其实未被提及,直到近年他的贡献才得到认可,他的名字也才并列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edith中。
在电影里,即便最开始是自己发现的船墓遗址,但因为不是剑桥大学的成员,所以不会被世人铭记。
即便这样男主也选择继续为女主挖掘,因为这远比即将开始的战争要有意义。
也是为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坚守的考古理想:考古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是为了让以后的子孙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我想这就是对考古工作者最高的赞歌了。
片中除了讲考古,还上升探讨了其他哲理。
考古挖掘事件迫在眉睫,因为战火将至,国家战乱和战争无情面前,一群人齐心协力地在做一件比战争意义更加重大的事情---发现黑暗时代的遗迹和生命的足迹。
女主表弟即将被征入伍,看着坠落的空军飞机和士兵,充满了对国家战乱和死亡的担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满怀乐观地做完挖掘的工作,并用喜爱的摄影为大家记录下真实的瞬间,“这只是一种尝试弥补要过去的东西的方式。
将重要的事物保存起来,不让他们流逝”。
女主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人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同时,男主安慰她“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以此上升到了人类历史漫长的高度,所以她最后将宝藏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让自己获得了“永生”。
女主的儿子痴迷于宇宙银河的浪漫,幻想着带患病的母亲驰骋太空的不同星座,从小小年纪之口道尽宇宙空间的宏伟,特别是他在自己母亲死之前睡在挖出的船遗址上,道出的那段“这艘船属于她,她出发从地球前往浩瀚宇宙,太空非常有趣,在那里,时间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五百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女王回头望向地球,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现在是一名太空飞行员,而她知道,当他首次踏上前往星星的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着他”,正好呼应了船葬的由来“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也是通往天堂和星辰的途径”。
可他也会哭泣地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母亲,是basil告诉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失败。
面对有些东西,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无法成功”,这就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单看好像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主题却融合了非常大的格局。
在英伦乡村风光里,在挖掘沉降的土地里,在散落却布满星光的对话里,娓娓道来了生命、永生、未来、人类和永生。
在滚滚历史长河里,现在的我们通过挖掘过去的文明印记,与不确定的遥相呼应。
所以这部影片是考古的发掘,也是内心的发掘,发掘着未知,也等待着未知。
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
总觉得有隐隐的匠气,不过导演84年的应该还有很大空间。
小说没看过,编剧还是改得比较套路的。
wiki了一下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觉得更有意思啊。
首先,穆里根演的Pretty夫人实际上比费恩斯演的Brown岁数还要大几岁,学术权威老白男Philips其实比他们都要小十岁左右,他带领的队伍里有Lily演的Margaret,但并不是因为她体重轻,而是她那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现场发掘工作者了(她和丈夫1956年才离婚,嫁给一个在西西里现场认识的意大利人,但后来很快又离婚了,最终她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弟弟同居,一直到劳伦斯弟弟去世。
她的文章和报告都很多,非常厉害)现场拍照的不是Pretty夫人的表弟,而是另外两位女性。
这个表弟好像是虚构出来的,大概是为了表现皇家空军那条代表迫在眉睫的战争的氛围线再加上女性的觉醒吧……其实还挺工具人的。
Pretty夫人是超级富豪,家族生意很大,全家环游世界的时候去埃及看过考古发掘。
她和她姐姐继承的遗产有50万镑,那会儿应该是很大一笔钱了,她丈夫家还没她家有钱,怪不得能买一大片地。
她给Brown的工资好像比片中的2镑还要多一些。
在她丈夫去世以后,她很热衷通灵之类的事情,一方面她确实有考古发掘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好像也和她这个趋向有些关系。
Brown虽然家贫没有受到特别好的教育,但是也上过类似函授的大学,跟着广播学拉丁语和法语,非常励志,他的这条线还算挺忠实?
现在拍出来有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感觉?
导演也是英联邦的好像也能理解……考虑到sutton hoo对英国的意义似乎就更国族了?
导演自己12岁失去了父亲,片中的Robert则是12岁失去了母亲—Pretty夫人其实结婚生子都在四十岁以后,上校和她的交往不止13年,可能孩子那条线尤其丰富也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关?
我还挺希望看到一个沉迷通灵(那会儿非常流行)、但是年轻时候在军队里做医疗助手的神经兮兮女富豪和考古队里那些女科学家的故事的……感觉会更有劲。。。
现在有点美则美矣……不过也还是挺不错的了,看发掘过程尤其有趣
1939年的英国,已然处在大战的阴影之下。
宁静的乡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毕生热爱考古的巴西尔·布朗受寡妇伊迪斯所聘发掘一座荒冢。
和煦的微风,金黄的草地,时来的雷雨以及少年对未来、对太空的憧憬成为了他们最美妙的生活,巴西尔也和伊迪斯的儿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在巴西尔的不懈努力下,本来不受考古界重视的荒冢被发现时一座船葬。
然而考古的日子并不是绝对完美的——发掘成果引起的名气引来了自大并想要接管这一切成果的大英博物馆考古团,而伊迪斯不断恶化的疾病也让她产生了对死亡的无助与惶恐。
面对接管现场的考古团对自己的不重视,巴西尔一气之下离开了伊迪斯的庄园,这时,巴西尔意识到自己参与考古不是为了功名,而是因为热爱其本身,认为考古的意义在于未来,是为了建立起与后世的纽带,这是个人名利与如同沧海一粟的那场战争都不能比拟的,又见到赶来的少年,巴西尔决定返回工作,而在伊迪斯的要求下,他也如愿得以继续挖掘。
时光流逝,出土的金器证明着这座船葬属于一位显赫人物,而一枚钱币也向世人证实着原本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并不是绝对黑暗的,而是存在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
考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伊迪斯在宴会上感谢了依然不受重视的巴西尔,决定将出土器物送给大英博物馆,供更多世人参观,可她并不开心,大战已经爆发,她的弟弟如她逝去的丈夫一样加入了空军,而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她惧怕自己的死去在世上留不下什么,可这在她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完成的遗珍发掘,正是她留给世界最好的遗产。
随着珍宝的离去和考古的结束,巴西尔将泥土重新覆盖在坑道里,电影在这里步入尾声。
考古,往往被认为是单纯与过去联系的工作,考古学家,是一种小众的、似乎很少受到关注的职业,而在电影中,巴西尔在和妻子的对话中给出了关于考古意义的最好解答——“这项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或现在,而是未来,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这是他在不受重视时激励自己重新回到考古事业的话,他认为那不单单是一座坟墓,更是那个早已逝去的古人、那个早已消失的时代,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命的足迹,向世人证明着自己民族生命的历程,证明黑暗时代不再黑暗,因此他认为这样崇高的事业是远比他个人名声更重要的。
其实,家境并不富裕的他远比那些衣着精致的考古学家更需要这名誉与金钱,但反观那些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他们似乎并不因为这些出土器物而喜悦,而是立刻开始争执这些遗珍的所有权,希望其为自己带来名声,甚至开始讨价还价,这就与全身心热爱考古的巴西尔和无偿赠送珍宝的伊迪斯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本片无疑是批判他们的。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也许便是面对永恒时人类生命的意义。
面对千年的历史,人的生命仿佛沧海一粟,伊迪斯对死亡的恐惧显得如此渺小,面对波及世界的大战,宁静乡村的考古显得如此违和,可它们的意义又是如此重要,女考古学家对爱情的追求、表弟对摄影的爱好、巴西尔对考古的投入,都是渺小生命最重要的一部分,却也是他们留给世界、留给其他人的印记,伊迪斯害怕死亡会让她消散,巴西尔则以人类留给世界的印记告诉她她留下的遗产,当下的美好,而孩子梦幻中盎格鲁撒克逊战船载着母亲飞上太空,则给了死亡最具诗意的描绘。
千年前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格兰留下的遗产如今在大战将至时被发现,成为被重新发现的历史记忆,仿佛昭示着千年来战争从未停止,一切仿佛都是轮回,而德国入侵者的历史记忆也将影响整整几代人,作为后世的遗产。
电影以泰伦斯马利克式诗意的摄影与舒缓的情节展现着这几个主题,费因斯表演下沧桑而和蔼的考古工作者,以及极具深意的对白,带给了我极佳的观影体验。
这部影片还可以,我本人喜欢三这个数字,打三星别介意哈,不叨叨了你们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
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
一位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进行墓葬的挖掘。
当他们取得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时,英国丰富的历史与未来的未知命运产生了神秘的共鸣。
与时间、生命、短暂与永恒相关的种种思考在这片土地上萌发,所有与考古相关的幻想在这里肆意生长,人类文明的印记注定不会轻易消逝。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埋藏于地底。
一位名叫罗里的年轻人在前往参军的途中留下了一整桌子满满的照片,佩吉在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时,深感哀伤,普雷蒂夫人在影片中泣不成声。
生命短暂,我们应该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把握每一个瞬间。
历史是悠久的,但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却短暂而微弱。
我们见证着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见证着我们。
我们挖掘的是历史,探索的却是人生。
在电影中,无论是英国乡间的风光还是布景,每一帧画面都散发出优雅古典的气息,仿佛一首宁静悠扬的史诗。
这部影片确实值得一看,不仅引人深思,还能提升个人审美品位。
〈The Dig〉译为《发掘》,它是一场由庄园女主人Edith•Pretty联合非学院派考古工作者Basil•Brown发起的园中考古活动,他们发掘了承载古老回忆的珍宝,也牵起了人类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情感链接,它们来自一艘古船,它们来自一枚硬币,古船上乘着的是人类也许不符实际,却真挚的期望,握着硬币的手与手之间隔着的又是在巨大的不确信之下的惺惺相惜。
园中古宝的轮廓初现,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人类曾将身后 之事寄予在巨大的木船上,拨开一层层的泥土,Edith感受到神秘而坚定的信念,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使她联想到和这些创造、乘用木船的人们一样,自己也会迅速从这世间消失,不留一发一肤。
Basil并不同意她,在Basil的眼里人类的痕迹并不留在空间里,而是留在了时间里,虽然再无一发一肤,但那个三千年以来第一个在此留下手印的人,那个直觉性发现自家园中古宝的Edith和义无反顾发掘的Basil并没有真的消失,他们甚至消解了时间的意义。
而消解时间意义的时机,对于普通人和普通生活来说,不在过去和将来,就在此时此刻。
Edith的儿子Robert邀请母亲乘坐木船,讲述自己眼里的梦想,和希望母亲可以看到的一切;考古研究者Peggy给予婚姻中心不在焉的丈夫自由,紧紧地抓住和工作同伴Lomax片刻的相知相遇;Basil的妻子May•Brown全力支持着丈夫热爱的工作,尽管这让他们聚少离多。
木船以及其他珍宝集众人之力被长久地留在了时间里和空间里,Edith和Basil的名字也已被书写,这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些遗迹承载了所有人自我的真挚和与他人具体的情感链接。
“时间失去了意义”。
朋友寫過一篇清新可喜的《古寶》觀後,那時按圖索驥,在Netflix上找來看了。
剛剛出去買晚餐,路上微妙的感覺,讓我想起電影裡戰爭將至的那些日子,有一種看不見的氣氛,影影綽綽的,壓在整個國家之上,每個人都知道有什麼東西要來了。
日常生活微微的變形。
從人們戴得密實的口罩,錯身拉大的間距,到略顯戒備的表情中,我突然明白「人不是孤島」的意義。
如果焦慮正在人群中蔓延、擴散,像漣漪般一圈一圈迴盪著,我沒有辦法置身事外,自顧自的快樂玩耍。
每一句話、每一個消息,都在改變我,都在改變你。
我們在時間之流裡轉變著,在喜怒哀樂中迎接自己的命運。
身為動物,人有嗅到危險的本能;身為人,人有預測未來的本領。
不論是戰爭,還是瘟疫,人們可以看見預兆,感覺到生活的世界將要改變。
在《古寶》的故事裡,有兩個將時間藏起的方式。
或者,造一艘船,將先王深埋在土中,直到千年以後的人將他喚醒;或者,把愛慕的目光化成快門,將戀人的身影鎖進相紙,等候她發現這份心意。
這些被保護著的片斷,像種子一般,在故事中找到發芽、綻放的契機。
《古寶》的鏡頭滑行在英格蘭明媚的田野中,觀者徜徉在光影的諧和與溫暖裡,時時忘記了籠罩在故事上萬物將逝、凶險不遠的厄運,更不會感覺到大敵當前而令人顫抖不已的恐懼。
就像劇裡眾人哄堂大笑,一千多年以前搭著船來到這裡的德國人,不就是英國人自己嘛,現在他們只是搭飛機來罷了。
真正的大敵不是德國人,是時間,與不斷腐朽的我們自己而已。
墓葬或攝影或許都是騙術,我們仍然願意相信,雖然萬物必將沉睡在時間的河裡,尚有什麼可以不被時間發現,在我們之間一個傳過一個,不被淹沒。
「We are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ous」,直到宇宙的盡頭。
1922年,当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踏进图坦卡蒙陵墓,他看着洞壁上来自三千年前的手印,感叹道:“时间失去了意义。
”十几年后的英国萨克福郡,黯淡草地上隆起的土丘前,一对来自不同阶级的男女用卡特的话作为暗号,心照不宣地确立了他们对考古的共同热情。
他们脚下的土壤里,正躺着一艘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船棺——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萨顿胡船墓。
Netflix近期上线的考古题材电影《发掘》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普雷斯顿的同名小说,以含蓄诗意的笔触和人物先行的视角,重述了萨顿胡船墓的发掘过程。
二战爆发前夕,农夫出身的挖掘专家巴索尔·布朗受到军官遗孀伊迪丝·普莱蒂雇佣,负责开掘她庄园土地上几座神秘的土丘。
随着掩埋历史的浮土被一层层拂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巴索尔身边,包括伊迪丝心爱的幼子罗伯特、她即将加入空军的表弟罗伊,以及一队以大英博物馆名义接管项目的考古专家。
在大战欲来的风雨中,不同立场的众人发掘历史也争抢历史,以一艘腐朽又不朽的古船为镜,体察时间和生死的终极意义,最终在历史的河岸边,留下超越肉身、无法磨灭的印记。
虽然《发掘》详尽地还原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也花费了不小篇幅讨论考古项目背后的权力角逐和政治因素,这场意义重大的发掘过程本身却不是影片关注的重点。
在土坑和木板构成的天然舞台上,演员角色们来来去去,唯有时间是不曾下场的永恒主角。
从电影整体的叙事结构角度来看,《发掘》中的时间是缓慢向前、线性流淌的。
影片着迷于时间带来的渐进性,随着挖掘过程的进行,战争沉重的脚步声在电台和街头渐次响起步步紧逼,天地悠远的开阔镜头缓缓拉近,近到人物脸上最隐忍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无比清晰。
或许当导演西蒙·斯通和编剧莫拉·巴芙妮选择一部多叙述视角的虚构小说作为电影的原始素材时,《发掘》就注定会是一部注重挖掘人物而非还原史实的群像作品。
《发掘》是属于伊迪丝和巴索尔的故事,她被家庭责任蚕食了人生和梦想,他因学历背景而得不到学界承认,但在战乱来临前最后的安宁一隅里,两个考古界的边缘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一同坚守住了千年前亡者的绚烂遗赠;《发掘》是罗伯特的故事,面对母亲的病痛和表舅的入伍,一个醉心于未来和宇宙的孩子不得不困于当下,在古老遗迹上领受一场深刻的死亡教育,接受历史中总有失败者的事实;
《发掘》也是考古学者夫妇佩吉和斯图尔特的故事,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一对错误结合的夫妻终于勇敢挣脱压抑无爱的婚姻,重新寻求爱与自由的可能。
伴随电影舒缓克制的节奏,时间之风渐渐吹散细沙,个体的情感挣扎和留下的存在痕迹就这样如沙中掩埋的碎金,慢慢显露,慢慢闪光。
然而,从影片部分片段的剪辑手法角度来看,《发掘》中展现的时间又同时是断裂模糊、非线性的。
导演反复使用音画不同步和交叉剪辑制造出一种梦幻的游离感,相邻场景的先后顺序被打乱调换,画面上的角色们沉默着畅言。
在影片的前半段,伊迪丝和巴索尔两位主角是声画不同步“愚弄”的主要对象。
当巴索尔在草丛前一言不发地抽着烟斗,背景里女仆正和伊迪丝在梳妆镜前热切谈论这位自学成才的业余专家,伊迪丝换上天鹅绒蕾丝裙,在巴索尔经过窗前时抬眼瞥他。
到了巴索尔妻子前来探望之时,画面的主导者和背景音里被谈论的对象却对调了位置。
在同样的梳妆镜和同样的窗前,看见巴索尔夫妇挽手前行的伊迪丝沉思良久,而声轨里,巴索尔妻子正对这位慷慨雇主送上夸赞,更衬出几分微妙的落寞。
通过这样含蓄的对称,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暗示了伊迪丝与巴索尔之间无法同步、早早终结的幽微情愫。
而在电影后半段,当更多的角色走入故事,被操纵的时间更是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激情和死亡并置,往童真幻想里掺一抹失去的悲凉,最终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无力的宿命感。
在罗伊从附近河中捞起坠机飞行员尸体的那个晚上,他坐在篝火边,摸着不可得的爱人胸前颇有历史的金币,问:“一千年之后,我们会剩下什么?
”与此同时,挂着星球模型的小房间里,罗伯特躺在床上,刚刚见证了死亡的他不免为即将成为飞行员的表舅担心,只能反复地问同样忧心的母亲:“罗伊不会死的,对吧?
”那位不幸飞行员的过去,在此刻和罗伊的未来重叠在一起。
而在故事即将结束的又一个晚上,罗伯特带着病重的母亲下到坑底,把船形的古老棺椁当做太空飞船,向着不灭的星空远航。
也在此时,厨房收音机传来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公告,孩子口中25世纪的遥远未来,终究被那个已近在咫尺的可怕未来埋葬。
对时间线性和非线性的处理赋予了《发掘》一层朦胧的哲思,也让影片中的角色们具备了双重性,每个人物既是时间洪流里的天地蜉蝣,也是他们个人故事中的绝对主角。
洞壁上的手印,恋人脖颈间的金币,喜悦满溢的照片,刻名字的手提箱,父辈传授的土壤知识,关于爱的记忆……当时间的潮汐涨来,各种形式的生命痕迹都被掩埋,直到未来的某一天被再度发掘。
那时,时间将再次失去意义,而脆弱易逝的渺小人类,将会迎来超越时间的不朽。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公众号)
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电影,讲的是考古的故事。
联想到咱们这里近年来考古界的“惊人”发现。
不由得马上看了起来。
时间是二战爆发前。
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考古学家巴兹尔·布朗受聘于普莱提太太,挖掘她家土地上的几个土墩,希望有些新发现。
挖了几天,果然在土墩下挖到一艘古代的船,继续挖下去,又挖到一些金币和珍宝,判定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物。
时间在公元五世纪。
在咱们这里算不上太老,可是在英国,这绝对是大不列颠开创时期的遗存。
这个发现,惊动了当地的博物馆,也惊动了大英博物馆,纷纷前来,力图分上一杯羹。
反而把布朗晾在一边了。
按照影片的说法,直到最近几年,布朗的贡献才得到认可。
巴兹尔·布朗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
对自己从事的考古行业极端热爱。
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敏感外,他唯恐“浅学误人”,如他所说:“我一直都对知识充满渴望。
”因此对地质学、天文学也多有涉猎。
当第一次接触普莱提太太时,工钱没有谈拢。
他失望的望着那几个土墩,惋惜的说:“真是可惜!
”他可惜的不是自己可能失去的薪水,而是不能亲手去发现这些古迹。
可一旦开始发掘,他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犹如一位无人监督的劳动模范,甚至差点被塌方的土堆埋掉,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到咱们这里。
一说到考古,当今可是个热闹的行业。
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孔方兄。
考古工作者几乎就是合法的盗墓贼。
发现个墓地就忙不迭的找宝贝,要不就是凭着主观想象骄傲的宣称这里是王母娘娘墓,那里是孙猴子讳悟空墓,突然之间所有历代名人的归宿都找出来了。
目的只有一个:去掏空那些傻傻的旅游者的钱包,从中获利。
影片中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咱们这里闹的这么邪乎,绅士们羞于谈“利”,却也是为了“名”,整日拖着肥硕的身躯奔波在挖掘现场。
而布朗与这些庸人们不同。
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
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那是生命的足迹,我们正是为此而挖掘。
”在战云密布的英国,“不同于眼前这场该死的战争,那份意义将永世长存。
”他置身于名利场外,宁可做一个普通的挖掘工,宁可将自己前期工作的笔记毫无保留的交给大英博物馆的后来者。
正是因为只有布朗才真正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所在。
普莱提太太也十分热爱和关注这次的考古工作。
但是她和布朗不同,对于这次的发现,惊喜之后更多的是悲伤。
她想:“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
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
”布朗则反驳她说:“我恐怕不太同意。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我想,普莱提太太和布朗的争论并非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区别。
对于布朗,他的视野已经升华,他早已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的整体中,不仅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
他并不在乎个体的生死消亡,更不去在乎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对人类投入了全身心的爱,他用这种热情去对待工作享受生活,他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他和整个人类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对爱情的描述。
首先是普莱提太太家中的厨娘对布朗述说了普莱提的婚姻:“他是一个上校,当伊迪丝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向伊迪丝求婚,但被她拒绝了。
之后的十三年,他每年都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求婚。
她最终接受了上校的求婚。
”想想看,十三年的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坚持!
接下来是马克斯和佩吉的爱情。
他们算是出轨吗?
是也不是。
最感人的还是布朗和普莱提太太之间那场若隐若现的爱情。
布朗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普莱提太太虽然单身,却有重病在身。
两人都明白,这场爱情,既不能表白,也不会有结果。
可他们还是默默的彼此爱恋着。
那种欲说还休欲行还止的过程,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渴望和克制。
非常好!
影片对景色的拍摄有独到之处。
拍摄风景按理说首要的元素是光线,可影片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幅阴天的景色。
地平线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不时的让观众感受天空的广阔和大地的辽远。
浓浓的阴云下,阳光偶尔透过晨雾照射进来。
河上一艘帆船缓缓驶来,布朗坐在岸边,我们只能看见他背对屏幕的剪影,船上的人和布朗互相问候,再慢慢远去。
沉着,恬静,安宁。
感觉不太舒服的是影片的结构。
明显的分成了两大块,布朗发现古迹前是一块,考古队人马进驻是另一块,让人觉得主题太分散。
女角色中,凯瑞·穆里根的表演很到位。
而莉莉·詹姆斯的演技实在有些呆板了。
本人评分:6.5。
如果需要的话,关于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写一篇非常详细的影评。
但这样太麻烦了,我尽量简单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意象也特别悠长,足以让观影本身就变成一场细心的发掘活动。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考古常识,尤其是没有一种切身的历史感的话,它也是无法被充分解读和体悟的。
萨顿胡船葬 (The Sutton Hoo Treasure)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的几个世纪,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黑暗时代”。
野蛮,衰落,分崩离析。
但萨顿胡船葬的发现改变了这个传统认知,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有维京式的头盔、来自法国的金币、来自拜占庭的银餐具、来自印度或斯里兰卡的宝石。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英国并不是大家曾经以为的那个一度被文明遗弃的荒蛮之地,而依然是整个欧洲世界、乃至地中海之外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紧密的组成部分。
史诗《贝奥武夫》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挣脱了文学想象的定位,令一个早已被遗忘了的传奇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
所以片中的考古学教授才会激动地大喊:"This changes everything." 因为这已经不止是历史和考古那么简单了,更是事关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在那个大战将至的紧要时刻。
而且,萨顿胡船葬也被称为“英国的图坦卡蒙”。
片中Edith阅读和谈及图坦卡蒙发掘的两处情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回应。
全片的主旨,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而Basil对小男孩说的这句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堪称是全片最核心的一句台词。
关于这个,大致又能从历史、英国和凡人三个维度来说:历史的失败这个维度和萨顿胡船葬被发现的1939年这个历史时刻,大有干系。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而在1938年,为了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着这份协定说,他相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和平。
然而,战争还是在第二年爆发了。
接踵而至的是一场更浩大、更血腥的战争。
它代表了一整代人追求和平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历史重现,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却对此无能为力。
说到重现,其实萨顿胡船葬本身,就是作为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成功入侵英国留下的痕迹。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始终都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这也构成了一种更大的视角下的历史重现。
历史的洪流不可预测,也看似不可阻挡。
它带给人类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英国的失败二战打响,英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身陷绝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绝境。
历史上,英国内阁在闭门会议中,真的一度激烈讨论过与德国议和(或者说是变相的屈服)的严肃可能。
这时Basil对小男孩所说的这席话,也正是丘吉尔的"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
"这句一年后才会诞生的名言在普通英国人身上的预演。
它成了英国这个民族在面对失败时依然坚韧不屈的绝佳预言。
在历史的失败中,充满了巨大的挫折感。
但涉及这一未来维度上的失败时,背后潜藏着的无疑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与自傲了。
凡人的失败但如果一个故事只是囿于时代背景,不具备穿透时光、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故事。
凡人的失败,就具备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出路。
无论是片中Edith对于亡夫的思念、对于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小男孩对于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Basil对于名望的渴求、Peggy对于爱情的举棋不定、男二号对于摄影的痴迷,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
它们都是凡人的失败的不同折射。
它们以各不相同的形式,表达了我们对于不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感、对于短暂人生的轻声哀叹。
身为凡人的我们,无法抗拒自己终将归于尘土、终将被世人遗忘的冷酷命运。
或许,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延绵不绝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任何渺小的成就或一张哪怕毫不起眼的照片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些许印记,便是我们仅剩的慰藉。
而活在当下和不留遗憾,则是唯一可行的微弱尝试。
全片结尾处,小男孩依偎着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时,它也在呼应另一个历史事实: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历史在重现。
这大概就是我们身处于人类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
或者说,另一重慰藉。
斗胆甩出五星。我们从出生之时就开始奔向不可避免的坟墓,我们终究会死亡乃至腐烂,但是从人类在岩洞上按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便都是和时间流逝的对抗,这是多少人平凡的一生,却因为一座古迹而在历史上留下脚印。考古学的浪漫之处,在于连接历史和未来,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何方,脚下站着的是什么样的土地,不要惧怕就这样消逝,因为我想我们最后都会留下些痕迹。
哭很惨,很久没看过这么动人的传记片了,叙事既宏大,能上升到时间的流逝,生死的意义,人类历史的漫长与宇宙空间的宏伟,同时又十分细腻,细腻到无需用世俗刻板印象来描绘两位主角之间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发掘点作为故事的基点,牵涉出多条人生轨迹,囊括的内容从日常琐事到生死别离,从世俗纠纷到国际战乱,从母子情深到自我觉醒,等等等等,点点滴滴汇聚成这一部短暂却又感觉十分漫长的电影,如同一篇充满着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的长诗。(不知道为什么,整部电影总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很多个场景似乎都梦到过;另外电影对于时间流逝已经人生短暂的探讨让我马上想到了Joanna Newsom的Divers,二者的人文关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自己》关于在一片空地上试图建构新生,而《发掘》则是去推翻这里去找寻和关于记忆的串联,即使它们身处不同时代,却也有着很相近的内核。整个电影很质朴,基本上也是那些把式—“舒缓配乐”+“英伦实力派”+“二战背景”+“优雅”+“隐藏人物(Basil)史”;再把字面意义上的挖掘最终变成抵达每个角色内心的“挖掘”,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时刻。有过《耶尔玛》的经历,自然对这样的处理变得娴熟。从预先的Cate再到换角的Nicole再到最终的Carey,她没有辜负这番期望。而除了Lily James,剩下的部分都属于优秀,那种超出Netflix一年绝大多数推送的东西的优秀。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这部电影把考古的魅力给展现出来了。
6.5分。好闷的片子,农村荒地上挖文物。。。这挖法也没啥特别的,主题其实也没放在这上面。刻画的群像人物里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偷情的 Lily James ???
对20世纪还存留的、单纯的英伦贵族精神抱有敬意,挖掘古船的故事中大量段落的声画分离,会产生疑问这是否与小说的意识有关(没看过)还是刻意营造的“挖掘这种贵族精神”内心活动的轨迹?
情绪稳定的英国人,讲了一个“雁过留痕”的故事
看完数日再细细去想,这部电影格局之大仍让人印象深刻,四两拨千斤的切中。在乌云笼罩未来之时,在动荡不安的现在,如何看待过去的存在遗迹?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文明?现在过去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毫无指向性的焦灼情绪,这就是文明和存在的忧虑啊,这是一种非常值得体会和珍惜的忧虑,太动人了,吹爆!
明显电影是半成品,应该是疫情的关系,很多台词是后期重配的,所以完整度不高,但可以看出一定的历史表达的野心,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做好,有点可惜。
当人类在洞壁上留下手印,当工匠在土墩里埋入葬船,当战士驾驶残损的飞机坠毁在河川,当妇人坐在墓坑边被记录进底片,他们就在历史上存在着,不会真正死去。即便肉身衰朽,世如焚炉,男孩带着女王驶向猎户腰带,挖掘专家坚持发掘前人的宝物,男人勇敢入伍加入战斗,他们都听得到随历史共鸣的夜莺之声。
照这个拍法,三星堆能弄出十多季。莫名其妙掺杂了发掘过程中女性工作者的婚外恋。
三星半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文明存在的价值人和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有一种属于旧日的高贵,那是优雅内敛地坚信你是什么人取决于你坚持的的理想和作为。世界战火纷飞,我们依然可以从英国乡间回望历史仰望星空,通过对文明的追求来进行对时间的梳理,面对永恒,竟然可以逐渐平静内心,进而得到一种洗礼与治愈。打动我的还有知己之间的美好情谊,将考古与人生相穿梭何其浪漫。声画分离处理得非常有诗意,两位主演的气质与角色相得益彰,也是好久没有看到拉叔演一个如此具厚重和层次的角色了。
断断续续会影响心情。这个故事还是太单薄,二战前夕,要挖遗迹,出了个宝藏,为此每个人都因为古代人的历史发现而与众不同。什么能使我们有机体不朽,只有不灭的物质和遗迹。
由古迹(还有照片)谈生死谈永恒,也就是谈时间,考古连接过去和未来。一个将死之人和儿子躺在古迹里,太犯规了。时间的概念起来之前非常无聊。两条感情线都写得极好,虽然我觉得老的这条有点狗血和编排,但是演得也极其性感真是服了。故意做的声画不同步有点意思。
人物关系线丰富有层次 情感的流动一直都在 节奏非常好啊 喜欢每个大远景和大空镜 考古总能把人的存在和时间联系在一起 非常多的信息和思考都被激发出来了 没有浪费一个镜头
像散文,战争背景下考古挖掘,人对生命和时间的体验。
#with bo# 这部电影所有值得一提、激动人心的地方,都在于dig这个职业本身,而不在电影文本、不在人物塑造之上。
这几个又臭又长的转场镜头是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