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都在想一个问题,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如果说教育只是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话,那教育的任务是不是太过简单了?
如果说教育还有影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的话,那么教育要通过什么手段来抗击传统观念?
在一个动辄就是“崇洋媚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在一个宣扬个性的时代,教育有什么力量能让先进与科学在人心中生根发芽呢?
归根结底,教育要如何才能推进社会车轮的向前转动呢?
在一个倡导多元评价的社会,人们注重的再也不止是知识那么简单,人们更多的注重理念,注重方法,注重过程。
于是,教育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埋下这些种子的责任。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知名教师的工作,再也不是生搬书本,照本宣科那样简单的事情了,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兜售”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
相对来说,这些内容也更容易吸引学生,被学生注意,从而内化。
回想去年年初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两个系列的讲座,联系起来不难发现,里面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且两个系列的讲座思想是统一的,即关注内心。
于丹教授倡导的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纷繁的世界中,我们除了保持一颗对外在物质敏感的心以外,更应该留一颗敏感的心对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关注我们独有的那个“内在宇宙”。
从她的火热也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实更容易引起响应,得到共鸣。
再对比一下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描写教师的电影,无论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是《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二十四只眼睛》,里面所刻画出来的“英雄教师”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宣传自己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更多学生的信赖和追随。
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这些教师的卓尔不凡,由于他们观念的“与众不同”,由于他们个人观念与社会常模的差异,他们的结局也许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乐观。
被限制甚至被辞退基本上成了这些电影的通用结局,于是我们不由得会问,社会为何这样无情?
这些教师难道不应该受到尊重,受到保护吗?
其实我认为这样的结局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社会不尊重这些“英雄”,而是有些时候,这些“英雄”不尊重我们的社会。
社会有它的惯性,社会思想发展的速度有它的局限性,脱离了这种局限性,生硬的向前赶,也许是自讨苦吃。
其实就像维果斯基说的,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进行。
对社会也是如此,如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和速度,那么被社会排斥也许就是毋庸置疑的结局了。
琼这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向传统价值观的妥协,但这不是单纯的妥协,而是琼经过考虑的决定。
女性解放的目的也好,凯瑟琳教师的目的也好,从根本上来说,个人以为都是要女性学会独立,学会从自己的角度思考。
也许琼没有做到独立,但是她已经做到了自己思考,并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于男女平等,对于女性解放,教育都将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更准确的说,是有关键期的,过早过晚,都不会出现最佳效果,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相反效果。
很多人一说到个性解放,一提到思想自由,一想到发展创新,就开始不切实际、漫无目的甚至是胡乱的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荒谬理论,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荒谬行为。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可接受的!
教育需要冷静,需要踏实,需要按部就班,需要敏感发现,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人们以前没有想过,但思考之后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接受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心全意的无私努力。
回到文章最开始,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改变,不在将无知者“变”成有识之士,不在于将落后“变”为先进,因为,改变的过程太突兀了;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发展,促进受教育者对自身的认识,促进受教育者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发展才能,发展思想,发展个人的特色;促进社会在平稳前进的过程中,发展人民的认识水平,发展大众的道德观念,发展社会的整体意识。
师姐分享了一个有关女性的歌单给我,于是我就想,那我整理一个关于女性的影单吧。
在这份关于女性的影单里,第一部我想推荐的电影,是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01当清晨的阳光,柔和的洒在草地上,伴随着教堂清脆的钟声,盛装的教师和女学生们正相互簇拥着赶往教堂。
赞美诗的歌声响起,一个匆忙赶来的女孩子,自信的拿起了装在精致木盒中的木槌,“Duang,Duang,Duang”地敲响了教堂的门。
站在门内的校长问:“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女孩回答:“我,一位普通的女性。
”校长:“你在寻求什么?
”女孩:“通过苦学获得灵魂,将我的一生献给知识。
”
这时候,电影的画面切换给了凯瑟琳·沃森,她笑了,我看到了她眼里的光,她是一个刚来这所学校任教的艺术史系老师,满怀憧憬,期待有所作为,这个开学典礼,一定让她看到了希望,多么冠冕堂皇、鼓舞人心的对白呀。
接着校长说:“所有和你怀有同样的抱负的女性都将受到欢迎。
”可是当凯瑟琳·沃森真正融入这所学校之后,却慢慢地发现,这里,不过是金玉其外。
02第一堂课上,她被学生们来了个下马威,虽然有其他的老师提醒“小心点儿,她们可机灵了。
”但姑娘们的表现还是出乎她的预料,她展示的每一张幻灯片,每一幅画的背景,学生们都早已烂熟于心。
最后她说:“读过整部讲义的学生,请举手。
”然后全班的女生都举起了手,还有人补充说:“以及课后辅导材料。
”不等她进行下一步,就有女生直言说:“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
”接着就全都站了起来,丝毫不留情面的不经老师同意离开了教室。
第一次看这一幕的时候,我直接感动哭了,姑娘们的自信、傲慢,有趣、可爱又那么义气风发,她们有才华,如此努力,对知识充满渴望,她们应该未来无限好,应有数不尽的可能。
凯瑟琳·沃森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也低估了这所学校的保守。
03学生们表面似乎看起来开放、活跃、好学,她们抽烟、谈恋爱到深夜,包里偷偷装着避孕套。
可是,来看看她们的思想吧,她们激烈的比赛,是因为“获胜的会第一个嫁出去”,当凯瑟琳问同事,姑娘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同事回答“她们找到了如意郎君”“她们在憧憬未来的宝宝”。
在学校里分发避孕套的女护士,被举报,然后开除。
有的老师告诉学生:“几年后你们唯一的职责便是照顾你们的丈夫和孩子,可能在这里,你们只是为了取得A,但真正重要的分数,是由你的丈夫给你打的。
”
在学校拿到全A,担任诗社社长、辩论队领队、网球俱乐部副主席、园艺社团创办人,还参加过法律预科的琼,当凯瑟琳问她,想去哪里读法律的时候,她却说:“我没想过,毕业后,我打算结婚了。
”对话听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可笑,凯瑟琳继续追问:“然后呢?
”琼对这问题似乎略感吃惊,并且理所当然的回答:“然后我就成已婚的了。
”
已婚的学生可以不来学校上课,随意缺课,当被老师指责时,甚至傲慢的回怼:“我刚度完蜜月,还得收拾屋子,她还能指望什么!
”后来凯瑟琳也被举报了,她失望又愤怒地在教室里对学生们说:“我放弃了,你们赢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我以前没有认识到,为了追求卓越,我会去挑战……怎么说的来着?
‘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是我错了。
”04这不是一所大学,而是高级的“女德学院”,姑娘们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能做一个淑女,成为一个好妻子,做丈夫的贤内助,在丈夫的同事、领导、朋友面前能给他撑场面,却并不是为了成就她们自己的人生。
她们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别人往笼子里扔什么她们就接受什么,只是她们自己看不见笼子的存在,还以为生来这个世界就该如此,以为“妻子”“母亲”是女人“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
母亲教育女儿忍耐丈夫的出轨,即便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理所当然的放弃。
当琼决定放弃去耶鲁大学读法律时,她对凯瑟琳说:“这是我的选择,我必须这样,我要一个家,这是我无法牺牲掉的,你觉得我会在某天早上醒来后悔没当律师?
不会比放弃家庭,放弃抚养孩子更后悔,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这不会让我变得愚笨,是你说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的,这就是我想做的。
”
那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真的是她拥有独立意识,独立思考之后,认为家庭、抚养孩子,比成为律师更重要吗?
不是的。
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笼子里,从出生以来,所有人都在对她灌输,嫁人、生子对一个女人有多么重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对女人来说多么重要,但是没有人对她说,拥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事业是多么重要,成就自己是多么重要,所以自然而然在她心里,结婚生子和去耶鲁读法律这两者的权重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即便她想去读书,但她觉得,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放弃读书是毫无疑问的。
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是被培养和灌输而逐渐形成的。
女性要觉醒有多难啊,不只要突破眼前的藩篱,还要去发现那些自己看不见的牢笼,还要用尽全力抵抗着不知道多少恶意、嘲弄、偏见和拳头,努力从牢笼里跳出去。
即便到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受了高等教育,走出厨房,但是依然从成长、婚恋、外貌、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等各个方面被定义、被禁锢、被阻碍。
05每次看到网络上男男女女为了“什么样的女孩才算优秀”这样的话题争论不休,就觉得无奈,为什么男性的优秀如此容易达到共识,而女性的优秀却总是备受争议,因为女性自己没有资格定义自己吗?
因为女性的价值要以男性的标准来做尺度吗?
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
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拥有自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人生的前提是:你要有的选。
而不是别人只给了你一个选择,然后假装平等民主自由的跟你说:去选吧,做你想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在女人那里剥夺掉的,不是选择权,而是选择。
《第二性》中说:直到有一天,女人能在她的力量中去爱,而不是在虚弱中去爱,不是用爱去逃避,而是用爱去找到自己,不是在爱中放弃自我,而是在爱中确认自我——直到那一天,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那个男人来说,爱才不会是一种致命的危险,而是成为生命之源。
女人必须找到自己的力量,不是被别人定义的,不是仰仗别人获得的,而是属于内在的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对追求的渴望,对爱的坚定,对孤独的无畏,对自我的肯定,对生活的热诚——在这些力量中,确认真正的自我,然后,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这部上映于2003年的电影应该算是一部对我有女性主义启蒙影响的影片了,已经记不太清楚看过这部片子多少遍,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每一次刷新都会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讲的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具有前卫女性独立思想的艺术史系老师凯瑟琳·沃森(Katherine Ann Watson, 朱莉亚·罗伯茨饰演)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女校卫斯理安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的故事。
影片情节设计紧凑,画面精致,对不同人物的细节与刻画也十分到位,剧中的音乐布景都颇具有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风格,而剧中的每一位女性都个性鲜明,真实而饱满。
卫斯理安学院这所在美国颇负盛名的女子高等教育学院(没错,就是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美国大学),被誉为女性的“常春藤大学”。
这里的学生都聪慧过人,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精英式教育。
这所女子学院培养的女学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美国最富有先进思想与涵养的女性形象。
而Katherine来到卫斯理安的第一堂课就迎来了这群聪慧过人的女学生的挑战,故事由此展开。
故事主线 1953年的秋天,Katherine作为艺术史系新聘任的老师来到卫斯理安学院任教。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流畅,Betty在Katherine到任后的三篇社论可以作为故事的一条暗线穿插整部影片的冲突与高潮。
1.避孕套风波 Betty的第一篇社论激烈地抨击了校医Amanda向学生提供避孕器材的行为,由于Betty家族在学院校董会中的影响不可小觑,再加上Amanda一贯的激进作派与学校正统保守的作风背道而驰,最终Amanda被校方解雇。
避孕工具的使用本身是对女性的保护,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对性的态度依旧保守,主流社会价值观对婚前性行为讳莫如深。
整个事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如此荒诞,正如Amanda在影片中所控诉的,大家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想明白是谁在保护女性的安全,谁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那个对象,而大家在奋力维护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结果让Katherine很是同情Amanda,也体会到了这所规则森严的学校背后的重重枷锁。
这些枷锁有来自权势的压迫,有来自男权体系对女性性自由的禁锢,有宗教文化的约束,甚至还有女性自己对自己的贞操洗脑。
2.女性生来被赋予的角色?
从Katherine走进韦尔斯利学院的第一天起,这位前卫的女老师似乎就一直在提醒这群才华横溢的女孩子她们未来的人生不应该以婚姻为坐标。
她自己的人生轨迹清晰地秉承了她对自我价值的定义,她至今未婚也并没有将婚姻作为必选项规划在自己的生活里。
对于Joan毕业后去耶鲁进修法律的想法,Katherine十分支持并在Joan迟疑犹豫时坚定地鼓励她可以同时拥有学业(事业)与家庭(婚姻)。
从Katherine与Joan的多次交谈可以看出,她并不认为女人为结婚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与事业是明智的,很明显,对她自身而言,她将这两者排在了婚姻前面。
而Betty的一波操作明晃晃地站在了Katherine对立面。
Betty在学期中途举行了婚礼,并以结婚为由多次旷课,由于她家族的威望和社会对女性结婚生子寄予的极高期望,这样的行为得到了学院的默许。
然而这样的做法对Katherine来说是匪夷所思的,她正面对Betty的旷课行为进行了批评,并表示如果Betty继续怠学下去,她将无法通过这门课程的测评。
很显然,习惯了其他课程优待的Betty对这位雷厉风行的女老师很是不满。
另一方面,Betty对Katherine多次劝导Joan去法学院进修的行为极度反感,她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在误人子弟,耽误Joan的婚姻幸福。
因此Betty在第二篇社论中写道,Katherine激进的行为是对婚姻的宣战,是在怂恿女生们放弃她们“生来就被赋予”的(生育)使命。
3.全新的视角 Betty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从新婚时的雀跃到婚后的千疮百孔,Betty很快地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婚姻。
从丈夫老以加班为由的夜不归宿和相处时的貌合神离,到最终发现丈夫在外面的风流韵事,Betty感受到的是对婚姻的绝望。
这段婚姻并未维持很久便以Betty的一纸离婚诉讼告终。
这时候重回课堂的Betty才猛然理解了Katherine的良苦用心。
Betty在Katherine的课堂里重新找回了那种自由追求知识的氛围,在这里她重新看到了女孩们眼神的专注与思想的光芒,而这样的状态是如此的美好。
女孩们眼睛里的光并不是靠婚姻就能获得的,而是靠的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就像Katherine临行前给Betty的信里写道,to change for others is to lie to yourself(为了别人而对自己的人生委曲求全是对自我的叛变). 女性不应该因为所谓的世俗条约而选择放弃自我成为婚姻的附属品。
女性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去选择她们想做的事情,去追求她们想要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在事业、学术还是家庭方面。
Betty在最后一篇社论里写道,Katherine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她给大家带来了看待这个世界全新的视角,真正地做到了超越传统,追求真理,她所树立的榜样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故事最后在学生们送别即将踏上欧洲执教旅程的Katherine的画面中结束,学生们骑着单车依依不舍地跟在Katherine的出租车后一声声道别,泪水浸湿了Katherine的眼眶。
我想Katherine内心应该是无比欣慰的,她完成了她来到Wellesley的初衷,打破传统的藩篱,为女孩们开启更加自由独立的人生观。
Katherine人物剖析 超前的人与事物在她所在的年代都是不被接受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
Katherine的一举一动和她特立独行的作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即便是放在当今的国内社会环境来看,也是不太能为常人所理解的。
Katherine生活的时代背景很有意思,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后的经济复苏,物质水平大大提升,而在此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战争的需要,大量女性开始涌入不同工作领域。
要知道在一战前,妇女是基本没有工作资格与选举权的,二战后的妇女们不仅解放了双手,思想上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在此之后的70年代,美国更是迎来了女权运动的顶峰,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给女权思想提供了成长的养分,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不同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这部2003年在美国上映的女性影片,却是由男性导演Mike Newell执导的。
这位曾经执导哈利波特影片的导演在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表现也是颇具艺术性的,将Katherine这个女性角色的独立个性与人格魅力刻画的淋漓尽致。
Katherine这个角色,放在1950s是勇敢的,是先锋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但是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来看,她的所言所行都不过是在坚守自我的本心而已,如果不夹带性别这个滤镜,这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是极其简单自然的事情,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全世界的女性来说却是历史的巨变。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直到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第一次承认“女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直到1995年,女人才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作是具有独立性的“人”。
反观妇女的受教育权,选举权,生育权乃至堕胎权等问题,都是从上个世纪开始才慢慢得到人们认真的审视。
而Katherine这个角色设定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先驱性,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女性人生的多样性,使得更多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潜力与自由选择的权利。
几位配角 毫无疑问Betty是所有配角中最具个人特点也最为重要的一个。
Betty在剧中代表的是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女性的优秀不仅在于学历更在于婚姻与家庭。
Betty尖锋利锐的个性也让她在整个影片中多次站在非主流事物的对立面:她对Giselle与男教师William交往过密,约会有妇之夫等行为嗤之以鼻,她对长相平平的Coney的感情生活一度充满鄙夷甚至误导,她将Katherine评价为30岁而未嫁人的老女人,她对校医私自向女学生分发避孕套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可以说Betty是男权思想浇灌下的产物,这样的角色设定也在一开始就给她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Betty像是男权正义的“代言人”,她以自己的出身、家族、婚姻为傲,却在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家族利益与婚姻契约中的牺牲品。
盛大的婚礼、精美的外表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家族权势的博弈与既得利益者包装下的一副空壳。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终日独守空床的Betty在回到娘家之后却被母亲训斥要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发现丈夫出轨后母亲对Betty的劝慰却是她已经和男方的家长沟通过了,她们之间不会离婚,家丑不能外扬,调整一段就好了…因此Betty的婚姻是可悲的,但在当时是典型的,女人作为婚姻的第一主体却从始至终被当作一个客体任由家族、父母、丈夫甚至社会舆论摆布。
Joan作为Betty的闺蜜,在剧中的戏份也举足轻重。
相比Betty而言,Joan是幸运的,她有一位真正相互欣赏的伴侣,她的学业家庭从剧中来看是符合她内心所想且顺遂的,她有属于自己的志向也有指点迷津的恩师,她所做的决定都基本遵循了她的初心。
虽然Joan最后仍然为了家庭选择了放弃进修法律硕士,多少在大家看来有点可惜,但或许是编剧有意的安排,这里给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事业与家庭一个open answer,因为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的答案,you only live once,一切选择跟随你当下的内心便是值得的。
Giselle在电影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相比于Katherine的特立独行,Giselle更像是一个要出走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小孩。
我们暂且不评价她在感情上的一些非同常人的操作,从片中我们可以知道Giselle本身出生于犹太家庭,父母在战后离婚,无论就族裔还是家庭状况而言,在当时的环境下都属于社会中的“那一小部分”群体。
可能是过早地体会到了婚姻的脆弱和家庭的破碎,Giselle骨子里透露着对男女关系的怀疑却又带着一种潜在的恋父情结。
Giselle在感情上是早熟的,她大胆地尝试婚前性爱,她喜欢和比自己年纪大的男人厮混,她对Nancy教的所谓“女德”课程嗤之以鼻。
这个角色让整部电影更加立体丰满,看似怪异却又不乏其中的合理性,看似疯癫却又异常真实。
Coney这个角色会让我想到生活中的大多数长相平凡的女生,在以男性凝视为主导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小自卑。
但是我喜欢这个角色,因为她从不自怨自艾,对于美好的事物不吝于憧憬与争取,最终靠着自身的才华与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是编剧笔下的一个看似普通却充满张力的人物角色,就像剧中Coney陶醉地演奏大提琴的样子。
至于片中的房东太太Nancy与校医Amanda或许就没有这般幸运了,前者因为自己的“至爱”在战争中丧生而孤单地过了大半辈子,最后却戏剧性地发现原来这只是对方的一个谎言;后者与自己的伴侣在学校相互陪伴了大半生,却因为与众不同的婚恋模式而遭受别人的议论,最终因为自己的一些“颠覆性”的行为被学校开除。
Nancy这个角色的设计或许是编剧用来起反讽作用的,她像极了那些被爱情洗脑最后深受荼毒的女性。
对比Nancy,编剧设计了Amanda这样一位勇敢、清醒的女性,只可惜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的审判与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也变得不同,Amanda并未因为她的独立善良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一些有趣的细节在影片开头校董因为Katherine对欧洲艺术的独特见解,询问她是否之前有去过欧洲。
Katherine非常诚实地说自己从未去过欧洲,意思是个人的分析与见解来自于阅读与文献,诚恳直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语男老师之后为了追求Katherine却谎称自己曾经在欧洲参战,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英勇的“战争英雄”,直到Katherine与他的一位故友聊天,才发现原来Dumba教授其实从未去过欧洲。
这样一个小小的乌龙情节,是编剧独到有趣的讽刺设计;男人为了取悦自己想要的女人往往可以大言不惭的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在被Katherine抓包后,Dumba教授竟然可以用“You’re so perfect - it’s impossible to be honest with you”的鬼话来为自己开脱。
这样的例子,放在职场其实也同样耐人寻味,男人总是能够自信地夸大自己的能力范围,对于向往的职位抱有更大的野心与进攻态势,而女性往往容易倾向于保守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片中为女孩们开设的“女德“课看似可笑,实际上是在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义。
女性无论接受了多高的教育,她们被社会期望的仍然是一个辅佐丈夫的形象,就像课中所教的如何为自己的丈夫赢得上司的赏识诸如此类,女人接受高等教育最终还是难免于被规劝走上相夫教子的道路。
剧中有非常多关于Katherine人物特点的小细节刻画,自我又自在。
譬如Katherine男友从加州过来看她时,房东Nancy说Katherine是不是该把乱糟糟的房间收拾一下,男友幽默地回答“This lifetime?
It never happens!
”,真是可爱又宠溺,说明男友对Katherine的不修边幅早已习惯。
又如Dumba教授在酒馆里对Katherine说,如果他是K的男友,他不会让她只身跑到东北部来教书,Katherine随口就是一个反攻 - 如果他是自己的男友,她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寻求他的允许,直接把Dumba打的脸疼。
Kathrine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她自我地如此自然且清醒,她知道果敢地做自己想要做的选择,而不是受制于某个男人或者性别。
Nancy那个美丽“爱情故事”的破碎,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剧情设计。
女人为了心中所谓的完美爱情与壮烈英雄,不惜苦苦等待了大半辈子,一直未婚,却在一次酒会上意外地遇见了“已故”的爱人,并且得知对方早已成家,这是多么讽刺的故事啊。
像极了你所听过或者遇到的那些痴女的故事,而男人的爱情往往没有女人想象中的那么坚定,甚至连最终分手的套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为了玩消失,竟然可以假装战场牺牲,断了书信往来。
关于影片中艺术的话题。
在片中的某节课上Katherine给学生介绍梵高的画作,其中一位女学生不经意间透露自己家就有收藏其本尊的真迹,可算是狠狠地凡尔赛了一把。
这个细节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校学生家庭背景的优渥。
还有一节实践课上,Katherine带学生们观赏了美国现代艺术家Jackson Pollock的画作,这个设计也十分巧妙。
因为Jackson Pollock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滴画”,本身就是美国现代艺术史极具先锋性的人物。
他的滴画成了无拘无束的美国性格的典型表现,也成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
在艺术领域,波洛克是一位反传统的人物,正如片中刻画的许多反叛的女性形象,十分耐人寻味。
而至于影片片名为什么要叫《蒙娜丽莎的微笑》,个人的理解是女性的美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美好而神秘,不应该被定义,也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只有那些更深层更内核的东西,才能与女性之美相映成辉,丰富而深刻。
茱莉亚罗伯茨的品味,她喜欢的电影一定会热卖,这远高于“小鸡电影”的女性电影。
喜欢吉赛尔的真率不羁。
像一匹不受拘束的野马,走在哪都可以提起前蹄,骄傲地嘶吼。
她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是现代美国女性充满风情的侧面。
凯瑟琳华森是前卫的,吉赛尔同样也是超前的。
记得其中吉赛尔在镜子面前说:“我像她吗?
凯瑟琳华森。
”吉赛尔的着装,裸露的腰,背,无疑都在挑衅着那个时 代的婚姻观,价值观。
凯瑟琳代表着一个权威,一个能够影响一群人的领导形象,而吉赛尔,她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艺术的熏陶,但家庭给了她足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
艺术家的前卫,来自自身的修养也来自毫无修饰的本质。
遇上一个人,懂得艺术家的故事,读懂画里画外艺术家的感受。
遇上对的人,对的时代,腐肉是艺术有什么不可以?
看着电影里的女子,一身要围绕着一个男人转。
太可悲了。
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看看周围,我身边的女性,现在还在受着那样的传统束缚。
结婚,是幸福的开始还是自由的终结?
不要让婚姻绑住我们的思维,不要让男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當我們成年之後,除了學著適應這世界已有的規則以外,但凡是個有獨立思維的人,多半都會逐漸建立自己的壹套行爲准則。
要確保自己的准則能夠如預期那樣對思想和行爲起到壹定的效果,首先必須明確唯壹的基准:做正確的事。
當然這壹基准只不過施用于廣義的範圍,並且是以既定的對善惡美醜的區分概念來作爲前提。
在這種時候,如果你身上稍微有壹點兒自由主義傾向,便難免對此唯壹基准進行更爲細致的調整,比如適當延伸爲: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
這樣壹來,此概念便充滿矛盾導致意圖不明,從而令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質疑。
因爲這意味著你必須在某些方面或許多事情上與大多數人産生對立,不管態度或者立場,打從頭回出現不同意見時開始,漸漸你會發現無法接受和贊同的事越來越多,壹旦與現實生活扯上關系,最終只會指向身陷挫折的境地。
這僅僅是壹種較爲極端的看法,與性格、家庭、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曆有壹些聯系。
所以人在思考生活與想象的差距時,所要面對的是來自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考驗,當然前提是你至少有所堅持。
環境和世俗觀念雖然也屬于這種壓力的分支,不過對于打小放縱慣了的人來說,無視那壹切並不困難。
當那種始終伴隨我左右並可能將終生對我産生影響的消極又壹次突然來臨,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情難免會想,既然無法逃避,那麽只能去接受。
《mona lisa smile》這樣壹部女性題材的勵志電影,雖然說的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高端女性的故事,其中涉及到的關于生活的選擇千百年來卻都如出壹轍。
選擇婚姻還是選擇自我,選擇大體上貌似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選擇壹條注定布滿荊棘的長路。
前者在開始之前結局就已注定,不管能夠把生活維持下去或者離婚,都是可以預見的結果,而後者究竟會給妳的人生帶來怎樣的驚喜和失望,成功或失敗都不那麽重要了,可妳不敢肯定這樣做到底會更好或者更糟。
女教師懷著打破陳規、改變學生人生的偉大志向到了壹所以校風嚴謹、墨守成規著名的女校,她所面對的是壹幫家境優良、舉止上等、頭腦聰穎的姑娘。
每個角色都代表壹種性格,雖然有壹些矛盾沖突,可惜無論情節或表演都過于表面,難免具有臉譜化的特征。
她們的外貌性格或許五花八門絕無類似,但她們的命運從某種程度上大致相同——都得結婚並且基本上早婚。
那所學校的優良傳統便是培養出上流人家的好媳婦,具備壹定的知識和常識,以便應付日後的家庭生活。
從這方面來說,女教師覺得那是壹所“新娘學校”確實在情在理。
她無法理解,爲什麽有如此優渥的學習條件和壹定的才能,卻僅僅走個過場便要過那種千篇壹律的生活。
成爲家庭主婦,成爲壹個男人的妻子和孩子的母親,把時間消磨在做菜和討丈夫歡心上,而這壹切原本可以避免。
最最老生常談、脫離現實的壹句話大概就是“成爲妳自己”——在壹個僅靠模具制造相同産品的工廠裏,作爲原料的人們該如何成爲自己?
而自己究竟是什麽?
她是誰?
她在哪兒?
沒有任何壹個人、沒有任何壹本書、沒有任何文藝作品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因爲人是不同的,而人最終卻都將變得壹模壹樣。
人,特別是女人在生活中並無希望,因此看這種電影時我總不會太過認真。
沒錯,它宣揚的是壹種大體上積極向上的思想,可惜不論教師還是學生,言行舉止都仿佛遊離在生活之外,她們唯壹要傾聽的只有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樣做出選擇始終比較容易。
如果壹個人既要承擔生活的壓力,又要遵循內心的方向,她很可能在自取滅亡之前已經精神分裂。
該如何壹邊閱讀莎士比亞壹邊爲了吃飯每天看人臉色飽受煎熬呢?
在填飽肚子之前誰有精力追尋那些能爲心智帶來雖長遠卻不現實的啓迪?
壹個高尚的人首先是壹個不必爲生存發愁的人,這樣她才能在但凡需要滿足的地方都被滿足以後去感受麥克白或李爾王的深沈痛苦,因爲說到底,在體會那些深層的、人類共有卻往往被忽視的情感之前,肚子餓了想吃東西或者有什麽喜歡的東西卻沒錢買的痛苦才更加強烈。
這樣說是因爲劇中把觸發矛盾的背景設置爲藝術系的藝術理論課程,我可以理解爲什麽女教師的困惑如此強烈。
如果簡單學點東西就要馬上爲家庭生活操心的話,學習藝術和藝術理論究竟有什麽實際用途?
除了在飯桌上或看展覽和戲劇演出時作爲談資以便顯示自己不是過于無知以外。
知識和藝術的高貴地位怎麽能與家庭主婦的日常生活有必然關聯?
她是壹個看不起日常生活的人,盡管通過仰慕藝術作品的形式企圖減輕這種輕蔑。
所以比起她那些學生來說,我覺得她才是那個更需要拯救的人。
因爲她明白事實:人人最終都必須進入日常生活之中。
哪怕妳想盡壹切辦法去逃避,從加州到新英格蘭,再到歐洲,乃至全世界,環繞整個地球三周。
妳拒絕面對的問題始終存在,並且永遠是同壹個,這種疑問永遠無法得到合理的解決。
說到底還是內心不夠堅定,每每懼怕承擔那些看似凡庸的責任。
逃得了壹時逃不了壹世,面對的話勢必將帶來更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其實談不上什麽選擇,因爲不管妳選了哪個結局都不樂觀。
從前有人跟我說,當妳對這個世界有了壹定程度的了解之後,愛或恨的界限便不再那麽明顯。
我是壹個如此矛盾的人,我的矛盾在于壹方面將所有事情都從純現實的角度來考慮,另壹方面卻又總脫離現實。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中這樣寫道:“等妳追悔不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平庸無能,那才叫人痛心呢,但再痛心,也無助于改變壹個人的氣質。
”樂于冒險這壹舉動究竟是說明自己勇敢呢,還是說明生活目的搖擺不定,我壹直心存疑惑。
也許僅僅是壹種懦弱,源于對生活的恐懼。
我知道那些不過是壹種無法持久的幻覺而已,可這種幻覺恰恰又是我行爲的最強烈的動機。
再見吧在妳心中完美的世界。
“再見。
”
【“性别研究”公选课作业,视角奇葩,语气攻击性略强,观者请见谅,莫与吾辈无知妇孺一般见识。
】 香港歌手谢安琪有一首歌,叫做《祝英台》。
我原以为这又是陈词滥调地重复一遍梁祝的爱情故事,却不料词作者周博贤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的歌词:“为什求活到精彩,须将女身卸下来,自我盖掩不自爱?
会否等得见未来,女共男,均等竞赛?
” 古代的中国男女大防极严,女子至多读一读《女诫》,学一学三从四德,自不必指望如书生般摇头晃脑地诵经读史。
科举从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女子哪怕碰一碰《诗经》,都好似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金发美女与家电器具的广告席卷了荧屏。
时至今日,当时流传下来的颇具特色的广告画仍是被印在明信片上,销量仍是可观。
从前我亦不曾想过,女人为何总要与琐碎的居家生活联系在一起?
戎马倥偬属于男人,金榜题名亦属于男人。
男人成了无定河边骨,女人仍旧凝妆上翠楼——好像自古以来,这些画面都是理所应当的:男人就应该洒热血打天下,女人则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在春闺里消耗光阴。
哪怕是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黑人不受歧视的宣言已喊得震天价响,女人的地位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电影里最嚣张的女人Betty,看谁不顺眼就一篇社论让其陷入非议,自小听从母亲的教诲,学会了一套完美的假装的艺术。
她可以光鲜美丽,她可以刻薄冷漠,她挽着丈夫的手臂,挺起胸膛捧着书本握着吸尘器,俨然一副母仪天下的风范。
到了最后,她却选择与一个她母亲一直看不起的浪荡女孩一起租房,她选择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之不完美的离婚,她对她无懈可击的母亲说:“做人不能只看表面。
” 对啊,蒙娜丽莎在微笑,可是谁知道她快乐么?
作为欧洲中世纪的贵妇人,她不得不戴上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
微微一笑不过是礼仪,或许她前一晚刚刚用泪水沾湿了枕巾。
又或者,她已经“幸福”到,连流泪的真实触感,也早已忘记了是什么滋味。
女主角Katherine,不能不说是一位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虽然我个人很欣赏她,而且十分怀疑她与我同样都是狮子座。
世上最难搞定的星座,就是狮子座的女人和处女座的男人。
Katherine与《死亡诗社》的男主角Mr.Keating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希望主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人生的名师,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Keating并没有Katherine那样的攻击性。
Keating是在学生耳边提醒他们“Seize the days”,而Katherine到底是女人,她会失望会流泪会情绪化,会因为Betty那充满挑衅的社论而在课堂上发飙,对学生说:我输了,你们赢了!
其实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于课堂上硬塞的知识,而在于潜移默化的行为处事。
所以尽管个性迥然相异,Keating和Katherine都收获了同样的结局:他们离开了学校,然后所有的学生——无论曾经关系亲近的抑或是对他们嗤之以鼻的,全都真心实意地来送别,而且永远都会记得这短暂却深刻的教诲。
Oh,Captain,my captain。
记得在大二的现代文学课上,周佩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女作家都活得比冰心洒脱,但没有一个人比她更幸福。
因为在中国,你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妥协。
” 其实何止是在中国,哪怕以自由著称的美利坚英吉利,女人的地位何曾超越了男人?
是的现在女人可以当国务卿可以进白宫,英国更是有至高无上的女王,可是先摒弃社会属性不论,大自然赋予女人的一切就远不及男人来得优厚。
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里面曾说:只有性成熟的女性才能感觉到性高潮,女人真正的性快感来自于和心爱的男人结合,而男人的肉体只能产生原始低等的快感,无论与其交合的是否是他心爱的女人。
除此之外,用情更深的永远是女人,繁育后代的是女人,痛的是女人,伤的是女人。
女人会因为曾打过胎而遭男人嫌弃,而男人,从来不会因为曾经制造过几个胚胎,而被谁看不起。
女人很容易患上妇科疾病,甚至因此而早夭,而男人大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嫖,只要注意卫生,丝毫不用担心染上什么意想不到的病症。
更不消说东亚男人令人鄙夷的处女情结了。
我现在作为一名二十岁的老处女,对非处男的处女情结还是无比的鄙夷,听身边朋友说的种种切身体验尚且觉得胆寒,也不知等哪天亲身体验了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对男女之别的想法会不会与现在不同。
我只知道,无论将来是否遇到值得的男人,我一定不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忘记了自己。
最后,回到妥协这个问题。
电影女主角Katherine有些攻击性过强了,我觉得Jone放弃去耶鲁法学院、选择爱情与家庭,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谅解的事。
诚然,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来说,这的确有些令人气馁,但倘若梦想与家庭好比红玫瑰与白玫瑰、好比山中高士晶莹雪与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得有失自然会意难平,可清楚知道自己更需要哪一方,不是比什么都可贵么?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照你的意愿去生活,她们的选择或许不够光明,但也不能称之为谬误。
正如我也无比地鄙视那些挤破头考公务员的人,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现实的妥协,都是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选择了随波逐流的弱者。
但鄙夷归鄙夷,我不能去指责他们,更不能妄图去左右他们的人生。
有的人选择做非同凡响的主角,有的人生来就只是做配角龙套的料。
有的人可以把一条孤独的路走得精彩纷呈,有的人即便亲朋满室也盖不住内心的平庸和寂寞。
当然我的用词也还是太尖酸刻薄了,只能说,我非常赞同Katherine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也希望那些选择妥协的人能觅得现世的安稳——但那样的安稳,毕竟不是我所欣赏的。
女作家亦舒如今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大房子,下午茶,闲写几笔文章,静下来就听听风的声音。
许多人看了她的专访便要感叹,美中不足的就是,陪在她身边的并非大家当初所想的人。
相比之下,她的侄媳妇周慧敏就截然不同。
当年艳惊香港的玉女,与风流才子相恋多年,抵不住湿吻门和外界舆论的压力宣称了分手,但不到几天便又传出了婚讯,女方还称:“他犯得起这种错误。
” 周玉女大可以自豪地套用TVB经典台词:“幸福不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做人最重要是自己开心。
”但在吾等观者眼里,她所选择的幸福,无疑是妥协的伴生物。
建立在委屈之上的所谓幸福婚姻,宛若宝钗蒙了尘,当真还有它本身的滋味么?
这位不老玉女,如今依旧美得无懈可击,想必她微笑起来,也不会比蒙娜丽莎逊色。
所以,为什么男人事业有成加独身,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钻石王老五?
女人事业有成而独身,就是美中不足宝玉微瑕?
为什么想要幸福,就一定要学会妥协?
如果可以,在故事的结尾,我愿如Katherine般坐上一辆永不回头的车,朝昨天挥挥手,毅然奔向浪漫的欧洲,找寻自己心中的艺术。
如果可以,我愿做那样一朵骄傲的带刺的玫瑰,永远不做妥协的纸屑。
整个社会,就连学校都在告诉你,你是第二性,你被凝视,是玩物,是附庸,多么可怕。
你以为你选择了家庭主妇而非耶鲁,但你的下意识你的不假思索甚至你的小小的挣扎都像被一根小小的绳子拴住小象一样,你以为你无法挣脱,但其实你早已被驯服到无法意识到绳子的脆弱。
波伏娃说,女人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达到极乐。
女性的成长中就是有这么多陷阱和直达坑底的滑梯,一不留神就会垂直入坑。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在女性主义影片中,你会惊讶于,无论多么老的,多么新的电影总在讨论一样的事情。
你以为是老电影如此敏锐如此超前,其实是女性境遇一直停滞不前。
电影里女性有“婚脑”,为男性放弃自己的前途;女性结婚后无家可归;女性被偷拍被骚扰被职场歧视被父母轻视被当家庭主妇(82年生的金智英)。
这些境遇,今日如是。
不要去成为社会希望你成为的女性或男性,去成为你自己。
在那么多陷阱之中,独立思考仿佛是不可能的事。
也许我们会做出“我选择放弃耶鲁,当家庭主妇”这样的“选择”。
keep opening our eyes,给我们的大脑输入更多养分,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真正的选择。
男性是极具迷惑性的,即便受了良好教育的男性,也依然会卑鄙地自私地为了自身利益而撒谎。
谎称自己爱你,谎称自己去过意大利战场,谎称我和那对夫妇不认识。
最深情的眼眸里,是他们自知的或不自知的恶毒。
在男性之前,先爱自己吧。
虽然这一切的改变,男性也理所应当加入进来。
文学+男+师生恋的男人,这不是妥妥的…避雷。
毛主席说,放弃幻想,开始斗争。
yes,你永运不知道你多么温和,多么幼稚,唯有受够了伤害,才真正加入斗争。
有句梗是“希望你永远不知道…”不知道这一切的存在当然是幸运。
但记住,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只看了开头一点,我觉得开学典礼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
学校应该是学生求知的地方,那么应该由学生主动求学,老师被动传授,教学相长。
可惜,中国的状况是老师家长学校逼着学生学习。
中国的学校开学典礼通常都是学校领导讲话,继往开来之后就是一大堆鼓励、逼迫学生学习的言词。
而任何学生都已经厌倦这些繁文缛节。
1953年的深秋,一位教龄只有一年的年轻女教师凯瑟琳沃森来到卫斯理女子学院,在这里她将负责教授为期一年艺术史的课程。
这所女子学院坐落在波士顿以北10英里的地方,素有“女子哈佛大学”之称。
深秋的枫叶飘浮在爽朗的天空,落在校园的小路上,洋溢着古典的浪漫气息。
钟声响起,一位戴着红色贝雷帽,的女孩,踏着轻快的步伐,带着精致的妆容,雀跃地穿过人群,跑到了礼堂的门口,她稍微细致地整理了一下仪容,拿起一个精巧的小木槌,哒哒哒,敲响了礼堂的大门。
“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 一个浑厚响亮,又严肃的声音响起。
“我是所有女性中的一员。
” 女孩镇静而坚定的回答。
“你来此地寻求什么?
”“通过勤奋的学习唤醒我的灵魂,并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知识。
”这就是卫斯理女子学院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
初来乍到的凯瑟琳沃森,带着学士帽,傲然挺立地站在校长的旁边,目不斜视地看着洒下金色阳光的礼堂中心,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电影片段截图但是不久后,她便发现,这所学校的所有课程设置,都是为了教授学生如何在婚姻中更好地相夫教子。
即使是外语课、文学课、艺术课,也只是为了让“主妇”显得更加得体端庄,学校所想要培养的是“一边替丈夫熨衣服,一边背诵乔叟诗句”的高端知识分子型主妇,一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唯独没有自我的精英妻子。
那些在课堂上聪明伶俐,将作者和作品简介背诵的一字不差,敢于大胆质疑她“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的女孩子们,心里最在乎的,最想了解的却是如何在厨房测量牛肉的重量和体积,为丈夫量体裁衣。
这位刚刚从UCLA毕业,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艺术史老师,决心改变。
她准备的是学生们翻遍课本也无法找到的图片。
第一幅是苏蒂恩《屠宰后的牲畜》,一具怪诞丑陋的腐肉残骸,透着鲜血明亮的颜色,观者都能闻到尸体发臭的气味。
这与传统画家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甚至不可以被称为艺术。
但是在沃森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观察和思考,“我觉得它很具有侵略性”,“我觉得它很色情”,“什么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由谁来决定?
”,这幅古怪黑暗的画作,不讲究构图,也无高深技巧可言,难道就不是艺术吗?
沃森通过一系列的苏格拉底似的发问,鼓动着这群女孩子去质疑,去思索,去挑战一切循规蹈矩和“至上”的权威,抛弃一切陈词滥调,为自己的想法勇敢发声。
苏蒂恩《屠宰后的牲畜》在一个阴郁的雨天,她带着一群学生穿梭在一个破旧的废弃工业大楼里,空气中弥漫着油漆和铁锈的味道,耳边还时不时传来雕刻锤凿材料的声音。
“这是杰克森波洛克。
我已经习惯无聊的主题了,先说长蛆的烂肉是艺术,现在轮到这个。
”学生们纷纷不耐烦。
画面上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幻无常。
一眼望过去,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是一个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
“你们不需要为此写一篇论文,不需要去喜欢它,你们要做的是观察它,然后思考。
” 画家波洛克独创性地运用甩、泼、滴,任由颜料在画布上滴流,创作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
没有中心、没有起点、随意之间充满了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且充满了色彩的张力和狂野,不拘一格,却有着令人愉悦的美。
这位前卫画家的抽象表现主义直到50年代初才为人赏识,他”追求与过去的断裂,拼命设法逃离艺术上对于技巧的要求,拼命去寻求自己的内心”的精神,正通过这幅画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也是沃森想要启发学生去亲身感受的。
电影截图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的一节课上,她并没有拆解这幅画,分块去研究,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幅画的独特魅力,以及梵高追求自我的精神。
“这是他的自画像,没有渲染,没有伪装,纯粹的真实。
” 当她把分解《向日葵》数字绘画的复制品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很讽刺对吧,梵高拒绝为了大众品味改变他的理想,为了保持人格完整,拒绝妥协,我们却把他放在小盒子里面,复制它。
所以选择权在你们,你们可以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也可以做你们自己。
”
梵高《向日葵》凯瑟琳沃森就是通过这一幅幅画,去引导学生们形成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的声音,并逐步积累追寻自我,坚持自我的勇气。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校董的女儿贝蒂。
她原本在威严的母亲的影响下最坚定的传统观念的维护者和男权社会规则的捍卫者,然而她所维护的一切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是丈夫的背叛和嘲弄时,她也逐渐放弃了曾经笃定的观点,不再在乎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片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琼的故事。
片中琼一个聪明有想法,十分优秀的女生,却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律专业的就读机会而选择了回归家庭,当沃森听到琼选择结婚而放弃自己的远大前程时,感到诧异和挫败。
然而琼清晰的,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要一个家,这是我不可能牺牲的。
你觉得我会某天早上醒来后悔没当律师?
不会比放弃家庭、放弃抚养更让我后悔,这是我想要的。
”这时候的琼已经学会了完完全全由自己主导人生了,不论是谁的意见。
这个人物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它并不是一味地去定义女性角色,成为叱咤风云的律师,或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而是意味着女性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什么职业,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内心想要追寻的,就不应该放弃,并抱着势必坚持下去的决心,并且十分清楚“为了别人而改变,就是对自己的不诚实”。
本片取名之所以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次贝蒂在质疑她虚伪的母亲时,略带失望指着这幅画,问“ 她在微笑,她真的幸福吗?
她看起来幸福,所以有什么关系呢?
” 人人都只关心表面的美好和祥和,而隐藏的真实感受又有谁真正在乎呢,除了你自己。
当然,凯瑟琳沃森,这位独立、富有创造力、标新立异的艺术史老师,被学校当作激进的、潜在的破坏分子。
她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去教授才可以继续在学校待下去。
虽然她舍不得学生,但她不愿意违背自己,不愿意妥协,最后选择离开。
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她坐在车里扬长而去,而那些深受她影响的学生,卖力骑着自行车追赶着,为她送行,风扬起了她们的学士服,飘逸地在风中摆动。
“我听说她把没有目标的漫游者称作懦夫,但并不是所有漫游者都是没有目的的。
特别是那些超越传统,追求真理的人。
超越定义的限制,无法描述。
” 贝蒂最后一次为校报撰写社论时写道。
上世纪中叶,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名叫凯瑟琳·沃森的艺术史老师,她美丽、成熟、自信,拥有开放的自由思想,立志要把新思想传授给学生们。
但在当时,美国封建保守思想仍非常严重。
威斯理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是把学生今后的婚姻定义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凯瑟琳来到这里后,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该校的传统教学风格,而是大胆地去挑战传统,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她的做法不仅受到了一些大户人家女儿的挑战,而且受到家长、学校各方的质疑和责难。
但是她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
世界上所有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改变,都是由人促成的。
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就可能看到奇迹的发生。
严格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各种极限。
限于习惯、主观认知等原因,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浪费掉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潜能。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挺不过去了,其实那并不是真实的状态。
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多数情况我们都能够挺过去,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得要强大得多!
只有坚持到底,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我们自己的潜能,才能笑到最后。
It has big ambitions and good actresses, yet turned out to be such a cliche.
完全看不进去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50年代的美国最著名的女校的目标就是培养好妻子,后来的女权运动让女性自我意识真正觉醒,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妇女却又在回归家庭。Julia Roberts的角色似乎远远超出了她的时代,颇有21世纪独立女性的风范,一帮明星女配则个性分明,各具魅力,只是Betty最后的态度转变来得有点牵强了。
玛姬演的Giselle真是好迷人,吉赛尔,剑一般无畏、不羁的女子。Ps:婚礼上那个You belong to me 的版本也很好听~
Katherine Watson愤怒地上最后一堂课时,我问耗子,在这节课之前,这个电影可以打多少分,2分,那这堂课呢,4.5分。谁知道刚说完,电影又头也不回地坠入了如前半部那样冗长又没有条理的叙事中。整部电影逻辑混乱,主题不鲜明,除了要抗争礼制追求自我选择的自由外,其他地方毫无亮点。而且,在女权电影
julia的电影 这个只能说一般
闷,贾正选
这片子真让人难熬,看一半多都让人提不起兴趣。
淡淡的感觉,看过之后印象不是很深刻
①脸盲症的我看完了一整部电影还没记住人。②不太理解女主为什么要跟汤米在一起,明明她知道他是怎样的为人,难道这就是女性解放?和前男友的分开也是莫名其妙。③没有看出女主的引导性。
故事本身偏弱,一票有名的女演员啊~~
她的出现,推翻了“为家庭放弃自己的人生”的定论。大嘴茱莉亚大放光彩,可惜故事没有叙述彻底,深刻入骨。
“这是男兵做的工作,等他回来我就还给他。”bull shit! 男权女权这种修饰词的基点就立在一个几千年不平衡的支点上。作为男人,你骨子里自豪么?
思想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不过觉得电影在学生们的感情生活上挥墨太多了。。。
那个男老师一边去!~看过4遍后有想哭的感觉!~央视配音很好,特别是最后一次上课的那一串激情的讲演!~
不给学生打专业基础,一心希望开启民智,上课灌输价值观,喜欢替别人做决定,明明是移情别恋也不敢说出真相,随便闯入暗恋男老师的课堂,因为一个学生写了批评自己的社论就在课堂上大发雷霆,还提前下课,最后获得赞声一片,获得了离别时追飞机一般的待遇。这样的教师生活有什么难的?怎么就成新女性解放的role model了?
她们的出众美貌值得赞美,她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歌颂。励志又热血,女孩的潜力无穷呀。
没有特别强调独立的标准,自我思考就是独立的前提,不论选择哪种生活道路都是如此!里面每个女性都是熟面孔啊!
原来我大学那会儿还挺有看片品味的~怎么现在感觉下降了~
实情往往和表象不同,不是为了女权而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