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看抗日剧了,在电影里看到满大街飘着膏药旗,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歌舞升平、生杀予夺,内心仍然涌动着愤怒。
日伪统治的南京,迷雾重重。
日本人就像悬在头上的剑,随时掉落,取人性命。
汪伪政权内部就好像一群抢骨头的疯狗,为了得到赏识和恩典,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国民党军统特务在革老的指挥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步步为营,巧妙离间,一步步除掉对手。
即便这帮汉奸舔的没有尊严,没有廉耻,没有人性,在日本人眼里,他们也不过是一群垃圾,一群蠢猪。
于是他们一边活的谨小慎微、胆战心惊、人人自危,一边开始更加疯狂更加惨无人道肆无忌惮地邀功献媚。
上一秒还得意洋洋自以为马上可以立功上位的李士武,下一秒就死于自己发明的绞刑。
心黑手辣的俞至仁本以为胜券在握,却瞬间被反杀丢了性命。
国民党内部也不比汪伪政权好多少。
一号的眼里只有任务,军统只要任务失败就会被同伴灭口。
南京城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处处流淌的都是人性的恶。
迷雾中的金深水遇到林婴婴,必然被其身上的温暖打动,必然要跟着她走向革命的道路。
张译的戏份台词不多,给我的感觉就是静水流深,想想角色的名字——金深水,只能说张译对角色的把握太精准了。
前边的各种刑罚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刺激,得先让我的大脑平静一下,过几天去二刷。
老高是不是真打算回精神病院了,这片您看着不混乱吗?
人物这出的叫一个快,幸好都是有名有姓的演员,否则都不知道谁跟谁、谁是谁!
前半段稀里糊涂的血腥暴力,中间两眼一摸黑的各种感情递进,最后神乎其神的枪战,这都哪跟哪啊!
张译工具人一名,负责串场及交代剧情,没他解说我都不知道原来鬼子、军统、中统都这么弱智来着!
女主来秀身材的,👄好厚!
黄志忠就是来普普通通打工的,这戏有没有他不重要的!
日本鬼子就是来进一步证明:之所以会战败,傻呗大家智商不够全凭枪弹来凑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更像是一段历史,看到了这段历史中的人,在刀尖起舞,又看到了这群人,伴随着时代落幕。
舞台中央的主角是金深水和林婴婴。
最初,金深水也不是故事的主角,他不过是在乡间看书,陪着老婆孩子的普通人。
可日军的枪炮声推着他走向了舞台的中央,妻儿惨死在日军木仓口之下,他想要复仇就必须走到这场斗争中来,涉足这个混乱的舞台。
换上身份,戴上面具,游走在各方势力中间,小心翼翼地躲过每一次伤害,用愈发熟练的伪装与机警在刀尖上跳出美妙的华尔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抗日锄奸的任务,也找到了更契合的伙伴,明白了这不是一场家仇,更是一场国恨,是豁出性命也该践行的使命,为的是让更多人可以做回曾经的他,那个普通人。
林婴婴走向舞台中央要更早一些。
她原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家仇逼她坚强,成了汪伪政府里“大小姐要见新朋友必须要换衣服的”美丽秘书,成了能三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莫愁湖”,成了为实现计划放在明面上的“靶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成为了消灭敌人的“武器”,不屈不挠直至身死,只为能够让更多安安,能够平平安安。
围绕在主角身旁的刀尖来自于许多人,也出自许多理由。
为了钱者,大多如心狠手辣的李士武,视人命如草芥,手握把柄恨不得敲骨吸髓,放干血肉;为了权者,大多如俞至仁,挑拨离间,冷漠自保,只为加官进爵;自然也有钱权都想要的,如卢敬瑜,嬉笑怒骂,痛哭流涕,熟练变脸,下手狠辣,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都想趁着一个不注意,就把主角吃肉喝血,成为自己功劳簿上的一笔,全了自己的私欲。
人性?
大概只有在临死的那一刻,才猛然想起自己是个人,跟他们想要吃肉喝血的人,同宗同源。
战争总会结束的,舞台总要落幕的。
金深水带着安安走上街头,去看那个林婴婴想要看到的世界,然后转身,湮没于人海,成为普通人,鲜有人知他,她,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他们曾于刀尖起舞,也于时代中落幕。
映后麦家说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观影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细品,不适合边看边吃爆米花,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今天杀死敌人,明天就有可能会倒在敌人的脚下,在刀尖上舔血谋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每一个选择都足够令人心惊胆战。
金深水的身份变化,变化背后的思考,全部都由大量的旁白交代,取代了可以用来思考的镜头和事件。
这就好比刚刚拿到试卷的考试,刚写下解字还没来得及审题,老师就已经在告知答案了。
五年来不断的剪辑,是素材不够用还是推脱给过审呢?
呵呵,看完这片我都不知道到底看了个啥,除了张译和黄志忠的表演还能入眼外,其他人,特别是女主那装腔作势的台词听的我只想发笑。
这片的剧本稀碎,导演叙事的能力太差,故事莫名其妙从A点就跳到了B点,看的是云里雾里的。
而且,本片最大的问题是节奏太松散了,事件之间的发生联系太过于跳跃,虽然出场的人物众多,可真没几个角色在看完之后是有印象的。
还有,抗日的影视能不能不要再这么放飞着拍了,好好熟读一下历史,认认真真的把控好剧本,才会有好的效果。
最后,真的觉得今年对于血腥场面的审核有所放开。
写在前面:如果你抱持着看《风声2》,或者另一部《风声》的心态去看《刀尖》,那必然是会有心理落差的。
哪怕同样的原著作者麦家,同样的电影导演高群书,同样讲了谍战,同样制作精良……(甚至同样有一批每个微表情都会演戏的好演员)因为和《风声》的重情节不同,《刀尖》更偏向对那一段沉重历史的讲述。
如果说《风声》是一部小说,那电影《刀尖》更接近散文。
于大环境,《刀尖》是一段革命史。
而于小人物,《刀尖》是一段个人成长史。
“刀尖”二字,电影中解释为:从事地下工作,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
须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否则下一步可能就是殒命于刀尖。
男主角金深水这一生数度涉险,妻子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遇害,后又终日周旋于日本军方、汪伪政府和军统之间,有着多重身份。
而到了后半部分,由于林婴婴的出现,两人多次并肩作战,也由于他对革命认识的愈发清晰,他开始觉醒,并最终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这才是《刀尖》所要讲述的成长与转变。
电影开场不久就是两次让人屏息凝神的审讯戏,揪“内鬼”。
第一场戏,投降的军统密码专家白大怡被杀,反特处处长李士武抓不到人就只能嫁祸于人,找了一个替死鬼。
结果被日本人发现了。
下属马仁受不了酷刑供出了他,甚至最终导致李士武被杀。
可其实李士武也是受命于汪伪安保局副局长俞至仁……关键时刻,俞至仁选择保全自己,牺牲他。
接下来的一场戏特别有趣。
就是你明明已经知道整个安保局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各自有一百八十个心眼子,面和心不和。
但偏偏余下的人坐下来一桌吃饭,局长卢敬瑜给大家敬酒表示和大家一条心,还折断筷子,“若有虚言,形同此筷”。
接着俞至仁也折了……这场各自心怀鬼胎又表面一心的戏,几个演员演得非常精彩!
饰演卢敬瑜的黄志忠慷慨激昂时,对面饰演俞至仁的高捷一边平静地吃饭,一边眼睛阴鸷地盯着他……结果在回去的船上就分了家,局长和金深水、林婴婴表示我对你们才是真心的。
而另一条船上,俞至仁对马仁和秦时光说:“小心对面船上的人”。
金深水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难免对身边的人愈发失望。
第二场戏是秦时光被杀,再次揪“内鬼”。
果不其然,“另一条船上”的秦时光很快就对林婴婴下毒手,结果被林婴婴及其背后的力量反杀。
这一次,金深水成长了,他懂得利用安保局的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在俞至仁称林婴婴是凶手时,把杀人的子弹放进了俞至仁家,人赃俱获,俞至仁被杀。
这也让金深水和林婴婴走得更近,和其背后那股强大的革命力量走得更近。
如果说,在此之前《刀尖》只是一部纯粹的谍战戏,那在此之后,《刀尖》又变成了一部抗战剧。
金深水对革命队伍的选择是一步步坚定的。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带他走入军统陈耀的遗孀刘小颖被所谓自己人杀死,原因只是党国觉得她没有用处了……相比之下,林婴婴及其背后的力量杨丰懋、阿牛、程小驴们却是团结一心的,他们英勇杀敌,甚至不惜牺牲自我保护同志。
这才是金深水所要寻求的革命之路。
看《刀尖》有个感觉是里面的人确实都命悬于刀尖,分分钟就死了。
这其实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残酷。
有一幕是林婴婴、杨丰懋假结婚,而镜头切换的是日本人残酷杀害我们同胞。
一边是虚假的快乐,一边却是真实的痛楚。
但,《刀尖》又并不只简单地分好人坏人,并不只把人当成符号来描述。
比如,它着墨刻画了日本女人静子。
她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她爱上了金深水,因为她是日本指挥官的外甥女,金深水作为军统要设法接近她……但也因为是日本指挥官的外甥女,静子又被送去接近日本高层……后来即便在知道金深水的身份,善良的静子仍然选择帮助了他。
这样一个人物是复杂的,是难以被定义的。
《刀尖》还写了另一个小人物阿牛,他不过才20岁,只是一个憨厚可爱的大男孩,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不得不迅速成长,并最终牺牲。
电影对他最后一幕的展现充满了情感。
确实,《刀尖》可能不会像其他谍战剧那样让你有一种爽感,它更多的时候充满了压抑,充满了惆怅和失去,满怀沉重。
哪怕是在胜利的时候,都有牺牲;哪怕是在迎接新生的时候,也伴随着永别。
这在导演第一个镜头就揭示了——一片白茫茫地迷雾中,一点树影露出来。
之后很多的镜头都是这样混沌迷蒙的状态,好几次,金深水和林婴婴坐着,观众看着他们沉重的背影,而他们面对的是一团迷雾。
雾锁愁城,困坐愁城。
他们这些在刀尖上行走的人,最终也要将自己变作刀尖,努力刺穿这团迷雾,找到光明的方向。
虽然知道《刀尖》的外景是在杭州拍摄,但导演还是拍出了一种南京的感觉(《刀尖》的整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可能江南的山水都有一种湿漉漉、沉甸甸的质感,山上都阴郁沉闷,水面总烟雨迷蒙。
而且在南京看《刀尖》,一开场就听到电影角色的代号为“中华门”“莫愁湖”“雨花台”“鸡鸣寺”“夫子庙”“玄武门”“秦淮河”“牛首山”……这些熟悉的地名,你难免就会感觉到亲切。
往后看忍不住想还会不会有什么地名出现?
就像电影中特工接头的暗号,可能是摘帽子,也可能是划火柴。
于是后面导演拍金深水或者林婴婴的动作特写,我就忍不住想:这又是什么暗号?!
电影我打3星,但因为这些南京元素,我愿意多给0.5星。
《刀尖》最后,金深水和卢敬瑜相会于老虎桥监狱,金深水终于有机会手刃此人,但已经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枪毙汉奸。
而和我一起看的朋友忍不住百度起了南京的“老虎桥监狱”……《刀尖》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哪个时代,还刻画了那个时代下的人。
正是那些于刀尖行走的人,才换来如今岁月。
上小学时,有一部很火的剧,叫做《潜伏》。
当时还小,不懂很多东西,就跟着爸爸妈妈一块看,看余则成和翠平如何在关系复杂的天津站左右逢源纵横捭阖。
当时只觉得执行任务-掩藏身份之间的对立与困境如同华尔兹般辗转腾挪令人着迷,但长大后,看了不少其它的谍战片,才知道这“潜伏”并不只是一场狼人杀般的游戏。
《刀尖》带给我相似的感受,固然影片大部分时间讲述了一个敌我难辨的困局和迷宫中的智斗,然而电影的野心远超于此,它除了讲述刀尖上行走的潜伏外,亦通过南京地下抗战图景的一角,展现了军国主义癫狂后的覆灭,预言了腐败的重庆政府终将倒坍的未来,可以说本片旨在传达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与正义思绪,但是在1940年的南京,一个魑魅魍魉群狼环伺的局势之下,爱国与正义来得格外珍贵。
“谍战片”天然地带有令人屏息、紧张万分的时代气息与敌我难分的悬疑气质。
《刀尖》恰如其分地选取了一个日军、汪伪、重庆政府与我党抗日武装力量交织的时间节点,一场刺杀行动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可以说这也正是经典的谍战片模式。
但《刀尖》并未将这种暗流涌动的猜疑与构陷过分爆米花式地描摹成狼人杀化的游戏,固然手段高超可以瞒天过海,但潜伏并不是诗意化、幻想化的詹姆斯·邦德式特工行动,而是一场站在民族、家国制高点的救亡图存式的献身。
一颗钉入敌人心脏的钉子,可能会沉寂数年无人问津,可能会病死他乡满怀愤懑,更有可能被他人暴露而功亏一篑。
影片中林婴婴做事干练,三言两语挑拨离间,便让汪伪内生起嫌隙。
然而如若没有身后的情报网,没有精心布置的身份,没有组织的及时搭救,那她恐怕也会身陷囹圄。
金深水所属的重庆政府更甚,顺风顺水时,尚能组织刺杀,一旦被逼入绝境后,也会丢车弃卒,割腕求生,主打的就是一个毫无人情地用后即弃。
而更令人不解的就是,面对国家的危难,重庆仍脱不出党争的窠臼,口口声声说着一致对外,但暗地里依然不放过压制我党的任何一个机会。
因而我觉得《刀尖》并不仅仅讲述了一场谍战,它也在故事的推进中,揭示了为何日军与汉奸集团注定会败退,为何重庆政府会节节败退,为何我们最终可以以弱胜强。
因为一个不得民心的政府最终将失去人民的信任,一个内部不团结的团体也难以长久维系,这也是金深水抛弃重庆政府最终选择我党的缘故。
电影中有林婴婴和杨丰懋一行人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桥段,我后来查了一下,《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创作,在电影所在的1940年时已经传遍中华大地,虽然没有人在彼时为其赋予国歌的称呼,但歌曲中人民不畏牺牲以身救国的情愫仍能让歌者与听众都觉得热血澎湃,我很少在影片中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同时《义勇军进行曲》也少以这种山间哼唱的方式展现,然而在这群敌环伺的角落,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成为了他们不多的慰藉。
影片中的静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设计。
身为日本人,身为日本军官的遗孀,她被重庆政府看作一个接触日本高层的捷径,因而金深水与她所谓的恋爱也都是背负责任而不情愿的演出罢了。
但这个懵懂的女人确实因此动情,在某种程度上,她也为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金深水对静子包括静子所代表的这类日本民众抱有复杂的情感,影片也非常恰如其分地通过静子这个角色破除抗日电影中对日本人形象的脸谱化描摹。
固然丧尽天良的侵略者罄竹难书,但是对金深水而言,除却仇恨之外,又该对静子的死抱何种态度呢。
(后来知悉静子的演员于22年过世,未等来这部电影的上映,年仅38岁)
影片中有两个我很喜欢的镜头,都在结局附近。
一个是金深水埋葬林婴婴的那一幕。
我注意到覆在棺材的土上,有一抹新绿的植物。
另一个则是阿牛被日军追杀,来到一片竹林时,在日军的火力之下,竹林倒坍的镜头。
要知道,竹子的生长何其之快,竹笋长成粗壮的竹子,也不消几日夜工夫,于是那些被摧折的竹林,正像我们抗日的军民一样,宛若汪洋,无所穷尽,纵然残忍的侵略者会通过暴力手段对我们赶尽杀绝,然而死去的英雄,他们身上的覆土仍可孕育生命,他们的精神仍可滋养后人。
《刀尖》是一部水准之上的谍战影片,导演高群书继《风声》后,交出了一份风格不同,叙事角度更为宏大,情绪也更加饱满的谍战影片。
在抗日,国共内战的正面战场背后,同样有这么一群行走在刀尖的敌后战士,他们隐姓埋名,潜伏多年,坚守信仰,为了那个他们可能看不到的美好明天而默默奋斗甚至牺牲。
我想,这群人值得我们的铭记。
『刀尖』2023.11.18南京点映:虽然都是改编自麦家的小说,但高群书再难复制《风声》的辉煌,整个剧情平铺直叙,故事零碎,节奏拖沓,既没有烧脑的情节,也没有震撼的场面,整体氛围相当平淡毫无波澜,更像是一部流水的电视剧,而非电影,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每个人的代号都用的南京地名。
【5或6分】
抱着再看一场《风声》的预期去看《刀尖》,这样的预期多半是不大准确的。
导演高群书和作家麦家再度联合,以完全相悖于《风声》的方式,讲述了另一个谍战故事。
如果说《风声》是一部结构精巧、悬念重重的密室推理片,那么《刀尖》显然反其道而行,要讲一个线索繁复、关系多样、甚至命运走向相对随机的故事——而恰恰到最后你能感受到的,不是案件多么扑朔迷离、结局多么惊险刺激,而是不管怎样紧张的、悲剧的、幸运的、光鲜的、无名的人物,他们统统都会汇入历史的大河,流向命运的无常。
《刀尖》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40年的南京。
冬天,这是南京城最萧索的季节。
即使到今天,当我这个南京人走在南京街头时,常常莫名有一种悲怆的感觉,阴冷,没有希望,不知春天何时再来。
——我很少在电影中看到有人拍摄南京的冬天,《刀尖》就这样别致地选择了一座城市特殊的一面,用它作为基本意象,奠定了注定苍茫、悲凉的故事底色。
1940年的南京,汪伪政权在这里短暂盘踞。
另有重庆政府、日军、抗日组织各方情报人员,汇聚在南京城中,为抢夺信息的堡垒、争取己方胜利,不断付出血的代价。
南京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密室”,各方势力在阴冷的密室中争斗,刀光剑影。
故事的主角是金深水,由张译主演。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是,从一开始就以金深水的视角(旁白)切入,抛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明牌。
然而看到中途你才发现,即使连张译这个角色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而他的选择很有可能在中途任意一个节点被改变,他原先加入战斗的动机也不是为了什么信仰,只是为了给家人复仇。
已知每个人的意志都不是绝对的、一尘不变的,在四方角力中,个人会随时因局势的改变而改变。
那么在这个巨大时局“密室”中争得你死我活的人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因为什么改变选择,则成了电影《刀尖》着力展现的部分。
电影开始,国民党桂系密码专家白大怡被枪杀,牵出了一场汪伪政府内部纠察内鬼的行动。
随后三场刑讯戏,拉开办公室里各派人物斗争的大幕。
第一场刑讯,沙溢饰演的李处长,找来一个神枪手替死鬼结案,准备将内鬼的责任推到自己这派政敌卢局长(黄志忠)身上。
秘书林婴婴(郎月婷)几句妙言,瞬间改变了卢局长签字的决定,并把刑讯局面扩大,引来日军头头、俞副局长(高捷)。
他们共同审讯疑犯,发现疑犯是个替死鬼,又对李淳饰演的马处长动刑,马处长很快供出了李处长。
李处长在局中的信任瞬间崩塌,被处以绞刑。
三场审讯戏连下来看十分惨烈,但仔细一回想,都是将对白和眼神的信息变成了无声的枪林弹雨。
语言将事实渲染成不同的颜色,有人能做变色龙泰然处之,有人受到惊吓就慌了阵脚,无辜成了冤魂。
军统代号“雨花台”的金深水,和代号“莫愁湖”的林婴婴,借老谋深算的汪伪卢局长打了一场里应外合,成功将俞局长的狗腿子李处长拉下马。
随后一场饭局,人人自危,卢局长表现得深明大义,忠肝义胆;暗下每个人都是惊弓之鸟,各怀鬼胎。
暗夜的两艘小船上,电影明示局里已暂时分成两拨人——一拨是卢局长、金深水、林婴婴;一拨是俞副局长、马处长、秦处长。
这些情报人员,即使不在正面战场上接受真枪实弹的考验,在两艘狭窄的小船上是否能不翻船且笑到最后,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恐惧和疑虑。
在和秦处长的约会中,林婴婴的孕吐暴露了她的可疑。
这场“刀尖”上的战斗,意为每个人都必须保证没有破绽地维持自己的表演,一旦有细节露出破绽,此人就会被贴上不可信的标签,且迎来噩运。
林婴婴的暴露牵出了她的同党即丈夫高宽,在丈夫后面还有二哥、小弟等等。
我们这才发现林的身世并不简单。
她到底为何加入战斗,为何走上特工这条路,金深水能不能和她维持合作关系,都是未知的。
金深水选择相信林婴婴,多打了一枪秦处长,又掀起局里的腥风血雨。
林婴婴的处境已是明面上的刀架在脖子上,她怎么处变不惊并安全脱险,这是一个问题,怎么把枪杀圆成一个合理的故事,又是一个问题。
看似老辣阴险的俞副局长本想借此机会,铲掉卢局长的左膀右臂,没想到被反咬一口,打死秦处长的子弹被栽赃到他身上,百口莫辩。
自信的俞局长在自己熟悉的刑讯室中死得相当悲惨,恰恰证明:汪伪政府内部从来都不是靠信义联结的同事情谊,而是纯粹的利益和极刑,构成了严酷的生存环境。
每个人在这环境中都是一个随时被抛弃的工具,一旦被认为没有价值、不值得信任,他的生死也毫无尊严。
在汪伪政府中工作已久的金深水和林婴婴,即使曾经对这个政权有少许幻想——正如卢局长那样,坚信和日本人合作会换来和平(不管他是演的,还是真的相信),但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上上下下的人都见识到了汪伪政府行事的残酷标准。
那么在四方势力争斗下,相信正义和善良的人必将放弃与汪伪政权为伍的想法,剩下来就是在重庆政府和抗日组织之间选择。
看到瘫痪的同事——带领自己加入军统的朋友陈耀被重庆方面抛弃,金深水渐渐凉了心。
原本他只是抱着为家人复仇的想法,只要加入一个抗日组织(任意一个),只要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他都愿意坚定地走下去。
但看到连自己的战友都被当成弃子随时可以用来交换时,金深水对所在组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重庆方面的目标并不在抗日,而在反共。
林婴婴作为我党在军统中潜伏被派到汪伪政府的三重身份俨然揭示了一个足以改变金深水日后选择的真理——尽管“莫愁湖”这个代号暂时和“雨花台”处于同一阵线,但当“鸡鸣寺”“中华门”“秦淮河”等等军统人员被一锅端之后,金深水看到了军统和汪伪政权同样的背信弃义和惨无人道,他渐渐已经明了自己的选择。
《刀尖》从这里进入下半场,从办公室政治,转向更大的战场——我党将林婴婴派到军统又潜伏到汪伪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要实现“春雷行动”:消灭日军在华细菌研究所。
随着林婴婴的身份渐渐明朗,她惨烈的身世形成国仇家恨的明确动机,她也将引领本在军统内有所动摇的金深水,走向另一条抗日之路……
故事到下半场时,进入到摧枯拉朽的局面。
相比之前一环套一环紧张的办公室权谋斗争,“春雷行动”似在更大布局内瞬间掀起的狂战。
然而这场行动的关键是,金深水利用了军统曾让他接近的日本女人——他一边将日本人视作仇敌,一边又因组织派下的任务和无辜善良的日本女人产生真切的感情,金深水的选择中有非常浑浊不清的部分,给他带来深深的困扰。
“刀尖”的寓意,除了在充满生死的风险中不断进行选择,也包含了这种无法确定人性善恶边缘的情感,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深深的折磨。
林婴婴和金深水二人,代表了两种类型处在“刀尖”上的情报人员,他们都因家人被杀走上了向日寇复仇之路,但林的选择更加坚毅、信仰更加明确,因为她必须以与之匹配的动力,才能够淡定地走完全程,实现整个链条的复仇。
而金深水,其实是更多特工可能会走的一条路。
原本他也是因为个人的复仇上路的,但这条路走得不清不楚,他只是随机选择了一条可能的路,但在走下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彷徨、痛苦,一步一步,筛选出最后那条路,和他最坚定的盟友并肩前行。
对习惯谍战片类型的观众们来说,这样从内向外去战斗的故事并不多见。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明确信仰的人打入敌人内部,一步一步完成惊险的任务,实现目标(正如林婴婴那样),但忽略了更多像金深水这样的人——他们原本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是在走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人性的挣扎,慢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刀尖》的故事行将结束时,我们发现金深水最后的目标,原来早已不止是日本人。
日寇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后,金深水为家人复仇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他还有最后一个目标,卢局长——这位他潜伏在汪伪政府时的顶头上司,让他看到了抗日路上同族相残的冷酷。
这类人甚至比明确的敌人更加残忍,他们始终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要,即使一路牺牲同族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金深水等到一枪毙命卢局长的终局,为家人报了仇,也为曾经同一战线的战友们报了仇,这才选出了最清晰的路,义无反顾地北上加入抗日组织,向远方走去。
电影的最后,作为观众,我并没有感受到某种简单的胜利的喜悦,反而生出了另一种苍凉肃穆的情感,为故事中所有命如蝼蚁的人们哀悼。
在历史残酷的斗争中,渺小的一个个个体,不管他或她是谁亲爱的丈夫妻子、是谁的朋友亲人,在更大的时局之下,都有可能被碾为碎片,随时被卷入尘埃。
林婴婴坚持了一整条战斗的路,却是因为难产而死的;日本将领并没有死在金深水的枪下,反而在同僚切腹之前,意外被刀刺死……还有李处长、俞副局长这些人的命运,如此突然地被压上刑具一命呜呼;一个二十岁的男孩狙击手怀揣恐惧也默认了,自己即将结束短暂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在《刀尖》这部电影中化为一场无形的枪林弹雨——它异常冷酷,无论谁的命运,善或恶,都会随机地陷入无常之中。
在我看完《刀尖》之后再看《风声》,那种确定地描绘事情清晰边缘的感觉,在《刀尖》里统统化为混沌和模糊,但它莫名带来更广阔、悲壮的感觉,让人感到精巧之外,还有更肃穆的事物,值得人们珍视。
无疑《风声》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经历了时间磨练的《刀尖》,其实更沉重、也更开阔了。
当我看到那广袤的竹林时,我感受到了创作者心中更苍茫的希望。
它和电影里的音乐一样,清澈而沉稳,终于从冰川汇入江河
前半部分玩狼人杀还可以,后面拍的我有点出戏,再次证明长尺度的史诗片真的很难拍。
跟你们讲个笑话:特务总局打弹弓就可以把情报传出去,总局出门右转的书店是gmd情报站,书店对面裁缝店是gcd情报站,你们是在玩过家家?
日本反派逃跑,慌不择路中居然枪杀了自己大外甥女。
眼神这么不好使吗?
你大外甥女穿得那么好看,你都能射歪,你在玩蛇?
最搞笑的是他居然没死,最后瘸了,还骂骂咧咧别人切腹的日本人。
我看着都要扶额🤦♀️了。
(别跟观众谈隐喻,说什么这些角色暗指的是rb军部,亲中派,被愚弄自杀的平民以及各种我国主动或觉醒的抗日阶级。
导游所谓的隐喻浅显而粗糙,毫无逻辑,为了隐喻而隐喻。
)日本漂亮寡妇妹妹跨越国别无条件喜欢男主,甘愿被利用。
妹妹你结了一次婚怎么还这么憨。
最后居然开房穿和服给男主看,我无语了,完美符合中年男恶趣味了。
哦,她演过奥特曼!
那都没事了。
三个人可以突突突在南京来去自如,拜托🙏,日军都去保护基地了,那伪军呢?
特务呢?
大决战还出来白色武士服,也是一大创新!
最后特务头头这种骑墙派多边下注,还能死,日本投降了好多日本军官都能吃香喝辣,戴老板不保他吗?
只能说是剧情杀吧。
人物刻画一开始忍辱负重,后来极致利己。
口口声声说的是人生如戏,怎么结果把自己混得枪毙了?
特务部门只有一个正常人——副局长。
最后因为一个十分可笑的理由被日本人噶了,我真的哭死,反间真的这么容易吗?
快2024了,我居然在影院看了部抗日神剧。
其实构图和服化道具还是可以的,有几个场景我印象深刻,但也就此而已。
《风声》拍的多好啊,以后老老实实拍狼人杀吧!
太差了,抗日神剧般的观感,全方位的拉垮。捂这么多年难道是因为质量太烂不敢上?
高群书用刀尖证明,他还是那个最会改麦家的导演,最懂什么叫谍战戏bao/li美学的导演。
台词次了点,和同类剧比,有看点。
含译量还是挺高的,演技当然跟现在的译d比还有进步空间,但也还好,本子跟风声大相径庭,更注重一个阶段下一群人的故事,可看
A little 刺激,又是我喜欢的谍战动作大戏,对方势力极限拉扯,都是在刀尖上舔血的每一个角色,够酷
压了这么多年,删改这么多,估计导演也心平气和了,想着能上就不错了。我不知道改动删除到底多少,只感觉剧情割裂比较严重,叙事成块状,台词改的和口型都对不上。布景服装时昏时亮,动作戏的套路挺俗,但暴力程度和观感的狠劲挺让人倒吸凉气。郎月婷好棒啊,好有魅力的角色。
剧情挺流畅的,观影门槛不高。角色下线干脆利落,该鲨鲨该亖亖看得很爽。
用2个小时在带你影院里看了一部30多级电视剧的电影剪辑版,故事线拉得很长,剧情冲突也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出场的角色和势力众多短时间难以记忆,沙溢饰演的角色出场三四次就退场了,还没看到他有更多发挥,挺可惜。黄志忠老师饰演的角色很出彩,作为反派他的表演沉稳,谋略深邃,熠熠生辉。
男主好牛,給皇军传话直接中译中;半小时把我轰出了电影院
金世佳和郎月婷真是卧龙凤雏
到底是高群书,谍战片水准之上!既能稳准狠干净利落,极小部分“上刑”场面直给且大胆到让人想“闭眼”;又有诗意的文字和镜头语言凸显文学性。ps:女主真的太有魅力了!
高捷和黄志忠都很好,以至于演得俞至仁和卢敬瑜都相当可恨,狗咬狗呛一嘴毛说的就是他俩
金处长正气太足,完全看不到身份角色和内心的变化。其他的角色也乏善可陈。在剧情上,看到最后说“手刃仇人”更是气笑了!
非常有质感,镜头语言可以给满分。对审讯、枪战等片段的镜头调度也很符合氛围,紧张气氛渲染到位,无脑冲imax
谍战题材普遍有复杂的框架,所以碍于时长谍战电影要想拍的出彩就要尽量化繁为简,展现不出来的信息量就尽量留白,或者像《风声》那样用做好奇观式的“密室推理”,再或者拍时代下的人物如《色戒》。选择用金深水作为叙事主体,其实是想展现时代下人物的身不由己,所以他的转变动机和动机后的挣扎就需要有扎实的铺垫,而促成对他完成转变的,静子感情戏,皖南事变,林婴婴的部分都蜻蜓点水失去侧重,讲信仰转折的已经有剧集叛逆者打样,对比之下,本片显得仓促。最亮眼的部分也仅剩审讯戏,不断变换的行刑者到最后都是日本人手下的玩物,是抗战期间敌占区的一种权力结构的缩影,但是至此之后就一泻千里,直到春雷计划的刺杀变成了抗日神剧。仅存的优点只剩下美术摄影这种技术性的,以及残存的高群书特有的生猛的斗狠风格,什么都想要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就《刀尖》目前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说在预料内,工具人男主和精神大女主,倒也能理解。看过原著也差不多有两年了,早就说过在麦家的谍战里很普通。原著分上下部,上部男主金深水视角,下部女主林婴婴视角,现在电影两小时保留的内容,原著上半部分大概占半小时左右的剧情,其余大致都属于下部,所以显得金深水比较跳跃,因为基本上把他和静子的相关戏份都做了删减,淡化了破坏日军细菌实验室作为主线主要任务这个背景。其实我怀疑旁白都是后配的,因为他前面戏删太多缺乏连贯,所以干脆当成一个顺叙讲故事,手里这些材料就算打复活赛也只可能是这样了。
一部五十集连续剧剪成两小时,基本没有任何观看价值。郎月婷没有性生活,但仍然为党生下了孩子,新中国的圣母玛利亚。
剧情要素过多却少了一根串起来的线,出场人物目不暇接似乎要把每个人的生平都塞进两个小时里,真不如拍成一部6集短剧然后好好把故事讲清楚把人物都拎清,目前观感有点像是快进看完一部谍战片,靠着摄影与画面,电影质感还在,但节奏全无,实在遗憾。
有一种四十五集电视剧硬要剪成两小时电影的感觉
高群书对这片的自暴自弃只像男主的那句“去他妈的党国我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