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哇,好振奋。能把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讲得这么有调动力,这举动比帕索里尼还往前走了很多步,本身就很带劲啊。而且也仅仅是“看上去”没头没脑而已:所有的断裂都有影像粘合(受伤的脚、触碰的手、黑框眼镜……),所有的冷静都用音符抒情(古典的,民谣的……),宿命感于视听而非情节中诞生。安格拉·夏娜莱克这部作品还是很强调参与,也很有温度——当然,是很激进很抽象的温度。
犹在梦中
no i cannot。画面ok 剧情 背后的故事内核 隐喻 get不到
看不懂,有种布列松和蔡明亮杂交的感觉
这类电影一律按pua观众处理!
完全看不懂 不看简介完全不知道说了啥
无法评判,间离到全程目瞪口呆。。。这是真煎熬!!
【HKIFF47】敘事性被完全削弱,攝影機關注著緩慢的日常,音樂及聲音被凸顯出來。放映完有一個人想帶頭鼓掌,但沒有人響應,略顯尷尬,大家應該都睡過去了吧
本土狗欣赏不了,看起来导演也不想让观众看懂。
过于形式化地诠释了俄狄浦斯的故事,时空的切换完全没有痕迹,这点对观众理解上不太友好,借着几个意象(眼镜,受伤的脚)暗示某种共性,不是很喜欢。
又是各种各样的缺席,人物表现绝望的方式就是不表现,像提线木偶接受命运的牵引,直至主体性完全陨灭,但很难说在亲密的拥抱里是没有人的感情的。
开头比夏娜莱克之前的电影还对观众不友好,看到后面才理清故事,古典悲剧的后现代改编,减化情节提炼出俄狄浦斯王的内核,时空转换基本毫无痕迹,拍摄手法上依旧是固定机位加大量空镜,最极简主义的表达却呈现出回味悠长的戏剧张力
不愧是去年柏林片中看过预告片后最期待的一部。不过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1.为什么这片拿了最佳剧本2.为什么片名要叫音乐,3.为什么要选德国世界杯意大利2:0德国那天🤔(但电影演到这我听到格罗索进球的声音这片在我这五星就已经有了🤪)但这段完了再看下去忽然也就有了我心中版本的1+2的答案(毕竟艺术史没白补🥲)(甚至可以说这剧本只能用且必须用音乐作为主题搭配)(至于问题3没那么所谓啦)(不我给五星主要还是因为这片的结构和节奏控制啦)
绝无法认同的理念(见于与@倒数第二个橙子的对话中,待整理),但概念完成度确实相对可观。和布列松没什么关系(当然不构成低分的理由
压抑克制沉默到了可疑的地步,但并不理解这种基调是忠于德国文化还是只是一种把老套故事拍摄新颖的手段。俄耳浦斯的改编和爱情故事的叙述也非常可疑,音乐也很可疑,非要如此么?
不好说,导演把各种能让人精神高潮的片段串接起来隐喻古典又破碎又无理,搞得我很像巴浦洛夫的狗。男主出狱后好像月岛萤。一些多人站桩镜头有趣。好想知道在哪里拍的,然后去那里的民宿度假。最后的最后,你是不是有点恋足癖?或者对脚/脚伤有特别的感情?补一个,有一个女生在厨房里自己唱歌的片段,想起了金敏喜在黄色的墙边唱了三分钟歌的片段,可能是这片里最喜欢的。也学到了一些没用的知识,比如说镜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六个字母最后是o的,是梦。还有把danke shion翻译成了okay
音乐化俄狄浦斯
#Berlinale2023 4.5
3.5. 很喜欢导演的处理方式,有一种磨炼脑细胞的快感。没看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不影响,也不想去补。只是对前面部分一起游泳的女生,和女主太撞脸了,这个选角有点看法,因为两位女性角色实在太像,导致一致有点产生:什么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