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且认为这是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吧,这样的题材貌似真的不多见。
无论是受过虐待的水木、想尽力陪在单身妈妈边的大宫、有点痴呆的老奶奶和自闭症男孩,构成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篇很多泪点,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位伟大的新人老师,面对受到虐待的学生,虽然力量渺小还是去尽力帮助。
前些日子无意中翻到教育学院一位同学申请格大教育学写的自我陈述里面提到:我选择教育学,是因为我喜欢教育,教育拥有改变并持续影响人一生的力量。
母亲是伟大的,老师也是伟大的,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是伟大的。
不能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就冲画风和结尾的欢乐颂变奏也要给8分以上吧。
看的不瘟不火直到崩溃边缘的男老师被外甥的一个拥抱温暖的想哭的时候就来劲了!
想象着…和爸爸拥抱了 爸爸说 毕竟是作业 没办法啊 那抱吧妈妈 不可思议的感觉 感觉很安心 感觉并不害羞像平时那样抱了和弟弟抱的 大家都笑着聚过来没什么感觉感觉回到了婴儿的时候感觉起鸡皮疙瘩感觉很温暖温柔的感觉抱了好久 后来一直说松开感觉很舒服一直在笑无法用语言表达 点头 很怀念感觉很宁静放松了很开心被说不要不要 感觉很伤心一直都会抱我把不可思议的感觉 无私分享给别人当戏最好的光妈妈抱着饱受家暴的彩音妈妈时候就明白…世界并没有天生强者 保护者是因为有了自己必须要保护的弱者出现才从往日那个伤痕累累 胆小软弱的小孩成长为温柔强大的大人…当光妈妈问彩音我做的食物这么好吃愿不愿意做我家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吃到…彩音认真的想一下生怕失去妈妈一样抱住并说不要…比起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无要求的!
记在2016年伊始的日子里(2/10)写在前面:从大学时代开始每年都会不定期的观赏日影:儿时记忆的恐怖系列、少年时代的热血电影、青春时期的纯爱电影、以及亘久不变的治愈电影。
日本电影格局普遍不大,细腻的霓虹人更喜欢从社会问题、生活细节点滴处来表达一种心声。
此次的电影亦然。
以下仅为个人观感:(以下内容有剧透,慎看)1.冈野老师·学生裕也·裕也继父2.水木人妻·女儿彩音3.樱井女士·儿子弘也电影首先以年轻的冈野老师的视角开启了一段与孩子休戚相关的拯救与自救的故事。
冈野老师作为一名工作第一年的小学老师,在社会人的女友面前和强大的工作压力下,已然被生活搞的无所适从。
每天以热血青年的状态来尽心尽力的工作,然而38名各有个性的小学生却无法令人平静。
遗尿症的小野君、超级调皮的大熊君、以及令人揪心的神田裕也。
然而在面对衣着邋遢、五点前无法回家、母亲不闻不问、继父成天打骂的裕也,冈野那份内心的柔软被深深刺痛到了。
一度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裕也的境遇,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描述裕也的家庭,仅仅通过裕也的只言片语得出悲惨的童年际遇,而冈野的那次家访,让观众清楚的意识到裕也的日常会有多么不幸。
继父的无所事事、嗜睡好赌、以及对裕也的家暴行为,可以看出他急需别人的认同和周遭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为之付出任何努力。
极度的自卑导致日常的暴力,自身的暴力又将裕也塑造成极度自卑的性格。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冈野被侄子的拥抱应援治愈后的那一幕,还有最后鼓起勇气去拯救裕也的那一幕。
这才是日影所擅长的,在点滴间将温情沁入心脾。
冈野被侄子的拥抱治愈的一幕
冈野鼓起勇气迈出一步再来说说水木人妻和彩音这一对母女纠结的亲情关系吧。
影片一边在描绘人前得体大方的母女形象,一边关上家门将水木的狂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前一幕的温馨可人和后一幕的彩音却嘤嘤大哭着实令人心痛。
我想说的是从一开始蹑手蹑手的听他人房门的细节,可以看出水木活的是多么的累!
无可厚非,高楼之中的现代人很难打开心扉,但如此处处提防、小心翼翼的生活确实令人惊讶。
尤其是水木对彩音每一次小错的打骂、责罚无不令人侧目,到最后到大宫家修鞋的那一次串门,水木终于在人前无法抑制情绪大声训斥彩音。
两个幼年时期为虐待过的人妻抱在一起,相互袒露心扉,那一幕光线的变化与其说是时间的流逝,不如说是两个受伤女人的重生。
说到此必须要说一句彩音小姑娘,年纪不大也不是惊艳的长相,演技却可圈可点,两次[你要不要做我家孩子]的问题,本能的扭头转向水木的怀里,也许水木有诸多痛苦,或是无法自控情绪,但乖巧的彩音全部承受下来,以爱的形式回馈给了母亲。
<图片5><图片6>第三组的樱井女士和弘也之间的羁绊也是一样令人心痛,这一段其实更简单,单身母亲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面对不一般的弘也每日的生活也成为一种负担。
曾经在超市举报盗窃的老奶奶却在弘也无助时照顾的对比下,尤其是弘也第一次被他人称赞,樱井女士把内心的苦楚全部释放出来,嚎啕痛哭。
[虽然是亲生的,但有时候也会讨厌]这的确是实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单身贫穷女人。
只是每日的生活在不经意间也会成为一种冷暴力,对弘也造成的也是伤害,樱井的心结若不被老婆婆打开,很难想象弘也今后的生活。
樱井女士打开心扉痛哭流涕
三人远眺远方樱花雨三段故事相互交叉相互联系,三对母子、父子、亦或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揭示出一个道理“暴力导致自卑,自卑产生暴力”。
有人说过,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镜子,常常在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自身的弱点。
水木母女、樱井母子这两对关系在朋友和邻里的帮助下,已然陆续解开了深藏内心的心结、但是裕也的生活仅仅依靠冈野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
电影不只是想展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更希望通过一种声音告诉社会有些家庭、有些孩子还生活在这样的DV生活之中。
与其说这是部影片,不如说这是一种关注,更是一种人文关爱!
我为这部电影总结的关键词是家暴、救赎、温柔的力量。
一个小时候遭遇家暴的母亲,有了女儿之后将自己儿时的不幸施加于她。
另一个亦是儿时遭遇过家暴的母亲,却给予她的一双儿女无限温柔,因为她明白温柔的力量—那份来自一个邻居奶奶的温柔的力量,她给她的拥抱,她对她的鼓励、爱护,支撑着她成长,让她成为一个有着无尽温柔的母亲,让她在之后救赎了另一个与她有着同样的不幸的母亲,也救赎了那个母亲的孩子。
一个初入职场的小学老师,苦恼于教导班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一个孩子的拥抱,对以真心换真心有了真切的体会。
我时常想她,还有他们,那些得了抑郁症的人们,如果他们的身边有着一个温柔的人,在她,在他们觉得生无可恋的时候给了她,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们是否还会觉得世界于他们而言无所留恋,还会轻生?
还有那些在网上口不择言的人们,他们在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是否有想到这些恶言叠加之后会刺痛别人,刺痛那些跟他们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人!
Be warm,be kind,never hurt others!影片最后,那个母亲第一次温柔地抚摸了她的女儿的头;那扇没有开的门之后,我相信,是一对充满爱的父子。
疼爱孩子世界就会和平~非常平和自然的叙述,记录,感受,老师从小侄子的拥抱得到启发,布置作业,到最后坚定地去敲响神田的家门。
故事从老奶奶开始,老师来给敲门的小学生道歉,这些明明暗暗的线把这些人物串起来。
老师,老师班里的几个小孩:神田,黄衣服捣蛋小孩大熊,被嘲笑穿扮的小孩清水,尿裤子小孩小野,班长。
从拥抱作业来看,班长的家庭应该是非常有爱的,她说就跟平常一样抱抱,平常也会抱抱。
所以她才会把对清水恶意的纸条交给老师。
老师看到隔壁特殊教育班的自闭症小孩出状况,大宫老师安抚。
自闭症小孩每次都会跟老奶奶打招呼:你好,再见。
有童年家暴经历的彩香妈妈,邻居家有两个小孩的妈妈同样有童年家暴经历,在一个周末,两个孩子的妈妈说老公是小学老师,到后来彩香妈妈去拜访,看到门牌上的“大宫”,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这样质朴天然的手法,怎么会是平庸的叙事。
到这里,不论小时候给过两个孩子妈妈(小光妈妈)关照的老奶奶跟关照自闭症小孩的老奶奶是不是一个已经不重要了。
特别喜欢小侄子拥抱老师的一段,轻轻拍拍,轻声说加油。
特别喜欢小孩子们说作业感受的一段,纪录片一样的角度,自然流畅。
年级主任问新老师,你觉得花瓣是垃圾吗?
年级老师让新老师半蹲去感受四年级小孩的视角。
跟姐姐的谈话,小侄子的安慰,大宫老师对自闭症小孩的安抚,还有特殊教育班级的活动,这些东西,最终老师跑向山坡,坚定地敲响了神田家的门。
故事的结尾是开放的,不知道神田家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老师会来,会来给他帮助。
还有一直没有来上课的清水,相信老师会一件一件地做这些事情。
这些就是樱丘小学飘落下来的花瓣。
姐姐对老师说:疼爱孩子世界就会和平。
自闭症小孩说,幸福就是吃完晚饭,去洗澡,钻进被窝跟妈妈说晚安时候的感觉。
哪怕别人家有一百种颜色的彩笔,有好吃的煎饼,彩香在小光妈妈问要不要做我家的孩子的时候说不要,然后扑到妈妈怀里。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深,我们在幼年的大部分经历并不会保留在记忆中,但是所得到的情感会一直保留,最终反应在余生,无论是爱还是伤害。
所以,为了世界和平,请对小孩好一点。
看完了《你是好孩子》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原来父母的行为真的会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上演。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和是非观的形成期,直到成人我们性格中的缺陷依然是小时候的经历形成的性格创伤。
爱可以疗愈心灵的创伤~当我们成人之后意识到这个问题,慢慢学会包容,接受自己,不让自己的经历在另一个人身上重演,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希望的结果,与这个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调整好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暴力与自卑文/石板栽花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きみはいい子(2015)]应当是展现“暴力”与“自卑”这两个主题以及这两个主题之间关系的一部优秀电影。
毋庸置疑,“暴力”和“自卑”都属人性的阴暗面或弱点:有“人”就有暴力,是“人”他定会自卑。
即便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暴力和自卑也不总能大行其道,它会被藏着掖着,因为人性中的光明面总会让暴力受到抑制、自卑得到消解。
暴力的类型多样,自卑的形态各异,2个小时长度的电影也无法对这两个主题展现得面面俱到,所以,本片将镜头对准妇女和儿童显得非常明智。
这不仅因为暴力的对象和自卑的主体总是这些弱者,而且他们也最为我们所熟悉,这样影片所反映出的问题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显得尤为可信。
此外,将镜头对准妇女和孩子还能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暴力与自卑间的关系:暴力可以导致他人自卑,而自卑又可产生对他人的暴力。
这种因果式的循环关系正是本片所要极力呈现的,那么,如何消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成为本片努力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之道便是它的价值所在。
虽然本片也涉及到其他暴力类型,比如国家间的战争暴力、小伙伴间的语言暴力等,但从“你是好孩子”这个片名来看,本片涉及的主要应是对孩子的暴力,即所谓的“家暴”这种类型。
家庭暴力所导致的自卑直接体现在三个孩子身上。
第一个孩子是水木太太的女儿彩音,第二位是年轻教师冈野班上的学生神田裕太,第三位是另一个班上的学生弘也。
在家长暴力下,彩音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只敢和固定的对象交往,在人前也总是怯生生的;神田裕太在学校中非常温顺,生活中也缺少朋友,总是独自一人在学校操场上等待回家的时间,虽想做个好孩子,但拿不掉混蛋继父给他贴上的“坏孩子”的标签。
对于弘也,影片虽没有交待其母的暴力倾向,但他为何总是独自一人?
虽有礼貌,但为何不敢跟人正常交流,甚至不敢与人对视?
为何餐盘被同学碰倒便惊惶失措?
从她母亲承认对他“有讨厌的时候”,和他自己对“幸福”的定义看,他的种种“不正常”应当是一种特殊家庭暴力的结果。
虽然我们也不敢确定这些未成型的孩子是否因此就有自卑心理,但从他们当前的行为表现看,似乎可以肯定,他们幼小心灵已被播上了自卑的种子。
与三个孩子相对应的三个家长显然也是自卑的,虽然他们的自卑不完全是家暴的结果,但都与某种暴力因素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暴力显然是他们自卑的结果。
根据各人的行为表现,我们不妨将他们的自卑划分为三种类型:自尊型自卑、尊重型自卑和压服型自卑。
彩音母亲水木太太手腕上留着由烟头烫伤的疤痕是她小时候遭到过家暴的明证。
但她现在是个极度自尊的人。
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曾遭受过的不幸,她用男式手表和长衣袖遮住这耻辱的疤痕;她不想因自己孩子的“过错”给别人留下口舌,因而对孩子要求极严,稍有过失便严厉惩罚;她也不想留给别人对孩子家暴的印象,当孩子犯了“重大过错”,她不会当场发飙,而是等到回家后再惩罚,而由惩罚所导致的孩子身上的伤痕,她也非常注意掩盖。
这种自卑阴影下的自尊性格,委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她自己。
“家暴”让她失去对亲情之爱的信任,她不知道亲情之爱如何表达,比如,她从未得到过的爱(比如父母爱抚她的头)她当然也不知道如何施与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她的朋友大宫太太问她是不是从不抚摸彩音的头时,她只能吃惊以对;她也不知道亲情之爱可以温情方式来表达,她站在别人门外偷听别人家的动静,可能只是想确证别人是否也同样打孩子。
然而,对亲情之爱的不信任与她母爱本能是有冲突的,同时也与孩子对她的爱形成冲突。
所以,当她打了孩子过后,得到的并不是满足而是极度痛苦;当孩子说出不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拥抱她时,她仓惶逃往卫生间竟不知如何应对。
显然,她的这些行为都是自尊型的自卑性格造成的,对孩子、对她自己都是悲剧。
弘也母亲是尊重型自卑性格的突出代表。
她是超市理货员,社会地位不高,独自抚养弘也。
影片对她是否遭受过家暴并没交待,但从她逢人便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这些话来看,她是一个想以对人“尊重”来省却不必要麻烦的人,而这种尊重显然是社会要求的结果。
当这种“要求”变成一种强制时,是不是就带有了暴力倾向?
因为如果真的给别人造成麻烦了,她当然是应该说些歉意的话,当这种“歉意”只是因为孩子“不一样”而代孩子所作出的,而且必须这样才能省却麻烦时,这时的社会规范对她就具有了暴力的影响,因为它对一个孩子的“异样”已表现出如此不宽容,这才迫使她这个母亲以这种态度来“讨好”他人。
从她跟秋子奶奶交谈时所表现出的委曲,以及她第一次听到有人赞扬她孩子而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况看,以上的推测似乎是说得过去的。
当社会规范的暴力倾向被弘也母亲继受,当她必须以这种谦卑态度来应付社会对孩子“异样”的异样目光时,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弘也的幸福观竟然是“吃完晚饭,洗好澡,躺在被窝听妈妈说晚安时的心情”了,因为对于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来说,不给母亲惹麻烦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试想,当这种把别人习以为常的事当幸福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会以什么心态来对待社会?
神田的继父是个混蛋,除了睡觉就是玩赌博机。
从他对神田的暴力倾向看,他应当是个极度需要尊重的人,然而他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态度又让他无法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通过压服别人来获得尊重的快感应当是他表现出混蛋行为的基本动因,显然,这是一种自卑心理最差劲的表现。
从他对冈野老师“家访”态度看,他尤其不喜欢冈野提到孩子还饿着,于是对冈野一通咆哮,因为在他看来,冈野老师的来访不仅是对他自尊的挑战,更是对他压服效果的打击,因为他好不容易压出一个整天对他低眉顺眼神田,以弥补他自卑的心理,他当然不容许别人来破坏这一切。
如果我们相信暴戾的性格是会遗传的,那么,似乎可以推断,他也曾是暴力的受害者。
如果本片仅止于展现“暴力导致自卑,自卑也会产生暴力”这一观点,那么本片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仅仅涉及到了“问题”。
事实上,本片在展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以爱来消解自卑和暴力。
水木太太和她女儿彩音的生存状态被大宫女士看在眼里,她明白其中的缘由,只因她当年遭受家暴得到过隔壁老奶奶的保护,而且老奶奶一直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总是称她为“美人”,所以她也以同样的方式来照顾彩音,她也以亲身经历告诉水木不能因为暴力而怀疑爱,也不能因为自卑而吝于爱的表达。
显然,大宫的一段爱的传递的故事拯救了水木母女。
弘也的母亲在秋子老奶奶的影响下,似乎明白了孩子并没有“不一样”之说,她看到了孩子优秀的一面,而使她有此转变的,也仅仅因秋子奶奶一句暖心之语和真诚的赞扬。
对于神田,虽然冈野老师已给予过很多关照,但面对那个以暴力方式满足扭曲心理需要的神田的继父,单纯的关照似乎无法解决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共同付出行动。
或许这是本片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Ps. 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家暴、自闭症、夜尿症、孤寡老人…元素很多却交叉十分自然,难得的小孩教育片。
最打动我的是童年遭受过家暴的妈妈雅美每次对女儿彩音暴力完躲在卫生间自责哭泣,彩音觉得都是自己不对惹妈妈生气,邻居怎么逗她说去她家有吃有玩她都不肯,窝在妈妈怀里,哪怕这个妈妈私底下总是打她…唉你以为是你爱孩子,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爱,可是孩子却比想象中更爱你…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句老话了,不过我想也许“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也是说得通的。
这两句话可以用在水木雅美身上,她自己少时饱受家暴之苦,可是现在成为妈妈的她,却把家暴同样加驻在自己三岁的女儿身上,这委实是令人不解。
按说不应该如此,不过人也许都是“健忘”的,又或者是永远记住了自己的痛苦并且把它发泄在其他之处,人真是种奇妙地动物。
故事以两条线为主,水木雅美算是直接描写家暴,而另一条线则是通过小学教师冈野匡的角度来表现,而在他的“视线”中没有直接出现家暴,只是孩子们的举动无一不告诉着观众,而显然冈野匡也渐渐失去了朝气。
这社会真是令人难以容忍。
当然故事是温馨的,在周围人的交流关怀之中,不管是水木还是冈野都开始成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你是个好孩子”不仅指的是孩子,还有着受到这种影响的成年人们。
刚把 你是好孩子看完了 脑子中一直充斥着之前在微博里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视频,孩子会学着你吸烟、骂人、发脾气……虽然有看不懂的地方,比如樱花象征什么,老师也太没脾气了吧,这样姿态做老师真的可以么,家长真的是胡搅蛮缠,可是应该是好片子,比如但从神田的脏兮兮的脸,比身体大几号的T恤,还有盖着眼睛的头发不难猜测出他是没人关爱的孩子,对于被施暴的家庭主妇,影片刚给镜头就猜出她是被施暴者和施暴者,父母啊对老师多一点宽容,给孩子多一点爱吧!
影片中这样一句话“我对那孩子温柔那孩子就学着我的样子对其他人温柔”真好。
ps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自闭症儿童说的:幸福是吃过晚饭后 洗个澡 钻进妈妈的被窝对她说晚安。
世界糟透了。世界还不错。观影过程中,两种感觉并存,交相出现。
气氛怪怪的,味道也不对,,,这贴近了拍细节为了显示生活的意图太刻意,仿佛在解方程式,角色也不行。除此之外,都还可以,局部甚至有精彩爆点比如孩子们的群戏。7.3片尾三板斧,真是够力度。孩子唱欢乐颂那一段,尤其震撼。
这部片子想说明一些家庭问题 然而支线没有交叉 叙述过于拖沓 对于问题的触及也是点到即止 不够深入
学校应该如何对待各式各样的孩子?父母又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对待有缺陷的孩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三种场景,互不关联,却是三条线索,将故事编织在一起。孩子都是好孩子,当然也等待着接受社会规范,需要学习如何与父母,与同伴,与这个社会相处。拍得比较散,故事性并不强,却还原真实社会形态。是枝裕和的《怪物》,应该从此片借鉴了不少吧,却不如此片自然。
企图润物细无声做细描,但手法和角度的平庸都使节奏拖沓缓慢,且表达上太自我情绪,对角色情节站在比观众先知的角度,使电影的铺垫发展更加散漫,最后竟是以老师结尾,不禁质疑这种处理是否契合儿童虐待的问题本质。好在细腻上还是做到了,侄子与叔叔的拥抱、关于拥抱作业的分享都渲染得非常温柔
看不下去,
比较沉闷,全片色调也一直灰暗,家暴场面触目惊心。
面对三岁顽皮的儿子,我不停反思自己对他曾经的情绪输出以及偶尔几次近乎暴力的责罚,是否是导致他现在顽劣的原因。
影片并不局限于孩子这两个字,重点反而是你,你的范围本就不只是孩子,也指成长的大人吧。
结尾有点心疼,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幸运
不管你对我怎样,你都是我妈妈,不管你是怎样,你都是我的孩子。暴力,自闭,欺凌,在爱面前,一一化解……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童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看完触目惊心,回想儿时看大人眼色行事,一言不合即被痛斥的经历,心有戚戚焉。女性导演主打细腻牌,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受过创伤的心灵彼此抚慰,情感出色可以填补手法平庸。
家庭与孩子的关系这个问题被吴美保处理得平稳而细腻,有几处地方着实泪目,子役的表现也很出彩。
电影主题相当好 可惜剧情及拍摄手法上太过文艺 没有太多情感的爆发点 整体都是相对平淡的感觉 结尾的处理也不太理解
如果表达的主题再冲击力一点就好了,但好像就不是日影的风格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家暴母亲的故事,因为相同经历的人互相治愈,女儿的治愈都让人很温暖,也更加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故事缓慢平白,但是越说到后面越让人动容
拥抱
群像题材的电影拍的不小心就很容易神散,这部也是,形在但是却走了神,子役们表现的都好棒,“我是好孩子,请你拥抱我”...池胁千鹤拥抱尾野的那场戏拍的真好
四星未满
每个孩子都是朵美丽、纯真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