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察带走阿夏,阿桃发疯似的追上去咬阿夏手指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掀盖头,咬手指”,是瑶族男女成亲时的礼仪程式——阿桃被阿夏带回乡时,曾经见过…… 无论是沙巴还是阿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都喜欢上了阿桃。
而阿桃,只不过是一个智力水平永远停留在儿童阶段的傻女孩而已。
或者,单纯、真诚,正是她的“致命武器”,忙碌、征战的人们,偶尔需要“丢盔卸甲”。
后来通过阿水的话,我们才知道,原来沙巴只是想收她作女儿;原来所有的逃亡与厮杀是场误会。
不知阿夏心底有没有懊悔过?
如果当初打电话的时候,他把阿水的话听完……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阿桃本是一面名叫“单纯、真诚” 的镜子,她映照着复杂化了的人们的向往与无奈。
既然她是这个复杂人世的“稀有品种”,也便终究难以久留。
篇末,阿桃唱过的歌重又响起了,阿夏追随着歌声越狱了…… 可是他永远找不到了——真人,真山,真水,美人,美山,美水,都成幻影消散。
其实从我2009年看过《红河》之后,我就发现,好难找到高清下载啊!
超清更是别想了!
是不是因为电影画面出现了伊朗4:1中国的原因呢?
其实电影的故事很真实,也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略显消极。
演员的表演都特别到位,当我2016年再去看这部电影,成长的经历告诉我,阿桃这样的女孩是每一个男人的梦!
千金不换!
電影《紅河》 沒有註意太多的前期宣傳 機緣巧合下 在首映的第二天便去電影院看了劇情不算複雜 一份簡單到沉重的愛別離 求不得 -越南女孩子阿桃 嗓音甜美 眼神乾淨 在五歲的時候 親眼看見父親爲了撿拾她的紅色風箏 踩到美越戰爭遺留下的一顆地雷 瞬間粉身碎骨 這樣的驚嚇 造成了她的智力障礙 1997年 阿桃被姑媽阿水帶到中國河口 並且在姑媽的按摩房內做雜工 有一天 黑道商人沙巴老爺光臨洗頭房 所有女孩子都被沙巴參加美越戰爭留下的遍體傷痕嚇壞 癡癡傻傻的阿桃 即使面對沙巴的義肢 也不過是大眼睛撲閃撲閃的說:哇 鐵人耶沙巴面對著單純到近乎透明的阿桃 冷酷的臉上出現慈愛的笑容 某日 阿桃因為要逃避公安檢查暫住證 無意中藏進了瑤族人阿夏家的衣櫃 醒來後的阿桃 因為阿夏的帽子和眉間那顆痣 錯把他當作父親 四十來歲的阿夏對著這個莫名黏上來的癡傻少女 哭笑不得當阿夏發現阿桃的歌聲可以為他卡拉OK的地攤招攬顧客後 從之前有過曖昧關係的阿水處 雇傭了阿桃 於是 阿桃住進了狗窩一般的阿夏家裡 勤勞地替他收拾打理一切 洗他的衣服和褲子 擦他一雙雙的鞋子 阿夏幫阿桃辦理暫住證 教她唱歌 教他不要隨便讓人占便宜 原來阿夏 也有著自己的傷心往事 他本是滇劇團的小生 有個青梅竹馬的姑娘曉月可是 美國大片充斥市場后 劇團解散後 曉月被有錢的老闆娶走了他只能流落河口 靠擺攤混跡和尋找妓女發泄生理需要度日 那晚 兩小無猜的曉月 乘著有錢老闆的車 回到河口 來到他的卡拉OK攤前 清唱了兩句滇劇: 我與郎君本不是美滿姻緣阿夏酩酊大醉 阿桃陪著一起流淚 打雷了 阿桃夢見了爸爸 撲入阿夏的懷裡 阿夏沒有能夠做君子 卻因為阿桃的一句:爸爸 而停止自己不可扼制的慾望 隔日 阿夏帶著老相好阿花回家 阿桃憤怒 爬進房間 將阿花的衣服和阿夏一雙雙的皮鞋統統扔了出去 生氣的阿夏 將阿桃趕出門外 阿桃卻被沙巴的人綁走了 阿夏發現了阿桃掙扎時掉下的掛墜 裡面有著年少的阿桃和父親的照片 終於明白了阿桃為何如此在意自己 沙巴出於對阿桃的憐愛 給了阿水一筆錢 算是買下了阿桃 想要照顧她一輩子 可阿桃卻因為沙巴在處理黑道事務時的一聲槍響 倉惶而逃 重新回到阿夏家裡阿夏帶著阿桃 回到苗寨 看同鄉結婚 阿桃不再叫阿夏做爸爸 而是改口叫他的名字 目睹了瑤族婚俗咬手指的阿桃 表情若有所思 婚禮結束后 阿夏聽從做警察的同鄉的建議 決定先將阿桃送到邊防站 途中 卻遇到了追尋而來的沙巴和他的手下 幾經掙紮的打鬥後 阿桃到底還是被綁到沙巴的車裏 沙巴憤怒地問阿夏:你一個靠吃女人飯的混混 能給她過好日子嗎?
之後 又是一聲槍響 阿桃看著倒下的阿夏 眼神絕望而安靜沙巴載阿桃回去的途中 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太陽穴 阿桃結束了沙巴的性命 公安局 被打瘸一條腿的阿夏 遇見了被警察押送的阿桃 阿桃追著警車 在阿夏伸出車窗的手指上 狠狠地咬了下去 阿夏因為防衛過當 被判刑10年 一年後 阿桃的姑媽阿水來探監 告訴阿夏 其實沙巴只是想收阿桃做女兒 阿桃被遣返回越南後不久 就失蹤不見了 臨走 阿水留下阿桃生死不離棄的掛墜 兩行清淚滑過臉龐 其實她 也不過是個無從選擇的女子罷 影片的結尾 在勞動的阿夏 聽到類似阿桃的歌聲 瘋狂地向歌聲的方向奔跑過去 後面跟著一群誤以為他要逃獄的公安 一邊唱歌一邊洗衣的少女 緩緩地轉過身 那是另一個面容清秀的越南女子 風吹過 晾在繩子上的衣海 隨風擺動 -這部電影 有人贊許有人貶視 於我 是一部可以時而微笑時而安靜地看完的電影河口不為人熟知的風景 糾結的疑似戀父情節和戀女情節1997年的那些過去 卡拉OK攤 大排檔 無處安放的情愫 演員是硬底子 久違的李修賢和李麗珍 普通話很爛長相卻有些瑤族樣子的張家輝 還有 挑戰智障少女的張靜初 眼神乾淨 應該可以萌到不少宅男 同去看影片的她們說 這種不清楚 不是HAPPY ENDING的結局 讓人不舒服 我卻習慣了這種被各位導演大肆使用的伎倆--留給觀眾想象空間的悲情 (可惜的是 差了最後一聲槍響 否則 就可把這部電影劃入完全悲情的範疇了)人生本是不明瞭 大家都在為生存而掙扎 怎麽可能什麽事情都那么清楚的有個快樂的結局 如果在意一切懷疑一切 那這部電影也不過是白爛的不可思議所有的編劇和導演也該抓破頭皮到哭了吧於是 享受過程 這樣即可 癡傻簡單的執愛 如今 早已絕跡 現在社會的愛 如果沒有物質基礎為前提 大抵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如果真能如阿桃般執傻地愛著阿夏 就只是單純的愛 也很好 是不是現實如我 也總要在有些時候 假裝若無其事地被打動一下 -喜歡的兩個鏡頭鏡頭一阿夏帶阿桃逃走的路上 皮鞋被河水沖走 阿桃在一個小鎮上為阿夏買了雙皮鞋 阿夏以為阿桃再度失蹤 焦急萬分 兩人分站于鐵路的兩邊 長長的火車緩緩開過 相互找尋的眼神相遇 鏡頭二漢族的大年三十晚 出逃路上的他們兩 停留在小鎮 阿夏穿上了那雙完全不合尺碼的皮鞋 喝著啤酒 阿桃和幾個孩子在開心地玩著煙火 笑鬧著 電視里春晚的聲音響起 恍如隔世夢境 -只願我們能相愛 如此簡單
2010-03-12 23:31 晚上抽空看了张静初、张家辉和李修贤出演的《红河》,之後內心無法抑制的感動在安靜的流淌.... 影片一開始就是個悲劇,原本一幅父慈女樂畫面,在阿桃他爸為尋一風箏不幸踩中地雷之後,原本幸福的父愛也隨之破碎。
其實影片一直有戰爭所遺留下來的點,歷史上,準確的說是從近代史看,越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經歷過多次戰爭,暴力和死亡不斷發生,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給越南的歷史、文化、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遺留的戰爭問題不少。
估計阿桃他父親不幸是因此犧牲的。
李修賢飾演的那個瘸腿越南大佬也是對美戰爭的士兵之一,對那把殺過3個美兵的手槍常常不可一世。
最後也不幸死於他自已一廂情願心中認可的智障女阿桃手上。
起先,我一直懷疑這樣一位經歷人生風霜的、黑白通吃的大商人怎麼會喜歡上這麼一個傻裏傻氣的女孩,直到最後通過阿水看望阿夏時所訴,說他只是想收阿桃為乾女兒,那麼這就可以理解也說得通:一个看透人生生死的瘸腿老人希望在晚年有個純樸的女兒相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許是限於角色的細分,對於這個越南佬如何建立起來的對阿桃的喜歡,沒有仔細刻畫出來,除了那個在床上被叫去按摩時,對那個背上的傷疤迷茫起來之外,起碼沒有多一點的細分去表現這個感情的建立。
尾聲越南佬拿槍指著阿夏時對阿夏所說的話似乎又是為了單純的表達而顯得突兀,其實這些話讓阿水說出來感覺會更好。
阿夏。
其實阿夏一直是個渴望真摯愛情的人,他曾經也有段真摯的愛,因為改革開放中隨之而來的市場競爭不過,他的青梅祖瑪走了,因而自暴自棄。
從他為因一點電費欠費計較,於妓女阿花的不正當關係,也許感覺他就是以市井小人。
可是他後面為阿桃改變也犧牲很多。
從這方面說,他算是一個善良,起碼是對社會無害的人。
或許是被阿桃清純無邪而感動,他一直控制自己,照顧她,不讓她受欺負,後面更是直接當起爸爸來了。
從尾聲在阿桃熟睡時候塞給她的幾百塊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希望阿桃平安,幸福,他希望阿桃能夠遣返越南。
但是悲劇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電影的高潮往往這樣,不然就沒看頭了)智障女阿桃,我屢次被張靜初那雙大眼睛攝住,她的天真無邪被演藝的活靈活現,阿桃的悲劇在於她雖然智利上有不足,但是內心卻有者真正純樸的愛,但是這種愛卻無法於有個同樣表達能力的智力水平去表達出來,這也是劇情能因之發展的催化劑。
直到最後,阿桃看到警车里的阿夏,拼命的追,咬住阿夏的手指,直到後來追不上了,她在原地歇斯底里,鏡頭漸遠,这段強烈的衝擊讓我忍不住眼前模糊,之前的一切鋪墊在這裡爆發。
這種情景,在同樣的人物,阿甘身上也曾有過如此強烈而深刻的感動。
阿桃的姑媽兼桑拿店老鴇阿水,其實她也只是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有錢賺就行了,也看不出來是什麼壞人,所謂的賣給越南佬,如果悲劇不發生,如果阿桃的感情和他的智商一起昇華,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阿桃以後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或許是另一種幸福。
這種文藝片還是值得看得,值得慢慢回味,會讓人思考,會讓人感動,會讓人體會真正執著純正的愛。
故事的尾聲當我看阿桃看著那槍的時候,我就知道越南佬逃不過悲劇的發生。
有影評說,最後當阿夏思因戀過度誤聽那歌謠的時候,背後追上去的士兵如果補上一槍,可能會增加影片的悲劇色彩。
(是中國的部隊和警察不能隨便殺犯人?
)當最後阿水說阿桃的失蹤這已經夠令人惋歎了,阿水背過身去,不想去承諾一個無法兌現的承諾,還是悲劇!
這手段又讓我想起去年的年底看的那部《我的唐朝兄弟》。
《紅河》整個影片的風格和手法很像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梁家輝主演的那部《情人》,同樣的樸實,同樣的異國風情,同樣的默然的感動,同樣是一條河,兩個人內心的勾連,;流連不止。
我,看了电影《红河》。
从题材到叙述手法并不新颖,包括煽情的桥段,都没有出人意料的安排。
很多情节的发展,是你会一早就预料到得。
但越是这样的片子越是要求演员的表演功力。
有张力的表演,能够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亦或心甘情愿的堕进情感的共鸣!
张静初与张家辉的表演当属后者。
个人认为,二人的表演都属可圈可点,而静初略胜一筹。
我认为,静初表现的纯真应当再加上些稍纵即逝的迷茫与忧郁,家辉的表演再平实内敛一些就更好了。
在角色的拿捏上,还是李修贤这个老戏骨更加的贴切与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影片,也不仅仅是对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
这部疑似的言情影片一力倡导的,是成人世界里缺失的纯真!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我还是被深深的打动,感动在那个暴雨惊雷的雨夜,那个咬破手指的山盟海誓。
惊喜着那些充满灵性的精巧桥段,不过,为了不影响朋友们的观看,在此我不一一例举。
我喜欢阿桃在屋顶上奔逃时那充满希冀的音乐,还向往着阿桃那纯美的歌声:红河里有两条鱼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香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阿桃,是何等的幸福?
永远的停留在童真的人生!
你若玷污它?
它便永远的消失,绝不贪恋……而我们,是不是服从岁月的昭示,忘记那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纯真?!
这部电影或许叫 少女阿桃 更合适些。
阿桃是个摆脱不了童年记忆的智障少女。
是那种让人看着就想怜悯她的那种女孩。
在影片的下部,瑶族婚礼出现的时候,阿桃开始对阿夏产生男女之爱。
而在这之前,阿桃只是把阿夏当成爸爸而已。
当然,也许阿桃并不知道对爸爸的爱和对丈夫的爱有什么区别。
也许阿桃的文化知识还没能区分爸爸和丈夫的区别,她只知道这个男人能给他安全感和快乐,因此她爱着他。
阿夏是个还算好人的混混,一事无成,遭女人抛弃。
阿桃的纯真消除了阿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心理。
他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阿桃。
我们说不清楚这是爱情的力量还是道德的力量,也许两者都有。
在影片的结尾,阿桃追着阿夏的囚车痛苦地大哭,她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一个爱她和她爱的男人。
就像小时候看见爸爸被炸弹炸死的那一刻。
而阿夏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他在服刑劳动的时候,听见貌似阿桃的歌声,于是不顾一切的狂奔向声源而去。
导演试图向人们展示人的情感上最纯真的部分。
可以说他做到了。
该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和折射出了不少人生哲理,内容切合实际,对白和神情描写又能打动人。
一方面是女子单纯的或源自爱情、或源自父爱的情感诉求,另一方面是男子对于爱情失意的补偿需求和被温柔以待的满足。
两者相遇就像植物遇到水,酣畅淋漓,富有生命力。
《红河》由张静初和张家辉主演的,还是不错的的催泪片。
终于看了[红河]。
从影片开始就始终跟着导演的节奏走,结局时一不小心落进他预谋已久的悲伤。
没有感动到流泪,也没有评论家们的挑三拣四。
更不会用过于华丽的语言大肆赞扬。
只是心里的些空荡,让我想感谢这部电影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夜晚给了我精神上的些许抚慰。
关于电影。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需要看穿和体会的,是藏在镜头背后的细节和电影要表达的情感。
弱智的异国少女和失意落魄的中年男子,这样的两个似乎永远没有交集的人相遇了,这少女是这样的善良美丽,这男人又是如此的意切情深。
从柜子里翻出她,教她唱歌,到保护她,失去她,最后为她甚至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这男人是好样的,虽然他曾痛失爱人,生活潦倒,还靠招妓来解决生理问题,可他的内心始终有爱,初恋远嫁他人他却无能为力,只好隐藏了心中这份爱,直到他遇到了这少女阿桃,这面如桃花眼如清泉的痴癫女子,这份爱再次被激发,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勇敢的去争取,去面对一切。
所以当他以为阿桃要落入“恶人”之手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去保护她。
而她呢?
她也许连爱这个字都不知道什么含义。
可她却用了好的方式来表达爱。
她为他洗衣擦地烧菜买酒,为他卖唱赚钱,以及最后为他开的那一枪,她只是对他好。
当电闪雷鸣的夜晚,她会跑到他床上抱住他,当她被人买走感到恐惧无助的时候,她会想尽办法的逃回他那里去,因为那个像他父亲一样的男人,让她感到安全。
当她发怒从楼上扔掉妓女的衣裤鞋包的时候,而当她不再叫他爸爸而一声声喊着阿夏的时候,当她咬他手指发疯似的追着警车的时候,她的心里的感情,早已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
火车过后买鞋归来的一幕和最后咬指追车的场景没有人看了会不感动,除非那些本身就抱有偏见或者早已麻木的人们。
当警车上的他渐行渐远的时候,她没有停止挣扎,尽管她的衣服都已经撕破。
她也许不明白,已经发生了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挽回。
她只是想再见到他,她只是希望和他一起平淡的生活。
可命运总是给感情炙热的人过多的挫折,两人此次一别,竟是永不再见。
他手指上的咬痕应该依然清晰,但咬他的人却再也无从追寻。
阿水交给了他那个镶着阿桃父女照片的挂饰,那是阿桃最宝贵的东西。
但想如她人犹在,怎会将这挚爱之物遗失?
阿水转身的时眼里的泪水,又怎能不理解为虽吾爱犹存但伊人已逝的无可奈何呢?
我情愿我的猜测是对的,也不愿知道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从此过上了没有爱的一生。
纵然身陷囹圄囚服在身,却锁不住他对她的想念。
于是他在红河边劳动改造的时候听到的那一样的童谣,给了他最后的希望。
我不知道逃犯在不听警告而继续逃脱的时候是否会被射杀,也不想去想。
听到那首童谣的他,追随着歌声而去,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如能再见你一面,以身试法又如何?
对岸歌声殆尽,我却已深入河心。
昔日你为生存乘船过红河而来,如今我为寻你只身渡红河而去。
(题外话:对于结局,采访中导演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至于最终二人的命运是不是需要设计得那么悲惨,章家瑞也有自己的观点“虽然给他们俩这段爱情一个很好的结尾,能够让观众高兴一点。
但是生活是无情的,命运让你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战争的阴影让两个青年无法得到全然的幸福。
悲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够让人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
”对于《红河》最终上映版的开放式结局,家瑞表示这种结局的设定是与美国片商权衡后的结果,为的是给观众留下悬念,“一开始那个结局太悲惨了,我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的观众无法接受他俩死掉这个结局。
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和片方商量过,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能给观众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形成很好的互动。
”摘自新民网)
平安夜的凌晨,不睡觉。
看旧片,和旧友聊着天。
探讨起所谓喜欢。
排除了所有的外在,是不是才是真正的喜欢。
看外在,他不是完美的男人,只知道玩女人,穷困潦倒。
看外在,她更不是完美的女人。
她连话都说不完整。
但是,就是爱你,有什么理由呢。
那么平凡,却那么真挚的爱。
那么多真挚,我们只是看不到。
那么多不完美,我们只是没有勇气去坚持。
我想,这样的不完美,是要让你相信,自己的不完美,也是美的。
于是,我们都陶醉在自己的不完美里。
相信那并非没有意义。
就像安娜,要选择死在车轮下,相遇那一刻的车轮。
目前为止,章家瑞导演深为观众熟悉的四部电影都和云南有关,而且张静初当了三次女主角。
除了在会泽拍摄的《芳香之旅》,早前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以及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的《红河》,合起来被称为“红河三部曲”。
经过第二部《花腰新娘》里民族时装片一般的鲜艳外壳,潦草稀薄的主旋律故事之后,章家瑞似乎终于回过神来。
虽然还是为别人做命题作文,却敞开个人情怀扎实地做好剧本功夫,和第一部一样诚实认真地讲起了边陲小人物的小故事。
电影里的中越边界河口小镇,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方,那里色彩斑斓、湿热暧昧,树木和女人一样缠绵婀娜,一直被本地男人称为寻觅风月的最好地方,据说风情万种的越南女孩能把男人缠成绕指柔。
显然,章家瑞也借鉴了这个民间说法,编织了一个事关风月的故事,只不过用的是相对克制的悲情底色。
如果像电影里的婚俗一样,用牙齿狠狠地咬上心上人的手指一嘴,就表明爱上了对方,愿意和对方厮守到老,我想很多观众的心也被《红河》咬了一口。
作为当地政府参与投资的电影,“红河三部曲”为当地旅游起到明信片一般的作用。
第一部《婼玛的十七岁》里的元阳梯田和情窦初开的农耕少女,第二部《花腰新娘》的石屏女子舞龙队和异龙湖风光,都成为观影之外的谈资。
第三部势必也将为河口旅游添油加醋。
三十多年前的越战创伤,和中越边贸开放的背景下,风尘女子、黑社会、掘金客、流民等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河口小镇,像一个小香港一样纸醉金迷,在繁华背后有一种虚空迷离,每一天都上演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沙的生存法则,追与逃,逃与追,来来回回血淋淋。
无论是少女阿桃、姑妈阿水,还是黑帮老大沙巴、小贩阿夏都是这条生物链上的蚂蚱,都在日常生活中无力挣扎。
他们找不到希望,就在放浪不羁中麻痹烦恼,酒醒后,却还没有那些游荡在红河里的小鱼、小虾轻松快乐,所以阿桃唱着越南民谣《红河鱼》为人解愁。
比起前两部小成本的捉襟见肘,《红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赞助,还有欧美的可观投资。
从题材、制作到演员,章家瑞都把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拍出了一种大气的视野,香港、内地、欧美的团队颇具吸引力,商业诉求和个人情怀都兼顾了。
影片的视角在正视红河土地上的人物生态时,也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越南,甚至更远的人类生存的命题。
植被和雨水丰沛的热带土地上,红黄绿相间满目葱茏,暗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无限生长。
故事结尾像一个寓言的伏笔,引发人的联想。
媒体在造势宣传时把这部电影和根据杜拉斯小说改编的法国电影《情人》类比,多少些牵强附会,《情人》是异国色彩下小资产阶级情绪和洛丽塔情欲的失控故事,而《红河》讲述的确是小人物的破败生活,不乏温情的素描。
久未露面的三级影后李丽珍、影帝李修贤,自甘为张静初、张家辉做绿叶,演技自然娴熟,在爱与哀愁之间岁月的青筋、皱纹毕现。
我录像厅时代的偶像李丽珍,珍珍姐风韵犹存,一笑一颦都让人动容,而李修贤几乎“毁容”的表演,在拥挤的铁道边,被猝不及防的手枪击穿了头颅倒伏在汽车方向盘之后,也让人心疼起来。
灯光亮起,影院里再次响起《红河鱼》,我们都会以为自己和角色一起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得到了解脱,越过那一条相隔两国、相隔两人的浅浅红河,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红河不是银河,没有鹊桥连接,他们和我们也不是牛郎和织女。
现实中的牛郎正在夜场的迷乱灯光里轻言细语、甩臀扭胯,更现实的织女们在男人们画好的金屋里编织着从小三转正的春秋大梦。
阿桃、阿水、沙巴、阿夏这样的人物还在我们身边存在,他们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努力用传奇小说一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相多么混乱,活着多么不容易,爱情在动荡无依中多么难能可贵,甚至奢侈得像春药!
没看懂,剧情对我来说毫无亮点
是不是我智商低,怎么又个看不懂的。
真是超难看
说实话,后来我基本就沉迷扫雷了······
越南语不比泰语好听到哪去.......
虽然张静初是装纯,但是真的很纯……
以文艺片的心态看,失望至极。
真没意思
悲剧需要强大的背景——《情人》成功的背后,是整个法国殖民越南的失败,以及法国在越侨民的失败……设定为弱智的女主角和半个世纪前的美越战争根本撑不起一个有份量的上世纪末中越爱情悲剧……
看了第二遍,才觉得有点感觉
智障,会做饭,回到家便撅起屁股擦地板,擦皮鞋,文能买啤酒,武会晾床单,我操,真是个好傻逼,兼任处女──李丽珍说李修贤老师要收丫“做女儿”。骗猪呢。
智障 痔疮
比较无聊
09.4.27 陪老婆 包场看 哈哈 前面一开始被炸那段 吓了一跳 张静初演的真好
一直蛮喜欢张家辉的 也许是张静初小姐的演出有点过于卖力了.2009.4.18
张静初很棒啊~~
张静初演的真到位!咬指永相守。
黏糊
张静初要是以此时之姿演三体,估计质疑争议会少很多~张家辉那几年还是“演”的蛮厉害,还没到后来的炉火纯青。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