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阿汉正传(港),我的名字叫罕,我叫可汗,Khan

主演:沙鲁克·汗,卡卓儿,肖恩·哈珀,Christopher B. Duncan,Carl Marino,Steffany Huckaby,Jennifer Echols,哈莫尼·布洛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北印度语,乌尔都语,英语年份: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剧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2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3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4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5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6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3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4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5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6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7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8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9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20

《我的名字叫可汗》剧情介绍

我的名字叫可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罕(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Jimmy Shergill 饰)的脚步 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弟弟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Kajol 饰)。里兹瓦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教徒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乐土我才是宝贝爱是一场温柔幻觉玉女刑超人和露易丝第三季摩斯探长前传第五季特搜9警视厅搜査一课特別搜査班摩登家庭第六季逐爱爱在离别时我的女神室友斗娜鸣鸟不飞OVA最后一个教父我女朋友的男朋友2发小儿万岁返乡德伯力克开膛街第二季憧憬成为魔法少女爱与生命之间画江湖之天罡相亲相爱一家人我能预见成功率真爱之路神秘仙境郎君不如意美国派(番外篇)5:裸奔红岛卷帘神将鳄口逃生

《我的名字叫可汗》长篇影评

 1 ) 最后还是不免一声叹息

其初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实在没什么兴趣,而且还是一部印度的片子。

对于印度的影片的印象还停留在“深邃”“晦涩”之上,但这次之后,或许我要摆脱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了。

故事中结合的倒叙插叙相得益彰,导演安排的剧情也恰到好处。

故事发展的节奏很好很强大,少了青春剧中求婚的冗长片断,而让这件是进行的顺理成章又近高潮。

在此不得不提上一句就是,女主很美很有韵味。

倒是影片后期,男主为了见总统而历尽磨难,却是让人压抑万分,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启程。

也许只有电影中的人物才会如此执着,或许他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可他不应该接受好的治疗和更多的关爱吗。

这中的故事情节难免让人费解,也确实在电影中进行了夸张的表达。。。

故事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也确实反映了当今的社会扭曲的意识形态,也不免让人一声叹息。。。

 2 ) "My name is Khan and I’m not a terrorist.”

Khan 说“妈妈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坏事的坏人”Khan 长大了 可是心里还是像个孩子般 一直虔诚的这么认为着Khan 一直坚持着他的信仰 是的 他是穆斯林 但是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受歧视的穆斯林 而背弃自己的信仰 他可以旁若无人的 带上白帽 虔诚的跪拜 在周围都是美国人的 注视下 不顾其他穆斯林的反对及劝诫 “做礼拜 要看下周围的人 和 事” Khan 只说了句 信仰和任何人 任何事无关当Khan诚实推销着他的化妆品对他一见钟情的曼德拉说着“OH 你只需要四支 因为我们的化妆品保质期只有三个月”Khan 一见钟情Mandela 或许 我更愿意相信 当Khan 在阿斯伯格症发病时缓过来时 回头看到的Mandela的背影时 那一刻 就爱上了 “Are you OK?

" 那个轻柔的女声 那个驱赶了他的恐惧的 女人 Khan 爱上了 Mandela 不仅仅因为她的美貌 她的善良那时候的Khan 是那么的可爱 那么的温柔 那么的浪漫拿着五颜七色的气球 对 Mandela 一遍遍的说着 marry me marry me Mandela please Mandela 也爱上了 Khan 在他们狂奔后看到 Mandela 的梦境时 "Khan marry me "或许这样子 可以画上个童话的结尾 从此 王子和公主 还有小王子 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 9-11 摧毁了这个童话小王子意外死亡 因为穆斯林 因为他姓Khan 因为他不服输 因为那些美国高年级学生的霸道 小王子最亲爱的朋友 却隐瞒了事实 即使是因为受威胁 Mandela 开始憎恨 Khan “go away!

”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她的歇斯底里 她的痛苦 她的仇恨 她对Khan 的恶言相向 “你去告诉全世界啊 穆斯林不是恐怖分子 你去找布什总统啊 ``````"Khan在心里说着 我要去见总统 我要对总统说“My name is Khan ,and I’m not a terrorist.” Mandela 一定会再次爱上我Khan 离开 穿着送给Jimmy的新鞋 踏上寻求总统之旅在飞机场的被扣留 Khan 只是平静的接受着这一切 Khan了解着布什的一切行程当Khan终于有机会见到布什 他用尽力气大声朝着几米开外的布什喊着“My name is Khan,and I’m not a terrorist”却也被误当做恐怖分子而被拘留 严刑拷打 生活虐待 地狱的生活那刻 Khan 说 Mandela 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祈祷了 因为在这儿我不知道时间 于是他在感到痛苦时 跪着祈祷当Khan 在监狱里祈祷着 他们要我供出基地的名字路线 但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Mandela早知道我也好好研究基地了Khan 是那么的 令人心痛 更令人心痛的 是 那个社会当Khan在教堂里 泪流满面的说 “妈妈 我说不下去了 我想念我的儿子 ”当他们一群人开始在教堂里歌唱 歌颂着和平和美好当Khan义无反顾的来到 被飓风肆虐的城市 来到那两个母子面前 坚决不离开 “you should go you can not repair this “ Khan 没有离开 而是 repair 尽力的 努力地 那一刻 泪流满面 Khan 只是个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的病人,但是他的精神 他的心灵 完完全全的 是个圣人。

我的语言太匮乏更多更多的 是无法描述的 这是一次人性的洗礼 用Mandela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用恨永远办不到的事儿,可汗用爱办的更伟大”

 3 ) 媚俗的宝莱坞伪佳片

片名:我的名字叫罕 上映时间:2月12日(印度) 类型: 爱情/剧情 片长: 165分钟 主演: 沙鲁克•罕 、卡卓尔等 读家:白小顶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印度版的《阿甘正传》,虽然情绪饱满而富有煽动力,但难以引发内心感动。

我对这部电影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基本上把它看成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印度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向好莱坞投石问路之作。

《我的名字叫罕》以“911事件”为契机,从一个普通穆斯林信徒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事件前后对美国民众中所造成观念和生活的影响。

片子的开场很吸引人,从男主角那句“我的名字叫罕,我不是恐怖分子”自我介绍铺展开,让人不禁想要了解眼前这个喋喋不休的男人背后,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影片没有向以往同类题材那样,选择营救者或受害者作为叙述主体,而是很详尽的为观众展示了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环境下,作为“恐怖分子假想敌”穆斯林信徒在美国被排挤,被敌对,被孤立、被仇恨的遭遇,隐忍中的坚持和屈辱让人肃然起敬。

不管是从剧情安排还是立意设计,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向奥斯卡示好的野心,只是光有个好角度显然不够。

过犹不及和意犹未尽是两种境界,前者热闹却虚张声势,后者含蓄却步步为营。

影片不幸沦为前者,用近乎献媚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印度版的“阿甘正传”,完美的无懈可击,轻浮的无以伦比。

和阿甘一样,主人公罕也是一个有点沟通障碍,自我封闭的人(亚斯伯格症),他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做事坚持简单的原则,因为妻子的一句气话,就踏上了去找总统,表明身份的道路。

过去和现在的经历通过罕的旅程被穿插在一起,与《阿甘正传》每一个精心设计巧妙融合时代特征的剧情不同,这部电影可谓集多家之长为一体,不管从他的爱情故事还是孤独之旅,我们很容易发现似曾相识的桥段和感情泛滥的煽情点。

在温情脉脉的基调下,虽然小受磨难,主人公罕依然被刻画成用大无畏的爱和宽容,去反对种族歧视,消除宗教隔阂,坚持自我信仰的人,他的简单和执着成为了莫大的优势,——他赢回了爱情,获得了尊敬,成为了英雄,在堂而皇之的说教之词面前,甚至让我有了穆斯林拯救美国人的错觉。

远离了印度电影的歌舞,宝莱坞彻底向好莱坞靠拢,连骨子里贩卖的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总统接待罕的圆满结尾,不仅上升到了民族融合的高度,更是典型的“小人物实现大梦想”,——这一切“被设计”的转承起伏,虽然情绪饱满而富有煽动力,但回过神来一想,既缺乏深度,又没有厚度,只是隔靴挠痒,难以引发内心感动,整部电影不免成了一部中规中矩,流于形式的伪佳片。

 4 ) 评论我的名字叫可汗

印度电影往往通过长时间的平铺直叙与后来的变故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觉这是真实生活,而真正能激励人心的就是这些源于真实的东西。

影片以一个个谜团开始,然后再以回忆和正叙穿插的过程揭晓答案,让故事很容易被理解。

KHAN这个姓氏在印度人中很普通,但这是个穆斯林姓氏,所以在911事件后KHAN变得有更多含义,这也是为什么影片要起这么个名字。

在印度,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关系本就不可调和,再融入了国际因素,使普通穆斯林民众受到极大歧视。

KHAN所做的不单为自己,更为了证明人只有好坏之分,不能因种族信仰区别对待。

之前看评论有说男主表演如何如何的好,但我感觉这表现的根本不是自闭吧,需要用身体僵硬来表现的话,那只能说演技远远不够。

 5 ) OH MY KHAN大帝,他们为什么拿五颗星来羞辱你

有两种电影总是让我很费解,一种是众人皆骂的烂片,导演的天赋该有多差才不知道自己拍了部烂片,良心该有多坏才能放这种电影出街去谋杀陌生人的时间和金钱;一种是口碑极好我却觉得极其糟糕的电影,这不得不让我自省是不是有反社会的倾向然后顺便怀疑人生.MNIK属于后者.一般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从童年开始交代,常常会有一个长者说一句禅意的话然后影响主人公的一生.MNIK里Khan的母亲告诉他世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坏事的坏人,于是这句话就是全剧的眼了,说实话我并不讨厌这个立意,这类题目其实很容易拍一部煽情励志型的片子,水平差点至多就是落入俗套,没想到Karan Johar竟然能把这样一个故事拍得如此牵强混乱,缺乏逻辑,百年难遇的差劲.MNIK讲的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男人为了爱情而上访的英雄故事.神奇的是宝莱坞梁朝伟SRK在演绎Khan时愣是把阿斯伯格综合症演成了智障盲人,他真应该在接完剧本后先去观察这些患者的生活,而不是去夸张的模仿RAIN MAN中Hoffman的表演.其实这个角色根本没必要被设定成这样一种病症,Khan的穆斯林身份已经足够饱满来诠释电影想要表达的宗教无罪人分善恶的主题,但是导演更着墨于角色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标签而忽略了去描写更重要的宗教塑就的普遍人物性格,使得让Khan这个非代表性角色肩负起为穆斯林正名的民族大义显得那么没有说服力.影片花了第一个小时告诉我们Khan追求Mandira的爱情故事,没什么浪漫的对白,也没什么感人的桥段,对女主角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的Khan只是每天缠着她不断重复marry me marry me,于是有一天Mandira对他说Khan marry me,这是我见过的最诡异的爱情了.有没有哪个被这部电影感动得痛哭流泪的姑娘告诉我你的泪点在哪里,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如此对你示爱,你会跟他走吗.爱情是可以盲目的,但是电影不可以没有逻辑,不能不向观众交代清楚爱火是怎么绽放的.同样是讲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爱情,ADAM这部电影更能成功带着观众走进剧情,男女主角的相爱显得是那么自然.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半部电影过后,911的到来把后半部电影带入到另一个故事,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主旨这才开始.这样的转折显得很突兀,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河蟹在没有伏笔的情况下骤然破碎,穆斯林突然成为了美利坚全民公敌,然后导演赋予了女主角儿子一个穆斯林姓氏引发的躲猫猫式死亡,全剧达到高潮,显然这是完全站在穆斯林意识立场的描写.当导演意图消除人们对穆斯林的偏见时,却首先制造了偏见,电影里穆斯林教师被下课,理发店倒闭,店铺被砸,机场被安检,这些场景描写触痛了穆斯林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被放大化至整个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敌视,可是导演忘记交代这样的偏见和敌视是怎么造成的,导演也带着对美国的偏见忽略了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宽容与保护的那一面.事实上为什么热衷于圣战的总是他们,禁止与异教徒结婚的也是他们,当穆斯林试图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认同时,是否做到了对非穆斯林世界的认同,穆罕默德左手古兰经右手宝剑的样子总让我想象出一幅左手圣水右手鲜血的场景.即使电影试图把穆斯林宣扬的多么美好,对我来说仍旧没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文说导演在塑造Khan这个角色只贴上了个人标签,却无法承担代表穆斯林的重任.可是导演深信Khan就是能够代表穆斯林,于是让他带着全体旅美穆斯林人的期待重新走了一遍阿甘走过的路,然后在Georgia上演了一场大禹治水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片,电影里总是不时透露点儿穆斯林拯救世界的隐喻.如果说上半部爱情片是聊斋志异,那么下半部励志片就是封神榜.不过既然这么多人认为MNIK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那么请拍续集吧,片名叫做"Khan从政记",片中名句"我的名字叫Khan,请投我一票"将风靡全球!P.S. 1 据说MNIK在德国上映时,从160多分钟被剪成不到110分钟,由此可见德国广电总局对消费者很负责.P.S. 2 徐才女应该感谢MNIK,因为它,杜拉拉绝对不会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糟糕电影.

 6 ) 弱者的姿态:我的名字叫可汗

一2010年11月30日,随着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以下简称《可汗》)在国内的上映,中国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

从海报上那醒目的宣传语“天地动容的真挚爱情”来看,人们显然把这部2010年度海外分账影片的压轴大戏当作了一部感人的爱情片。

这也符合人们对印度电影的想象。

一般说来,帅哥美女的爱情、热闹优美的歌舞以及大团圆式的结局,被认为是印度电影最为常见的情节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可汗》的理解并没有错,这部电影的确以男主人公瑞兹万•可汗(Rizwan Khan)对妻子的爱为核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可汗》当作爱情片,却又会与这部影片更为丰富的内涵擦肩而过。

正像导演卡伦•乔哈尔(Karan Johar)在谈到拍摄这部影片的创作动机时所说的,他的灵感源于自己在美国旅行时的一段经历。

在那次旅行中,乔哈尔遇到了很多印度裔美国人,这些人向他诉说9.11事件后,清真寺被破坏、商店被哄抢以及子女被欺凌的种种惨状。

正是那些印度裔美国人的惨痛经历,使得乔哈尔决定拍摄一部电影以“提供一个新观点,献给仍困在文化狭隘与误解之痛的世界”,并 “透过某人牺牲某样事物,向一个困惑与受伤的国家(美国——引案)传达宽容的信息。

” 因此,《可汗》虽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却有其鲜明的现实政治指向。

它直面当代世界对伊斯兰教的仇视、敌意与刻板的定型化想象,试图向世人展现一个更为真实的穆斯林形象。

应该说,这一创作意图是饱受误解与偏见折磨的穆斯林所应有的反应。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却并不是它试图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而是导演在接受访谈时强调,他要“借用可汗的卑微” 以完成他的电影。

从“卑微”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乔哈尔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了某种弱者的姿态。

正像可汗在影片中不断重复的:“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他不得不以否定的方式,为自己进行辩解。

显然,因为他的名字——可汗,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姓氏,已经足以使得他被派定在恐怖分子的位置上。

而他所能做的事,就只是像祥林嫂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向权力申诉着:“我不是恐怖分子。

”影片所采取的这种弱者的姿态,一方面是穆斯林国家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真切反映。

但另一方面,则是导演乔哈尔巧妙运用的叙事策略。

事实上,正是这一叙事策略的使用,才让这部涉及的敏感话题的影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发行的机会并取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二、师法好莱坞《可汗》所采用的弱者的姿态,首先体现在它对宝莱坞电影叙事成规的改造和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上。

传统的宝莱坞电影又被称作“马沙拉(Marsala,即一种印度调味品)电影”,有着自己特有的一整套叙事规则,如模式化的人物类型、叙事与歌舞并置的结构、因果报应式的悲喜剧等。

这样一种略显简单刻板的电影模式深受印度观众的喜爱。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马沙拉电影”,让宝莱坞在与好莱坞竞争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有学者已经指出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

然而在印度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却屡屡受挫,每年只能取得5%—7%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好莱坞电影却可以占有70%—90%的市场) 。

而且宝莱坞电影工业在印度市场上的胜利还是在政府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取得的。

显然,印度的电影观众更偏爱又唱又跳的“马沙拉电影”,对好莱坞电影则没什么好感。

然而从2000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印度电影人开始不再满足于印度本土,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宝莱坞敞开了大门,欢迎好莱坞与其共同分享印度电影市场,允许它们对印度电影公司进行投资,在印度本土拍摄符合印度观众口味的影片。

而作为交换条件,那些好莱坞公司则要负责印度电影在海外的发行工作。

例如印度最大的电影公司“信实娱乐”就先后与迪斯尼、索尼以及时代华纳等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诸如《真情永在》(2000)、《季风婚宴》(2001)以及《宝莱坞生死恋》(2002)等一批被称为“新概念印度电影” 的影片开始出现。

这些电影以崭新的制作理念和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对“马沙拉电影”进行改造,开始注重故事情节,降低歌舞在影片中所占的比例,并着力让歌舞表演与剧情结合在一起。

而更具决定性的一点是,这些影片开始把目标观众定位在生活于英国和北美的NRI(Non-resident Indian,非常驻印度人)身上,以争夺全球电影市场。

正是因为这一改变,使得新世纪以来的印度电影不再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转而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大量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法并纷纷奔赴海外进行取景拍摄。

这也就是《可汗》的导演乔哈尔所说,新一代印度电影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印度,而是要“面对整个世界” 拍摄电影。

乔哈尔的《可汗》就是新概念印度电影的典型作品。

从情节来看,这部影片显然借鉴了好莱坞著名电影《雨人》和《阿甘正传》。

正像主人公可汗所说的:“西方国家把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9.11却成为了世界历史的第三个纪元”,而影片也正是以9.11事件为界,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在前一个部分中,可汗和《雨人》中的雷蒙德(Raymond)一样,是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即自闭症的一种)患者。

虽然他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并拙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打动了单身母亲曼迪娅(Mandira)和她的儿子萨米尔(Sameer),与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可汗的弟弟扎克尔却因为曼迪娅是印度教徒,反对这门婚事,并因此与哥哥断绝来往。

这又与《雨人》中雷蒙德与弟弟查理(Charlie)之间最初的龃龉颇为相似。

而在后一个部分中,由于9.11事件之后全美掀起了仇视穆斯林的风潮,使得萨米尔被同学殴打致死。

愤怒的曼迪娅认为如果儿子没有改姓可汗,这场悲剧就根本不会发生。

因而将瑞兹万•可汗赶出了家门。

为了重新赢得曼迪娅的爱,可汗像阿甘那样,走遍了整个美国,试图告诉美国总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最终,可汗的努力使得曼迪娅和扎克尔原谅了可汗,三个人又重新成为一家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雨人》中兄弟情和《阿甘正传》中男女之情一起构成了推动《可汗》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乔哈尔出色的将两部好莱坞经典影片的故事架构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可汗》的导演乔哈尔是宝莱坞的最出色的新锐导演,而编剧施巴尼•巴提贾(Shibani Bathija)和艾杨格(Niranjan Iyengar)则曾在印度电影学院奖上屡获最佳编剧奖。

三个人的强强组合显然并非不能讲述一个更具原创性的故事。

然而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电影业从2009年就开始遭遇危机。

据统计,2010年1月至7月,宝莱坞已累计亏损20亿卢比 。

国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迎合海外市场就成了影片盈利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环境下,乔哈尔好容易才促使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宝莱坞共同投资这部影片。

因此对于导演来说,《可汗》一片的拍摄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资本赌博,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票房压力面前,乔哈尔不得不向好莱坞电影模式低头,以弱者的姿态,尽可能的改变印度电影的传统模式,使之符合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

毕竟好莱坞式的电影语言才是全球电影观众所熟悉的。

而在面对陌生、凶险的海外市场时,借鉴和模仿成功的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一个最为保险的方式。

这也就难怪脸才华横溢乔哈尔都必须要在《可汗》中当起好莱坞的乖学生了。

三、PC文化与政治舆论《可汗》在叙述中所采取的弱者的姿态,还体现在其有意识的借用美国社会的PC(Political Correctness,即政治正确)文化和政治舆论上。

作为一部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影片,它所讲述的故事必然要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常识系统发生激烈的碰撞。

正像《可汗》中那个中学教师所说的,在美国人看来,伊斯兰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宗教(他们似乎完全不必考虑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的本义其实是和平),而穆斯林则是偏执、残忍、狡猾、专制、毫无人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影片将印度裔穆斯林塑造为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完人,却将很多美国白人表现的狭隘、无知时,这无疑是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一种冒犯。

因此,如何让美国观众,进而让全世界观众接受影片的叙述逻辑,就成了导演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演非常巧妙的利用了美国社会中的政治正确原则。

这一原则通常是指人们为了避免不公正的歧视而谨慎选择言论和行为,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尽量采用“中立”的字眼,以避免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身体残障、宗教或政治观点的不同所产生的歧视。

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通常使用“非裔美国人”来代替“黑人”或“黑鬼”等语汇。

今天,虽然称谓的变化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改变非裔美国人受歧视的事实,但政治正确原则却已经是美国人的基本教养之一,成为某种神圣不可僭越的原则。

正是为了有效的利用这种美国社会特有的PC文化,导演让可汗在觐见总统的旅行中,两次造访了佐治亚州塔罗县的威廉米娜镇(Wilhemina),一个非裔美国人生活的小镇,并花费极大的篇幅表现他与当地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从表面上看,这一情节纯属冗余,与影片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题旨毫不相干。

然而导演正是通过这一情节的穿插,使得以可汗为代表的印度裔美国人与非裔美国人的形象缝合在一起,成为无法被指责的对象。

在可汗第一次造访威廉米娜镇的期间,他和当地的基督徒一起在教堂里,通过诉说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纪念珍妮妈妈的儿子,一个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死去的美军黑人士兵。

而值得玩味的是,在那个美军士兵的遗像旁边,却赫然摆放着萨米尔的照片。

对美国人来说,在海湾战争中死去美军士兵意味着美国人为自由、民主的美国精神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而导演通过将萨米尔的照片与美军士兵遗像的并置,使得萨米尔——这个因宗教歧视而死去的男孩——的死成了对美国精神的某种反讽和提醒。

在这个意义上,可汗在影片中的一切努力,也就不再仅仅是树立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而是被转换成对美国人引以为豪的自由、民主精神的不懈追求。

这部影片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冒犯还体现在对布什总统的丑化上。

这个悍然发动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总统,在影片中却被表现得胆小如鼠,在遇到子虚乌有的恐怖袭击后,立刻放弃了预定中的演讲,在保镖的护卫下仓皇逃走。

乔哈尔的这一设置无疑会引起某些美国观众的不适。

然而在上述情节发生之后,影片马上插入威廉米娜镇因为遭遇飓风袭击被洪水淹没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影片对布什总统的指责却又显得合情合理。

正如不少影评已经指出的,《可汗》中的飓风无疑在影射着2005年发生在新奥尔良地区的卡特里娜飓风 。

在那次自然灾害中,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提前通知当地居民离开新奥尔良,但大量底层居民,特别是非裔美国人却因为缺乏交通工具被困在洪水之中,得不到救助。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伊拉克战争的布什政府则在卡特里娜飓风面前手足无措,救灾工作迟迟没有展开。

这一事件后来成了布什政府任期内最为美国舆论界所诟病的地方。

而在《可汗》中,与布什政府的无能相对照的,是可汗的大无畏精神。

在人们纷纷逃离洪水泛滥的地区时,可汗却第二次踏上威廉米娜镇的土地,用自己善于修理各种东西的天赋,带领一批印度裔美国人,帮助当地的非裔美国人重建家园。

可汗也因此成了当地的英雄。

在这里,导演将对布什的讽刺巧妙的与救灾问题相衔接,充分利用美国舆论对布什政府的批评,使得影片的叙述逻辑更容易为美国观众所接受。

而奥巴马总统在影片结尾处的出场,则是该片另一个颇为有趣的地方。

与布什总统颟顸傲慢、色厉内荏的形象不同,奥巴马总统在片中显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具领袖气质。

正是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裔总统,亲切的接见了可汗,并让后者有机会实现自己对曼迪娅的承诺,亲口对美国总统说出:“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虽然这一场景被众多影评人用“牵强附会”、“胡编乱造”以及“自欺欺人的谄媚” 等尖刻的语言予以批评。

但在笔者看来,这一情节显然出于导演的精心设计。

因为在这部影片的后半段,可汗始终与美国社会中的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

他的所有朋友,不是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就是非裔美国人。

因此影片中可汗受到奥巴马总统接见的情节设置,一方面有通过贬低前任美国总统,大拍现任总统马屁的意思在其中。

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影片叙述逻辑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导演正是要让可汗与美国社会中的弱者、边缘人团结在一起,并借助弱者身上所特有的道德高位,让可汗处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很难被舆论指责。

显然,影片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可汗这样的穆斯林成为一个为美国社会所接受的完美形象。

四、从宗教到家庭虽然《可汗》这部影片因为力图塑造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被人们指认为伊斯兰“宗教意识形态的propaganda(即宣传——引案)” 。

但该片在拍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有意识的避免正面表现伊斯兰教的本身。

这种对宗教问题的有意谈化,无疑也是导演为寻求国际电影市场的接受而做出的妥协。

对此,乔哈尔在接受访谈时直截了当的承认,《可汗》是一部国际化的影片,它“能够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么多新市场,我想是因为它传递了人性、宽容、相互理解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且希望以积极的方式改变对宗教的看法” 。

显然,通过表现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淡化宗教色彩,以期实现更大的海外市场份额,是这部电影的内在诉求。

在笔者看来,导演所说的“普世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对伊斯兰教的淡化上。

主人公可汗对宗教的理解,源于母亲对他的教导——“一个拿糖的人和一个拿刀的人,分不出是穆斯林还是印度教徒,只能分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坏人,没有其他人”。

也就是说,在可汗的头脑里,世界并不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划分为信士和异教徒,而是只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可汗能够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要娶印度教徒曼迪娅的原因所在。

在可汗看来,只要男女双方都是善良、正直的好人,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宗教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并非不可跨越。

影片另一个淡化伊斯兰教色彩的地方,则是清真寺在该片中的暧昧形象。

在《可汗》中,主人公只去了一次清真寺。

然而这次经历却并不愉快,他正是在清真寺中见到了真正的恐怖分子在煽动穆斯林去暗杀美国总统。

而与此相映照的,则是导演以大量的篇幅表现威廉米娜镇中的基督教教堂。

它不仅是可汗与那些当地人共同寄托对死去亲人思念的地方,也是在洪水来临之际人们唯一的避难场所,更是把印度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灾难的所在。

与清真寺相比,影片中的基督教教堂才更像是一个充满了爱意的宗教场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乔哈尔非常清楚伊斯兰教在当代社会被极度妖魔化的事实,因此他只有竭力淡化伊斯兰教的色彩,寻求某种更具超越性的价值观,并借助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基督教形象,才能让他的影片成功的进入国际电影市场。

乔哈尔所说的“普世价值观”,还包括对家庭的尊重与保护。

我们知道,在好莱坞电影中,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管主人公在社会上如何神通广大,在生活中怎样放荡不羁,他总要在影片结束时回归家庭,成为一个好丈夫或好父亲。

这一点最突出体现在2009年的灾难片《2012》中。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会看到,虽然整个世界都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崩溃了,但一个分裂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却借着这场灾难得以破镜重圆,历尽千辛万苦的男主角杰克逊在影片结束时重新获得妻子的爱。

与此相类似的,《可汗》也同样在讲述着一个破碎的中产阶级家庭重归于好的故事。

正像上文所分析的,这部电影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以可汗与曼迪娅之间的爱情为核心,表现两个人如何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有趣的是,虽然这是一个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组成的家庭,但他们却生活在美国的高档社区,拥有一套宽敞的花园洋房,其生活方式与人们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想象并无二致。

但这样一个貌似坚不可摧的家庭却因为9.11事件的爆发而面目全非。

萨米尔惨死在社区足球场上,而可汗也由此被曼迪娅赶出了家门。

观众们会发现,影片后半部分,其实就是讲述可汗这个总是举着一块“Repair Almost Everything”牌子的维修天才,如何修补他自己那破碎的家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可汗》是一部关于穆斯林的电影,不如说它只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重新印证了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价值和地位。

五、结语导演乔哈尔以弱者的姿态,通过对海外市场的判断和了解,精心设计影片的故事情节,最终使《可汗》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

截止到目前,影片成功的在55个国家先后上映,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虽然由于大量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成规,使得很多影评人认为以《可汗》为代表的新概念印度电影的出现,表明好莱坞开始取得对宝莱坞的全面胜利 。

但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的,在导演乔哈尔那弱者的姿态背后,隐藏着宝莱坞觊觎国际电影市场丰厚利润的野心。

因此宝莱坞对好莱坞电影叙事技法的模仿和学习,并非走投无路之际的无可奈何,而是在对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后的有意为之。

不过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虽然导演乔哈尔对《可汗》的精心设计,使得这部影片可以在电影市场上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但他那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创作意图却并没有深入人心。

瑞兹万•可汗的扮演者,曾7次夺得印度影帝称号的沙鲁克•可汗(Shahrukh Khan)在美国宣传《可汗》时,竟真的遭遇了瑞兹万•可汗在影片中所面对的尴尬。

在他入境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机场转机前往芝加哥时,由于同样“很不幸”的姓可汗这个姓,沙鲁克•可汗和瑞兹万•可汗一样,被美国警方扣留询问了近2小时。

最后由印度国会议员出面协调,请印度驻美国大使馆进行担保,才让这位在印度家喻户晓的演员顺利进入美国 。

因此,弱者的姿态固然能够帮助影片在文化市场上获得胜利,然而一旦遭遇铁一般的社会现实,人们会发现弱者仍然不过是弱者。

穆斯林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 ) 我的名字是可汗,我罹患的是亚斯伯格症候群。

一直蛮喜欢印度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片中总是有非常华丽喧嚣的歌舞,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剧情蛮丰富详细的。

这部"不是很印度片"的印度片,里头没有喧嚣的歌舞,但非常细腻地说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关亚斯伯格症候群的故事。

故事是从主角可汗的小时候开始,片中描绘了可汗难以和他人正常交往和沟通的情况,症状包括:(1) 社会互动上有明显障碍:从片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可汗会回避与他人的视线交流,难以发展适当的同侪关系。

(2) 出现刻板而重复的固定行为:展现在可汗说话的模式中。

除此之外,亚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理解话语时,多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所以可汗与女主的对话非常有意思,这部份也表现的非常好;还有他害怕噪音,恐惧黄色等等,演员都演绎的非常好。

但这部戏最吸引人的部份,是在可汗的生命中,放入了两个重要的女人,两个可以理解他并且爱他的女人。

我非常喜欢Shahrukh Khan跟Kajol的组合,他们已经合作过好几次了,每一部都非常好看,互动特别让人有感觉。

在这部中,女主表现出对男主的包容与理解,非常真实动人,特别是谈恋爱的那段会让人忍不住微笑。

至于911之后的政治议题,反而不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部份。

 8 ) 一点点真相

就是剧透。。

慎入=======================从在影院领票签到处碰面开始,月饼就一直强调这片长有165分钟呢,少喝水啊要不得跑厕所。

但是当字 幕升起后我一看表,才9点半,掐头去尾甚至连两个小时都还不到,这也太不是印度电影的风格了。

并且 片尾冒出来的那人突 然给印度阿甘的一刀,实在有点诡异,直接导致我对这段情节的误解,还天真地想 这是男猪角遗传了他妈妈的心脏病产生了幻觉吧。

后来再想觉得不对,肯定是遭遇剪刀手了。

到家马上就 找出之前下载但一直没看的原声版,首先时间上就有154分钟,虽然比165还是少了11分,但比影院公映版可足足多出来半小时啊拉着进度条这么一拖,竟然看到的都是没见过的画面。。

所以有此真相。

1.khan出去找妻子的时候准备在一家印度人开的motel里住下,但是突然急弛而来一辆车,冲着motel的玻璃就是一阵乱敲,根据印度老板愤怒的台词得知这是仇视muslim的美国人,此旅店老板在后文中有出现2.9.11之后,报章上到处是各种对muslim敌视的报道,人们对musilm躲之不及甚至有过激行为,蓄须的男人不得不把胡子刮了,女人则被迫摘下头巾,Sammer的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具暴力性和侵略性的,etc.3.Sammer抢救无效被医生宣告死亡之后,Khan还很执着地跟妻子解释脾这个脏器对人体来说没有什么作用,即使要切除也无大碍。

4.Khan一路给人维修东西助乐为人并换取路费,一路追随总统的行踪,到了佐治亚州的黑人聚居区,帮了一个黑人小男孩,男孩的母亲非常感谢他,留他在这里小住了一段时间,在这里他知道这家人的大儿子去了伊拉克战场,但是没有回来。

在小镇居民举行的悼念仪式上,Khan讲了自己和Sammer的故事,感动了大家。

这段经历应该是后来他会回去到那个被飓风袭击的小镇帮助救灾的原因之一。

5.最关键的一段。。

也是影响我没看懂影片结尾的一段。

Khan路过一个清真寺进去做祷告,里面有个医生在对他的听众做发动圣战的煽动,由于Khan从小受到妈妈关于好人坏人理论的指导,上前去痛斥了这群人一通,说医生是骗子,医生则质疑Khan是否是异教徒。

于是Khan愤然离开了清真寺,在街边给弟弟的妻子打了个电话问她要FBI的电话,然后向FBI告发了这群人,导致医生被逮捕6.在监狱中有一段Khan受尽精神折磨很绝望的片段,被剪去部分 7.媒体开始关注Khan被捕入狱的消息之后找到他弟弟采访,弟弟在摄像机镜头前说哥哥还打过电话来要FBI的号码,举报招募恐怖分子的医生。

电视机前一个戴小白帽的人用仇恨的目光看着这段新闻。

他是一个小店的商贩。

8.Khan被释放前在法庭上法官还放了一段他打举报电话的录音9.被媒体报道后Khan一夜出名,原来住过的那家motel老板甚至拿他来打广告,把我是某某某,我不是恐怖分子印在T恤上10.Khan在车站候车厅的电视里看到佐治亚州黑人妈妈的那个小镇遭遇飓风,就暂时改变了见总统的行程,赶往小镇帮助那边的灾民,各种帮助。。

那两个首先发现Khan奇怪行程的大学生闻讯也赶过来做报道,由于Khan的精神鼓舞和带动加之媒体的介入,大量的报道。。

越来越多的muslim加入到救灾的行列中来,Khan的家人包括他妻子,也都赶到小镇来找他,正当夫妻俩终于见面要团聚的时候冲出来一个人大喊着异教徒,向Khan刺了一刀,原来这人就是那个小店的商贩,他认为是因为Khan的举报使他们的医生被捕了。

11.国内公映版的结尾就是出了一行字幕和配音,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可是原版的还有很大一段…… 奥巴马把Khan和他妻子请到演讲台上,握手、对话,一大段,Khan还给总统秀儿子的照片,说我儿子也不是恐怖分子等等,奥巴马最后还发表了一段深情并茂的演讲,以及他美丽的妻子还发表了一段内心独白。

特别是最后,Khan还言出必行地向奥巴马转达了机场安检处那个警察对总统的问候以上。

仅是记录而已。

也勉强算是豆瓣免费观影后的作业吧。

作为在影院没有看完整影片的一个补充。

另:花絮是,影片男主角Shahrukh Khan在赴美宣传影片时,由于名字中带有Khan,而像电影中的Khan一样在安检处被盘问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印度大使馆出面交涉才被放行。

又及:所以此片国内公映版前一个小时看起来还是很流畅的,后一半由于被剪成这样,就有点。。

那什么了。

让我强烈地记起了几年前的黑皮书,也是这样被剪得完全不知所云。

 9 ) 印度版的阿甘

在看这部片子前,看到一句评论,说是感觉像印度版的阿甘。

阿甘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人物之一,于是满心期待。

一开始的时候以为是讲一个弱智不断坚强的故事,可不是的,Khan很聪明,他还有着一颗最最纯净的心。

在Khan不断的对Mandira说merry me的时候,我看到了幸福,那么明媚的幸福。

我以为故事就到此为止了,Khan答应了他的妈妈,他幸福了。

我多么多么的希望,这个家庭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Khan在回忆的时候我真的很害怕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头上。

可是,不幸还是发生了。

sam死了,一切都变了。

我记得让我忍不住感动的是,Khan在教堂说的话,他说sam有个缺点就是爱足球鞋,甚至要抱着鞋子睡觉,他说sam从来不把不好的东西告诉他们,在他最喜欢的球队输了球后sam也没有告诉他,我听到这里真是忍不住想哭。

然后教堂里的人们一起唱起歌来,那种力量,真的可以感染人。

还有一幕救是Khan在知道曾帮助过他的jenny妈妈的小镇遭受飓风连夜冒雨赶去,他看到一个孩子死的时候说,jenny妈妈说的对,有些东西是我修不了的。

那个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他的无力。

然后jhon喊着看外面,当大家冲出教堂门外,很多人还有穆斯林拿着物资涉水而来,是Khan感动了美国人,美国政府没有管这个受灾的小镇,可是人民来了,他们带来了自己!

我当时看到这么多人淌水而来的时候,真的太震撼了!

他不是阿甘,当时他和阿甘一样坚强很善良!

题外话:我看电影一定要吃小食,不吃的话再好的电影我都看不进去,导致我一直挣扎在减肥与暴饮暴食之间。

比如电影看了一半东西吃完了,那除非再被我找到什么吃的来消遣的我嘴巴,否则我宁可不看这部片子等下次有了吃的再继续。

这次也是一样,可这片子特别长,我看到前四分之一的时候,零食就吃完了,甚至为此我还不得不去楼下买了冰激凌,可是也没有撑多久。

但是后来发现不知不觉的,剩下的电影我竟然就一直坐在硬邦邦的凳子上看完了,没有吃东西,没有干别的,只是看电影,只是看着Khan!

真正的好电影,可以吸引你的整个灵魂!

 10 ) 我的名字是可汗 我不是恐怖分子

影片刚开始播的时候,发现罕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让我想起在中央台做的一期节目,讲的是也是天生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他们比罕更严重,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感情,甚至会用暴力对待至亲的人。

以前一直想生个漂亮的孩子,而现在发觉生个健康的孩子就是个福分。

K他一直都是个充满爱的人。

小时候帮助老师家门钱的水排掉,从白天一直干活到晚上。

这是影片感动我的场面之一。

K患的病,让路人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他。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希望收到别人不公平的待遇。

而黑人组织艺人拍的一系列lovelife的公益广告,正是向宣扬一种品质:从“自己”做起,停止用眼神、言语、肢体去歧视特别的孩子!

因为K的单纯,发自内心的努力最后赢得心上人的青睐。

美好的生活从911事件之后发生变化。

周边的人把歧视一切不合理的愤怒给了信奉穆斯林的人民。

妻子曼德拉的孩子因为改姓 可汗,一个穆斯林的身份被人杀害。

孩子的去世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一个无辜善良的生命因为宗教问题被残害。

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实。

肤色 民族 宗教的冲突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未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k在批判恐怖分子医生的时候有说到,上主是富有爱和仁慈的,他不希望发生流血。

我不知道穆斯林的教义是什么,基督教中,有个法律老师问耶稣诫命哪条是最重要的。

耶稣说 你要全心,全情,全意爱主你的上帝。

其次是你要爱人如己。

一个以爱环绕的基督宗教时常也会受到来自各界的抨击。

断章取义说宗教与科学冲突,基督教有着强烈排他性。

而穆斯林中,我想是很多人断章取义了里面的章节,理解错误。

有的演变成了恐怖分子,而部分世人带着有色眼睛对待穆斯林身份的人。

记得一个土耳其的网友说,欧洲人看他们就觉得他们是会捆绑着炸药搞自杀性炸弹袭击的人类。

曾看过一个黑人牙膏的广告,善良的黑人叔叔帮小朋友捡回气球,却糟到不明事理的孩子母亲怒骂。

只因为他的肤色问题。

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植入人心。

在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

更是强烈的表达出没有印度教穆斯林之分。

特蕾莎修女在印度办仁爱之家,帮助收留被回族迫害的印度教徒,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受到各方阻挠,包括印度教区的婆罗门。

特蕾莎修女不畏反对收留患病的印度教徒。

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我的名字叫可汗》短评

"我是一个日本人,但我不是右翼分子."

7分钟前
  • 唐尸叁摆手
  • 还行

前半段让我恍然找到看阿甘的感觉,后半段太次了,5星-4星-3星-2!,宝莱坞和天朝不愧同为金砖四国啊

12分钟前
  • lucisferre
  • 较差

这片子。。。yy太严重了好在哪里了?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较差

如果在CD1就结束,我会给四颗星,但是,太多历史人性种族宗教,我没能领会。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坏事的坏人,只有这种分别。

2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对于这样一部片子我实在是很无语 模仿之拙劣 表演之刻意 立意之肤浅甚至荒谬 尽然豆瓣还有如此之高的得分

23分钟前
  • kobie
  • 很差

现在有人竟然从《熊猫大侠》《大内密探零零狗》这种烂片中看出美好的东西来,这部片能打高分也不足为奇!

28分钟前
  • 空气人
  • 很差

2012.4

29分钟前
  • Kevinz
  • 还行

看着男主相当不顺眼...女主倒是真挺美丽。电影色彩也不错。

30分钟前
  • bvdcxsfjbcfy
  • 还行

You have a dream,不过没劲。

34分钟前
  • 皓宇
  • 较差

原來是部印度人演的阿甘正傳。男主角名氣很響但演這麽個弱弱綜合症實在體現不出演技或馬相。911讓在美國的穆斯林宗教朋友陷入苦難。感覺片子一般。

35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冗长拖沓的令人发指。歌舞烦得人死。AS≠AUTISM!

39分钟前
  • iNVAiN
  • 较差

虚伪的米帝又在向世界宣传他的自由和博爱了,代价就是,你必须是个精神障碍者,你的婚姻对象必须是你的族人,你必须被美国公民羞辱,你必须把你的小孩献祭给美国,这样我们伟大的美帝就会接受你,当然不包括你的民族

42分钟前
  • 老黄瓜
  • 很差

不解释。脑残电影。目的明显。

44分钟前
  • Chen East
  • 很差

和传统印度电影非常不同!这部作品用爱感动了美国,感动了观众 !Shahrukh Khan虽然是宝来坞的大人物,却始终出演这样的普通,贴近人心的角色,并能演绎的如此淋漓尽致,不愧是一流的!

47分钟前
  • 海边的Leonidas
  • 力荐

前面不错,后面有点夸张啊!

52分钟前
  • brenda
  • 还行

艾斯伯格症的穆斯林。。这个设定是学的阿甘吗?前半部还不错,后头的情节太扯了吧。

56分钟前
  • 🌸Alana🍀
  • 还行

不好意思,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穆斯林永远解脱不了自己的桎梏了!我就问两个是,1孩子怎么突然就是穆斯林了?2那个崇拜汗的穆斯林小店主最后一次冲出去的时候为什么推搡了那个男的而不是说一句,我不是恐怖分子。 穆斯林们,找到你们的尼采,大声的说一句,安啦已死。

59分钟前
  • 晏之敖
  • 很差

好想重新做个单纯善良并且有所坚持的人。奈何岁月是趟单程列车,回不了头。由头来过,只不过是那个场务的说辞罢了。最后世界尽头的灯火阑珊,还不是只有张震一个人。

1小时前
  • 至尊寶『x_x』
  • 力荐

三星上

1小时前
  • y
  • 还行

又臭又长啊又臭又长。也许没那么臭,但是这么长不臭也臭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小时前
  • 豆瓣。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