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男的,被女友甩了,撕心裂肺小一年,好歹缓过劲,又找一位,你来我往两三年,终于一锤定音。
婚礼前夕,前任女友不知怎么又找来,彼此间不知有说了什么,隔日,男的毅然决然,结婚戒指套在这位前女友无名指上。
说一女的,百里挑一,一群男的围着众星捧月,邪门了,看上一大龄已婚男,死缠烂打,走火入魔,一哭二闹三上吊,已婚男据理力争,未果,旁人啧啧称奇,齐叹世间确有惊奇在。
说一男一女,恩爱夫妻,男的商场销售,女的工薪阶层,不想某日男的出轨,跟商场一位也有家有室的女同事好了。
没瞒住,女的知道了,气不过闹上门去,肇事者的丈夫还是位公安片警,估计平时思想工作做多了,见多识广想开了,一摊手:这事没法管。
女的一听更来气了,死活要讨个说法,公安片警倒乐了,说:要不行你看咱俩好得了。
女的估计已经气昏了,一拍大腿:就这么着了!
一来二去,这两位还真摩擦出了爱的火花,合计买新房,置办新家具,就等跟各自家里那位盖章说拜拜了,按说结局也算皆大欢喜,谁知临了临了出了岔子,男的妈知道了这事,死活不同意,一句话:不许离!
你们要敢离我就不活了!
谁敢背这罪名?
无奈,离婚的事撂下了,夫妻两貌合神离,地下情如火如荼,彼此也各不相管,如此情景二十余年。
要说男女这点事,恐怕是这世上最匪夷所思的高科技,千奇百怪,变数层出,偶然接着一个偶然,未知套着一个未知,好的坏的正的歪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干不出的,这可难为坏了深陷其中的男女老少,各朝各代都有那好管闲事的,攻略指南层出不穷,说起来头头是道,各路大仙八方神怪,指路的指路,点灯的点灯,旁门左道大有人在,说别人都起劲着呢,出谋划策一点不嫌腰疼,说别人都大明白着呢,都牛逼着呢,都自我感觉超人着呢。
原来我不明白,该着糊涂人多,非找我讨教,该着我也嘴欠,别人一句“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我就把自己当救世主了,我说你该怎么着怎么着,要不灵你就那么着那么着,别人听不听两说着,反正自己心里挺美,还得意,自以为通透了,众人皆醉我独醒。
好在现实没理这茬,大嘴巴抽得我一愣一愣的,自己跟一姑娘,本也朝着天长地久去的,也想有情人终成眷属来着,谁他妈料到啊,相爱没成差丁点反成恨,扪心自问,我对别人都不这样啊,就你,说三句就吵,吵三句就掐,智商全不知跑哪去了,到最后,话说得那叫一狠、说得那叫一毒、说得那叫一个牙根抽抽。
那叫一完才明白,才明白事与愿违四个大字怎么写,说是一码事,做是另一码事,道理就一摆设,光明白没用,说谁不会?
白纸黑字跟那摆着,没事装装门面,真出事顶个屁用,更何况,一人一境遇,一人一理解,个性经历牵连甚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经验不可复制,共享极为有限,交流层面驴唇不对马嘴,谁帮得了谁?
谁能代替谁?
谁他妈能给谁当明灯啊?
动真格的全是瞎子赶路,是谁谁上,不撞个头破血流悟不出自己的道。
当然也有不受这苦的,稀里糊涂一没留神,成正果了,也没见正果废我这么多吐沫,我是真不明白——爱可说吗?
可解吗?
可诠释吗?
可查字典吗?
可问百度吗?
可等价交换吗?
可顶脑门上吗?
那不扯淡吗,扯来淡去还说故事。
说一男的,劳改释放犯,头脑简单,游手好闲,家人冷目相向,人嫌狗不待见。
到女的,更玩完,重度脑麻痹患者,面容扭曲手脚抽搐,话都说不利落,基本算没人形。
就这二位,看吧,太困难了,换谁谁搭理啊?
三十米开外全躲远远的。
没人理没人爱的男人彷徨了,没人理没人爱的女人孤独了,那是真被逼没辙了,彷徨男就琢磨了,这女的不错啊,管她残不残疾呢,能让我抱抱就成;孤单女一开始也不乐意,也反抗来着,可一看见负责照顾她的女邻居跟情人哼哼唧唧,心也萌动,到深夜,家人不要她了,一人独对空房,心里难过得真抗不住了,费半天力按之前男的留的电话拨过去——哪怕对方是想强奸我呢。
然后两人就好上了,估计两人当时也都震惊了,光顾着对着彼此乐了。
要不说说苦命鸳鸯呢,要不说世俗操蛋呢,外带两家之间还有点纠扯不清的恩怨,乱上添乱,两人甜蜜之时,被女方家人捉奸在床,女的有口难辨,万语千言全憋心里了,男的索性爱咋咋地,嘴一闭,你们丫爱怎么误解怎么误解去。
牧师说:“万能的主啊,请原谅这只期待救赎的迷途羔羊吧,帮助他拒绝任何诱惑找到回家的路吧。
”男的听没听明白不知道,反正牧师一说完他就从警局跑了,多少警察愣没追上,男的一路狂奔,奔到女的家门前,上树,抄起手中的铁锯——干!
干掉那些在曾在无数个深夜惊吓女的的树枝叉!
树底下围一圈警察全看傻了,女的屋里听见动静,心潮涌动,万语千言还憋心里,费半天劲按响身边的录音机,最大声,算对爱的回答。
有时听别人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不行了,真感动,这些故事远胜于一切关于爱的论调、理论或教导,又让我觉得,不信什么也一定要信爱啊,管它是一是二呢,管它伤痕累累呢,管他妈管什么呢,爱得行动啊,把爱说得天花乱坠管蛋用啊,说出花说出钻石说出真理说出大仙说出百科全书把偌大个天全给说下来——管什么用啊?
爱的迷宫中,谁不是迷途的羔羊?
千百年来谁说清楚了,多少大师小仙谁又真给掰扯明白了?
那或许只是一种冲动,这冲动能甩开四肢,能一路狂奔,能撇下彷徨,能抛弃语言,或许那才是爱——才是在这个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孤寂的世界上两个陌生人用尚未生锈的真诚锯掉横梗在彼此心间的枝杈蔓影的原始力量。
很大程度上这个电影讲了普通市民对边缘群体的装没看见。
洪忠都的家人对他没什么感情,他出狱以后家人都嫌他是个麻烦,后来还把他赶到修车库里睡了。
韩恭渚的家人也不关心她的精神世界,只顾着靠她骗新房子住。
结尾处在警察局里警察录口供时敷衍了事的态度也是一景。
这部分的意思具有较强的普世性,其实可以占到更大的比重。
但李沧东很想讲一个边缘群体相依为命的爱情故事,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干同样的装没看见的臭事。
一味地抒发情怀,对这个故事本身的成立性懒于经营,对妨碍他大唱赞歌的东西他一律也装没看见。
首先洪忠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家人对他是这个态度。
这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
洪忠都在片里自述过两次,他被警察抓过三样违法行为,其中一项是贯穿全片的核心,也就是替哥哥顶包的撞人逃逸。
另外两项呢?
看来是他自己犯的无疑。
从洪忠都的状态来看,犯下另外两项问题不大。
如此这般一个人,他出来以后的行动能像电影中片面展示的那样可爱呆萌么?
韩恭渚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按照李沧东的说法,她一个人在家是没人照顾平时生活的,只有一个收钱的邻居送饭。
李沧东要么是没照顾过生活自理有困难的人,要么是无耻地装不知道,生活不能自理的第一个症状就是排泄极为恶心,家里一塌糊涂,对普通人的视觉和嗅觉都是极大的摧残,绝无可能像电影里那样阳光和煦安然静好。
照顾这样一个人是没有任何诗情画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名女性还能激发洪忠都亲近的欲望,只能说洪忠都不是一般人。
对了,他确实不是一般人。
并非要为韩恭渚的哥哥和嫂子洗地,但李沧东一盆墨汁把他们泼黑而不给出前因后果,似乎没有考虑过所有日复一日忍受着恶心照顾病人而挣脱不出这种生活的人士的感受。
所以李沧东出发点就是按下所有他看不顺眼的东西不表,而吹出一个巨大的粉色泡沫,这种装没看见的作风与他在电影里嘲讽的那些人相比,似乎并无二致。
拍得确实很好,调度从容,几处虚与实的接轨也颇灵巧。
演员的表现也无懈可击。
但整部电影无法令人喜欢。
有时候很奇怪,李沧东生活在韩国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聚集的国家里,没被某些傻逼暗杀。
因为按照国内某些粪青的逻辑,凡是在电影中显露出中国人丑陋一面的,都是为了得奖而不要脸的卖国贼,因为他们不惜贩卖中国人的丑陋来迎合欧美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即使不是主观故意,也在客观上为欧美人的偏见提供了证据。
按照这种逻辑,李沧东能活下来就确实应该称为奇迹。
因为在李沧东的电影里,现实永远是肮脏和丑陋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虚伪、自私、狠毒、绝望。
而且这些电影还一而再的在国外获奖,受到了有偏见的欧美人的喜爱。
李沧东还因为这些电影当上了该国的文化部长,还不能称为奇迹么?
不过这在韩国其实并不是什么奇迹,因为人家是民主国家。
不会因为主题不积极向上、格调低下、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误导青少年、不和谐等BLA BLA BLA如山的扯淡理由被封杀。
至于他们国内有没有和我们国家一样逻辑的粪青,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无论是哪国的粪青,抑或什么光腚总局,在使用这种逻辑的背后,分明可以看见一个自卑的“小”字。
越是离奇激动惊诧莫名,越是说明了它的纸老虎本质。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毁掉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形象,那么这么民族、社会和国家该多么可悲,不妨毁掉那小于等于零的自信重新来过吧。
其实,脸上长疮不会因为扑多了粉而自动消失,无论这个粉是电影还是奥运金牌抑或其他什么。
那是病,得治,不治只扑粉,早晚会让粉刺烂成杨梅大疮而毁掉整张脸。
——————是为前言,以下进入电影《绿洲》——————洪忠都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善良体现在刚被从监狱放出来,穿着夏天的衣服走在冬天里。
他在等车时却把仅有的钱给他妈妈买了一件衣服作为礼物,自己依然在寒风里穿着短袖走来走去,吃不上饭也找不到家,因为他们家人搬家了却没通知他。
因为洪忠都缺根弦儿,他不懂得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和正常人打交道。
当他终于找到家里人时,把礼物送给妈妈,他哥哥说他,你以为自己去干什么了?
出国旅行吗?
他的嫂子告诉他,别人都不好意思说,但总得有人说,要是你不存在,我们都会好过很多。
但是洪忠都的哥哥和弟弟都明白,这之前,幸亏洪忠都存在。
洪忠都进监狱是替他哥哥顶了过失杀人罪,他哥哥酒后驾车撞了人,但他哥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哥哥不能入狱,洪忠都反正是个累赘,正好派上用场。
韩恭洙也是累赘,她重度脑麻痹,生活不能自理。
但韩恭洙也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她的哥哥嫂子用她的名义住进了传为残疾人建的新公寓里,她和旧家具一起被留在了破旧肮脏的居民楼里。
不想再对洪忠都和韩恭洙之间的爱情赘言,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源自本能,既有动物本能更有人之间爱的本能。
这份本能之爱越纯,越是反衬出他们周围正常人的人性的扭曲和不正常。
也许,洪忠都和韩恭洙之所以能够保持善良,抑或说保持正常的人性没有被扭曲,是得益于他们的残疾。
如果他们是正常人,他们还能够不计较利益得失的相爱吗?
他们的爱和性更可能会变成商品的考量,他们的爱情会不会和他们周围的人一样无聊而庸俗呢?
一个更现实的假设是,如果他们摇身一变分别成为两个家族的经济支柱,即使有杀父之仇,两家人恐怕也只能听之任之吧?
毕竟,善良有屁用,你他妈最好学会独立。
在李沧东的电影里,只有傻子才快乐,那些正常人只会借酒撒风、虚与委蛇,在电视荧光幕前呆滞,在练歌房里失态,他们的算计人生显得如此的麻木可悲,现代化给韩国社会带来了更舒适的生活,和更可悲的精神荒芜。
只要你不是傻子,就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
帕索里尼在1976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引起改变的只有一个体制,那就是消费主义。
它也是唯一触及所以阶层的体制,并带来了一个新的侵略性姿态,因为在消费社会,进取心对个人是必要的;而顺从姿态,比如一个恬淡寡欲的甘受命运摆布的老农民,在今天一无是处。
如果一个人接受自己落伍的、陈旧的和低等的地位,那他会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呢?
他必须争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就这样,突然间,我们所有人都在变成一个个小希特勒、小一号的权利追求者。
”在《绿洲》里,原来东亚社会引以为傲的家庭链条在消费主义面前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洪忠都韩恭洙这样的累赘像敝履一样被他们的家人抛弃,虽然他们对这个家庭的贡献并不是可有可无,但他们毕竟没用了,他们用善良说明了自己进取心的缺乏,而社会是容纳不下这样的傻子的。
当现代化变身消费主义到来的时候,貌似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实,选择只有一个。
问题在于你准备好了吗?
①女主的病不是智障而是脑瘫,她能正常思考能说话;②男主第一次对女主的行为就是强奸未遂,有意图有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还真就是强奸犯。
③男主前面侵犯女主时候无人发现无人知道;反而女主向男主主动表达意向后,两人你情我愿睡觉却暴露于人前为众人不耻,她的恐惧,欲望和人格都被否定(两次对比起来真是莫大的嘲讽),李沧东这么拍可不是为了让人感慨骗人眼泪他不是强奸犯的。
男主实施未遂后还扇了自己一巴掌,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短评请谨慎。
④女主她是男主的公主,但她也确是残疾人,是脑瘫患者。
就是因为她的不健全,她才会收到异样的眼光,就是因为这种疾病,所以她在被侵犯时无从呼救,在想为爱人解释时无人倾听。
她被家庭和社会抛弃,没有人关心她想什么她在意什么。
李沧东拍这样的故事不是为了自欺欺人不存在残疾人的,残疾人也有爱,但女主是残疾人的事实,不会因为有爱就改变了,她愤怒地碰撞却无力改变什么,这就是电影残酷的地方。
唉,按理个人有个人的解读,但是我真的看不惯这两个短评👌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好像看了一个童话故事,又美好又残酷,更像是一个爱情神话,互相慰籍的两个人他叫她公主殿下,她叫他将军…一个心智不成熟和一个重度脑瘫,就那么遇上了,尽管她面部扭曲到近乎狰狞,两手抽搐,依然吸引到他,让他心生牵挂。
某个瞬间突然get到了木心曾说的“极讨厌年少时的我,良善到可耻。
”
墙上的那块布画,他看到的是一片绿洲,她看到的只是可怕的阴影,他站在她面前挡住画,给她念咒语让阴影消失,她被逗笑得身体扭作一团……他带她出门,坐地铁,吃他最喜欢的炸酱面,在堵车的高速路上拉开车门,抱着她转圈圈…带她去K歌,跳舞。
有几次,她幻想着自己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跟他嬉闹陪他跳舞,画面太过美好,就像从屋顶斑驳光影里翩翩起舞飞出的蝴蝶,从画布里走出来的小象,异域女子和少年,如梦似幻。
半夜砍树枝那段着实被震撼到,鼻子酸了下转瞬湿了眼眶,原来他一直都记着,只惦念着她只想为她好…从她看到“绿洲”上树影开始晃动第一下,就知道是他来了,她拼命地想爬到窗户边,想打开窗户想大声告诉他——挣扎无果,她把录音机推动窗边,音量调到最大,头抵在窗棂上。
他听到了,痴笑着砍完树上的最后一个枝杈,跳下来被摁倒在地。
他们有他们的绿洲,最终却被人世间的荒漠肆无忌惮地侵覆。
再回想起片中的细枝末节,总有种忍不住想流泪的冲动,感叹导演的悲天悯人和赤诚之心,世间万物值得关照。
叹服两位演员的演技,怎么这么好。
以前只听过李沧东的《鹿川有许多粪》,他往往在韩国电影的那一章中从90年代开始属于韩国电影崛起的中坚力量。
遗憾的是这个版本里,有些歌词和收音机的播报没有翻译。
这让我想到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也用到这个手法,时代的悲痛并不由主角承担,而是作为背景晕染着作为人们精神失常的注脚。
李沧东在其中运用繁复的政治意涵,仅仅就我所见:隐喻着2002年那场韩日世界杯黑哨的FIFA外套;白鸽、蝴蝶、灰尘对于恭洙来说就是洪忠都;他名叫忠都可他的先祖却是世人眼中的叛国者;以及那块绿洲的针织品,或许是对非洲部落政变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或许有更为zzbzz的指代。
但这些象征隐喻谁人都可自圆其说,而普遍认同的我想是残疾人被忽视的对爱的渴望,以及爱的一切形式,包括性爱。
不能因为在公众的视野中残疾人的缺位就直接判定残疾人数量不多,更应该重视这一群体的情感需求。
稍有不慎便会如开头洪忠都那般,被人性之恶钻入罅隙。
主流辐射出的扇形区间同化降服者,也扫除异己者,主流以此维持稳定并扩大效益。
主流光谱视域外的广阔区域,则只好甘于无边黑暗。
其中就包括了原生态的真与善(可理解为纯粹的动物的感情),这样的真与善是一种缺陷,与物理缺陷一样,若不能修正,则被主流世界无感恩地利用之后再抛弃。
“正常”世界对物理缺陷者主要加以精神利用(证明良心,修饰道德,提供慰藉),对精神缺陷者加以物理上的利用(替罪羊,挡箭牌,盘剥经济,吸取劳动力),但无论精神还是物理,主流对它们的实际态度都是一样的——排异,放弃,就算极尽修饰以图改良消解,也无济于事,不容指望。
虽然说来可悲,然而也是规律,自古强大而有效,任何企图逆此规律“引力”的逃逸行为最终都烟消云散。
至于谁来规定主流,则不是此生此世任何一个个体能操心的,它是历史长河偶然必然混战的结果,从纵向时间“卫星云图”的角度俯瞰,它的动向非一人可操纵,也非一人可逆料。
话说回来,恰因为残疾,才使得这份落在主流光谱的“红外紫外”区域的高纯度的爱变成可能,它是一片主流世界看不见的绿洲。
此片扪及以上命题,可堪伟大。
难以例外的通病是用力过猛——“公主”变身正常的想象若只出现一次,即城铁内因慕念别的情侣嬉闹,自己也突然站起用空塑料瓶敲打男友脑袋,一镜之内瞬与常人无异,此当天外神笔,直戳泪点,如就此点到为止,则将是全片之“气眼”,少即是多地余音绕梁。
可惜随后数次使用,愈发泛滥,有再而衰、三而竭之嫌。
好在导演在后面几次女主变正常桥段的具体转折上做了一些设置,没有在观众以为的变身点变身,也算是补救。
作者导演们往往是这样—— 一轻描淡写就贫乏,一用力过猛就败笔,看来节制也是一种极高的能力,并非使用了就能有效。
但导演们往往宁愿犯下过度表达的败笔也不肯意犹未尽地贫乏,想必是之前被限制得太狠太久,然后报复式地反弹,表达失当也是情不自禁。
此题外话。
从前,我以为你只是沉默镜子的大碎片是鸽子小碎片是蝴蝶阳光晃眼树影玄秘我们的愁苦有所不同看着我,当你残缺的时候看着我,当你幻想的时候“一个罪犯不可能真爱一个病人不可能健全”他们以为有资格评判别人的一生人世苍凉眼光鄙夷内心呐喊换作轻淡笑过真的,我也喜欢白色并善于隐忍善于等待
两个没有工作,几乎没有人际关系的人,在社会意义上约等于不存在。
而他们彼此就是对方存在的证据。
本片是关于救赎和存在。
(看到几个高赞忍不了了,先写个标题,睡醒再想怎么写)两个没有工作,几乎没有人际关系的人,在社会意义上约等于不存在。
而他们彼此就是对方存在的证据。
两个没有工作,几乎没有人际关系的人,在社会意义上约等于不存在。
而他们彼此就是对方存在的证据。
Oasis, casted by the same main actor and actress with Peppermint Candy, directed and scripted also by Lee Chong-dong, gives me a totally different watching experience --- feeling eternal happiness. I think it’s due to my immersion into Jongdu’s world at his first appearance. Jongdu, a 29-year-old loafer behaving like a 10-year-old bad schoolchild, should be a man I keep a distance from in real life. The movie provides me with a chance to watch such a man’s life as an irrelevant third party, and I realized that he built a beautiful inner-world where the norm-defined people fail to reach. Jongdu speaks with high pitch, a child-like voice, and he walks like he is dancing. Not caring about others’ scornful glancing, Jongdu worked on his own way to make his concerned people happy. I feel that Jongdu’s inner-world is full of music and he behaves with the rhythm instead of the social rules.Gongju is disabled severely by cerebral palsy and appears more different with the normal people. She raised Jongdu’s affection: although Jongdu at first indeed attempted to rape, I think his behavior is out of the strong feeling he had with Gongju. A white pleasant “bird” introduced us to Gongju: at that time, she was playing with sunshine by a mirror. The white bird is created by Gongju’s imagination towards the shape of light shadow, indicating that she also has her own inner-world. The two fell in love as they share the same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outsides and obey similar rules. In the movie, Gongju imagined several times about singing& dancing with Jongdu, embracing and kissing him. If I just saw those pieces, I doubt I would feel sorrowful for Gongju for her failure to realizing those dreams. However, I thought those imaginations meant true joy for Gongju by watching the whole movie. It is a mental state I could hardly to reach. I was amazed by the director’s profound master of narration: he opened an access for the audience to stand in the social misfit’s shoes. Other movies about non-normal people, such as Rain Man and Little Man Tate, generally make me feel depressed. Those movies are constructed up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d social beings and the unstructured ones, while in Oasis such tension is unimportant. The key of this movie, I think it’s whether the audience can alter his/her position. It is the metaphor of Oasis instead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ssert and Oasis that winds through the movie. The real society is a desolate dessert for the main-roles: although still connected by some social ties, they have been essentially abandoned by their families and are hard to find meanings or hopes in reality; only their meeting builds this Oasis. I think the movie reaches its climax when Jongdu hacked the tree near Gongju’s home. He intended to remove the shadows for the oasis in Gongju’s tapestry; such absurd action is indeed a struggle with the institutions and helps the audience to see what Oasis means in this movie.Lee Chong-dong is really a master. I even learn lots of sociology concepts from his movies. This movie could be said to be a sociological experiment by constructing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misfits, from which we can see several real-life absurd behaviors might be taken for granted, such as escaping imprisonment for the reason to support the family, taking advantage of family member’s disability to obtain house. Oasis also reminds me of the animation Mary and Max. I cried for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when I watched that movie, however, Oasis leads to rethinking the warm between the two pen friends. They are actually similar stories; and only from those extreme examples, the audience can tell what makes we human beings really feel happiness.
很喜欢绿洲。一,她看到的鸽子会拍打着翅膀融入镜中反射的光,而破碎的光分散在墙壁上又成飞舞蝴蝶;二,光线增强,他们二人可以伴着印度歌曲舞蹈,光线暗淡,二人相互拥吻,即使身边小象;三,男主角真他妈像张艺谋。
去年上影节在影城C厅看了4K修复版的《薄荷糖》,今年北影节又在资料馆1厅看了同样是4K修复版的绿洲,而且是国际首映第一场,且正好是这部电影在韩国公映20周年的日子。我觉得我好满足呀!不得不说,李沧东太牛了,他的电影劲儿太大了,看完以后都会一时半会儿还沉浸其中,会忍不住想要找人一起聊他一个小时才痛快!确实太爽了,也拍得太好了。薛景求扮演这个二流子实在是到位,设计的感冒擦鼻子的动作很不错,而女主角文素丽的演技简直爆表!她是如何做到可以完全是正常人的情况下去这样扮演一个重度脑麻痹患者的?她要长期保持这种僵硬状态是怎么做到的?简直叹为观止,唤作神人!文素丽正常的时候真的也好美啊,李沧东赋予的各种超现实的画面太浪漫了,最后的结尾也很棒!这样的爱情虽然很绝望,但是太让我赞叹了,扭曲的不是他们,而是周遭的其他人!
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才知道文素利好厉害,这次重看我要哭瞎了。李沧东的好,在于你明明意识到他的技巧和意图,但他不会给你机会让你苛责他心思重、炫技,你仍然要为他折服。一方面细节足够丰富,也足够精准,说服力很强;另一方面,他总能比你想更多一层,比如国内导演要么单纯卖苦,要么消费议题,他不会这么做,他只需在现实里加上一点点超现实的元素,就步入国内导演所无法抵达的“真实之境”。
2012.11.03 编剧课!果然,找老师拷资源没错,这部电影仅仅看开头几分钟就让我有想看完的冲动,只不过,这样的电影确实也是那种我不太会向朋友推荐的我喜欢的好电影!(P.S.:女主的演技要不要这么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是强奸犯也是将军,是恭洙也是公主,世界是沙漠,我们在绿洲的阴影下相爱。
生命中哪里有绿洲,只有沙漠和沙漠间的空隙而已。李沧东太残忍了。
李沧东对恭洙的描画非常有问题,起始于恭洙的目光,然后是忠都的脸,一种视角的错乱反复横跳并且一直延续。忠都是真正无法为自己的判断负责的无能状态,恭洙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肉身,两道目光的相会对于恭洙来说无非是斯特哥尔摩症候的故事。恭洙的“说话”也一度沦为电影推进的工具,为了让傻子当英雄,对所有人而言恭洙都既是低能又是哑巴,在细部上这是矛盾的。而且这里不需要考虑强奸戏必要与否的问题,该片的根本问题不是残忍,而是过于浪漫(我们凭什么进入她的那片绿洲?仅因我们同享一种象征秩序吗?如果这样,恰恰是我等常人永不可进入那片绿洲,或者那片绿洲完全虚假)。
强迫女主渴望爱情到是非不分,强迫观众可怜男主,女主在整部影片是失声的,大部分时间展示她的残疾之外,所有有关女主的幻想都是这位导演的意淫。对男主这样毫不弱小的暴徒产生同情或者认为他更懂爱也是一种不讲礼貌,这是一个绑架爱情强奸爱情的电影,除了恶心没有一点美,也像极了一些导演恶心的三观,强奸就是你所谓的救赎,你懂什么狗屁爱情,更别说你懂残缺的外表下本该成熟的心灵。
A/ 从第一处飞鸽与光斑的联结便开启了影片中的两个平行世界。依然用最简单的技巧幻化素朴的叙述,再打碎平实的浪漫直抵震颤的现实内核;依然用情感丰盈的人物而非逻辑叠加的剧情作最重要依托完成从形塑到批判的跳跃。作为“回归者”的故事已经高出《绿鱼》好几个段位。文素丽的表演堪称伟大。
会对男女主角产生怜悯的感觉,仅仅是因为他们被放在了电影里。在生活中又有何时曾去关注过这类人?薛景求和文素利演的还真是好啊
房子后面的不是麻雀而是科鸣鸟,我的祖先不是将军而是叛国贼,如果这些都能搞懂,你便知道我不是强奸犯而是她的英雄,她不是智障女而是我的公主。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起舞,在绿洲里欢歌。若我给你变出消失黑影的魔法,或许你就不会害怕。可你为何要害怕黑影,我怕的是把撒谎当成熟,视相爱为耻辱的世俗。
与后一年《杀人回忆》仿佛上下半场,都在讲韩国社会沟通的失效:警民无法沟通导致真凶一次次地脱身;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无法沟通导致真相一次次被忽视。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秩序依靠极强的排外性与排他性所建立和巩固,体现在电影中就是对于边缘人话语的漠视与抢夺:韩恭洙不断被强调为“韩公主”,再次点明韩国社会中女性地位与处境—每一位韩国女性都是“瘫痪”与“失语”的;洪忠都配送外卖时不被顾客允许跟唱流行歌曲,通过夺取他的话语以此建立主流社会的权威与自尊。李沧东将国民观察之所见所感放进两个边缘人的生活,但即使不上升到社会纬度,它依旧能够打动你我,仅有的影像上的巧思也全部服务于“韩公主”们的内心世界。一个《诗》一个《绿洲》,两场“特殊的”、没有丝毫官能刺激的性爱戏,相信能够给很多影迷以“快感”:生命原来如此美丽。
文素利表演惊人,李沧东可真厉害,直面残疾人的性爱这一主题。唯一把脑瘫女孩当公主的人最终被当成强奸犯,美好只出现在幻想中。李沧东“这部电影其实在讲界限,健康与残障的,幻想与现实的,美丽与丑恶的,道德与非道德的,内心与外在的”
【重看:2018.05.18】
可怜卑微的缝隙爱情~无人知晓的相依为命~文素利神了~如果我是诗人,我要为你歌唱[建议快进观看]
3.5吧。。从一场强奸开始的纯爱爱情,大概只有男导演想得出来()有些情节意图营造一种破碎低微的浪漫:两个心理/生理残疾的人用畸形的拥抱相互救赎。可是二人的地位真是不对等啊,女主从头到尾都比男主更别无选择更desperate,卑微到甚至会爱上强奸自己的人;而男主到底因为什么喜欢女主始终不明确,是怜悯和同情吗?从剧情上可以理解二人有着相似的处境。但你一上来就强奸了她诶?在她是个毫无反抗能力的残疾人的情况下?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女主对男主产生的所有好感都像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物,所有浪漫都像是健全人、主流人的自我感动。
〖6〗镜影虽可以承载白鸽与蝴蝶的短暂浪漫,可一旦照进现实负面,任何施加其向往天真浪漫的形式都是在歌颂苦难,情绪梦念也都会化为泡影消散,自然便更难给出道德层面上的恻隐共情,或伦常纠葛或无常命运,残忍丑恶又怎会放过那一点点仅存的善良和意合。
看开头的强奸戏份我真的生理不适,非常想要离场…当然有些画面很童话很唯美,后面两个人的互动也算互相救赎比较感人吧…但是开头太窒息了,很难不联想到现实中残障女士大概率会被如何对待….唯一比较喜欢最后砍树的那段。比起爱男人和被男人爱,我们残疾女的更想健康地活着,自由地行走,开心地爱这个世界。还有恭洙说的——羡慕能工作的人——这也是最近才深有体会的,能(较为)健康地用自己的体力脑力养活自己,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健康最重要,失去健康有时候就是意味着失去一切。
题材的震慑力毋庸置疑,李沧东在许多细节处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设计。薛景求、文素丽的演技以及从容的配乐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表现力。让人揪心的电影,分不清是梦是真。——我不得不承认李沧东的作品给我的巨大震撼力,我多庆幸看到这部《绿洲》,我已经多久没有不自禁地落泪。
这部算是看过李沧东最好的一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