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香港音乐情怀温拿五虎的成长之路(青春、叛逆、梦想、兄弟)从青葱岁月至人到中年从闹市嘈杂到炫彩舞台从不名一文到大红大紫从一腔热枕到怅然自失从形影不离到各奔东西时光就像一台放映机器,播映出你所有的取舍与得失在一个特别的时间里你看着过去的事情看出了计较,看出了感悟,看透了人生总是要走过一个个时期才能看的清楚自己“没关系,已经五年了”我们约好的一定要再在一起有种感情就是这样,即使你不说,我都懂青春不离,年老不散一部讲究情怀的影片,一个有年代感的故事 如果你也喜欢温拿,它就不仅仅是对于情怀的消费,更是对于那些年青春的一场回顾,谁的青春不曾张扬放肆,谁的青春没有过那些约定不离得朋友,去看看吧,看他们如何落魄不离,辉煌不弃,不管是对于温拿乐队情怀的缅怀还是兄弟情谊的寄托,总归是有些感动到的地方。
兄弟班---温拿五虎
传说中的温拿乐队,如今以陈友导演的《兄弟班》的形式出现在2010年代的观众面前。
当年温拿五虎的青葱岁月,以及他们的糗事、奋斗史和兄弟相交又分别再重聚的全过程,有歌有泪有欢声,温拿不老,传奇继续。
电影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都凸显了兄弟们的真情时刻。
比如最初团队的老大,阿力放弃了组建乐队,但他的兄弟们却包容他,认为他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考虑,又比如生性内向腼腆的阿友,因为我们是兄弟这一句话,也曾一改懦弱的形象在群架中奋起反抗,最后甚至为了不让兄弟失望,与父亲反目,放弃出国求学的机会,毅然和阿健他们组成乐队,他的兄弟们多次劝解,阿友都没有动摇,显示出对友谊的绝对忠诚。
兄弟之情也体现在牺牲精神,到最后为成全阿伦的事业,阿友带头主动退出乐队,却在剧组跑龙套却无怨无悔。
电影中的温拿乐队也有冲突和矛盾,尤其以阿伦和阿健的矛盾最为激烈,即使组合破裂后阿健依然保存着记录他们友情的照片和乐器,看到阿伦取得成就却依然愿意给兄弟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如果只讲述他们五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这部电影也未免成为难以令人信服的青春乌托邦。
Winners 功成名就后,他们开始频繁演出,镁光灯和粉丝的目光都紧紧地追随者他们。
影片《兄弟班》并没有避讳“我们曾经是朋友“这个微妙的话题,它非常直白地为观众展示了在成名后,乐队中五个人资源分配不均,名气差别迥异,甚至连出去住的酒店房间级别都不一样。
有人在吞咽自己的自卑和不甘心,有人在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光芒,有人在力挽狂澜不让乐队解散。
可是在各种外力的促使下,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无奈分开。
虽然中间有些小误会,但五年之约到来之际,当温拿乐队再次团聚,阳光如同五年前的一样闪耀热血和信任的光芒,五年前的那天,团队的人巡回阿伦,问他还回不回来,阿伦说回来的那一刻,这段友情就注定不会停息。
电影中的亲情十分感人,老大阿力的母亲用自己包租婆的身份做掩护,支持儿子搞乐队“玩乐队总比加入黑社会强”,她生病之后、交接包租婆的钥匙,最大的心愿依然是孩子的成长。
任达华出演了阿b的父亲,开着一个裁缝店,此处不得不赞叹下任达华的表演,他已经成为了香港电影中特殊的一种原料,表演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很好的完成了角色的设定。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父亲为了儿子的出路煞费苦心,可是摆在眼前的也只有当印刷工和邮差。
父亲为了儿子将他绑在床上,但依旧栓不住儿子想要搞乐队的心,当儿子哭诉父亲不理解自己时,我们一定深有感触,父子之间关于前途总是存在着很大的争执,但其实每一个做爸爸的又何尝不想是给儿子最好的安排。
最后穷小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大明星,在父母眼中也成为了有出息的人,这也许就是香港梦,充分再现良那个自由竞争充满无限机会的香港,让人励志。
电影的最后,以阿B的一句“兄弟无需多言”将情节推向了高潮,是啊真正的友情从来不会流于表面,流于言语,那是一种经历过风雨后对对方的笃定和心照不宣。
反观,现在在大陆上映的无论是青春片也好励志片也好,它们的内容有太多附加的商业元素或者搞笑的元素,这些电影被包装的像是精致的商品,却往往忽略了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内核。
本片由导演陈友真实的经历改编,更多的是讲述了他们那代人最真实的青春,那些不加粉饰的经历,才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电影唤醒了自己最美好的回忆,是一部能打动观众的诚意之作。
温拿五虎也曾默默无闻过,那些艰辛萧瑟,只有深入过音乐圈子的人才深刻体会,但也曾站在聚光灯下赢得万千呼唤,《兄弟班》走进尘封,任达华、惠英红、金燕玲、廖启智一众实力派戏骨让所有人进入一段热血岁月……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给青春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少年人总觉得自己经历的青春最轰轰烈烈独一无二,总结起来总归逃不过友情、热血、年少轻狂等字眼,但也正是这些如同华丽幻梦一般的不羁过往,构筑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青春模样。
《兄弟班》在热血青春喜剧中还原了温拿五虎的青春状景:经耽溺于最光耀夺目的音乐梦无法自拔,也被现实毫不留情地从头到脚淋湿过,但无改的是初衷,是少年的英雄梦想和热血兄弟情。
电影《兄弟班》的故事剧情由导演陈友的真实经历改编,因此观众或多或少都能从男主角阿力、阿健、阿B等人身上那些似曾相识的影子中去追寻他们过往的足迹。
和很多美好青春故事发生的契机一样,吊儿郎当不着四六的浪荡社会青年想要变好的初衷,都是为了博得好女孩儿的注意力与芳心,投奔于充满激情活力的音乐世界往往就成了中二少年们竞相追逐的实现梦想最佳路径。
可现实中往往就是无心插柳、一时兴起的这些事儿,在冥冥之中指引着人不偏不倚调整航向,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从Loosers变成Wynners,从穷小子变为大明星的传奇经历恰恰就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基本上每个看似圆满的青春故事都会迎来一个惹人讨厌的结局,《兄弟班》里的这群好兄弟们走过了风风雨雨和冷眼嘲笑,没料到还是被青春的冲动与无所顾忌摆了一道,功成名就的短暂快乐过后,乐队成员知名度之类的现实问题也逐渐纷至沓来,给友情带来一次又一次巨大考验——这或许就是青春岁月里最让人无可奈何的矛盾根源吧。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阿力、阿B、阿健的身上看到娱乐圈多数人的影子,是因为《兄弟班》的每一个角色都呈现出了一种不加粉饰的真实。
当初的青春哪里像现在这些嬉笑怒骂贯穿始终的商业青春片,不是刻意迎合观众笑点就是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精致感。
真实的青春其实就是粗砺的、一意孤行的、来不及打磨的,青春里没有行差踏错的说法,不言好坏更无关对错,只要蓦然回首觉得无愧于心就好。
电影《兄弟班》用真实不造作的青春腔调诉说了一个热血十足、感人至深的追爱逐梦青春之旅,让观众由此回想起最触动自己的青春记忆,在热血少年的身上照见梦想与现实的纯真模样。
粉丝滤镜厚,如果见解有误,见谅。
小学生观后感文笔,提前感谢不喷。
剧透有。
附上部分点映票根,提前祝票房大卖——————————————————七月七号八号两天提前在广州、佛山看了这部电影的点映,可能因为是年轻人也不是粤语区人氏,所以对电影的背景之前不是很了解,看完了电影让我来谈它的主题可能我也是一知半解。
所以我就不斗胆讲电影的主题了。
我看完这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有了深刻的感触。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温拿乐队一路走过几十年风雨的记录,主角当然是温拿。
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有一个小配角在我心中远远大于主角们——她就是电影中温拿的粉丝。
这位粉丝当然是温拿这么多依然还坚持支持他们的一个形象代表。
她的形象出现在电影的开头一度沦为路人,她在天台下路过听到乐队表演,并跟着音乐一起打拍子的时候甚至有点好笑。
楼上一群“叛逆”的摇滚青年玩着音乐,楼下的她穿着校服梳着一个很土的发型,却和着他们的音乐。
摇滚和校服,他们和她,我觉得这样一对比显得这位粉丝“特别”又格格不入。
有一个事实就是,乐队的成员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楼下的她。
当温拿火起来以后,开始有了很多漂亮的女粉丝。
这些漂亮的女粉丝会举着写有她们偶像的名牌,会给她们的偶像送蛋糕送公仔。
她们精心打扮,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得到那群玩“酷音乐”靓仔的关注。
就在这个时候,我又看见了那位一路追随的“特别”粉丝。
她从拥挤的人群一路挤到那群少年的面前,怀中紧紧抱着一个本子。
这个本子和那些蛋糕公仔比起来,什么也不算。
她在推挤中犹豫了一会,然后低头递过了她的本子和笔,想让乐队成员签名。
然而事实又是,乐队成员再次心烦意乱地忽略掉了她。
再然后,熟悉温拿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他们分开了。
电影在此又给了这位粉丝镜头,她坐在家里,翻着她心爱的本子流眼泪。
那个本子是由一张张乐队多年来的新闻简报和照片拼贴而成的。
看起来是她精心收集过,可惜现在照片上的人因为一些原因分开,而她却不能为他们做什么。
看到这一幕原谅我这个低泪点开始鼻子发酸了。
想哭的理由不是同为粉丝,只是一个女生在喜欢的人遭遇困境时却无能为力,这样的挫败我感同身受。
还好她一直喜欢的那群少年时隔五年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这一切都不算太迟。
他们的演唱会当然她去了。
她站在观众席里,和一大群同样喜欢他们的人,一起唱了一首一首又一首他们的歌。
这就是这位粉丝的故事了。
故事的最后,少年温拿已经变成音乐圈里的前辈了。
他们还在一起开演唱会,他们在舞台上互相开玩笑,以前的那些矛盾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句谈笑,时间真的是带走了一切。
但是奇怪的是这位粉丝还是站立在时光里,在人群中看着他们。
她在偶像面前还是那么羞涩,甚至没有她怀中抱着来看演唱会的孙女大方。
她除了头发白了,其他什么都没变。
她还是在期待偶像的下一次,她相信那群她喜欢的人还会有下一次演唱会。
——————————————————在后来的路演里有人问到了导演为什么会想到拍这样一个角色进去。
陈友导演很真诚地给我们说,因为有很多温拿的粉丝确实从他们演艺事业刚刚起步就一直追随着他们直到现在,这些粉丝也不和他们过多交谈,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到他们的演唱会。
导演觉得很感谢一路有粉丝的支持,所以才拍了这样一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
——以下是我人生难得一次真情实感——在我这个佛系追星的心中呢,这就是最完美的粉丝与爱豆的关系了。
我追星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曾经唱了那么一首歌,感动到了我,甚至不夸张地说这首歌真的有改变我的人生,所以我想去见见他,告诉他“感谢有那首歌陪我度过那些苦日子”。
然后我就来到了不熟悉的城市,和那些与我一样喜欢他的人,一起到场支持他和他主演的电影。
然后我看了这部电影。
我为他而来,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了另一个人和我一样,喜欢站在角落注视喜欢的人。
佛系追星在我的理解里是,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在现实世界里我也很忙,他的活动我不能每一场都到场支持,但是我希望他能知道,这里有个曾经被他一首歌感动的人还在支持他。
他不知道我,但他知道还有“人”支持他。
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
无论是电影中的温拿粉丝还是陈友导演给我们提到的那些温拿现实的粉丝,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让我非常佩服,几十年过去了还能喜欢她们一直喜欢的人。
现在世界更加浮躁,这样的陪伴更是珍贵。
希望我也能带着我的少年给我的正能量,继续努力生活。
希望不管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我还能继续听他唱。
——————————————————彩蛋:咳,就是这张专辑,我每次听一遍就打满鸡血,生活立马阳光灿烂,不信你听一听?
(我最爱的是《白日梦》啊。
请接受我的安利。
)
有一种力量叫傻瓜7.3于湉 / 2015正能量斜杠青年于湉加油(ง •̀_•́)ง《兄弟班》大卖。
进影院时,我还不清楚这部电影说什么,以为是战争片或者校园片。
电影开场,60年代末香港的酒吧驻唱场景。
浓浓的怀旧格调。
主角画外音说自己叫阿健,还有叫阿伦、阿B的主唱。
此时,我还没反应过来,依然平静地看着,然后见几个年轻人在骑楼的阳台上唱歌。
我才一下子回过神来,难道说的是温拿?
对,一定是!
好像一下触动了内心深处的琴弦。
作为一个70后,最早接触到的香港流行音乐就是谭咏麟那批香港歌星了。
而那时,温拿五虎已经解散,我们是先知道谭咏麟、钟镇涛,然后才知道曾经有过的温拿乐队。
我虽然不是追星族。
那段记忆掺杂着自己的学生时代。
感觉尤为亲切。
电影里,看到温拿前身loosers乐队成立,大哥陈百祥离去,又改名温拿乐队红遍香港。
电影从吉他手阿健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香港普通家庭的邻里的生活,十分接地气。
还展现了年轻人的不被理解,当时暴力纷乱的时代,以及对音乐的执着。
而我们大陆这边,他们的同龄人,60后,50后们,在那个时候还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灰色世界。
当80年代来临,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更多的是当时的70后80后们。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感触,也渐渐埋于心底。
突然看到一部以温拿乐队故事为原型的电影,而且那么富有年代的味道,真是情怀满满。
电影对温拿五虎的兄弟情,家庭情刻画得非常到位,也难怪,电影的导演就是五虎之一的陈友。
说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任达华演的阿健父亲,从反对儿子玩音乐,到看到儿子的成功而自豪,又为狗仔记者的难堪提问而恼怒而去,真是演技出色。
应该是里面最出彩的配角了。
最后,当熟悉的《爱在深秋》的歌声想起,当真的温拿五虎重现舞台,我也竟不由眼眶湿润。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散了又聚,浓浓的兄弟情义,执着的理想追求,相信这片子也会同样感染更年轻的一代。
觉得胜过上半年的斯皮尔伯格的同样大打怀旧牌的《头号玩家》,《兄弟班》更本土,不靠特效和众多的怀旧梗来煽情。
靠接地气的故事,靠真实地展现那个年代的格调,缅怀着曾经的过往,甚至他们服装也是浓浓的70年代味道。
靠兄弟情、家庭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打动着我们。
只是觉得电影中阿伦长相和谭咏麟差别还是大了些。
少了点代入感。
另外,不知为何不起个更让人一眼就知道说什么的片名《温拿乐队》呢?
这可能会失去一些已经不太进影院看电影,忙于家庭和工作的70,80后观众。
而他们可能看这电影更有感触吧。
感谢阿伦、阿B,感谢阿友导演拍了这部电影。
岁月如梭,美好的点滴是这岁月时光机织出的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陪伴着我们,走向未来。
陈友导演,他一定是嫉妒阿伦和b哥的美貌,所以找了两个不好看的演员来演他们。
一、选角不好温拿的五个年轻演员最重要的是要瘦,瘦的像非洲饥民才像六十年代围村的band仔。
阿伦要大大的眼睛和嘟嘟的小脸,阿b要高高的个子和酷酷的神态,阿健要笑眯眯的很和善的样子,阿友要高高的古灵精怪的,阿强随便找一个就行(对不起强哥)叻哥这个角色选的确实不错。
二、故事温拿的故事很传奇,很感人,拍出来一定好看,但是陈友拍的确很奇怪。
以阿健为主角或者阿b为主角都可以。
很多故事可以写,比如他们是如何练歌。
阿健的爸爸不同意他们夹band,逼阿健去做打字员,结果阿健做了一个月的杂工。
有一次阿伦去找阿叻,碰见阿健的爸爸以为他又来打band,直接把阿伦最喜欢的衣服撕破了。
叻哥劝阿健离家出走,阿健在大年初三收拾行李去酒吧唱歌。
叻哥的妈妈生病,叻哥离开乐队去做生意,挣了很多钱。
叻哥生意破产找阿伦借钱,阿伦拿出准备买房子的钱(他们家本来住政府公屋),后来阿伦的妈妈很担心的问叻哥能不能还。
阿b去台湾拍戏,四兄弟沉寂了一段时间。
阿伦带阿健去台湾拍戏,带他去上各种节目。
阿健有一次被邀请上节目唱歌,后来被唱片公司看中出唱片,他很开心,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阿伦在背后帮他求了各种人。
阿b介绍陈友进入电影圈。
单飞后,太过优秀的阿伦被嫉妒被造谣,宣布不再领奖,叻哥帮他怼媒体。
伤痕累累的阿伦和温拿开了演唱会共写千载不变。
阿b破产,兄弟们帮忙。
直到有一天温拿再一次聚餐,阿伦习惯性的买单发现阿b已经买单了,兄弟一个眼神就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还有黄霑的故事,太多素材可以讲。
三、人物电影里就是人物性格太不鲜明,而且阿健的性格不是那样的。
阿健是大哥哥,脾气很好,天天被欺负都纵容着他们。
阿伦鬼马精灵永远开心永远不会累。
阿b很温柔不爱说话,可以沉浸在音乐里一连好多天。
陈友有很多出其不意的点子。
他们见到一起就是叽叽喳喳的,而不是互相妒忌。
期待将来叻哥或者志伟做导演,拍一个更好的温拿的故事吧。
《兄弟班》:一句好兄弟,一辈子的音乐梦一起圆
一句好兄弟,一个音乐梦,便是一生的承诺。
由导演陈友执导,陈家乐、于湉、王梓轩、林耀声、邓加乐、吴鹤谦演出,任达华、惠英红、金燕玲、廖启智等一众实力派戏骨特别主演的热血青春喜剧电影《兄弟班》于暑假阶段火热上映,以友情为题材的电影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还是较为少见,敢于操作这么一个主题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巨大考验,再加上这次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新人,这份压力更显艰巨。
然而看完电影,可以毫不迟疑的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导演和演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电影以追忆倒叙的手法,于舒缓幽默的曲调中,将一幅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画卷,缓缓展开,缓缓的向我们讲述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梦想和友情的故事。
从失败者到胜利者,温拿五虎从青春少年到夕阳红,相伴一生高歌一生。
四五十年前,香港还不曾崛起,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都还处于沉寂时代,然而明天终究是属于温拿的,以至于到如今。
温拿的历史,是香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事的开头并非以兄弟情开始,却选择了青春萌动的爱情,毕竟对于高中时期的男孩而说爱情往往是推动他们行动的重要原因,海边烧烤摊堂口老大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带着他的兄弟阿健、阿强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街区的阿友、阿伦、阿B也被坑蒙拐骗拉进团队,但是年轻人的热血往往得不到成年人的理解,父母们的集体反对、路人、邻居们的嘲笑接踵而至,然而正因为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紧紧的团结起来,友情就这么不经意间产生。
最终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从Loosers变成了Wynners,穷小子终于变成大明星,父母似乎也能理解这一切,似乎一起都在往最好的方面发展,紧接着峰回路转,由于成员知名程度不一,势必导致公司在艺人资源方面的分配不公,Wynners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最终团队还是解散了,如果电影这个时候戛然而止,那么它就不算一部优秀的电影,无非是又一次向人们证实了一个看似不变的老道理—年轻人还是现实点好,别搞什么理想,踏踏实实工作。
从父母方面这无疑是对孩子未来的殷勤关切,但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确实一种消极的思想,若我们年轻人都不在相信理想相信纯洁的友情,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得多么的悲惨。
而电影最后年轻人约定以后每五年重聚一次,没想到这个约定,一直坚持了一辈子,使温拿乐队成为了当时内陆成立时间最长的乐队,最后电影在伙伴们互相调侃的自在场景中结束,仿佛是告诉我们不朽的时光,经历过名利的诱惑,这五颗心依然透彻,依然纯真热血,不禁让人几度唏嘘,几度赞叹。
这部作品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最大程度的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原貌和友情真实的品质,情感因真实而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看完电影,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兄弟。
兄弟是不管相隔多远,心还仅仅相连的人!
兄弟是在你最不无助的时候,伸手帮你的人;在你最伤心的时候,陪伴你的人;即使争吵的再厉害,甚至打架,但当对方需要总会第一时间毫不犹豫的去帮你的人。
兄弟之间无需多言,他们之间不会像女生一样掏心掏肺的聊天,但往往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打破长久以来的隔阂,解除很多不必要的误会,重新回到当初那种无话不说的状态。
就像喝酒时,男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话,都在酒里,都在心里。
最后想说,兄弟请珍惜你的兄弟吧,友情万岁!
兄弟班,是一部根据温拿乐队改编的故事,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青春热血,为了梦想冲的遍体鳞伤也绝不退缩,虽然是在70年代的故事,与自己梦想路上的l拦路人做对抗,让人看了电影后心里触动非常大,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谁还没有一段放肆的青春。
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我觉的里面的元素非常适合各种人群,有年轻人的热血澎湃,还有中年人的回忆。
电影真的很走心了,无论是剧情,场景还是演员。
剧情根据真实的温拿乐队故事改编,感觉把我们都拉到了当时的那个年代,但是又跟现在的时代不脱节。
因为同样的在乐坛,在影视圈,每天都有人在努力为了梦想前进,为了能红拼搏,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人还在等机遇有的人已经红得发紫了,但就像陈友导演说的:老天都是公平的,十几年以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嘛电影里有很多笑点,看起来很高冷又神神叨叨实际上总是能给乐队出点子守着约定的帅气阿B,佛系的阿友莫名的很萌但也有泪点~看到阿健一个人弹着吉他唱歌,开的餐厅最终只能被收购,默默的流了泪,梦想的实现真的那么难么?
一路来,有艰难有机遇有快乐有误会,好在温拿乐队的大家都记得约定,五年都要聚在一起开演唱会。
阿B不舍得离开舞台,因为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啊~最后结尾看到温拿五虎的这些年一直举办的演唱会,看到一直追随他们的粉丝,听到他们的感言,伴着《千载不变》一直泪流不止~大家都是一辈子的好兄弟啊
对,非钟镇涛、谭咏麟和温拿乐队的歌迷,我推荐:电影《兄弟班》里,兄弟情中的父子情,更深更动人。
一个是儿子失意后的父亲,在儿子从光芒万丈的明星舞台上退下来,成为被人追债的音乐爱好者兼饭馆老板后,阿健的父亲,坚定地说:我儿子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
要知道,当年,他为了让儿子放弃疯狂的音乐梦想去老老实实工作,可是把儿子用锁链捆在铁床上。
这种180度的转变,不是,因为儿子成功过,夫妻改变了对音乐的态度。
而是,父亲当年希望儿子经济独立,现在,希望儿子精神独立。
自尊、自强、自立的核心要求,没变。
另一个是儿子成功后的父亲,鼓手阿友,是被父亲一巴掌赶出家门的。
所以,台上的他,在鼓声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示威与呐喊,他要用激昂奋进的战鼓,向父亲宣告,我选择,我坚持,我成功,我自由了!
而,台下的父亲,双手奋力地鼓掌,像一个真正的乐迷一样,双手用力,在自己的头顶,啪、啪、啪。
然后,骑着自己满是泥水的摩托离去。
带着,对自己儿子的骄傲,独自离去。
音乐的力量,最强大之处,就是心灵的沟通。
不必多言。
父子无言。
【备注】虚荣心下,定盘的,是自尊心。
没有自尊心的虚荣,亲兄弟也无法共享。
以温拿乐队为背景的《兄弟班》讲的是,青春怎么才能无悔?
砸碎过锁链,挥霍过激情,经历过蹉跎,兄弟过甘苦,挑战过命运。
然后,50岁,兄弟一起,还能讲情怀。
温拿往事,情谊不变
换了免费电影票,没认真看,看到结束几个男的都不知道谁是谁,里面辨识度高的就是任达华了
一切风雨同经历,兄弟无需多言。电影中的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都凸显了兄弟们的真情时刻。
对温拿完全没了解。只能是当做普通的平庸传记片了。。。
颜值是做明星的门槛啊没办法
温拿乐队鼓手作为导演,向旧情怀的致敬,但讲述的貌似是别人的故事。
一个band队总是主唱光环大过其他乐手,案例比比皆是,信乐团,五月天~~
精神病吧
温拿乐队的故事;不过前90分钟让人看不下去,差得很。
#微影评# 全是情环。没了。
还不如做个纪录片
遥记上世纪90年左右,我上小学,看着香港的大杂志,上面有让我急冻的露点美女以及谭咏麟和张国荣争霸报道,四大天王还是只能合照的小字辈。这一晃,谭校长老头了,哥哥都走远了,我差十岁也要“年过半百”了。
温拿乐队的半自传电影,情怀是最大卖点,也是唯一的卖点。其实跟着节奏摇摆也挺欢乐的。
睇咗十分钟,顶唔顺
唯一的亮点在于片尾真正的温拿五虎。这样一部讲乐队的片子,演员选的不合适,bgm也不行,故事又套路,唉,有点浪费时间。
温拿五虎,前期太庸杂,后半部分很好看
World Premier @NYAFF, Walter Reade Theater. "Rock N Roll will not die, but it will be very hungry." x)
传说中的温拿乐队 如今以陈友导演的《兄弟班》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当年温拿五虎的青葱岁月 以及他们的糗事 奋斗史和兄弟相交又分别再重聚的全过程 有歌有泪有欢声 温拿不老 传奇继续 讲述了他们那代人最真实的青春 是一部能打动观众的诚意之作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小事 都凸显了兄弟们的真情时刻
我对港产片的情怀要比对「温拿」的情怀更大一些lor =P
推荐朋友于湉主演的电影《兄弟班》!尽管港片现在没有特别大的流量,也不是很热,但是我依然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故事很温暖❤️拍得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