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青春的三段回忆

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追忆灿烂年华(台),那些年狂热恋情(台),Nos Arcadies,My Golden Days

主演:康坦·多尔迈尔,露·罗-伊莱科内,马修·阿马立克,蒂娜拉·卓卡洛娃,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奥利维尔·雷堡汀,本杰明·思科索,吉勒·科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俄语,希伯来语年份:2015

《青春的三段回忆》剧照

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7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8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9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0

《青春的三段回忆》剧情介绍

青春的三段回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同学男同学我的朋友很少Add-onDisk潮州帮小爸妈哥伦比亚笑四人昼颜谁是被害者第一季棕榈摆动斗法五湖镇最完美的女孩将军府来了个小厨娘之落难千金周末反叛者曼哈顿女佣龙虾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虎色虎香罪犯们乐高大电影悄悄地喜欢你神秘契约旋风少女第二季大阪蛇道重装武器校合唱团的秘密降龙传说天黑黑半熟毒贩死亡清点东北情圣创客兄弟

《青春的三段回忆》长篇影评

 1 ) 奋不顾身又刻骨铭心的青春爱恋-又名《那些年狂热恋情》(转)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那些年狂热恋情》在去年金马影展上映,当时的翻译为《追忆灿烂年华》,如同片名一般,这部电影展现经典法国爱情片的风格,浪漫、心碎又动人,追忆一段不朽的青春恋情。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如同自传体的叙述方式,虽然以爱情作为故事重心,仍旧依循时间轴的脉络平稳阐述。

从男主角Paul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世代如何经历亲情的变卦、历史与政治的重大冲击与邂逅恋人Esther的种种细节与养成。

三段比重未平均分配,而三段拍摄与呈现手法皆有区隔,其中青年世代描绘青春爱情能够窥见法国新浪潮的影子,那段叛逆、豪放又无悔的勇敢与沈溺仿佛导演和法国最迷人的一段岁月致敬。

电影第一段简短描述Paul的童年,关于母亲的悲剧造成他童年的阴影,影响着他往后对于女性细腻又疏离的态度,是电影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痕迹。

第二段导演在拍摄风格上较为冷僻,叙述Paul阴错阳差经历一场刺激的异国冒险,给予身份的他也在此时拥有了另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时至中年才因为在机场被扣留忆起这段不羁的岁月。

另外,除了在政治着墨外,历史时空的刻画也是这个段落的重要基础。

电视画面播放着柏林围墙倒塌,象征着Paul童年的瓦解,他看见世界真实残酷的一面,告别童年无邪的眼光,也是他迈向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分界,开始追寻人生的方向,也在生理变化中寻觅爱情的种子。

第三段的是全片的主轴,Paul因缘际会遇见Esther,一个自由豪放的女孩,两人经历的爱情的初识、热恋、分离和想念,经由肉体和心理的缠绵交换刻画难忘的青春。

Paul对生命的热情追求、Esther的浪漫消耗青春,不曾后悔,这样的狂放挥霍在电影细致的画面与诗情画意的对白中显得深情隽永,好像青春易逝,却动人依旧,灿烂又美丽。

他们的对话如同诗一般浪漫优美,饱满而脆弱,完整的爱、完整的悲伤和完整的愤怒,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透过书信的传递,看似陈腔滥调的恋人絮语在他们眼神的渴望与迷离中也是合情合理的思念。

后半段两人分隔两地,彼此不断透过书信交流,两人将撰写和阅读信件的过程透过镜子和注视镜头朗读,仿佛两人已经跨越距离,在心理上完美的交媾,对于观众而言更是深刻的感受。

此段是建立本片风格的最好呈现,法国独有的韵味,不顾一切的奔放与投入,不问代价的付出,即使遭遇了离别的遗憾或是不想放手的重复缠绵,或是洒脱看待的淡然,情感上毫不浪费,也算深刻地活过一段刻骨铭心。

也许有点俗烂,但也只有法国的电影可以一如往常诠释这样的青春爱情,搭配反省式的独白,让角色各自经历转变和修正,尽管爱情本身是混浊难解的课题,还是能在清澈的头绪中给予恋情一个解答,虽然疼痛却酿成丰硕的回忆。

Esther:「因为我不会用我的力量压垮你。

」Paul:「我孓然一身,如今,我成为自己的兄长。

导演在本片呈现的色调与构图相当美丽,不过于刺眼的画面搭配恰如其分的朦胧美感,给予观众仿佛60年代的美好错觉,那是一个绝佳的影像氛围,看似不切实际充满距离,同时角色的疯狂热恋和心灵苦痛却毫不保留的贴近观众。

另外,影片有许多以圆圈开启或收束的画面,带有旧时代的复古调性,也如童话故事一样,叙述糖果色般的初恋。

除此之外,影片中街道的选择,铁塔映衬的画面和月台不舍的离别场景,提升了爱情属性电影的质感。

而对于历史的发展,相对理性的手法,忠实呈现时代背景,也是交代男主角心境上的成熟与蜕变,以及开启他对于理想的初步想像。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当中年的Paul在夜晚的桥上拾起一张希腊文的手札时,回忆起青春他与Esther裸身于夏日暖阳曝晒的床褥上,他教导Esther希腊文的场景,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带着情侣间放肆露骨的情话,如同两幕场景的白昼黑夜之差,在Paul心中依然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年华,好似在世上有另一个与他相同身份,往事已经悄然离起,美好的只能在安静的黑夜里孤独追忆,不过,那样炙热精彩的经历过,不该是生命最美丽绽放的最佳诠释吗?

「但恋情仍完好,还需要什么友情?

」《那些年狂热恋情》(前译:追忆灿烂年华) My Golden Days (原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整体评价:8.5/10上映日期:2015金马影展、2016.04.29片长:123分发行公司:联影电影导演:Arnaud Desplechin主要演员:Quentin DolmaireLou Roy-LecollinetMathieu Amalric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2 ) FIFF16丨DAY1《青春的三段回忆》:当我坠入暮色之时回望过去,我还能看到那金色的曾经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青春的三段回忆》,下面请看前线回顾过去的中年男人们充满光芒之回忆的评价了!

Prometheus:关于青春。

盆满钵满赵+:关于青春简单俗套的一段回忆。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白月光到破鞋的转变,从舔狗到人的心路历程。

RIVER:嫌弃人家勾引你女朋友,说得好像大叔你没跟别人的女友上床一样。

George:要不是第三段男主真的是我的菜,真的有点看不下去,美术和摄影尤其难以忍受。

果树:结尾结得不能更好了。

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原本应当惊喜连连的设计被呈现得非常日常与知足。

让中年人回过头去看自己的青春,反正更加有意味。

RyanRyqn:典型法国式的青春片,相比去其他相同类型片子,在结构上分别从亲情、友情和爱情描述童年的各种意外,冒险和悔恨。

导演手法很熟练,只是在新意上有所欠缺。

莫扎特仑苏:时间与意识的交流里,爱情占了青春的大多数记忆。

因为爱你,我改变了自己;也因为爱你,我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当他们彼此相爱时,甜蜜陷入痛苦的绝境里,好似破碎之花,这样的青春恋曲太令我动容了!

Pincent:“为什么你看起来如此悲伤?

因为我看到了我童年的终结。

”“在遇见你之前,我都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序幕有那么一些“误导性”,逐步开启缓慢的诉说,追忆灿烂年华总是关于各种裸露的身体。

在结尾的段落,各种碎片又重组了,再次证明人物之鲜活、结构之灵光、叙述之热情的重要性。

苍山古井空对月:开头讲一段冷战时期当“情报员”的往事让我感到有些新奇,后面发展就是青春期常规的谈情说爱、争风吃醋,不过因为把保尔和艾斯特的感情——尤其是艾斯特对保尔的爱——塑造得够极致,才避免了无趣感,而开始年长后对往昔的回溯为影片带来了惆怅与后悔之感,年轻时认为的“正确”、“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往后回望时却又感到充满懊悔,人生难免伴随着犯错与失去。

子夜无人:首先请停止碰瓷新浪潮,随便拎出几部,《出发》也好、安托万系列也好、甚至是戈达尔那几部短片也好,影像上都比这部要灵动太多,如果这也叫“新浪潮回魂”那可能是“小丑回魂”了。

流水账不可怕,这么无聊的流水账就很可怕,没指望故事能有多精彩,但是怎么可以拍得这么没气质?

除了结尾对于逝去时光短暂回溯的怅惘被相对提炼出了一些,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像一潭失去流动感的死水,不青春也不逼真。

我略知她一二:关于青春大概不止这三段无聊的回忆,准确来说那些在你眼中珍贵无比的年少轻狂和时隔多年的热泪盈眶其实都只是自我感动,并没有任何新意,只有冗长的赘述,所有故事情节被华丽的音乐拖曳着徐徐前进,这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余悸被画中人的几滴眼泪所化解,而风干之后就只剩下了粘稠而糟糕的痕迹。

那些青春稚嫩的面庞千篇一律,只有阿马立克才能燃起消逝已久的爱火,他的每条皱纹都在想你展示着什么才是岁月里的青春,诠释着什么才是正气盛的年轻。

Polaris.J:第一次看篇幅比重不同的三段式,果然爱情(或者说情感)才是青春最重要的 对前两段并无感觉,交代了男主的童年阴影和少年冒险 反映了男主的性格特征。

对第三段的情感很触动,这段也最为新浪潮。

原来和朋友女友doi的片段focus私处是表明只有性和肉体,并不是完整的灵肉合一。

在只能写信的年代相爱好难…… 很喜欢欧洲电影可以把两人做完后自然的裸露拍出来,这样才甜蜜和真实,谁做完会立刻都穿上?

题外话:男主竟然可以在奥赛博物馆工作!!

这是梦想中的工作啊!

最爱的博物馆!

给艾德林的诗:假设这真是一段真实的回忆和过往,按照剧情彼此衔接和制约的各个事件排列成序的“文学化”叙述,时间流程定格为一系列时刻,人物心理就必须有流变,当然片子也确实是为了模拟流变,而尽力安排了最起码三个不同叙述者来大段的直接讲述,但压缩为“文字”要点的骨架,朝着预定的现在时目标推进的同时,还一定要联系过去来解释因果,所以从改编方法起始,结构就已经定死了,所谓长篇“小说”就总是要压缩成短篇,甚至内容提要,而又当你想要回看的时候只能靠想象而不是影像,所谓“电影”也就沦为了“区区两小时带你速读普鲁斯特”。

Hethang:整部电影美其名曰“三段回忆”,实则前两段回忆看来只是用来凑内容的,无论是男主人公的儿时经历还是一段俄罗斯的历险到了后面却只如用过则弃的工具一般变得毫无意义。

真正重要的还是第三段有关于女主人公的故事,可是这一段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用极具哲学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解析法国人这种随意烂漫的爱情方式实在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由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呈现模式也着实不能让人接受。

一种对于观众来说不甚熟悉的文化氛围如果用对了表达方式,那自然会让观众接受,但一旦用错了方式,便会让观众心里更添堵 就像本片最后所表现的那样,只让人觉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不知所云。

难道乱交是你炫耀的资本吗?

我搞不明白这种电影有什么好吹的,福茂打发到导演双周做得好罢了。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浅谈

从开篇的身份危机至结尾处生命存在的确立是三段控制与逃避的青春往事,亲人朋友恋人还有那位“同名”的陌生人交织在主人翁权力话语之中。

保罗童年异化的母爱与缺席的父亲在姑奶奶哪里得到替代,使他伊始遍充满冒险(抛弃)精神与对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敏锐,他的人类学家的身份更是一种客体化人类本身脱离和逃避(背景叙事中也不断重复纸苏联的解体)。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留给了恋人艾斯特,或许看着柏林墙倒塌闷闷不乐的保罗之时已经宣告了这段感情的悲惨结局了,挨了顿打后的保罗轻易的将艾斯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甚至“爱人高于生命”判断也是他自己下的。

占领控制权的艾斯特最终还是倾倒了,多疑、焦虑怎不让人想起保罗曾经的精神病母亲,当女性放弃身体自我权时,一切便即将结束… 十几年过去保罗重新拾起这段他称作柏拉图式的恋情,将愤怒和懊悔发泄到曾经的情敌身上时,他一点没变,就好似在博物馆欣赏那副他喜欢的意大利风景画时一样——那片废墟的美。

当保罗捡起迎面吹来的希腊语《柏拉图》,我想至少他的追忆最终找到了互相存在的印记吧。

 4 ) 青春的三段回忆—细致解剖青春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青春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伤感,准备写写看能不能写出来,似乎只有亚洲人和法国人才会对青春有这种怀念和思考,也可能是只有亚洲电影和法国电影,鉴于国内青春电影泛滥,各种不靠谱和扯淡的情节,以至于最后都有了套路,仅仅是为了圈钱,所以我对这部分电影无感,其实对于我这代人来说,青春似乎并没有多么刺激,也没有多少远大理想,最多的是做卷子和讲卷子,只是长大之后努力寻找自己青春的记忆,可能只记得了同学情而已,我写的这篇内容,并不是讲道理,而是仅仅为了抒发感情。

影片通过三个部分的回忆以及最后一部分的抒发,展示了男主人公经历了青春之后,在中年回到祖国重新认识当年的自己和经历,有小时候抑郁症和妈妈的去世,有对父亲的不满,有内心深处对女性长者的依赖,有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去俄罗斯帮人做事,有对于爱情的启蒙、坚持、困惑和放弃。

我主要是对于爱情部分有伤感,男主人公保罗是人类学家,去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人有过很多情人,但是依旧没有结婚,由于家庭原因他应该是不婚主义者,其实我承认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男主的样子和思想都是吸引人的,按他的话说就是保有神秘感,因为他没有结婚的目的所以显得格外受女孩喜欢,当然女主角艾斯特也是吸引人的,虽然我不明白外国人的审美,可是我能懂那种无所谓的感觉带来的诱惑比什么都大,就这样两个人相互吸引,最终在一起了,可是男主有自己的理想,而女主没有,在男主的世界里爱情是一部分,理想是一部分,家人是一部分,而女主角当她认真爱上一个人之后就只有这一部分,其实在我们社会里类似女主这样的男生和女生很多,尤其是独生子女最多的那一代。

两个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写信来互诉衷肠,但是信总是慢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了回信,看着片中女主角边哭边写信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由于过于思念对方,但是又不能立刻让对方出现,除了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事情,这也是女主最悲剧的地方,而在这期间,女主身边总有男生献殷勤,所以面对不能触到的爱情,女主伤心的选择了放弃,选择跟男主的朋友在一起,虽然她不开心但是身边总算有人了,男主很生气,但是最令我三观尽毁的事情,就是男主同时也有过情人,按照男主的意思只是肉体上的,他也能接受女主肉体上的出轨,只有当女主最后亲口跟他说分手的时候才真正结束,可能这就是别人所说的灵魂伴侣吧。

最后,男主步入中年回国就职之后,当然的抢女友的朋友写信来问女主的下落,男主一直未回信,因为心中仍有恨,偶然遇到之后,男主对着朋友和其妻子的面爆发了,说着他们的虚伪,胆小,乘虚而入,小人所为,看到这里我有了一些震撼,原来有些事情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容易过去,当人心里有了一颗刺,其实即使拔出来了也会有伤疤。

这部电影当然还讲了其他事情,我只是讲了最令我伤感的部分,看完之后,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可能是打到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一个点,所有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会觉得自己幸运,同时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命苦,而这些经历造就的我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事情,每个人的眼神和肢体,每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所以认识一个人是最难而又需要时间的事情,爱情就是两个幸运的人发展出了认识对方的兴趣,互相注视的眼神,互相需要的情感,可能我伤感的原因只是两个人未能在一起吧。

最后,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了这部电影,要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以及@亵渎电影,感谢翻译这部电影。

 5 ) 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

1、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是屬於年輕人的電影。

2、故事中的熱烈的青春戀情,以現在的我看來,是精神病與青春的迷惘,像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1986)那樣瘋狂又讓人難以忍受。

看一下羅伯特麥基對於巴黎野玫瑰中女主角的批評:「貝蒂從執著滑向瘋狂,進而到歇斯底里,她有衝動,但從未作出一個真正的決定,這電影是對絕望無助的精神分裂患者,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抓拍,電影把苦難誤認為是戲劇。

」從這段話,回頭看第三章中的女主角,她也從未做出真正的決定,我們知道她迷惘或對現實不滿,可是她過於精神耗弱,她從未做過什麼,除了勾引、糾纏和藕斷絲連的依賴,也看不出她有愛人的能力。

3、西方人探索個人的孤寂很細緻,以男主角的處境來說,家庭、朋友、情人都不能解除他深刻的孤獨感,他像流浪的尤里西斯,無所歸屬,這種孤絕性來自於人自身的處境限制——人意識到自己,進而與自然切斷了和諧的連結關係,深刻的感覺自己是大自然的畸形兒,宇宙的棄嬰。

我感覺他的歸屬在學術上,而且是人類學,可是投身學術畢竟不是接觸人群,因為知識缺少溫度。

4、故事看似三個年輕時的碎片,卻有內在結構的連結:前言,男主角在機場因護照問題被扣留,海關質詢:你是誰?

此時電影內傾——我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本護照或一張證明文件,由此,進入更哲學性的思考:我的過去的記憶與經驗如何形塑為現在的我。

由此進入第一章孩提時期,主人翁追溯自己的童年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控制而躲到祖母輩親戚家中生活,透過觀察祖母的情人,一名「移民」的「同性戀」者,分別開啟了第二章在德國救助以色列人的故事,以及第三章不同尋常轟轟烈烈的戀曲。

 6 ) 新浪潮的爱情遗迹

<图片2>同样是青春片,或许只有法国人才能拍的随性痴狂,又不失批判和反思。

看似无意的散乱细节,在结尾处悄悄收成一束,《青春的三段回忆》承接的是新浪潮以来的骚动与叛逆。

期盼成长的勇气,伴随着爱情的纠葛,当孤独的人还没来得及总结时,青春又过去了二十年。

在法国中生代导演里,阿诺•德普勒钦的风格和水准最为稳定,他关注的现实主题也贴近于法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德普莱辛对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回顾,主人公保罗在追寻记忆里的家庭悲剧,政治启蒙,爱情牵绊,满是真挚的细节,让这部影片带有了浓浓的自传体味道(呼贝市正是导演的故乡)。

导演德普勒钦显然不满足于情怀上的感伤,他需要的是站在时间角度的总结,哪怕用哲学和文学化的词句,来解释并没有那么高尚的举动,批判与自欺欺人并存,正是法国知识阶层最爱的“反省”。

虽说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可影片的篇幅并不均衡,第一段关于母亲的自杀悲剧最短,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三兄妹,家庭成员独特的关系,影响着保罗之后对女性的态度,既有敏感的疏离,又有恋母式的寄托。

第二段则几乎成了犯罪惊悚片,回国的保罗终于向官员透露出内心的大秘密:曾在明斯特帮助犹太人逃亡以色列。

导演改用清冷的色调,紧张的节奏,意外和悬念来构建起一场无妄的政治冒险。

这次《丁丁历险记》式的勇敢结果,是为保罗创造了一个“孪生兄弟”,对于人到中年依然孤独的他来说,是拥有了第二生命的遐想。

爱情,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最后一段保罗与埃斯特的离合,也是片中最具新浪潮风骨的篇章。

年轻男女间的热恋和等待,用文字与肉体传递的思念、茫然、失落...乃至于愤怒,愈浓烈也愈疏远,仿佛飘荡着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影子,悄然凝视。

身为人类学家的保罗,在外漂泊多年仍放不下心的,是对埃斯特的情感亏欠、冷漠和背叛。

所以当他在剧场偶遇已婚的好友时,才会无法控制的迸发出愤怒的指责。

这指责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击穿了影片在前两个小时积攒的情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埋藏的幸福与不幸,永远都会缠绕着我们。

从这一个层面上看,德普勒钦对于新浪潮的继承和颂扬,并不输给《电影手册》的直接继任者,阿萨亚斯(张曼玉前夫)等人。

上个月雅克•里维特去世的新闻,提醒世人“手册一代”已归入历史,特吕弗、夏布洛尔,以及雷奈等人的纷纷离去,仅剩下一个戈达尔,还在桀骜不驯的“向时代挑衅”。

新浪潮本就是通过叛逆的青年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手册派”中特吕弗和早期的戈达尔与德普勒钦最为相近,父子的不睦导致了离家远行,我们在《青春》中看到标志性的跳接手法,对白和剪辑,都是对前辈的致敬,尤其是小情侣在床上读起希腊诗歌,肆意探讨柏拉图的哲学话题,更是把观众带回到了六十年代。

比起影评人出身的特吕弗,德普勒钦在技术层面更为专业,以摄影师出道的他,自编自导之外,在画面上也格外敏感。

片中的街区,铁塔和月台等场景,色调和构图赏心悦目,更加符合当下青春片的明快质感。

在时代背景上,德普勒钦也流露出了书写“史诗”的野心,不仅让保罗前往苏联时期的明斯特,还用电视新闻穿插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贝宁籍老教授的离世,也象征着殖民时代的落幕。

《青春的三段回忆》未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被认为是去年法国影坛的一大憾事,与德普勒钦同病相怜的还有金棕榈得主阿比察邦和河赖直美,他们都成了戛纳主席换届的政治牺牲品。

所幸《青春》终未因偏见埋没,被“导演双周单元”检漏后,正式上映时颇受好评,学院投票的凯撒奖更是给予了足够重视——11项提名领跑,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剪辑和摄影等重要奖项。

表演类提名则属于两个新人,饰演年轻保罗的刚旦•多梅尔和埃斯特的露•罗伊-勒科奈特,本色出演唤起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在恺撒奖典礼上的德普勒钦,捧起最佳导演奖时,台下的女主角已经是热泪盈眶了。

至于马修•阿马利克,已经三座凯撒在手的他,出演的德普勒钦作品更像是种无需理由的责任。

从1996年《我的性生活》的“最佳新人奖”到《王与后》的“最佳男主角”,导演前后7部作品中都有阿马利克的身影,简直是离不开的“男缪斯”。

阿马利克在《青春》中不仅担任旁白的回忆者,更主动打破记忆的真实性,让不同时空的人直接对话,这已经超越了青春片的范畴,最后的十分钟高潮,注定是对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宣判,把无法弥补的忏悔,定格在青春里最美的凝视。

关注Luc的公众号“观影手册”<图片1>

 7 ) 背叛与逃离:谁曾说要爱我如生命

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P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

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P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

姑娘说,没有。

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P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

《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

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

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P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

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

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

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

 8 ) 青春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三段回忆

电影中变换复杂的场景调度给电影增加了丰满度,女主对着镜头念着书信将思念灌入了观众的心怀,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是Arnaud Desplechin的特色之一。

圆框式的镜画穿梭在回忆与对回忆的追溯中,导演在电影的技术层面可为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

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

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电影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缅怀,对于生活的回忆。

也许二十年之后,我们回首,发现只剩下了孤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9 ) 青春

对于法国电影来说,创作者在哲学层面上以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探寻是它迥异于其他国家电影的珍贵传统。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指引下,我们看到了让·古克多、埃里克·侯麦、莫里斯·皮亚拉等等不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甚至在类型电影如警匪片中,也有像梅尔维尔这样的导演在其中融入对宿命的哲学化思考。

但是,随着商业化和政治化浪潮不断侵袭电影创作,这样的精神诉求传统也在法国电影中不断衰落。

事实上,在德斯普里钦的身后,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极具文化思辨性的法国导演。

好在201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奖弥补了戛纳电影节的“失误”,将一尊最佳导演的奖杯颁给了德斯普里钦。

它所透露的信息无疑是:作为法国本土电影人,他是精英知识分子趋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继承者之一。

德斯普里钦用不顾一切的热情拼贴时间和记忆,抒情,琐碎,也真挚感人,他总是不够谨慎地深入情感和历史的迷雾,从迷惘中来,往更莫测的暧昧中去,只有游魂般捉摸不定的爱意,折磨着人,也塑造了人。

 10 ) 追忆灿烂年华 -又名【那些年狂热恋情】(转)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每个人都有段关于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在回忆过去时,总不自觉的想起最勇敢、最激情的那段日子。

然而是什么样的契机,会让你在现在的日子里突然想起过往?而又是哪一个转捩点,会让我们明白青春已逝?「那些年狂热恋情」透过「童年」、「依丝黛」和「后记」重新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味青春、感受热情和现在纵使功成名就但却已无能为力的无助。

成年的保罗和情人在塔吉克的住所床上打闹嬉戏,透过男女生的对话,表示保罗即将离开这段感情、离开这个长期居住的地方,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如此画下句点。

片中女生似笑非笑的说「可以迅速地忘掉这一切」时,电影快转至「童年」,罹患忧郁症的母亲,不稳定的精神情绪让幼时的保罗时时绷紧神经;这个短暂的童年片段,似乎间接影响了未来面对爱情、面对女性时,保罗那若即若离的个性,也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第二阶段的「依丝黛」。

一个长居塔吉克的人类学家保罗,在阔别家乡法国十余年后,即将再次踏上归途;然而这次的海关查验,意外的发现有另一名保罗早已过世,并且开立过死亡证明。

让现在还活生生的保罗被带到了禁闭室,也因为如此,意外的再次勾起保罗那心中埋藏已久的灿烂的「依丝黛」;那个总是抬高下巴、带点戏谑笑容的依丝黛,在相识初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上前攀谈的保罗因为依丝黛一个浅浅的微笑而拜倒石榴群下,『那一个瞬间,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年轻时,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让你因为他微笑了而微笑?』然而回想起依丝黛,并不是临时起意的。

『就像我们也许会因为在书店架上看到村上春树,而突然怀念起某个时候的某个人一样。

那样自然而然的、毫无违合的把青春记忆娓娓道来。

』『柏林围墙倒下的瞬间,宣告了保罗的青春时代结束。

』在冷战时期,保罗曾藉由毕业旅行前往苏联时传送物资给受困在当地的犹太人,年轻气盛的勇气,让保罗把护照一同借出。

为了避免被怀疑,保罗甚至自己殴打自己,让自己独角戏的演出一场「护照抢劫惊魂记」;但是,这却是个攸关人命的秘密,保罗只能噤声,不能眉飞色舞的夸耀。

如果不是因为返回祖国被意外盘查,这段冒险的过去,早就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但当时的这份勇气,也成为想念起依丝黛的序曲。

『两个人相爱时,总是渴望形影不离的相互陪伴。

』不知是不是「童年」记忆的深根,保罗离乡背景前往异地求学,他希冀认同和明明害怕孤独,却又独自在外的孓然一身;和每个陌生女子交合热情之后的冷静,却又看着墙上照片回忆依丝黛身体的温度;然而承受寂寞的又岂止是保罗一个人?每一次分离哭红双眼的依丝黛,曾经是那么的高傲、那么的不可一世、那样坚定地说出「我是特别的。

」还记得两人裸身躺在床上时,依丝黛和保罗希腊文的对白,含情脉脉的富含着哲理却又带着露骨的情意。

明明爱的如此浓烈,却又都因为寂寞转寻求他人身体的慰藉。

『身体的温度怎么温暖的了心中的寂寞;那样体温的传递,只是在抽离后显得更加孤独。

』『诗词朗诵内容的变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内心对彼此定位的转换?』如果不是保罗被海关拦查,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早已风化;但依丝黛就像老酒一样的越陈越香,昔日澎湃的情感,再次在保罗的心中汹涌。

「后记」交代的不是这段故事的完结,而是青春的待续。

「那些年狂热恋情」不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激情,但却又比「匆匆那年」更能深刻人心。

它不是一部一放出后制字幕就会让人拍手叫好的电影,但却在细细回味后的隔日,你也会突然的想起和电影中男女主角年纪相仿时的回忆。

就像俏的脑海中一直记着夏宇的「甜蜜的复仇」一样;『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

老的时候下酒。

』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青春的三段回忆》短评

不是很懂你们法国人的青春

5分钟前
  • 迟岛树
  • 较差

就让回忆在你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10分钟前
  • ...維
  • 推荐

7.7 失衡结构,由杂乱碎片到完整记录,前两段仿佛如序曲叠加,家庭的阴影、友谊的消逝和柏林墙的倒塌统统都在第三段埋伏着,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情感漩涡最终完善。风吹来一页页纸,一边由童年至少年再到青年随年月发展,另一边中年的往事追忆逆时间而回,最终仿佛前进与后退都汇聚在青春的一点,在结尾的凝视中自我达到了最高峰。

1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法式清新的小浪漫,有疯狂有偏执有误解有遗憾。

16分钟前
  • 雀斑Frec🌈
  • 力荐

也是一个很一般的片

18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福茂把这部片送到双周就是瞎!就是瞎!这种矫情而不说人话的台词,翻成中文之后,真是太美了,太美了(看英字估计不会给五星吧……)。啊这种蛮不在乎又燃烧殆尽的青春啊!电影化程度很高(啊忽然觉得我是不是没看懂[伊斯梅尔的幽魂]),新浪潮的“陈词滥调”跟冷战之交的时代背景有种极为美妙的共振,啊竟然看出感情来了真是不容易!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青春里最多的成分是爱情?

21分钟前
  • 伍迪伦
  • 推荐

Ça me rend mélancolique

25分钟前
  • Nancy Rogan
  • 力荐

难怪没进戛纳主竞赛。。。

26分钟前
  • QWEASD
  • 较差

补记。21世纪年度十佳之一,记忆的影像化表达,家庭、政治、少年的冒险、青年的爱情和努力,所有会议构成了我们自己

31分钟前
  • Uzak
  • 力荐

当一个男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明白了青春的意义,这样的青春片其实很有趣,和中国电影里老男人们的初恋情结差不多,只是法国人这次可以不用在乎三观问题,可以被初恋的幽灵打败,那个女孩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不见了,自己如今才知道什么叫青春,什么叫遗憾,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遗憾。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没看懂

40分钟前
  • 小肯尼!
  • 还行

新浪潮风的青春片

45分钟前
  • 绯色的回忆re
  • 推荐

如果片中主人翁的生活经历不能吸引我,那这是谁的青春回忆谁拿走,像我这种看《哈利·波特》长大的人实在无法理解那种荷尔蒙过剩的心境,而且这种带着浓厚新浪潮味道的电影简直看得人心烦。

50分钟前
  • Ron Chan
  • 较差

永远不要用清教徒和儒家的观念去代入法国电影

53分钟前
  • momo猪🌈
  • 还行

太文艺了,不喜欢。

55分钟前
  • jasmine
  • 较差

春天我想这样过,夏天我想那样过,秋天,冬天也一样

59分钟前
  • nomad
  • 较差

作者型阿诺编导御用主演马修这个组合已到中年运用之前作品的元素甚至人名再创造追忆青春往事把最重要难忘的一个人一段情做大占据多数篇幅附以另两小段历史背景暗黑故事衬托照亮了更年轻鲜肉演员的多样法式爱情史诗并以最后定格照和手法致敬新浪潮@资料馆北影节。

1小时前
  • seabisuit
  • 推荐

标准的法国电影不喜欢点,无病呻吟、莫名其妙。青年时期拍的还可以,然而后面的剧情完全看不下去,我爱你、我追你、你爱我、我好爱你、你好爱我、离别。更无语最后还加个长大后的剧情,然后开始拌嘴,离谱离大谱。此外,结构也非常不平衡,前两个回忆还可以,但对比最后一个也太短了,所以这更加凸显最后一个回忆的又臭又长。演员的表现有些地方也挺生硬的。摄影到还比较平稳,但也绝不出彩。

1小时前
  • 静水流深
  • 较差

(3.5/10)甚至比《鲁贝之灯》还要难看。没有两把刷子就别模仿新浪潮。整部电影做作又吵闹。不平衡的故事结构令人诧异。选这部作为2010s十佳之一充分证明了《Les Inrocks》不及《Cahiers du Cinéma》权威。

1小时前
  • K45P3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