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相遇,相互成就、相互升华,这段感情虽然只持续了几年,但是迸发的火花却燃烧至今。
《丧钟为谁而鸣》:“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峡,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这部影片的评分不高,因此在硬盘上躺了好几年也没打开。
如果了解美国文学,那么海明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峰,无论走到哪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他。
他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以作家的身份却成为了被美国所供奉的“英雄”,这与国内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觉截然不同。
他的语言简练有力,他的生活丰富多姿,爱好多样:雪茄美女海钓狩猎,他深入战场为人类而发声,他体型粗壮、举止铿锵,放下笔就可以拿起枪,周围的人亲切地称呼他papa。
这样一个绚烂多姿的角色,活得如此恣意妄为,甚至就连死亡也是自己去选择,而不听任命运的安排。
不过他的书却是我一直绕道而行的,我至今没有看见过《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或者他的任何一本书,因为对于海明威的盛名太过于敬仰,把他当做“英雄”来顶礼膜拜,想着哪一天哪一刻、沐浴焚香后再行拜读。
然而即便如此,与他的相遇也是一而再,再而三。
在《午夜巴黎》中初睹他的风采,在《晓松奇谈》里听到他的趣闻,《爱在记忆消逝前》一起游览了他的故居。
最近正在看的《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里,讲到了西班牙内战,突然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了。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海明威的名字,然而看完却记住了盖尔霍恩,这个比海明威还男人的女子。
两个人的相遇就是火花四射,满酒吧的人也遮挡不住两个人产生的火花。
当海明威第二任妻子见到盖尔霍恩那一刻,立刻就知道了结局。
两个人的故事完全是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确立了感情,却在一场又一场战争间隙的和平时代矛盾重重;在中国的战场上度过了蜜月期,却在和平来到时渐渐步入分手的道路。
同样优秀的两个人、同样爱好的两个人、同样兴趣的两个人,如此合拍、却又如此互斥。
是战争成就了婚姻,却在婚姻中被缴械投降。
影片一共讲述了四次战争,篇幅最多的是西班牙内战,接下来出现了俄罗斯入侵芬兰的战场,第三个是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第四个是高龄的盖尔霍恩身背背包,离开舒适的房屋继续去往的战场。
战争场面的刻画并不太深刻,但是在战争间歇期间的歌舞升平相对比,却又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相隔几千公里之遥确是如此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漫天的战火,一边是轻歌曼舞的酒吧,这个混乱的世纪,也只希望它变成永远的历史。
影片和历史本身不再多说了,感受最深的还是盖尔霍恩这个人。
看影片之前她在我心目中的身份是海明威的妻子,看完影片她却成了一个超越海明威的人,她以一个弱女子之身完成了众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她活到了九十岁高龄,影片即是以她的回忆为开头、她出发去战场为结束。
谁是最后的赢家?
身后评价别人的人。
海明威是美国人心中的硬汉,然而她比这个硬汉更man。
可惜的是她一生都在抗拒“海明威的脚注”这一身份,却一生都被这一身份所累。
如此光芒四射的女子,却成为了别人的脚注,最出名的身份始终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只能说海明威名声太过,盖住了这个丰富多彩的女性的一生。
但是同样为女性,我喜欢玛莎·盖尔霍恩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活的如此潇洒、如此醉人。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如此优秀的一位女性,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成为英雄并不需要是男性,拥有豪气也不需要是男性。
最后,再总结一点玛莎·盖尔霍恩的一些人生经历作为补充吧。
生于1908年,逝于1998年,享年90岁。
一生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
不得不说盖尔霍恩生活的90年正是最动荡的90年。
1936年爆发西班牙内战,盖尔霍恩在现场。
1940年她到达中国战场。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1945年印尼反抗荷兰的独立战争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1966年前往西贡报道越南战争1978年,70岁高龄前往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战场1989年,81岁见证了美国入侵巴纳姆的战争这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一生,这是一个本可以平安过一生、平淡过一生的女人的一生,却活成了千千万万女性、男性都无法企及的一生。
不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是海明威的其中一个妻子,了解了她的人,会明白她活的比海明威更加伟大和勇敢。
向“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致敬!
她已经完全模糊了性别的区分,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PS.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并没有加分多少,太过于美艳和无助。
色情场景没有也没有加分,虽然激情四射。
这片子里海明威的高光时刻,也就是在西班牙旅馆里他训斥着彼时还没找到自我的盖尔霍恩的这个桥段。
这个片段里海明威专注而坚定的用打自己着自己的文字,听了盖尔霍恩坦白自己无法写出眼前的战争,他不是简单而男性主义的安抚,而是如同面对革命同志一般,用震耳发聩的言语去唤起她心中的使命。
他真诚而猛烈的敲打着那个还不知自己为何而来此的盖尔霍恩,说出了这句话:开始为你的信仰而写作吧。
盖尔霍体现了出色的成功女人特质,魄力,独立,性感,有狂热的理想。
当然也少不了妮可。
基德曼的功劳,这么大岁数居然还这么诱人,难能可贵。
整个影片就像是对盖尔霍岁月的记录,感觉盖尔霍要传奇的多。
而海明威则是侧重在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上,就是再牛逼的人,也有欲望,甚至于超过常人的欲望。
另外吐槽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出轨貌似可以放到桌面上谈了,更加的宽容化了。。。。。。。。。
盖尔霍在影片中被多数观众的认同,可见,女人如果出轨当小三,周围人的评价,多数围绕在女人依靠的男人身上,不但对偷情爱情或者感情一直保持几百年的热度,甚至对男人的成功和优越也保持几百年的崇拜感,既让普通人惊叹,也让人们心向往之。
没有蔡锷,小凤仙是谁?
没有张学良,那赵四小姐是谁?
女人能够不依附男人,成为独立个体的,恐怕极少,毕竟宋美龄只有一个!
不得不承认,虽然分段看一部电影,是对连续性的一种亵渎。
电影不同于美剧,需要在几个小时里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交代,铺陈,推进,高潮,谢幕,一气呵成。
若是可以停顿,或许这部电影本就不需要被这样一位观众看。
而于我,只是对于基德曼的仰慕而来。
但必须澄清的是,只要有缪斯在的镜头,我可谓目不转睛。
特别是后半段,我认为,我是看下去了的。
Hemmingway说是自己成全了Gellhorn,倒不如说是Gellhorn成全了Hemingway。
盖尔霍恩,一个世界上最出名的战地女记者。
战地里的爱情是她所求,但是她同样无法放下外面的世界。
但爱情却成为盖尔霍恩前行的助力。
影片结尾,她拿出海明威的信,写着“Love is infinitely more endurable than hate”,然后拾起电话,做了继续前往报道前线的准备,尽管她已经从事这项工作四十五年,尽管皱纹已经爬满她美丽的脸庞。
心里会不自然的想,恩,走吧。
电影里诸多意向。
汪洋里的大雨。
用来吞枪的子弹。
任由飘下的文稿。
会发出清脆声的打字机。
它们各自完成,各自延续。
就像相爱的她们。
HBO出品的电视电影,片长2个半小时,由《鹅毛笔》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英国熟男克里夫·欧文和妮可·基德曼联袂主演。
试图对海明威波澜壮阔的一生重新诠释还原,首先以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30年后的回忆方式为切入点,从两人的相遇,到西班牙内战,古巴、芬兰、德国、英国,再到中国与蒋委员长会面和周恩来密会,始终围绕着两人不依不饶的爱情故事,直到离婚分手,老年海明威自杀身亡,再重新回到盖尔霍恩的回忆访谈为结束。
如果说这就是海明威的全部的话,确实有点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单是海明威雄性威猛的一面就表现的模凌两可,或许是因为预算有限,没有海明威斗牛,也没有战地负伤的场面,只以两场钓鱼敷衍了事,除了与俄罗斯军官的吵架,就是与盖尔霍恩的大吵大闹和床上房事,与文学硬汉形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导演为了表现美国至上,其他都是低等的手法到是无所不用其极,盖尔霍恩如圣母般在西班牙救出轰炸街头的小孩儿,把俄罗斯骂的一无是处的争吵,与蒋委员长令人恶心的假牙会面,霍乱传播的中国街巷,让手生疮的自来水,总算对周恩来没有太多诋毁,只是那形象让人无语。
当然,导演对国宝级民族英雄的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亲密往来只字未提,海明威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也是没个片言只语,在FBI特工24小时监视中,让老年海明威焦虑不已导致心理崩溃,而举枪自杀的机密桥段更是轻描淡写。
对所有事关海明威在美国民众面前不可言的事迹可谓掩盖的天衣无缝,其实这也没啥,谁也不会愿意往自己国家国宝级人物的脸上抹黑,但是,如此倾向性强烈的表现手法,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要拍史诗般爱情故事,你就好好拍呗,黑白与彩色画面相互交错,各种记录式片段呼应成趣,质感强烈穿梭适当,这不是挺好的吗,非得顺带丑化一下别人为了啥啊,难不成,这就是美国人的为人处事方式?
表扬自己的时候,不挖苦讽刺两句别人就会浑身不舒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海明威距离好人的标准差的十万八千里,无论是道德标准还是其他标准。
从职业的角度看,海明威说的很对,就算你的尸体腐烂了,他们还在看我的作品。
海明威的作品够伟大,虽然我也没有怎么完整的看过,就算看过,也只有一遍,忘记了。
还把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分不清楚,因为可能太简短了,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
《老人与海》,电影倒是永远也忘不了,《流动的圣节》,因为那个电影《天使之城》还记得住名字。
尔霍恩也是一个非常强的人,职业生涯60年,虽然远不如海明威有名。
但上面那段文字刚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不如海明威有才华,我就要自杀吗?
我一生也达不到海明威的光圈,我就要永远听命于他被他操弄吗?
答案是不。
西班牙内战,盖尔霍恩作为一个从未有过战地报道经验的新手,她怀揣着一腔良心抵达战场最前沿,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从何而起。
这就像一个NBA的体育记者突然空降到财经频道要去亲自采访刚刚铩羽而归的索罗斯。
这个时候,海明威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亲手给她上了一课。
首先是勤奋,不管头一天喝了多少酒,经历了多少创伤,第二天早上六点要起来写作。
第二,就照着自己的经历写,感受写,为自己相信的真理而写,如果不行,可以去偷别人的名言,可以去编造,甚至篡改事实。
因为你的岗位就是reporter,读者等着看你看到的东西呢,你一定要给他们,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
如果说盖尔霍恩从海明威什么汲取到唯一的一个优点的话,电影所显示给我的,就是这个了。
80多岁的盖尔霍恩听到战争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给自己的编辑,要求立刻出发,她眼前闪回的唯一与海明威有关的,就是西班牙内战那天站着对她怒吼且没有停下工作的那张特色鲜明的脸。
大致了解了一下海明威的四段婚姻,第一段年少轻狂,第二段为了有钱支撑,第三段就是盖尔霍恩这段,以为找到了THE ONE。
第四段,给自己找了个护士。
当然,期间还有无数的出轨和操粉行为,海明威的一生,就是冷酷在女人身上寻找慰藉然后毫不留情的抛弃她们,盖尔霍恩简单而冷静阐释自己的道理,自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勇敢的,也不是最美丽的,但人生在世,只能趁着自己的那点汤,把面包给咽了啊。
依靠其他人,指望得到回报,是愚蠢的。
人不能挣脱自己的历史 电影使用了不少海明威的各种花边,可能是吸睛的点吧。
宝琳大骂他的一段,他一声不吭不解释,很搞笑,电影在暗示,她说的统统都是真的。
和菲茨杰拉德比大小,在妻子身上试各种新学来的姿势……海明威和那个评论家打架的也挺好玩的,海明威确实有点贴熊猫装硬汉的癖好,但也不否认脑子一充血也会一把抓起枪去冲锋杀敌,他真的有杀敌记录。
疯狂的户外爱好者,酗酒,喜欢危险场景但不一定真的靠近最危险的部分。
美国的众多名人评价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不太好理解的话,就看今天的唐纳德特朗普,是不是特形象,就那种真的假的咋咋呼呼三分成绩十分吆喝呼朋唤友的那种典型男人,那些评价都挺中肯的,也说明美国人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的的民族性是什么样的并引以为傲。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亲临战地60年的玛莎·盖尔霍恩不如海明威的成就高?
我认为,玛莎·盖尔霍恩的三观,是被那种精英白人的教育观给塑造的,处处都正确,但却少有感染力,就是说她兢兢业业的用最现代最民主最人性的那个标准去克己复礼,却从来没有质疑过,这种精英理念真的是人类之光?
她既批判纳粹那样的愚蠢,也瞧不上海明威这样的愚蠢。
她每次都做了什么了呢,报道完了,把他们的悲苦交给其他人拯救了,自己就跑掉了。
海明威亲自参加过战争,和那些伤兵一样遭受过战争伤痛,不打仗的时候就去做愚蠢的事情,不停的让伤害自己的新闻传遍世界,不要小看这种愚蠢行为,这本身就是对无常的命运开枪,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是对无常的宣泄,因为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更好的办法。
海明威的自杀和盖尔霍恩的自杀虽然都是自杀,但原因很不同。
盖恩霍恩是因为视力严重缺失和其他老年病,让她的余下的人生客观上已失去了意义,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可正是这种正确性让她的自杀干巴巴的,对她自己来说挺勇敢的,但对于别人来说,就好像一群人去打老虎,老虎已经被打死了,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人扎了死老虎一刀,然后与打虎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海明威的自杀普遍被人诟病,村上春树似乎也不屑一顾,但我觉得海明威的自杀一点都不懦弱,生命力这个东西,它臣服于你的时候,生机勃勃,可它独立于你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二八美人在你面前跳热舞,而你被捆绑的结结实实。
海明威在老虎最凶恶的时候,迅速反应,让整件事结束。
你可以称之为愚蠢,我觉得是争分夺秒的抢头条。
还想说一点就是尼科尔基德曼饰演的盖尔霍恩真的是把那种怀揣个位数党员证沾沾自喜的优越女性白人的得瑟劲儿给演的活灵活现,她度过了长寿的职业成功的独立的但呈现给我们的信息量太少的一生。
又忍不住举例子,就像一个孩子计划去去完成他的茶园首次采茶之旅,一个主旋律视频会给你呈现他清晨抵达,穿戴好所有必要的工具用具,按照教科书的动作略显笨拙的摘取那些规定好的叶片,再笨拙缓慢的完成晒茶炒茶的工作,然后喝几口农家水吃几口农家饭,可能会听到采茶歌谣,然后回家写一篇作文,最后一段会提到茶农的工作很辛苦,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但钱都被那些搞包装搞抖音带货的人赚走了,不公平。
然后他就又回到了自己规规矩矩写作业应付考试上大学找工作的生活。
海明威的人生和盖尔霍恩的人生当然是平等的,但作家这件事,不就是比谁写的更生动吗?
写到最后,还是犯了反高潮的毛病,明明是来肯定这个盖尔霍恩独立的一生,却变成了肯定海明威。
与海明威和盖尔霍恩都无关,就是忍不住又把自己投射进来,对自己梦想卓越却碌碌无为人生轨迹的一种否定,他俩离婚的时候,海明威气急败坏的砸门说:是我成就了你,我给了你一切。
他就是真的想成就盖尔霍恩,事实上他也做不到,没有人能做到,他不过是操了她。
海明威一辈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就了自己。
每个人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也只能是做自己,尽量真实一点,生动一点。
几乎在影片的开篇,海明威与盖尔霍尔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盖尔霍尔对自由,正义,世界人民福祉的信仰,比海明威的要纯净太多,如果海明威还有的话。
海明威就像是在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虽然他可以经历狂风暴雨,到深海鱼大鱼搏斗,但是,骨子里,却终究属于陆地,终究是要回到陆地,回到家庭中去过小日子的。
而葛内虹则不同,她像一条鲸鱼,她的心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跟宽广的视野,盖尔霍尔属于海洋,并且向往海洋。
当海明威与盖尔霍尔最初相遇的时候,海明威对于海上的风浪经验丰富,而又声名显赫,而盖尔霍尔初生牛犊,却又美艳惊人,两个人一拍即合,如胶似漆,但是,当两个人在西班牙内战的洗礼中经历了一切之后,海明威像渔夫一样,累了,也许怕了,准备缩回自己的温柔小屋,去写那些充满了自我陶醉感的故事的时候,盖尔霍尔则更加成熟,法西斯在西班牙的胜利更激发了她的斗志和前进的欲望,裂痕在电影首映礼中产生,海明威说,这部电影,纪录的是土地和人,而盖尔霍尔说,写实艺术的职责,是为无声者呐喊,为无辜者正名,揭露统治者高尚表面下的谎言。
短短几句话,高下立现。
我不太清楚当时美国社会对海明威的评价到底如何,但是,在导演已经借着那个评论家和他前妻的嘴,黑出了海明威的翔:“他的文采掩盖不了他对失去男子气概的恐惧”。
“是我,布置了这一切来证明你不是耍孩子脾气”.....。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两个人的差距也慢慢显现,盖尔霍尔渴望着深处的大海,苏芬战争,抗日战争,每场战争都激发着盖尔霍尔,而海明威则像个觉得自己已经离家太远的渔夫一样,terrified,hiding in his own storage room, 只是靠这纸醉金迷,和四处吹嘘,和炫耀,来掩盖自己对于战争的懦弱,冷漠,无能。
直到最后,盖尔霍尔潜入深海,而海明威,则一个人,启程赶往另一个温柔乡。
海明威在盖尔霍尔之后灵感全无,大抵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经历了盖尔霍尔的海明威,也如同看到了正版的盗版,发觉与盖尔霍尔真正的高尚情操相比,自己所谓的勇气,力量,不过是性欲,酒精,孩子气,和刺激感的混合而成的一坨,海明威也许是一个优秀的写手,但他只是善于夸大他所经历的风浪,并且装作自己是那个征服世界的人,而与真的心怀世界的盖尔霍尔遭遇之后,变原型必露,相形见绌了,从此,再想自我陶醉,自我吹嘘,底气自然就不那么足了。
其次,当时经历了大萧条的美国,每个人都人人自危,对于世界的局势,也采取了孤立主义的态度,选择隔岸观火,但是美国人骨子里又痴迷于标榜自己的道德优越性,这样的心理需求和实际上的不作为之间的落差,也早就了一批像海明威一样,虚伪,浮夸,看似关心世界福祉,实际不过是拿别人的战争找刺激的人,而这批人,也成了海明威的重视拥趸,后来随着二战开始,美国再也无法置身世外,见识了真正战争的美国大众,也就不会再相信海明威一惊一乍,小题大做的所谓勇气了。
电影的导演在政治倾向上是比较左的,而海明威,对于电影的删减,在中国宛若观光的采访,回到美国后的傻缺行为,都说明了海明威不过只是个美国右翼势力的代言人,玩偶,被阉割的御用文人,骨子里充满了虚荣,浮夸,大男子主义,还有孩子般的小心眼,嫉妒,和冲动,而非真正像盖尔霍尔一样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的斗士。
海明威,是那个时代的缩影,the so-called American Hero.实话说,这部电影对我也产生了冲击,也许每个男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海明威的影子。
不过,在那个年代,估计也许也不会有人做的比海明威更好了,盖尔霍尔是世界的,不是家庭的,这一点,不管哪个男人遇到她,都无法改变,更何况他陪着盖尔霍尔出生入死,而且,海明威自己也受着煎熬,一方面他追寻勇气,一方面却也无法割舍庇护,这也不是海明威的错。
所以,虽然道路不同,也许盖尔霍尔也觉得海明威只是个伪装强大的男人,盖尔霍尔还是从心底的感谢那个祝他一臂之力,给予了他战火中的幸福,牵挂,与温暖的男人。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盖尔霍尔还是拿出了那封信,遥想起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比恨更长久”所给予他的安慰与鼓励,拿起电话,亲自为海明威正名。
可以说,在故事的最后,盖尔霍尔对海明威的爱,在经历了50年的折腾之后,战胜了她对他的恨————爱比恨更持久。
真的很难想象,在豆瓣这个“女权集中营”社区,这部片子的评分居然如此之低。
或许,只是或许,在太多人长期以来的认知里,海明威这个名字所携带的光环是如此的强大而耀眼夺目,以至于足够掩盖其他一切,而这部片子的出现动摇、或是摧毁了他们,他们难以接受这样一个可能的事实:撇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这一属性,他不过是任性自私自恋自大、胆小且有阉割恐惧症、且管不住裤裆里那根玩意的臭男人一个,为了当下的说服力,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巧舌如簧而不顾自己的逻辑自洽,然而他生命力遇到的这个对手是玛莎·盖尔霍恩,史上最伟大最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后者不是Man,却比一个公认为最man的作家更man的女性。
传记类电影不好拍,但这部片子很好的抓住了“谁更man”这根主线,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摄影风格,都很对我的口味,公平的评分的话,4.5颗星不算过誉,多出的半颗算是中和整体评价了吧。
这一辈子,有人追求笼子,有人追求钥匙笼子追求笼子,只能靠近钥匙和笼子才是绝配。
但是我们会被’同类‘吸引,最终却选择与‘异类’共度一生。
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距离产生美,也产生爱。
爱可以铭记一生,但是恨可以忘记,可以放下,可以消散。
爱远比恨持久,所以才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说吧。
眼睛是瞎的人,看什么都是黑色的。
《海明威与盖尔豪恩》— 战争是个趴选择克里夫•欧文、妮可•基德曼饰演作家海明威、战地记者盖尔豪恩这对豪情伉俪,已经成功了一半。
不止是克里夫的雄壮魁伟、妮可的矫健高挑与人物特征相符,更因为两头性感文艺野兽如迫击炮密集喷火,流窜于这场战争、民歌、文学与纪录片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大趴体,不管是他俩的热度还是战争的热度,两个半小时一刻不曾让影片冷却。
开局走传记片的老法,老年盖尔豪恩接受采访,这时她的前夫海明威已经自杀 30年了,而她还在奔赴下二个战场。
这女人坚硬,锋利,高大,沧桑……你想象中战地记者的样子,而且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这在《时时刻刻》影后妮可的身上并不难达到。
时光倒回1936年,盖尔豪恩与海明威在基韦斯特海边的酒吧初见,不只是荷尔蒙隔空直接勾兑,更有两双强大眼神对撞铿锵。
这两人的来电纯属自然毫无巧合,甚至于,接下来的一小时对于被挑逗的观众,似乎就是等着他俩滚床单去。
最终那出戏也足够能量勃发:克里夫露臀,妮可露点,窗外炮火纷飞,震落的墙灰洒在赤裸胴体上……由此我们得知,战场是最好的偷情地点。
这部大卡司的电视电影并不缺少大场面,虽然大多与纪录片片段掺混。
画面不断在彩色与黄旧、黑白间渐变转换,有时彩色画面也模糊化制造年代效果;两名主演更被插入各种老影像中活动,节奏略微不接轨,视觉却颇有趣昧。
故事由四段盖尔豪恩奔赴的战争冲突串起,着重描写了西班牙内战,她与海明威在此过 程中相恋并走向婚姻,育有一子名为《战地钟声》。
影片还原的世界正如海明威笔下的那个世界,暄闹的酒馆,黑发明眸的女人,穿披风骑马的男人,热情的民歌调子。
而海明威也正如我们所知的海明威,可以一言不合与人决斗,拍纪录片时抓起阵亡者的枪就奔上战场;还有他经典的站着打字的姿势,让打好的纸张自然飘下, 与清晰有力的谈吐一起成为令人信服的文豪形象。
虽然男子气的过分展示,换个主体,便会令人起疑是为了掩盖同性恋倾向……对于我国观众还有段精彩的重头戏:海明威夫妇去往中国“度蜜月”,不只遇到一个嗜甜食的蒋介石、一个笑眯眯的宋美龄(陈冲饰),还在神秘的地下周转后拜见了英语流利、神通广大、令海明威都产生雄性嫉妒的周恩来。
而大烟馆、城市轰炸、黄河纤夫这些西方人念念不忘的悲惨落后面一一呈现,据我们看来也算种奇观;包括后来达豪集中营的影像展示,都令影片更具看点,创作者收集材料的诚意可嘉。
这样的爱情炽烈但注定短暂,因为很明显,盖尔豪恩最爱的是战争,两个强硬人格无可避免地冲撞,在走与留的摩擦中耗尽宽容度。
最终的决裂具有与前面激情匹敌的能量。
当“爸爸”身缠绷带撞盖尔豪恩的门,说“这是爱你的海明威”,的确令人有点疑惑这个女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当然,我们谁都不是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也不会纯爷们地对电话那头说:“我没工夫等你长出蛋来。
”影片为将两碗水端平,甚至篡改史实来垫高她的形象:因报道二战上杂志封面的其实不是她,恰恰是海明威。
不过,“爱比恨更持久”,当海明威的身影融入战场灰雾那一刻,盖尔豪恩永久地爱上了他。
她追着他跑去,余生也都是这样。
而爆炸声中响起的《红河谷》歌声,成了那个激情纯真年代不散的回 响。
(适宜人群海明威粉,热血文艺青年)本文首发自 www.xieyingping.net专业影视评论网 原文地址 http://www.xieyingping.net/zuixin109/
完全没啥兴奋点……
不一般的传记片,拍得真棒。妮可基德曼和克里夫欧文演的都很赞,特别是老年版妮可,即使是720P画面也看不出任何破绽,结尾的表演尤其精彩!还有,这居然是部电视电影!这年头 美国的电视可比电影有趣多了~
好喜欢这版的red river vally
导演,你是没钱做剪辑么?!导演,你是想拍电视剧么?!导演,你是想当作家么?!导演,你老婆喊你回家吃药!两星只给欧文和尼可的脸!
好看!
we were good in war, and when there was no war, we made our own. The battlefield neither of us could survive was domestic life.
一米八的妹子支撑我看到最后……还是不错的啦
三星,女神加一星。其实当流水账看看不错啊,又是大制作
海明威这个名字就有无数故事
盖尔霍恩满像毕加索的情人吉洛,都属于那种有才华又有骨头的女性,从不将自己作为伟人的陪衬、男人的附属。她们有勇气选择,更有决断离开,因而避免了像其他伟人身边的女人,最终疯的疯、自杀的自杀。海明威在片中就是一个潜意识抱有深刻阉割恐惧,终生都热衷于打造自己的硬汉形象和宣示阳刚气概的混球
Nicole nailed it!!
3.5 中国的部分太扯了 不要把印度的刻板印象拿来套中国。。。。Owen演的不错。。。性格太差了吧海明威。。。Capa好萌!!重点全错!!萌坏了!!
原来海明威是这副德性,文人或许擅长爱情,但对政治和战争百无一用
Owen很适合这种savage的角色。
故事是好故事,片子没拍好。尤其比如土匪窝一样的zg指挥部,土匪二当家德行的z。能不能多少合拍下呢?不找大陆找香港都比这强一点点。。。&对海明威好感大减啊。《硬朗美才女与巨婴大猩猩前夫的爱恨情仇》?
所以这部是想说,Hemingway是不甘寂寞~傲娇当撒娇的恋爱小女人咩~~~Gellhorn才是心系天下的真汉纸?~~~~
妮可过于用力的眼神和过于精致的妆容像个现代游客在战场观光。
中规中距的传记,有点流水,不应该叫海明威传,应该是海明威写作格言大全。
有些戏的设计相当幼稚,有把传记电影往青春片方向带的无力感。两位主演似乎在自说自话,尽管肉体碰撞啪啪啪,但始终有相隔万重山的遥远。大家真的没必要浪费时间啊。
2013.4.23于云阳。安安静静地叙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