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乐与路》:为什么我突然落泪了——《北京乐与路》中的镜头组成、摇滚音乐或其它 (文:火神纪) 原谅我太喜欢这些画面,以至于无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张。
颓废,张扬,凌乱,或者死寂。
摇滚音乐是什么;摇滚音乐是一种安逸的死。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落寞,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思,我歌,故我在。
别人的看法跟我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想我的;我写我的;我唱我的;我做我的。
这便够了。
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活着。
至少我们还在挣扎着艰苦的活着。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思索,我们自己的呐喊和疲惫。
摇滚音乐人。
长发,染得乱七八糟;香烟,酒精,大麻,性。
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暴躁,易怒。
杨颖的台词颇有点意思:自杀的一种方法就是嫁给做摇滚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莫大的差异让他们郁闷得近乎残暴。
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所深爱的人时,他们无须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掩饰别的任何东西,由爱及怒由此而生。
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在我眼里摇滚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不切实际的梦。
画面里的描绘婉转而直白。
悲凉,当我看到的时候这种感觉如此强烈。
三四组镜头的剪接,类似文本里的排比;华丽而有序。
可是要驾驭这样的东西并不容易,弄不好会被误以为是伪蒙太奇的意识流。
不过还好,这方面在这部电影非常清晰而且恰到好处。
比如关于摇滚音乐的演出;电影里曰为“走穴”。
这边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张门票一块五毛钱的打折;那边是恶俗的《纤夫的爱》和杂耍表演,可是挡不住这边几个误以为走错门的人不停地诅骂、砸场以及那边的人山人海和热气沸腾的喧哗。
摇滚是什么?
摇滚是反叛、永不妥协和永远自我的中心世界。
所以,纵然被人砸场也依旧进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种表演。
我们可以忍受他们的侧目、白眼和讽刺式的讪笑;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梦想,而他们永远不会明白。
而吴启彦和父亲的对话正是这两种东西的最大冲突之处。
在吴启彦看来,音乐是艺术,在我写不出音乐的时候,我不可能会违背自我为讨生计而写那种恶俗的东西;在他父亲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别人给你出唱片,给你钱,有人愿意买你写的东西,那就随手写一些给他们不就得了。
这样的冲突永远不会完结。
还有平路死之前的那一段,由四组镜头完美地组成了一段戏:平路疯狂的飙车,杨颖狂乱的寻觅,吴启彦看似公正的审判和李逵无奈的逃亡。
这一段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段。
我始终认为,这一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平路的疯狂是失意,飙车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解脱,所以他在开车的时候会疯狂地喊着:谁敢比我更快。
杨颖的狂乱是担忧,而寻找是担忧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非常的迷乱,因为自己所承诺的那个男人,那个疯狂的男人消失了。
那是一种皈依般的虔诚。
而吴启彦的审判是自我的面对,他一直在做的梦是因为自己狂怒时失手伤人,梦在这里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其实他一直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所以他每次梦醒来总会气喘如牛。
而今他解脱了,类似一种自我地升华了。
而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里的李逵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这样认为。
他代表的是平路的妥协以及温柔,纵然他只是平路所养的一条“傻头傻脑”的狗而已。
然而李逵代表的更多似乎是这群人,不管是平路,杨颖或者吴启彦。
他们一样傻头傻脑地活着,一样无奈地活着。
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杀戮,只是李逵所面对的是饱腹的杀戮而他们所面对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杀戮。
当然,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也同样无奈而疲惫。
这四组镜头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释放出来的视觉张力是很有杀伤力的,我在看这一段电影的时候突然落泪。
平路的死,杨颖的绝望,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时黑色的镜头。
那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幸福,一种自我的幸福。
一个玩摇滚的人最终死在自己的音乐里,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纵然他们在不停地拼杀,不停地逃亡,可是最终这样的结局让我庆幸,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在祈盼他们会幸福地活着。
我第一次看张婉婷的电影,惊艳得不知所以。
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独特的细腻,也许是因为看惯了男性导演的电影,而会突然迷恋上女性导演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镜头技巧组成,这是这部电影除了音乐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方一种摇晃的镜头,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无法撤消》里的那些寻觅的特写,我记得看那些特写镜头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晕眩的感觉,这部电影倒恰到好处。
这样的镜头描绘带给我一种支离破碎,很彷徨迷惘的感觉。
这样的镜头用一种锐化过的颜色,看起来饱满而温馨。
还有用主角的视角镜头。
比如杨颖起床时漂移的目光来描绘环境:角落里《我爱摇滚乐》杂志封面上雷锋满脸的无奈,凌乱的房间、窗前柔软的阳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种疲惫而且杂乱无章夹带着那种毫无规律的生活苍白而空虚的感觉从画面上传达出来。
比如杨颖被抓进看守所时拿下隐形眼镜时的视角:利用镜头焦距的改变制造出一个渐渐模糊的世界和同样被关看起来像是成堆的人群,我看的时候有种很晕炫很凄迷的感觉,这样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时候再用了一个近镜高清晰的特写杨颖的脸庞,我突然想,这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主观得接近有点自闭的女人。
这样的镜头非常便于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干净利落而且可以很简洁地告诉我们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那一切。
另外还有一种跳帧镜头,这应该是剪接出来的效果。
跳动的画面,连续而不连续。
这样的镜头尤其适合描绘那些狂欢的人群,制造出一种很紧凑又很突兀的感觉。
也适合描绘一些紧张的场面。
另外还有高吊的俯瞰镜头。
描绘平路和父亲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开着火车一个坐着汽车,镜头从近镜渐渐升高,大视角的描绘。
东来西往,似乎永远没有办法沟通。
当然这里是导演特意制造出来的错觉,后面在火车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戏肉,也是同样的镜头组成,只是一个靠拢一个远去。
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落寞。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里的那几段独白。
也许只是为了表达某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题外的东西。
可是在我看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隐忍,是隐忍。
电影有时候跟诗歌一样需要隐忍,需要一种不那么直白的表述。
而电影的其它部分其实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所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加这几段呢。
也许只是因为太迫切地想说明白什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很多东西让我们自己去玩味不是更好么。
说回这部电影重中之重的配乐部分吧。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这样的一份名单会让所有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们为之而疯狂。
这部电影的光亮不再是台前的那些演员了,而是这些我们很熟悉的摇滚音乐人。
最初本来是想写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乐评的,后来辗转找到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想写的那首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电影。
所有跟北京相关的电影似乎永远离不开鸽子和自行车,似乎北京除了满天飞翔的鸽子和满世界凌乱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飞奔而去之外就再没有其它。
地面上是大队的自行车,一大群鸽子在灰沉沉的天空里飞过,带着一种厚重的味道,这部电影就这样打开了序幕。
似乎所有和北京相关的电影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鸽群飞翔时的那种呼呼呼的声音。
最早的关于这种声音的记忆是在很小时候看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那种糜烂的味道,后来是《十七岁的单车》。
我非常固执、武断而且不客观地认定这是北京特有的声音,我喜欢这种声音。
跟北京的摇滚音乐一样动听而让我迷恋。
如天籁般动听。
第一首进入我们的耳朵里的是子曰乐队的《磁器》。
酒吧,平路的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
这也许是带着我们入戏的一首歌。
摇滚,标准的摇滚。
愤世嫉俗的歌词和喧嚣的配乐,歇斯底里的表演风格,半带说唱半带咆哮的唱腔。
而这种狂躁之后加一段轻柔的音乐,打架斗殴听起来很温馨。
也许是因为声音制造出来的反差效果吧。
子曰乐队的《光的深处》,阴暗的房间里和窗户依稀的阳光,汗流满身地嘶吼。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豪迈而爽朗。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香港的红墈的那场摇滚之乐的VCD里面,摇滚的合唱和摇滚进行曲。
子曰乐队的《乖乖的》,台下不满的观众和旁边电视里的太极拳,还有上台愤怒的观众。
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冲突。
第二次《光的深处》,一个失望的父亲和砸场的人们,父亲特写的背影很落寞。
而改编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种救场如救火无奈轻装上阵,杨颖的表演带着一点情色味道永远比平路愤世嫉俗的摇滚更受欢迎。
几个依稀可以辨认出来是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符之后带起的争吵声和温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
子曰乐队《乖乖的》伴随着平路的失意和杨颖与吴启彦狂奔之后气喘吁吁的散步和聊天。
最强的效果是气氛上的反差。
而《乖乖的》的歌名带着一种灰色的寓意,所谓的摇滚反判,永远只是包装。
外面反判而里面听话的乐队才是被捧得红的乐队,也许这是真的,摇滚精神也一样需要面包来支撑,所以真正的反判并不受人欢迎。
乖乖的,《乖乖的》;先填饱了肚皮再来玩摇滚吧。
而平路带着的那种不肯妥协的真正的摇滚精神只能被注定被拒在唱片公司的门外。
这首歌在这里更多的是灰色的寓意和批判。
鲍家街四十三号的《晚安北京》的前奏配乐,没有唱词。
平路在唱片公司撞板之后疯狂的发泄,抱着一个女子疯狂地做爱。
吉他和贝子的声音异常地刺耳。
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乐部分。
很轻柔,很温暖。
配合慢镜的特写,那天下午的阳光看起来异常的暧昧。
第一次牵手的还没有开始就颓败的爱情被另一个男人的失意彻底地扼杀了。
带着一种暖黄色的镜头看起来很伤感。
而上面说到的那个平路之死的四组镜头的完美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诠释。
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颓废的歌词,“睡去”和死去的寓意,“国产压路机的声音”和“破碎的轮胎”是平路的飙车和车祸。
而音乐结束时平路苍白的脸庞和蹒跚的步伐,还有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响起来的是子曰的《你也来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的唱腔和平路平静的脸庞。
很悲情,我是在听到这首歌时落泪,禅意的引用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轮回。
平路近似于哀求的声音煸情得恰到好处。
纸吉他的焚烧是梦的焚烧,李逵逃出生天之后狂奔到主人的坟前和杨颖失声的痛哭那一段估计也赚了不少泪水,不过带给我的感动远远没有平路倒地的那个镜头,因为这一段的煸情味道过于明显,反而没有前面那一段来得自然而顺畅,而且声入境中,不由得悲由中来。
完整的一段《晚安北京》,在平路的追悼会上,听起来也没有前面两次在这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时那么震撼。
最后作为主题歌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那些欢乐时光的特写镜头,很悲情。
这首歌并不像这部电影的主题而更像是总结。
梦中的梦和繁星的碎片,摇滚的梦永远没有结束。
而记忆很深刻的除了平路之死之外还有那个墨西歌跳豆,豆里的虫子终究会破茧而出,杨颖的放生带着一种生命的延续寓意深远。
这一段和李逵的逃出生天似乎带着同样深沉的寓意让人感动。
生,生的不停延续;这才有了梦的衍生和存在。
而梦,只是为了让我们生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落泪。
因为曾经,我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梦想,我曾经幻想过的我将在自己的诗里死去。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悲悯情结的矫情。
我不否认。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死是最美的一种死法。
因为生存,因为梦想。
在最美的梦想里死去是最安逸的死法。
摇滚成了一个代表的典型事物,说到底,这部电影想要表述的依旧是生存和梦想。
2006-06-14;丙戌年五月十九。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北京乐与路 ■译名:Beijing Rocks ■IMDB:0312412 ■导演:张婉婷 ■编剧:罗启锐 ■类型:歌舞/ 剧情 ■上映:2001年10月25日/香港 ■演员:耿乐、吴耀汉、舒淇、吴彦祖、俞飞鸿 ■片长:110 min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13/Hong Kong:IIB
张婉婷这么喜欢舒淇啊,呵呵。
dvd里提供了片子的另外一个结局:吴彦祖和舒淇在酒吧分开以后,在回香港的(国航)飞机上,吴彦祖拿出DV看他在大陆拍下的片段,其中。
在三里屯他第一次看见歌舞团的小彩车的镜头里,吴彦祖无意中发现了耿乐和一个女孩的身影(女孩就是片子开始和耿乐一起喝过啤酒的那个女主场)。
吴彦祖将片段倒回,带上耳机,dv里传出耿乐和那个女孩的对话,大意是女孩催耿乐和舒淇分手,被耿乐拒绝了,女孩愤怒的一边骂一边质问耿乐,你们天天又巢又骂,有什么分不开的,耿乐回答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分不开……吴彦祖随后把这一段从dv上抹去……镜头一转,吴彦祖和舒淇在沙发上的激情戏……(看背景像吴在香港的房子)……最后荧幕上出现一行字:有人说过,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
紧接着又出现一行字:那这个人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秘密。
影片里。
看到了秋天的虫子。
看到了挂盒。
“狠”不是北京搖滾的特色。
北京搖滾的特色是“窮”。
那香港搖滾的特色是“富”?
香港沒有搖滾。
在我看來。
對于搖滾的題材隻適合拍記錄片。
甚至記錄片也不能展示完全真實的東西。
他們的生活狀態。
他們的內心掙扎。
還記得《后革命時代》里內兩個長得很乾淨的男孩儿。
“我們不是傻朋克我們要錢!!!
”秋天的虫子簽約嚎叫后染回了黑髮。
“紅了的樂隊都是外表叛逆,裏麵聽話”這樣的潜規則讓人心寒。
但這樣的讲述形式,只屬于電影。
顯得作作。
搖滾樂手的生活是無法用電影描述的。
就像大家都唏噓kurt cobain的死。
親愛的kurt是否也曾愛慕虛榮。
之後矯情的《最後的日子》能說明甚麽。
電影濃縮之後的東西多少會失真。
平路經過別人的拒絕后會拿著自己“下一首歌最好”的磁帶開上鐵驢奔向死亡。
還是由于李魁的再次失踪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与宿命。
我不相信真正的搖滾樂手會捨弃理想奔向自由。
因爲他們真正的自由早已与理想捆綁在一起。
滲入血液里。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應當是這樣的氣節。
点了火烧云外卖在家看《北京乐与路》,冷气直逼太平间。
以前是不吃辣的,二十岁前一口没吃过。
想到第一次聊起这部电影是在六年前的那里花园,买酸奶和moleskine,路灯打下来,天气很热,把我们膨胀烘托在半空中,脏街未拆,开始营业。
我说喜欢戏里的耿乐。
我们四人骑着两辆摩托车,奔赴五环,头发染成寸草不生的怪颜色,艳粉的、蓝的、白的,青春的刺头。
后来再过五年,其中一个人告诉我,安定医院不能戴耳机听歌,那是个不允许有音乐的地方,他每天在医院拿炭笔画画。
半个月后离开我们。
我后来不再喜欢耿乐,熟于应付生活。
电影最开始唱“我恨你爱的,我爱你恨的”,吴彦祖游离在狂欢人群外,就像我也从不知道我会是一只蛋,行将被老道的手狠狠磕在台上,做成一盘流水线上的菜。
有心有力,我也不会再去大柳树淘东西了,鬼市:凌晨两点不睡,拿着手电在香云纱、旧茶壶、破眼镜、幻灯片、旧书信、碎娃娃、肚皮里磁带未拆的Walkman的魂魄里找鬼。
鬼是常常听说,会害怕,但从未见过的东西。
它不见光,也许是惧怕堂堂然光幕一揭,发现那张脸竟然是自己。
曾经我不敢与你相对,现在我喜欢吴彦祖。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乱弹一个关于摇滚者的故事。
其间有很多原始的快乐很多执着的激情很多无奈的挣扎。
可能会没有痛楚,甚至也没有遂愿。
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孤独愤怒的男人在自己离去的音乐里追问命运,然后落幕。
悲怆么?
这年轻和摇滚和你我所看不到的,宿命或者其他。
总是在完结的音乐响起时僵硬着身体看屏幕愈来愈朦胧。
我不敢承认我是被故事打动了因为朋友说一切都是假的。
可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我又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心情会总这般无端失落呢。
不想看到你脸上的同情,听听故事里回旋的音乐。
真实。
一些摇滚。
你听到了什么?
《磁器》音乐响起了。
是磁器。
秋野与子曰乐队的一首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鼓声震耳欲聋,音乐很钝重却撕心裂肺。
听这歌很容易就变得亢奋,就像一下子被他们点燃了一样。
我会和着节奏跳啊跳啊一边还点着头吼同胞兄弟同胞兄弟。
我敢肯定这时我的几个舍友就会立刻用手指头堵住耳孔然后瞪大双眼看着我大骂SB。
是在看《北京乐与路》之前听这歌的,所以在我意识里它不带一丝电影的味道。
隐约只记得平路在一家酒吧里对着麦克风摇摆着唱这歌。
子曰的摇滚总这么激动人心和出乎意料,带着京味,原始朴素得我想顶礼膜拜。
《磁器》里还有一段背景独白,好极了,我只能这么说。
在《第二册》里这种独白式的背景很多,似乎是想让听者在被音乐麻木的间隙里清醒。
找不到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子曰。
隐藏愤怒刻意诙谐。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歌要叫作“磁器”。
我说大概应该是瓷器但是他们故意写错了吧要么就是表示之间有磁性的什么东西比如人和人。
朋友朝我冷笑。
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同胞兄弟!
同胞兄弟!
他们怎么了?
我们怎么了?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们亲亲热热/拍拍握握/怎么着/我们是同胞兄弟/磁器!”《你也来了》也是子曰的一首歌。
带着有如宗教般的说教。
“你也来了/赤条条同我在同一个地方/你也来了/大睁着恐惧的眼抖如筛糠/你也来了/为了上一世因果在这里得以报偿”这是在说故事里的人们吗还是在说芸芸众生。
恐惧的来,只为前世的因果。
前世???
音乐里没有唯神或唯物之分,在音乐里,前世就是空白饥渴乏力,就是起点。
香火渐散,我从菩提印珠被罡风吹过掉落的尘片里窥见了九幽。
到处是刻上了年轮的欲眼。
那里是不是也会有这样清醒的音乐。
“你认命了吧/走过了奈何桥奈何又妄想/你忍住了吧/泥巴莲花本同路都在桥下”子曰在虔诚地唱。
子曰是说,不管即将或已经发生了什么,你和我每个人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
命而已,注定的。
镜头中平路站在台上唱,流了一脸的汗:“只不过/只不过是汝矛来剌汝盾/一个尘劳/一个业障/只不过/只不过是用凸的应付凹的/一块丰碑/一面牌坊”音乐很疯狂唱歌的人也很疯狂,就像发泄着一语道破尘世幽怨的快意。
台下的人开始骚动,有些人很不满在大声斥问这叫什么歌有些人干脆愤愤的走了。
只平路他们还在制造音乐制造疯狂。
没有耳朵在听。
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子曰说的是对的,谁都没有错。
故事、摇滚以及看客。
心情很糟,但我得听完这子曰:“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一首在整个《北京乐与路》里相比之下较平缓的歌。
主唱汪峰。
喜欢汪峰,他有着深情破裂的嗓音和干净的脸庞。
这个男人懂得掩饰骨头里澎湃的暴戾与愤懑,他甚至用有一些贴近主流音乐的来发泄郁闷。
不过这次,他作了小小的妥协。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的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是在电影结束后升起字幕的时候响起这首歌的。
音乐元素很简单,旋律很美很动听。
低回的男声加上钢琴与吉他默契的糅合,似乎在诉说激情退却后的爱情。
不平凡的爱情。
电影里杨颖深爱着平路,就像平路深爱着摇滚那样执着。
但结局呢?
也许如同朋友们说的一样——摇滚,与爱情无关。
它是首好歌,真的。
《晚安,北京》第一次听《晚安,北京》就是在《北京乐与路》中听的。
钢琴的声音随着画面飘出来的时候我竟被打动了。
汪峰的音乐语言和嗓音是这么恰当地撞击着听者敏感的心灵。
“我曾在许多的街头失眠 它的城市梦幻的空间 它的子无虚设的阻力 在疯狂的边缘失眠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我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 继续着隔壁提琴的抽泣 说着事事如非的蹂踏 越来越有些疲倦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从头到尾我都在静静的听。
我想我能感受到那种落魄的无助和对世俗麻木的宽容。
七分钟的灵魂与身体尖锐的撞击伴着电子特技音色久久不散,这就是本土的北京摇滚么?
在《北京乐与路》里的此刻,挣扎着的是灵魂,冷漠着的是北京。
喧嚣已过。
我要说,早安,北京。
没有人知道在昨夜里,在寂寞美丽的黑夜里,曾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激情。
《光的深处》是“光的深处”这四个字说服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还是子曰的一首歌。
但它与其他的不一样,至少在于我,它是。
吉他的声音打破沉寂,然后秋野开始唱。
秋野的声音有些怪异,恍恍然似乎是在刻意去表达什么飘渺的事实。
“靠近窗/摸风的声/玻璃挡住我说:/‘不行’/贴着墙/躲避身影/光线却罩住我说:/‘我能’/‘是谁能穿透谁的身体/又是谁在让谁发出的响声’”。
如果不看歌词我绝听不出来他在唱什么。
但我宁愿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因为我喜欢那种感觉:迷离的幻影无措的人,光明的深处渴望的心。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在金属刚烈的磨磋中,子曰开始了他们向往的呐喊。
电影里的平路也反复这么唱着:“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是啊,光的深处,那会是什么。
大概所有黑暗中的摇滚者都想冲脱无边无际的黑暗去接受阳光的照耀吧。
可真正的摇滚却是属于盛放在暗夜中的植物,除了那些幸运的伪摇滚外,所有人都承当得起光的重负。
或许你已经读出来了,在光的最深处,还是茫茫的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在用音乐追问,用摇滚赋予的某种精神或力量在挣脱。
一如子曰,一如平路,一如所有真诚的摇滚。
故事结束了。
所谓的宿命已在无尽的旋律里被铭记。
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北京乐与路》是在宣扬摇滚还是在嘲笑摇滚。
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种叫墨西哥跳豆的东西出现。
我可以看到裂开的壳里一只小虫子正舒展着洁白而顽强的躯体。
新生命在痛苦的微笑。
不管他有或没有什么寓意,我不喜欢虫子。
平路死了。
但所有的音乐还在。
再见,《北京乐与路》。
晚安,人们。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杀戮的<活者>这首歌吧还有秋天的虫子的一首《永恒的小夜曲》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
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
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
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宣言: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第一次听到这句,是在沙田电影院,号称歪曲祖国摇滚历史的《北京乐与路》正在上演,后排坐着一群中学生,然后就只有我们,我和乐乐。
长发矫情男主角死了,那一夜,陆峰唱着,晚安北京。
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只一句,便被击中。
非常非常郁闷的时候,我就很想听这句。
大声对这个世界说,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不再醒来。
晚安北京,晚安香港,晚安费城,晚安,所有未死的人们。
我感到绚烂却有点疲倦,越来越有些疲倦,只剩力气做一次怒放,然后,请让我永远睡去。
当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变化,失眠的人继续失眠,幸福的人请继续幸福。
在此之前,我只想大喊一声,晚安,所有孤独的人们。
THAT’S ALL。
(此评论还有一半是关于《樱桃的滋味》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3396/
冲着雪碧二锅头,吴彦祖,男子汉大丈夫,不喝下价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的台词这三样看的电影。
但整部电影似乎就只有这三样是值得记住的。
摇滚或者说音乐类型题材的电影很难拍,这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我觉得导演很有勇气去拍北京摇滚乐队,这很值得称赞。
我也认为她拍的挺用心的,至少电影前半段,我看的挺起劲的,虽然主唱和调音师能吵起来,乐队跟着大棚混挺离谱的,但是livehouse的氛围,北京四合院里排练,走穴的感觉我倒是很喜欢。
摇滚乐队放荡不羁的味道我是能通过电影去体会到的,所以我才说这是部好电影。
吴启彦在电影的前半段的作用就是让观众通过他的视觉去认识杨颖和平路乐队的生活,这我觉得挺好,如果整部电影能一直这样下去,吴启彦在走穴的路上写出自己的歌,平路坚持下去还清杨颖的债务后,继续去livehouse演出,最终被滚石签,这结局就挺好了的。
但是,导演很明显有她想表达的东西。
平路叛逆,与社会脱离,不被主流接受,ok,这样的人物塑造的想法没问题,但是叛逆并不等于精神不正常,并不等于于唱片公司碰壁后,就跑出去嫖娼,然后抛弃队友女友,然后撞货车自杀。
我知道这是在致敬柯本那种只做自我的人生态度,我get到了,但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有点儿戏了,结尾处平路摩托车飙车被撞后,起来要求火车司机听一下自己的歌,然后才死,说实话我看到这儿,真的绷不住了。
还有想吐槽的就是,吴启彦米高这个角色了,作为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他和杨颖的暧昧很让人尴尬,平路前脚刚走,他们两人马上勾搭上了,平路一回来,杨颖马上把米高给抛弃了,虽然米高和杨颖卖打口cd被警察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但是这样背这平路搞,然后杨颖又求着平路回来,真的很让人无语。
吴启彦这个角色就是公子哥的形象,逃避出庭逃避写歌,没灵感跑出去跟穷乐队鬼混,这本身就说明米高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虽然最后也不得不面对,被判刑,但是这哥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局该回香港回香港,平路死了,流几滴眼泪,流完掏出跳豆继续嘻嘻哈哈,跳豆也暗示了米高这一活在象牙塔,不care人间烟火的温室公子哥。
单拿出这个角色看,可以说已经一塌糊涂了,所以导演很明显一方面是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北京乐队,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他和平路对比,前者导演做的很不错,但是后者因为平路本身角色就有问题,米高角色本身也有问题,最终也没对比个所以然来,非常失败,也因此电影的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演什么了。
总结一下,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和一些片段拍得很不错,吴彦祖确实tm帅,观感不错。
但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拍什么了,一塌糊涂,虽然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这是最糟糕的,因为要么就好好地表达,要么就干脆不让观众看懂。
如果观众能看穿导演的意图,但是导演传递的方式却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不合格的。
——————————————————黑豹,窦唯,唐朝,超载,鲍家街,喜欢90年代中国摇滚的,这部电影肯定得喜欢,就冲开头livehouse那一段,摄影瞎几把乱晃给你一个在坑里的感觉,你tm就得喜欢。
说句题外话,耿乐把一个拧巴的摇滚青年诠释的很好。
回归正题,这片子放到今天已经20年了,那个年代的摇滚精神不是今天能理解的。
80后伪文艺青年一个,也从高中开始听枪花、绿日、林肯、唐朝、痛仰,还翻墙翘课去听痛痒的现场。
摇滚真的好听,可是有件事我从那时候就不明白,为啥摇滚一定要低俗呢。
穿皮衣留长发大花臂,帅气,但是你为啥要张嘴闭嘴脏话连篇,一言不合碎瓶子打群架?
搞艺术就要没礼貌没教养吗,摇滚真的不背这个锅。
摇滚应该是因为热爱而生,歌颂生命的顽强不屈,至死方休的精神。
太多人打着音乐的幌子玩儿女人,飞叶子,砸场子。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行为相当有吸引力,当年一大票未成年人被这种生活方式迷得七荤八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青春是张扬的,理想是不羁的,但是不能低俗丑恶。
很多乐队写的音乐真是好听到死,但是你让我拿他当偶像,回见了您内。
2020-05-21重看。只能看吴彦祖颜值,他一上台就看得出不是玩音乐的,太露怯。耿乐的形象塑造倒是比较贴合,毕竟都是主唱,后期声音可以做。整个电影都流露出一种农村摇滚非主流的质感,跟玩摇滚的狗逼遭遇正契合。哪有不臭的大粪,赚钱哪能不窝囊。说的就是大陆音乐市场强奸摇滚的现状。平路为了不让自己被强奸,他选择了死亡。Michael给杨颍看的墨西哥魔豆,杨颍在意外中知晓了魔豆会跳动的原因,她选择将秘密埋葬,她想要保护这最后的单纯善意。PS.DVD在正片结束后有一段4分钟左右的DV秘密与回忆。除了音乐,关于爱情和秘密,或许比我们知道的要复杂。
很早之前看过的貌似。
张婉婷罗启锐夫妻成虎。
魔豆,跳啊跳,很悲哀。
从此片开始对吴彦祖无好感。
搞不明白,觉得耿乐演了一个傻逼
like the mexican hopping bean. Don&#39;t like the attitude of Shu Qi in relationship
三星半。这个片子有种觉得会俗套,所以预期不会给太高,但看完又会觉得那种矫情得很对味的感觉。
美国垃圾,打口cd~
如今的年龄来看这样的片子实在有些尴尬,不喜欢这样的态度,矫情过头了。舒淇的角色没有很出彩啊,确实被捧得过高了。耿乐这个角色,真的无力评价。。。。。
其实好多年前就想看这部电影,这次因为怒放演唱会又勾起这个念头来终于看掉了,如果十年前看我一定会很感慨,但是如今我只想说:边缘啊挫折啊理想啊什么的都是扯淡~~,还有耿乐的北京混子范太牛逼了,太有京味了!本色出演么~
把中国摇滚现场拍成什么逼样了都 傻逼
不知道为什么舒淇吴彦祖会接下这部电影啊编剧和导演我代替玩儿农业金属的同志们问候您一户口本。
男子汉大丈夫,不和跌份儿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
高中时看的,虽然当时没怎么看懂,但是看完有些难以抑制的感伤
香港青年眼中的北京摇滚...
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蛮好笑又看一次觉得很难过。明明很拧巴,青春片而已,我不该被名字骗。
太差了,最讨厌装的,尤其是装摇滚的
吴耀汉演这个配角反而较好
很好的片子,音乐一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