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生活,当意义和现代同时终结——《怎样都行》与后现代生活文=空语因明现代是个迷信进步的时代,也是科学横行的时代,以进步和科学的名义宣告了很多终结。
宗教(基督教)应该终结,因为它是愚昧和疯狂的;哲学(形而上学)应该终结,因为它争论不休,让理论消磨着实践。
从而,恰如“现代”所标示的,历史也应该在这里终结。
无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还是终结于共产主义的和谐,科学都是其中的轴心。
可是,“落后的”宗教和哲学试图冒用科学的名义,恰似异端试图冒用正统的名义。
为了确保科学的正统性,科学哲学寻找标准,来区分真科学和伪科学。
但是这更加导致现代科学取代神谕,成了更有力的新神谕,而科学家则成为现代巫师。
对此,费耶阿本德用“怎样都行”的反标准来讽刺那些划界哲学家的过度自信。
“怎样都行”——更确切地说是“行得通就行”——由此被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标签。
这大致就是电影《怎样都行》的标题来源。
观众可以把《怎样都行》看作后现代主义生活的简化指南。
在这里,观众应该暂时抛开那些标签的诽谤——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来看看导演伍迪·艾伦在这里展示的知识分子式的宽容——当然,如果不想摆脱动物直觉,把它看成知识分子式的狭隘也行。
行得通就行。
1 “怎样都不行”——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物理学教授,有钱有家,有事业有文化。
从动物性生存的层面来看,他生活得很顺利,他应该热爱生活。
但是,他想去死。
原因很明确:生活毫无意义。
现代性让生活走向虚无。
可以说,男主角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他得了那种被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
只不过,在世界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神秘性和历史的终结,在个人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人生的终结。
现代科学的内核是“反生命性的”,它让世界变成了机器,生存者也成了机器。
或者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现代科学以世界的祛魅为前提,又强化了这种祛魅——超然的神被终结了,也没有终极目标。
一切屈服于物理学法则。
生命只是假相,实质上只是物质的机械构成。
物理学家在寻找物质的终极构成,很多人认为弦理论就能够给出解答。
弦理论也是《怎样都行》中主角的研究主题。
无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是什么,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只是动物欲望的表现,终究看来只是基因机器的远端操作。
“基因控制”的生物欲望,让人去追求快乐,为此忍受痛苦——结婚生育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是这样说的:那种荒谬的舞艺(性行为),就像缝纫机一样,上上下下,上上下下。
目的是什么呢?
生育很多孩子吗?
不停繁衍,究竟为了什么呢?
……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玛雅人,就像我们一样走路回家。
他们讨论该去哪里吃饭或者闲聊(比如在哪里买房了,吃什么更健康,怎么教育孩子),到现在有什么意义呢?
毫无价值。
但是当时他们认为那很重要。
现代工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机械化的复制和销毁,来衡量经济的所谓发展。
由结婚生育所营造出来的人生发展,在本质上也属于这种机械复制和毁灭过程。
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什么终极目标的世界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说到:人人都夸夸其谈,充斥着错误信息。
道德,科学,宗教,政治,体育,爱情,儿女,健康——各种健康检查——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会死。
然后,愚蠢的下一代继续重复如此。
…新闻充斥着恐惧,贪污,愚昧和贫穷,种族灭绝,全球变暖和恐怖主义… 对此你能如何呢?
你看到苏丹发生的屠杀或者某个校车爆炸的新闻,你会说,“天啊!
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看报纸。
你无能为力。
…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化进程的批评看起来并非单纯属于后现代的领悟,几百年前的浪漫主义已经做了类似的批评。
只是到了现在,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那种“进步的反讽”。
那个应许了文明进步的科学和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庞大希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恐惧。
科学进步,人们现在终于有能力毁灭地球了——不止是通过战争,被诱导的自私消费也能导致地球的毁灭。
作恶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加显著了。
2 行却不行——对现代主义的诊断《怎样都行》大致上是从围绕现代主义的简要诊断开始的。
在电影开篇,男主角批评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这类批评也适用于现代主义。
他说的意思是,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的基本表述,听起来都非常好。
它们都主张人人平等,由人民来治理社会。
但是它们都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认为人民基本上是正派的。
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整体上是个失败的物种。
他的表述很简单,而且批评得就像是在夸耀一样。
他不说那些信仰辜负了信徒的善意,而说信仰的善意被有缺陷的物种给辜负了。
不过那个意思基本上是对的,同时可能也是错的。
对错无谓,起码他的态度是有效的。
……和基督教信仰相似,现代主义的毛病就是乐观的专断,喜欢构造单向度的历史。
似乎,勇士能够战胜恶魔,从此不再有恶魔。
当初,基督教信仰也是以真理的名义,宣告要战胜其它恶魔。
可是后来呢,它会成为恶魔。
与其说那些美好的设想把人类看得太正派了,不如说它们只看到了抽象的“正派”,或者说“抽象的善”,从而让实际上的不正派混入其中。
按照建设性后现代批评的说法,现代科学主义的错误在于“误置具体性”。
这个错误也是现代主义和那些美好设想所具有的。
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是“简化(还原)”的方式,得出抽象的和机械化的知识。
但是,它却把抽象的图景当成完美的地图,期望以此来约束生活世界。
结果呢,时间只是假相,意义还未开始,就已经终结了。
3 行得通就行——后现代主义生活原则《怎样都行》,恰似这个标题标示的,目标不是展示现代主义的绝望,而是后现代主义生活的希望。
男主角——那个物理学老教授——在这个电影里自杀了两次,第一次自杀之后,他遭遇了“传统”(或者说是“传统”的绝望),第二次自杀时,他遭遇了非科学的“迷信”。
这些遭遇让他领悟到“行得通就行”的“后现代主义生活准则”。
第一次自杀之后,男主角陆续遭遇了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保守派家庭的成员,基督教是这个家庭的信仰。
这个家庭中的母亲不觉得文化有什么用处,就让女儿参加各种选美比赛,期待将来能够嫁给特朗普那样的富豪。
这个母亲会认为,“堕胎相当于谋杀”。
这是典型的保守派想法,最近,保守派还通过了禁止堕胎的法案。
对于这个保守派母亲而言,利用美貌去嫁给富豪,这样的人生规划看起来是相当合理的。
可是女儿厌倦了这种安排,于是离家出走,来到纽约,落魄地遇到了男主角——那个悲观厌世的老男人。
然后,这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坚持要嫁给那个六十来岁的老男人。
原因,可以有不同角度来看,可以从言情的幻想来看——这是超然于年龄的单纯爱意;可以从世故的讽刺来看——这是那个啥,比如她被那些知识分子的扯淡给忽悠了。
或者以本片的主题来看,这是两种人生观的绝望的相遇:传统的和现代的。
女青年的母亲在女儿离家出走,丈夫出轨之后,来到纽约找女儿。
结果,她竟然发现,女儿不但没有嫁给类似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还嫁给了一个“观念怪异”的老男人。
她也是够绝望的。
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希望,从此过上了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女青年的父亲想要与女青年的母亲复合,结果却发现,曾经保守的妻子,竟然过上了两男一女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他也是够绝望的。
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希望,竟然偶遇同性恋伴侣,从此过上了性取向改变的生活。
嫁给男主角的女青年,则遇到了年龄相仿的新伴侣。
就这样,原本一个保守的家庭的三个成员,在短暂的绝望之后,“抛开偏见”,找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新生活。
而且,这些似乎都行得通。
可是,男主角——那个厌世的老男人——却更加悲观了。
他的“精神疾病”并没有被治疗,于是他再次自杀。
这次跳楼的他,砸伤了路人,一个女性灵媒。
他又没有死掉,而且更加幸运的是,他砸伤的路人有治疗他的“药方”。
正如之前陈述到的,现代主义的“虚无”之伤,在于祛魅,或对神秘性的抛弃。
《怎样都行》的男主角就患有如此的“精神疾病”,从抽象的层面看,现代生活无非是古代生活的机械复制,而且生活之中也是由机械复制来驱动的。
如今,他遇到了以神秘性体验为职业的女人。
为什么非要用现代科学的抽象去看待生活呢?
它看起来挺实在,但却非常虚浮。
现代科学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混杂了欲望的自私,以及很多偶然的因素。
生活也是如此,所谓理性实际上并非充足的理性,也不会多么纯粹。
行得通就行,只要不伤害别人。
这样的生活原则看起来相当简洁,但并非意味着意思就那么直白。
歪斜的解释总可能会有的。
要明确理解它,需要明白它被说出来的后现代语境,需要明白它对历史的领会。
若非如此,那么它也会成为抽象的教条,成为被生物欲望所讽刺的标语。
伍老师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每一部,都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似乎他时刻都要把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安插到电影情节当中——他不停地思考,尽管上帝在微笑。
当年偶像和我聊伍先师的做派,常提到他和养女的故事,他之特立独行,并不见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情爱可以压倒一切,不伦只是外在。
爱情与情爱,在理性的人类面前,从来不曾理性过,这大约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终极话题。
我们每天叨逼叨地过生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哲理和意见,但每逢现实,又往往避开自己过去的哲理和意见,做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
悖论因此而生,贯穿始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感情如此盲目,遇到或者邂逅,都是某种偶然的结果。
爱的萌发也多种多样,此一时彼一时,原先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恨得咬牙切齿。
此前发疯地为异性而活,现在却要跟同性到荷兰完婚。
没有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观。
看透了人生,容易陷入虚无,看透了爱情,亦会发现这不过成年人的游戏。
老夫少妻,同性相吸,或者一王二后,说到底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如此相似。
生活很荒诞。
牢骚发不完。
看完《WHATEVER WORKS》,我得出一个广告式的结论: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智商的老头;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以及睡两个男人的潜力;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终究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Woody Allen是真的偏爱纽约。
Woody Allen是真的偏爱运气这个话题。
从他的《罪与罚》、《赛末点》等影片通过“运气”对“常识”的道德进行骚扰的进度来看,是应该有一部宣扬古典功利主义的影片出现了。
拥有诺贝尔级智商的老头Boris在影片开始时说:我的原则就是“Whatever works”,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就好了。
在这个残酷的、狗咬狗的、没有任何意义、毫无希望的混乱中你可以用任何方法找点小乐子(My story is Whatever works, as long as u don’t hurt anybody. Any way U can flich a little joy in this cruel, dog eat dog, pointless, black chaos. That’s my story)。
但是也正如Boris在影片最后所说:Whatever works的前提是“不要欺骗自己”,而这需要真正的聪明才智。
所谓“Works”是你得真感觉到爽才行。
比如,你就想嫁给一个拥有诺贝尔级头脑的瘸老头,尽管他不仅龟毛而且话唠;你就想同时拥有两个丈夫,尽管未来如何不能知晓;你就喜欢同性,尽管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样做等于找死。
然而你真的快活,这就够了。
话说回来,“爽”是多么难得的感觉啊。
之前有信仰、道德、舆论、惯性这些东西阻拦你去爽,之后又有空虚、愧疚、困惑、厌倦这些东西削减你的爽。
变聪明吧……要不,去纽约吧……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这是一部很有看头的片子,尽管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荒唐的爱情观,如老少婚,婚外恋,同性恋,三人恋,但这部片子的核心就是Whatever Works,导演通过老头-这个聪明绝顶的天才来表达这个主题的核心思想,至于观众是否能接受,那要取决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当然由于双方的国情文化皆有差异,我们在这些爱情观与爱情的实践方面皆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会理解老少婚,但年龄不能差太大。
我们会同情婚外恋,但排斥离婚,我们会反感同性恋,因为感觉不舒服,我们更会吃惊于三人恋,这极端于我们的文化所不同,但这是人性的趋势,是所有人类发展的方向,因为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不欺骗自己,你可以做什么都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你的行为的,包括我也在试着理解片子中所有人的言行,特别是老头!
说实话,我对他很是崇拜!
伍迪艾伦,一如既往地用他无伤大雅的愤世嫉俗神经兮兮不知所云莫名激动莫名沮丧吸引着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里那些自命不凡感时伤怀无力挣扎不忍放弃的男男女女们。
whatever works,怎么翻译?
总之得就得,只管有用,管用就行,行得通就行,怎样都行?
答案恐怕就是,Whatever Works。
可以想见,larry david演这个片子,一定不轻松,经常一个人面对镜头说10分钟的神经话,内中有大量连英语国家的人都感到生僻的词汇,不易啊。
电影看完,一种呕吐的欲望突然从胃里反到心里,如果说恶心除了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那我当时的感受用“恶心”二字形容最恰当不过。
而这种恶心感已经多久没有袭击我衰弱的脾胃,我早就记不清了,就像我曾经也有过的Woody一样的愤青时光已几乎被遗忘。
但今天我又重新想起那段如梦般奇幻,又如伤疤一般痕刻的记忆。
可能你们会以为那段记忆与恋爱有关,那恐怕只能令你们失望了,它只是关于我的一段工作史。
那时,我职场新人似的初来乍到,一切从零开始,但天生的一点责任感和痴傻劲让我比别的新人都更卖命,甚至是毫无道理的,而直至今天我依旧没有找到当时干劲的由来。
然后正如那年的星座预测一样,事业顺利,受领导器重。
工作内容虽然与我的专业无关,但是仅凭一点对于文字的敏感和思维的灵活,进阶之快似乎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像这份工作就是为我而设,大学以来的霉运似乎就要在此时调转。
但也就在此时,自满之心无限膨胀,另寻高就的想法开始如水草般疯狂生长。
当我提出离职,人们都惊讶不已,特别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领导,他们觉得太过可惜。
当初“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丢掉不可惜吗?
”如是想法也曾出现在我的脑中,但很快我便用“机会哪里都有”来说服了自己,再后来我就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清闲而无聊,毫无发展可言。
这段经历离我已经一年多了,期间细节历历在目,辛劳与收获都成为了最宝贵的记忆。
而《Whatever Works》中,有谁注意过鲍里斯(那个老头男主角)的第一段婚姻。
兴趣相投,知识结构类似,正如鲍里斯自己所说的天造地设的一对,但鲍里斯果断抛弃了她,抛弃了美好的婚姻,抛弃了他年轻时的许诺(恋爱中那些海枯石烂的诺言,年轻时的鲍里斯或许也无法逃出这一俗套),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想到这里,我豁然发现恶心的缘由或许正源于此,这种对于美好的无条件放弃。
而我到现在为止依然为一年多前的选择而心怀懊恼,虽然我试图再次说服自己,正如当时“机会哪里都有”那样。
本片标题“Whatever Works”正是对这种“不可理喻、可惜至极”行为的豁然摊手(正如海报)。
而我过去自以为是的超然豁达,实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也终在Woody的“Whatever Works”面前现出原形。
但我突然有个问题要问鲍里斯,更要问Woody,如果“什么都行”,那你为何毫无顾忌的要抛弃你的前妻,难道“那种生活”不属于“Whatever”吗?
或许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Whatever”限定于既定事实,就好像我只能对我现在的工作说“恩,还行,凑活过活”,而“那种生活”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只是可怜了那位前妻,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就要遭遇婚变之苦。
关于两星,我还是坚持我短评中的看法:Woody从反面用否定一切的态度肯定着一切,而这又与那个道理——所有人都成了你的朋友,你便失去了所有朋友——殊途同归。
既然如此,我便以最低的分数表达我浅薄的敬意。
(现在我也终于吐完了,恶心的感觉终于烟消云散)
Here are those funny quotes from Whatever Works which I enjoyed:Boris:"oh, If only I brought that stork""oh, if only I purchase that house couple of years ago""oh, if only I had made a move on that woman"like my mon said,"If my grandmother have a wheels, she'll be a trolley car,my mother didn't have wheels, she had varicose veins.Boris:'In America they have summer camps for everything. Rich kids, basketball camp, magic camp, tennis camp, movie director camp -- they should have a concentration camp. Two weeks mandatory for all kids growing up so that they could finally understand what the human race is capable of.'Melodie:"Oh wait, I always carry some Viagra with me."James:" It's ok, I eat a lot of red meat"Child's mom:"did you throw a chessboard at him?"Boris:"i didn't throw it at him, i picked up the board and dumped pieces on his head."Melodie's Dad:"you're who?"Boris:"I'm her husband, you want to pass out here or go to the living room?"Melodie's Dad:"you said your mother was with someone?what does he like?"Boris:"he got four arms & two nose....."I could only remember these after one takeplease add your favorite line after this one
最近接连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电影:《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
原来还看过《赛末点》,那是几年前高中的时候了。
其实《怎样都行》第一次是高中毕业的暑假看的,那段时间看《西部世界》,感觉Evan Rachel Wood长得极美,于是几乎把她的电影全都看了。
《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风格都极其相似,几乎都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男主,一个老头,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
毫无疑问,他们不是Woody Allen自己演的,就是Woody Allen的化身。
背景都是在纽约,Woody Allen的故乡。
我常常把大导演之间进行比较。
对于我而言,我喜欢历史,文化,看电影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了结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
因此我最喜欢看的电影,一般是历史片,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
科幻片有的我也喜欢看,但必须是有深度的,比如Ridley Scott,他擅长拍科幻片《普罗米修斯》《异形》《银翼杀手》,也擅长拍史诗片《天国王朝》《角斗士》《出埃及记》,都是我喜欢的。
科幻片如果上升到哲学,审美,思辨的层次,还是很棒的。
其实那些东西讨论的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哲学命题,关于自身和宇宙的思考,比如《圣经》《弗兰肯斯坦的恶魔》之类的。
按照我的标准,李安则是最好的导演,主要在于他对中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能拿的来。
也许西方导演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拍了《末代皇帝》的贝托鲁奇。
武侠,科幻,历史,悬疑,家庭,情色,李安都能拿的来。
清朝中叶的西域江南和北京城,90年代的台北,18世纪的英格兰,70代年初的美国,伊拉克战争,南北战争,抗日战争,他都能涉及到。
想必这要做巨大的工作,大量的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文学相关的作品,否则很难做到细节如此考究。
李安电影的跨度真是太大了。
在我眼里Woody Allen就是完全的相反面。
李安几乎每部电影都寻求突破,无论在技术上,题材上,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几年才能出一个作品;Woody Allen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
如果说李安的作品是用心雕琢的油画杰作,Woody Allen的电影就如同小品大杂烩一样。
2000之后他确实到了罗马,巴黎,巴塞罗那,伦敦,但还是几乎差不多的剧情。
就我看的这三部电影,都是大量的俏皮段子大杂烩。
有的话说的也确实搞笑,也确实引人深思,而且不得不说,很有纽约的地域特色,但是不停地堆砌也会使人生厌。
《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老头子,大概和伍迪艾伦的年龄差不多,加上片中间离效果的着力运用,让人疑心这是导演在现身说法,类似于黑泽明用《梦》总结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过当金发美女从角落里蹦出来,就知道伍迪还在玩他的老把戏,这不过是温和的讽世小品而已。
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曾经写过一篇谑而不虐的绝妙短篇小说,名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说的是一个数十年潜心研究斯宾诺莎伦理学的老哲学家,境况凄惨、贫病交加,但和一个老处女结合后,却尝到了人生乐趣,新婚第二天早晨,老博士感到宿疾痊瘉,精神舒畅。
这位老博士和片中的鲍里斯虽然同为哲学家,但却处在两个极端,老博士皓首穷经不问世事,鲍里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老博士不近女色,鲍里斯桃色不断;老博士是生活的弃儿,鲍里斯是命运的宠儿;老博士困苦多年,在衰朽之年人生才有一抹亮色,鲍里斯的问题却是从“生活完美、精神舒畅”开始的,如果说老博士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话,鲍里斯就是莫特街的第欧根尼。
鲍里斯本人是高知中的高知,差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老婆是富家千金,儿子在耶鲁读书,对常人来说,一生有这样的际遇会乐得从梦里都能笑醒。
鲍里斯不是常人,他自称:我是一个拥有宏大世界观的人,而我的周围却是一群微生物;他对美国的看法是:可耻的、暴力的、偏见的、无知的、性压抑的、自以为是的国家。
于是他生出一套“怎样都行”的哲学,只要不伤害他人,其余的怎样都行。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存在主义者是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和人反抗荒诞的徒劳才主张一种不抱希望的行动哲学。
而鲍里斯倒没有这么高的层次,他看到了人们的愚蠢狭隘和无知无能以及这个世界的非理性,但是并不变得心如死灰冷漠处世,而是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热切的挑剔、刻薄国家、社会甚至他的国际象棋学生,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
他践行自己的哲学,跳楼,离婚,搬家,收留金发美女,和金发美女结婚、离婚,随即又跳楼,又找到新的女人,似乎要尝尽人生百味,这位哲学家是相当入世的。
金发美女梅乐迪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一个老头子?
是因为这个老头子让她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浩瀚世界,老头子知识渊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见解精辟,常常一针见血的戳破各种谎言假象,和这样的神人在一起,仿佛给她的每个脑细胞都开光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者大,无疑梅乐迪的眼界被鲍里斯扩大了无穷倍。
尺蠖 、蠕虫,都是世界很小、眼界很窄的生物,这就是鲍里斯教会梅乐迪看待世人的方式,老头子把她的眼光拉升到了云端,宛如上帝一般俯瞰芸芸众生,鄙薄一切人间的蝇营狗苟。
视野被极大拓展后,梅乐迪看到同龄人,就像是看到一群蠕虫一样,优越感不免油然而生,在她眼里,那些无知无识只会玩乐的年轻人真是夏虫不可语冰、蜉蝣不知四季。
鲍里斯的哲学后继有人。
梅乐迪的爸妈来到鲍里斯的小屋,很有情景喜剧笑果,鲍里斯照例把他们都挖苦了一番,并有意无意的促成了他们的改变。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sex and city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个欲望之都,无人能够幸免,两个来自比较闭塞的州郡的古板人也经历了世界观的大换血,他们的世界也得到了放大,梅乐迪妈妈投身摄影艺术界并过起了三人行的生活,梅乐迪的爸爸终于出柜和男友甜甜蜜蜜。
讽刺的是,这两个上了年纪的人思想的解放是由性解放触发的,刻薄的鲍里斯就是要摧毁一切假正经,让压抑多年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性福,鲍里斯的哲学功德无量。
鲍里斯洒脱旷达、百无禁忌、解放身心的哲学也遇到了挑战,像他这样脱俗的人,最为庸常狗血的剧情还是照样发生在他身边。
他的优秀学生兼妻子梅乐迪出轨了,刚开始梅乐迪很能拒绝世俗诱惑,把搭讪者拒之于千里之外。
但是,所谓烈女怕缠郎,她遇到了帅气的男演员的詹姆斯,和詹姆斯相处时,鲍里斯教给的一切都不能抗拒青年男女天然的相互吸引,梅乐迪用熵理论来讨论和詹姆斯的接吻感触,接下来大谈海森博格的测不准理论,所有这些物理学的高深名词都浇不灭情欲之火,两人还是自然而然的上床了。
期间,梅乐迪提到她带了伟哥,显然这个年轻男人不会像年迈的鲍里斯一样需要它。
事实证明,一大堆玄虚理论都比不过一具青春的肉体。
鲍里斯处之泰然,放手让梅乐迪和詹姆斯结合,这符合他一贯的处世哲学,怎样都行嘛。
不过,不久他第二次跳楼。
他的两次跳楼基本上都和他的女人出轨有点关系,鲍里斯还是没有勘破色空,不能像中国的哲人一样脱离一切羁绊作逍遥游。
鲍里斯二次跳楼后砸到了继任女友,一个漂亮的女通灵师,通灵是属于知识之外的神秘领域,是理性无法到达的,鲍里斯无法凭借其知识诘难凌驾新女友了,收起嚣张气焰的他和通灵女相处得似乎颇为愉快。
影片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每个人都得其所哉,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无上高贵,尺蠖的世俗生活也有其价值和乐趣,总之,世界一片祥和。
最后讽世者的总结陈辞温柔敦厚,伍迪•艾伦在把银幕内外的人都损了一顿后,临去抛了个媚眼,撒了个娇。
无论如何如履薄冰也会有人来打破你所有的信仰,无论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生活。话唠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简直是我看过小老头最正能量的片子,如果是伍迪老师自己演就更好了,虽然每一部伍老师没有出镜的自己的影片都总有一个人说话完全是伍老师上身。
天才大学教授Boris在愤世嫉俗的日常中妙语连珠 从少女Melody撞见他开始了一段有趣经历 独白话痨之中见真谛。不论你能获得和给予怎样的爱和幸福,在每一个短暂的恩典瞬间,爱情,怎样都行。即使是纽约市里最能看透世间全貌的人,生活会怎样发生也不是能控制的,一切随运 理解它才适应它
屌丝看不了woody allen爷···
“人类现状”打破第四面墙的表演型敏感知识分子- 我曾不理解伍迪艾伦为何放弃智力容貌家境完美的爱人,去寻找来自小城文化有限,但青春活力的姑娘,是的 曾。“那群傻逼真的觉得爱情是解决一切的答案”当那个姑娘模仿他的时候,他开始爱她了,于是他们结婚了,也许她并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但她惯着我但岳母会粉碎这一切,她会为了继续过好日子而使女儿改嫁,即使她从性保守变为性开放也不会改变她对你这个女婿的厌恶,当然她女儿和男演员在她的撮合下成功出轨了粉碎有神论与恋爱脑,没有人会等你的,即使她曾经爱你“因为你 我成熟了许多 你不能永远依赖我”当一个女人被你拥有 则你对她就失去了欲望人们回到他们的新的轨道 伍迪艾伦继续用他的哲学去改变下一任爱人缺乏新意的伍迪艾伦式行文
Typical WA.在小老头的世界里,每个主人公都是碎碎念的小老头。
段子有点过时 意淫萝莉扑倒爷爷有点无脑
哇顶男猪您这头秃得也太沙僧了吧看得我心里那个咯得慌啊伍老头看来您的话只能您自己说啊这部剧没了你慢吞吞的you know整个就降级成只顾着点题硬是没法儿升华的情景喜剧了
一个唠叨的愤青老头的一直唠唠叨叨,告诉你,原来,这世界,怎样都行。
【不较劲,别折腾,要服软;少干傻事,多吹牛逼.】以上是无敌艾伦通过本片要传达的指示.信不信吧,反正怎样都行.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充满酸臭意淫的贫民窟版《窈窕淑女》,足以入选伍迪艾伦职业生涯烂作top5,和《纽约的一个雨天》难分伯仲/我初中坚持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因为人性本恶,于是我拒绝学政治,我看到历史与书籍充满谎言与欺骗。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拒绝吃药?原因是不想被化学物质操控情绪?伍迪艾伦的电影于我而言就像一面镜子。/伍迪艾伦电影依然很男凝,很好莱坞式权威,并且丝毫看不到有意识的修正,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如既往地扁平,始终是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很多人批评伍迪艾伦自大,批评得对,他确实自大。/跨年时刻响起《友谊地久天长》的那种空虚感和《咖啡公社》如出一辙;人生如戏,GOD is watching?荧幕内外的观看与被观看关系或许暗示外星人与高纬度生物的存在,超自然元素也是伍迪艾伦的老配方了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伍迪艾伦是话痨吗?本来想找个片子放松一下的,结果没把我累死。
ten woody allen will be enough to make the whole world upside down.
如果是伍迪艾伦主演的话,就是四星。
我突然明白伍迪艾伦想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折腾,愤世嫉俗,你都拿生活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听凭命运安排,毕竟,怎么都行。
伍迪艾伦把老年的自己,迷恋萝莉的自己再次写进了电影
突破第四面墙的电影,被一个小妞爱上又出轨,妈妈找来结果她3p了【还以为有母子盖饭】,爸爸找来又出柜了,自杀没成又恋爱了,话痨片,如果伍迪艾伦亲自来演我多给他一星。
原来英语世界词汇这么多的……
手贱,找抽。
看了五分钟就弃了,完全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