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
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
"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
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
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
(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
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虽说战争的过错不能简单的强加在片中那些普通的日本家庭上,我却觉得即使只是作为国家这个战争机器的小小零件,他们并不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般无辜。
看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内容跟战争有关,看的时候莫名生气无法产生同情心,心里只想到同时期的真正无辜的中国人民又是如何水深火热,不支持原子弹,可又何尝不是罪有应得,某种程度上多亏了原子弹战争才得以结束。
PS : 我是在法国电影院买票看的正版,看了以后后悔看过,心里一股不爽,不吐不快
很遗憾在评论区看到那么多伤春悲秋的感慨和认同,这大概就是日本在动漫产业兴盛后最直接明显的文化输出了。
如果我们的国民看到这样的片子都那么感伤时,那日本国民在看过这种披着温情外衣的毫无反思的片子时是不是也会借由女主悲惨的一生感叹一句“为什么没有胜利呢?
” 这话让我感到震惊,难道他们思考的不该是为什么要做发动战争的魔鬼吗?
作为战争挑起国,他们在发动侵略时就应该做好不可避免的选择承受相应的痛苦的觉悟了,而且这所谓的痛苦原比被他们所侵略的国家要小的多。
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日本这样完善成熟的动漫工业,所以这部片子里的故事就会比我们珍藏在书架里的史料更能广泛切深入人心的打动其受众。
这就是日本最明确的文化输出,基于用一种投机的角度来淡化真正的历史消磨日本民众以及每一个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的民众。
日本百姓在战争后期的所有颠沛流离和疾苦难值得同情,但我们以及日本的百姓难道只看得到他们的苦难吗?
用柔弱切看似淳朴的日本女性形象去遮掩这一场战争最关键的症结不可谓不高明,但在整个观影途中我的心情都是很压抑的,我在想彼时我的家乡,在那个故乡还是日统区的年代,必然也有着那样淳朴的女性和人家。
但两种疾苦不同的是,我们的祖辈是在日本刺刀和军犬的獠牙下过着可能远不如片中女主的生活。
所以,我们该为这片子伤春悲秋报以怜悯吗?
或许应该,但我更痛恨。
为什么不告诉所有人,这疾苦源于谁,自何处?
是平白无故就降落到人们头上的吗?
凭什么导演你只会讲述这疾苦,而不问这苦的源头。
我们要承认,正是在这种别有用心的故事里,我们开始同情起来苦难,却又淡化了深处的苦难。
也许统治者和下层人民不该混为一谈,但这仍不是这些别有用心的文化制造者可以用下层人民来包裹和掩饰历史的工具,也不能是用人们原有的善意和怜悯去淡化历史的染料。
女主在日本战败脱口而出的那段话以及表现不正是导演想告诉日本民众的吗?
为什么我们没有赢,为什么不战死到最后一个人?
把这种扭曲的所谓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再一次又一次的植入到日本民众乃至许多被输出者的意识里这就是一种对历史的侮辱和反驳,制造新的“神风”日本,宁可剖腹也不认错,对不起,我厌恶且鄙视。
我的家乡盛产煤炭,离我家不足三百米的地方有一处红色文化纪念馆————万人坑纪念馆。
是为了纪念当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煤炭而大肆征用矿工时使用惨无人道的坑埋老弱病残矿工的纪念馆,遇难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0以上,我觉得他们比起“保受疾苦”的日本民众更该是被拍成如此故事的主角,对于这部别有用心的片子我要说“不!
”也感谢幸无发生女主所痛心疾首的胜利,她的失败让我能够活着,在此发表言论!
(下图中为我一友人,蓝色玻璃里是其中一处坑葬,内有白骨千余。
)图片并无引战与转移话题之意,仅是最近前去悼念偶拍,怀感而发。
转自毒药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号称是一部反战电影,但全片却对日本发动战争这件事情只字未提。
一个不懂历史的人,看完这片会以为日本纯洁得像白莲花,完全就是战争的受害者。
导演片渊须直把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成了国家机器的忠实拥趸,为国奉献成为了这些人的精神信念,其中以浦野铃为代表。
善良朴素的日本人民天真无邪,积极勇敢,面对政府关于战争的安排就一句话:无条件支持!
从来没有表现出一点质疑和反对。
浦野铃自幼喜欢画画,但她的画作基本上只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山水田园风景,一种就是军事船舰。
在广岛长崎被美国投掷原子弹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号召全民奋战,陆军大将阿南惟几甚至叫嚣“一亿国民总玉碎”,即使亡国灭种,也要誓死对抗。
浦野铃就像精神分裂一样,同此前的隐忍、温柔的那个小姑娘完全判若两人,她甚至说出了能让全中国人愤慨的一句话。
导演,难道你不知道你们国家的暴力令多少人成为亡魂吗?
为什么总是一副被害者心态?
原来,对于浦野铃来说,日本的荣光和胜利就是坚持活着的意义。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的角落》表露出的所谓反战完全没有必要的忏悔和认罪,走的还是“我们为什么会输”的老一套。
该片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15亿6700万日元票房,证明日本社会中一些人对二战仍然缺乏深刻的自省和反思,甚至根本不认为日本有错。
导演片渊须直虽然是宫崎骏的爱徒,但在艺术和人性的追求上却远不如宫崎骏纯粹。
2015年7月13日,宫崎骏在记者会上敦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其战后70周年谈话中承认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对由此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进行痛彻反省。
宫崎骏表示,日本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绝对不允许被遗忘和否认,任何国家都不能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发动侵略战争,这是每个国家都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宫崎骏作品《起风了》展示了残酷战争下小人物无奈的命运变迁。
同样以二战为背景,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极力批判了战争美好生活的摧残,充满人性关怀,而《在这世界的角落》对战争的危害轻描淡写,着重于表现日本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由分说的民族凝聚力。
仿佛就差切腹祭国,喊出那句“大日本帝国万岁”了。
日本知名编剧、导演,《映画艺术》发行人荒井晴彦批评该片:还是那套“战争=被害电影”,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平民在战争中就没有责任吗?
明明有在战争中失去手的田中裕子直言天皇的战争责任的电影,有描写战时下日常的写实电影,还有描写(日本的)加害责任的电影,人们都已经忘记了吗?
现在的观众是最差劲的。
毒药君不禁要问,导演,你到底想传递给日本民众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不能宣扬仇恨,但这不代表就可以纵容有些人枉顾历史。
曾经的暴行虽然不是当下日本人犯下的,但前人的罪过必须也只能是由后人来承担,而承认错误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件事。
只有这样才是无愧于本民族的,只有这样才是对本民族负责的。
列宁说,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
观今天日本之乱象,让人焦心。
希望日本朋友不要被民族主义蒙蔽了双眼,和平来之不易。
毒药君坚信,文艺作品从来不是因为它的技法高超才得以伟大,真诚是碾压一切技术的大招。
天空再蓝,画面再精美,若人心是黑的,就毫无光明。
发生在1938年4月29日下午的武汉空战中,陈难的哥哥、中国空军飞行员陈怀民驾驶着飞机一架伊-16战斗机倒扣转向180度后,撞向美惠子的丈夫、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驾驶的飞机,两架飞机在空中爆炸后坠落。
事后,在清理敌机残骸时,人们从日军高桥宪一飞行员尸体的血衣口袋里,发现一张高桥宪一年轻秀美妻子的相片和她写给丈夫的一封信……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天长节”,日军妄图以空中大捷作为献给“天长节”的礼物,于是出动27架96式舰载战斗机、18架96式陆攻战机空袭武汉。
陈怀民作为副大队长董明德的僚机升空作战,在空中连续击落击伤敌机,但也招致5架日军飞机的围攻。
他的飞机油箱中弹起火,操纵失灵,胸部也中弹出血。
生死关头,陈怀民放弃跳伞求生,将飞机倒扣转向180度后撞向后方扑来的一架日军飞机。
“轰”地一声巨响,两机相撞,空中顿时弥漫着大片的黑烟和火焰。
陈怀民被弹出座舱,随即落入长江后坠入江底。
武汉上空惨烈的鏖战时,武汉民众也冒死走上街头,甚至爬到楼顶、树上观战。
观战的人群中也有陈怀民的家人。
当陈怀民以身做弹撞毁敌机时,父母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在前一天,陈怀民探家临走时,还留给母亲一块银元,“妈,这几天日军常来武汉,部队24小时处于临战状态,我随时都有可能升空作战。
这块银元给你,你喜欢吃什么,就自己上街去买。
”陈怀民走后,母亲买了几个大柑橘,还对家人说:“这是留给怀民吃的,不准任何人动。
”可是这几个大柑橘,儿子再也吃不到了。
一个月后,陈怀民的遗体在长江阳逻段被渔民发现,其手腕上的空军手表背后,刻的正是“陈怀民”的名字。
陈怀民的牺牲,给家人和爱人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他的母亲哭瞎了眼睛;他的妹妹陈天乐把名字改为陈难,陈怀民的恋人在赶到武汉后因哀恸过度投江殉情。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陈怀民牺牲的武汉市汉口有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怀民路”,在他的出生地镇江有个“怀民村”。
被陈怀民撞毁的那架日军飞机,坠落在长江天星洲边上。
在清理敌机残骸时,人们从驾驶员尸体血衣口袋中,发现了一张年轻秀美的女子相片和她写给丈夫的信。
原来,死去的日军飞行员是佐世保第十二航空队著名的“红武士”二等航空兵高桥宪一,就在他起飞前,他将妻子美惠子寄来的信和照片揣在了怀里。
而刚收到信,他就在空袭武汉的空战中身亡了。
不久,这封信和这张照片,摆到了陈难的面前。
宪一君: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员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
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
有时一想到已经有许多人无辜牺牲,不再回到这不个世界上来,而你还健在的事,固能自己安慰自己,不过过了三四天,依然心灰意冷了!
家里人无限挂念你,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
光是死并不是荣誉的事,我是祈求着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职责!
看护孩子的保姆,她每天替孩子洗过澡以后,就很关心的把他们放进温暖的被窝里去,孩子总是睡得很熟的。
这两个孩子,每天是在大笑中过日子…美惠子 四月十九日陈难本来是极为仇视高桥宪一,甚至也憎恨高桥的妻子美惠子。
但是当她看到美惠子给丈夫的充满哀怨、恐惧和思念的信后,善良的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毕竟,高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失去丈夫的美惠子同样是悲惨的。
1938年5月31日,陈难忍着悲痛,给美惠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
陈难的老师程运看了这封信,拿去请文学家郁达夫修改。
郁达夫只改动了几个错别字。
他说:“心灵之作,不必修改,还是保持那份少女的纯真吧!”《大公报》女记者子冈看了这封信,建议公开发表。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原信介绍空战情况从略)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因此我不能不告诉你这个真实!
我的母亲,她只有伤感地凝望着漫不经心的江水和惨谈的月色,让惨痛的回忆敲打着她年老将断的心弦。
然而青春多情的你,片片樱花也会引动相思。
你也许能够从悲惨的遭遇中,想到人类的命运吧?!
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这不是发泄他对高桥君的私仇。
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他虽久已抱了为国牺牲、为正义奋斗的决心,而这事变的迅速到临,却给予我的刺激太大了。
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
想到你的整天在笑中生活着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
我决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
我深深了解你们被那疯狂的军阀压迫的痛苦。
既然这样,你应该以爱护全人类、救自己救人类的热忱,来防止自己国内军阀的跋扈。
我们要使这两个国家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从侵略战争的悲惨命运里解放出来。
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这意义和贵国不同。
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将参加到更猛烈、更强化的斗争中去,即使粉身碎骨,也绝没有一个人会屈服!
末了,我告诉你,我家里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儿女一般,不带一点怨恨。
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我们有理由为着这个信念而努力。
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陈难书于1938年5月31日这封信刊登在当时的《武汉日报》上,并译成多国文字向全世界传播,产生巨大的轰动。
香港《读者文摘》还将这封信和美惠子给高桥宪一的信同载于一期刊物上刊登出来。
这封用血泪和正义写就的信,竟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的舆论,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已经恢复了正常邦交,可是,美惠子还健在吗?
半个世纪以来她生活得怎么样?1987年4月29日,陈怀民牺牲的第49年纪念日,陈难在长沙给美惠子写了第二封信。
她在信中说:“每年的4月29日都在思念您,关心您,以深沉的心情悼念着死者,牵挂着幸存的人……”信中依然热切希望美惠子能来中国,携手去当年空战的天星洲边,安慰昔日两机相撞而同归于尽的两个灵魂,好让他们永远安息。
陈难提笔写下这封信,盼望有一天能通过中日人士的交往,打听到美惠子的下落,寄封信去问候她,以了几十年的心愿。
可是她始终无法联系到美惠子。
1990年8月,陈难通过《湖南日报》社一位曾经访问日本的记者,给东京的翻译大原由利子写了一封信,请她帮助寻找美惠子。
大原由利子非常热情,她又请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记者清水胜彦帮忙查找高桥宪一的原籍,并委托自己的堂兄按照地址去寻访。
几十年过去了,高桥的家已成为田地。
几番辗转,多方寻找,1990年10月,美惠子终于找到了。
高桥宪一战死前,刚和美惠子新婚不久,两人没有生育。
她在给高桥的信上提到的两个孩子,是高桥的幼弟。
高桥战死后,美惠子改嫁,并育有一子。
当71岁的美惠子得知远在中国的陈难为她所做的一切后,老人泣不成声,恳请来人转达她对陈难的感激之情。
完成心愿的陈难激动不已,11月1日,她提笔给美惠子写出第三封信:“……尽管我们俩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
单纯就电影来说,美术还是不错的,流弹在空中爆炸💥的形象画法、小玲和小侄女被哑弹炸倒的时候黑色背景加白色线条的画法也不错。
1小时33分那里,玲对失去右手的感触以及后来对战败的愤慨太真实-大和民族不是会自我反思的民族,即使是平民对于侵略也默认正当甚至愤慨败了为什么不继续,战败了,“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吗”-好搞笑,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是施暴者。
日本人只会看到自己失去的并自我沉醉。
第一次对一个人物的眼泪丝毫不想共情。
这部电影纯粹从日本平民(被欺骗的大多数)的角度来讲述抗日战争,很写实的日本人性。
也是从这样丝毫没有对战争反思的电影中,我知道在日本能拍出对抗日战争反思的电影是多么的宝贵。
和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是没法比较的。
小玲:“这个时候如果有双手的话,就可以轻轻地握住他颤抖的手了。
”对对对,只有左手只能紧紧抱住自己,左手单手握你丈夫的手太重了,他受不起。
吃了美军的饭好吃,自己家的饭完全没有味道了,这是讽刺吧?
结果下一幕“后来给美军指了路,得到了一块巧克力”,居然突然有点理解日本人,强者思维,变弱就自我美化受虐?
有一说一,学习能力确实强,消化失败自我修复的转变思维也很强,就是很变态,不人性。
怎么感觉他们对战败的认知是模糊错误的?
他们不会觉得投原子弹的是苏联吧???????
战败之后小玲问为什么,旁边的人回答“广岛和长崎被投放了新型炸弹,苏联参战了,怎么赢得了”,e m m m m m m,然后给美国指路得到了一块巧克力,而且还是沾沾自喜的语气。。。。。。
“去年晴美的衣服会不会小呢”,逝去的人失去了,活着的人拼拼凑凑互相依靠着活下去。
最后这是知道和平可贵了?
最后战争中的小孩脱下战火中褴褛的衣衫,穿上了晴美留下的只有下摆打着补丁的衣服。
他们也是在记着历史前行,只是这历史记岔了。
这部影片,让我最心痛的人是哲。
如果没有战争,哲是不是就不会敌视着海洋,就不会在海里没来得及见丝丝最后一面就离开了呢?
没有战争,丝丝会和哲在一起的吧?
每次想起哲,我都会莫名的心痛。
不过呢,哲也很欣慰吧,他最牵挂的人,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在这世界的角落普普通通的活着。
铃,那个常笑着可爱的女子,一定是周作一生的牵挂。
在战争、慌乱的年代,在妓院里生活着,还能那么有勇气的去微笑,不得不震撼啊。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贫穷,那么,铃会不会是周作的妻子呢?
可现实是“看着那个人还是笑着的,我就放心了”,周作对铃的牵挂,哲对丝丝的牵挂,都让我觉得揪心,我会时常和自说己这不仅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丝丝是周作的,周作是丝丝的。
丝丝,这个走到哪里都会迷路,特长只有画画和干活的女子,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的多么地普通啊,不过,普通又是多么地美好的啊,正如哲说的,“看着你还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我就放心了”。
对于哲,他爱你,他知道给不了你幸福,所以每次只是哈哈大笑,在离别前的最后一晚才忍不住拥抱你。
很幸运地,在战争的年代里,她遇到了周作,慢慢爱上彼此的周作。
战争输了,“我们输了,一开始就注定的,不是吗?
”,可是,失去了好多好多,不过,丝丝一定会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对于教育意义来说,这是部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片子吧,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痛已在影片中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太沉重的代价。
影片最后,还给人带来了力量,“我会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这是说明要有颗坚强的心,在支离破碎之后,努力微笑的重建家园。
死亡对于日本人来说总会变成生的力量,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1 / 2 不过,终究到底,这部影片还是日本人拍的,并且还是战争片,战争片宣传自己国家抵御外来侵略的勇气环节还是不可缺少的。
这部电影的尾声,当收音机里一大段敏感内容放完。
丝丝说,怎么可以投降,怎么就屈服了,我还有一只手,还有两只脚,还有身体,怎么就屈服了这些有先进武器的国家。
这里侧面反映了日本大和民族应具有不屈不饶的精神,向日本民众不屈不饶精神的重要性和是不可缺少的。
这和热爱和平是不冲突的。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看了也不会愤怒,战争,无论对始作俑者的民众还是受害国的民众,那都是一种伤害,都是支离与破碎。
在慌乱的年代里,还有着那么感人,那么有力量的爱情,看了之后,除了隐隐约约的心痛,也更相信普普通通的美好了。
我经常在看治愈系的日本动漫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一样的,很治愈。
“你恨日本人吗?
”“我恨当时中国的腐朽与落后”。
当战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画面并没有因此而美好,不幸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虽然说战争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毁灭,但对电影的意义有些模糊了,到底是想要反战还是对战争没能胜利的不甘心?
所以,当我们认定它是一部好电影时,是暂时抛开了情感和政治因素的…… 宁静美好的画风拍战争题材,很悲痛的内容,女主很呆萌,能年玲奈的配音刚开始很出戏,听着听着也就不违和了,毕竟也是呆萌属性以二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前的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少女到少妇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民众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处境,女主角的心态充满了正能量,她告诉我们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坚强的活下去,但是从始至终都看不到对战争本质的反思,我只想说你们的日子很不错,因为在这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我知道这部电影是从电视上。
8月是二战结束的月份,差不多整个月打开电视都总能看到各种纪念二战的节目。
有个下午NHK播出了这部电影。
说起来日本电视台这些纪念二战的节目还真是五花八门,有广岛的核爆纪念演讲、有军国主义宣传片的趣味知识竞答、有吴市住民采访等等,并不都是严肃的、义正言辞的、催人泪下的。
等等,并不都严肃?
趣味知识竞答?
这是什么态度啊!
这是该有的对战争反思的态度吗!
反思战争难道不应该是痛心疾首的吗?
致命的问题来了:谁规定的?
谁规定一定要以某种形式、某种语言、写某种风格的作品才是“正确的”反战?
有“正确的”反战吗?
这个“谁”有什么权利去规定?
谁赋予它这种权利?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细节,影片开始于1935年,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二年结束是日本的近代。
近代是衔接封建统治时期与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也是兼具了前后两个时代的特征,非常独特,且一晃而过。
电影对这个时期的市民生活细节记录之详尽,让我叹为观止!
森永的奶糖(现在也能买到)、电车站的检票闸口、如何晒海苔、蚊香猪、店门口清扫洒水、运砂船、石垣、木造建筑、传统的厨房、吊着晒干的柿饼……问一个容易激怒某些人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要制作一部动画片,能复原出如此真实详尽的1935年的中国的样子吗?
一般人认为有必要将细节还原得如此丰满细致吗?
历史是什么?
是主义?
伟人的痕迹?
重大的战争?
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吃穿住行、喜怒哀乐?
我倒没说要这个不要那个,但某些人的心中只有这个没有那个,尽管他自己就是那个。
什么叫反战?
这样去记录历史、记录生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不舍得看到平静的生活被摧毁,就是反战。
惋惜、伤痛、不舍,这是人类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这叫正常。
以正面而不是讽刺的方式跟你说战争激动人心、光荣豪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甚至痛快、好玩、过瘾,那不叫反战,那叫好战。
战争中不管哪一方,都是受害者,都会经历痛苦、撕裂、破碎,告诉你这个,才叫反战。
告诉你别人都是坏人,坏人都该死,告诉你你才是唯一的好人、受害者,你就应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痛快饮酒庆祝,那叫反人类!
大家都知道实际的战争比电影里演的残酷无数倍,如何去面对如此残酷的历史,影片当然是费尽心思找好了角度的。
它选择在离广岛不远的吴市的郊区,既经历了轰炸和核爆,又没有身处最中心。
角度是一个还未完全成长为成年人的年轻女孩,家中有人涉及战争(丈夫是海军的下级文员、公公是军工厂工人),几乎无重要关系人直接死在战场上(哥哥是,但是剧中的哥哥性格粗暴,且和女主关系不睦),只有大姑子的小女儿是直接被炸弹炸死。
相比起真实战争的残酷,女主经历的一切都不算最糟糕的,虽然她被炸断会画画的右手、父母都死于核爆、姐姐也因为核辐射命不久矣。
可见电影的主创团队废了不少心思在视角上,既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又想避免过多残忍的细节(其实残忍的细节也不少,只是没有出现在中心人物、重点情节上)。
女主嫁过去的这一事情,表现得非常真实,是整个时代日本庶民状态的写照。
出嫁这天女主穿得漂漂亮的,跟着娘家人一起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又步行爬山,最后到达婆家。
重点是,女主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是懵懵懂懂的,她并不认识自己要嫁的人(虽然小时候在人贩子的背篓里见过一次、提亲时指路见过一次,但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认识,因为并无认知),她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
与其说是她选择了嫁人,不如说是她也并没有别的什么选择。
嫁过去之后,按照最挑剔的大姑子的话形容,也是非常的顺从,每天勤勤恳恳的做事,任劳任怨,孝敬公婆,连城里都没怎么去过,消费都只是排队购买必须生活物资。
这就是当时日本平民的生活写照。
他们从小背诵《教育敕语》,要做天皇的忠诚子民,相信政府宣传的一切,相信政府能给他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相信国家走这条路就会变强大。
他们没有消费,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生产、奉献自己的一切(孩子送上战场、房子被拆),他们顺从地接受这一切,他们孝敬天皇。
这是他们的选择,还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你觉得他们可笑、渺小,你不觉得自己也可笑、渺小?
你要当时的普通市民的觉悟跟今天的文明国家里受过正常教育的人一样,可能吗?
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不是也有许多人连近代启蒙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吗?
比如你!
1945年8月15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听天皇的“玉音放送”。
天皇宣布战败,平时恭顺的女主愤然地站起来,说了许多“不正确”的话。
她的大意是:不是说好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吗!
我们这还有五个人呢,怎么就投降了呢!
我们就甘心被暴力屈服了吗?
这些话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替军国主义叫魂,是不甘心战败,是整部电影被认定为“反战败”的铁证。
这些人是读了满脑子秽史、智商受害,比当年的日本人中毒更深的人。
女主人生第一次反驳、控诉,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上当受骗!
是战败才让这个骗局被暴露出来!
让谎言破灭!
战败是结果,结果暴露真相。
那种眼泪,是被欺骗的气愤:不是你们说制定这样的国策是最明智的吗?
不是你们说走这条路可以变成列强吗?
不是你们说我们听从、贡献一切,就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
不是你们说不屈服要玉碎吗?
什么都是你们说的,最后的下场却是国家被你们拖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女主20岁左右,还是个孩子,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不是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公民,她无法说出更高大上、更加符合今天人三观的话,她只能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一切都没有了,她哭喊、控诉、悲愤、不服。
那些指责女主的人,你们还不如她呢,你们生活的时代比她晚了大半个世纪,你们知道自己上当了吗?
你们会气愤、控诉吗?
你们还志得意满呢!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战败不知道上当受骗。
反战还是反战败?
笑话!
人家是反战,你们才是反战败!
你们就是被人打了、又没机会打赢,现在还不服气。
你们一个个目露凶光,跟狼一样,巴不得再整出点事情来干一仗,以雪前耻。
什么样的人才是反战的人?
你不能听他怎么说,你要观察他的状态。
如果他温和、平静,向往美好的生活,不愿意失去平凡的生活,他才有可能是反战的人。
反之,他出门就跟人吵架、排队就加塞、开车就抢道,他整天看这个也是敌人看那个也是敌人、跟这个干跟那个干、他把战争的语言与思维运用到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情中,他认为地球人再死三分之一没问题、北纬三十度以下都被核爆也没关系,他认为人不是目的、是手段,他动不动就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他喜欢有困难要干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干……这样打了狼血的人才是真正反战败的人。
文艺创作如果规定了只能用一种语言,那么这种状态,我认为是五行就缺一个战败。
不战败他是不会醒悟的,不战败他是接触不到真相和真理的。
那么,就让他战败吧!
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越是不战败,越是危害巨大!
片中女主深知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乐天的她几乎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特点。
哎呀我连夫家的门牌号都不知道呢~可丈夫偏对自己那样好,战争在哪呢?
此时中国各种烧杀抢掠,各种人伦惨剧,她自然是丁点不知。
她盘算着如何经营巧妇之炊,真是全世界最呆萌但任劳任怨的勤奋劳动妇女呢~这也是导演心中理想的女性吧(他妈)菜少了,没事。
没糖了,没事。
画军舰被宪兵抓,没事。
公公出门许久不归,没事。
老公要参军,没事。
战争在哪呢?
此时韩国被迫的未成年的慰安妇,怀着不知谁的孩子,赤裸着上身和脚,一个日本兵正在给无奈的她们拍照。
这些女主当然不知道,她的初恋来了,住到她家,两人那么近,哎呀,我还是爱我的老公。
半夜里初恋自己走了。
好美好,好干净的初恋,和丈夫感情更好了呢~都能互怼了。
战争在哪呢?
此时一个个没有装有回头燃料的飞机载着活人撞向珍珠港,一个又一个活活的人,坚信在火焰中能看见妈妈的脸!
美国人也开始画消灭日本鬼子的宣传画了。
无数日本侨民被关进集中营。
可这一切女主一点不知道,战争在哪呢?
一次次空袭搞得她好困,每次都没事。
这次亲眼看见一个大屋子炸平了呢,请问能借点水吗。
小侄女要看军舰,唉看到大兵啦,加油啊大兵哥哥!
哎呦哎~~炸飞啦战争在这呢,化成灰的侄女,和自己的右手。
再也无法绘画,再也无法面对小姑子。
从此失了魂,突然变战士了,勇扑小火,勇救白鹭,面对天皇的投降广播,这个在市中心都会迷路的妇女,这个找不着北的妇女,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妇女,却无比高觉悟地说出:为什么不继续战斗!
我还有手有脚,还有几个家人,都炸死没关系!
为什么投降啊!
我老公都放假来陪我了,再少的米饭我也能整成大粒的,什么困难我都克服了,为啥日本不能继续战斗!
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蠢妇!
日本兵在亚洲拉长线的烧杀抢掠!
与美国对打,美国一个烟雾弹,从山洞里熏出的所谓日本兵,都TM是十几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了俘虏,瑟瑟发抖的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这纪录片女主没看过,日本为了打仗把日本人都快打没了!
你还口轻轻说继续战斗,你老公还能留在你身边就说明这是个动画片。
地毯式的轰炸和两颗原子弹都轰不清醒你的脑子。
这破片儿!
无法因为你亲几个嘴就感动!
日本人的劣根性在菊与刀里说的很明确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一直会让他们以一种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影视作品里。不见反思,只有逃避。屁股决定脑袋的一部片子,站队而论,去他妈的日本鬼子
只有毁灭才衬托平凡的可贵,虽然是已经看过千遍的题材,依然被抓住,那种一粒盐、一颗米都是珍宝的特殊年代,与苦难对抗需要的是平常心,以及“太好了”。
抱歉,在成為日飯日粉之前,我首先是個人。還保留作為人的最基本的理性與思考。這種只強調「果」,不反思「因」的所謂反戰片。我不能接受。
hk百老汇电影中心。画的不精致但足够可爱。电影本身不好看,总而言之是一团瞎搞。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一个普通女孩的战争生活,所以串珠可以理解,但混乱到无法理解。稀里哗啦的剧情毫无顺畅感。场景切换如同穿越,所以没有get到感动点。本来应该是重头戏的“生存”被导演用一次次短促的幽默打断。
评过度解读者:为赋新词强说愁,日本此类文化中的弱化二战手法已屡见不鲜,和萤火虫之墓一样垃圾日本动画,相比日本动画,更喜欢芥川,津岛,寺山修司等。
战争需要怎样被反思这个问题,立场(屁股)决定想法(大脑),很难避免。没有什么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办法。但对现世的人来说,只要能起到警示就是好的。导演叙事笔力清淡,细节处理很棒,禁得起咀嚼,好看 !
与这电影无仇无怨,但看到某公号的影评我真是呵呵了。很反感日本总借助文艺语言无限放大自己作为受害者的一面。而更恶心的是,偏偏我国的影评人操着满满的逼格告诉大家,哎呀大家要纯粹以电影的角度去看待一部影片啊。exm?你有什么立场?艺术是巧言令色的掩护,而你们是助纣为虐的凶手。一星不客气
每次看战争相关的电影都很难过 日本平民百姓的无知愚蠢和痛苦 很不喜欢女主角
把二战写成是自己的苦难 不尊重历史的电影是不及格的
当导演借主角的口说出:我们这么老实忍受悲惨就是为了胜利啊!输了我们就白白遭罪了啊!那假设最后战争胜利,女主一定会带着纯朴的微笑断手站在美丽的山坡上眺望。哎呀,真是太好了,虽然失去了很多,可是终于胜利了,开吃大米饭的日子来啦。而海的对岸是无数他国平民的尸骨,鲜血,冤魂真恶心!
理解不了玉音放送那段的朋友可能需要重修文学课,当然,你们想来根本就没修过。
熊年声音真是可爱好听。剧情不想多说,太敏感。
有一家人,男的喜欢出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婆孩子在后面给他摇旗呐喊。被他家祸害的人太多了,于是人家受害者联合起来把他家暴揍一顿。这家人赶紧躲在家里哭,说“我们是无辜的,我们是受害者”。受害者你妈。
像表达了些什么 又像是什么也没有表达
3.5
香江油麻地 百老匯電影中心看. 請誰誰在世界的電影院角落里找到我, 我, 好嗎..... 我叫死肥佬, 我還有 2只手......
卖惨你挺会啊!你他妈反思了吗?
日本不幸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挨过原子弹的国家 ,而且是两次。日本又幸运在,战后被美军独占,而不像朝鲜
一个侵略过其他国家的民族,拍了一部自己国家人民惨到不行的电影,把被侵略国的人民感动哭了。这件事儿还挺耐人寻味的。这事儿也只有日本人才能干得出来。 看到了和以往印象中不一样的坏
6.5/10。前面用日常的温馨衬托战争的残酷,很好。但后面做不到真正的直面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