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类的角度,毫无疑问我们会选择友好的凯撒。
突发奇想,如果换个角度,作为一只普通的猩猩呢?
首先,凯撒和寇巴都是智力超群的猩猩,凯撒遗传自其受过基因改造的母亲,而寇巴自身在实验室接受了基因改造,其他猩猩虽然也有些被凯撒释放的病毒改造过,但似乎还没有达到同一高度,这从还没得到开口说话的能力可以看出来。
而人类就更惨了,要么被携带聪明基因的病毒直接杀死,自身免疫系统能抵抗病毒的,又因此得不到聪明基因,所以智力无法得到提高(就象前传一中男主的父亲)。
所以智力这点上两猴还是具备可比性的。
他们的性格处事则分别得自于他们的生长环境,凯撒是在人类科学家父亲的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的五好猩猩,自律,热爱家庭,对手下信任和宽容,对人类虽然警惕但没有敌意;寇巴则相反,是长期在实验室受虐的残疾狡猾猩猩,对人类绝对不信任和仇恨。
所以,当某天和人类遭遇时,凯撒尽力履行着领袖职责,适当展示武力,划清势力范围,避免直接冲突,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合理帮助人类,发现人类携带武器时断然驱逐,在自己家人得到帮助时同样给与对方帮助,乍一看简直无懈可击。
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发生后面的寇巴背叛事件,人类城市顺利得到电力,和基地得到联系,他们会不报告说话的猩猩,而继续和平共处吗?
当然不会,人类一样会准备充分武装到牙齿地清理掉它们,因为无论会不会说话对方都只是低等动物,影片中的随便一个普通人类都把这点表现得相当清楚了。
然而寇比猥琐地潜入人类仓库,装疯卖傻偷盗武器,暗算己方领袖取得权利,牺牲了大批猩猩同伴的生命夺取城市,杀害囚禁人类甚至部分猩猩同伴,哪一条都不能说高尚。
可对整个猩猩群来说,他的快速行取得了绝对优势,袭击武器库解决了装备弱点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实际上如果寇巴能提前阻止人类修复水坝,巢穴的位置并没有通过无线电泄露出去,猩猩族群可能可以隐蔽生存更长时间,甚至从旧金山的人类基地学会更多技术发展壮大。
凯撒最后杀死寇巴时说它不再是猩猩,但真正的猩猩是什么,人类确实杀戮同类,但人类以外的生物真的不会弱肉强食伤害同类了吗?
当然不是,猴群的新王驱逐老王才是自然界常态,寇巴甚至不是在和平时期攫取权力,而是捎带着对种群安全的考虑,这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人类一旦发现进化的猩猩,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战争无可避免。
所以恐怕凯撒自己才既非猩猩也非人类,而是一个对和谐美好共存的想像,可惜无论猩猩还是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都还远没有达到他的道德境界,所以就影片自身情节看来凯撒的选择给猩猩群带来的恐怕终将是灾难。
作为一只猩猩,仰慕完凯撒高洁的理想之后,还是只能选择和寇巴一同战斗了。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成功的經典翻拍。
主角人猿Caesar就是Shakespeare筆下凱撒大帝,劇情中人猿背叛的故事情节也是改寫自凱撒大帝。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人猿Caesar是我迄今為止最喜歡的leader角色。
1,智慧和經驗。
Caesar的童年在人類环境下長大,受到过人類教育,學習過比自己更高級的物種的知識,和人類做過朋友也反抗過人類。
*所以,做leader,要知識,和經驗。
2,有原則,坚持原则。
Caesar在人猿之間設定的原則,apes not kill apes。
在koba第二次反抗他命令的时候,他击倒kaba但是没有杀他。
*所以做leader,坚持原则。
3,当原则失效,打破原则。
最后一幕,Caesar和Koba決鬥,Kaba謀殺同族後利用Caesar的apes not kill apes的原則求Caesar原諒,Caesar意識到自己的原則并不對所有人都有用,所以处决Koba。
*做leader,在原則實效時,要立即打破原則以拯救場面。
4,用人原則。
Caesar用人原則从電影裡看,基本是:能力強,價值觀相同,一起打過江山,可信任。
5,管理原則。
Caesar在電影裡話很少,只有与兒子和能力最強的Koba交流多。
兒子是接班人,需要培養; Koba是副手,需要安撫人心。
而在其它人猿前,Caesar的命令是絕對服從。
*做leader, 绝对权威可以带领团队齐心并迅速的反应面临的危机。
6,寬恕。
Koba兩次犯上,Caesar都當眾原諒,第三次犯上也當眾處決。
*做leader,賞罰分明,管理制度透明,眾人才能服從領導者的決策。
7. 树立团队中的自我犧牲意識。
Caesar在看到老將被Koba打傷時奮不顧身沖向Koba。
保護團隊,衝鋒在前的犧牲意識是樹立權威的精髓。
8. 树立利他主义价值观,表現在Caesar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在充份考量到全部人猿利益的前提下。
比如不因人类误杀同族成员而冒险发起和人类的战争。
*作為leader,要儘量避免自私基因的作用力,并且不能感情用事。
人猿Caesar,我認為最完美的螢幕leader形象。
不知第三部要怎样把核大战以及最后残余的拜核弹教演绎出来。
剧情进展得很顺畅并符合逻辑,而人物也并没有过于中二。
不过从开始就注定,人类和猿类必有一战,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
不过,我们假设历史在第二部的时间节点走向了“和平演变”的分支,那么数百年后世界一定是这样的:人类和猿可以结合并生子;人类不得以一个猿类的物种为理由拒绝雇佣它;不得以任何形式表达猿类不如人类的观点;一部电影中必须有猿类参演且必须是正面角色,如果是反派,则必须同时有至少两个猿类是正派;当提起猿类的时候禁止用“monkey”来称呼。
违反以上任何一点即被冠以“物种歧视”的帽子。
(影评,轻微剧透,慎读) 本片带来的震撼在走出影院后半个小时还没缓过来,这是一种挑动了神经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所引起的灵魂层面的思索而产生的综合反应。
紧绷的神经影响着对影片时长的感知,2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你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这部电影的气氛中抽离出来。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的故事发生在前作的15年之后,讲述致命病毒弥漫全球,遭此横祸的人类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而他们也威胁着凯撒统领的高度进化的猿族大军。
人类和猿类努力达成和平的局面,但这种关系脆弱而短暂,一场关于争夺地球绝对领导权的大战一触即发。
凯撒试图将“人性”引入猿族,但埋下了猿族坠入深渊的邪恶种子。
激烈的对决不只是你赢我输这么简单,大战之下纠结着人猿之间和族群内部的阴谋与背叛、迷局与误解。
“人性”在另一个族群身上被放大,而这个族群对人类的存亡造成威胁,作为一个人类,你会站在哪边?
人类最可怕的到底是敌人还是人性本身?
不禁要感叹怎样的作家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故事,他一定将心理、历史和政治都参悟透彻了。
这个故事是基于1963年彼埃尔·布勒的法语科幻小说《人猿星球》改编,这个故事于1968年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并连续拍摄了4部续集。
2011年再次对本故事进行改编和翻拍,诞生了《猩球崛起》系列。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是第2集,《猩球崛起3》计划2016年上映。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是“信任”。
一场病毒横祸将人类打入原始状态,没有能源、缺乏武装。
没有生存根基的人类凭什么去和猿类谈判?
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势不两立,有没有中间地带?
因为在原始世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会因为谁拿着枪而烟飞灰灭。
猿族首领凯撒具有的大帝风范征服了无数影迷,他的忠诚、智慧和胆识已超乎人类。
有女影迷表示已对这只人猿的魅力无法抵挡。
本片的音乐和音效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情绪的效果,本片正在热映,不知道明年的奥斯卡《猩球崛起》会席卷几个奖项。
历史学讨论历史是什么,文学讨论历史像什么,或者说,在历史里活过的人像什么。
所以文学生来有大胆假设的想象力优势,于是写出《桂河大桥》的那位作家,皮埃尔·布尔,在1963年抛出人类文学史上最大胆的一个假设:如果猿类(Ape)是智慧生物,人类是低等动物,这个世界会怎样?
紧接着,富兰克林·沙夫纳把它变成了影像现实,拍成同名电影《人猿星球》(1968年),此片大卖,于是从1970年起,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其他导演续完人猿五部曲《失陷猩球》、《逃离猩球》、《征服猩球》、《决战猩球》,这套片形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完整时空体系,囊括并拓展了原著小说的诸多元素。
在追求视听刺激的2001年,蒂姆·波顿又翻拍出一部同时参考电影及小说原作、却弱化哲理内涵的明星扎堆儿商业片,通译名为《决战猩球》,由未来老婆海伦娜扮演母猿女主角。
波顿不算成功,但总有很多影人像他一样无法忘怀这个史无前例的故事设定,就在人们认为这套五部曲重拍无益、放弃不舍的时候,2011年的《猿族崛起》告诉我们,利用最先进的动作捕捉特技,演员再不用穿着“猩猩服”扮演了,“活的”黑猩猩(Chimpanzee)、大猩猩(Gorilla)、猩猩(Orangutan)可以在荧幕上直接为猿族代言,这个故事也与时俱进到了21世纪,而在今年7月的《猩球黎明》中,“猩猩控”们将迎来imax 3D的“活”猩猩。
童年时代,我一直纠结动物有没有智力这个问题,科学家总说,动物没有智力,它们只有本能,论据之一是它们无法习得人类的语言。
这个难下定论的问题,却依托掌握语言就掌握智慧文明这种颇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观念,在“人猿星球”中照进现实。
所以波顿让人类保持说话本能这种设定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因为没有“退化”的痕迹。
人如何退化,猩猩如何掌权,我们来感受下当年人们等待五六年解密的心情:20世纪70年代初,数名宇航员志愿奔向太空,为首的泰勒对人类本性已然绝望,希望找到比人类更好的文明世界,着陆时已是地球时间3978年,队友们相继牺牲或被动物化,只剩泰勒向猩猩们苦苦证明自己是智慧生物,此间目睹大猩猩的好战(此地为军阀财阀代表),猩猩的固执(此地为学阀政客代表),黑猩猩的通达(此地为知识分子和平人士代表),他死里逃生来到猿族“禁区”,却不幸看到破败的自由女神像——原来他早已回到地球,此处设计也是影史最佳结局之一;另一宇航员追随泰勒脚步来到未来地球,并与泰勒同被智慧人类余部抓入“禁区”,已破起源之谜、不再纠结猿类是否从人类进化而来这种问题的大猩猩和猩猩们,全歼人类,对所有智慧生物都已绝望的泰勒,在死前按下按钮,引爆人类已当作神一般敬拜的原子弹,地球毁灭……;曾帮助过泰勒等人的科学家黑猩猩姬拉和科内利乌斯坐飞船反向穿越到两千年前的70年代,并透露出生死预言,令人类震惊——会有一场瘟疫杀死一切猫猫狗狗,人类将驯养猿类做宠物,直至发展出猿类奴隶制,最后有一只会说“No”的猿阿尔多,带领猿类反抗,攻占地球,最终在上述与人类的决战中毁灭地球,于是乎,黑猩猩夫妻生下的宝宝便成为美国政府全力捕杀的怀疑对象;被掉包的宝宝被马戏班主带大,他果然像人一般会说话会思考,也果然带领猿族迎来猩球黎明,他的名字叫凯撒,罗马王之名;而阿尔多也确实存在,他是凯撒身边意欲颠覆其统治的尚武大猩猩,而住在地下城市、被原子弹辐射变畸形的人类,则反攻猿类据点,凯撒在人类朋友的帮助下,看到父母的录影,得知自己肩负着人类猿类整个地球的命运,自卫打跑人类,平定阿尔多叛乱,坚持和平政策,他死后六百年间人猿相处风平浪静,可地球最终能否逃过劫数,也许只有“死者”才知道……不仅它们对进化论和人类社会体系的反讽很有趣,更有趣的是,没有泰勒之行,就不会有黑猩猩夫妇之行,不会有凯撒诞生、猿族崛起一事,这样的现在未来循环套设定,在科幻片里还有《堤》(1962年)和《十二猴子》(1995年)前后呼应。
在波顿版中,循环套变成了宇航员去外星,失联,穿越到未来,赶去救援他的大部队带到此星的一批猩猩们,迅速进化,崛起,最终占领星球,宇航员几经周折终于回到地球,却发现林肯像竟然成为黑猩猩——这结局反倒类似小说原著结局。
精彩的故事之外,人类的基本问题在本系列中挨个触及,如好战本性(不战即无聊),模仿的力量,科学开明与愚昧偏狭的争斗,追求真理的残酷命运,坚持美德的危险……“圣经”或人类历史书籍是如何写就的?
掌握现在就掌握历史,上帝造天地之初,人与猿也“可以是”分而治之的平等关系,大猩猩阿尔多也势必不会在“圣经”卷轴中说NO了。
人类或智慧生物的本性,似乎从未变过,他们愚妄,狭隘,好斗,当然也有善良,还有对爱情的渴望。
爱情?
没错,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清教徒美国人还不敢大胆照搬原著小说中姬拉与宇航员的精神恋爱——宇航员问“我可以吻你吗?
”“可以,但是你太丑了”,到了2001年,波顿将友情之吻升华到了跨物种爱情之吻,并暗示了小说中人类在肉体恋爱和精神恋爱两者间的挣扎,你是要美丽到举世无双的无脑雌性动物,还是要一头高智商高情商、能与你平等沟通的母猩猩?
充满哲学叩问的宏大叙事是不是太遥远?
深陷于这个故事,回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那些观众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你可能会感受到他们去电影院观看这套系列时的微妙心境。
反战嬉皮文化及女性主义运动,探索宇宙的人类雄心,冷战越战核战及切除脑白质的美国白色恐怖阴影,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及整个60年代的一系列美国黑人骚乱……当年的观众心有灵犀还是心有余悸?
没错,帮助凯撒攻占地球、后来成为他左右手的,正是一名黑人弟兄!
而姬拉,参考前文爱情关系解析,她不正是新女性代表吗?
小说本身的视角也是广阔而普遍的,比如作者对证券交易所的人类像动物这种讽刺,我们已能从《华尔街之狼》(2013年)中看到生猛演绎。
未来的“猩球”故事中是否会涉及生物学领域之外的猿类生活呢?
未来的“猩球”故事怎样以最当代的元素打动最当代的四海观众呢?
《猿族崛起》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延续了该系列的精神,尤其是底层智慧生物的斗争精神,但背景却设置在全新的21世纪,以至于它拍成了一部吴宇森式的现代科幻动作片。
由于世界共识,让人类最恐惧的灭绝武器,不再是原子弹,而是做药物、病毒等研究的那些科学实验室,无论猿族崛起之因,还是结尾暗示的人类感染病毒之果,依然在说人类是自己的掘墓人。
小说中人类好逸恶劳,胆小怕事,不爱思考,只知蜷在角落打通关游戏,这令人警醒的、悄然掘墓的“退化”前兆,是否会在续作里看到呢?
放弃原作系列对古罗马时代的怀旧情绪,以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凯撒为名的猩猩之王,会再次遇到背叛他的勃鲁托斯——阿尔多——吗,猩猩莫里斯会像原作里的智者维吉尔那样辅佐他吗,人类会与猿族和平共处吗?
这是我对《猩球黎明》的幻想和期待。
本文与此文在iweekly 7月中登载的内容略有不同。
祝贺凯撒北美票房大卖!
再理一遍《猩球》电影的时间线吧,旧版《人猿星球》从1968到1973年共五部,2011年的《猩球崛起》翻拍自其中第四部《猩球征服》,而今年这部《黎明之战》则翻拍自第五部《猩球之战》。
大致比较了一下,从原版继承的地方还真是不少:设定在前一集的12(15)年后,故事发生在一个荒芜衰败的末世,残存的人类与繁衍的猩猩两足鼎立,凯撒单方面制定了“人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友好互惠,但麾下大将军(名字改了)阴谋政变,抢劫人类军火库发动侵略;凯撒通过电影(DV)了解身世,并在遭到背叛后认识到“猩猩和人本质一样”;反派的结局也和原版一样,被凯撒以“猩猩不杀猩猩”的戒律审判,跌落而死。
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原版五部曲构成了一个时空环,在5和1之间的上千年处于一片空白,因此今年这部《黎明之战》后的续集,一定会填补从人猩之战到猩猩统治人类中间的漫长历史,这是原版五部曲没有涉足的领域。
新系列的新续集,将大有可为!
与2011年的《猩球崛起》一样,翻拍版也作了许多显著的改动。
原版的辐射变异人顺理成章换成了病毒的免疫幸存者,毕竟从B级片进化到主流商业片,妆容不必那么邪典恶趣味了。
原版是猩猩主动攻击人类,人类被迫还击杀死一头,引发双方导火索,但整体而言仍是人类更显攻击性。
新版的人类完全成了受害者,即使那两个歧视猿猴又炫耀武力的士兵,也在科巴侵入后没有开枪,并惨死于后者的诡计之下,挑起战争的责任几乎全在猩猩那边,而不是老版的“人猩各打五十大板”。
凯撒当然比较无辜,被小人所坑,连累整个族群,但作为领袖,识人(猩)不明,甚至在当众遭到反抗后仍不加管束和警惕,酿成惨重后果,也难辞其咎。
站在人类立场,我非常认同只有两三场戏、形象也不太正面的卡佛一角(常看美剧的朋友应该能认出这家伙,在各种剧里演配角)说的:我才不管什么科学狗屁,猩猩在我眼里就是一群残杀了无数亲人同胞的丑八怪(大意)。
想象一下,如果更多人就像那群嘘他的圣母一样,对人类中一小撮犯下的罪行抱着无尽的悔意,对互相理解、和平相处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当猩猩大军来袭时,只会更加一败涂地。
当然,卡佛这家伙私自带枪,危及任务,确属不智之举,但站在他的角度,没有经过深入接触前,跟这群力大无穷、沉默寡言、独断专横、暴力成性又脏兮兮的生物(还是在对方的地盘),有什么信任可谈,更何况它们中确实一直燃烧着侵略的星火。
其实把片中人和猩猩的对立心态,放在任何政治、宗教、经济上的敌对势力来演绎,都毫无违和,人类生来就被划分成各种阵营,尚且无法摆脱,征战不休,何况是面对一群浑身长毛的家伙呢。
我最钦佩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角色,他的每一场戏都让我深深同情并满怀敬意。
猩猩大军首次造访后,望着喧哗失控的人群,他也几乎乱了方寸,但他终于镇定下来,慷慨陈词,号召众人鼓起勇气,挑战命运,我能充分感受他此刻的心情,就像“猩猩只攀附最强韧的枝条”,他是幸存者们的精神支柱,不论内心有多绝望,也不能表现出一丝示弱。
作为人类中的“主战派”,他不是猩猩阵营中科巴那样的好战分子,秉持的目的是保护同胞的无私,而非个人霸权,搜集枪械以备不时之需,连哪怕一次挑衅都没有。
他拿着平板电脑翻看家人照片时,有轻微的笑场,但我完全笑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亲人更强的动力,驱使一个人去做他所做的一切。
这场戏补完了他的性格,他是个悲壮的英雄,死得有尊严,有价值。
相比之下,猩猩们再有智慧,也只是“动物”而已,一旦凯撒那样的智者缺席,随时会蜕变成粗鄙的群体无理性的野兽。
凯撒也在伤重之际也不得不承认,猩猩其实不比人类高尚,主创选择延续原版的点睛之悟,是非常明智的。
几名主角从猩猩大本营逃离时,气氛就像《侏罗纪公园》的科学家躲避嗜杀的恐龙,弥漫着毫无理性的恐惧;猩猩军队排山倒海兵临城下时,俨然是被物化的恐怖天灾,威胁人类生存的死神使者。
换了是我,在引爆炸弹时也不会有一秒钟的犹豫。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凯撒的智慧和诚意,但将猩猩视作一个整体时,人类没必要给它们什么机会(而且是在此前毫不知情、时间紧迫无从求证的情况下),更毫无必要拿同胞的生命冒险,哪怕风险再小。
致力于双方和解的马尔科姆的做法也并没错,但放在大局中,注定显得不合时宜,几番努力、多次受辱受冤换来的脆弱的和平,根本经不起阴谋诡计的动荡。
如果战争注定无法避免,不如做一个无畏的战士,而不是无奈的说客。
跟前集一样,凯撒仍是第一主角,但这部续集给了人类更多的发挥空间。
科幻电影总在不遗余力地强调人性的力量,人类的睿智和英勇一次次战胜了怪兽、超级电脑和外星人,那令我们欢欣鼓舞,充满虚妄的乐观情绪。
而《猩球崛起》系列却一再透露令人不快的事实:人性也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战无不胜,只需一群智力飞跃的猩猩,就足以使我们沦为骸骨和囚徒。
作为一个群体,人类可以超然于其他物种,但在单个的较量中,在与灵长目同类的近距离搏杀中,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却如此不堪一击。
影片向我们展现,食物链只是一座重心不稳的纸牌塔,文明分崩离析时,占据顶端的我们随时可能跌落谷底。
电影引导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虽难免叫人痛心疾首,却称得上功德无量。
作为地球的统治者,我们需要不时得到提醒,文明和荒芜之间,只隔着一场瘟疫的距离。
我们常把“人类终将毁灭自己”挂在嘴边,自以为居安思危,但这恰恰折射了我们的自大无知:我们的皮囊是如此脆弱,一旦失去了必要的庇护,几乎可以被这个星球上的任何生物摧毁。
《猩球崛起》系列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科幻电影并不是总在兜售迂腐老套的光明结局,终场凯撒那威严冷酷到仿佛能洞穿银幕的目光,足以让人遍体生寒。
(文/方聿南)
如果把猩猩建立的部落视为一个国家,把受到重创之后的人类视为另一个国家。
两者的互动恰好反映了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间互动的一种可能。
双方实力相当、规模类似,但均势并没有产生。
脆弱的互信使得双方无法结盟,而都倾向于以自身权力最大化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种族的存续。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范本啊。。。
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看到细节以及双方的决策、互动,还是挺有感触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悲剧。
一个是关于文明与冲突的悲剧,为什么那些在生存的边界线上的血腥故事,不会因为民族甚至物种的区别而改变,而文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只是镀了金的干戈。
另一个悲剧:凯撒的悲剧,或者说生活的悲剧。
电影第一部,凯撒是一无所有的君王,没有利益、没有党争、没有政治、没有权力,只是为了内心的自由,只是为了逃出樊笼,他孤注一掷。
正因为没有可以输掉的东西,所以他赢得了全部。
电影的第二部,我们看到的凯撒,却是一个拥有了一切的奴隶。
我们看到他的皇冠如何成为他的枷锁。
族群的利益、权力之争、敌人,内部和外部的、亲人,他所必须保护的、战友之间的分裂、他所选择扛起的全部责任。
所有这一切,终于把凯撒逼向了绝路,把他变成了他所反对和反抗的:他曾相信猿类不用像人类那样自相残杀,猿类可以从人类身上学到教训,但最终,他亲手杀死了政治上的敌人,因为那个战争狂的存在可能会把猿类进一步推向深渊。
他曾经热爱人类,相信“和平最后的机会”,但当冲突不可避免的升级和恶化,他已无退路,也只能扛起责任,用牙齿回答牙齿。
他所做的,不是他所选择的,而是他所无可选择的。
影片最令我动容的一幕,是凯撒在那间阁楼里,打开DV。
LCD上映射出他的童年。
他曾如此深信自己和人类没有差别,人类和猿猴不仅平等,更是如一。
他曾如此深爱着人类,把自己的心和爱毫无保留的交付。
他曾对这个世界抱有如此热忱的好奇和爱,一个简单的发音,一个陌生的单词,让他聚精会神。
然而,他所有的理想主张和赤子之心,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被现实所击溃。
这不仅是凯撒的故事,这其实也是你我的故事。
随后,马尔科姆走了上来:“我不想打扰你,但我们有必须要去做的事。
”是的,必须要去做的事,有很多。
凯撒说出的第一个词,是NO,那时他其实还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究竟想要什么,但他能肯定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是他所不想要的,是他要为了否定和改正而去战斗的。
当时,他不会知道,从他第一次说NO开始,说NO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难,直至不可能。
他逃出了人类为他所造的樊笼,但生命的樊笼,无人逃脱。
在电影猩球黎明的开头,猩猩家园的墙上,书写着三句格言:- Apes not kill apes.- Apes together strong.- Knowledge is strength.其中的第一句对推进故事发展至关重要。
很明显,前两句的语法是有问题的。
同样,在猩猩们说的英语中,也存在和上述格言一样的语法问题,主要体现在:- 缺少冠词- 省略系动词- 直接用not前置修饰动词,得到否定义近日被各种拉丁语习题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我马上意识到上面几点和拉丁语很像,都可以找到对应点。
首先是拉丁语中不存在冠词,也不存在关于definitiveness的名词变格。
其次,拉丁语特别追求语言上的俭省,在不影响句子成分的情况下,句子中的成分能省则省,毫不留情。
比如系动词be的省略,两句句子中连接词的省略,很常见,格言“Art is long,but life is short.”写成拉丁语为:Ars longa,vita brevis.Art long, life short.补上系动词和连接词的完整形式为:Ars est longa, sed vita est brevis.两者比较,高下立判。
再来一句生物学中常引用的“Every cell originates from another existing cell like it.”其中又省略了estOmnis cellula e cellula.Every cell from cell.两个cellula的重复比肩上面apes的重复,富有音韵的和谐感。
最后,non在拉丁语中放在动词前起否定作用,习惯上,副词放在所要修饰的动词之前。
用拉丁化的英语书写格言,恰如其分。
冷不丁从猩猩口中冒出的英文,气势惊人。
况且猩猩首领叫Caesar,说拉丁语是本职工作。
鉴于复兴拉丁语可能性不大,希望猩猩们加把力,赶快把人类灭掉,普及拉丁化英语。
最后进入游戏时间,把开篇的三句格言翻成拉丁文。
第三句有现成的拉丁文版,第二句勉强有一句意思相似的,只需要集中攻克第一句就行。
- Simiae simias non caedunt.Apes(subject) apes(object) not kill.- 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By concord/union things small grow.- Scientia potentia est.Knowledge power is.以上,如有错误,烦请指正。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与上部相比,这部着重描写猩猩间的勾心斗角,用黑暗来描写从猩猩和人性之间的善与恶。
猩猩虽然都是真人演绎,但加上特效渲染后的一举一动更是胜似简直神乎其神。
猩猩都会说人话了,我们可要学好语文啊。
配音,上译这次发挥不是很好,但翻译却意外的引人入胜。
总之,值得一看。
俗但有追求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电影里的猩猩换成印第安人,不仅剧情不需要改,连分镜头基本上都可以保留。所以这只是一部套着猩猩外衣的种族战争而已
人类就是猿族,猿族就是人类。
比起第一部来讲有点弱。猩球王朝的宫廷内斗,这套剧情在西式莎士比亚亦或是中国古典武侠剧里均已然熟络。人类纯打酱油,以及猩猩不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Ape not kill ape; -You are not ape.
造反了
拍得规规矩矩,太模式化,有隐喻,技术牛,但感觉比第一部略逊。
高科技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猿类统治了世界。猿类在脑筋上一旦不比人类差,人类必然会被统治,因为猿类在身体素质上比人类强太多。
suck
镜头感很严肃,让人看了很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不过细想这种类型的立意和主题表达其实再普通不过了,剧情稍显拖沓,人和猿猴之间的情感戏太薄弱,人类完全充当了猿猴的配角,一点存在感没有。
烂成这样不会再续了吧
种族之间,父子之间,情人之间,家族之间,兄弟之间,同类之间,权益之间,社会之间;阴谋,战争,心计,仇恨,回忆,图腾,信任,传承,贪婪,伪装。把从第一部延续下来的长镜头处理得美轮美奂,环视瞬间已见死生苍茫;情节转向横线发展,以猿族视角阐释历史洪涛,而善恶忠惩的间断处理颇有大将风度。
170 million dollars
两颗星给拍摄技术。关于剧情:美国人的科幻电影是走到尽头了吗?下一系列莫非是“豪猪崛起”?“NO!”
居然可以制式化到这个程度!随便谁,好吧,有一定智商的人,都能精准的预测到情节走向(会发生什么,啥时候发生,然后发生什么,啥时候发生)。但是如此高的预测度并没有带来流畅的观影体验。2个多小时看的我坐立难安,结束的时候简直飞奔出场
剧本真用心!充满了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荒谬政治论调的隐喻(讽刺的是人和猩猩都吃这一套):若把片中人类和猿族对立随便换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汉人和外族”等类比都毫无违和感。民族国家和宗教对立真是无药可医的存在。猩猩的名字不管是尼采还是凯撒#人类都从不原谅,丛林法则无处不在#
很平庸哦,期待太高。节奏不如前一部明快简单,这集要表达太多博爱权力还有末日,显得没有重点。但枪战真的好,换成猿族是新的震撼。
把人类的故事换成猩猩再讲一遍,背设宏达,却远不如第一部细腻有情感。
本片又名《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料汇编》。不过如果按照正史轨迹,科巴应该会以退兵和山上矿产为代价与人类达成谅解,然后联手绞杀凯撒,从此坐大。一百年后,猿国的教科书将科巴奉为国父。
三星半。讲猩猩其实还是讲人,讲人之间的那点事,背叛,信任。影片努力打造史诗感,背景较第一部放大、厚重很多,同时为下一部更大的世界做铺垫。捕捉技术成为真正主角,让你难辨人猴。技术上确实赞,唯独剧情差一口气,差个更激动的时刻。整个影片偏压抑,夜戏,火焰。场面更大,触动却不如第一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