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的一生在挫折中度过:没有安身之处的恐慌;女主男友的妈宝倾向;职位的不上不下;工作的受气受累;同事的排挤敌视;别人家孩子的打压;拖着拖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人生;私人空间的压缩;家长里短的打扰;夫妻感情的冷淡;世俗目光下的压力;充满着比较的人际关系;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无法忘怀的旧日错事;不能自主只能被裹挟前进的生活进程;不可走错一步的人生路;暗流汹涌的婆媳矛盾;难以调和的职场矛盾;爱传八卦的街坊四邻;含蓄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对于激进的一切都无法说出口,于是所有“站在你那边的人”都在说,放弃吧,不要破冰,站得牢比走得远更重要。
停下吧,可没有什么理由值得停下。
那就继续出发。
虽然讲的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人生,但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台湾式浮夸风。
个人不太喜欢。
事例和主题与其他日常小丧系影视没什么区别,没有新鲜感。
——蔫坏又不大坏的女主一家看得我火冒三丈,好贱啊
片尾曲开始的镜头太有感觉了!
小时候的陈嘉玲,和小伙伴们,踮起脚手抓铁栏,勉强朝院内看去长大后的陈嘉玲,拿着刷子在门上涂漆,若有所感,回头孩子们立时散去。
时光似乎永驻,不曾离去。
说不清什么时候变化就产生了,昨日之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立起一堵高墙,难以逾越。
再也弄不清小时候的自己,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东西。
小时候觉得怎么也结束不了的夏天,如今眨眼五年的时光过去了。
1-2集 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1.30岁的女人的结婚焦虑。
这点刚刚在早几天的微博热搜上看到过,也许也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
30岁的女人,在参加喜宴的时候,会被朋友问询婚否,继而追问原因,会成为被催婚的那一个,会成为应该要好好被捧花祝福的一个。
会被同居房的房东念叨,女人不能没名没分地和男的住在一起。
30多岁的女人或多或少对于婚姻有着渴求,有些还在寻寻觅觅,有些还在等待男主的求婚。
女主陈嘉玲(名字感觉和当年的陈欣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这样的结婚焦虑,所以喝醉后她向男友求了婚。
可是他们同居状态确也体会不出幸福感,不用激情后的解脱感,没有怀上孕的庆幸,对于如何保鲜爱情的无措,有些裂痕早已经看出来了。
当然这个焦虑也有女主二姑姑当年的婚事,被婆家嫌弃年龄大要求身体检查的侮辱伤人自尊,被没有担当的未婚夫逃避感到伤心,家人的不理解而感到伤心。
结婚到底是什么,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的为了让人类繁衍正常化的合法手续,是本能或者性欲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还是为了以后不孤独终身找到伙伴的过程,或者只是父母说的,同辈做着自己依样学着的过程,更美妙的说是感情水到渠成约定终身的承诺。
以前一直认定是最后一种美好结果,也相信会一直美好下去,可是长大了就意味着会看到许多,会清醒认识到很多。
2.孩子可不是每一面都是天使。
孩子当然很可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当然很容易满足,孩子当然很真诚,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孩子身上就没有人性恶的一方面。
小时候的陈嘉玲会把自己的扭伤嫁祸给表姐,表姐洪育萱同样也会将切坏中药的责任全部推给陈嘉玲,瞧瞧,小孩子在幸灾乐祸和推卸责任上可是很有智慧的。
察言观色,撒谎,免去大人批评,感受大人的偏心上可是不输成人的。
3.婆媳和姑嫂之间的关系的微妙表达。
有钱的大姑回家探亲,穿上最好看的衣服,偷偷涂上口红,打扮成最时髦的样子,在容貌上永远不可以被比下去。
这样的比当然也出现在孩子之间,拿阿嬷的红包的英语表达,跳棋的输赢上。
最写实的就是,陈妈妈心里明明知道外甥女样样都超过女儿,但是在视力这一方面能够超过也是值得骄傲的。
有了这一点安慰,那么人心也就平了。
婆媳关系上的表达也是折射了中国式的关系,媳妇似乎就应该对婆婆百依百顺,但是在内心充满了怨念,这样的怨念又不好向丈夫或者孩子诉说。
大姑说什么,婆婆就吩咐她做什么,比平时的怨念会更加深刻。
只是做媳妇的似乎只有隐忍,当孩子向婆婆顶嘴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意志上的反抗仿佛传达了自己的心声。
镜头当中扫到的媳妇的冷眼旁观,甚至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真是复杂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是这样的无奈 痛苦在跟女儿沟通的时候,仍旧说,做媳妇的就是这样的。
多么可怕,内心的伦理法则和人的情感是撕裂但是共存的。
4.职场生存不易 女主是董事长秘书,除了正常的工作协助,还要陪老板玩积木,要听老板娘随时无礼的琐碎的生活提醒,甚至这样的行为还要被下属瞧不起。
3-4集关于婆媳关系一般的媳妇都不会在婆婆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会把真实想法告诉老公,甚至是更多的是带着抱怨的语言。
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老公情商的时候了,老公是当一件烦心事处理,还是能够很好地理解双方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观点。
关于爱和瞬间的喜欢嘉玲对于Mike的喜欢,有对于年轻帅气男性的荷尔蒙作用,有常年和男朋友相处的倦怠感,有婚前和婆婆相处的怨气,或许还有一些婚前恐惧症。
但也不得不说,人生在世,迸发瞬间喜欢的时刻绝对很多,有马上的清醒和及早的克制。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一方表明自己差点做触碰底线的事,对方的反应。
应该是歇斯底里地吵一架,还是舒口气感到庆幸,或许是嘴上说不要紧,心里却介意得要死。
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情感观跟从小到大看到的情感经历有关,穿插的小时候邻居姐姐相互通信的爱情故事,这种女方直接表达爱意被人如果发现就是一种厚颜无耻,丢家里脸。
这个悲剧故事也告诉我们,谣言的可怕,一个可怕的结局也许就是因为你的一时恶趣味,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滚大的。
谨言慎行!
看完整部剧真的很羡慕陈嘉玲啊,小时候天真可爱,身边都是爱她的人,还有青梅竹马的暖男蔡永森。
长大后亲戚关系还是很好,40岁父母健在,弟弟懂事,青梅竹马还在。
最令我羡慕的就是最疼爱她的爸爸了,她爸爸真的是很好很好的爸爸,令我想到我自己的爸爸,我的爸爸也很好,可惜他陪伴我的时间不够长。
那我就好好珍惜我还拥有的吧,一切都还来得及。
40岁的陈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出糗,和谈了四年多的未婚夫分手,拒绝了中意自己的年轻多金帅哥,辞掉了一直心有怨念的工作。
40岁的陈嘉玲很勇敢,生命总有自己的出路,陈嘉玲最终也在40岁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时间很长,总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不知道我何时找到属于我的出路。
陈嘉玲姓陈,我也姓陈。
陈嘉玲是一个生在台南,却一心想去台北上学、生活、工作的女孩,她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偷偷把台南师范大学改成台北一所远不如它的学校。
我生在北方,但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成了南方的学校。
我只想离开那个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是雾霾和沙尘暴的、在黄土高原上的家乡,去遥远的南方一个人生活。
陈嘉玲上大学之前,家里人争相为她录视频。
阿么和爸爸叮嘱她一定不要和坏男孩子们打交道;阿公拿出塑封珍藏的陈嘉玲小学时候的作文,跟她说这样子就不会泛黄了;妈妈虽然因为她改志愿而不开心,但是满眼担心,因为宝贝女儿要离开家而流泪。
我上大学之前,三叔不停地跟我说,不要被人骗了,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姥姥给我做了两整套的床单被罩,开心地说,我终于要去大城市里;姥爷保存着我从小到大的奖状,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孙女去南京上大学了;妈妈和我说,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我打电话的时候。
陈嘉玲在台北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住,家里永远有热乎乎的饭菜。
我在南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买一张回家的票,从机场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接。
陈嘉玲有一个谈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朋友,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和别人结婚了。
在阿么的告别仪式上,他从台北赶来。
陈嘉玲和他说,你千万不要再爱我了。
他说,拜托,我老婆比你年轻比你漂亮还比你善解人意诶。
我也有过一个四年的男朋友,一起长大,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有了新的女朋友。
我说,我不能接受我们就这样分手了。
他说,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一起四年了。
刚才手机相册提醒我Spring memories,打开一看是19年春天在省府街上拍的花。
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它真实、细碎又感人。
我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想起自己的回忆。
《俗女养成记》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失业又失恋,是很惨。
可是分析一下这些都是她主动提出的。
工作能力是有的,英语特长也是有的,和男友分手也是因为自己不爱而导致的。
那么最后和解的点是在哪里呢,是女主角发现原生家庭好的美好,从台北回到台南,坦然接受这里的一切,包括初恋情人。
这其实就像我们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漂着,但并不快乐,回到家里才找回了自我是一个道理。
现实意义上所谓的拼搏和奋斗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你完全可以选择丢弃它们。
所以说,这部台剧的核很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正在北上广努力的人,在心理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的。
人生要做到不纠结太难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也真的太难了。
鸡汤很好喝,喝完哭几场继续拿刀枪。
台湾电视剧近年来成绩都很不错,2019年可以说是台剧爆发年。
可惜的是,真正意义上出圈爆了的,也就《想见你》这一部。
上一部这么轰动的台剧,还是2005年的《恶作剧之吻》。
《我们与恶的距离》,口碑很炸,出圈力度却有限。
懂自懂。
《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外,同年台湾还出了一部《俗女养成记》。
豆瓣评分9.1,霸气地跻身优质台剧之列。
明眼人都看出来,这又双叒是一部被片名“毁”了的好片。
“俗女养成记”这么俗的片名就是烂片既视感啊。
要不是有第一拨吃螃蟹的人打出的高口碑评分,这部剧因为这个烂俗片名估计更没人看了。
一句话形容:开头抓马,中间回味,后劲十足。
当你带着看大烂片的心态怀疑那些人怎么能打出9.1分的,先别着急,接着往下看,女主陈嘉玲的故事,每个都能打动你。
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大龄未婚女陈嘉玲睡眼惺忪醒来,年近40未婚,跟男朋友处成了同居室友。
距离结婚,只有一层纱窗纸,但又谁都不提起,不说破。
前男友婚礼上,她和大学同学一桌,来的同学有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有人事业有成。
只有她陈嘉玲,身在大城市跻身小公司,干着一份表面光鲜实则勉强维生的工作,和男朋友租房,40岁未婚,活得是有那么一点离经叛道了。
似乎在世俗的眼光里,40岁的女人,应该成家生子,要么事业有成,如果没有成家,就得有房有车,爱情事业家庭,40岁的女人,怎么样都要占一样吧?
可偏偏,陈嘉玲不。
也不是她不愿意,她很努力,认真生活,把自己管好,余下的事,就交给上天决断。
只不过,生命的际遇总是暗含很多未知,活不成世俗眼光的样子,人生就彻头彻尾失败了吗?
走在街上就要被喊打喊杀,在世俗眼光下被唾弃和孤立吗?
前阵子的《三十而立》就带着无数30+女性心头的问号,直面了30+女性的年龄焦虑,那个出身平凡却一身正气从未放弃努力的王漫妮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
我们都以为女性到了30岁就要面对人生成败的年龄焦虑了,没想到吧,到了陈嘉玲这里,40岁才是起步价,正片才刚开始。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都市女性年龄焦虑问题总会一遍遍提上日程,与之对应的,关于成功乃至成功女性的定义,是否还如过去这般单一呢?
另一条支线徐徐展开,跟随陈嘉玲童年回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主角。
陈嘉玲小时候,是一个通讯设备还相对落后、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时代。
她出身台南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住在祖传的老房子里,爸爸是家里的长子,继承爷爷的医术,在家里开了药铺,平日里给街坊邻居抓抓药,一家六口勉强过生活。
陈嘉玲很幸运,在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社会里,她的家庭却偏偏要重女轻男。
虽不是大富大贵人家,陈嘉玲感受到的家庭温暖关爱却一点不贫瘠。
有几个桥段,我记忆最深刻。
奶奶坚持把冰箱放了很久已经发馊变臭的咸鱼给陈嘉玲做成便当带去学校吃,妈妈坚持让陈嘉玲吃掉隔壁邻居阿姨包进蟑螂蛋的包子,导致陈嘉玲吃坏了肚子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差点吓坏全家人。
一行人“声势浩大”地把孩子送进医院。
节省惯了固执己见的奶奶和好面子不敢拆穿隔壁邻居的妈妈,一起向陈嘉玲道歉,她们为自己的坚持让孩子生病懊悔不已。
平日里在孩子面前装出的威严此刻消散,家里的大人们谁都见不得孩子受一点苦。
谁知道人小鬼大古灵精怪的陈嘉玲,早就悄摸摸把不好吃不得劲的烂食物丢掉了,吃坏肚子是因为吃了很多冰导致肠胃受到刺激,臭咸鱼和蟑螂蛋背了一口好锅。
陈嘉玲从小就爱跟男孩子一起玩。
小分队里三个男孩,只有陈嘉玲是女生。
陈嘉玲和男生们每天都要玩到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回家,跟在泥土里滚过一样。
这一点让妈妈很糟心。
为了让陈嘉玲有点淑女的样子,爸妈决定让陈嘉玲去学钢琴。
妈妈甚至“牺牲”了爸爸存了很久的买车的钱,给陈嘉玲买了一架钢琴,而家里那辆骑破了的摩托车,只能继续苟延残喘地再为家里服务几年。
爸妈的初心可以理解,可是学乐器这种事要讲天赋也是真的。
九岁十岁才开始学琴,练童子功的年纪都过去了。
陈嘉玲每次去学钢琴都会有生理反应——坐车呕吐。
练琴的时候老师总会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弹钢琴最基础的保持手型——手指立住,手心要像捏了一个鸡蛋一样拱起来——全国琴童通用口诀,但就连这么简单的钢琴姿势,陈嘉玲都做不到。
任凭爸妈拿着戒尺在旁打了无数次手心,陈嘉玲依然“初心不改”,一双软塌塌的手放在钢琴上跟散了架一样,看着又好笑又心疼。
在一家三口亲眼看见比陈嘉玲小很多岁的男孩子,坐在琴凳上连脚踏板都够不到,手指伸开连八度都够不到,却能够弹奏肖邦的《a小调华尔兹》纷纷惊掉下巴。
最先受到打击的反而是爸妈。
终于,爸爸妈妈认清了现实,明知道老师不退学费,也不逼迫陈嘉玲学琴了,那架钢琴,成了家里的摆设。
陈嘉玲在回忆中说,看来,从那时候开始,我注定了不成大器。
这所谓的不成大器,又能怎样呢?
与其按照世俗的规则,到了年龄,就要谈恋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冠以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身份:X太太,XX妈妈,X主编,X记者,X秘书……总之,能像小时候一样被喊自己名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能做自己的机会,远少于男性。
就像陈嘉玲奶奶,结了婚之后,她冠夫姓,变成陈李月英。
变成陈太太,变成阿文妈妈……弥留之际,奶奶对孙女说出了心里话,奶奶其实很羡慕孙女,在这个年纪,还能做自己。
而她却非常渴望能听到有人再喊一次自己的小名,阿英。
看着奶奶笑容渐渐消失,好像跟着奶奶回顾了她忙碌到失去自我的一生,那些像午后碎裂的阳光一样的遗憾,只能跟着回忆洒落在漫漫时间长河里。
奶奶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这是她最后一个愿望。
能够在大海上,随着海风,自由飞翔。
不成大器的陈嘉玲,却勇敢地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她无法忍受职场暴力——老板的各种无理要求,勇敢地甩手走人。
她预感到结婚后,将会活在妈宝男和强势婆婆的阴影之下,勇敢地在订婚后提出分手。
我敢说,到了这节骨眼上敢提分手的,也只有陈嘉玲莫属了。
与其往后几十年都要过忍气吞声的日子,不如这一刻和阴霾一刀两断,我觉得这样的魄力,比很多所谓的世俗的成功,要厉害多了。
成功不是变成别人心目中那个厉害的人,而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一刻,陈嘉玲做到了。
40岁又能怎么样呢?
40岁天又塌不下来。
在大城市丢了工作,丢了男朋友,却没有丢掉自己。
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
短暂的妥协,换来的是永恒的懊悔。
短暂的反抗,换来的是内心的安定。
不然,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哪会有那么多柳暗花明又一村?
哪会有那么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俗女养成记》,真真是一个自黑到极致的片名。
官方自黑俗女,可是一点也不俗。
女主角放弃了那么多,只为不与世俗妥协,这一点也不俗。
很多人一辈子或许就是这样,很努力很努力,却只能考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过普普通通的人生。
绝大多数的我们,都能在陈嘉玲身上获得一个心里平衡的支点,因为大多数的我们或多或少身上都有陈嘉玲的影子。
剧中的陈嘉玲,就是大多数的我们。
她都不怕,我们也大可以撇开外界形形色色的眼光和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笃定地向前走。
刚毕业的时候,我找了整整一个月工作,一再降低标准,才获得一份实习生的工作,薪水低得可怜。
巧的是,这家小公司的女老板好为人师,尤其是对我这样初出茅庐的新人。
女老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强调,你别看你现在年轻,好像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
等以后,你就会为你现在的状态而后悔。
那时年少,我不明白她所谓的浪费时间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没有按照她的标准和想法,做她认为对的工作。
那时年少,我害怕会不会因为迷茫荒唐了一生。
何为有用的事,何为不浪费。
少年总会有长大的一天。
20几岁的我,终日挣扎,依旧不过是老板口中碌碌无为的失败者。
因为她不知道我的过去,我费了多大的功夫,才让我冠以“失败者”的头衔站在她眼前,而没有让人生变得更坏。
但是往后看,我却为自己感到高兴。
我并没有变成我最讨厌的人。
我的冷眼,让我有了踏实的心境;我的独行,让我有了更笃定的是非观念。
相反,因为坚守内心那一份多年的执着,我正在变成我最想变成的那个酷酷的我。
向前看,还有大把大把的光阴,30岁又怎样,40岁,50岁,60岁又怎样。
慢慢地摸索,按照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饰演陈嘉玲的谢盈萱31岁才正式出道。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剧场工作。
作为台北艺术大学科班毕业生,谢盈萱不骄不躁,努力在舞台上摸索一条成为真正的演员的路。
有人童星出道,最后泯为众人。
有人31岁出道,却刚刚好。
2018年,陈嘉玲的第一部电影,第一次担纲女主角,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影后——凭借《谁先爱上他的》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不能否认,随着年纪增长,青春不再,女人更容易为年龄焦虑。
但我们从陈嘉玲和谢盈萱身上看到,年龄并不能成为羁绊一个人前行的理由。
不管多少岁,做自己万岁。
女人,你离经叛道的样子简直帅死
看了《俗女养成记》,小陈嘉玲太可爱了,学业不精但聪明机灵,古灵精怪又天真无邪,而39岁的陈嘉玲的生活看起来一事无成,不过往好处想就是小时候说过的“平安健康长大就好”的人生。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本应该就是如原生家庭的祝福一样“平安健康长大就好”,可实际上往往是原生家庭对你提出最高的期待、最大的压力、最紧的束缚。
罗大佑曾经以愤世嫉俗著称,他2021年的巡回演唱会名为《当年离家的年轻人》,而主题却是“家”,在40年后歌颂着“给我个温暖的满怀着温暖的彼此关照的家庭,让兄弟姊妹怀抱父母慈祥的爱,依然成长在心灵”。
像阿玲那样重回童年田园时光,放下对成功失败的执着,过起平凡而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可是,现实中,老家却未必能提供这种田园乌托邦。
阿玲的家人能去了解同志、理解单身、歌唱飞翔,他们持续地给孩子提供着港湾,可现实生活里更可能发生的是,我们即使返回乡下已经很难同家人采用同样的语言体系了。
多年后再回老家,也很难再和留在本地说着方言的小学同学聊到一起去。
毕竟这也是当年我们选择远赴大城市的原因不是吗?
阿玲在老家的生活是种理想,可是因为早恋被当街打骂的姐姐、终身未嫁的姑姑、没有正经工作的叔叔,他们离家之后都去了哪里,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了吗?
是否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角落,也有可以被他们称作“家”的存在呢?
想做自己,往往需要,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然而并不一定是你想成为的样子。
人们往往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好,有特长,听话不早恋就像故事中女主,大姑家的表姐令人羡慕周围所有的人都拿女主和表姐比较。
长大了就应该有工作结婚生子有钱感觉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会妥协的吧!
像女主一样需要勇气的。
不知道哪种是对的,也许哪种选择都可以很美好,心态好决定未来的你。
今年十月,一档试图重新定义演员演技、探讨导演和演员关系的新综艺《演员请就位》重磅开播。
让吃瓜群众没想到的是,随着综艺首播登顶热搜的,竟然是当年的台剧当红小生,女生们的童年“明月光”,明道。
尴尬的是,此次明道的回归,伴随着的,是近年没戏可演,上戏首秀又惨被新人“虐杀”的现状。
是什么时候,大家发现近年来的台剧早已不再是偶像剧的天下了,2015年《一把青》(豆瓣9.3分)后,一大批深度探讨社会议题的优质台剧集中爆发。
今年上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一骑绝尘,也顺势将成功转型的贾静雯送上了金钟奖视后的宝座。
到了下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迎来了强劲的对手,口碑爆棚的家庭时代剧,温馨喜剧向的《俗女养成记》。
俗女养成记 (2019)9.3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喜剧 / 严艺文 陈长纶 / 谢盈萱 温升豪豆瓣9.1分,改编自台湾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是演员跨行做导演的严艺文的处女作。
论演员阵容,本剧几乎集结了台剧中生代所有演技实力派。
女主谢盈萱,去年凭借《谁先爱上他的》一举拿下金马影后,还有《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熟面孔”温升豪和客串的吴慷仁、《大佛普拉斯》的男主“肚财”陈竹昇。
而最好看的女性戏,包括谢盈萱在内的老中青少四位女演员,也都贡献了不“俗”演技。
《俗女养成记》,相信有不少人被这个看上去就很“土俗”的名字限制了想看的欲望。
其实,这里的“俗女”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淑女”的反面,普普通通平平无奇;一个就是不随大流,敢于突破大众眼光,做自己。
如同旺福乐队为剧集唱的主题曲《一人一半》,《俗女养成记》的故事,也是对半的讲法,短短10集,每一集既讲述现实生活的中年女性的困窘,也回到童年,回望80年代三代同堂的美好生活。
一边是商业气息浓厚的都市台北,一边是纯朴的乡下台南,初看挺分裂,但是情感一脉相承,毕竟每个人都会从过去照见千万个自己。
39岁的陈嘉玲(谢盈萱饰),“北漂”20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败犬女王”。
表面光鲜亮丽,做着董事长特助,实际上是个24小时事无巨细的“全职保姆”,工作内容甚至包括了帮董事长养小三打掩护和帮董事长夫人盯梢。
事业陷入瓶颈,感情生活也很抓马。
作为大龄剩女,她有一个交往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友(温升豪 饰)。
比起老夫老妻,他们更像是同居的室友。
感情逐渐磨平后,就连求婚,也是陈嘉玲醉酒后自己求的。
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遇上一个积极苛刻的婆婆,要求她做出改变,向“淑女”看齐,成为温婉端庄的贤妻良母。
巨大的压力让陈嘉玲彻夜失眠。
终于,一系列误会成了压倒她工作和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天,气势汹汹来抓小三的董事长夫人和以为她出轨的未婚夫双双到公司“兴师问罪”,她就彻底放飞自我了:“老娘不干了,老娘也不爱了!
”这一刻,她失去所有,恢复了自由身,可以自由吃零食买醉的那种⋯⋯一事无成,丧到谷底。
她被弟弟拖回台南老家休息待业,现实和童年回忆也在这时悄然重叠。
平心而论,《俗女养成记》的现代戏部分并不是很出彩,高光都在跳切到回忆的年代戏部分。
开着中医药行的陈家,严厉保守的阿公,时髦又自带笑点的阿嬷,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和忠厚老实的“和事佬”老爸⋯⋯年代感的街景,被发展中的台湾经济影响着的民生,嬉笑怒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简直是台南版的《请回答1988》。
不是所有女生的成功,都是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小孩的“四有”模版。
很难说陈嘉玲“悔婚”,没有受到小姑退婚的影响,也很难说陈嘉玲的“不婚”,没有受到邻家姐姐早夭的早恋的影响。
柴米油盐酱醋茶,台语呢喃,就是在这样的一方小院落,婆媳矛盾的暗流汹涌,祖父母的偏爱,和大姑的锱铢必较,父母对自己的超高期望,自己和老妈的“斗争”⋯⋯无数个记忆瞬间,群像性地展示了记忆中的各种琐事。
其实,无论现代还是儿时,演员的表现都是稍显夸张的,但这种夸张并不是用力过猛,较多的肢体语言和惊讶的表达才显得童年的记忆更加宝贵。
一切如同一场梦,梦里复现的,可能是放大到千倍百倍的画面。
在这里,上小学的陈嘉玲用她那稚嫩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变化,作为陈家的长孙女,她被过度的保护和宠爱,从小也是按“淑女”的标准培养,不惜下血本学钢琴、远离男孩和学会人情世故。
她有着同龄小女孩的胆怯和敏感,也有着机警和可爱的一面,她害怕鬼屋,害怕失去大家庭的宠爱,甚至早早见识了做大人的辛酸:最后选择了孤身一人的小姑、欠债回家的叔叔、在妈妈和老婆中间艰难生存的老爸⋯⋯
唉,陈嘉玲,长大又有什么好呢?
好看的喜剧总是能在笑泪中抚慰人生,现代戏中冷冰冰的人际关系,到了年代戏里就满是温暖治愈。
阿嬷去世,陈嘉玲找到新工作,感情上亦做出新选择,就这样,在巨大的变化之下,真正意义上的“俗女”陈嘉玲破茧重生。
阿嬷去世是最好哭的,那首潘越云的经典名曲《纯情青春梦》(这首歌也在《血观音》中出现)是阿嬷生命中的最强音,也是对于这部剧的主旨的最好诠释。
阿嬷,跌跌撞撞了大半生,剧里活得最久的“老人”,正如她临死前的心愿一样,她厌倦了陈太太、陈李月英、医生娘、阿嬷等身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偷偷抹泪,希望自己还能做回“李月英”。
她真正做自己,不再依附于任何人。
大梦一场,最后一无所有,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在这世上走一遭,真正为自己抗争一回,旧思想的阿嬷,在多年之后,可能才明白当初自己的执拗。
第二好哭的是老妈接受了同志身份的儿子,她没有无理取闹,而是选择站在了儿子这一边。
最后弟弟恢复的那盘录像带,可谓是回忆部分的“爱”的缩影。
《俗女养成记》就是这样讲述着家庭和个人成长生活的点滴,越往后看越戳人。
想到前段时间有个段子,正值颁发诺贝尔奖,有人想竞争“世界最平凡杰出人物奖”,说组委会应该奖给自己,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普通人。
虽是调侃,却也有那么几丝道理。
最富有梦想的童年,不仅是父辈希望子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就连自己也常常对自己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大人物”,作为女孩,即使是简单的长大后嫁得好,也是一桩现实的心愿。
随着年龄增长,才发现梦想不但遥不可及,甚至时时背道而驰。
太多女孩活在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对立面,成为“败犬”,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混吃等死”,或者,干脆,郁郁寡欢。
而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这群人里,陈嘉玲成为了女王。
剧集最后,40岁的嘉玲和14岁的小嘉玲在“鬼屋”门口重逢。
“鬼屋”是恐惧最好的隐喻和注脚,嘉玲接受了自己的普通,接受了自己没有功成名就,接受了自己心里其实放不下这个家,她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啊,一辈子那么长,再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做厌了看人眼色恰饭的工作,看清了唯唯诺诺不够爱的恋人,在这个人人都是利己主义的时代,短暂的一生里,她只想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自己。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和自己握手言和吗?
你原谅了生活,生活就原谅了你。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陈嘉玲,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这是“俗女”的最后自白,没有人不会潸然泪下。
《俗女养成记》一部分拍的虽然是台南往事,但是凭借真挚和接地气的情感,跨越了语言和地域障碍,真正打到人的心坎上,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哲理的探讨。
有的只是,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真正的安身立命,就是和自己的一切和解。
导演严艺文,曾凭借《天使的收音机》获得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在剧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邻居、媒婆、学生家长等多个角色。
这部《俗女养成记》虽是她的导演处女作,但气质绝对不输《请回答1988》,小嘉玲的扮演者吴以涵也足够让人惊艳。
好哭又好笑,是这部剧看完最直观的感受。
冬天天气渐冷,剧荒的你快来《俗女养成记》里温暖一下吧。
要做那个开心又俗气的大人啊!
「老师,那个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志愿了。」“没有关系。我们随着时间长大,志愿也会一直变的嘛。”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里,我写的是长大了想当北京市市长,现在可真不是「我的志愿」了。但在我仅存的记忆里,当时有那个志愿的原因大概是可以穿着锃亮的皮鞋在大理石地板上踏出哒哒的声音,这样看来我的『纯情青春梦』好像从来没有变过。妈妈说那篇作文她跟老师要回来一直收着呢,以后还给我。
第五集看的我热泪盈眶,第十集也很好哭啊,本来对长大的蔡永森还有点意难平,毕竟小时候那么好看,后来被他的演技折服啊,全员演技在线啊,小嘉玲给我很多很多的惊喜,妈妈和阿嬷也是,三代女性怎么能这么个性鲜明,又有爱,大爱这部戏,弟弟也是,弟弟就是宋维恩啊,那一天里的宋维恩啊,本来还没觉得他怎么样,这部戏里跟嘉玲的互动太暖了啊
到最後一集前半都覺得不錯看,但這個結局實在是喜歡不來(當然很多原因在自己),所以阿玲撲進蔡永森懷裡的長鏡頭家母看得開心,而我一副摸到蛞蝓如坐針氈的樣子。家母:那是不是選了台北的外國小哥比較好?妳不喜歡蔡永森?: 不是,只是為什麼非要選一個呢?一個人不行嗎... 而且好像也不是這個問題(試圖釐清...) 還有這不就是“最後和曾經的小學/初/高中同學在一起“...妳來自哪裡就要歸去哪裡....為什麼不是天龍國就是台南小鎮就沒有option C嗎...(持續混亂)所以大概直面自己對於固執地加厚AT立場的傢伙是超綱課題,雙線敘事裡只喜歡童年回憶線是骨子裡的逃避現實的成人世界,還有別說和童年玩伴把酒言歡,如果必須見面只想拜託對方說 就當我死了好吧 多謝...
非常像父后七日,节奏非常妙,我只是不能理解女主角最后的美满大结局居然是回老家跟发小结婚。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夸张化的部分是我比较难接受的,但很多细节真的写得很好。少女与成年时期的呼应,是命中注定也是一种自我意识下的扭转。
陈嘉玲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女孩都会遇上的,但她的家庭和身边爱她支持她的人却不是每个女孩都会拥有的,她真的很幸运。这一部的色调很好看,又清新又温馨,真的很喜欢每一集的回忆,把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刻画地真实又生动,想哭又想笑。时间的流逝、亲人的衰老和离世,每每看到都很心酸,明明是喜剧,但这样的场景又太催泪。希望每个女孩都有这样的幸运吧,如果没有,请好好爱自己、做自己。
相比于这种平淡叙事、温情题材的作品,还是喜欢有新意有剧情的。另外,女主在我看来也并非勇敢,你可以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离开他,那为什么要跟对方求婚、在对方为你做了那么多准备的时候逃走?你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你可以主动寻找新的机会,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堪的辞职方式?你不喜欢婆婆干涉你的婚纱和房子,那你可以去沟通和争取。所以,陈嘉玲其实有很多主动改变的机会她没有去做,而是等事情发展到了她完全无法忍受的地步才做个了断,选择被动逃离。当然了,她想怎么活是她的事情,只是在漂泊无依、女性焦虑的年代里,不希望一些糊里糊涂的女生因为被这种题材的电影慰藉,而都纷纷选择了简单的那条路,而是在变得更好的路上适时地调整自己舒服的状态,如果逃走那当初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主动的选择还是无力的坠落?(等着被以后的自己打脸…)
无聊。闹剧。搞得我不得不去看看杨德昌来感受感受真正的人生。
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夏有俗女冬有1988。
看了一集半觉得不是我的菜,后面速看看完了。女主《穿Prada的女魔头》式的结尾,果然不喜欢。我的时代和女主太不像了,我的父母和女主的父母也完全不像,毫无共鸣。虽然是所谓女性视角剧,但其实就是放弃挣扎顺应刻板的剧,对弯弯的女性现状也了解更多了,也就觉得很遗憾。
沉浸式体验“笑中带泪”四个字 华语影像中难得有一个原生家庭 完美又接地气 会让人时不时想回来看看
无聊弱智,浪费时间🥱🥱🥱
若成年/都市戏还比较套路,那么儿童/家乡戏则格外出彩,以闪回方式嵌入现时生活,以补丁侧写交代“俗女是如何养成的”,虽不无夸张,但这种略带古早喜剧气息的氛围很拉好感度,充满温暖的烟火气,采用台语口音真是大加分项;于是我们知道这位即将跨入四字头的女性如何将乐观、坚定、独立和勇气坚持下去,如何会作出符合心意的选择,如何改变自身以及把这份爱和希望传递给亲友——正是因为她拥有如此有爱且可爱的一家人,在鸡飞狗跳的柴米油盐中,在磕磕绊绊的斗嘴怄气中,他们逐渐接纳生活、家人和自己。每个角色都非常可爱,太喜欢小镇生活部分,阿公阿婆和父母两对夫妻贡献最多笑点和泪点,这样的桃花源可能过于理想化,然而也是让成人葆有最后一丝纯真的念想;最爱小嘉玲戏份,灵动无比;吴慷仁出镜可谓惊喜。
你原谅了生活,生活就原谅了你。当你走进鬼屋,才明白恐惧来自你自己。当你能够选择放弃,你才知道,什么是你值得拥有。
陈嘉玲我好羡慕你 你爸爸妈妈真的好爱你 你阿嬷阿公真的好爱你 你还有一个不用继承香火的好弟弟,40岁还有个发小来爱你 你真的是被不需要回报的爱包围的人 我好羡慕你。
可是她在爱里长大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个人都好爱她
我本来以为看完了会让人有什么生活的感悟,结果吵的我脑袋瓜子嗡嗡的…………这么浮夸你们也夸的下去?
喜欢“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喜欢“这辈子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陈嘉玲其实很幸福,她有一个会被很多人羡慕的、可爱到爆棚的家庭。我觉得大部分人生活里都有值得感到幸福的事,可是我们好忙,老被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堵着,然后忘记自己最珍贵的事是什么。我最近也好烦,被这剧一提醒,重新排列主次顺序,瞬间平和心态。阿嫲为自己唱歌的时候、陈嘉玲回来看到妈妈喂爸爸喝汤的时候、陈嘉玲和小时候的自己相遇的时候,太神来之笔了,好想努力记下来,这剧真是又好笑又细腻~
十分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