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披萨并不是一部私人的电影,因为它近似起到了触及每个人心灵的效果,如果你还有心的话。
这并不是关于外在的电影,它不是关于物质,不是关于城市,不是关于质感,也不是关于景观,而是关于心灵和情感,因此必然将会导致极其主观的观影感受,因为它是关于subjectivity本身的。
这部电影的内容本身足够吸引人,以至于观众们无暇顾及导演的炫技,什么长镜头,什么这个技巧,那个技法,什么都记不住,唯独只言片语的台词和浮光掠影的画面可以最深地打动我们。
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是爱是莫名其妙的,这四个字即这部电影的关键词。
开头,男主Gary突如其来地对女主Alana产生兴趣,约她出来玩。
他看上她哪儿了?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Alana比Gary大很多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感兴趣,却还是付了约,为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飞机上Gary当着Alana的面儿和年轻漂亮性感的空姐调情,问人家叫什么名字。
空姐心里偷着乐,不过当她耐人寻味地打量Gary过后,又询问他是不是童星,Gary说是以后空姐意味深长地走开了,表情难以捉摸。
她什么意思?
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是不是因为她发现了Gary是未成年人所以无法发生关系而感到沮丧?
不管怎么说,这个空姐的形象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尽管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又一个莫名其妙的化身。
下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是Gary第一次走进出售水床的商店里的性感黑人女销售。
黑人女销售邀请Gary进店试床的过程是一个赤裸裸的、关于性的勾引过程,女销售仿佛化身最专业的东莞小姐,带领着第一次来寻欢作乐的顾客进入肉体欢愉的巨网。
女销售领着Gary来到床边,仿佛身处酒店房间,马上就要上床进入正题。
Gary躺在床上,眼中的倒置的女销售的脸向他送上飞吻。
这是一个复杂的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充满消费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世界,还是一个性、爱、与金钱无法分割的世界。
在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都与利益挂钩,水床的销售与性相关,无知的男童在走进家具商店的一刻也成为了成人世界的镖客。
至于女销售如此莞式的服务是否说明她真的会和顾客发生关系还是只是用这种外表作为营销手段是不得而知的。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美丽的女人不再是女人,而是事物,她为了金钱,愿意把美丽与你交换,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买一卖。
没有什么男性凝视,男性权力,当你的钱转移到她的钱包里,你自己想想是谁在凝视谁。
而水床在该片中又是一个符号,这部电影里充满了符号:从片名指涉黑胶唱片的甘草披萨,到水床,到弹球游戏,各个都是商品,都是物质,是流动的资本,是凝结的劳动力,但又是承载着质感与记忆的物体,是things而不仅仅是objects. 这部电影是被这些符号、这些商品,和这些商品象征的生意串联起来的。
先是电影业,然后是水床,然后是电影业,然后是弹球游戏厅。
Gary被警察当作杀人犯逮捕是另一个往往被认为是莫名其妙因而被忽略的地方,却具非比寻常的意义。
身份的误认是电影常见的母题。
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犯罪率,让人遥想被浪漫化的曼森家族;另一方面暴露了警察的体制,执法问题和police state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威胁。
七十年代的洛杉矶已然演变为一个警察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地方,加州被称为cop-happy state。
警察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对百姓的影响从这一小插曲中可见一斑:警察将男主误认为杀人犯,先是给男主造成了恐慌,其次是对自我的怀疑。
身份的误认导致了对自我的不确定性。
在被警察一言不发地释放之后,面对着玻璃窗外呼唤他出来的Alana,他迟迟不肯移动,彷徨地坐在长凳上望着外面的世界,仿佛早已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原来的自己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杀人犯。
警察的错误根植于他心中的这种疏离感和怀疑感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限制了他思考的能力,在他半梦半醒之间,他拖着身子来到外面,重回Alana的怀抱。
此时,诡异的一幕发生了:Alana反复质问他是否是杀人犯,是否贩毒,好像她对他失去了信任,开始质疑他的所作所为。
可是与警察的质问不同,Alana的话立即将男主拉回现实世界,他终于反应过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15岁小孩,没杀过什么人,也没犯过什么罪。
15岁少年的迷茫和对自我的疏离被他被捕这件事深深地放大,引人思考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对普通人内心的影响。
我们很难忘记在晴朗的午后,被锁在空无一人的警局大厅的长凳上的Gary的心理感受,他望着来来往往的警察和寡淡的街景,心情犹如在校长室外等待被训话的中学生。
而Gary与Alana短暂分别后的重逢是通过玻璃上的倒影呈现的,仿佛Gary已经迷失了自我,仿佛他们的再次相聚像雾水一样模糊缥缈而不真实。
Gary始终背对着观众,脸上的表情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是奥沙利文在2022年世锦赛夺冠后拥抱着小特一样,他的脸始终背对着镜头,沉浸在久久的拥抱之中。
这个电影里有太多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有意思的角色,比如Alana试镜的时候把她比作一只狗的大妈,这个大妈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演技最好的人。
当然这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为什么她中间突然快哭了,面部颤抖,把Alana比作一只狗,因为她看到了Alana的闪光点,因为她在Alana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
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好了,比什么布莱德利·库珀啊,西恩·潘啊都要好。
青春期的恋情也免不了相互猜忌,相互嫉妒,这样的情感在成年以后便会简化为仇恨,每个成年人心里都充满了仇恨。
男主想看女主的ruai,女主不同意,却同意在电影里演裸戏,这气死了男主,典型的垃圾男的。
Gary说:凭什么全世界都能看你的ruai,但是你就是不让我看你的ruai?
典型的垃圾男的思维啊,这两件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后来女主同意给男主展示她的ruai,男主问我能摸摸吗,女主撤了他一个大嘴巴子就走了。
当西恩·潘出现时,应该已经过了一段时间。
西恩·潘是典型的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的自恋老年白人异性恋猥琐演员,他梦呓一样地引用台词说给Alana听,还当着众人做出来一个难度高到狗都能完成的摩托车动作。
正是这样的垃圾男的让Alana回归了Gary的怀抱。
成人世界里的垃圾男的太多,我还是跟小屁孩待着吧,Alana心想。
石油危机降临的时候,Alana意识到水床生意已经到头了。
缺乏汽油使汽车之城洛杉矶变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汽车之城啊,没有汽油那得变成什么样子。
没有汽油的洛杉矶就像没有小姐的东莞,是终极的讽刺,是究极的笑话。
汽车在马路上排气长队,汽车之城一夜变成单车之城。
这是布莱德利·库珀出现了,他这个角色也挺莫名其妙的,但是很有意思。
有时候吧,观众不要太较真,不要总是思考这个镜头什么意思,这个片段什么意思,这个角色什么意思。
其实哪有那么多意思不意思的,有意思就完了,库珀这个角色很有意思,疯疯癫癫的,符合我们对好莱坞导演或演员在电影中的样子的刻板印象。
库珀时常把der挂在嘴边,出口成脏,三句话不离der,可见他是一个大俗人。
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非常喜欢库珀这个角色,因为他非常贴近生活。
还有人说Alana驾驶没有汽油的卡车那一段戏堪比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飙车戏。
甭扯淡了您,无论坡有多陡,没有油的汽车就是不如有油的汽车拍出来的追车戏精彩。
就算你把清明上河图纹在一个软der上,它也不如硬der好使。
最后政客那部分让人联想到老马的《出租车司机》,也难怪,导演是老马的粉丝,简单地致敬一下。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当今为数不多能让人感到年轻而不同时感觉傻蜜蜂的电影。
我们看到怦然心动,可能觉得它让我们感到年轻,但我们无法避免地觉得它太傻蜜蜂了,太傻蜜蜂了。
但这部电影不一样,虽然也是一个童话故事,一段梦游般的虚幻,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给予了我们在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追寻这样美好梦境的动力。
一般的电影看完我们可能会觉得,哎呀,太美好了,但是太假了,这种事在现实里肯定不存在啊。
但这部电影,看完我们会愿意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生活,并用这种心态同时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这是一部与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脱离不开关系的电影,而且Gary与Alana的恋情更是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意和生意合作伙伴关系展开的,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受到生意或资本的腐蚀。
他们不会因为金钱争吵,也不会让生意影响感情。
他们享受生意带给他们的增进彼此关系的机会,珍惜生意并把它当作一件一起做而且享受做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的赚钱的手段。
这一点和现在这个时代很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遥想遥远的遥不可及的七十年代。
那个时候,一切都看似像玩笑一样。
也许这算是某种对《花村》的温柔变奏(看《木兰花》的时候,我们除了D.F.华莱士之外,想到的无疑就是罗伯特·奥特曼):不过在这里一切都变成了一种文体(应该说语体?
)混合中的游戏,一种运动/消遣(sport),一种音乐。
作为游戏,这部电影比《好莱坞往事》更为流畅完美,并且优雅地饱含某些既卡拉克斯式又福特式的真情实感——顺便说,这也是同样在意画面和节奏的维斯 · 安德森近年来逐渐完全失掉(虽然本来也没有多少)的东西。
开头部分(到参加电视节目的旅行结束为止)足以彻底地表现出一位古典式大师准确而微妙的技巧,恰到好处;但是接下来叙事不断出现败笔并逐渐退化为平庸、单薄的语体模仿本身,主要是因为两位主角之间关系的各种重要转折点都愚不可及(警察局、明星),在结尾处重现时也显得异常可笑。
(这可能又一次支持了K-老师的武断说法:多数大导演一旦自己给电影编剧就必然造成失败。
)电影的中段最差,甚至几乎不能达到B-的水平;但在后面这部电影神奇地找回了一部分自己。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责怪结尾或其它团圆情节自身,正如我们不会责怪流行音乐中的和弦进行模式。
我非常佩服这部电影的配乐(是Radiohead的吉他手Jonny Greenwood!
和PTA似乎是老合作伙伴了,但我还是很激动),相当密集、旁征博引但几乎完全协调、从不失当(结尾部分除外):我猜想它们都是紧密结合电影成片创作出来的。
从集市到警察抓人的那一段,音轨从各种70年代流行音乐的复杂混合物逐渐变化成某种无调性室内乐,但背景中鼓点保持连续不断:这个过程几乎天衣无缝;如同施尼特凯《大协奏曲》中的polystylism段落,我们几乎难以说出电影中许多场景的音乐究竟如何发生变化,或者哪些是旧有的歌、哪些是新写的配乐。
鸡尾餐厅的爵士钢琴音乐也时常跳出其原有文本层次的语法,巧妙地变化成意识流式的精确配乐。
Alana拖东西上楼那一段,箱子的碰撞声和配乐中的架子鼓神奇地结合在一起,难以置信。
但要注意,我感觉到配乐好处的这些段落常常却是叙事角度来说电影中最差劲的部分;也许,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同性恋参议员的故事线是在指涉1978年遭人枪杀的Harvey Milk吗?
电影在这方面故意没有给出结尾,但我看得好伤心,好伤心。
B+ // 如果是老片,我很可能会犹豫半天三星还是四星;但在新片中它已经很好了(洪常秀的作品超脱于新老的区分,不算在内)。
尽管放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序列里不是那么耀眼——因为这次没有刻意炫技——但也起码是8分片。
《甘草披萨》是导演关于70年代好莱坞的私人记忆。
如果能解码他埋在故事里的那些地标、轶闻和都市传奇,自然能多些共情。
但即便这些都不看,也能很快地被这对颜值不高、相差十岁的青少年恋人卷走,跟着他们跑在加州圣费尔南多山谷的街头。
因为,剧本的情感叙事实在非常强大。
不到16岁的男主角,刚从高中踏入社会,童星光环加身,有着与年龄相称的热情、想象力和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社交能力。
25岁的女主角叛逆、倔强,已经被社会毒打过一轮,却习惯性地把无措表演成了世故。
两个人的相遇不是电光火石一霎那,而是带点乡土和油腻。
几次推拉,有的因为合理的见异思迁,有的因为上头的瞬间吸引,还有的是因为成人世界的规则。
总之,青春期男孩爱上25+女性该发生的那些,拍得丝丝入扣又动人心魄。
虽然最后两人牵手的喜剧结局,很多影迷不满意。
但私以为这个收尾既浪漫也足够合理。
Happy ending不代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了下去,而是在这段旅程中两人来到了同一个十字路口。
不夸张地说,这两个加一起刚到40岁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经历的亲密关系起落和情感的本质成长,比10部“奶狗爱上姐姐”的甜宠剧加一起都要多。
这部《甘草披萨》,我愿意称之为年下恋教科书。
记得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在某个采访中说自己在准备《甘草披萨》的同期酝酿着一个“更加黑暗、复杂”的项目,很遗憾因为各种原因,观众先看到的是这部更加轻快明艳(或许在一些并不在乎电影客观质量的观众眼中,它有着不合时宜的时代烙印与单一视角)的浪漫喜剧,我们不再确定是否还有机会看到那部陷入搁置的,更具备pta风格的野心之作。
以视觉风格与人物弧光落点来看,《甘草比萨》在剧作的严肃程度上看,似乎无法与pta在《血色将至》之后的几部作品进行比较。
但实际上,pta笔下的人物,尽管经常被作为嵌入时代困局的楔子,但人物的内在情感逻辑依旧是世俗甚至是肤浅的。
毕竟哪怕是有品钦的详实原著作为基底,能让《性本恶》中的狡猾私家侦探多克卷入波云诡谲的70年代的方式,不过是(想象中)前女友的脆弱而已,在对于人生的预期规划上,他远不及《甘草披萨》中的男女主人公来的成熟清晰。
因此,《甘草披萨》仍是一部典型的pta作品,甚至比《魅影缝匠》和《大师》更加典型。
在本片中,他回到了更加熟悉的题材与更加容易的操作方式,类比背景更加接近的《不羁夜》或题材更加类似的《私恋失调》,pta的处理方式更加自如与圆润,当然正如《魅影缝匠》会让痴迷于pta式群戏的观众会不满于该片冷凛克制,《甘草披萨》或许也会让对叙事野心与作者突破有预期的观众产生“大材小用”的感慨,但无论如何,在2021年的美国电影中,《甘草披萨》在调和作者印迹与类型规则方面,仍旧处于顶尖水平。
况且,选取更加通俗的结局,不代表积累过程缺乏深度。
在阿拉娜与加里的分分合合中,70年代的时代步伐既是背景板也是催化剂,但是在《甘草披萨》中,主人公既无法亲身见证每一次变动(《不羁夜》),也没法为这个变动的世界贡献哪怕一点微薄的力量(《性本恶》),他们似乎只能像《大师》中的奎尔那样跟随时代脉搏随波逐流,却从来也没有体验过前者那种极端的生命精力。
于是,在吵吵闹闹中终于正视生活女孩儿试图做些什么,可当她看到政客的双重身份令自己叫苦不迭,而他争取的民众正为了弹珠游戏的合法化欢呼雀跃之时,自以为摆脱了稚气的女孩儿在见识了现实之后发现自己和并没办法真正“摆脱”一切,于此尽管看起来节奏更加浪漫,结局更加明艳,但实际上,《甘草披萨》中的人们并没有脱离《不羁夜》与《性本恶》中被冥冥力量把控制的世界,只不过这一次pta选择的作为载体的人物相对而言更加主流而已。
这种“主流的正常”或许是《甘草披萨》之所以被一些观众诟病的原因。
毕竟在《不羁夜》和《性本恶》中所描述的地下规则与边缘产业中,专制的男权视角与剥削等级本就是构造这个世界的基础,两性、种族之间的不平等并不会引起观众的引起。
可当习惯了好莱坞式类型规则的观众在一部追求爱情圆满的喜剧中看到被时代局限所控制的“正常人”(尽管依旧与大多数美国电影中的中产阶级生活相去甚远)的时候,天然的困惑很容易转化成某种与电影无关批评或自我标榜,尽管在被许多人视为pta最佳作品的《血色将至》中,主人公的行为要不堪得多。
因此,如果说《甘草披萨》比pta之前的作品缺少了什么,那也许是一种更具雄性视角的力量感与偏执,毕竟即使是在其最小众的作品《私恋失调》中,“爱情”依旧被赋予主人公对抗自我阴暗面的绝对力量,与那种徒手在物理上结束生活纠缠的魄力,那种在生死边缘完成绝地反击的特殊技能相比,《甘草披萨》中的人物既没有传统浪漫喜剧中讨喜正确的外貌与人设,也没有边缘人物身上危险疯狂的人物魅力。
他们就像是经历特定时代的普通人那样,在浑浑噩噩与模糊目标中长期徘徊,缓慢前行。
但如前文所说,这是故事的视角问题,不应成为批评一部电影的理由,导演不过是描绘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反应,连同他们身上的局限一样,是构成一个时代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基础语境中,pta所谓的“《甘草披萨》是一个对我来说更加容易的项目”的说辞,现在看起来半真半假。
理论上,以他的能力,操作这样一个题材确实是手到拈来,但相应的,在放弃了更凌厉的风格,更肃穆的语境,更黑暗的题材之后,可供pta发挥的空间似乎也被限制住了。
在这个追求极致的年代里,平庸的,有缺点的,生活某个已经远去的特定时代的普通人也许是最能使观众感到厌烦的存在了。
但是,pta依旧在努力构造这样一个记忆中的世界。
或许乍一看起来有些取巧,有些自说自话,但点点细节堆积到最后,承载于主人公弧光时刻中的情绪,已经远远超过了纸面意思。
毕竟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在一个思考枯竭,观点横行的年代与共情和理解渐行渐远,我很庆幸还有这样的作品,提醒着我们那些被终将被历史定论抹杀,却曾经鲜活的存在。
正如李继宏先生评价的《在路上》那样-《在路上》的影响没有随着作者的逝去而消失,书中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引人侧目的价值观,如今早已变成美国主流文化的基础。
看过杰克凯鲁亚克吹NB的《在路上》,才能明白导演的50年代末至今的美帝主流文化艺术价值观。
如同你在北京798看到的边缘文化展一样,那种孤独倔强,再联想陈丹青的话去思考当代中国文化主流,可能对你换个角度去审视该片会有帮助。
电影节奏支离破碎,我看完后觉得是这样的一个线落故事:整部电影是PTA或者是编剧的回忆碎片,而事实是一个15岁男孩高中期末碰到了自己情窦初开的25岁兼职犹太女孩,恰巧后来这女孩在自己家水床公司做了电话销售,女孩对自己宗教忠诚并坚持走上层路线,遂辞职去做了竞选顾问,女孩对演艺路线、7080年代日本文化侵蚀非常不屑。
但这么正常主线去演一点也不PTA,把腼腆的男孩直接告白,暗恋女孩露胸,开了多家公司等等荒唐反转,当代老美应该看完莞尔一笑,国人看不明白它还评为烂片也很正常。
我们没有经历70/80年代老美生活。
国内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应该和本片有40%相似度,回忆下可能应该能让你试着明白PTA在讲什么。
这部片子暗喻反转夸张的有点狠了,说拿亚洲人开玩笑我倒没觉得,而仅仅是对70/80年代日本文化侵蚀到哪都是日本拍照观光团的回忆罢了,说到种族玩笑对犹太人就更加不友好了,想想那个女孩第一个无神论犹太男盆友到家,她父亲说他什么了我想想就想笑!!!
再想想你见过几个真正的犹太教露胸女演员,你就明白PTA想表达啥了!?
欧对了,甘草披萨=黑胶唱片(美俚语)=逝去的回忆(本片中心思想)
和背景融为一体库珀·霍夫曼和阿兰娜·汉姆刚刚在洛杉矶看完点映。
忍不住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作五星好评。
甘草披萨是什么意思呢,甘草指的是甘草糖,一种苦味和甜味混合,透着一股草药味的软糖。
爱吃甘草糖的人爱不释手,不爱吃的人比如我就一口吐掉。
说回甘草比萨,其实是一个俚语,指代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在电子时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但是在电影发生的七十年代,那时所有的音乐都是刻在油亮的,圆圆的像是披萨大小的黑胶唱片上。
阿兰娜·凯恩(由Haim乐队的小妹妹阿兰娜本色出演)和盖瑞·瓦伦汀(由菲利普·赛摩·霍夫曼的儿子库珀·霍夫曼饰演)都是生活在七十年代洛杉矶的有梦想的青年;不同的是阿兰娜25岁,盖瑞16岁;相同的是两人都在爱做白日梦的年纪,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盖瑞是一个童星,他的妈妈是他的全职经纪人,因为他进入青春期变高变大,很多角色已经不再适合他。
他给自己的出路是决定改行创业,什么不靠谱的东西他都愿意尝试,卖水床,开弹珠厅。
阿兰娜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她试图争取工作机会,但是她在当时普遍厌女的好莱坞频频碰壁。
阿兰娜在盖瑞的高中帮助一位摄影师为学生们拍照,摄影师在她走过时趁机揩油,她的脸色一变,但是只能无奈地把怒火压了下去。
盖瑞在第一次见到阿兰娜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窈窕的身影,他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最性感的女生。
盖瑞邀请她共进晚餐,本来兴趣盎然的她在听说盖瑞是童星以后决定赴约。
在晚餐上阿兰娜虽然觉得盖瑞幼稚,她和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盖瑞说,以后我会一直记得你我就像你会一直记得我。
阿兰娜告诉他他们只能当朋友,而且他年龄太小了,她想找一个让她犹太父母满意的犹太小伙。
盖瑞得到了一份出演舞台剧的机会,他带上阿兰娜和他一起去,在飞机上阿兰娜和一个犹太帅哥打的火热。
两个人你依我浓,盖瑞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阿兰娜把帅哥带到她的父母面前吃晚餐,在餐前祷告环节帅哥表示自己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坚决不信犹太教,所以他拒绝做祷告;餐桌上的气氛一下跌至零度,而阿兰娜和帅哥的恋情也草草结束。
盖瑞靠他在好莱坞的关系给阿兰娜找到一个演员经纪公司,并告诉她待会试镜只要所有问题都答是就好了。
女经纪人对她的外表肆意评价,故意给她穿小鞋。
阿兰娜最终得到了试镜的机会。
盖瑞做起了水床生意,他邀请漂亮的阿兰娜做店面的比基尼女郎给店铺招徕生意。
她的垫胸令她感到别扭,盖瑞让她勾引顾客的话术也让她直翻白眼。
盖瑞在店里勾搭到一个和他同龄的少女,这个少女给他破了处。
洛杉矶发生了汽油荒, 靠树脂为原料的水床自然停产,盖瑞的店面也打了样。
肖恩·潘饰演了一个魅惑的成熟大叔角色,他在好莱坞有一定影响力。
天真的阿兰娜以为被他被她的魅力吸引,哪知道他是一个猎艳高手,专门以潜规则年轻小姑娘为乐,而小姑娘们也愿意被他潜规则。
(音乐家和诗人Tom Waits在这里饰演了一名及其有感染力的导演角色)布拉德利·库珀饰演的芭芭拉·史翠珊的男友是一个喜剧角色,他不光是个深柜,而且貌似精神有问题,像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自言自语;但是他见到像是阿兰娜一样的小姑娘,他便像是一条嗅到肉骨头的狗一样凑过去。
水床就像一个液泡,也像是个承载着浪花的橡胶容器。
这些浪花推动着两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向不同方向推去,又将他们拉回来产生碰撞。
两个人在一次争吵后开始冷战。
盖瑞做起了弹球厅的生意,阿兰娜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她之后开始为一位犹太议员服务。
在那里她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
这位符合阿兰娜标准的钻石王老五的议员对她表示了兴趣,在一天工作结束后邀请她一起喝一杯。
阿兰娜欣喜地赴约,却发现议员也是一个深柜。
同时,弹球厅的生意十分兴隆,盖瑞却不停驱赶着店里青少年,告诉他们年龄太小了;他给自己定制了一身很配色浮夸的西装,在店里雄赳赳地像一个大老板一样走来走去。
阿兰娜的姐姐们来店里玩耍,她们鼓励他去找她;阿兰娜在送走议员的深柜男朋友回家以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原来就在她的身边。
两个人在城市里寻觅着对方的身影,直到缘分将两个人带到同一条街道上,他们紧紧相拥着。
甘草披萨的内核是一部爱情喜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也抨击了好莱坞的一些问题。
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给我的感觉他们的感情都是十分的真实。
这部电影如梦如幻,从一对欢喜冤家的爱情看到了那个美丽的,缥缈的怀旧年代。
文/李草
电影以1970年代位于南加州的一间连锁唱片行命名,开头的纯真浪漫有几分神似《怦然心动》,但细看才发现竟是现实主义题材。
以男女主角的相识为契机,电影表面上是关于爱情。
15岁的男孩加利,知名童星,有着不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老练、成熟与事故,不能演戏以后便努力做生意。
25岁的女孩阿兰娜,既无学历也无背景,受到家庭的诸多限制。
就像很多“美国梦”故事的男女主角一样,初出茅庐的他们野心勃勃,不甘心呆在圣费尔南河谷狭小的一角。
故事的真正隐藏主角是阿兰娜。
无论是企图攀附中年男星,还是为竞选州长的政治家老朋友工作,均是阿兰娜为实现阶级跃升的机会主义尝试。
然而中年男星在她意外摔下摩托时不闻不问,政治家仅仅利用她隐藏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依赖于女性特质的尝试也鲜少能获成功。
故事的最后,阿兰娜选择了加利,这是阅尽千帆的回归,而是不得不做的退而求其次选择?
浪漫的故事下,不浪漫的内核是本质。
影片中穿插着叙述的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等一系列时代背景,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可言?
早些年清理家里的黑胶唱片,打包的时候和朋友开玩笑说“这个盒子看起来很像披萨盒”、“说起来小时候看《天使爱美丽》真的以为黑胶唱片像是可丽饼那样做出来的呢”。
尽管近几年黑胶滥发,但那些塑料片总给我一种“往日情怀”感。
影片最开始的工作标题《Soggy Bottom》现在想想应该指的是水床,而《Licorice Pizza》的名字来源于70年代南加州风靡一时的连锁唱片店Licorice Pizza,一张十二寸的黑胶唱片确实像一整块甘草糖做成的超大号披萨。
对于黑胶唱片的热爱让我误以为《Licorice Pizza》是一部怀旧的歌舞片。
(事实证明并不是歌舞片,但确实怀旧。
)回到影片本身,影片设定在70年代的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15岁的青年Gary对25岁的摄影师助理Alana一见钟情,在其劝说下Alana与Gary一同创业,尽管争吵、隔阂,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大相径庭,但在最后Alana终于接受了Gary的表白,以大圆满为结局。
以70年代为时代背景对故事和角色进行塑造便注定影片所展现的与当下的思想有所偏差。
但依旧不妨碍以当下的眼光对彼时的社会主流观点进行批判。
影片中所展现的70年代加州十分“精彩”,无论是Gary的母亲在介绍客户的日料餐厅时大力称赞穿着五颜六色和服的女服务员十分“可爱”也一定会让顾客满意(英文字幕:…and those ‘little doll’ waitresses are dressed fittingly in colorful kimonos. Give it a try, we think you’ll be delighted.”),白男莫名其妙的声音还是Gary对于亚裔的脸盲(对于亚裔的性化和偏见以及歧视);摄影师大庭广众下狠狠拍了女主的屁股、自负的老男人追忆青春却对被甩下车的女主不闻不问,办公室外奇怪的男人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不同态度(性别歧视);政客的虚伪、警察不问缘由的拘捕和攻击。
种种基于时代的偏见、歧视、压迫被还原在正片126分钟的各个角落。
Alana作为一个很有能力的女性在那样一个年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所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但她还是一次又一次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好。
而Gary则未免有点“金手指”,轻轻松松心想事成。
我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的青年为何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混得风生水起。
咖啡厅里,电视机的新闻播报着燃料将供不应求,Alana迅速抓取信息而Gary依旧意淫着报纸上的色情版面。
面对Alana的质问,Gary的回答显得十分幼稚。
不仅是对于生意的生产原料不上心,去送货前也能忘记检查送货车的汽油是否充足而导致送货迟到,面对有权势的人畏畏缩缩,转脸又在Alana的面前逞英雄。
砸买家的车泄愤,如果Alana不在,那么他该如何面对呢?
弃车逃跑?
还是认怂呢?
Alana靠自己的能力将车开往可以加油的地点,而加油时Gary一行人依旧做出幼稚低俗的行为,Alana无力地坐在路边,看着这一出闯入自己生活的闹剧。
Alana决定做政客的志愿者,她认为这能改变当下社会现状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Gary却只在乎政策的改变能否让他牟利。
他讥讽Alana是老女人,嘲笑Alana,把Alana当做空气人,而面对Gary的举动,Alana只是更用心投入在自己的工作里。
这也让我无法理解,在这样的剧情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大圆满的结局,上次看到那么如鲠在喉的结局还是成濑巳喜男的《饭》:规劝女性回归家庭;不要想着作为主体而应当是没有独立性的客体;选择更平庸的男人而非更好的;男人做了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女人不应该追究那么多;女人的幸福就是和男人在一起。
然而那样一个结局据说也非成濑巳喜男和林芙美子的本意,何况那已经是1951年的价值观,实在无法理解2021年还会有这样的观点被搬上大屏幕啊。
所以我很认同影评里所说的,这样一个结局是极具男性视角的“幸福结局”。
但抛开这个结局不看,我仍旧佩服Alana的勇气。
父权制无处不在,女性的空间一步步被挤压,家庭里有着绝对话语权的父亲,名利场上男性的虚伪,政治博弈里政客的完美人设,这些是金灿灿的主角,而女性始终被作为客体存在。
没人关心女儿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没人在乎被甩到车后的女人,没人去在意工作时间外被当作保姆呼来唤去的女人是否愿意这样做。
“They’re all shits, aren’t they?”之所以叫“甘草披萨”或许甘草本就是少部分人的爱好,更别说一整块披萨大小的甘草糖吞下肚,总会有人因此反胃吧。
这部影片的快乐或许只能是少部分人能代入的快乐,但注定不是我这类人可以代入的。
(另:HAIM的歌很好听,Alana Haim真的是宝藏啊)2022年2月23日补充:1971年《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被再度提出,并于1972年经国会通过。
而保守派反女权主义者Phyllis Schlafly领导了反对ERA的运动,在她的干预和领导下ERA至今并未能生效。
(电视剧《美国夫人》便以这样一个故事背景展开。
)可以说70年代,不管是反女权主义还是女权主义,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站出来。
女性也在那时候明白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要投身到行动中。
这也是我认为Alana选择了参与政治的原因: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就需要有话语权,就需要投身到改变世界现状的活动中。
也不认为客观描述了一个社会体系是父权制就是强行“蹭女性主义热点”。
只能说各自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吧。
(补充完毕)
还是要看影评啊 每次看影评就感叹为什么自己是如此的脑袋空空 还是要多读书 在看这种大师作品之前还是要做点功课 至少了解了解的导演背景和基本风格 坦白说 看的时候略微沉闷 有些不知所云和不明就里 可能文化背景差异过大 对于50年多年之前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的故事我实在是所知甚少 很难将整部电影中所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与大时代的背景故事相一一对应 自然很难得到完整充沛的观影体验 第一遍看完只觉得有些青涩的姐弟恋 背后竟藏了如此多东西 像厚厚的冰山一样 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部影片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小鸡片 我认为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是很难代入 或者说 理解到PTA传达的东西 有较高的观影门槛的电影 自己要通过看影评联系那段美国历史才略窥一二 导演将自己想传达的东西揉进自己记忆中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加州 让人在享受加州的日光浴同时进行一场青春之旅 我比较喜欢喝各种各样的烈酒 而威士忌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在和阿贝时就想到:阿贝给人的感觉就像那种鲁莽的、有冲劲的小伙子 像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愣头青年 他们有着一身的棱角 远远没有被社会所磨平 他们还会被整个大环境所耻笑 贴上各种各样“幼稚、不成熟、天真”的标签 可难道非要千篇一律 变得和世俗一样庸俗时才是正确的吗 那种为了爱情执着向前的身影不可爱吗?
那种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 哪怕粉身碎骨也奋勇争取的决心不可贵吗?
那种纯真 那种纯粹不吸引人吗?
我很讨厌那种老气横秋的人对年轻人轻易下以结论时那种轻蔑地语气和神态 满是傲慢和偏见 所以说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的一生 我们越来越能接纳从前我们无法接受的事物 去尊重 学着去欣赏扯远了 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像所有青春文学中那样的一见钟情和相濡以沫 反而是经历过多重“出轨”的 Alana的三次“出轨”一次次的让她看清了自己所爱过男人的伪善 当自己的纯粹和真诚面对宗教、政治、权力的多重摧毁之后 自己的爱情被一次次的唤起。
除了gary之外 Alana的每一次“出轨”对象都是成年的、所谓的成功人士,而这些人带给Alana除了美梦的幻灭之外还有什么?
一次次的对她的信仰、对她的自身文化价值、对她的政治热情一次次的进行摧毁 是无所不在的男性主导的社会 对于女性的一种潜规则 一种主流男性和父权凝视下的不平等和对于年轻人的傲慢的规训。
而我们对抗这个庸俗的社会唯一的武器是什么?
PTA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保留下自己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这一份纯真 在Alana历尽铅华之后发现 可能Gary并不足够优秀 但他好歹不会欺骗自己 尊重自己的意愿 并不对她的价值妄加评判 两个纯真的人理所应当的相互靠近 两个人彼此激励 握紧双手一起抵抗这个世界的恶臭与虚无 就像喝酒一样 保持着面对每一杯你没喝过的酒时的好奇心和尊重 你自然而然会得到你所想要的 Cheers.
作品少而精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有着鲜明的导演风格:群像复调叙事、70 年代洛杉矶背景与浪漫愚蠢的爱情故事,这几个标签在他不少作品里轮番出现,随意组合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年前,一部讲述欧洲高级裁缝与女服务员的《魅影缝匠》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没想到四年后的新片竟然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姐弟恋故事!
期待另一部《私恋失调》的影迷估计会失望,因为《甘草披萨》并不是纯粹的爱情片,而实质是一部非常规的群像电影。
导演在男女主角的爱情线索里穿插千奇百怪的人物(节目主持、电影明星、制片人、嬉皮士、议员等等),这些短暂出场的角色由大牌明星或实力派客串扮演,寥寥几场戏便引出令人捧腹的笑料:风光的电影明星在一场飞车表演里摔下女伴浑然不知、好莱坞顶级选片教母在面试女主角时妙语连珠、暴躁的嬉皮士在约会路上车子抛锚窘相百出……安德森用幽默的笔触还原出 70 年代洛杉矶城镇生活的点滴回忆,偶尔撕开历史政治的背景:石油危机、越战、竞选,令私人记忆影像显得斑驳不堪,混乱中夹杂着青春的气息。
类似的题材,安德森早在《不羁夜》里出色地示范过了。
那部成名作的结构和人物关系更复杂迷人,立体生动的一众角色让人感受到成人电影工作者的辛酸。
安德森是否太久没拍群像题材而导致生疏退步见仁见智,不过片中 70 年代美国的中产生活离我们当下太过遥远,难以引起强烈共鸣则是有迹可循。
那些光怪陆离的次要角色更像是漫画卡通人物,供人莞尔一笑后消失无影;相比之下,男女主角的爱情线被这些零碎抢眼的配角分散了注意力,无疑削弱了情感力度。
这种碎片式叙事模拟出大脑中对遥远记忆的下意识反应,其散乱的情节结构也契合着青春期萌动的情感,某些情节单独拎出来更是趣味十足,比如男主角被警察无故逮捕而释放后两人奔跑的一幕,以及两人驾驶大卡车中途没油而急中生智在山路上倒车的惊险情节。
这些MV式的设计有助于调整沉闷的节奏,却无助于观众了解两人心理和感情演变的过程,这种反爱情类型的处理似乎有欠考虑。
尽管如此,影片的摄影、美术和音乐品味依然魅力无穷,这和安德森长期拍摄MV的老本行是分不开的。
开头介绍男女主角出场的行云流水的长镜头、前后呼应两人欢乐奔跑时配上的怀旧音乐等等,足以展示出这位导演的深厚功力。
事实上,这个私人化意味浓厚的故事和颁奖季的另一部作品《贝尔法斯特》颇为相似,同样利用私人回忆重塑特定年代的环境和人物,流露着梦幻甜美的复古色彩。
rnm这两个丑货什么时候死啊 一天到晚污染我的feed
今年在电影院看得最舒服的独立影片,没有之一。故事和主题其实都很浅显易懂,情节甚至很狗血,但是在PTA手里就可以拍得这么奔放,自由,任性,里面满满的怀旧元素,导演和主创却有一颗年轻的心,Alana面对Gary时的那种犹疑、怜爱、操心、占有又深深嫌弃的态度太容易让我共情了,小男孩是招人疼的,又是惹人厌烦的,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Alana想闯出去,而Gary只想在小镇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王,世界不断地让女孩失望,最后兜兜转转只能回归原点,这个结局快乐又消极,还那么情感充沛,PTA牛逼。
某种意义上的“随心所欲” 在PTA的纬度里只有几个镜头能感受到他的美妙
复古风。很多点都GET不到。
骨子里依旧是一个充满「反美国梦」的PTA,电影童星/商人几乎就是人类世俗化的标签化转变,女性的奋斗起源于情感最后又称为情感的奴隶,让本片的现实主义大打折扣,本身就成为一种臣服市场的媚俗,或许也是一种「直男癌」泛滥的特征。
racist gag已经足够令人瞠目结舌。女主从不用镜子,男主却一直揽镜自照,特别是倒车scene,强调了一种目光的转移,这是对male gaze的技巧性反转(换句话说,没啥精神性反转:比如与12号球衣男的对峙毫无理由的掩旗息鼓。)
Racist joke is not cool!就很一般很一般,跟PTA自己的片子比起来都算是比较平庸的,缺少了新意,片子里真的有好多直男癌的段落和令人讨厌的人物。前半段还不错,沿着青春纯爱的套路前进,可可爱爱,笑点也很多。但是后半段库珀出来之后完全垮掉了,男女主开始做一些不合逻辑、牵强的事情,片子也开始变得很干,直到最后的结尾强行大团圆,让人皱眉。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女主了,演的真的不错。
沉浸于70年代,男女主角永远在互相靠近和互相推开的似爱非爱的轨道中推进这段奇奇怪怪的好莱坞往事,明星、政客、流行和政治事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过客,Gary过于早熟地混迹于街头,Alana却任由十五岁的少年牵引着她二十五岁的生活头绪。在总是无缘无故的“日剧跑”的青春叙事里,总有种反成长的怀旧在里面,或者说PTA从未被时代神话所说服的局外人的友善讽刺与温和调笑。
后半程主演的功能只是串起一系列明星的表演片段。
WTF?!今年Best Picture提名里最离谱的,说是白男视角的青春爱情小品都抬举它了,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生理性不适想要呕吐。难以想象这是拍《魅影缝匠》的PTA。
touch -> splash
这次以更小的视角切入时代,如pta自己所说的,构思这个故事时“脑子中那些可怕的东西几乎消失殆尽”,类比同类型作品的话,似乎在技法上比《私恋失调》更加流畅且举重若轻,当然和前几部作品更为凝练的作者笔触相比,或许有些取巧,但点点细节堆积到最后,承载于主人公弧光时刻中的情绪,已经远远超过了纸面意思。
6.1/10 #Landmark 纯粹直接的20世纪Rom-Com,毫无预兆地直接将男女主的相遇丢给观众,然后便开始了一场以奔跑为载体的疾驰,将七十年代的Oil Cargo油荒与焦灼的越战全然抛弃,剩下的只有以两人为中心的自成世界。绝大部分的镜头构图与调度都是恰当且优秀的,可惜太多以人物为中心的笑点过于陈腐与冒犯(或许是因为其追求极度“复古”却不够“怀旧”的潜在氛围缺失),无论是对日本带有Orientalism式的视角,还是对同性群体嵌入传统两性对立的描写,都让这些角色或身份成为被剥削利用的道具,成为了被刻意创造的“事件”,来营造主叙事线上的章节,而本可以用被大体忽视的时代与城市地貌来创造。不过对于男主与女主的刻画极为细腻(女主值得影后),让这些疯狂与幼稚也值得反复凝视。
...眼球运动
我们可以不要再扮大人了吗?脱下那件虎皮吧,不管十八二十八三十八,玩玩弹珠球也不一定可耻,不是非要喝马提尼,不是非要聊政治和伟大。让我们都渺小一点,不怯懦地爱下去。
なにそれ?
还蛮常见的酷女孩与古怪男孩的迷惘青春。演员魅力有限所以即使是这个设定也不加分,音乐带来的嬉皮又荒诞的氛围还不错。
根本不是所谓的爱情戏,而是一男一女两位导游带你漫游浑浊、喧闹、煞有介事的70年代马戏团。小霍夫曼很像他爹,细看上去还是差了些底气。
预感PTA要走下坡路了...
无论多苦涩的过往,在回忆里都成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