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不是简单的致敬阿巴斯,帕纳西这部电影细节很多,画里有话,得戛纳剧本奖实至名归。
继续呈现伊朗社会的各色观念,舍弃了《出租车》提供的广度,本作来到西北山区,更具故事性。虽不具基亚罗斯塔米作品纯真的多义性,仍能以相当的力道提供逼真的现实主义观察:性别、职业、信仰、城乡;挡在山路上受伤的种牛。
21/8/17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担心会发生什么暴力事件,最后好在只是砸了一下挡风玻璃,呵呵
感觉说实话故事也就那样,但是致敬拍电影的三代人吧
帕纳西特色公路片,有几段台词很喜欢,特别有张力,结尾音乐也好听,像阿多尼斯式的抒情句号。尚未明白名字的意思是什么,但隐隐似乎也明白了。它的多言与缓缓流水般的波澜不惊,正是那个诞生过史诗的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常态。
Panahi禁足第四作,改编自导演真实经历。1.影片讲述伊朗山区少女Rezai为逃离保守家庭支配,借由自杀视频向知名女星求救的故事。通过“确认事件真相”的悬念安置驱动叙事前行,进而展现作者对伊朗乡村图景的描绘与体察,是有文化/传统包裹下人性的愚昧和不堪。由个体注视延伸至社会化的集体视角,大量固定机位及车内POV镜头颇具纪实色彩。2.电影内“自杀视频”与电影本身兼有的伪纪录形式达成互文,表达导演于影像媒介真实性的质疑。3.三张面孔,三位女演员(过去、现在、未来)。4. 坟墓点灯;象征旧时男权社会的包皮迷信。5.致敬Abbas Kiarostami村庄三部曲“起因/过程/结尾”、《随风而逝》“人生自有诗如意”&《樱桃的滋味》“我们在黑夜中前进” 。
L'hommage explicite à Kiarostami, du champ-contre champ au sein d'1 habitacle au paysage sinueux de la campagne iranienne en passant par la mise en abyme de la situation docu-fictionnelle. Les conditions sociales se voient ainsi voilées derrière 1 archaïsme religieux
第一部贾法·帕纳西,游刃有余的小电影。师父阿巴斯拍《十段生命的律动》,徒弟拍《出租车》,两个人都好喜欢利用车的室内空间。固定机位拍前景,正反打拍人物对话,厉害的是在停车间隙,镜头始终跟随徘徊的女主而不拍声源,这是表现人物心理最不着痕迹的方式之一。《三个面孔》在前一个小时被巨大的悬念驱动,车内推进剧情的形式和对生死的思辨,完全可以说是致敬《樱桃的滋味》,甚至干脆拍了一个躺进墓穴的老妪。后面还宕开一笔,讲善良的人们固守的旧俗,讲文艺爱好者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也讲到导演自己不自由的命运。一段神奇的旅程,可以窥见封闭族群的裂缝。在蒙昧的村庄里呈现一个伊朗社会切片,不激烈的态度里隐藏了锐利的批判。在限制下持续产出,交出完成度这么高的作品,足见导演功力深厚。#BJIFF9#
至少比某大牌当着拆腻死面赞颂伊朗没有文化审查好
很显然 女主已经到了更年期 阴晴不定 泪流不止 最后在割皮礼中完成了对国家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
伊朗版“大红灯笼高高挂”
小村人民的冷若冰霜与热情似火,昏黄灯影里老人长篇的回忆,马路中央一头重伤的种牛。弟弟前后“地位”的变化折射了片中各人物关系的换位。比起《出租车》,本片定格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多了许多,颇具艺术感,而帕纳西恰好抓住了平衡,并为因此消磨了影片的纪实性质。 3.7
“黔驴技穷”,没有任何蔑视的批评,不知是该感谢政治还是该抨击政治,如果卸下枷锁,他是否还是那个他?在这个意义上讲,创作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还有“囚禁”他拍摄的那些。
山洞自拍snuff film,引业内叔伯阿姨长途探秘;闭塞山区自有规矩,种牛挡路无归处,割礼之皮命定前程,旧社会影星乡里绘画忙;铁幕之下,艺术家有的不能出去,有的不能回来;简单直接小悬念,挺好
洪尚秀喝着酒公园散着步就把片子拍完了,帕纳西开着车聊着天也就把片拍完了。不过这一步的结构还是挺巧妙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淳朴和野蛮也就是一线之间。
和《出租车》形式相似,实在无惊无喜了。这次把车(镜头)开(黑)进了伊朗的穷乡僻壤,领着全世界观众揭开对性别、职业和文化存在落后、狭隘与迷信的尊严面纱。然而有些东西不管到哪里的乡村都一样。竟然获奖戛纳最佳编剧,无法欣赏。
3.5 隐约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帕纳西本人,大部分时间里都像是一个边缘的旁观者,和其他人物的联系较小,也没有什么驱动力。但在一些场景里,他又喧宾夺主,但起到的作用又只是提醒观众这是混杂了伪纪录的形式。而且在影片里也看不到他把握虚实平衡的能力,对白给人的感觉实在太机械了。
奇妙的电影体验,在看似纪录片的一幕幕平铺直叙中,导演的叙事能力跃然纸上。影片巧妙的设计往返的情节路线,让相遇的人和事都有二次甚至多次交代,使得人物构建逐步深入,也使得这个落后村落的故事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和可读性。墓坑中的老妪亮起的那盏灯,滔滔不绝的村民交付的包皮信物,拦路的断腿种牛与纷至沓来的配种车队…所有的呼应让观者在折返途中感受寓意深长。出入村落的山路转弯隔绝着愚昧迷信歧视,那里看不到对面的喇叭回响仿佛穿越着时空和文明。正是在此处最后一幕,绵长深邃,此岸的破碎到彼岸的阳光,等待是漫长艰辛却又振奋希冀的过程。比起印度载歌载舞的社会揭露,这样严肃不讨喜的庖丁解牛,显然更有力量!
除了簡單的故事脈絡,其他的內容基本上看不懂。難道僅僅是傳統與開放之爭嗎?波斯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學可能有非常大的差異。電影中使用長鏡頭的方法很獨特,表現某些情節也很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