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
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
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些电影,一旦看懂了,就会格外悲伤。
很难概括《鬼魅浮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它充满了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诗意。
平淡而缓慢的长镜头,静止的画面,导演大卫•洛维用独特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略带悲伤的故事。
我们跟随着只有眼睛的鬼魂,看见了时间带来的沧海桑田,分崩离析,最终看见的却是时间带来了悲伤和人力不可为的无奈。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阐述着距离和变化,生与死的距离,过去和未来的变化。
“你在干什么?
”“我在等人。
”“你在等谁?
”“我也不记得了!
”然后在漫无目的的等待中烟消云散。
影片没有复杂的剧情,没有巧夺天工的结构,但整部电影却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感觉。
大概是因为触及到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些疼,有些悲。
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所有的等待和爱都是无意义的。
死亡和出生之间不过是一段被虚无填充的过程。
“生命的形式是空泛的,但我们却要脚踏实地;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但我们却要假戏真做;生命的真谛是虚无的,但我们却要信以为真。
”大卫•洛维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除了爱和凝望之外,《鬼魅浮生》也在探索生命的本质,在时间的流淌中,生命的形态越来越清晰,它热烈、脆弱又短暂。
它由一连串的记忆构成,看似牢不可破,其实转瞬即逝。
这种感觉就像要奋力抓住什么什么东西,伸出手,才发现不过是月光中的树影一不小心照在了手心。
大卫•洛维是一个聪明的虚无主义者。
在我以为故事就要戛然而止的时候,他通过那双望向无限的眼睛,看人来人往,看木板的腐败和墙纸的脱落。
在这无尽之中,那双眼睛看见的除了孤独,什么都没有。
就连曾经真正属于他的东西,也不过是时光中的灰烬。
我们隔着银幕看见的其实不是一个无法走出的鬼魂,而是赤裸裸的时间,生命的真相与本质。
影片改编自佛吉尼亚·伍尔芙《鬼屋》,原作延续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大卫•洛维却让这个故事更有深度和广度。
有转瞬即逝的爱。
有恒古不变的守望。
有分崩离析的不可控。
鬼魂看见了兵荒马乱中的生灵涂炭,看见了工业文明的锐不可当。
然而,那又怎样,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最终都会消逝。
在一个固定长镜头中,之前、现在、以后被结实的连接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
“小时候,家里经常搬来搬去,我会写纸条,把它们叠得非常小,然后藏在各个角落里,如果有一天我想回去的话,那儿会有一部分曾经的我在等着”。
“你回去过吗?
”“没有,你看我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没有理由回去。
”“里面都写的什么?
”“就只是些古老的韵文和诗歌之类的,一些我想要记住的,生活在那间房子里的日常和我喜欢它的地方。
”所有的爱与恨,欢乐与悲伤,等待与绝望,生与死,过去和现在,自由和禁锢都在时间里。
他们已经远去,他们从未远去。
“没错,人人都尽力留下长远的影响,我们一点点地建立成就,或许全世界都会记得你……然后会有一个重大的板块漂移,旅游胜地国家公园会爆炸,西部板块会移动,海洋会上升,高山会倒塌,90%的人会死亡,这只是科学。
幸存的人会去高地,社会秩序会混乱,人类会重回拾荒者、猎人、采集者。
但也许有一个人有一天会哼起熟悉的旋律,这给所有人一点点希望。
人类处于灭绝的边缘,但总能一天天坚持下去,因为有人哼起了熟悉的旋律,耳朵里的物理反应让他们感觉身上不只是恐惧、解饿和仇恨,于是人类生存下来,文明重回正轨。
”在时间里,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是念想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
“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
”时间无尽......
作者| littlepooh 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busan-movie)这大概是最接近我童年对鬼的认识的一只鬼,他披着白色的床单,在眼睛的部位有两个洞,不说话也猜不透他在想些什么,有一点点恐怖,又好像没为什么危害。
看多了各种邪恶鬼怪的造型之后,这样的一只鬼甚至有点滑稽。
电影只有十万美金成本,资金来自于导演大卫·洛维执导的上一部影片《彼得的龙》。
就是用这样简简单单的“伪装”和极少的台词,讲述了一个丈夫意外身亡后还继续陪伴在妻子周围的故事。
遭遇车祸死亡的丈夫变成鬼魅看着回家之后沉浸在痛苦中的妻子却不能安慰她。
后来妻子有了新的爱人,离开这个家。
女主留在墙缝里的纸条成了鬼魅生生世世守候的意义。
他吓跑新搬来的房客,房间空掉之后却迅速被拆掉。
鬼魅选择跳楼穿越时空,回到百年之前。
在那个房间,时间回到他们第一次被领进来看房,在门廊喝酒聊天,他也成为了影片开头奇怪声音的来源。
最终看完纸条后,他灰飞烟灭,只留下散在地上的床单。
这是一部以情感为支撑的电影,节奏很慢,大幅的长镜头加上配乐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不太适应,但也是由这些镜头,带着你走到孤独和绝望背后的深情隽永。
时间在这里绵延,变成沧海桑田。
电影的开篇,他们温柔的搂抱在一起熟睡,绵长又温柔的亲吻。
导演并没有用很多的篇幅和事件来表达他们之间的故事和爱意,只是用这长时间的亲吻去爱彼此。
丈夫去世,女主静静的望着尸体,盖上白布快步离去。
然而又好像,下一秒钟她就会崩溃大哭。
很多电影都在讲述失去伴侣的一方之后的生活,但是这部电影,选择了从鬼魂的视角去静静观察爱人被分隔后的生活。
鬼魂看到妻子回到家一口口吃派直到吃吐,从心不在焉机械的吃东西到不断搅动叉子。
以无声来演绎悲痛欲绝,反而施加了更多的重量。
片中的最重要主题是“等待”。
鬼魅问对面房子里守候的鬼魅他在等谁,鬼魅回答,他不记得了。
在广阔无边的时间中,最大的坚持也失去了意义。
对面房子的鬼魅说“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然后灰飞烟灭。
站在原地看着时光境迁、高楼拔地的鬼魅,想必也越发觉得自己不重要。
而那张纸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观众无从知晓。
它或许是一句深情款款的表白,或许只是一句玩笑,甚至是匆忙间记录的小事,无论是什么,它是他仅存的一句执念,是等待甚至他们的爱情的最后的意义。
tizzy bac 有首歌叫《过世丈夫的阴魂不散》,或许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视角。
没法贴上来,请自行搜索听听·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476期 文章,过世丈夫无脸男。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他离开了古屋,离开她,向北走又向东行,看着南方天空的星斗在移转,搜索着古屋,却见他沉没在草原下方了。
”电影名称:鬼魅浮生导演:大卫洛维主演:鲁尼玛拉、卡西阿弗莱克上映时间:2017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鬼屋》的第一句“无论什么时候醒来,你总听得到关门声”恰好也是电影《鬼魅浮生》片头的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大卫洛维有意而为之,看完《鬼魅浮生》之后,里面有几处场景确实像极了小说《鬼屋》里面描写的内容,比如“他离开了古屋,离开她,向北走又向东行,看着南方天空的星斗在移转,搜索着古屋,却见他沉没在草原下方了。
”小说中要传达的关于生命、死亡的思考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电影《鬼魅浮生》的主角是同居情侣M和C,讲述了男主C出车祸去世后,变成披着床单的鬼魅回到了屋子,在经历了女主M离开,搬来新的住户,房子被拆除,盖成高楼大厦,变成广袤的草原,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鬼魅终于拿出了塞进墙缝的纸条,执念放下之后消失的故事。
悠长深沉的背景音乐加上片中大量出现的长镜头和固定远镜头使得整部电影如咏叹调般缓慢,悠长却具有力量。
而对于电影如何体现它的母题,我主要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和细节解读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辽阔的草原
开头天空中的光斑一、叙事结构影片采用的是环形的叙事结构,最开始是情侣M和C的同居生活,屋子里会偶尔穿出扣墙和东西掉在钢琴的声音。
在片子的结尾,鬼魅重新回到了房子,看到了情侣M和C搬进了这件屋子,重复了影片开头的场景,并且也解释了开头屋子发出的怪响就是鬼魅制造的。
而就在片末女主M在男主去世后搬走时,在屋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鬼魅,站在窗前,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
除了整体的环形叙事,在具体故事情节中,也存在着闭环式的结构。
比如当女主决定搬家之前,她回想起了男主为她戴上耳机听歌的场景,在片末交代了这一情节发生的具体背景,男女主对于是否搬家无法达成共识,开头交代了女主为什么要离开的原因:“why do you leave?
”“no choice.”在片末交代了男主不肯离开的原因:“There has a history .“就在这样一种僵持的关系下,男主为她戴上耳机听歌,当女主听完歌后,拿下耳机走进了房间。
这在某种程度上借助环形结构的叙事手法交代清楚了故事细节发展的原因。
而见证了这一整个轮回的鬼魅在打开纸条的那一刻消失了。
鬼魅是死去的男主C,他回到房屋,望着自己的爱人离开,通过与隔壁鬼魅的对话,我们可以判断他起初一直留在房屋的理由是想等爱人M回来,并且想拿出那张留下的纸条。
但到后来,他也和隔壁鬼魅一样忘记了自己在等待谁,唯有那张纸条是他一直不离开的执念。
他见证了墨西哥单身母亲一家的入住,见证了占卜师对着许多人打探生命虚无论,见证了房子的坍塌和现代化大厦的重建,鬼魅纵身一跃,回到最初的大草原,田园诗歌般的生活,见证了一家四口被射杀,最后等到了最开始的原点。
而在对墨西哥单身母亲的叙事,导演采用了一种场景切换推动叙事的方法,以鬼魅为视角穿梭于各个房间,每个房间发生着不同时段的事情,比如鬼魅一开始正在墙缝取纸,转而看见两个小孩打开房门在房间嬉闹,他跟着他们走进房间,光线从一开始的阴暗转变为了温馨的黄光,房间里有新的住户入住。
此后每进入一个房屋,故事线就会递进,最终到住户搬走。
而在交代女主M的失去爱人后的生活状态时,导演通过固定场景,相同动作,人物造型的不断改变,来交代时间的推移。
比如通过一个长镜头,影片反复了女主从房间走向门外的场景,而女主的动态呈现与鬼魅静止在一旁默默注视进行对比,也表现了一种时空的割裂感。
鬼魅与此刻女主的生活格格不入,他只能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地变迁,离开,比如在女主坐车离开的场景,鬼魅只是呆呆站在窗户前看着,没有情绪,迎接新的变化和准备必有的告别。
个长的推镜头,是鬼魅在镜头内逐渐变小,更加增加了一丝孤寂和凄凉。
片末的第二次轮回
床单鬼陪伴着女主
二、镜头语言整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是富有诗意的,那些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不断呈现和交错,导演采用了经典的1.33:1的学院比例,使画面呈现为一个方形框架的画面形式,给受众观影时带来一种窥视感和疏离感。
包括许多画面都出现了框景,给予空间层次感。
片中多次出现了长镜头,许多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比如在交代男主出车祸去世的情节中,就采用了往右不断推移的平移镜头,从房屋的全景,到白烟的出现,再到车祸相撞后的场景,配上悲怆的背景音乐,渲染了一种死亡之后的沉寂。
固定镜头+深度空间再比如女主M回到家中以后,看到了房东给她送的派,她靠在橱柜旁用叉子开始吃派,也是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鬼魅则在房间的一旁注视着她,在吃的过程中,不停地发出用叉子撞击盘子的声音,以及女主不间断地吃派,这种无声、持续的状态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情绪的起伏,一波一波的压抑到最后放下派,转身跑向卫生间呕吐,连女主的悲伤都那么压抑和沉重,他并不是喷涌而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压抑了许久的情感溢出。
固定镜头而也有一些长镜头的运用成为了主角无声的情感表达。
比如在医院的那场戏,采用了一个固定视角的长镜头,女主M看到男主C的尸体之后,先是叫护士离开,之后又叫回护士,而后又叫她离开,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女主内心的纠结和不知所措,他并没有用过多的肢体动作和神态语言进行表现,相反,女主此刻看上去冷静无比,但是通过一个不切换、长时间的镜头去记录,那种隐藏的情感通过冷静赤裸裸的镜头总会露出蛛丝马迹。
影片的一个亮点就是导演并没有采用标准的画幅来进行拍摄,而是采用了方形框架的画面形式,像国内也有许多导演采用这样的形式,比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采用的是圆形框架。
而在思考导演的用意时,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方形框架的形式,周边的大块的黑幕,让我产生一种窥视感,或者说在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鬼魅的一生,有一种疏离和距离感,而这也是影片风格基调,鬼魅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我们无法与他感同身受,我们只能在旁边看他的一生和他所经历的轮回。
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镜头里面出现的框架,比如门框、窗户等都在片中频繁的出现,他在一方面呈现出了一种奇特的层次感,而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镜框,采用明暗处理,延伸了空间。
三、细节解读片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细节,这些细节背后无疑有着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
墙壁上的光斑在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片头,男女主依偎在沙发上,而客厅墙壁上出现了移动的光斑;第二次是女主准备搬家离开时,她在油漆墙壁时发现墙上出现了光斑;第三次则是在影片的结束,当鬼魅打开纸条消失的那一刻,光斑出现。
而与伍尔夫在《鬼屋》中描绘的南方天空的星斗转移在片中也出现了多次,未知的光斑和辽阔的星辰可能都在暗示着人类在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渺小,光斑只是他们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窥见,并非全貌。
鬼魅从高楼往下跳。
对于环形叙事而言,我觉得在这一场景中有所割裂,鬼魅的纵身一跃居然从高屋建瓴的现代化时代转移到了大草原,转移到了中时期的牧歌生活。
这也许就像派对上占卜师所说的时间会流逝、板块会漂移,我们将会重回原始,不复存在,伟大的一切都会消失。
而鬼魅的纵身一跃只不过就像表达时间的飞速流逝,一转眼我们又回到了原始,新的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纸条上的内容。
随着鬼魅看到纸条之后的突然消失,纸条内容也不从揭晓,但是这份维持鬼魅承受千百年寂寞,独自面对沧桑轮回的执念就随着鬼魅一起消失也挺好。
毕竟内容不是重点,他的存在才是一切的缘由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相反,他是比生更绵长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只是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而我们需要站在死亡的巅峰俯瞰生命的全景。
导演在影片中对于个人形象的弱化,比如男女主并没有姓名、近乎默片,恰恰使我们有了更强的代入感,通过对于鬼魅浮生的窥见,产生对生命、对死亡、对宇宙之存在的一丝思考。
斗转星移,生命的轮回是平稳缓慢永不停止的进行着,而我们会度过短暂又绚烂的一生,进而消失。
Safe,safe,safe ,again you found me.
本文首发于:壹条电影 看到《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这个片名时,大部分观众会自然而然的将“GHOST”与“恐怖”这一元素联系起来。
毕竟“鬼”代表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又或者有人类所没有的力量。
而人类在他们面前总是显得不堪一击,以至于不得不借助某种道具和外部力量来打败他们。
有很多电影,描写的便是人鬼之间的对立。
人类总是代表正义的一方,鬼则代表邪恶的一方。
这一基本套路经久不衰,因此给看此类电影的观众难免会有两个期待。
一是期待鬼捉弄(杀死)人,二是人打败鬼。
《鬼魅浮生》虽是一部“鬼”片,但它却没有回应观众的任何一个期待。
而是来了一次关于存在的讨论。
如此,它收获两极评价也并不奇怪。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到影院来思考人生。
这样的一部电影必然会“冒犯”到那些希望去影院找刺激的观众。
不得不说,大卫·洛维用鬼的视角来讨论存在这一做法非常大胆。
影片故事非常简单,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男主角遭遇车祸意外死亡后变成了鬼,之后,它便成了他生前居住房子里的看客,他无法离开,却可以穿梭于时间。
最后,当他打开恋人留在房子里的字条时,他消失了。
同时,影片中有大量的长镜头与极少的机位运动,节奏缓慢。
台词少,剪辑与转场简单直接。
因此也被不少人打趣为是一部由MV拉长的电影。
而正因为其缓慢分节奏,我们才能感受到鬼的无力与孤独。
大卫·洛维用1.33:1的比例来表现鬼的困境,它虽然可以穿梭时间,但却逃不走。
于活着的人也是如此,困境同样存在,而活着的人的困境则是时间。
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沧海桑田。
一间充满回忆的房子可以在瞬间被夷为平地,一段真挚的感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淡或是变得不那么重要。
影片中的鬼发怒便是因为这个原因,曾经的恋人爱上了别人,它能做的只有砸,摔,用《霍乱时期的爱情》来表明他对爱人的真心。
但是,爱人看不见他也摸不着他,最后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爱人搬离了他们之前居住的房子。
这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他的恋人已经放下他们之间的感情,搬离了他们之前居住的房子,他还有何存在的意义呢?
而“意义”正是影片所要做的文章。
爱人在临走前,在房子里留下了一张纸条。
这张纸条成了鬼存在的理由,他开始不停的抠墙皮,试图得到那张纸条,却一直没能拿到。
如果说,人看不见他,他大可放心地去拿字条,而不必穿梭于多个时间线如此大费周章。
这里虽然有个设定矛盾,但如果直接拿到了纸条,也不会有影片之后对时间与存在的探讨。
鬼在电影中,如同一个观众,只是看着,不加干预。
他见证了他与爱人的房子多次转手最后被拆除,在原来的地方建起了高楼大厦。
他也见证了房子打地基时因原住民的阻挠而带来的死亡。
这些对于超自然的鬼来说都不长久,都会消逝。
而影片给我们提供“鬼”这一超自然的视角更有利于我们能够思考自身的存在。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这句话虽然不甚高雅,却道出了物质世界的一条真理,在时间面前,没什么是常新的。
人也不例外,我们终将有一天会死亡。
加缪曾说“整天想着意义的人,一定不懂生活。
”正如影片中那位在派对上大谈人生的大叔所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总有一天会死。
而人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文明看上去会一直存在下去,但当物质世界分崩离析时,他们也将不复存在。
那我们做的所有事情还有何意义?
然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一定就是虚无主义,还有可能是存在主义。
只有认清了生活才能更好的去生活,只有认识到了虚无才能探求到真正的意义。
影片中,除了男主角,还出现了一名披着花床单的鬼,她在等人。
而当她意识到她等的人不会再来了,便消逝了。
男主角也是同样的结局,当他找到爱人留下的小纸条后,也消逝了。
对于他们来说,等人,纸条是他们的“执念”是他们存在的意义,而对于活着的人呢?
加缪给出了答案,像西西弗一样,明知将石头推上山顶会掉下来还是会不停地推,用人话翻译过来就是:拥有对生活的“执念”。
彼时2018年2月1日凌晨,严寒中颤抖着开始码字的我,已经彻底分不清是受冷的缘故,还是在为一次差点错失的邂逅、后知后觉的喜爱而激动了。
我看了四遍《鬼魅浮生》。
前三次观看,每次相隔不超半小时,而我刚刚结束了最后一次。
这样的观影经历,在成为影迷的五年来,从未有过。
一刷罢,别说丧起来,我甚至不觉得自己看明白了。
而且遗留着对部分情节点的不适(“闹鬼”后墨西哥妈妈的不真实反应、派对上莫名其妙的高谈阔论)。
纸条上写了什么?
最后余留的新鬼魂拿不到纸条还怎么循环?
从高楼跃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穿越到过去、重启了时间、还是进入了未来?
带着这些自惭形秽的疑问,我翻遍了几乎所有长短热评与讨论区,却没有得到任何统一的答案。
涉及到本片概念设定的评论,有的模糊其词,有的不成系统,回放对照也均驳多于证...我陷入了对自我和对集体的双重怀疑,是我脑子不好用还是片子本质意识流?
强求逻辑却忘记意会?
说不定如貌相掌握少数者真理的批评所言,北美高口碑和喜欢它的豆友都是文青日常装逼瞎捧?
一片茫然中,我几近选择不再深究,随便标记了事,何苦徒添折磨。
但它那股透着坚定、举重若轻一般的极简主义气质是如此迷人,念念不忘着,仿佛我也中了“执念”的毒,不情愿轻易放下。
终于,我决定花上属于午夜的92分钟,带着这些疑问二刷之。
脉络全通的快感在白床单掉落的一刻夺然而出。
我不敢马上相信。
而三刷,除了确证自己的想法并非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外,唯余沉醉。
想不到啊想不到,2017年新片中的最爱诞生了。
而这竟是一部从9月份就出了资源、我索然地拖了半年才点开的电影。
如果说经过四重滤净后的它终于能在我心里留下相对透彻的印象,那么是的,这92分钟在我一年来的新片观影里,必定是银幕时间最长的一个半小时。
这种“长”,不因四倍的累积,更无关其名声在外的“缓慢”节奏,而恰恰是它太快了——在大卫·洛维那个性鲜明的跳切与出神入化的匹配剪辑里,我感知到了它所承载的成万倍以计的象征时间,体验着光阴在光影里绝无仅有的流逝。
如短评所言:唯纸条内容为开放式,整体设定大巧不工而自洽,感知无力仍可解读,非马力克式意识流,劝雾里者勿弃思之。
——我认为本片即便被冠以“意识流”之称,也要明确它和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那样全开放式文本的意识流存在本质区别。
它的具体设定或许没有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无关bug,而是诠释具有选择性和间接性),但在概念层面上,它是绝对自洽且完整的。
本文从这之后就开始全面剧透了,强烈建议观后阅读。
关于设定关键词:轮回。
完美诠释“斗转星移”的绝美一幕首先,很多人认为《鬼魅浮生》讲的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我觉得并非如此。
在讨论之前,如果一定要以更准确的形容取代之,那么,称为轮回可能是最合适的。
轮回包含着生死的重复,却并非没有出口;它有它既定的轨迹,却不同于闭合的循环。
这或许是更好理解这个故事的基础。
虽然是一部有着常见环形情节概念的电影,但本片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从开篇到落幕所展示的并非循环中某个千篇一律的周期(比如《记忆碎片》《恐怖游轮》),而是一次轮回。
如果要尽量准确地概括,那么:这是一个以主角C的两次生命重演为背景、并聚焦于其鬼魂的故事。
我们可以把主角C的出生视为一切的开始。
他的逝去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依托执念而存在的鬼魂。
在失去了爱人M留下的、未经阅读的纸条后,它目睹沧海桑田,最后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穿越时空,回到故土,历经无数春秋,终于迎来了自己作为人的再生、并重新见证了自己与M的感情,直到纸条的再次出现——它抠出、阅读,消失。
如上所述,这个故事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循环需要重复性、闭合性)。
如本片英文名所示,它不仅是一个鬼故事,更是只关于一个鬼的故事。
只不过因为时空穿越元素的加入,经典的宿命论得到了表现,且在故事的最后,经历过穿越的它看到了未经穿越的自己。
仅此而已。
看到了太多对本片设定的扭曲化、复杂化阐释与评价,是我决定写下本文的动机之一。
经历了时间穿越的C鬼魂看到了未经穿越的自己但在落幕时刻,经历过穿越的C鬼魂消失了,而另外那个未经穿越的它将何去何从,电影并没有作出交代。
可以肯定的是,故事空间内的一切,从这里开始便不会再和第一个时空有完全相同的发展了。
未经穿越的C鬼魂很可能不会再有穿越时空的选择,而没有穿越就没有人类文明的重蹈,更没有角色生命的重复——找不到纸条的它,或许会经历诧异和失落,会把一切再次寄托于无尽的等待中,可房屋总有拆迁的一天,爱人无归,失去纸条的它浮尘旅途的终点,或许也就和那位彻底绝望的花被单鬼魂无异了吧。
但显然,那已经是下一个鬼故事了,而导演欲尽的一切表达,在这个故事里已然淋漓尽致、无需多言。
After all,this is A Ghost Story.关于情绪关键词:寄托。
M:小时候我们经常搬家,我会写纸条,把它们叠得非常小,然后藏在各个角落里,所以如果有一天我想回去的话,那里会有一部分曾经的我在等着。
C:你回去过吗?
M:没有。
我没有理由回去。
C:里面都写的什么?
M:就只是些古老的韵文和诗歌之类的。
或者我想要记住的,生活在那间房子里的日常和我喜欢它的地方。
C:你们为什么搬家?
为什么离开那些房子?
M:因为我别无选择。
这是本片开场时C和M之间的对话。
在我们不知情的时候,这段对话看起来是多么日常而无关紧要啊。
可它不仅给了C鬼魂跨越上万年的执念,也给了最终无从得知纸条内容的观众无限的怨念。
但它的意义远不仅此。
这场对话也是本片的情绪奠基,或浅或深,它包含了M和C鬼魂几乎所有感性逻辑的因果。
这段对话至少提供、阐释了这两个客观信息:第一,M搬家留纸条的习惯、与纸条于她的意义。
第二,M有回来的可能性。
但不回来也很合理。
C鬼魂之所以会在深情的目送中选择留下,而不执意追随,在于它相信M留下的纸条是关于这里的、是关于他们两人的,或者说,关于这段M不愿带入新生活的过去。
对纸条的寄托是它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也代表着最大“执念”所在。
M与门口男人的吻、M坚持搬家的选择,都是她极力尝试开始新生活的表现。
对于C而言,选择更多的未知伤害或是遵循那张私密纸条的牵引,某种程度上都决定了留下比追随更好。
这么看,“第二次抠纸条远比第一次抠得快”的问题就显得相当合理了。
第一次之所以抠得慢显然不是因为难抠,而是一开始的C鬼魂也并不急于看纸条。
回顾那次对话后,我们可以想象,如果M有一天回到此地,那么C很可能就是她重游的原因——那个M自小从未找到的、回去旧房子的“理由”。
这对C的鬼魂会是何等温柔的安慰啊。
如果这一刻发生,那几乎足以诠释纸条本身所及的等重意义。
此外,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
约49min处,未经穿越的C鬼魂第一次“抠纸条”。
这一幕中,在他还没抠出来的时候,两个小孩的闯入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因此先把抠纸条的事放一边,转而跟随、关注他们。
随后导演通过一次难以察觉的剪辑,把画面转入了这个墨西哥家庭安家后的温馨场景。
对M故地重游这一可能性的惦记,乃至对房屋易手后情感找到新寄托的渺茫希望。
这一切都围绕着种种寄托而成立。
可如我们所知,不论是墨西哥单亲家庭或是后来放纵喧嚣的派对,都只喂哺了它无止境的乏味与孤独。
在经历了第一次错失(快抠出来房子就塌了)带来的无限遗憾、写满孤独的漫长等待、对命运走向无可改变的彻底失落(撞琴的情节)后,这一次,它决定在M离去时就把纸条抠出。
与此同时,门又一次被打开,而它虽然再次报以回首,却对继续打开纸条没有丝毫犹豫——
结尾处,经历了时空穿越的鬼魂C第二次“抠纸条”。
与第一次形成对比。
这个微妙的对位细节意味着,不仅执念即将走向了结,它也失去了任何付出新的爱的兴趣,放弃了假装像一个人一样,重新“开始”的任何希望。
这道跨越万年的情绪弧光,更决定了它于我,是永远值得反复品味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它有多少瑕疵,都不影响它是具有经典潜质的。
关于纸条关键词:释然。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我理解所有看完感到悲伤的人。
在这个鸡汤求毒、以丧文化为主流的时代,在我们仍未摆脱曼彻斯特的海风时,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真的很难不悲伤。
但是否如置顶的热门短评所说:C鬼魂看完纸条,就“信念崩塌”了?
不一定啊。
甚至于,我想反对,为这部看似小格局、只仗小聪明的作品挽回它最后的不俗。
我对这个时刻的理解:释然。
前面所有的铺垫(花被子鬼魂因为放弃了继续等待“他们”的念想而消失、未看纸条的C鬼魂仍未放下 )都诠释了它的设定:执念即鬼魂之魂。
执念一消,无论所感几何,一切都会随风飘散,只余留那短暂的光晕,这个光晕,在我看来更像在诠释着释然的美丽。
这种释然,无关喜悲。
导演大卫·洛维在有关本片的访谈里也曾不可避免地被问到纸条内容的问题,对此,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可见并不想对观众做出任何引导。
这部电影就像它那披着床单的主角一样,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温度的“空”壳,纸条的内容是什么,纸条的信息复杂或简单,纸条的能量是正是负,都取决于尚未被理性吞噬的那个感性的你有着怎样的过去,有什么爱情观(乃至三观),甚至因此,如果你愿意,可能从此以后每一次重看,纸条的内容都会随之变化。
而在我眼中,无论纸条被书写了什么,永远共通也永远不变的,是爱与孤独。
它绝对象征着存在主义的探讨,而虚无只是一种结论。
存在包含着虚无,所以,请不要狭隘地以虚无否定存在。
杂谈细节、风格与不足。
所有无法嵌入任何版块的所思所感,我都放在了这一部分。
1.我以为的不足——来自一个脑残粉的指出我深爱这部电影,但我不会否认这部作品的不完美。
很奇妙,第一遍看留给我不适的两个情节点:墨西哥妈妈在“闹鬼”后的反应、派对上那次接近5分钟的长篇大论——到最后一次看仍然没有彻底化解。
可能除此之外对其他部分的深沉爱意早已无限冲淡了这种反感,但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坚持认为这是不足,也有称其不足的理由。
关于第一个:任我如何尝试找补,也无法让自己相信冷静地蹲下来收盘子会是一个正常人在“闹鬼”(明明是床单怪撒娇对吧)后的正常反应。
即便搬离这里是一个正常的理性选择,但面对桌上的杯子腾空飞起和柜子上的盘子屋子里乱飞乱碎,你竟然不是本能地捎上孩子落荒而逃?
虽然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作为一部电影里无可争议的现实部分(环境与人物的现实性),这怎么看都更像一个崇拜卡西、对披着床单的他无法视而不见、跟导演反着来的配角演员在花絮里才会有的反应。
—————补入分界线—————18.5.5:抛砖引玉,因为评论区一位友邻的提醒,针对以上有了新的看法:对于所谓的情绪反应bug,或许“墨西哥单亲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设定——@Anson_Van :“墨西哥人很相信鬼神存在,单亲是因为丈夫死了,她误以为是丈夫的鬼魂所以淡定,这一情节也大约影射了如果C鬼魂随M而去,M会有如何的反应,无非是再次搬离企图开始新生活,毕竟人鬼已殊途。
”我个人的信服度是很高的,而且感叹于和“C若追随M会怎样”形成对位是一个后知后觉的绝妙设计,至于到底能否因此达成自洽,大家见仁见智,也欢迎继续探讨——————————————————
关于第二个:对于这段明显带着自我解读性的对白,即便我发自真心地认为它压根就表意不清,但我仍不确定它的正反属性。
所谓正反,无外乎是这个角色的话到底代表着“导演所认同”还是代表着“导演所不认同”的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不缺论据——正:在贝多芬创作是为上帝或为一个人、艺术作品的流传、艺术作品对文明的意义等论述上,我们都能看到故事中相呼应的部分——比如C鬼魂经过穿越后,我们能在那个拓荒者女儿那里听到C所创作的那首《I Get Overwhelmed》的旋律,由此甚至有人得出了“C鬼魂跳楼后进入未来”的推论(但这在故事提供的空间内根本无法解释C和M为什么会以完全相同的面目再次降世、进入完全相同的命运轨迹,至于为什么旋律相同这个细节仍可佐证我对“C鬼魂跳楼后回到过去”的说法,请见下文)。
反:在这段话的前后,分别有对C鬼魂不满、不认同的铺垫与描写。
比如变戏法撩妹的玩牌男(这个真的没必要细说了,如果记不清重看一下就能明白),以及更明显的:秃顶男刚讲完,派对还未结束,天花板上的灯泡就又开始“灵异”了,随后便是又一个住户搬离后的破败场景。
是的,对正反属性的深究结果并不能说明这一段是不足。
但如果说开篇不久那个鲁妮·玛拉的吃派长镜头表达了导演带有洗“粉”意图的可爱任性,那么这段高谈阔论的话则恰好相反,它仿佛是一种害怕洗光了粉的露怯表现。
虽然对观众有所引导、对内核有所提炼,甚至在“鄙夷”式的刻画中实现了某些对立而空泛的表达,但无论如何,比删去也完全不影响和扑面而来的假大空更可惜的是,它终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全片这股迷人的极简质感贯彻。
2.视听所有杰作所向观众输出的议题,绝不局限于其故事与整体所探讨。
我认为《鬼魅浮生》如是。
这一段我简直不想用文字表达了,如果可以,我只想带所有人在最好的银幕与音响条件下再次欣赏这部电影,然后关注这些——
3.《I Get Overwhelmed》
先一起通过苍白的言语再次重温这个位于80min处的段落:C和M正在参观这座房子,而C鬼魂已经在这守候已久。
C走着走着停了下来,环境音逐渐减弱,充斥窒息感的音效逐渐增强,这时候画面一切,我们得以看到C失神的目光——突然“啪”的一声,观众和他一起受到惊吓,镜头下移,看到了窗外的M。
这两个镜头,天啊,就两个,包含了多少内容!
既隐晦地强调了阴阳、两个自我(C与C鬼魂)之间模糊的感知,又在感知过后让刚才的漫长瞬间中止于M——对这个故事的情感驱动源再次强调与归结,乃至内在因果的串联,完全是库布里克回魂式的大师级表达啊!
第四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已经无法自拔了。
这也引出了我想用来收尾的部分:可感知——我对旋律可传递的想法正是建立于此。
女孩所哼的旋律正是被C鬼魂所记忆,再经过C鬼魂于阴阳与自我之间的感知,在所谓冥冥之中赠予了为人的自己。
基于此,我也进而正式确认了对“C鬼魂跳楼后进入未来”这一可能性的否定。
在上述这一幕尚未结束的时候,《I Get Overwhelmed》这首歌就响起来了,进而在记录日常碎片的蒙太奇中过渡到C正在创作这首歌的场景。
导演的表达意图已昭然若揭。
在感慨过本片中所有关于爱情、时间、存在主义等主题的探讨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不那么宏大、也相对具体的问题:灵感是怎么来的?
或许我们都不止一次地思考过,对此,显然也不存在标准答案。
而我在《鬼魅浮生》里,经过不可避免的自我投射后,找到了可能是观影史上得到过最美的答案。
神秘,有时无迹可寻,有时又真实可感。
相信这是我们对灵感这个概念的基本印象。
当你问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从何而来?
他的答案语意一定无法脱离这两种:无法言说。
或者源于某人、某物、某情。
同样的,如果我们问故事里活着的C:你是怎么创作出《I Get Overwhelmed》的?
他能付以言语的部分,一定包括我们在那段蒙太奇里所见的、与M的感情。
甚至他会说,这首歌就是献给她的。
但他很可能无法言说的部分呢?
那正是我们通过影像所得的另一部分答案:关于那个与他阴阳相隔的自己,关于那次等待的所见、关于历史、关于万物、关于更多。
这一部分答案,放到现实里,即是在这个世界所有人类所未及、所未知的一切。
所有我们渴望通过科学、通过宗教甚至通过世外外力去探寻的部分。
那些言语无法承载、前所未见的迷人事物——当我们触碰到那一切,对习以为常的既有一切才会有更好的理解。
无论我们征程的终点属于可知或不可知,不要停止探知。
共勉。
感谢阅读。
你头也不回地迈向了远方,我静静地站在原地,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很久。
只因一个执念,足以让我不朽。
白色床单落地的一瞬间,全片结束。
一个人来看的深夜场。
我坐在没几个人的放映室里,看着演职人员表慢慢爬上屏幕,脑袋昏昏沉沉。
眼睛是干的,却好像哭了很久。
这是一部你一旦懂得了就无法逃出情绪的电影。
一个笃信虚无主义的导演,怀着不知是恶意还是友好,用一只死去却无法离去的、披着白床单沉默无言的鬼,给观众带来了一份治愈而致郁的情感体验。
Casey Affleck真实的丧。
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再看《A Ghost Story》感触尤其深。
两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有很多处别出心裁的处理。
鬼魂可爱又诡异的万圣节白床单造型;丧偶关系中独特的鬼魂视角;褒贬不一的、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人物台词的最简化( Casey Affleck全剧说了有10句台词吗?
)......起码在我看来,这些处理都很成功,导演David Lowery无疑是极为大胆用心、有想法的。
会去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我格外喜欢电影屏幕特殊的长宽比。
现在的电影屏幕大部分都是长方形,宽屏电影长宽比就更悬殊。
可这部却选择了一个接近正方形、似乎把演员困在盒子里的荧幕。
1:33 : 1。
除了让观众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和片中鬼魂无法离开屋子一样的“被困感”,它也使得影片有一种正方形home video抑或是老照片一般的怀旧感,很好地表现出影片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微妙把玩。
影片很大程度地挑战了观众的耐心。
我一开始也不太适应那么多的长镜头,确实觉得有些拉长的长镜头、空镜头没有那么多的意义,甚至直到那段长达五分半钟的“臭名昭著/饱受赞扬”的Rooney Mara一个人吃巧克力派的长镜头,我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
可看到影片后半段,我忽然终于在一个个长镜头里感觉到了一种慢慢渗入全身的孤独情绪。
有很多影片其实都是关于丧偶之后,被留下来的一方的疗伤故事。
可这部影片的角度特别,选择从鬼魂的视角去描述死亡将两个相爱的人永远隔开之后的故事。
看到有短评说这是又一出的人鬼情未了。
可有人想过吗,当“活下来的人”选择了迈向前方,“被留下的鬼”、未了的情又该何去何从?
"I'm waiting for someone.""Who?""I don't remember"两个披着床单的鬼魂在自己人去楼空的屋子里隔着窗户对话。
“等待”这是影片的一个很大的主题。
等待。
为什么等待?
等待谁?
ta回来吗?
要继续等吗?
一个一个的问题在看不到尽头的漫长时间里渐渐逐一消失。
等待中,时间失去了它的速度,也丧失了它的意义。
当另一个披着床单的鬼魂站在被推土机碾压过的废墟之上,对男主角C的鬼魂说:"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 之后,说完这句话的一瞬间,她的床单砰然落地,那个丧失希望的鬼魂烟消云散。
当等待已经变成了存在本身。
不再等了,也就不存在了。
而只要尚有一丝执念,便会继续等下去。
于是男主角等啊等。
爱人有了新恋情,从房子搬走了他还在原地等待。
新住客换了一任又一任他还在原地等待。
房子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他还在原地等待。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站在原地等了几十年几百年等得轮回时间回到最初的源头重头再来一次,直到终于回到原点。
那么多的等待,只为了抠出那张爱人走之前,被她塞在墙缝里的小纸条。
那是支撑着他熬过所有时光里的悲伤与孤独,愿意一直等下去的唯一原因。
而在抠出了那一张心心念念的小纸条之后,他却顷刻间消失。
一张没有生命的白色床单落在地板上,电影随之结束。
观众无从知晓那纸条上写的究竟是什么。
我原本想象这一定会是一句饱满深情的情话,亦或是她记录的他写给她的歌曲。
可无论这句话是什么,它却让鬼魂一瞬间绝望得放弃了全部希望,灰飞烟灭。
几个世纪的等待都不再具有意义。
哀莫大于心死。
我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不,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温柔可爱的鬼魂,披着床单默默注视守候着自己的爱人,最后他放弃了,他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抱着头不想去相信。
原来我还是不甘心。
我还是抱着一点小小的执念。
我还是会想起你。
我还是有想要和你联系的冲动。
可是真的没有人会再回来了。
即便一个执念足以照亮我全部的光阴荏苒,这根蜡烛也早就应该被吹灭。
因为它的燃烧没有任何意义。
它只会让黑暗里孤独的形状更加清晰。
所以呢,还是早点放下得好。
《A.Ghost.Story》鬼魅浮生,讲的是一座房子的七情六欲。
一个人死了,他没有选择天堂,而是披上床单,成了一个宅灵。
他之所以选择成为这个房子的一部分,大致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在他生前他就莫名的觉得和这房子有种牵绊,他的生活通过这种栖居显现;二是只要他悲伤的妻子仍旧住在这里,自己作为一座房子,就能给她陪伴,他的生命和她的生命就还能通过她的栖居而交错。
这意味着他成了这个房子的一部分,永远固着于这片土地,无法离开。
他本想守护悲伤的妻子而驻留在此,却发现对他漫长的“生命”来说,妻子只不过是一个瞬间。
他执拗的赶走对他的家园的每一个“入侵者”,不容许他的栖居变成他人的栖居。
一个可供转租的现代住宅,因为幽灵的存在,成为一个古老的“家园”,只肯与一家人产生联系。
于是,他变成一个鬼屋而逐渐破败。
他虽是宅灵,依附并不是作为实体的建筑,也不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住宅作为家园的理想。
他看见了自己的起源:当拓荒者全家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想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当他们死于印第安人的乱箭的时候,房屋的全部还只是一圈栅栏,但是土地却已经烙上家园的印记,那是他作为住宅诞生的一刻:栖居之所以成为栖居,来自于对家园的执念,以及亲手建设家园的努力,这种执念的建造行为让场地变成了场所。
他看见了自己的栖居:两人漂泊至此,住在本来不属于他的住房中,这种现代的迁徙的租赁方式的居住,住宅已经没有了故乡的完美和甜蜜,前现代的栖居模式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他不一样,他感受到了某些灵犀相通的缭绕物,某种只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幽灵。
这让他和这座住宅建立了一种超越旁人的联系,仿佛他的存在,只能透过栖居于此显现;而这座房子,通过他们的居住,变成了家园。
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四位一体,他能感受到,他妻子却不能。
终于在被迫搬家那天,他宿命的死了,并选择成为这座家园本身。
他也看见了栖居的消亡:人和土地的联系在现代都市的持续变化和冲击下消失,他的房子被推倒,土地上建起了大楼,这座高层建筑设计精美雅致,人们穿梭在这个现代空间之中,成为能指链条上的一个个符号,人以为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其实不过是被摆布的木偶。
人和土地彻底断了联系,他却仍徘徊于此,带着找到家园的执念,无奈栖居已逝,他一个宅灵也只能一死了之。
但是他却死不了。
因为他已经死了。
他只能从头再开始一次,在关于栖居的消亡史中无尽轮回,去体验自己必将终结的宿命。
当然他可以随时终止这轮回,在片刻的狂喜或者彻底的绝望中让自己灵魂湮灭。
就像他的邻居,那个早已忘记自己存在意义的披着花床单的幽灵那样,叹一声:我想他们不会再回来了,然后化作青烟。
如果你把这电影看做一个关于等待和守候的爱情故事,它的确很美。
但是我情愿把它看做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式栖居的消亡史;一种对我们无从经验,因此都谈不上遗忘的关于建造和居住的记忆;一部关于爱、土地、栖居和家园的史诗。
结局其实是乐观的,披着床单的宅灵所代表的那种人和固定场所的牵绊注定会消亡。
但是那种灵光却可以依附于其他东西而得以延续:比如他写的音乐,是他留给她的馈赠,取代了化作住宅的自己,成为她对他的记忆。
再比如她在辗转居住过的每个地方塞上一张纸条,那文字所承载的生命印记是她留给他的馈赠,他看完后,消失了。
这也算是应了文学杀死建筑的预言了吧。
这是一部节奏极慢的电影。
电影的第一个长镜头是C死后盖着床单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我专门看了一下进度条,这个镜头一动不动地持续了1分10秒,直到他披着床单成为鬼魂坐起来。
导演耐心酝酿的情绪在大多数观众看来可能只有无聊二字。
但也这样执着的耐心的的确确传达出了这部电影的孤独。
男主刚变成鬼魂在医院游荡的时候,墙上开出了一个明亮的窗口,那应该是天堂的入口吧。
他没有走进去,应该是放不下女主。
于是他走回之前的家,看着女主因为悲伤而将朋友送来的点心都塞进嘴中,直到将自己撑到吐,又看到女主尝试结交新的男友。
最终,女主搬家走了,而在电影的最后我们也知道女主一直都想搬到别的地方去。
所以女主是真的开启了新的生活了。
他却选择依然留在这个房子里,他在等女主回来。
新的房客来了。
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
他不喜欢有别的人占有自己和女友曾经的家,于是采取了最强烈的方式将他们吓走。
这个地方我在看的时候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他选择不在女主面前显现。
合理的解释是:鬼魂只能对没有生命的东西造成影响,但是无法直接接触人,而且他可能也不愿意吓倒女主吧。
男主这一段摔盘子的镜头是全篇情绪爆发最强烈的一处。
他恨这些侵占自己和女主回忆的人。
也以同样的方式吓跑了后来的房客。
他突然想起女友喜欢在住过的房子里藏小纸条,他抠着墙壁想要看看她写了什么。
但是在这时房子被推到了。
时间在这里好像产生了轮回,退到了几百年前。
驾着马车的一家四口来到了这个地方。
想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家里的小女孩写了一张小纸条,压在了一块石头下面。
男主这个时候应该是兴奋的。
这个写纸条藏在家里的习惯和自己女友一模一样的。
男主可能想等这个小女孩长大,成为自己女友的样子。
但是这一家人却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中被杀死了。
男主看着他们的尸体腐烂成为白骨,白骨再被野草掩盖。
后面不知又是多少年的等待。
高楼平地起,他站在楼顶,纵身一跃。
他想放弃了,一日日的等待看不到尽头,可是他已经是鬼魂了,又如何能够再死一次。
终于,他等到了这一天,他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女友”又回到了这个房子。
他看着他们之间的甜蜜和争吵,偶尔不小心发出一些声响,但是总得来说他安静得像不存在。
直到“自己”要死的前一天晚上,他一拳打在了钢琴键盘上。
这一切,在他是人的时候他都通通经历过。
他现在终于明白,原来在自己死的前一天晚上,是他的前辈鬼魂在提醒他,是他的前辈鬼魂在懊恼。
接着新死的他和他一起在房子里默默看着女主,他终于抠开了墙,看到女主字条一瞬间,他消失了。
他去不了天堂,因为他已经放弃了去天堂的机会。
让他存在于世这么多年的基础不过是一个执念,开始是女主,后来应该就只是女主的那张纸条了。
执着于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说到底都只是一个念想。
这个念想让人活着,让鬼也活着。
他放不下。
但当执念达成的时刻,并不是拥有的时刻,而是化为零的时刻。
鬼魂的执念像是一个负数,执念的结果是一个绝对值相同的正数,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就是消失的时候,因为欲望达到满足的时候,就意味着连欲望也都不存在了。
令人沉重思考的电影。
画面是老电视机荧屏那种正方形画面。
运镜和剪辑都很克制,机位长时间不动。
(一个吃派的镜头差不多五六分钟,想到了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凯西披着床单站在边上也看了五六分钟)文艺版人鬼情未了凯西裹着白床单到处跑确实色彩对比和画面都很新奇很有冲击力一开始以为女主是艾米莉勃朗特,看主演名单才知道是马拉鲁尼拍摄时女主看到披着白布的男主装着看不见还要很悲伤不笑场也是很难了和对面批床单的女鬼魂正好一对困在老房子回忆中的鬼魂我们逝去的亲人也会像男主的鬼魂那样吗?
借秃顶丑男的口,探讨了死亡、文明、宇宙等人类世纪的终极命题
记得上一部看节奏如此慢的电影是卡西的《海曼》,结果这次看的慢节奏电影还是卡西的《鬼魅浮生》,但这次很特别,《鬼魅》里很多桥段没有办法通过读主角的表情去体会感情,更多的是动作,还有观影者个人YY。
卡西夫妇的桥段不多,多的是卡西化成“虚无”后静静地陪伴着妻子,直到她再找新欢,藏下纸条,从房子搬走,留下“虚无”。
但这些都还不是重点。
在妻子外出的时间,“虚无”通过窗遇见了隔壁家的“花被单”,他们俩之间话不多,只有简单的问候。
当“虚无”问到“花被单”在等什么人的时候,“花被单”只是说“I don’t remember”。
后来妻子搬走,墙缝藏下纸条,“虚无”仍然留在原地,似乎在等什么人。
房子搬了一户又一户,第一户搬走后房子空下来的那段时间,“虚无”再次碰到“花被单”,这次“花被单”看上去似乎很失落,最扎心的是那一句“Never mind”。
到最后房子都被推倒,两鬼在废墟上相遇,“花被单”一句“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我不认为他们会回来”。
就像瞬间失去支撑物,“花被单”落下,剩“虚无”一个。
“花被单”没有很多台词,却不阻碍它成为这部电影里我认为的重点。
“花被单”像暗示着“虚无”可能的一种结果:失去支撑,然后落下。
但是“虚无”比“花被单”好多了,“花被单”甚至忘记了自己在等谁,像极了某个时候的我们,耗尽时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到最后自己的目标开始模糊,甚至忘记,穷尽毕生追求等待“I don't remember”,到最后终于看不到希望,失去了支撑,带着遗憾离开。
“虚无”也好不到哪里去。
妻子离开后,他把寄托放在墙缝里的纸条,到最后终于挖出字条,打开,被单落下,全剧终。
这里有个很小的细节,穿过了漫长的时间,“虚无”身上也多了一些花纹,到他看到纸条,也像当初的“花被单”那样,失去支撑,被单落下。
可能他们两者也存在相似点吧,他们还能撑起被单时,他们存在寄托,不愿离去。
“花被单”认为她等待的人会回来,“虚无”想知道妻子到底留下了什么话。
最后一个得不到答案,另外一个得到了答案。
一个遗憾落下被单,另一个Whattttt?
地也落下了被单。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释怀了。
关于最后纸条的猜测,可能上面写了“I’ll never back”等等的语句,所以“虚无”和“花被单”离去的原因可能是相同的。
本来想插一些截图在里面..不过第一次写是打稿再复制...原来在大段落中间是插不了图片的
掉书袋这个毛病要改
纸条早点儿抠出来不就完了嘛
我知道片子想表达的点很好,沧海桑田里一个被困在房子里的鬼魂,只能眼眼睁睁地看着,直到自己再也不想看见。回环结构很好,鬼魅气氛也很好。缺点是卡西·阿弗莱克露脸加起来不到5分钟。以及,全片超级无敌闷。
期待以下…(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太期待了所以……… 最难过的时候是两个幽灵对话的时候……………真的难过到变形。
7.5/10本来完完全全为了演员而看的电影对成片期待不高,反而还有点惊喜以鬼的视角讲的鬼片用了大量固定长镜头,少去了恐怖惊悚只剩下孤独悲伤沉重和他永远留存的深情影片的后半段突然轮回拔高主旨好似泰伦斯马力克令人费解,很难讲出要表达的东西但只觉得当他们“又”来到这间屋子时是那么那么的动人,而他却是那么那么的孤独。总之还不错,然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怒赞配乐!怒赞配乐!怒赞配乐!最后,毕竟是因为演员才看的片子。我真的太太太太太能吃麻辣小白兔的颜了!小兔姐姐我爱爱爱爱你!
调调是美的,音乐是好的,想要表达的爱是真实的,支撑表达的细节是站不住的。#三生三世两米床单#
一头白床单也能拍出惊艳的鬼片。神游八荒,见证沧海桑田,对他来说魂牵梦萦的却永远是一道墙缝,因为墙缝里有她写给他的字条:真是个情深如海的鬼故事啊!鲁尼·玛拉坐在地上边流泪边吃派吃到吐是我今年看过最美的画面。(配乐值得加一星,好听到爆!)
最喜欢看这种电影的影评,永远比电影本身更加感人
蠢兮兮的
形式大过于内容,这个故事用五分钟的mv可以讲的很好看
拍法可以理解,中间空乏散漫都是为了开头结尾这两段,肯定有触动,但基本只是故事结构本身在起作用,其他都很俗套。
6/10。时空象征的诺兰叙事+宇宙维度上人之存在的马力克内核,书架/钢琴在女主吵着乔迁之后的情节频频出现,包括男主坐上钢琴发出响动/见爱人有新欢愤而刮倒书架,清晰联接不同时空的戏份;无声消失了的鬼邻居、箭下化为白骨的拓荒者一家,诉说着生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又有不可能重新来过的孤独。 @2017-10-13 20:47:02
看睡了
浪漫的鬼故事,可惜在飞机上看只有昏昏欲睡。我吃着飞机餐看鲁妮玛拉吃一整个派然后吐了,搞得我也有点恶心。
释然之后伴随着的就是必然的消失,世事无常伤感惆怅,整部片子满是时间的刻度。强撑睡意挺过上半场,床单凭空抠出来两个眼睛总感觉蠢萌蠢萌的
執念支撐了一個輪迴 竟然和看{降臨}的感覺有些相似 看似屌詭的故事內核卻十分溫暖
断舍离
在错的时间看了如此慢节奏又丧的电影很难认可它。大部分时间男主都是披着个破旧床单,女主出镜时间更是小于床单。不去过度解读的话,这片子能坚持看下来就是真爱了。
非常喜欢!几个片段沉静的像一汪湖水。银幕内外观者与被观者多重维度变幻为影片提供更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有好几处特别特别戳我 尤其是poof一下不见的时候 做鬼孤独还是做人孤独啊? 来过一世什么意义也没有 就是存在于自己脑子里的一点念想还支撑着。但整体来说 有的地方有些稚嫩或做作 还有那首歌 呃….. 不带歌词挺带感的 加了歌词一下就失却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