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香港有个好莱坞”,我更喜欢“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名字。
在几年前就常听到过《香港有个好莱坞》,我一直不屑于看,大片,好莱坞式的,庸俗港片,是这个电影名字给我的印象。
直到最近因为要到香港旅游,我这几天不停地做功课,在网上查找关于香港的一切。
不小心看到《香港有个好莱坞》原来正牌名字是“香港有个荷里活”,我瞬间清除了之前那个名字给我的误解。
这肯定是部很好看的港片!
为什么换成“荷里活”,我的态度就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因为我在找香港街道时知道香港岛中环有一条路叫“荷里活”,是“Hollywood”的香港译法。
对香港陌生的内地人,之前的影片名中的“好莱坞”被我们理解为美国的“Hollywood”,或者认为它有一语双关的含义。
所以还是“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名字比较好。
昨天看了这部影片,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它有《理发师陶德》的恐怖血腥,更有《菊次郎的夏天》的简单纯真。
我嗅出了传统港片的纯正味道,过后这味道上升、上升,我陷进去,陷入到三千年前五千年后。
食、色,性也。
无论是猪还是人,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食”就要食“荤”的,性交是一道大荤菜。
所以,猪和阴部是平等的。
阴部当然包括男阴或是女阴,但更多地是指女阴。
所以大吃猪肉,尊母猪为“娘娘”,在猪棚里性交,肥得猪模猪样。
人没有灵魂,而是跟猪平起平坐,无畏死亡。
所以杀猪、像杀猪一样杀人、给猪吃人肉、被砍掉的手在玻璃屋顶上美丽异常,在这些过程中,都是纯真的音乐,孩子纯真的笑容,和纯真的幽默。
但我不明白,参与性交的女阴,来自大陆,是个妓女,是个骗子。
香港是有“一楼一凤”之说,为什么陈果好几次都用大陆妓女当女主角(《榴莲飘飘》亦如此,在香港也有很多本地妓女和外国妓女)。
后来想想就明白了。
陈果想说香港回归以后,大陆对香港先带来了春风,后又给香港吹来了涩涩秋风。
就如影片强哥和朱老夫子尝到了性交的快感,甚至以为上升到爱情;最后才发现是个敲诈勒索的骗局,强哥也被砍手。
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我也不知道,列位知道么?
红色是属于香港的,关公脸,红烛,女人的红唇,烤乳猪,猪血,人血……香港是俗气的,这种“俗”是大俗大艳,是好“食”好“色”之后的自我满足。
这种“俗”不同于上海的“俗”,上海的“俗”是小气的“俗”,是小市民争执于柴米油盐,茶余饭后风言风语,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爹娘;这种“俗”也不同于北京的“俗”,北京俗得大气豪爽,俗得有八旗子弟的霸气,俗得连骂“操你大爷”都有皇家气息。
今天中秋会在香港过,这两天的自由行我要跳出港片,又实实在在走进港片。
陈果不怎么喜欢用专业演员,从《香港制造》到《榴莲飘飘》再到《荷》,处处显得如此。
即便有周迅秦海璐的加盟,镜头的另一半重心始终还在李灿森黄又南以及其他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猪仔记”身上,况且周迅秦海璐,本来也是平民味重于星味的演员。
小成本的电影加上并不大牌的演员,使我在一段时间内都以为《香港制造》是部典型的港产轻喜剧,《荷》是部笑闹娱乐片,而《榴莲飘飘》则是比较温情的文艺片。
之后又有了《饺子》,根红苗正的恐怖片,搞什么啊?
但是结果,这部恐怖片我竟然看了两遍,并深感在色调氛围的烘托方面并不输于陈可辛的《回家》。
本来李阿姨走到《饺子》这一篇已经很有些江河日下,不料媚姨的庸俗故事却在陈果的手下幽幽复苏。
直觉告诉我陈老师不是一个普通的导演。
然后看了《榴莲飘飘》。
大陈同学曾对《黑社会》里任同学若无其事冷静自如地在他儿子面前一下一下砸死梁同学深表叹服,声称这是继承了他们家余华的伟大传统。
但是恐怕,《黑社会》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它想要表现的“混江湖也不外乎一份职业”,同《榴莲飘飘》比起来只能算是小菜一碟,而且,还不够火候。
《榴莲飘飘》才真是不动声色,并且,毫不以为意。
在女主人公回归中国北方以后未曾用过一个闪回的镜头来对前三个月的钵兰街生涯作任何略到主观感情的追述。
这种魄力不是《黑社会》里任达华杀完几个人回来叫儿子开一瓶啤酒庆祝可以比拟。
再然后是《荷》。
大概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觉得它是周星星一般的喜剧,而且影片的开头也非常符合观众这方面的期待,谁知道会急转直下,而且下得顺理成章,下得气定神闲。
好象一个人被不痛不痒地胳肢了很久,神经已经有点麻木了,然后突然挨了一记冷刀子。
最可怕是,扎你一刀的人若无其事笃悠悠地走掉了。
于是你感觉自己不是作为一个人被杀,只是一柄刀架子,合该如此。
看完《荷》以后,我连续看了两本书外加一集电视剧才算压了惊。
什么惊怕了我呢,不是视觉上的恐怖,不是心理上的紧张,好象也不是产生什么心理阴影,而是觉得非常残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生活比一出精心编排的荷里活电影还要残忍”。
看了两本书还是压不下去,只好再换张碟看一集刑事侦缉档案,才算定心。
因为电视剧里头有我们熟悉的罪案、悬疑、侦破和真相大白,有智勇双全的警探和社会正义,保证坏人的罪与罚、好人的有惊无险,有我们熟悉亲切的逻辑思维,所有的事都在神经所允许的边界内小心翼翼地游动,不用害怕……陈果,是一粒什么果子?
反正不是什么好果子,就像芒果,看上去黄澄澄圆胖胖,吃起来酸甜多汁,但是内含湿毒,有些人终身免疫,有些人一粒就中招,然后要打三针才能痊愈,三针!
……再吃还会再犯。
那天,我说起《香港制造》,对面的赵师傅半分哀怨半分委屈愤愤不平道: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电影非得是写实的呢!
——确实不必,不过,借用《我要成名》的台词说,这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导演。
老实说,像《荷》这样的片子,如果出自世界知名导演,早就是传世名片了。
故事围绕一个既叫红红又叫东东的年轻妓女,将香港底层社会的现状用一种反讽的手法表现,文艺经典,确实精彩。
本片依旧是从底层小人物的视角揭露出社会的病态,控诉着对社会的不满,喜剧片的外表下包裹的其实是一部带着赤裸裸讽刺意味的政治电影,能把电影玩的那么隐喻,真是鬼才一个。
砍手,杀猪,碎尸,喂猪……小市民和女骗子的酸楚事儿,青春期的懵懂和萌动,两只左手和两只右手的人——诙谐及黑色幽默等等,可以说是最好的文艺类港片之其一,好过伊莎贝尔很多,几代人的味道,塑造得各自都活灵活现,不过故事线有过乱的嫌疑,理得不够有条理。
梦、霞晕、一段想念 无非是叩响内心深处 几句深沉的对白 “兰兰去哪里了呢?
” 有一天不经意地回到母校 一个更小的女孩坐在 兰兰曾经用过的桌椅上 桌子上新添了几块墨渍 我敢说那墨渍、那黑的眼 都象极了兰兰,在这里 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过去找 有次一个老人冒失地告诉我 “至于你说的兰兰,真的 我好像在南方看见过,一个酒楼里 喝醉过酒,只要你去找 说不定还在那里哭泣……” 我利索地翻了翻白眼 对这件事物本身的疑惑 为无人称的自我,一两段 消褪了的空白,都让我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首歌 “有些花焚着,似乎向一切 挥别了所有预约着的香气 所余下的残灰和着目光 一起消瘦,颤动不已。
”
“一个人有一个左手就够了,要两个干什么啊?
” 周迅在地道里,拉起强哥的右手,带着他奔跑走开,转过头的时候那么迷离的眼神那么美好。
她靠自己的身体的陷阱为自己的梦想赚取资本——这种资本显然也是利滚利的。
陈果作为一个总是喜欢表达关于香港这个城市的特殊景象的导演——确实,香港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光怪陆离的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上海——作为一个狭小的地方,它往往容易把人的心灵也变得扭曲起来。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就展现了这种扭变,即便在电影中他们并不那么明显,甚至多数情况下看起来还非常的顺畅:朱老板把雇来的女工分尸给“娘娘”吃,不停更换自己造型的妓女阿女(她的名字都那么好玩),会因为砍错人而重新砍一遍的黑社会,称自己为“魔术师”的而要让猪产下Baby的大陆魔术师,有两只左手的强哥和有两只右手的替罪羊男。
这些情节都是非常的荒诞,然而却为电影增色不少。
另外,陈果在悬念方面的功夫让这部影片有了些悬疑片的幽默感。
冲着周迅来的。
开始还真被她骗了,在暗夜下,月光里,盘山路旁的水渠,车灯都照耀得到的地方,做皮肉生意。
似乎肮脏无耻还有些下作,但是月夜下她的眼睛纯到发光,无所顾忌地抓着内裤爬山,对皮条客说要不你做我男朋友呀!
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个纯情的女孩子了,周迅怎么看都不像嘛。
跟小胖做朋友,只为支使小胖去买东西的时候勾引胖得像座山的大胖。
肥肉夹杂着汗水的欲望,让人同情又犯呕。
同样对红红有幻想的老胖,半夜听到秋千晃荡的声音,窗外一身红裙的红红像鬼一样飘过,好不吓人。
荡上秋千代表着已做了欲望的奴隶,晃晃悠悠的秋千像膨胀的欲望一样让人不着地,飘飘然,其实岌岌可危,那么笨重不堪的身子承载不住隐秘而强烈的欲望。
接错断手这个点设计得很巧妙。
绝妙的讽刺。
“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的”,还以为说的是大小、样子。
断手就算续上,也沦为摆设,没有实际用处不说,还膈应人。
与结尾的司机对应,好笑又心酸。
结尾的误杀不知意义何在。
在《饺子》里面骇人听闻地“吃人”之前,陈果已经在《香港有个好莱坞》中成功地肢解,碎尸。
可见陈果不是一步变态到位,而是逐级修炼的。
在他娴熟的解构技巧下,肢解,碎尸,人兽恋等极端元素都被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所稀释,比如大胖子和猪猪“娘娘”同床共枕的细节设计,尽管很悲凉,但出其不意的镜头切换还是令人忍俊不止,谁会想到那只纤细的小手竟会是幻想外的猪蹄呢。
大量的黑色幽默撑起了这部令人恶心的影片。
每处令人恶心的桥段都被搞笑的方式所拯救,就拿碎尸那段来说,若非猪猪娘娘的憨态可鞠,博我一乐,我都要呕吐了。
又拿北姑,大陆医生,大陆佣人来说事,陈果的居心叵测。
苍蝇一般盯着两地关系不放,我不知道陈果或是他祖上有过什么被体制所牵连的特殊经历。
《香港有个好莱坞》基本上是失败的,比起还算淳朴的《榴莲飘飘》,本片至少在情感的铺垫上输了一个等级,为了在小胖子身上保留一份纯真,陈果就差玩恋童癖了。
他又回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时的故作深沉。
不是说他的态度不好。
平民化的东西本应该很打动人的,可总觉得陈果的东西像过了期的豆腐乳,一眼看上去,还真辨别不出烂没烂。
都关注底层,被撞的人,可是陈果的底层没有道德优势,不像小武、韩三明那么重情重义,可是他们也没特别坏,他们只不过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欲望,并因欲望而受挫。
贾樟柯是不会表现一个人的痛苦曲折的,他要表现社会变化下的一群人,他悬置了底层的隐秘欲望。
又想起了《夏日暖洋洋》,同样是没有道德优势的被撞的人。
大陆来的行脚医生想要给猪接种,生出异种怪胎,象征大陆要接手香港,走资变走社,将香港搞成一个四不像,老朱听完医生的话不断拒绝,娘娘被叫醒后拼命奔跑,暗示老一辈底层香港人本能的拒绝这种时代巨变。
两块红布交相辉映,走社的道路不可避免,东东芳芳红红,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拐骗了香港老青幼三代的心,上海的天使令人爱慕,东东姐姐令人温暖,实际他们见到了什么?
一个名叫芳芳的骗子兼妓女,最终老年人选择交钱苟安,青年人发觉被骗被害愤懑不已,而小辈只觉东东带给他的甜和糖,这片土壤再长出来的意识形态只会是走社下的产物。
两只左手的怪胎,虎头蛇尾的两制,黄志强决绝又绝望的想要砍掉安在右手上的左手,是香港青年的无能和狂怒。
而片末的两只右手,虽也是特殊年代诞下的怪胎,却依然可以开车,坚强的在这片土壤上扎根,正常生活,陈果的倾向不言而喻。
喜欢陈果的原因很简单,他是香港导演中的一个异类。
很少见香港导演拍很本土,很草根题材的电影。
所以他的电影总是会给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更让人信服也更辛酸的一个香港。
泥泞的小巷,污浊的空气,满是垃圾的环境以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对比是那么的强烈和真实。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北京又何尝不是呢?
他的“妓女三部曲”通过妓女的生活,反映了社会中最地层的那个群落。
这个群落是被无数人努力忘记和尽力无视存在的,可在这里却展现出了生命中最残酷的现实。
人们都理所当然的挣扎的活着,并努力在其中寻找快乐。
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可能正是不忍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
不过感觉他的这部片子,比起前面两部要差一些。
故事上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中间那些开心的荡秋千不禁想起了周星驰。
隐喻太多太强烈,反而让人生厌。
黄又南真可怜,在彭胖子那里以为遇见爱情谁知道被女优骗,这次又被妓女骗,不仅骗走了感情,还骗走了右手,而且这个妓女的名字,东东、芳芳、红红的政治隐喻加上虎头蛇尾和借猪生子的暗语,看来陈果的九七情结没救了。
我很早就看过这个啊,怎么现在才发现没点过
周迅的表演很到位.天真.敢爱敢恨.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一切的样子深入人心.最喜欢她荡秋千的镜头.仿佛能看见自己的未来般的光明.
除了本色的古灵精怪,周迅还成功地演绎了东东的魅惑和神经质,她绝对是这一代大陆女演员中最具有演技的了,陈果没有选错人。
香港有个霓虹闪烁的维多利亚港,香港有个紫醉金迷的兰桂坊,香港有个鱼龙混杂的庙街,当然香港还有个被城市遗忘了的,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糟粕之地——大磡村!
编剧很出色。看似平淡的小故事小人物,所经历的意外虽不够新鲜,却很玩味。比如片头的母猪吃乳猪鞭的段子和后面肢解了尸体让母猪吃的段子,鲜明的对比。以及蜻蜓点水般对色的描述,逼真的让人屏住呼吸。
I admit begrudgingly that it deserves the rating I am granting it, but only after I shed my mainlander skin to write these disembodied sentences. Otherwise, I would not be totally wrong by calling the filmmaker a right-wing, exclusionist pig. Based on international reviews from letterboxd, many of which are blissfully unaware of any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story can come across perfectly well without blunt symbolism and barely concealed acrimony. First, bear the brunt of the pungency; then, one can savour the film’s black humour, sex work and feminism, Y2K internet culture, urban renovation and inequality—subjects that are fascinating in themselves and handled with dexterity.
死猪、肥肉、身上的油汗、脏破的街巷和野外做爱甚至周迅格格不入的天真都让人有点生理不适
好油腻的感觉。
荷里活下的窝棚贫民窟拍得美,迅哥美,音乐棒!!妓女三部曲看完了,都是带着纯真的坏人。
陈果真的不行,这部其实很有代表性,故事和人物符号化后变的苍白无力,再加上情节结构设计的太不考究,整个垮了。电影中可以有隐喻有象征,以前我也一直很focus在这上边,但越来越觉得先把故事讲扎实把人物充分立住是第一位的,之后再谈隐喻谈哲学谈精神建设。视听的风格化做的磕磕巴巴,真不及格
香港有个成功,中国有个周迅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两只左手。我写了一张寻手启示,我想找回我的右手。从前我两只手抓着秋千的绳索在天空中荡,看到对面不同于我们穷街陋巷的荷里活。于是我伸出手,像是五指山。又仿佛有人牵着我的手在地铁里奔跑。秋千从高空荡下来。我的左手还是我的左手又不是。它上面生长着丑陋的纹身,虎头蛇尾。
当然你可以说两只左手的香港是“东芳红”带来的灾难,可话说回来“香港”还可以砍掉一只手,难道被香港玷污了的“东芳红”又能重归旧日吗?香港扮演的角色从一个欺凌者,一个嫖客走向受害者,洗白就完成了。毕竟香港的意思自主是最重要的,东芳红成了大家都瞧不上的婊子。
荡秋千那段好吓人。真的好好看
黑色,恶心,本来觉得这是有史以来看过最恶心的片子了,结尾的时候稍微回收了一点,天啊
陈果的分水岭始于一部重口味的“江湖”电影。所谓江湖,便是巫术。不过既然大陆已经有了“榴莲”梦,所以《香港有个荷里活》也就完全够不上稀奇。真正诡谲的是,陈果镜头里已经没有了自然人。因为人要么是他五指山下的提线人偶,要么是他显示器里的数字代码。而所谓的“妓女三部曲”其实只拍了一部,因为另外两部本质上探讨的话题不是“妓女”而是“孩子”。所以它们与《饺子》同属一个系列,重要标志就是“科学怪胎”的意象——“弗兰肯斯坦”阴影。可惜年少无知的作者最终宁可否定自己的历史,也不愿尝试重新认识自己。
讲道理这不算政治隐喻,已经是明喻了吧,就差没直接拿个大喇叭贴个大字报了。
我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 差不多快20年了 今天总算是快进看完了 又是一部隐喻电影 不过思路有些另类啊 是不是当时 中港美之间有什么误会 太高看我们大陆妹了 这么坦然的站在好莱坞山下的天使城不应该啊... 断手画面实在是太过于残暴了 包括后面的接手实属重口 堪比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