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电影文化节,开幕式上放的第一部电影。
一早便知道是张洁的原著,但并没有看过。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刚开始就看到斯琴高娃歇斯底里哭泣的面庞。
影片放映了一小会儿以后,四周开始窸窸窣窣,不停的女生抽泣的声音,撕面纸袋的声音,擤鼻涕的声音。
母亲太老了,80多岁的年龄只能让我想起我的奶奶,但又的确是妈妈,感情游离在这两种亲人中间,却酝酿出更加复杂的波动。
虽然是亲情片,却又不时地被剧中后现代结构式的幽默所逗乐,然后又不时地被母女二人的温情煽动,一切水到渠成。
很多次看到斯琴高娃那么暴躁那么不耐烦地对待母亲的时候,确实觉得很过分很过分,可就像导演马俪文说的,冲突和矛盾正是电影戏剧化的张力所在,难道温情的亲情片还不够多么?
而张洁和她母亲的情况的确如此,所以她一生都在忏悔。
她说,人的一生就是经历一个不断失去所爱的人的过程。
我们都无法避免,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留有遗憾。
到底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虽然比起《我们俩》稍显不够从容,但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用心和用力。
是关于妈妈的电影,是现在不会再有的纯文艺片,每个人都可以在影片找到自己想要的,和自己情感契合的。
然后在结束时感悟到生命的轮回,会更善待那样一个常被自己忽视的群体,足矣。
一个知名的作家,他母亲却有着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人走到这一步,跟她以往的经历有关,她的思想已经被锁死了,她的认知没有,那就更没有正确的行动。
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要坦然面对这一切,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好好生活的时候就好好生活。
我是一直这么劝自己的,但我做的不够,在工作上用心太多太多了。
因为工作放弃亲情,放弃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要找回来,我不能再这样了。
否则等我要死那一天,我是会后悔的,感觉不值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蛮强大威武的,平时也不喜欢小小事情就天女散花我写点小小的东西仅仅留作自己回忆的念想悄悄的,学会做一个妈妈说的,内心强大的女子因为,那天记得最清楚的你对我说的是:“不哭”昨天 是你走的第二周,就是大人们说的二七烧给你的包,都是我用不娴熟的书法写的,不是最漂亮的,希望是你最喜欢的七天的时间,我还不了你照顾我20年的恩情每天拿着小盆上洗手间为你打温水的时候,我都在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回家,你化疗时候,我只赶上最后一次的最后一天你第二次医院住院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赶上你走的时候,我就赶上了你那生前的7天你留给我7天,我是不孝女······我晓得,你后来愿意忍受着手已经被针扎肿的痛苦,在医院吊着营养液其实只是为了延长时间等我回来······我调研,我他妈调个毛调为甚么上苍对妈妈这么不公平我总接受不了哪些坏人为什么不造这种罪,却让我妈妈来承受这种地狱的痛苦一辈子辛苦操劳,尽心尽力爱我们一家人她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这事实。
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老天爷也许是嫉妒妈妈开始幸福了就要无情夺取我和姐姐用再多的泪水,也唤不醒你了眼睁睁的,看着一条生命的逝去我们无能为力。
如果可以,我想再抱你一次温存的身体但是,现在连最简单的最平凡的所有已近变成奢求、妄想我们永远爱你,你也永远爱我们!
题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该片改编自作家张洁的同名小说,于2002年上映。
我在2005年9月的时候,在网上翻到这部影片,一看影片的名字,我即知肯定会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然后当我才看到影片的前五分钟,就已经哭到崩溃。
彼时,爷爷刚在那年八月去世。
今年算来,爷爷走了五年了,奶奶走了一年。
或许本篇算不得是评论,只是写下了当下看完片子后的一切感觉。
今晚看的时候,我就像是在看生前的奶奶,她每一天的日子,爸爸每日的照顾,她的孩子气与固执,她的不配合治疗。
片长九十多分钟,基本上我是三分之一在流泪,三分之一在笑,三分之一在沉默思考。
中途妈妈进来,我跟她讲了下这部片子,想到最近外婆渐渐衰弱的身体,我和妈妈都不禁有些悲伤。
我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平时都是奶奶和爷爷在带我。
几个孙女中,奶奶最疼爱我,她的疼爱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溺爱,我的性格部分成因便是来自于奶奶。
奶奶是个很豪爽的女人,按她自己的话说她的一生有四个支柱:烟、酒、麻将、我。
她跟我说她在17岁时开始抽烟,这一抽便是六十多年。
我仍清楚记得,在她临终前两天,她还费力地从爸爸手里拿过烟去抽,我们那时也都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抽烟。
果然在那之后,她逐渐陷入昏睡状态,来人时叫她,她只能很微弱地动下眼皮。
我没有守到她的最后一刻,就像我没有守到爷爷去世前的最后一刻一样。
在奶奶去世前两年开始,我每晚回家不管多晚,都会守住与她的承诺,在睡前去看看她,然后我会在离开她房间关灯前在她布满皱纹的额头亲亲她。
因为小时候,奶奶总是会这样亲我。
大概是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因为工作上受到的委屈在外面醉酒,回家之后,我径直到了奶奶房间,她醒来看我满脸泪水坐在床边抽烟,她向我要了一支烟,我们两婆孙就这样沉默着一起抽烟,这也是唯一一次和奶奶一起抽烟。
奶奶走后,我没有像当初爷爷走时那么崩溃,可能是她病卧床榻已经很久时间了,我们在照顾她的时间里,也被辛苦与煎熬磨疲了。
所以我只在奶奶火化时酣畅淋漓地哭了一场,从那之后,没有再流过泪。
然而,今晚看这部影片,将我对她的不舍与想念,内疚与后悔,全部牵引出来,几乎崩溃。
想到奶奶爷爷,再去想到爸爸与妈妈,心里充满了恐惧。
我经常和哥哥说着不要长大的话,其实这样的话并不是说要永远当孩子,而是另一种坚决要留住爸爸妈妈的想法。
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我与爸爸的关系是在我工作后才开始慢慢融洽起来,而在这几年里,他几乎是对我倾注了他能够做出来的所有的关心、呵护与宠爱。
爸爸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是真的无微不至,每天早上起床到卫生间,我的洗脸水已经放好,牙刷上也挤好的牙膏,他还会在冬天里将漱口杯里的水调到温热,洗脸水也会保持在刚刚好的温度。
妈妈则是我认为这个最伟大的母亲,她为我可以说是支持了全部,理解了全部。
当我说我可能是同性恋时,她说如果实在分不开那就这样吧;当我说我要做单亲妈妈时,她说那我们一家人都要努力给孩子挣奶粉钱和教育经费;当我说我爱上不该爱的人时,她说知道不该爱就要去收,实在不能收就去躲开;当我说我未来可能不会在成都生活时,她说只要能够自己幸福,在哪儿她都支持;当我今晚散步时跟她说我万一走上万念俱灰出家的路时,她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就走你觉得应该走的路,不用担心我和你爸爸。
穷尽他们的一生,都在为我操心与劳累。
我的身体不好,从没有练游泳后,长年累月都在吃药,家里经常是妈妈在厨房里为我熬药的场景。
在没有上班时,爸爸会在他出门工作前把药热好然后端进我的房间,看我喝完再离开。
最近开始上班,爸爸又总会在每天两点准时出现在我工作的写字楼下,为我送药过来。
而这些,他们为我做得太多太多,每一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与呵护。
但是反思自己为他们做的,为他们付出的,实在感觉汗颜。
其实我经常在那一个个当下跟自己说:珍惜与父母这几十年的光景,经年之后他们只能留下灰烬与记忆,要至情至孝地对待他们。
可是每一个当下发这样的愿,却总是不能做到。
发脾气、赌气、离家、争吵、不理不睬,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对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怪过我。
前一段时间里,我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不怎么吃东西,不怎么说话,总是在抽烟与流泪。
一个晚上,我终于在爸爸妈妈面前崩溃,哭泣嘶吼抓扯自己的头发,妈妈用她瘦弱的身体使劲地抱住我。
等我平静一些后,爸爸跟我说了一些话:妹妹,我们不求你这辈子要有钱有势,不求你要怎么照顾我们,更不求你辛苦挣钱来照顾家里。
我们求的不外乎就是你好好活着,再辛苦也好好活着,不要再去寻死,不要再背着我们做出自杀的举动。
你的抑郁症我们很清楚,所以一直以来从不去碰你的那条线,外面风雨再大,你回到家里,爸爸一样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妈妈一样把你的身体照顾得好好的。
工作不顺利,不怕,我还可以养你;情感不顺利,也不怕,你最后肯定能找得到好男人;身体不好,还是不要怕,我们动得了一天,就会照顾你一天。
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好好活下去,即使有天我们不在了,你带着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也好好活下去。
那些话,数日以来一直在我内心最深处徘徊,我想,今生有这样的父母,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报啊。
也是在爸爸那些话后,我的情绪突然之间好了起来,努力将消极、死亡、绝望这些字眼从脑海里拔除。
爸爸妈妈,我或许做不到活得很好,但我会发愿一直活下去。
即使在未来遇到再难的事再悲伤的情况,我也会捱下去,因为我发愿此后将你们的话背负在我的肩上、心里、灵魂中。
爱情友情也好,事业也罢,不过是漫长时光中的尘埃,轻轻地一弹,都会烟消云散。
你们现在五十多岁了,也在慢慢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而生命中又有太多无常的事情难以去预料,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并非最多。
但与你们的感情,却是贯穿我整个人生的全部支撑与依靠。
所以,我还是如此发愿,绝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我必定会珍惜与你们的每一时刻。
回想陪伴我二十多年已经离去的爷爷与奶奶,我能做的只剩下回忆,只能希望他们在那个地方一切安好。
而于父母,我没做的太多,要去做的也太多。
话已至此,说再多也无意义,只能去做好,去好好疼爱你们。
最大的前提,也就是活好我自己。
我爱你们,请千万身体健康,外出平安。
《世界上最疼的那个人去了》 一部母女情感的电影。
不说片子好坏,但很感人。
很多地方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人都觉得我坚强,但其实一看到别人的眼泪就会忍不住的那种。
这完全是遗传了妈妈的, 某天我发现,即便没看到别人掉泪,我也很容易就哽咽,声音中带上了压抑着的哭泣。
吓我一大跳,这分明就是妈妈的习惯。
是我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潜伏在我体内的基因吧,随着我一起长大,慢慢成熟,最后成型?
母女之间,最尴尬和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女儿亲眼见证母亲一天比一天加剧且不可阻挡的衰老趋势,而女儿对此完全的无能为力,从最初的惶恐和不知所措到心伤心痛 到最后无奈的接受,即便接受了,仍会在想到这个问题时,心痛如割:若母亲走了,还有谁来疼我?
我还能是谁的孩子?。。。
想起外婆去世的时候,妈妈哭得那么伤心。
我还纳闷,妈妈平时老跟外婆大着嗓门说话,有时老不耐烦外婆的唠叨。
我觉得是妈妈跟外婆并不亲近。。
母女,毕竟是母女。。。
当发现母亲的第一缕白头发,发现母亲穿针时需要把针线隔得远远的,发现母亲很多次在自言自语说要买老花眼镜了,发现母亲脸上多了很多皱纹。。。
你知道这个趋势会走向哪,有一天母亲头发会变成花白甚至银白,有一天她即时戴上老花眼镜也穿不了针眼,要像小时候外婆叫我们帮忙穿针一样找外孙女来帮忙,有一天她脸蛋两颊会凹陷,眼皮会下垂,额头上会出现老人斑,手背上会青筋突起,腿脚会变得不灵活,记忆力会下降,变得爱唠叨,唠叨是因为她不再关心自己而只关心子孙,唠叨是因为她忘了刚才已经说过了同样的话。。。
看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去面对母亲的衰老,如何同母亲一起和她的衰老和平共处。。。
一个只看名字就会让我流泪的电影,看的时候更是哭得一塌糊涂。
导演为了能改编这部作品,曾多次找到原著作者并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她。
电影抓住了中国人的情感特征,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
虽然某些片段过分刻意煽情,但是还是击中和打动了我。
影片是由作家张洁的长篇散文改编,是一部有抒情风格的写实电影,剧情并不曲折复杂。
从内容到风格都平实朴素。
通过一位女作家的回忆再现了母亲从看病治病到离世的经历,表达了一个女儿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伤心悔恨。
影片中的女儿内疚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加速了母亲的死亡,也后悔多年来没有真正好好地陪伴过母亲,看完后,我们也会仔细思考:我们是不是陪伴母亲的时间太少?
我们有没有让母亲为我们终日操心?
我们真的要珍惜和母亲共处的时光。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却不能没有母亲,母亲是将你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人,也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
母爱是很平凡的,每天生活中的默默付出很容易让儿女觉得理所应当,对于母亲的唠叨有时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在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才会如此体諒包容子女,也只有母亲才会不顾自己年老力衰一心想减轻子女的负担,她才是這个世界上最疼你的人。
母亲永远不会记恨儿女,那种宽容,不是不在意孩子旳态度,而是不忍去指责与要求。
片中的女儿在母亲病危之际,突然感觉到,母女旳角色一下子换了过来,母亲对她旳依赖愈来愈多,有时像孩子一样听从她旳指挥。
曾几时,她以为母亲不理解自己旳一片孝心,以为母亲是在消极厌世甚至于折腾她,待母亲突然辞世後,她才渐渐感悟出母亲旳苦心,痛恨自己为什么到了五十岁才懂得如何多爱一点自己旳母亲,对于母亲唯一可以依靠旳人,她做的远远不够。
从片中可出感受她在失去母亲后的茫然恐惧,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不知所措。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除了哭,已没有任何办法。。。。。。
电影在一首无比悲戚的歌声中结束。
我盯着屏幕,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都说这是部不择手段煽情的影片。
我不可否认,但还是认认真真的被它煽了回情。
不过,与其说是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被那个叫做母亲的人感动。
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体会到那份深情。
看着电影,脑子里就一直在闪现那些关于她的片段。
我想,我怎么也该为她写点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的录像里,她兴奋的抱着我,逗我说,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
我笑得露出两颗刚刚长出的小牙,高兴的喊:好,好。
那时候的她那样年轻,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她的样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子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有着小女人天生的妩媚,温婉可人。
我想起,那些练钢琴的日子。
每次都是她带我去。
从城南到城北,需要倒两辆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两次的钢琴课从来没有中断过。
而我总是不努力,老师数落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她也默不作声。
记得她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看看人家妈妈,跟着她孩子多风光,我跟你去只有挨训的份。
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贪睡的我总是起得很晚,然后一边吃饭,一边让她站在身后为我梳小辫儿。
她的手很轻很柔,不敢弄痛我。
她总是给我编两个麻花辫,还在下面为我绑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
我想起,初中的我脾气很坏。
每天中午午休醒来后都带着一股冲天的“起床气”。
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叫醒我,桌子上摆着她一中午没休息为我洗的水果,我总是气得看都不看一眼,或者抓起一把摔门而去。
而她也总是不生气,默默的锁好门跟在我后面,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和我上学的地方相同。
我想起,高中住校的日子,每个星期她都来看我一会。
没买车之前,她每次都是挤公交。
她都是提着好多水果和一大桶饭菜在我的校门口等我。
水果都是洗好的,菜都是我最爱吃的。
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家里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她隔三差五请好假来陪我一起住。
每次她来,都会变着花样的为我做我喜欢的饭菜,洗好我所有积攒的衣服,晚上11点下晚自习,她都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
每次不让她接,她总是叨叨,再不接,就接不着了呢。
回想自己成长的日子,总觉得那些还并未走远。
就像影片中的女儿说的,总觉得自己的母亲还年轻。
可她就那样老了。
看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早,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老了。
她在家里捣鼓了个小花园,每天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还养了两条贵宾狗,天天忙着操心它们的吃喝拉撒。
她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
现在,每次挂在QQ上,她总是给我发些家里的花或者狗狗的照片。
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叨叨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听。
可是我从来都是应着她。
因为我知道她是我妈。
妈就是那个你对谁不好都必须要对她好的那个人。
她是带着多大的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带着多少隐忍和坚强让我们长大。
同样,我们要有多爱她,才能换回这出生就注定欠下的深情啊。
影片的最后,女儿的女儿“书包”站在门口,她却像她的母亲一样,拿起了电话。
这意图很明显,每个女儿都会变成母亲,每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
我在想,会不会总有一天,我的母亲也这样,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却习惯性的拿起电话。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条件反射,一个让所有身在异地,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酸的条件反射。
而我,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离我而去,身在遥不可及的异乡,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当将要被“备皮”的母亲急惶惶的叫来摄影师,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生疏的摆出POSE;当头发被剃光时,老太太两眼无神,孤独的坐在凳子上,摸摸自己的头;当她固执的想要拆去床边的围栏,说像监狱;当女儿为了锻炼不去服她,她自己默默的爬着去上厕所;当女儿抚摸着母亲的头,说等你好了,我们去收拾新家,到北海去划船,到舟山公园走走,到王府井商场去买一套新衣服;当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行将远去,在黑夜中望着自己女儿的背影,眼里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神情……这些细节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深深的疼,疼过之后,又深深的温暖。
这些天很奇怪,一做梦就回到我的家乡,跟妈妈在一起。
是想家了。
一个“家”字,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读书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温暖。
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幻想着,毕业以后留在杭州,或者去香港上海,闯一番自己的新天地。
但我越来越想待在他们身边。
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油城安家落户,有时间的时候去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对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呢。
曾经为自己的爱情纠结不已,他为什么就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爱我呢。
曾经为朋友的背叛困惑不已,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对她那样对我。
但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无私的来爱你。
除了你的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好好爱你的母亲!
看这电影前还特地先看了遍小说,看完后,我就挺好奇怎么改成电影.因为,我觉得小说中真正电影化的部分或可以改成电影的素材不够支撑一部90分钟长片.看完电影,觉得也是有些失望,不过也正好看出马俪文成长的轨迹.里面导演的亮点我觉得有几个,一个是老太太在医院要吃粥的台词,说要吃点粥和电脑,一个是老太太在客厅练跳房子,还有一个是结尾,书包回来了,斯琴高娃没认出来她,有点轮回的味道,这些是原著里没有的,导演发挥的部分,不错.还有,斯琴高娃叫老太太自己从厕所里出来那段戏拍得也不错,镜头没切进厕所里去,我看得时候一直有点担心导演会犯这种错误,最后,拍老太太去世那段也不错,拍的那些静物镜头,灯泡一炸,然后直接切到带着骨灰在车上.但这个电影不好的地方就是很要命的了,一开头就很cctv6,用那么激荡的配乐干嘛,全片的配乐都很糟糕,我们俩就没犯这些错误,找窦唯配的音乐很贴那个故事,导演对音乐的控制完全看得出他的功力,昆汀甚至从不找人配乐,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给他的电影配好.再就是,画外音很糟糕,斯琴高娃本来在里面演得就很过,一副舞台腔,再通篇配那种画外音,就像是炒菜放多了鸡精,味太过了,这个电影应该是这个感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应该把很多东西藏起来,让人回味,视听语言也要克制,导演这里面很多问题,但马俪文同志在我们俩作的不错,估计是因为她第一次执导,还没太脱离学院的那些教育的束缚.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我们俩的练习篇,都是拍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我们俩我觉得是马俪文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有些空灵的味道.
标题中的“去”与电影中的“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前者是长大后离开母亲怀抱,以为独自面对生活的意思。
是冲着豆瓣评分和亲情的标签看这部电影的,可能是没有到达年纪,有些情,有些境,还难以体会。
电影中落泪的次数不多,但是还是有几点印象深刻的想谈谈。
首先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
结尾真的是让我心灵震撼了,感觉把这部片子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档次,让关于母爱的话题在观众的心里延续下去。
“你看谁来了!”母亲匆忙地、等了很久似的抓起电话听筒。
之后恍惚地看着那个这辈子最疼的人。
一个女人是最幸福和伟大的。
她是母亲最疼爱的人,又把这份爱传承下去,让女儿成为她这辈子最疼爱的人。
大作家的女儿是母亲的骄傲,女儿给她买的新房子,女儿给她花了好多钱,老太太把这些骄傲跟邻居说起的时候,是那样的自豪和满足。
可是影片开头由邻居家的热闹切换到母亲家里的冷寂,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
女儿有出息了,她们的孤独一点都不曾提起,独自一人面对。
就像he独白中说的:母亲之前的生病都是独自一人面对的。
至此那个永远解不开的问题再次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追逐前程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陪老人时间减少的代价。
到底如何取舍?
我想不可以用对错来评价这样的选择,生活就是要向前的,要你去追寻,而最疼我们的那个人也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希望我们过的好。
我们要做的是在很多无奈的情况下,尽力多点时间,多点行动给最爱我们的人。
其实,he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
她承受着来自家庭、工作的各种压力。
在照顾母亲的职责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算做得尽职。
工作的繁忙,丈夫的冷漠,女儿不在身边,她尽力做好女儿和母亲的双重身份。
那个手术前的签字,真的很能理解。
万一出现不幸的后果,她将背负的不仅是怀念,更是一辈子的自责。
好在勇敢和疼爱她的母亲自己做出了抉择。
手术后出现的改变是我不太理解的。
母亲之前的各种闹,出院后又为了减慢她脑萎缩的速度,近乎苛刻的要求。
和独白中说到,要知道母亲很快就会离开她,就不会这么做。
可能是她对母亲活下去炙热的渴望,遮蔽了母亲身体的确实不适,反而误以为母亲放弃了生的意念,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母亲的共鸣。
电影中黄素影将一个年迈母亲的角色塑造得真的很到位。
语言、行动都没有看到一丝的漏洞。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却时刻心里惦念着女儿和孙女。
当她幻觉自己即将要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唯一想到的是她还没有跟女儿说一声。
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小保姆。
她对母亲的照度是无微不至,很有耐心。
在后来he对母亲严苛的要求中,故事中蕴藏的矛盾其实是通过保姆想帮忙又不敢帮忙的样子表现出来的。
影片最后,她把母亲的遗言一一告诉he,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了”,留下的是满满的爱,和一辈子的思念。
我这个年纪的,能理解的可能没有影片要表达的多,多年以后,再重温这部电影,也许是另一番感悟。
珍惜现在的时光,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照顾父母。
我们总会有多于想象中的时间陪父母。
这是一部值得歌颂很有教育意义的片子,随着社会脚步的不断紧凑,内心世界的沦丧。
有一种大爱正被我们无情的冷漠着。
那就是至亲至死不渝的爱。
力量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最无私的!孩子总是心安理得享受着妈妈给予的爱,却从未想过怎样回报妈妈的爱,也许就如人们所歌颂的那样,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莫过于母爱。
当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内心一片惆怅,不知用何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内心变化。
不知道是对于斯琴高娃扮演的女儿感到悲哀,还是怜惜那命苦的老太太。
还是对于这种爱的无奈呢。
每个人都曾享受过妈妈的爱,轻轻地一个吻,暖暖的一个问候,当你哭泣的时候,她会为你轻轻擦去眼泪,说着孩子不要怕当你高兴地时候,她会比你笑的还灿!
妈妈,我们的每一声呼唤,都牵动着妈妈的心,人们都说,儿女是妈妈的心头肉,想是正确的。
记得小时候很顽皮,总是惹妈妈生气,并不能体会到妈妈被生活压迫的痛苦。
只知道,在我的童年里一直是金色的。
还有父母忙于田间疲惫的身影。
也许就如电影中的一样,母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循环,孩提时,我们问心无愧的享受着妈妈给予我们的爱。
但我们为人母时,却又将我们曾经得到的爱完全的毫无保留的给予我们的宝贝。
这其中,没有人会去计较什么。
这似乎就是母爱的循环接力赛。
但特殊的是这场比赛是没有终点的。
因为love ie fover!我爱妈妈。
同样妈妈也爱我。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如此。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爱,有时候是那么的无奈呢,难道世界上真没有十全十美。
主人公深爱着妈妈,妈妈也深爱着女儿。
但女儿因为忙于工作,总不能尽孝。
造成最后遗憾终生。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总认为妈妈还年轻,会一辈子陪伴在你我身边。
可是我们不知道,那一天终会到来的,发现那记忆中年轻能干像巨人的一般的母亲却变成了一个软弱不禁风吹得老人。
然而我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凄凉与痛楚。
发现母亲不再年轻,发现我们不能再充分的吸取她的爱。
她真一点点的老去,需要我们关怀得时刻,我们却因为各种的各种事情,忽略着她的存在,烦于她的唠叨,认为她不体谅,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却不曾记起,我们曾经怎样掠夺她的爱,这是多么不公平的对待。
她唠叨婆妈,总是会为一些无中生有的麻烦使你恼怒,那时因为她们正在老去,时光的错位让我们处于不同的位置,小时候她是你年轻温柔的妈妈,长大后她是你年迈已久身心疲乏力竭的老人,她的爱变的枯竭而强大的不可理喻,是因为她们在走向一个不远的终点,而你却依旧年轻,一如她曾经的年轻与温柔。
把你的心放慢点,不要整日觉得停下来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放下来多留点时间和温暖给予那个时常看你忙忙碌碌背影的老人。
那双浑浊温暖的眼神里泉涌着满满对你的关心与疼爱。
想想吧,谁会这样至死不渝的爱着你,只有那个人,带你来到这个世界,给你甘甜乳汁的至亲,那个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
想想人生数十载,在时间的位置上你接下来的时间很多,而她们的却是有限的。
陪伴你的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不抽出一点时间避免接下来的悔恨呢。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隐含着泪水体味着这人世间的大爱和我们的漠然。
朋友,如果你觉得你身处于此种情况中,请你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吧,关心你身边的老人,你的母亲吧。
不要给自己留下永久的痛!
写于20091206
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好故事,但是个人感觉有点过,被逼着去感动的感觉,亲情总能感动人,三星半吧。
期望太高是不行的
高娃姥姥演得太假了
镜头太直 直白即成煽情 缺了含而不露的气韵 画外音及配乐败笔 已是第三遍看这片子 还是没有忍住 虽是落入窠臼 但此片也足以让如<暖春>之类 中国所有拍苦情催泪戏为生的做作导演去死 虽然斯琴高娃有点过 二星半
看得很累,但是眼睛也湿湿地
剧情强行感人,论拍摄,不如 我们俩 更行云流水!
凑合吧,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那些强烈不必去渲染。电影很僵硬,也许是导演的问题,也许这样的题材本来也很难发挥。
叙事不流畅,煽情太直接,只有情感上稍有共鸣,马俪文应该多多向许鞍华学习
我也觉得斯琴高娃老师的表演太过用力,以至于那种本该深切而质朴的情感不被凸显。黄素影老太太您真棒。
趁还来得及的时候,勇敢、努力、大胆地去爱!!!
它只是静悄悄的打开伤口给你看,根本就不用去撕扯,你就不自觉地哭了。其实是很典型的中国式亲情,丧偶式家庭,身兼数职的职业女性。因为太典型,才能引发强大的共鸣。以“爱”的名义去强求任何人都是不对的,最好的爱,是以对方觉得舒适而幸福的方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很多道理不经过是没办法感受的,但是感受到的时候又通常太晚,他们给的爱,已经是最无价的礼物,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如何不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没有离开,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爱我的人们你们从不曾离去,只是开始从远方注视我们。
女兒對媽媽不怎麼溫柔 會不滿媽媽做的很多事 但女兒是很愛媽媽的
干嘛一直憋着劲要让观众感动呢,有些电影淡淡的几个空镜头效果反而更好。同类型对比许鞍华的《桃姐》。
两个老戏骨哟~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一天天老去,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不多了。嫁给这样一个老公也蛮可悲的。
其实一直很抗拒看这种片子,因为一触碰到亲情的电影,我的眼泪就像喷泉一样了。。。哭到我难受。。。
那种又爱又恨的亲情很难解释清楚
前半部一直禁不住的泪奔,想念在天堂的外婆。连续看了两部马俪文的片子 跟《我们俩》一样 这同样是一部很难用评分来界定的影片 马俪文将老人刻画的相当真实
电影一般 没什么感动 到是能引起自己一些想法 在面对老人方面 1耐心很难保持 2尽最大可能按照老人的意愿去活剩下的日子,不要自以为是的“为他(她)好” 3懂得多换位思考 多沟通 明白老人的心思,不过大部分人很难具备这个能力 4 不该兼顾时要懂得选择 轻重缓急 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更重要……92分钟出字幕
看完就删。神经质女作家用爱摧残八十岁老母,有点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