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这部又是另一种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误杀母亲的儿子不肯原谅自己回到故地,儿女成长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盼头,挺不错的慢节奏公路片
挺有意思的故事,拍的生硬了。相较之下赵婷就拍的更胜一筹。底下WATERSEVEN说的代表了我想说的。
太阳晒在半边脸,你差点忘了还有另一面
原谅他人容易,原谅自己很难。我们都打不开自己的门。
受创的也会苏醒,壳里的总会遇到阳光...
因为心怀罪恶而去朝圣,这样的心情并不纯粹。要看清世事无常,平静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心中用隐忍想念故人,以天地间的宏大去救赎自己。此片的主题非常深刻,再加上叙事节奏很慢,自己看完之后还是有些看不懂的感觉。但看到尼玛和爷爷面庞的光影,总会捕捉到一些人生的信条。
作为处女作来说,完成度颇高。只是关于陌生人与陌生人相遇,一个灵魂去宽慰另一个灵魂的故事终究还是太多了,所以整部电影也显得不那么突出和高级,就像是完成了一篇还算不错的命题作文。还是那句话,心里的结总归还是要靠自己解开的,他人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竟太阳总在左边,生活还要继续。
虽是藏民故事,却有着国际视野与普世价值。全片意指丰富,大屏幕观赏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同经历一场生命之旅。
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淡然失色
电影很真诚是真的,非常真诚,也很真实。但是导演的技巧方面也是真的不太娴熟。电影画面非常美,隔壁,沙漠,跟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相似,空旷但充盈,风沙簌簌却安宁久远。
主角其实患有发作性睡病。带着一种对自我的不原谅上路,回来时未必释怀,但毕竟时间已去新生来临。特有地貌和民族传统加持的西藏电影除了一种猎奇感外,总会伴有不断的风和孤寂,片子刻意留白了角色磕长头去萨拉的奇观,更显的不释然的归家路的内心挣扎。
太可惜了,后边顿悟的部分竟然睡着了。。。
海报
朝圣之路后如何回归生活
大量的远景和背影,人物说话从未采取正面拍摄。叙事结构用了倒叙闪回,个人不太喜欢。唯一的一次特写在最后的眼泪上。总之,充满着思考,竖琴反复的旋律围绕辽阔的忧伤,是一部与大地和信仰在一起的作品,拍得也够任性。
看过的第二天,就把这个故事现学现卖了一通。忘了这个老人怎么不见的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对这样的题材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啊,题材人物风格音乐,都是触到心底的调调。这样的赎罪,这样的豁达,这样的一通陌生电话就能应承的承诺,完成从身体到心灵的救赎,如何不爱?ps:片尾音乐不错
或者我的内心不够平静或者纯洁 或者无法顿悟生死离别与自我救赎
只有带着某种信念的人才会觉得《太阳总在左边》吧。这种「我执」明显与佛教思想所倡导的「空」背道而驰。这个背负「原罪」的少年人,因将个人信仰当成唯一朝拜的真理而排斥,甚至拒绝其他方式的救赎。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原罪」源于哪里?通过暗含时间性和因果关系的剪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被孝道逼出家门的孝子。如同被「李焕英」强行绑架到电影院里的华夏儿女。所以,本片与藏地并无关系。事实上,藏地文化在本片中是失语而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男主既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受害」者,也是父权文化的受益人。为此,作者这部饱含真情和力量,过于私人化的处女作并没有将悲剧归咎于「现代性」的入侵和破坏,因为任何文明都是引导我们回家——向前向上和向善的路标。不含任何宗教色彩的「太阳」永远恒定在中性立场上,它又怎么会因偏见而转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