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孩子们

아이들...,青蛙少年失踪事件,The Children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炳垠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1

《孩子们》剧照

孩子们 剧照 NO.1孩子们 剧照 NO.2孩子们 剧照 NO.3孩子们 剧照 NO.4孩子们 剧照 NO.5孩子们 剧照 NO.6孩子们 剧照 NO.13孩子们 剧照 NO.14孩子们 剧照 NO.15孩子们 剧照 NO.16孩子们 剧照 NO.17孩子们 剧照 NO.18孩子们 剧照 NO.19孩子们 剧照 NO.20

《孩子们》剧情介绍

孩子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街头绝味庭外的一角匆匆那年玛丽·塞莱斯特的附魔秋想与春一起吃饭第二碗!最终联赛荒野寻踪鱼的生活我的僵尸女友同行第二季柠檬顽固分子碧蓝之海第二季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第二季Part.2赛马娘第二季还魂之迷失曼谷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古井凶灵二十四味暖浮生我们这一天第六季随性所欲第二季扭转乾坤喜庆农家预见者左右南京!南京!失忆煽动WIXOSS欲盖弄潮女子搏击俱乐部京都机密

《孩子们》长篇影评

 1 ) 悲剧后没有正义只剩凄凉

孩子们失踪了,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失踪当天村民找了村子每个角落。

无果之后警察搜寻了后山。

无果两个月后出动军队整个山搜寻。

无果之后各种寻找。

无果4年后 教授 和 编辑 怀疑其中一家父母作案 ,搜寻无果。

10年后一场大雨,路人偶然发现了孩子们。

鉴定是他杀。

编辑开始搜寻凶手 。

通过警察找到当年的嫌疑人 。

通过各种细节他认定凶手就是屠夫。

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15年后,案件不了了之。

没有找到是因为孩子们被埋得很深,刚开始警察搜寻不够仔细。

之后抓到的嫌疑犯,也因为没有证据没有找到尸体,不了了之了。

父母们苦苦找寻,警察的无奈,教授执著的“勇气"(读书人的勇气),10后的那场大雨过后孩子们破碎的骸骨。

一幕幕凄凉,无奈,无奈。。。。

如果当天村民有趣后山寻找,如果警察能发现尸体,如果大雨早些到,如果孩子们和那人接触父母有所警惕。。

可惜没有如果

 2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

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

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

就是这样的故事。

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

这个功力深啊。

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

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

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

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

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

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3 ) 我害怕这种震撼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根据韩国著名三大未解谜案之一改编。

1991年,韩国大邱的五名小学生结伴上山抓火蜥蜴,一去不回。

政府出动三十几万人进行搜索,无果。

直至11年后尸骨被发现,死亡原因为他杀,犯人并未抓到。

2011年,电影上映,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真实的案件。

影片由一个涉嫌新闻作假被下放至大邱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贯穿起来,啊,那是事件发生四年后。

孩子们的父母一直不愿放弃寻找,村民们也仍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持续关注事件的人还有一位,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黄祐赫教授。

一个犯过错误的制作人和一个专攻心理学的教授携起手来会怎样呢?

至少开始时,疑雾重重,节奏紧张。

姜志胜与黄教授经过层层猜测,认为五个孩子已经死了,而受害者钟浩的父亲很有嫌疑。

人呐,就是这样,当你有一个想法萌芽时,便会鬼迷心窍的越来越坚定这个想法。

姜志胜与黄教授以负全责为担保对钟浩家展开了搜索,抽干了钟浩家的厕所,撅了一人高的地。

所有的猜测在被证实之前,怎么看怎么可疑。

然而,挖了钟浩的家也一无所获,钟浩父亲解除了嫌疑。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自然被人唾弃。

说来奇怪,电影中确实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孩子们曾经玩过的玩具还在地上,不正常的电话录音,钟浩父亲透过厕所门缝的监视……很多人觉得电影沉重压抑,固然离不开电影的色调、配乐,还有人物的表情,阴冷。

眼神里的诡异。

剧情到这里,线索又断了。

2002年,青蛙少年的尸骨于卧龙山被发现。

姜志胜内心愧疚,又重新关注案件。

受害少年遗骨中被钝器伤害的痕迹,独特的打结手法,影片中多次对同一双鞋子的特写,让姜志胜把目光放在了宰牛人朱奂身上……此时的姜志胜像是那年的黄教授,仅凭几个疑点就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

太想抓住犯人了,谁都想,孩子的父母,主管案件的刑警甚至全国公民。

没有证据,怕的是,又是一场无谓的猜测,让他们再死一次。

真实事件的时间跨度太长,影片自然也不只聚焦于案件进行时。

孩子们的失踪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悲伤、压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确认尸骨时孩子父母眼神里的绝望、无助刺激着我们的泪腺,他们走投无路,不甘愿放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不是一部让人害怕的尖叫的恐怖电影,看完只有压抑、胸闷、混沌。

它也让人害怕,害怕的是人心,是这种震撼。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却意有所指。

很多人开始推理,有人说是与孩子们熟识的外乡人,有人说是卧龙山附近军队的军人,还有人说是孩子们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被囚禁蹂躏……谁知道呢,也许,凶手和我们一样,也看过这部电影……—END—

 4 ) 孩子们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5 ) 后劲乏力

《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

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

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

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

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

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

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

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

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

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

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

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

那么干嘛要后半段?

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6 ) 导演的反思

杀人三部曲与其说是代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所谓的韩国导演的智商,不如说是韩国导演对于社会责任的反思过程。

第一部‘那家伙的声音’对结尾的处理让人脊背发凉,好似在倡议大家把那个罪犯找出来。

第二步导演开始有目的地让观众参与发掘嫌疑人,但结果是徒劳和无奈的,导演开始有意识地发起人们进行反思,而反思什么,则在第三部中给了明确的答案。

第三部中导演不仅明确了嫌疑人,还让男主角代替观众对嫌疑人进行审判,从而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找到某个案件具体的嫌疑人不如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和法制的变革来得重要!

当然作为电影的本身而言,第二部的手法和戏剧张力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7 ) 孩子们:三大悬案唯有这部拍出了凶手,但镜头还是被删掉了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悬案之一。

失踪少年们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至2006年诉讼时效15年已过,但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另外两个悬案分别是华城连环杀人案和李亨浩绑架案,它们都有相应改编的电影叫《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懒人查了一些案件相关介绍,包括影片里都有对警察早期疏于调查的质疑和不满,同时发现尸骨时警方过早宣布孩子是死于低温,充分说明了当年的地毯式搜山存在漏洞,且对死者家属和犯罪事实不负责任。

事件的五大疑点中,第一案发现场和衣服缠绕方式导演给出了自己的想象,而两个报案人却未有提及。

第一个报案人是最令人不解和怀疑的,但也能理解这一条因为没有任何调查结果,所以编故事也不好编干脆抹去的理由。

不过编导和教授这两个角色和戏份是真心不喜欢,或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或许编导因为有了孩子而产生的感同身受更容易触动人,只是编导面对嫌疑人时被质问‘你有证据吗?

’时,他所做的事情和当年冤枉孩子的父母又有什么区别?

哪怕这一次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为过去补偿或者替孩子们揭开真相,无论那个屠夫是不是凶手,也很难让懒人认同他的做法。

私下调查本就不是编导该去做的事情,而警察明明有嫌疑人,那么多年过去了既不能确定他就是凶手也无法给出他的清白,这才是最矛盾的问题。

故事从1991年讲起,五个孩子结伴上山玩耍,到了傍晚却不见人影失踪了,家长们找到了警察局,但是因为时长不足一天所以未被立案。

四个月后,政府为了寻找孩子不仅印发了照片还动用了相当庞大的军队人力开始搜山,并且电视台也直播跟踪报道,开通了举报热线。

家长们始终找不到孩子,甚至请了神婆也不管用,时间就这样拖到了1996年。

这里有一个点是孩子的斗篷被另一个孩子系上了,为什么会有这个镜头着实不理解,我始终相信电影不会保留无用镜头,若是给之后解释衣服缠绕埋下伏笔,那么之前说凶手是孩子们认识的推论就非常合理了。

电影引入一个节目编导的路线,他找到一个教授,结合教授的怀疑,于是策划引导孩子的父母就是凶手这一推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后证明,教授隐藏了一些关键性事实没有告诉他,双方的虚荣心作祟下深深伤害了很多人的心。

当编导一拳挥向教授时,他们的戏份本可以结束了,屠夫的部分不仅多余还引发了不必要的假想。

2002年因为特大暴雨导致山体滑坡,之后孩子们的尸体被发现了,可有人希望以自然死亡草草结案。

法医团队的教授经过专业鉴定,确认尸骨没有被转移过,头颅有多处击打伤痕,孩子们死前可能遭受过虐待,不排除精神异常者或变态杀手所为。

从这镜头切换到孩子的母亲对编导说那句话,足以体会到作为父母的用心良苦使主题升华,再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已经很好了。

既然是希望提高这个案件的社会关注度,真没有必要把该剧复杂化,懒人看了不少网友的大胆推理,但似乎他们没有关注剧照,剧照里是有凶手的正脸,只不过在影片里的镜头都被删掉了吧。

由此再往前推,那个警察对钓鱼的推测是合理的,只是嫌疑人不对,那屠夫的桥段更加故弄玄虚了。

 8 ) 满怀期待的等结尾给我大震撼 结果…

几个重大bug1 剧情导向孩子父母凶手时 夜晚父母单独的对话 一直误导观众 父母是凶手 或者知道真相2 失利的教授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 缺毫无作为(一直以为教授是关键人物 付出了他的一切)3 警察明知道嫌疑人信息 却毫不调查(可能跟人物刻画有点关系 刻画的警长可能势利眼 可结果嫌疑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之前可能是什么牛逼公司的普通职工?

普通职工?

所以怕担当责任?

实在无语 本人没看这里之前 都以为孩子的死是跟国家政府有关联)4 一直以为父母知道事情真相 杀牛男车停在孩子家门前 所以找到了凶手杀牛男 这一点更加确定父母知道真相 结果最后父母也毛都不知道5 莫名其妙出来一个杀牛男 前面扯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告诉我这就是凶手??

6 结局男主与孩子母亲的对话 完全懵逼 总结 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剧情还是紧凑 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个人觉得电影时长总体时间太长 反正虎头蛇尾 将就吧 我的话4.5分不能多😑 有点轻微烂了 说实话很久没看这个水平的韩国电影了。。

 9 ) 导演不是奉俊昊,主演亦不是宋蜀黍!!

因为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同样是未破的案件,所以看到很多人习惯将此片与“杀人回忆”对比结果,“杀人回忆”胜!!

但,有这个必要吗??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下导演和主演,既不是奉俊昊亦不是宋蜀黍。

每个导演自然有其个人风格。

奉俊昊式的剥茧抽丝固然很吊胃口,但总不能每个拍悬疑片都拍成奉俊昊吧而且,两个案件的背景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仅从这个影片来看,不做对比,不以“杀人回忆”为标准,倒是部很不错的影片的┉┉ ∞ ∞ ┉┉分割线┉┉ ∞ ∞ ┉┉┉ 看片子之前恰好看到几个朋友在校内分享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奶奶,每日在地铁一号线分发寻找其孙女的传单应该与片子中的场景一样吧不过,片子中还有zf竭力寻找,军队的力量、媒体的力量、甚至连香烟上也有寻找孩子的广告。

天朝最不缺的便是人了,前段时间说的拐卖儿童的事儿,不知有多少5个少年了┉┉ ∞ ∞ ┉┉分割线┉┉ ∞ ∞ ┉┉┉ 韩片这几年似乎都讲述的都是现代故事。

不若天朝的电影,算是集体穿越了,掉入古代就出不来了。

毕竟我们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嘛!

而且布景来看,韩片除了几部时尚剧是在江南、明洞一类地方,多是以农村为背景了。

细想一番,泡菜国果然太小,不若天朝大片,天南海北的取景,那背景和80年代风景挂历似的艳丽。

最后啰嗦一下,这海报肿么弄得和鬼片似的!!!

豆娘换张海报吧!!

 10 ) 迷失的精英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

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

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

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

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

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

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

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

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

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

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

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

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

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

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

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

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

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

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孩子们》短评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7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凶手也在看···

9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节奏和剧情都有点不知所云,本身是好故事的。

11分钟前
  • cookiecan才不
  • 较差

之于一起凶杀案件,应不仅仅关注凶手是否落网。与案件有关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主角。每一次对人性的解剖和透视,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及他人。

15分钟前
  • 拂袖斋客人
  • 推荐

韩国导演和编剧在如何很好的讲一个卖座的故事还有待改善, 美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不过我更期待中国有导演能置身于此, 挖掘中国的题材, 用电影的形式把不为人知或是鲜为人知的事件放到大众面前.........

16分钟前
  • Matzka
  • 较差

好平一部片子,剧情和表演等等都没什么起伏和记忆点。

2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从始至终弥漫的悲伤气息给电影定下一个悲观的基调,毕竟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稍微动动手指就能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所以导演没有刻意回避结果的基调无可厚非。而电影中两次寻找嫌犯的过程都不是由警察主导的方式进行貌似导演又想跟我们说明点什么,但如果改由警察去破案是不是就能避免片中的鲁莽行为呢?

22分钟前
  • kerrysun
  • 推荐

差不多是看过最烂的韩国犯罪电影了 白瞎好题材了

24分钟前
  • ly330
  • 较差

动不动就大放煽情音乐加慢镜什么的,就......

25分钟前
  • 蘇湛
  • 还行

跟杀人回忆比有差距,但仍属佳作,看这种片子,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你能想象也许这些无头案现实中的真凶,此时此刻也在电脑前看这部电影么?。。。

27分钟前
  • 国王祭坛
  • 推荐

当年出动近30万警力都没找到尸体和真凶,本来是一很沉重的事件,却被电视制作人当做娱乐片来制作,不知道当年是否真的就这么没有真凭实据就去挖受害人家里。后面找到那杀牛的也很牵强,结局太烂。

30分钟前
  • 兔小雪
  • 较差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34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丢了孩子是挺痛苦的,但是不够震撼啊

36分钟前
  • 皮袜子
  • 较差

错了,全错了。看百度百科都比这个动人。

41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很差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43分钟前
  • 还行

绝望

48分钟前
  • Puff
  • 还行

悬疑程度不够,后半段太平了,有点像纪录片

51分钟前
  • ceci🍰
  • 较差

影片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但现实中这个案件至今仍然未破,所以影片没有观看价值。

53分钟前
  • 丰乳木瓜
  • 较差

煽起来没完没了,要真拍成个控诉片貌似也挺好,但这野心也明显是不要太小,也就别悬念不悬念的了,根本就兜不住...

5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还是有点糊涂

59分钟前
  • 半生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