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打四星?
因为敬男主角和女主角从头哭到尾。
男主角辣么聪明居然到最后最后才认出来女主角就是他的初恋。
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呐!
你要是早看出来了,你还可以等到你娃出来呢!
别云间实际上是鹤唳华亭在后面几集的一些故事片段,专门剪出12集,听说是因为那时候有限集数,不能播太长,所以专门挑了12集成为别云间另外播。
为什么别云间会比鹤唳华亭要更高分一些?
大概是因为别云间,它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戏里面独有的所谓的主角光环,终于降临在男主角头上!
终于再现人间!
男主角没有再被虐的那么惨,虽然从头到尾男主角还是一直被虐,一直失去他非常重要的人。
最后逢恩si的时候真的很不值,弹幕一直说“堂哥表哥一直带都带不动的太子殿下”,还有弹幕说“从来没有那么希望男主角s"🤣🤣🤣但是不得不说最后的逢恩和男主角死的时候还是挺让我触动的。
毕竟男主角舍身捐躯,为国兴邦,既不屑君王之术,坦荡身为一国储君,又一心为社稷谋,为黎民疾苦算,却算不尽君王之心。
老师教了他坦荡君子之道,却没有教他怎么从世间泥泞中走过去还能保持清洁高雅的品行,还能不谋权术,不为私利。
他所守护的所有东西,都守护不住的时候,哀莫大于心死,他也只能辞别这世界。
也可能就是因为他太怯懦,他心中有大爱,他却做不到。
他再也接受不了,身边他所重视的一切,他的舅舅,他的表哥,他的妈妈,他的妹妹,他的老师,他的妻子,这些他曾经非常珍视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甚至无辜的小舅子,送来了金疮药,也倒在了那一声“姐夫”前。
其实这都不重要。
虽然皇太子一直各种被虐,各种悲,但是我觉得刻画的这个人物,反而显得非常的真实。
一个有血有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螳臂挡车,用一人之躯,来证天下大道。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苦于君父猜忌,陷于他人算计。
此事古难全。
所以他死了也挺好的,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至于跟女主角的感情线,玻璃渣子挑糖吃,其实也吃不到啥!
还是看完就过去了。
😂😂图个kill time的乐子。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为君为臣者都应以民为先,怀善心,施仁政,而非善权舞政。
为君者当如萧定权,清洁,仁慈,刚正,怀大勇,慧德太子,受之无愧。
为臣者,当如许昌平,辅仁君,心怀民生。
天下河清海晏,国祚绵长。
为师者,当如卢世瑜,传道受业,教之行正道,守心中之道。
剧中很明显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其实知萧太子者唯陆文昔与徐昌平。
舅舅和表哥逢恩多是出自私情,他们亦不知太子想要什么。
太子面对至亲为自己而牺牲,盅无颜苟活。
萧定权无愧于民,无愧于君,无愧于父,唯有愧于私情,故至纯至善之人以命相报。
慧德太子,当之无愧。
10.2更新:看到最后一集其实是让小顾当了恶人,把李明安、皇帝都洗白了一丢丢,原著里老顾之死是这俩人所为无疑。
这里不讨论改编好坏,谈谈历史上这种叛。。
乱:1.为啥要叛?
现代人的考虑是有没有胜算,而在历史上这种事的动机主要是:别无选择,不叛就死(少数脑子有洞的如朱高煦除外)。
比如钟会灭蜀(当然主要功劳是邓艾老师的)后叛乱,真的只是被姜维忽悠+个人野心膨胀吗?
钟会是司马家绝对心腹,但带领几十万魏军倾巢而出得胜,司马家焉能不忌讳?
历史上这种有实权的将领叛。。
乱的目的一般也不是真要自己当皇帝,而是要上头默认自己地头蛇,土霸王的地位,而那些后人看起来觉得“484傻”的还没叛就被扑灭的,反而更多是要因为站错队注定嗝屁趁还有力量垂死一搏。
所以小顾之叛是很真实的。
2.所以小顾484傻?
当然不是。
原著里胜算至少半数。
只看历史的话,与现代人熟悉的观念不同(现代战争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减少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是绝对实力的对抗,甚至仅凭沙盘推演就能推测走向,所以往往追求的不是胜负,而是明确的政。。
治目标),古代战争里变动极大,能抓住机会迅速占据主动,则以弱胜强不算罕见。
比如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现在看简直是孤注一掷+白送,但曹爽的弱鸡富家翁心态就把曹老板的几世基业拱手让人。
3.雪满梁园也提到了刘璋(把益州献给刘备)、刘琮(把荆州献给曹操)这些原型。
但这些原型其实并不具备这里由小顾带来的萧定权的实力。
而历史上萧定权这种地位的人往往心狠手辣(原著里他也心狠手辣),比如朱允炆,他受全套儒家教育(是不是听起来像萧定权?
),推行的一些事也很“克己复礼”,你以为他是被叔叔赶走的小绵羊,其实他是激进削藩把叔叔们逼的自焚的小狼狗。
因为个人的翩翩风度和与地位/生死相关的心狠手辣其实并不矛盾。
而萧定权的珍贵之处在于他在陆文昔的指引下克服了这种权力带来的异化和分裂,这就是梁园一直说的“大圆满”,也是所谓“天真”。
————原文———《鹤唳华亭》里萧定权的身上融合了太多太子的故事,不只是我们知道的扶苏(但扶苏是长子不是太子),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戾太子刘据,还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如李亨,朱常洛。
这些人的故事里有皇。。
权斗争的非人残酷和历史的可怕惯性。
扶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驾崩时不在身边,矫诏赐死。
扶苏没听意见起兵而是自杀。
汉文帝是被诛灭吕氏的功臣们选出来继位的。
史记写他的王后和三子接连死去,窦氏于是成为皇后。
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王后是吕氏(当时刘家各个王的妻子几乎都是吕氏),王后和三子之死是汉文帝(当时还是代王)所为,为了安功臣的心,确保不会复仇。
皇权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戾太子和汉武帝感情应当说很好了。
但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父子之间隔着宦官。
当宦官奉命来查他,太子想到扶苏的下场,怎能不殊死一搏?
这一搏,反而成了造。。
反,兵败自杀。
孙权扶持工具人鲁王对抗太子来制衡江东本土势力和流亡江东的势力,最后两个儿子都没继位,幼主登。。
基。
《鹤唳华亭》的脉络与此完全一样。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
他没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
司马昭还号称要还权于侄儿的,当然没有,传位司马炎。
而司马炎传位给了智。
力。
障。
碍司马衷。
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家靠贾家、羊家这些士族统治,继承人司马衷是各家的胜利果实,岂容分割?
于是没多久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了。
唐朝从玄武门之变开始都靠抢的。
唐玄宗自己让老爹当了太上皇,就总是担心自己也被太上皇了,于是一日杀三子。
李亨天天如履薄冰痛苦不堪不知道哪天就死翘翘了——终于趁安史之乱上位了把老爹太上皇了。
也许是急于稳固根基确认合。。
法。。
性,贪功冒进要平定安史之乱,结果安史之乱又绵延了好久,华夏生灵涂炭,唐朝后来一直在藩镇割据中。
明朝的长子继。。
位特别多。
因为明朝有一套自己运转的很好的制度和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保证平稳交接就能继续运转。
因此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朱祁镇。
朱元璋杀功。。
臣也有这个原因。
本来给嫡长子朱标安排的一套人马随着朱标突然去世变成问题了——权。。
力太大,新人压不住。
只好在老朱自己还活着时统统杀光。
只是没想到杀光后靖难之役没人能打仗了。
万历宠爱郑贵妃,迟迟不肯立太子。
文官集团就给万历很大压力。
《鹤唳华亭》里也能看到,以卢老师和他的门生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如何保太子。
电视剧里没拍出但小说里皇帝如何让太子去管钱以开罪官。。
员(如雍正王朝里4和13的查账),也有赵王定楷如何结交笼络文人(如康熙年间的八爷)。
万历如果真想让心爱的朱常洵继位也有办法,比如毒死朱常洛。
但他没有,还是传位给了后者。
只是可怜的朱常洛继位30多天就被红丸案搞死了,估计郑贵妃脱不了干系。
总结起来就是,皇帝们的儿子都是工具人,父子亲情几乎没有,除非他很爱你妈妈爱屋及乌(如唐太宗爱长孙皇后,康熙爱赫舍里)。
太子就是个不顺利继。。
位就会死的很惨的职业。
这也是为啥《军师联盟》里头看着与世无争的甄夫人发现曹丕恨死了自己后,去跟司马懿歃血为盟,要他辅佐曹叡继。。
位。
因为不然就是死。
所以《鹤唳华亭》里的皇帝和太子看起来变态,其实是历史本来就这么变态,权力抹杀了人性。
随便写写,欢迎补充。
(PS:本来发在鹅组,也搬到这)
我是这样理解剧中人物的,所以我说全员以身殉道,毕竟主要角色都死的差不多了。
萧定权心中的道是海晏河清,是君子有所不为,所以对齐王,他只是应对,不主动出手。
所以顾逢恩胁迫他清君侧的时候,他宁死也不掀起兵乱。
君子坦荡荡,萧定权做太子真的高风亮节。
顾逢恩心中的道是辅佐明君,他想过做文臣辅佐太子,因朝中混乱被切断仕途,后来凭军功封侯想为太子肃清边境,却看见自己父亲战胜后死在树下,最终走上谋反的道路,结果太子自己废了自己,最后只能在城墙上自刎。
萧睿鉴心中的道是为后代君王集权于一身,为了制衡住顾家,先后扶植齐王赵王制衡东宫势力,跟太子父子之间却常只论君臣,最后成功定权做好了陛下,搞死了定权失去了儿子……大家都好惨,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付出各种代价。
很抱歉到现在才开始看这部剧,一个词形容,好剧。
大制作就是不一样,剧情、演技、服化道全部在线,虽然不是历史正剧,在我心里也达到了历史正剧该有的排面。
这个剧之所以没有被更多人喜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本身是个BE,而且太让人心疼,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二刷的悲剧。
因为祝卿好喜欢上了郑业成演员,所以就先想看看他的其它剧,讲真,剧抛脸这个词虽然被用烂了,但是当我看到顾逢恩我真的没有一下子认出他是郑业成。
我喜欢早期他跟罗晋的兄弟情,这可能是整部剧最甜的部分了,科考那一段是我一点都不想落下的剧情,顾逢恩为太子制香,为太子参加科举想要入仕辅佐他,兄弟情谊可见一斑。
看榜的那天,印象最清楚的,顾逢恩略到小性子的说‘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娇俏(对不起,这个词用在这里是褒义)是我脑海里浮现的一个词,真的是少年啊,如果把他们的感情线展开来写,不比男女主BE的这条线好看多了吗。。。
最后悲剧的部分,有名场面滴泪成冰,我想是大部分人不原因再看的情景了,‘我将这皇位捧献于你,你却弃如敝履’ 这台词的穿透力。。。
郑业成原声确实也很不错,情绪也很到位,BE的部分我就不想多说了,就希望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少点产出,多拍点这种有深度有感情有演技的戏,多给这种认真演戏的演员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看到他们,出些高质量的剧才是根本。
好了,说回男女主,罗晋我一直挺喜欢的,他的剧都看过。
女主确实这部戏表现的也挺不错的。
我现在要去看一念永恒了,我期待能跟将夜1一样让我惊艳。
能明显感到不是一个编剧,太子和赵王人物性格都与《鹤》有断层。
但是,一则玉带案总算有个像样的权谋,二则太子现在这个人设终于能把结尾逼杀和自杀的逻辑讲圆——我怕你成为舅舅,怕我成为我爹;非正道而来的、成王败寇的江山,我宁可不要。
从这一刻起,他终于不再迷恋父亲,终于成人了。
我不认同,但能理解:这就是卢帝师心目中的好皇帝。
至于痛快一死之后顾家军什么下场,心心念念的“道”又由谁来卫护,老父暮年丧子身体撑不撑得住,大皇子六皇子会不会有新一轮的阋墙之争,天下会不会因此再陷变乱,那就顾不得了。
殉道,但又好像不那么在乎道呢。
无论如何,这是第一部把“太子悖论”完整展开细致勾描的国剧——皇帝-太子的猜疑链是无解的。
太强怕逼宫,太弱怕败家,立长君怕等不及,立幼子怕旁落妇寺、外戚、宗室。
越是强势的君主,越难逃这个死结——卫太子,杨勇,李承乾,李亨,胤礽(我还是读书少了)。
这样的前提下,任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梦;雍雍穆穆堂堂皇皇下遮盖着的,从来都是血色。
宫廷剧不该是玫瑰色的,它从来不是一个善恶故事,它也注定没有happily ever after。
天下权柄操一人手的制度在一日,不死不休的争斗就存一日;这不是一出被villain打败的悲剧,这是所有人斗所有人的悲剧。
一切不能呈现这种底色的宫廷剧,都只是仅供意淫的爽文。
但是《鹤》在写死太子之后,还是不能免俗地“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可惜了,没能善始善终,前后的逻辑又是断裂的。
第二个悖论是“儒生悖论”——太子,到底该不该是个真正的儒生?
这件事,一定难为死了无数愿意想一想的皇帝。
“崇儒重礼”是合法性的一种来源,是争取士心的杀手锏,但是完完全全照着圣人的教导做君王,无异小儿持金过闹市,难以招架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窥伺,难以在权力巅峰这个事实上的丛林中生存。
“儒表法里”是比较实际的答案,但是连拼杀出来的帝王自己都未必有这个自觉,更不情愿认账再传给儿孙。
皇帝们给皇子请的老师全是大儒,不过,用心学进去的好学生多半要吃亏——有些课,注定是要跌个跟头才认识坑的。
至于有没有这个悟性,又有没有那个运气,就看命了。
弘历是命好的那一类,年轻皇帝,还有空间给他慢慢调整。
萧定权,就属于读经读傻了的倒霉蛋。
讲道理,以君王的责任而论,他真不如乃父多矣。
既已身居九重,又要清洁无垢,保全天真,凭什么?
当家人手里的事,黑白分明的极少,两头为难的极多;多数时候,不过是在“糟糕”和“更糟”之间小心平衡,在“杀一人”和“杀五人”里艰难取舍。
没有这点觉悟,这个太子,还是不做的好。
有赖同行衬托,《鹤》和《别》的美学和台词是真的好,好到让人忍不住沉迷,好到超越此前此后的全部古装戏。
可也恰因为好,叫人很难不对它有更高的期待,也很难不在期待落空时格外意难平。
称呼、仪礼、态度都是对的,可是每每关涉权谋、兵事,便有儿戏之感,仿佛是宋明时的深宫妇人,写身边事行有余裕,写院外事就露了根底。
还有,主创对“命运悲剧”太着迷了,摆明车马就是要虐,就是要惨,就是要你哭。
虽然比琼瑶小说高级得多,可究底里是一样情趣。
这实在太可惜了——它本来有很大机会成为经典的,如今更像是消费眼泪的快餐了。
鉴权这对父子的道,理性看,冲突的部分占大比例。
主要就是围绕: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的那位,向往帝位,弑兄上位,不为的这位,以民为贵,甘背骂名。
毕竟是父子,相似的地方其实有很多,父如明镜,可以鉴史,儿实爱民,愿为民成。
都是明君气质,因此两人是能够彼此体谅的,但却因终极信仰的差异,导致二人无法相互认同。
父亲后期说儿子像他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完全懂他,只是看到了像自己的那部分影子:是作为明君的抱负和能力,以及由衷的欣赏……真懂了就应该知道他会自尽了呀。
60集前集里交代过,凉薄的父亲有着清晰的定位,陛下是对太子亲口决断过的:太子就是“储君”。
翻译过来陛下对储君的定义,其实还是君臣逻辑,而“人”的因素是排在后面的,可以取舍的。
所以太子后续才无奈的诘问,“人”在哪里。
并且后期哭的也明显少了,是因为他知道了,父亲要求的君王,是为了天下,不要他有“人心”,只要他现在体察“圣意”,以便未来有颗“圣心”。
这颗圣心,可以放任儿子们手足相残,可以将中书令先养虎成患,然后再作为给储君祭出的磨刀石。
君王的以身作则,是可以枉杀,可以无情;可以不问是非,只看取舍;可以不看过程,只重结果;可以没有回护,只论胜负……而这样的圣心,太子殿下不想要。
而面对这样的陛下,哭有何用,唯有“无心”。
太子就是他自己,不像他父皇,跟他最像的,之前是老师,之后是文昔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许千难万难,但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海清河晏。
”这是太子执政的政治内核,也是他选择自尽的首层价值取舍:要为天下省些生民。
再进一步,卢尚书也说过:温润如玉,如切如磋,错铸丽水,玉碎昆岗。
果然,太子重情谊,最终人如其字,以玉抗金。
最后太子自尽前的信,说了挂念父亲操劳,也说了父亲你爱我的时日无多啊。
这时太子一心求死,信中这样写,其实是在试图唤醒一颗帝王之心的人性。
他若不死,父亲只能醒悟一半,雪夜门口的父亲的道歉,说只做父子,不做君臣,那时的父亲,还不足以体悟儿子的治国抱负。
所以,他选择自尽卫道,也包含了以死劝谏的含义,这是剧中赋予这次自尽的另一层圆满。
杨导对最终结局的调整我是认同的,因为殿下在城墙上,已经预知:被自己逼死的将是儒哥哥,也同时是他自己。
这里他对儒哥哥的最后一句是:我不相信,青史尽数成灰。
至此,太子是心已死,志未酬。
就为最终以死劝谏埋了伏笔。
诚然,放入真实的历史里,薄情君主遇上这样有人性的儿子,在前不会有五皇子给皇帝洗白,后续结局也无外是皇帝亲手杀大将,废儿子,以及铁腕收复军权。
而杨导对结局调整,个人认为既是审慎的,也是理想主义的,让太子的一生还是有了现世的价值。
丧子之痛让皇帝知道,之前他赢得的一切是有代价的,都反噬给了儿子。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皇帝自白说自己错了,对阿琛的态度也是既把他当孙子,又把他当储君。
这样处理,即便天真了一把,终以赤子之心回应和致敬了太子,也给世人希望。
窃以为其中也隐含了杨导自己的价值观:明知不可而为,才堪君子。
有评论说,不是太子错了,是这世道错了。
那就让《鹤》也为众人点一盏孤灯,让众心不灭,释情山河。
终于看完了 这眼睛...得肿好几天...全你天真 全你天真 顾逢恩那句“哪里舍得” 我心里一痛 他的变化是最让人难过的 现实一把刀子凿在人的血肉上生生凿出来的副都督 明显瘦了 眼神冷了 太子几次错失的良机 他们终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最不适宜的人身上 杀伐决断四字断和他无关的 我一方面感念他老师的教诲一方面又痛恨 这教诲不适宜一位储君 大概只适于已经尘埃落定的上位者或者良顺平民 许昌平的谋划 顾氏父子的牺牲 大家的成全全变成了枷锁和负担 太多浪费 哎 可是很割裂 一方面怒其不争 一方面又觉得这个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坚守于自己的道 遵从自己的本心 来去真干净 这么别扭的一个人又这么让人心疼 从小了说是父子相疑 大了说是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和自我抱负之中的挣扎和解脱 一出上好的人间悲剧 赚得我眼泪满盆满钵 尤其最后一集皇帝在门外终于以父亲的语气说话时 编剧真是 要这样对仗 之前他想说的时候没人听 你想听的时候那人却说不出了 如今你说的他也再听不到了 简直要哭瞎 其实已经比原著柔和许多了 原著里的皇帝是没有追悔的 许昌平这条线也改编得不错 演员演得真好!
哎这十二集看完总算完整了 得难受一阵子 总是有一个懂你的人陪着你的 还有一个替你看遍大好河川 只希望你走的时候是平静安详的 那个世界有疼爱你的母亲舅舅 有笑闹嬉戏的表弟 有严厉又慈悲的老师 更有你今生今世 生生世世的文昔 唳清响于丹墀 舞飞容于金阁 双鹤自由翱翔在天地间蜀中山河 自由辽阔 此去经年 不可复得 再见了哭包阿宝 真是好久没有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
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鹤》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爱情观:只有势均力敌,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有意义。
文昔之于太子,是相濡以沫的夫人,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琴瑟和鸣的知己。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是能为了亲情、爱情拼出去一搏的人,是“情”和“威逼利诱”放在天平的两端,也会选择前者的人。
试问两个同样内心赤诚的人,怎么会不惺惺相惜,所以无论是前期看不见文昔的样貌,还是后期不知道文昔的身份,两人始终还会走向彼此。
还是卢尚书了解两人,后来事态发展也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崎岖前路上文昔是能够与萧定权携手扶持共度余生的。
感情至上,对爱的人在乎的人会拼尽全力护其周全,这看起来有一点点傻气,不像一个君王所为,却是太子身上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生而为人的善良和赤诚。
两场唯美的屏风戏。
第一场,春光明媚,微风不燥,两人隔着屏风互相试探心意,像极了小儿女的初恋情态。
经过科场舞弊案,萧定权了解文昔有勇有谋、聪慧过人,文昔也为萧定权“她是我的人”的“护短”行为怦然心动;屏风前,文昔忆起蜀中风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千万气象,天高水长。
我站在高处,想起了那句话,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看着这样的山河,不必登仙,一个人的胸怀也可以无边宽广,不生羽翼,也可以无限自由。
”看得出来,久居深宫的萧定权虽未至之,但心向往之,他虽然拜大儒为师,尊崇儒家思想治天下,但眼见皇权的倾轧父权的威严,以及身边人痛苦的遭遇,心中生出了朴素的自由向往和民本主义思想。
在此刻,两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是相通的。
第二场,萧瑟夜晚,飘雪冬日,复见的两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风霜,虽然心境已不复从前,但彼此的关系亦无法割舍。
第一次屏风定情之后,美好的感情戛然而止,留下了太多遗憾。
太子选定这里来重新和文昔相认,特别有仪式感,是想在这里再续与文昔的情缘。
两次屏风相见之间,发生了太多事情,文昔眼见了萧定权有心保护所爱之人,又被现实无情打败的无奈与无力,目睹了皇权对太子的忌惮与利用,明白储君这个位置的如履薄冰,萧定权的难堪都落在眼中;虽然文昔身份成谜,萧定权依旧看到了她孤勇坚韧、百折不挠的品性,在她身上吸取爱的养分和前行的动力。
两人在精神追求相同的基础上,更多了一层相互扶持、共赴深渊的自觉。
相互辉映的宗正寺。
两人心意相通是在这里,最终诀别也在这里。
第一次被困宗正寺,起因是太子要保护文昔,同时也是对皇帝无声的抗议,几平米的小屋,一个小院,大门一关,竟然成了一块不被打扰、不被污染的寂静之地。
两人名义上是主仆,却共生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是师傅与徒弟、有同门之谊,还互为保护与被保护的对象……难得的单独相处时间,太子耐心教授文昔自己的独门绝技金错刀,两人一起嬉笑打闹,互相疗伤。
我把它看成是屏风定情之后,补上的那一段恋爱时光。
太子从长洲被废回来,拘禁在宗正寺,文昔去看他,两人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见,是依依不舍的,是哀而不伤的,没有大悲大痛,没有哭喊撕扯,就那么淡淡的,纵有千般万般不舍,最终都化成了那句“惟愿今生今世,生生世世”,这算是最深情的告白了吧。
文昔始终还是那个最了解太子的人,放手给他自由,是对萧定权的成全,也是一个知心爱人能给到的最深的爱。
这种处理方式反倒让人觉得痛彻心扉,多希望两人能就此远离深宫,去看锦绣山河该有多好。
太子语——“可待的意思,不应该是可待追忆,而是,请你再,等等我。
”爱情之所以美好,在于它的可期待性。
始终抱有憧憬,始终保有期盼,终会遇见那个和自己一样心性、至情至性、散落在世界上的另一半。
向往这样的神仙爱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有生之年得到它。
这B剧算是把报社给玩明白了,爷好冤!
这是什么东西呀
老老实实叙述会死吗?
才看了五分钟前情回顾我就哭了。听说顾逢恩死了我都不敢看了,自从看了这部剧之后心脏就不舒服,我怕再这么哭下去要去住院。此剧很多感情达到了极致,师生情,亲情,君臣。近些年国产剧最优,这部。
只落得 一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河清海宴 时和岁丰你愿的天下 终未能亲临那一片踉跄狼狈的雪勾起中学时读罢红楼的伤怀2018深秋 天盛长歌 权2019冬末 鹤唳华亭 君2020初秋 別云间 道🌫
能把剪掉的片段放出来实在是太好了。看完觉得圆满了~
ost一如既往的好听,其实应该剪了,剪的挺对的。
我也会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个胆小的君王,但是是一个小怯而大勇的人。
风格凄美,视觉效果不错。然而格局狭小。全剧给人一种病态的偏执的感觉,对病态心理与人性阴暗的展示太用劲而显刻意,失之自然。为虐而虐,有点儿煽情,反失其真。剧情老套,中国式的权兽窝里斗文化了无新意。皇帝父亲重术轻道,忙着平衡和猜忌,防儿如防贼,积弊成痈,终于把儿子们都给玩儿坏了;兄弟们忙着夺位,前赴后继,煮豆燃箕,引火自焚;受到良好教育的清明太子身在局中,几无暇自保,一天到晚把心力时间全都用在应付父兄的阴谋之中。父子几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机关算尽。这样的故事,差不多只在皇家家事里兜圈圈,在人心阴暗处打转转,编者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就算披上美学的外套,敲着唯美纯情的边鼓,也无法提升整体格局。当然,番外篇节奏很快很流畅,比原剧看起来利落多了。
第12集开头给我一种:玄武门之变的当晚,李世民告诉大家,咱们别政变了,放下武器进宫跟我父皇请罪吧!这样的人要是成为君主,全天下的百姓都要陪他玩感动自己的游戏!
世间再无双鹤唳。
李一桐演技好差
时隔多年才补看的《鹤唳华亭》番外part。好决绝的情节。
太沉闷了
还不如上一部好看,男主圣母病+爱哭鬼的人设真的好难看,剧本真的不行,结局这么烂,还不如当初第一集就直接废太子,翻来覆去就是那点父子情结,看了七十多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
观剧盘点:剧情我就不说了,不想找虐的话谁会看这玩意。不过这部剧的取景、摄影与道具,可以说是国产古装剧的顶级水准。空镜美的无法形容,非要形容就是那句很俗的,秒秒钟可以截图当壁纸!
太子,这样的皇帝之下,你的道就真的对吗?
🙃皇帝再當多些年兒子就死光了,你一共就那丁點兒子嗣還可勁兒的殺啊,不過短劇很好,要是都這麼短一口氣看完就好了,如此婦人之仁的儲君,可給太孫換個老師教吧😅這劇裡的女的都是什麼大冤種工具人哦
这。才是我想要的鹤!回首之顾,珠玉之宝。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点灯,所愿,完美还原小说遐想。哭了。
我朝丧剧只配延期改名换姓,2020.9.22,君子今日,百罹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