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寄生夙愿一击护国良相狄仁杰之京都疑云杀人的海浪咱爸咱妈六十年萌宠入殓师童话判我有罪苏普敦秘社深宅雪那片星空那片海全缉毒狂潮黄金血道巡回检察组腐男子高校生活考死:血之期中考试不过是分手第二季有家可归的恋人们想接吻的睫毛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出租屋的女人摇滚藏獒:蓝色光芒调酒师特工任务致命来电魔鬼恋人OVA黑暗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一季犬部!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不知结尾这个小车有人注意到吗?是否孩子的尸体?有同感的请回答~

从救援人员包裹起来后,长短的闪回镜头中穿插着走廊里的这辆小推车。

总感觉是Benni躺在下层露了脚出来,而不是毫无疑义的空镜头。

暗示周围工作人员的冷漠?

抑或揭示后面全是Benni临终幻想?

不过也有可能我看花眼啦~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是Benni的尸体,剧情处理更完整。

周围工作人员如常,人来人往。

也呼应了奔入森林为结尾。

 2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

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

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

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

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

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

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3 ) 女演员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

柏林电影节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里最强调性别平等的一个了,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把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女导演作品(《梦鹿情缘》和《不要碰我》),而去年继续发挥鼓励女导演的精神,在竞赛单元里足足有六部女导演作品入围,数量堪称欧洲三大电影节之冠!

这六部作品题材各异,有人物传记,也有现实题材,有恢弘历史叙事,也有私人化作者小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女性为探讨焦点,除了《琼斯先生》是唯一的例外。

而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我离家了,但……》擒获,也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入围竞赛的六部女导演作品里,有一部导演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

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

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

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

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

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

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

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

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4 ) 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

1、這個有意識的對系統的破壞,從性別框架開始,所以小女孩用男孩名字稱呼自己:班尼。

2、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和小丑(Joker,2019)不同,意旨上看,後者極力破壞而無建樹,是反社會的表現,前者則是體制局限的警示,因為故事主角尋求的仍是孺慕之情,回歸完滿和諧的家庭;至於故事人物,後者病態(罹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而前者任真(未馴化的動物,未成熟的兒童),像是戳破國王沒穿衣的孩子,指出現實世界並不完美。

之所以說故事主角「任真」,不僅僅是因為年紀的設定,更是因為編劇在幾個環節中鋪設了班尼純真的善意,透露出這個孩子對生命有觸動、有反應:蹲在門腳撫慰著蝸牛,床牆貼著鷹的圖片。

同時,這些情節也是社工提出回歸自然生命教育策略的伏筆。

3、西方社會之所以尋求個人自由,並且是絕對的自由,是因為西方社會有著不可打破、嚴密且高度的系統性、秩序性與集體性。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我所鍾愛的電影,達頓兄弟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故事中的女孩子也為了逃脫層層社會上下層的蛛網,遁入山林,遺世獨立,甚至陷入瘋狂。

4、電影很客氣的部分,也是溫潤的部分,就是不對既定社會體制提出極端瘋狂的挑釁或破壞,比如,讓小女孩與已婚社工發生亂倫或情愛。

故事不走向偏激,不走死說絕,讓有失去客觀性危機的社工請辭,其作用有二,一是呈現出體制與機關在社會系統中客觀性與權威性,及此種特性的必要與不可動搖,第二,讓體制中的觀眾,我們,不產生因違反倫常而噁心或不適感,在情感與心理上能維持距離而不生波瀾,能接受情節,並且靜心理性的深思長考:對於任一時空之下既有體制所不能容者,我們如何看待,才不陷入「強凌弱,眾暴寡」之中。

5、如果,以孺慕之情為中心立意來說,系統破壞者的成人版,我認為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5 ) 这个“系统破坏者”是人为的

影片前半段只是觉得这孩子是个“问题”儿童,情绪容易失控,拒绝一切,紧闭心门,怕受伤害,想取得她的信任非常不易。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感知。

因为常年的居无定所漂泊无依,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聪明世故,知道怎么和大人迂回周旋,诡计多端。

在所有机构人员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拿这个麻烦怎么办时,她遇到了她的男伴读。

在森林小屋里的时光,我一度认为能够让她的心安定下来,但我还是低估了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毁灭性的影响。

她的心从没有一刻安定过,通过在一个个尿床的深夜熟练的更换裤子的镜头,就能知道她已经很习惯这种痛苦了,它们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

一切从被男伴读将她带回家开始发酵,她疯狂的想占有男伴读,当她说如果杀掉男伴读的妻儿就能占有男伴读时,我真的相信,因为那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我怀疑一切人和事,却总愿意无条件的相信一个孩子说的话。

其实她真正想占有的不是谁,甚至不是她的妈妈,她想被爱,想要安全。

她总是在一次次失望后哄自己,大叫大笑,疯疯癫癫爆粗口,因为她要平衡,不平衡她早去死了。

同时她又像男伴读说的一样,是个战斗小孩,她无条件的原谅接纳她的妈妈,无论她妈妈背叛她多少次,她都选择原谅,这种原谅是期待是希望是潘多拉魔盒,仅存的眼巴巴的奢望。

所以我相信孩子,因为她们的爱是真的去爱,不像大人,嘴上说着爱你,背地里盘算怎么扔掉你,一边哭一边说着对不起。

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她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又看到了那条她曾经恐惧咒骂的狗,她不在那么粗糙的对待它,而是趴在地上以狗的姿态接近它。

然后和狗一起回到了狗窝,蜷缩起来相拥而眠,那一刻她没有尿床,她的心安定了。

我觉得那只狗代表她阴影层的投射,投射出的是她的不安和恐惧,最后她与不安恐惧拥抱后,心才得以安定。

所以,我们要的不应该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爱,父母也不行,而是自己先爱自己,拥抱自己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自己选的。

就像有一个镜头,小女孩为了去男陪读家过夜,用头撞车挡风玻璃,满脸鲜血,清洗伤口时吃痛呻吟了一下,男伴读说,都是自己选的。

她从来都是敢作敢当,在世界里跌跌撞撞一身伤,也无所谓还能笑出来,因为那相较于寻找爱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她一直在找爱。

折腾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要去非洲,过安检时不肯把她最爱的玩偶放进安检机器里,以不惜一切的架势带着她的“玩偶孩子”逃跑,这一点,她比她的母亲更称职,我又要说倾佩孩子了,有多少大人有孩子的真善美呢?

她抱着男伴读孩子时,我是捏着冷汗看完的,因为她让那孩子摸她的脸了,她允许了,她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为什么呢?

我想那是刻意证明爱。

你看,我爱他,才肯让他越线。

我为他打开底线,他就只需要我。

最后她没有伤害那孩子,我的心重重落下了,可又带着一丝心疼。

不像她第一次伤害滑冰那个孩子一样的心情,她有很多机会能够致人重伤或死亡,但我很感激导演没有让无辜者死亡,死亡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要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的,我总觉得她还有机会,还有光照进生命的时候,凋零不要那么早的发生,那是大悲剧。

零零碎碎的观影记忆,让我胆战心惊的结束了回忆。

如果她生活在我身边,我也不会插手她的人生,我只希望她能像一只雏鸟,自生自灭。

足够幸运就展翅迎接太阳,实在不幸,就像结尾,挂笑一跃而下,骂一句狗屁世界,老子走了。

 6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

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

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

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

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

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

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

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

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

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

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

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

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

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

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7 ) 她可能只是需要很多关注

一个金发全身粉色的9岁女孩,打扮的像个芭比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稍有不顺心就要使用暴力,受到刺激会尖叫发疯不受控的孩子。

对母亲的暴力行为是她落入了统一管理的系统,而她的不受控又使她不断改变教导她的学院。

帮她的社工老师陪读每一个人都对她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大家同情她也爱她,但她的失控又会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到帮助他的人甚至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放不下的母亲和回不去的家,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医院检查和控制,而她始终无法回归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状态。

故事整体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如何搅乱系统,经过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以及并不理想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不难看到系统运作的方式,各种类型老师的配合,规定中的安全距离对老师的各种要求,老师们付出的努力和真心,父母的不作为和胆怯,以及一个特殊的孩子的教化难度。

影片看起来是没有态度的,又像是一种记录又像是一种展示,但它本身没有呈现任何观点或态度去引导观众如何看待和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展示了这个“万人嫌”的小女孩作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拥有的很多特质,她也天真也喜欢自然,也能够吃苦甚至可以照顾小孩,她也会为小事开心也会有感情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母亲和姊妹,但难的是她无法控制的情绪和不会表达的任性和脾气,而这些似乎并不只是教化可以帮她解决的。

整个影片看完之后我持续的皱眉,因为这就像是一个死扣一样无法解决。

她的自由散漫和失控成为了一颗炸弹,没人能控制没人能解决,而这样的孩子听起来也并不是一个个例。

环境对大家要求的“正常”“控制”遇到这样的病人就束手无策是否正在提示家长和环境应该更重视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关注。

除了她之外还有那么多在收容院的孩子,之前也有类似的影片讲述过这个系统和这些孩子们,而他们的出生和环境正是说明很多人没有资格成为家长却成为了,很多人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却有了。

系统里还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而这个粉色的小孩只是一个很极端的缩影,藏在我们每个人周围。

 8 ) 校卫与本尼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

校卫先生的想法,有点像谘商师在心理治疗有可能会遇到的移情(transference)、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

移情是指个案(來求助的人)可能会因为受到了一个陌生人对自己问题的全然投入与关心(即使他知道这是为了治疗),开始在心理上依赖谘商师,甚至有可能爱上谘商师,将自己对生命中重要他人所抱有的期待投射在谘商师身上,或是将自己以往的生命经验以及与别人的互动模式带到谘商关系之中。

而反移情则是指当谘商师投入于治疗疗程时,可能会出现rescue fantasy、不小心将个案在治疗中的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中等情况,尤其当个案的情况和谘商师的过去/当下类似,又或是个案和谘商师个人议题中所出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导致谘商师无法理性管控自己的生活、保持治疗的专业性,且平和地面对个案的状况和个案本身。

以上两种情况在谘商关系中,都是明文规定不被允许的。

因为这代表着,谘商师违反了自己的专业性,做出了对治疗目标百害而无一益的举动,毕竟在大多数的学派里,谘商师角色的功能被认为应该是引导个案,正视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并学会如何去独自面对、应对它,让个案对自己产生依赖性显然不是一个有效通往这个目标的方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和个案谈恋爱的谘商师会被严罚,有时候甚至会吊销执照,也有国家规定必须要在治疗关系结束两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和个案建立私底下的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情侣等);同时,谘商师的工作环境由于长期处于高压、负面的情绪之中,规定上必须配备有一名督导(更富经验的谘商师),帮助纾解谘商师的心理压力和提升谘商师对自己治疗专业度的觉察,一旦对方察觉到谘商师和谘商师的个案之间或许有出现移情及反移情的迹象,就会建议谘商师中断疗程,将个案转介给其他谘商心理师。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校卫先生,虽然严格上来说只是一个警卫,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本尼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但他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关心,以及后来想要帮助本尼「变好」的心情和行动,其实早就远远超过了他本来的职业范畴。

并没有说他这样不好,也许对本尼来说,能得到别人真心且永久不变的爱护和信任,才是真正能让她「变好」的方式,也说不定。

只是对于校卫先生自己来说, 他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注定没办法这样全心投入地去照顾他的「大力鼠」。

这一点在森林小屋那次本尼试图和他一起睡中显露无遗,他一开始的反应是抱紧了对方,这和本尼第二次在他们家过夜时,早上他抱着老婆的姿势一模一样,不是说他对她可能有什么想法,只是他在半梦半醒间误以为本尼是自己老婆这件事,让他惊醒了过来。

其一,想象这样的事件被暴露出去了,他怕不是会被当成变态,更代表着他对职业规范的不尊重与不敬业;其二,这样的行为,显然超越了校卫和被保卫者两者之间应有的关系界限(Boundary),是不利于治疗历程、让治疗师建立独立于职业之外的个人生活的。

当时他向那位社工提出「界限」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几乎可以确定担任这个工作应该有要求他们要修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的猜想了。

虽则我是不清楚面对这种对象的警卫是否也有谘商师那样的专业守则需要遵守,但既然他说到了觉得自己的行动有违职业的专业性,想必可能是有类似的要求的。

只是如同谘商师要和个案中断谘商历程进行转介一般,这个关系的转变是需要非常谨慎小心地去处理的,尤其在对方仍全心依赖自己的状况之下,一不注意可能会造成对方信念、信任的崩塌,还可能令个案比一开始来时的情况更加恶化,所以普遍建议谘商师要和个案一起沟通是否要中断并转介,并要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做出最终的决定,以确保这个决定是可被接受的。

从这个角度切入,校卫先生单方面地切断关系显然是本尼难以接受的。

想象一下自己当面或通过短信被分手,对方不解释原因彻底潜水,对本尼来说大概是类似这样的感受。

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本尼那次在溜冰场会那么暴躁,以至于引发了那样的血腥事件 —— 校卫先生那次不在,或者说,可以看到他从那时开始,就在逐步地让自己撤离本尼的世界。

当分离焦虑症患者再次失去她少数可以信任的对象,那种情绪上的恐惧和痛苦是很难控制的(我个人怀疑本尼是分离焦虑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及对立反抗症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患者)。

尤其当她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过后,这种情绪更是会变得强烈,在我看来,她是将对妈妈的期待投射到了校卫先生上,最后又转移到了独角兽娃娃身上。

写到这里,我终于开始释然了。

本来刚看完的时候,我是觉得倒不如结局停留在雪地上更好,这里作为本尼心灵最终的归属,是再好不过了,企图打破系统的破坏者,最后被系统逼死在了她无法逃脱的笼牢里,但至少她的心灵自由了。

不过现在我有了不同的观点,系统对不适合系统的孩子所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她来承受?

她就该给我好好的活着,告诉这些人错的是妄想把系统的枷锁和规则套用在不适用于系统的人身上、不去正视问题根源的他们,而不是她。

当我边写上面的内容,边意识到她的分离焦虑转移到了独角兽身上的时候,我真心地开始为她感到开心,至少这次,独角兽是不会主动背叛她的。

 9 ) 粉红色的暴躁:一块尿布的原罪,挑战了每个人的神经

感觉没看懂,难懂和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原因是:很难分清本尼爆发期蹦出来的是幻觉、写意还是现实。

可能是导演故意让他们穿插交织,切换得粗暴又突然,来体现本尼发病时的精神图景。

真的想知道是谁这么狠毒,在本尼两岁时拿尿布糊了她的脸,害她一辈子都活在阴影里。

也把她变成了彻底的破坏者。

这段遭遇的细节,在电影里只是用社工的口述一笔带过。

而且从未提及本尼的父亲是谁。

大胆猜测一下,有没有可能行凶者就是本尼的生父,一个有很强暴力倾向的人,把愤怒暴躁的基因也留给了本尼;或者是某个嫌弃本尼又不得不照料本尼的人,亦或是本尼老妈的某一任不靠谱男朋友,不喜欢本尼总粘着妈妈,觉得她像个麻烦精……还很好奇养母家的小孩儿在冰场被本尼扭打之后,是否还活着?

冰刀下的一片都是血(虽然胖太太说孩子出院了,没大事儿)……本尼像吸血鬼一样榨干了每一个对他善良的人。

母亲生下她却不能保护她。

系统对她的帮助极其有限。

小朋友之间的恶意,非常刺眼,周围人对她视而不见。

她需要关注与爱,可无法相信这个世界甚至自己的母亲;她用拧巴捆绑住善良,又过度依赖,亲手毁了一切。

本尼不允许她的监护人拥有个人生活,出现可以剥夺父爱母爱的家庭成员。

连弟弟妹妹都要嫉妒一波。

整个童年都在“争抢厮杀”,她即回避关注,又渴望独占式的窒息的爱。

本尼尊重自我的任性,不接受一切安排,拼尽全力争取,而她想要的,又握不住。

像一颗炸弹,四处爆炸,四处躲藏。

“他们都害怕我。

”忙前忙后的社工,心理学工作者,医护人员,警察叔叔,国际援助机构,迟到的母亲,缺席的父亲……那个当初想毁了本尼的人,可能都想不到,有那么多人要前前后后为一块尿布的恶买单。

米哥说,他带去树屋的都是更加暴力的大男孩。

映射这个时代有很多青少年都经历了悲苦的童年。

但是本尼这个小姑娘也最终让他无能为力。

“如果我杀死你的妻子和孩子,你就可以是我一个人的了。

”爱的诅咒已经把本尼变成炸手山芋。

电影有个细节,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她说过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是“教导员”。

她每次遇到麻烦,呼喊的也是“教导员”。

她不止一次说过“XXX是个好人”,会抱着哭泣的胖夫人,也会照顾弟弟妹妹和婴儿。

本尼骨子里渴望信任渴望爱,骨子里的爱是干涸的,于是不会表达爱,活成了爱的漩涡。

“妈妈恨我。

”本尼在山谷里大喊妈妈,只能听到苍白的回音。

本尼挑战了每个人的耐心,挑战了系统的守护力,挑战了叛逆的天花板,并持续用生命挑战:这个世界还会不会有属于她的,绝对浓度的爱——就好像她沏热可可和奶粉,会放N勺,冲调出泥浆一样的口感。

她想要的也是这种,绝对炽热,黏糊糊的永不失去,永不淡泊,永不断联的爱。

结尾在机场,安检的压力让本尼再次出逃,可能是孩子彻底想开了,也不在乎了,或者说认命了,于是干脆放手一搏。

本尼明白了,她想要的是自由,是风的追逐,是阳光的绚烂,是为自己生命绽放的飞跃。

我们看到一个可怜又可怕的孩子,她惊如天雷的火爆,错乱的生活,与现实的割裂,却很难想象她曾经的动荡。

鲜艳的粉红色,映满屏幕,天真、烂漫,叛逆又暴躁。

对应了主题和主人公的心境,让人窒息,五味陈杂。

 10 ) 系统破坏者,亦或是受伤的天使?

看完第一遍时,总有种说不清楚的困惑感。

不知道是因为国情风俗习惯不同还是圣母心作祟觉得她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看了第二遍,大致了解了我困惑的原因: 1.“系统破坏者”的称呼。

从对9岁小孩的称呼中就能感知到人们对她危险性的认知,以及人们想要疏离她治疗她而不是在关怀的角度去治愈她。

(当然,不是人人都会对陌生人有关怀之心的,影片中也特意说明了需要与治疗者保持距离,不能太过深入。

)这与平时看到了日韩大陆电影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不太习惯。

我甚至觉得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这个称呼很残忍,这标签式的称呼把她和其他人远远隔开,十分冰冷,更何况,她并没有故意犯过重刑。

2.奇怪的机构“构设”。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不在她做错事时严肃指出,有种养而不教的感觉。

9岁的儿童的人格还未稳定,欧美人又十分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那为什么不在做的好时给予赞扬,在做的不好时说明道理并指出错误,适当惩罚呢?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在圆桌会议时各个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为小朋友考虑未来。

也许母亲可以这么主观,但是一个机构这样,是正确的吗?

孩子太小不能强制入院却可以强制去那么远的非洲。

明知道她的脸不能碰,却任其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不加任何措施。

孩子们在一起磕磕碰碰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么对待,无疑让她的伤一再撕裂。

3.看似关心她的看护、机构人员J。

他们一再先报着同情的心,想要治好她的心靠近她,和她在一起、培养了熟悉与感情,然后又因为种种的原因,放弃了她。

这对于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她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脆弱不堪的神经上再度重重撕扯。

她奔向小树林里时回头望,看护停下了,眼神中透露出了放弃,我看的都觉得很绝望,不知道她的感受。

在去非洲的机场里过安检时,明知她的状况却不是贴身看护、也不和安检人员报备说明情况,直至她毅然再一次出逃。

前者,如果是父母任其小孩进森林,无疑是遗弃罪。

9岁小孩在森林里,是很容易受伤死亡的。

后者,她那一跃,如果是飞向楼下,也许也是死亡。

小女孩明显对他们和对其他人是不同的,她愿意和他们亲近,碰了脸也不做出过激的反应,这需要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也有小女孩的移情作用,他们也有他们的缘由,只是,心疼这个原本可以是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妈妈的小天使。

4.生而不养的妈妈。

她说她怕Benni,说她怕弟弟妹妹变得和Benni一样。

但是事实时,Benni从婴儿时期就受到了虐待导致需要进精神病院治疗;Benni从小就会照顾妈妈(给她炸鱼干),照顾弟弟妹妹(看她给看护孩子泡奶粉的熟练程度),过度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哪怕用吵闹的声音、夸张的动作表情、偷包、刻意表现的乖巧听话。。。。。。

B的妈妈,却是一个恋爱脑,为了男人可以舍弃孩子的那种。

这种妈妈很多,苦的总是孩子。

孩子要么忍辱偷生长大成人,要么和B一样被世人嫌弃。

她给了B巨大的希望,又把她重新丢了回去。

她那么残忍,却觉得自己很可怜,她没办法,她甚至不愿意亲自告诉B,一个又一个的谎话,不告别的离去,只会让没有安全感的B越发奔溃。

很多人做父母,是不考虑很多的,想生就生了。

5.Benni,一个矛盾的受伤的天使。

饰演Benni的小女孩演的好好,已经不是说演的很有层次很立体来评价了。

看过很多成年精神病的电影,也看过幼年就极端、精神分裂的电影,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每天努力活着的不断要求爱、要求安全的很少见。

碰到不好的家庭,小朋友要么突然成熟、要么黑化、要么精神分裂、而最后一种,B仍然随心地要求着爱,真像一个天真的天使。

她有着孩童美好纯真的一面,特别是她叫着妈妈,有什么事让她开心的时候。

另一面,则是尿床后、被碰脸、被告知无法和母亲在一起时。

她抱着看护孩子时,让小小的婴儿触摸了她的脸。

她一脸的宠溺的放心,并没有发作。

这是不是暗示着,她并不是没药救的,不是吗?

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全然的归属感,而不是一再的不让她产生感情、让她不断地感受分离、遗弃、放弃啊。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她感受到全然的爱。

也许就像老话说的,这个世界上能给予你全然爱的只有父母。

但是当父母都不给的时候,你就真的成为了孤岛。

Benni不懂,她只想要妈妈。

让人心疼。

当然即使很努力,Benni依然有可能会生病,仍然有可能治不好她的病,仍然有可能是那个令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

但是,没有被好好对待的B,每次像小兽般尖叫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一个破碎灵魂在被扯碎,太令人心疼了。

她在求救,她在害怕,她在要妈妈啊。

希望在做父母前可以有培训思考甚至于考试,希望生而不养的父母再也生不出宝宝(那些宝宝会去到好父母的身边),希望针对这类案例的相关机构可以更完善。

希望很多,言语很苍白。

《系统破坏者》短评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8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开篇的破坏力过后,全片无惊喜。

13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演挺好

18分钟前
  • Fitzzzzzz
  • 还行

不好好教育关孩子屁事

20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很差

3分钟弃。发什么疯?发疯之前的展开和铺垫能不能多一点?又是令人恶心的跳切。

21分钟前
  • Lochips
  • 较差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以及用人物性格发展引出复杂的家庭环境父母影响力和棘手的社会议题。不够完善的是影像表现力和节奏感问题,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后面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结尾相当拖沓,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26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三星半。没有答案。

29分钟前
  • 坐好我要起飞啦
  • 推荐

剪辑配乐方面都很好,演员们也演得非常棒。就是看得我快抑郁了,太痛苦了,没想到到最后都找不到解决办法。女孩会这样当然不只是她的问题,但是别人又能怎么办呢?再完美的系统都会在她身上崩溃。

34分钟前
  • 融化又凝结
  • 还行

印证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b玩意儿直接弄到精神病院天天吃药让大脑退化就给她整服帖了,幸亏她在发达国家,能对她无限容忍。

39分钟前
  • bestbass
  • 还行

拍成纪录片好了,讲科学道理。

42分钟前
  • 王福
  • 较差

所有人都想救她,但没人想懂她,也就没人救得了她。

46分钟前
  • 春田映畫工作室
  • 还行

形式与内容高度融洽,声画俱佳,逃入森林一段极难忘。没有太多剖析,但维度并不单一:并不只是儿童福利系统,也是家庭的系统,最终是椅子/棒棒糖的系统。情感线乍看只是作为一种辩解和cliche,如果影片最终提供了任何一种答案或解决,也就仅止于此。但是,将本尼的情感与暴烈作为分裂的两面来看(来故作惊讶和惋惜)并采取“症结是缺爱”这种叙述,是不可接受的。影片展现的正是情感中这种暴烈的内在性,这种状况如何不是变异/特例,而只意味着规训的持续失败,系统对动物的改造在这里迟迟未发生。热评说“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这恰恰是我庆幸它没有滑入的两条赛道,它保持为“知识的”,忠实地演练了一个穷尽的过程,一种不可调和。你我最初无非都是一条条野狗,而本尼的不驯是感人的。(Run Benni Run!)

47分钟前
  • 舌尖要越舔越…
  • 力荐

熊孩子,气人

52分钟前
  • 晨卯卯
  • 较差

海伦娜·曾格尔极具爆发力、充满能量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系统破坏者》。与通常的「成长电影」不同,9岁女孩本尼在电影结尾与开头并无不同,电影也没有揭示她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创伤(观众仅仅知道父亲的缺席及母亲的经济困境),而是着力于表现她难以自我控制的情绪一次次爆发又平息的状态,像一幅misfit的狂野肖像。

53分钟前
  • btr
  • 还行

前半部分细致而精彩的铺垫,导演发现自己创造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掌控的女主,所以后半完全不知所云。福利社会这不是鼓励父母不负责任吗?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以作为哈莉奎因前传,哈哈。6

56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1小时前
  • 咯咯精
  • 推荐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1小时前
  • 南悠一
  • 推荐

小姑娘是真厉害.....不过这片儿看得实在太堵了.......

1小时前
  • 由纪🍬
  • 推荐

很有力道的首作,神经质的剪辑与暴躁的音乐跟女孩的情绪一样令人捉摸不透,形式与女孩“寻求注意”的行为相匹配。她如接力棒般辗转于德国福利系统各个机构,却依旧没人能替她找到出路,适合跟荷兰那部纪录片《艾丽西亚》做double feature,电影为社会抛出的难题是近乎无解的。不过老练之余,问题也挺明显。导演对主角症状的处理欠节制,情绪盖过所有内容,导致爆发在观众可以预知的一次次重复中逐渐失去了效力(正如其他短评提到的“桌下炸弹”);树屋出走段的视角出了点问题,结尾也过于潦草且画蛇添足:此类片来个《四百击》式奔跑定格似乎已成标配?

1小时前
  • 字母君
  • 推荐

3.5

1小时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