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郑大圣导演的《我本是高山》扑街了,这部电影版的《电波》 继续扑,真是可惜了朱洁静和男主的演出。
定位失败93 分钟是标准的商业片时长,对一部文艺片来说,太短了。
演出版都是接近 2小时,而且还加了历史影像等元素,导致本片重要的舞蹈部分只能用快速剪辑进一步压缩时长。
整个电影节奏仓促又混乱,最终口碑票房一无所获。
滥用镜头国内现在百分之九十的电视基本上没有视听语言,电视集数太多,剧创人员水平有限,无法精雕细琢无可厚非。
可当一部电影也没有,就是导演失职了。
先说摄影,这是舞剧,是古典的戏剧艺术之一。
没有台词,演员的完整肢体表演就是重点了,镜头构图推的太近,舞台的美感和古典韵味顿时就稀碎。
还有剪辑,从头到尾,几乎都是三秒一个镜头频繁切换。
把电影当短视频来剪辑?
比如,一个十几秒的拉黄包车场景,大景特写反复横跳,非常跳跃。
这种快节奏的剪辑出现在舞剧里,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段双人舞,背景是花开的动画。
本来一个大景就可以了,人物和背景花朵都表现清楚了,给人物近景也没问题,但剪辑时,却反复单独呈现花开的特写,演员表演节奏都被这混乱的切换打乱了。
还有很多类似问题,不一一举例。
好的,传统的线性剪辑是隐形的,无缝的,流畅的让观众几乎觉察不到剪辑的痕迹,特别适合这种文艺片,但这部电影,剪辑一塌糊涂。
所谓创新在舞剧里,加一些历史影像,用一些特效动画,出现荧幕观众的镜头想打破第四面墙,拼贴一下,就是所谓的创新了?
正因为加了太多元素,时长又短,还删减了,让整个电影看上去急促又敷衍。
说说出现剧院观众那个场景,展现的是仁人志士英勇就义的画面,观众是在舞台前面的暗处,看不清观众的表情,观众戏静止的像是照片。
和舞台上慷慨壮烈的气氛很不搭调,就像鲁迅笔下所写的一群冷漠的看客。
想打破第四面墙反而是弄巧成拙,非常出戏。
第三颗星给演员。
先上观点:作为电影不及格,导演属于我直接避雷的程度电影爱好者和舞蹈生对这部电影是否应该出现观众褒贬不一首先,这是一部能透过稀巴碎的镜头语言感觉到原版舞剧应该是非常好看的电影。
其次,镜头语言是时有时无的,第四面墙是要打破的,安全出口出来的一瞬间幽默到令我笑出了声。
不可否认,剧情镜头和舞剧衔接有部分是很巧妙的(是否是原版自带的编排存疑)但是和全片稀碎的镜头比起来真的太少了。
令我非常费解的三次打破第四面墙的意义在哪里?
疯狂的越轴和乌泱泱的剧场人头,这镜头好看吗?
舞剧演员的身姿好看吗?
明明有更好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这都不愿意认真打磨吗?
而且分离前夕男主捂嘴女主那一段,这段谁编排的?
很不适的镜头表现手法,那么多种表现个人情怀和家国使命的手法你非得把女主塑造成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吗。
电影中不需要出现观众来打破电影的平衡,不应该由导演扯着我们去欣赏“你看,多悲壮啊!
你该鼓掌了!
”当电影爱好者被镜头创的稀巴碎的时候,舞蹈生从另一个角度(从业)提出了她们的想法“观众是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观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加观众那你为什么要叫舞剧电影呢?
”“我认为这部剧降低了大众对于舞剧的观演门槛”回到标题,也许舞剧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电影艺术,真的需要频繁打破第四面墙出现观众吗?
对于电影来说,买票去电影院的我们,才应该是观众吧。
着重一提,电影主演跳的非常好!
跳舞部分的编排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总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普通电影爱好者去看会如坐针毡,骂骂咧咧的的作品,但是对于对舞剧感兴趣纯看舞蹈还算对得起票钱的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用舞蹈和光影绘就的历史长卷,将观众带入那个风起云涌、风情万种的旧上海。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爱情与信念的深情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女性之美的细腻刻画。
无论是渔光曲的朴素与恬静,还是旗袍舞的婀娜与风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目睹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渔光曲的温柔与旗袍舞的妩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
而当剧情进入高潮,小裁缝的牺牲成为了转折点。
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与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特别是反派女特务的孤立与蔑视,更是将她的蛇蝎美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不禁为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感到肃然起敬。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伟大。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与信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这不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寄语。
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让爱与信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对于我这个对主旋律题材并不特别敏感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核,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中的李侠和兰芬,从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到深情相依的恋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自然且动人。
他们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英雄主义赞歌,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缩影。
小裁缝的热血与稚嫩、老裁缝的隐忍与坚持,每一个角色的牺牲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又充满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深刻内涵。
电影的灯光和音效设计堪称完美,营造出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雨滴落下的声音逼真而紧迫,每一次枪响都让人心跳加速,鲜红的灯光映衬着危险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言的贫瘠,因为任何文字都难以准确描述那种直击内心的震撼。
舞者们通过身体语言,在明暗之间传达出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的画面,这种表现方式甚至比经过技术重建的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恢弘沉重的音乐声中,我被深深地打动,眼泪不自觉地流淌下来。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革命精神的致敬。
李侠虽然没能等到中国的解放,但他的信念和爱却通过兰芬和他们新出生的孩子得以延续。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最后,我要感谢这部电影,感谢李侠、兰芬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无数同志们。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信念的传奇。
当我踏入电影院,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些许抵触,在那一刻被完全打破。
这部作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生动地呈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
他们在无声的舞台上,用舞蹈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和松弛有度的情绪剥离,将“信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它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与信念的人。
而“渔光曲”这一段落,更是让我为之动容。
那柔和的舞姿、温暖的灯光,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感受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导演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电影感。
那些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视角。
在灯光熄灭、人群离去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爱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消逝。
它们就像那电波一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电影版放大了演员的表情,一些设计绝佳的微动作,还有背景的渲染效果。
我看现场版舞剧坐在山顶,背景看不太全,印象不深,不记得是否原本巡演到我市的舞剧就有这么绝美的背景。
背景美到我看小裁缝死后,因为有了孩子使两人振作起来那段双人舞格外热烈,在履行情报员的使命的同时,他们还有夫妻的使命、身为人的使命要履行,看起来幸福得简直不合时宜。
小裁缝分别和李侠、老裁缝的双人舞也有电影版的优势,而且似乎是采用了练习室的实拍?
并非舞台的空白感完美对应了梦境与天堂。
小裁缝背对镜头,面向舞台观众的道别,也让电影观众带入了他告别人世的遗憾。
从银幕看,舞剧本身服装非常出色,旗袍在演员舞动时的柔美与潇洒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近距离能看到服装的材质也非常好,特务们连帽风衣的质感、他们折返之际敞开的风衣角让缝隙紧迫得无法呼吸。
旗袍的面料,演员旗袍的颜色对比,都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助益。
这次看还觉得电波的舞蹈题材非常丰富,展示生活常态的群舞,轻松得分的老上海社交舞,反派的独舞,亲密的双人舞,对抗的双人舞等等。
感觉舞蹈演员都会玩得很开心!
但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电影版破坏了舞剧本身抽象的美感。
其一,在舞蹈中插入舞蹈演员,主要是两位主演新拍摄的对戏片段,打断了舞蹈,而且跳过了观众从抽象的舞台艺术得到具体的感受、具体的结论的过程,把答案摆你脸上了,生怕你看不懂。
对舞台艺术实在是缺乏信心!
其二,改动了舞蹈的前后顺序,为了迎合电影版的叙事,虽然不频繁,但会把一个舞蹈的镜头剪到后面的地方去。
比如在两位主演的双人舞中,突然一切镜头他们就换衣服了,好像也不是刚才那段舞了,也破坏了上面所说的衣服的叙事效果。
其三,拿掉了两个出色的舞台片段。
一个是裁缝铺被抄片段,李侠逆转时间寻找死去的老情报员留下的线索,同时舞台另一侧有兰芳识破假扮人力车夫的特务、为求自保杀死特务,两段紧张的表演本应是同时在舞台展现的。
另一处是夫妻二人回忆相识,从战友到萌生情谊的经过,舞台上是多对男女演员表演两人感情不同阶段,这里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恶意揣测是电影导演发现不可复制。
其实电影版忠实地展现舞剧的全貌,就是完美的了。
不过也就是一张电影票钱,能部分体验到本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极其出色的舞台艺术,也是一种福音了。
对没看过舞剧的人还是推荐的,看完电影版争取看现场版。
第一次看舞台剧电影,看的是杭州路演场。
迟了一小会,但是提早离场了。
🩵优点:1️⃣画面很精美 ,看得出来是舞台剧演员导演领域的拔尖老师们制作的。
场地 画质色彩 氛围都很到位。
演员们外形 身材 妆造都很话剧演员。
还有觉得旗袍好好看。
2️⃣全片是默片 没有台词,这种形式很新鲜。
🩵缺点1️⃣题材小众,容易觉得无聊。
拍的人可能很用心,但是不太能靠个人买账 ,需要组织买账。
2️⃣观影人员审美音乐门槛有要求。
3️⃣电影题材 拍摄手法 内核 即使结合了新形式,还是觉得很老套。
4️⃣本电影导演的镜头好晃啊,一直转来转去,觉得有点没看懂。
🩵私心:1️⃣电影会有越来越多的形式素材。
这是大趋势。
因为它可以不限时间空间场地,可以结合互联网被更久远的保留下来。
2️⃣但其实我认为舞台剧是不适合作为电影的。
舞台剧要的就是一个即时表演,要的是观众沉浸 ,以及一部分的观众演员互动。
而这个在电影中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一个单向体验的过程。
看完后觉得这次买舞剧票一定能抽到A卡了。
毕竟忍了这么90分钟,我的诚意绝对是感动上天,震撼九霄。
我以为舞剧电影就是录一遍高清的放出来呢,没想到是如此稀烂的剪辑,PPT的背景,随机生成的运镜,反复横穿的次元。
整出来这玩意的人是从没有在观众席上完整看过一遍舞台,连它好看在哪里都不知道吗,我天呐。
看完这个才知道翻拍不能叫毁原作,真正的毁原作是把原班人马拉过来陪你整一坨翔。
喊演员跑路演时得给人结算精神损失费吧?
而且这个神奇的电影总能给人新惊喜,你以为怼脸拍已经够不专业了吗?
你以为纪录片情景小品舞台剧一顿乱剪已经够违和了么?
大清洗,小裁缝牺牲,李侠最后发报,兰芬退场的镜头,好多的角度居然是冲观众席的!
台下满满一剧场的普通观众!
这哪怕再支个PPT档板呢!
这想表达什么呢我请问,人在做天在看,看策划脑子里进的水是吗?
我是没买到这一场的票啊,我要是买到了肯定告这破电影侵犯我肖像权,把我的名字在新闻里跟电波锁死!
猛蹭!!!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舞剧作品,朱洁静在其中担任主演,她的表演无疑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
整部舞剧以电波为线索,展现了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与牺牲。
朱洁静在剧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她以精湛的舞技和深情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紧张刺激,还是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感人至深,她都诠释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坚韧与勇气。
舞剧的编排也十分精彩,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和舞美的设计,营造出了逼真的历史场景。
尤其是暴雨的投影和报纸上的文字变化成电波密码,这些创意的设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份紧张与刺激。
总之,《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舞剧作品。
朱洁静的表演、舞剧的编排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与牺牲,更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舞剧《电波》的电影版,将舞台上的感动与震撼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舞剧原有的情感深度,还能捕捉到舞台上难以察觉的细节。
角色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情感与故事。
熟悉的旋律响起,伴随着舞者们优雅的舞姿,让人不禁泪目。
然而,电影在剪辑和特效上的处理却显得有些随意,有时让人难以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
拍摄观众席的场次选择也让人有些疑惑,为何在银幕上展现的观众如此冷静,与现实中人们被剧情深深打动、泪流满面的场景相去甚远。
尽管如此,电影依然保留了舞剧的核心魅力,让人对舞剧《电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剧院,亲身感受舞剧《电波》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视觉盛宴。
这群舞蹈演员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爱与信念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太难看了,想报警的程度
跟舞剧相比节奏加快了太多,非舞蹈画面剪辑篇幅穿插的比较突兀,会降低对舞蹈群戏的专注度。优点可能就是故事讲的细节会清楚些,降低了观看壁垒,有点像是观看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时空,蛮奇怪的。艺术创新值得鼓励吧。
从舞剧来的。无论是音乐还是编舞、剧本、场景来说 都是佳作。电影版能看到很多观众席角度看不到的画面,结合历史真实镜头,最后原型人物夫妇合照收尾,情绪感染力满分。
奇怪的割裂的 不像电影 像给舞台剧版的注释 电影两颗星 加一颗星给电影周边——朱姐的绝美票根
最擅长的就是宣传和洗脑
笑出声
不好看,导演你要实在是不会拍你就别拍.
很小众的艺术……………剧是好剧,但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或者说不能说它是是世俗意义上的好电影。但是有些部分的表达,非常高级,非常浪漫,比如最后那一幕女主在浦东岸边跳舞,男主在浦西岸上看着,太浪漫了,是舞剧表达不了的浪漫,我夸上天!这就是电影的价值!!!但是……但是整个体验…妈妈啊…我真的全程在担心…它一上一下的,很刺激…就比如那个安全出口…太炸裂了吧…就…让人担心整个项目是不是预算太少了,给点预算给特效吧,不要用5毛钱的那种,谢谢…
着实一般,尤其是一会舞台场景一会实景,切换得让人看不习惯,很难沉浸到里面去。加之舞蹈表演的动作太多,很多是无意义的旋转跳跃,对情节没有任何作用。只能说舞台剧这个表演终归是形式大于内容,不如直接拍部完整的电影,看着还更舒服点。6.0分。
一星都不想给!!什么恶臭男凝的“芳华”审美?!取景烂,布光烂,交叉剪辑更是烂中之烂!!导演自以为是的艺术品味,彻底毁掉了这部舞剧!!!既不尊重电影,也不尊重舞台,毫无逻辑的污遭一坨!!!指名怒骂敢做却不敢当的某二代导演,枉我当年还盛赞过《村戏》。
第一次看舞剧改编的电影,很新鲜。故事大家都知晓,也很好理解。另外,朱姐也太美了吧!!!!!!
有点过于艺术了。。看的人云里雾里的。。。致敬地下工作者
舞剧就把它留在舞台上,官摄放进电影院会让它变得不伦不类,这不是电影受众该看的镜头魅力,也不是剧场观众该看的“遥远的星”
特地去标放看的 浪费生命😪
第2427部,看到26分钟退场,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东西,别让电影导演搞舞台影像化,别乱搞创新......
两位主演的舞技都很精彩。男主角跳的干净利索,女主角舞的风姿绰约。朱洁静曾经在舞蹈中扮演一条蛇,简直像真蛇附身,那水准真没谁了。故事总体编排合理,但是舞蹈的桥段只占了一半。虽然很多构图很好,但是许多场景连贯不起来,观看起来感觉切换的很奇怪。结局两人的摩斯密码,居然是英语,love u,forever。老实说,有点奇怪。其实,如果是中文,生死相随不更好吗。
补了一些舞台上没有的意象化表达,上海的旧影像还是可以的,饿殍图也让女主这个角色更有思想,近景特写把一些剧情线索和人物表情展现得更明确,但是每到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那些意象化流动就很尴尬,舞台上只是这两人双人舞加上抒情配乐简简单单我就能看哭,这个里面花里胡哨的啥玩意?还有舞台几段我觉得是亮点的,电影里的效果都很难说,追逐戏的男子群舞不是大远景舞台上的气势没出来,时光倒流基本演绎双线并行的紧张感在银幕上也打折扣,以及两人回顾一路走来关键节点那段也没有舞台上“和过去的自己交叠”那样四两拨千斤地感人,最后男主来看上海和她敲下思念电码女主恍然又在肩头感受到了这个设计还是蛮好的,也呼应前面银幕原创的细节,但内容是love&forever瞬间泄气。(哪怕是Love & Faith爱与信念呢?)
过度追求与官摄舞台剧的差异化,大而全的舞台剧被切分成一个又一个近景与特写,始终无法凑成完整的舞台亦或是电影。混乱无序的调度打破了原本舞台剧的肃杀,当摄影机望向观看舞台剧的观众,四目相对,荒诞且抽象。演员卖力的表演作为舞台剧也许合格,但电影观众看到的只是用力过猛的表情,缺乏细节的神态,太过浮夸,已经产生了恐怖谷效应。影片的剧情(或许没有这个东西)无法评价,我试图伴随着悲壮的音乐感同身受,却怎么也进不去本片破碎的“特写”世界(原谅我红围巾那段忍不住笑了)。
直接把舞台剧录制下来都比这好10倍,各种纪录片,舞剧片段,实景拍摄来回切换,看得好累,意图不明。观众和安全出口出来的时候直接想走了。
#SIFF 很喜欢!超出预期,新的艺术形式,没有想到无对白的剧也可以这么动人。场景衔接、光影设计、音乐都很棒!映后见到主创团队们,大家也都很真诚,看得出来对于这个剧的热爱。接下来拼拼手速,抢舞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