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中的士兵们,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其他法国的殖民地,他们为法国而战。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责任,却又不断遭遇自己作为二等公民所面临的窘境,哪怕是共和国一直以来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黑人和阿拉伯士兵们不许吃新鲜的西红柿,升职仅仅是针对本土出生的法国人而言,非洲军团连战数月也不能撤退、休息。
这种歧视和我们现在社会中那些自以为自己很高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不过只是出身好而已我不喜欢那个下士,是因为他一直在鼓励其他的士兵,要相信法国,相信博爱,相信会公平,可是最后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以下这段对话印象深刻,当下士去找上校要求他履行升职的承诺时,连近上校身都做不到,就被旁边的警卫拉开了,让他去找他的中士。
- 去找你的中士- 他死了,我的上尉也死了- 那你的排在哪里- 我没有排了,他们全死了- 中士,你需要一个下士吗?
这里有一个(对另一个人说)......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很残酷,这充分表明了不要以为战争中的英勇会博得他们殖民者的认同,这些人是永远没办法同法国本土人同起同坐的。
正如片尾所述,法国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还是一直拖欠这些阿拉伯战士的退休金。
而在德国人面前,不会因为我们是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而也区别对待,不会把子弹往我们身上打......
喜欢片头的处理方式,异域的音调配着黑白画面与字幕,原来是关于伊斯兰的一波年轻人在二战中的故事,这就很贴合了;十九世纪被法国征服的阿尔及利亚为了国家独立为法国出战,一个举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被允诺战争胜利后可以解放独立,但是并没有如期所想;唱着为了自己的国家,是为了阿尔及利亚,还是为了法国,我觉得他们起初只是为了一个离开阿国的出路;这些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阿国士兵在战场上的违和感不亚于一群头绑黑纱的「中东妇女」摇摆在二战战场,不过就是充当着法军里最危险桥段任务甚至是炮灰诱饵的职责;总是一只手插着兜的萨伊德看上去一副胡同串子的样子,这个插兜的动作直到最后躲避德军子弹时仍旧保持着,感觉伊斯兰信徒都叫萨伊德之类,从萨伊德口中说出我热爱我的国家,即便我没有来过这里,意味深长,萨伊德,「桑丘」般的存在,被推出门外还是插着兜;其实法国对于「萨伊德们」是陌生的,他们就像一帮来到主人家的「乡下亲戚」,新奇和害怕着;庆祝的伊斯兰士兵还是看上去像是某个基地组织的庆祝活动;喜欢影片那些场景过度使用的由黑白到彩色的过程,很简单,但是还是很舒服,与片头的黑白穆斯林低沉的歌声衔接的很好,如果再配上几声低唱就更好了;影片的战争场面并不是十分精彩,在于「萨伊德们」为谁而战,这些「乡下亲戚」尴尬的存在着。
能回家了,能回自己的国家了,法国永远是法国,阿国永远是阿国,别自以为是了「乡下亲戚」们;「萨伊德们」的眼神中你仍是读不懂寓意,深邃或者恐怖,深邃的望不到尽头,让你对他们总是心存忌惮;被战争戏耍的爱情,每个国家都一样;还是国家大情怀至上,为了法国,只有证明自己,法国才能清楚的证明我们的价值;光荣岁月,是谁的光荣岁月呢,证明了二战中替法国出战的阿尔及利亚民族的光荣岁月,或许早已被法国人民忘却了;漂亮的小镇伏击,适时时机想起了伊斯兰歌曲,这帮如「集结号」的守镇小分队,这帮业余的战士们,如果援军再早15分钟到达,或许萨伊德、中士……真正保护小镇的人死去了,小镇人与前来增援的士兵拍照,这就是「萨伊德们」或存在过,或没有存在过,这就是他们的「光荣岁月」;演员们都很卖力,没有太多表演痕迹,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最近看了很多这类影片,不同的角度,相同的情怀;最后中介在一个老兵在墓碑前跪下念出「阿门」和一段阿拉伯歌曲,老兵还是一个寄居在法国的「乡下亲戚」,连养老金都……,这就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欧洲;
我才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在电影院看的所以更加震撼,像是一种悲哀发泄不出来。
那里面有着很多的矛盾,特别突出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上士不愿面对他有一个阿拉伯的母亲,不希望法国女子与北非人相爱而阻断他们的联系,所有的北非士兵得不到尊重对他们许下的诺言也只是空谈。
“我解放了我的祖国,虽然我从未见过她,但她仍是我的祖国。
”阿尔及利亚人的话,是否会让法国为他哭泣。
或许也只有美丽的法国土地会为了倒在她身上的战士哭泣,而不因为他们不是出生在他的怀抱中。
死去的人是悲哀的他们活着时从未知道自己所要守护东西的模样,活着的人更是悲哀的,因为死去的人定已尽了天国,而活着的人却亲身经历着与战争同等残酷的歧视。
有时候死亡或许也是一种恩赐。
活着才是无尽的煎熬。
这片电影或许并不只是在讲战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残忍。
看着曾经许诺他的上校毫不在意离去的车影,北非战士的悲伤从那一刻到了极致,他们心中的悲哀或许是那片无情的沙漠野抹不去的、盖不住的。
那这光荣的岁月是否值得被称为光荣?
得奖与否是我们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观看的重要指标,我选择观看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的原因正是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员竟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法国影片《八美图》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获得过法国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过恺撒奖还无法同金棕榈奖相提并论。
看过电影我们发现,这奖杯,与其说是颁发给这些演员,毋宁说是颁发给影片中的那群士兵,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余年的道歉与认同。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与牺牲、危险与团结、英雄与无奈的史诗之作(《纽约时报》对此句有莫大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投身到法国军队中,希望解放“祖国”——法国,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
然而事实告诉他们,除了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法国人认同他们,他们同样付出了生命,收获的却只有苍白的精神鼓舞和空头的许诺。
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与他们无关,美丽的法国姑娘不属于他们,看书识字的权利不属于他们,探亲假不属于他们,甚至连新鲜的西红柿也没他们的份。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对他们一视同仁的事物的话,那恐怕只有德国人的子弹了。
他们终于发现,这个“祖国”与他们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他们无法从“祖国”身上获得荣耀和归属感。
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一生也无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
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他们就是亡国奴。
也许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他们竟然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却不属于自己,这个认知是极端痛苦的,失望与无力感油然而生。
也许孙基桢能够体会他们此时的痛苦。
(孙基桢是朝鲜人,1936年作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冠军,在领奖台上,他低下了头,用鲜花挡住了胸前的日本国旗……) 终于,这些士兵决定为自己而战,他们渴望世界记住他们的光荣岁月,他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有一群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成为第一批踏上阿尔萨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法国人”。
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光荣属于法兰西,不属于他们。
那些战死的人也许才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
但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地开下去。
在影片中,每当这些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就会响起那悠远苍凉的北非民歌,这歌声仿佛是在接引这些逝去的人们魂归故里。
与这歌声相比,雄壮的马赛曲在影片里显得暗淡无光。
En 1959, une loi a été votée pour geler les pensions des tirailleurs des pays de l'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 qui accédaient à l'indépendance. En janvier 2002, après de longs procès, le Conseil d'Etat a sommé le gouvernement Français de payer ces pensions intégralement. Mais les gouvernements successifs ont repoussé cette échéance.Tirailleurs: soldat de certains corps auxiliaires d'infanterie français recruté parmi les autochtones des anciens territoires et colonies d'outre-mer.Les tirailleurs sénégalais étaient recrutés en Afrique-Occidentale française et en Afrique-Equatoriale française.
看名字, 看海报, 都以为又是一部战争片, 二战中摩洛哥的子弟加入自由法国同纳粹作战, 在非洲, 在意大利, 一直打"回"法国, 这就是他们的"光荣岁月". 没想到看完很压抑. 当将军在台上老泪纵横地说"终于能打回法国"的时候, 大概没想到他的阿拉伯士兵可是一步步远离故土远离家人. 做殖民地做久了, 大概总有点想不起来自己本来的身世, 阿拉伯士兵也觉得法国是"母国", 有"上国"气象. 可怜这些阿拉伯士兵一边解放一个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国家, 一边却要忍受这个国家军队里的歧视性待遇, 伙食, 休假, 晋升机会, 一切一切, 他们都要排在那些白人士兵的后面. 解放马赛时候认识的姑娘并不认为爱上阿拉伯士兵是不光彩的事情, 然而负责审查士兵信件的人却不这么觉得, 相爱的人就这么被人为的分开, 以为对方变心, 战死...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阿拉伯士兵在小分队带队的上尉触雷阵亡中士重伤无法行动之后, 依然占领了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 顶住了德军的一次次反击, 坚持到大部队的到来. 支持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上校向他们描绘的光荣: 想想看, 你们是第一批解放阿尔萨斯的自由法国军人! 阿拉伯士兵一个接一个倒在德军的枪下, 最后只剩下一个下士; 然而他要求的唯一的光荣也被剥夺了: 笑嘻嘻的和村民合影留念的是后来赶来的白人士兵, 他们才是"第一批"阿尔萨斯的法国军人. 到这里我已经很郁闷了, 影片最后的字幕更让人郁闷, 战后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要求独立, 法国因此取消了所有来自殖民地的法军士兵的退休金. 2002年欧盟判法国补发这部分退休金, 法国依然不给. ws的法国, 可怜的阿拉伯士兵.ps 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立即纠正了退休金政策, 阿拉伯士兵终于得到他们长久以来被剥夺的平等权力.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这些英雄渴求平等渴求自由,他们为别人愿意牺牲一切,但是别人连个西红柿都不愿分享。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不错,它告诉了我要人人平等,世界一定要和平。
这样的电影看了很多但是在昨天凌晨还是被感动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战争面前。
都是万念俱灰。
都是扯淡,那又如何呢,就像好男不当兵最后改编的歌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让我想起狼牙山五壮士只是想表达的东西还不太一样,感觉法国和意大利的这类片子有更强的自省现在一天一部片、一张唱片、本来想一本书来着,但是智商太低看不完不过还好了。。。。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
Indigenes,土著。
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
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
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
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
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
现实呢?
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
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
”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
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
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以为我走错了影院。
片头看起来不象一部法国战争片,而是一部关于40年代北非的记录片,还有那悠远苍凉的阿拉伯语歌声,虽然不明歌词,却会让人怀念起遥远的家乡。
那些包着头巾、穿着长泡、皮肤黝黑的阿拉伯裔青年热血沸腾地喊着:我们要去解放法国,我们要去保护我们的祖国。
我们要将她从德国人的手里夺回。
他们说着法语,唱着法国的军歌,发誓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骄傲参加这场战斗。
我心里很伤感,也觉得寒意逼人。
这些青年人的父辈有多少是死在抵抗法国人的反殖民战争中的呢?
他们有多少得到了在北非的家乡中受教育、自由平等的权利呢?
他们当中有多少还记得自己的祖先原不是高卢来的雄鸡呢?
他们为了一腔热血,来到“遥远的祖国”。
他们就要为法兰西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法国的土地。
这里的神和他们的安拉不一样,这里的女孩和故乡的少女不一样,这里的土壤散发着不同的气味,这里没有人愿意说阿拉伯语,甚至这里的西红柿也不是为他们这些非洲的“法国人”准备的。
当法国本土的战士坐上卡车准备开赴已经获得和平的巴黎的时候,他们却被送往意大利,更残酷的前线。
最后的那一战,我们不停地听到那神秘的歌声随着每一张面孔的消失而响起。
我想我大概明白他在唱什么。
不需要翻译,我也能够明白。
应该是这样的歌词:遥远的故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那些青年啊,昨天还盛开的生命,现在已经凋零。
远方的妈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我们啊,看那灵魂返回家乡。
战争中要面对的不止是敌人哈
从一群非法籍殖民地的参军人员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不仅仅是枪炮上的视觉残酷,导演非常冷静,好似拿着镜头如实记录而已,没有好莱坞式的狂轰滥炸视觉画面,但越是这样越是令人深思,你走着走着就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的少了!加上法国的嘴脸与自私!一群殖民地兵就是用来当炮灰的,阶级、国家、爱情、权利全被法国人无情的私有化!满嘴承诺,一个也不兑现,还要防止法国姑娘抛来的爱情!全部被法国人截胡!直到战后的抚恤金也被截胡拒付,唯一的幸存者孤独的住在某个贫民窟,等待死亡,画面咔结束!大时代、小人物的视角,令人深思,值得一看!
2010.02.10
法国人的法国也是流着非洲哥们的血啊
怎么说呢,戏剧冲突不强,最后一幕战斗还算比较激动人心一点。法国对他的殖民地,真远不如英国
很想知道电影故事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同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一个连,会有两种不同的服装,甚至兄弟俩的长袍队都不发皮靴?
很沉重的片子。
对于历史,很多已经被遗忘,比起《集结号》谷子地,中士更加令人心酸
配音版 没有任何感觉 电影院看战争片吃不消 耳朵受苦 电影立意不明确
五位扮演士兵的男星共捧戛纳影帝,片中不时回荡的阿拉伯清唱非常好听
是我不能欣赏法国电影呢,还是这电影确实无聊呢?也许我不够文艺吧。一群殖民地的穆斯林青年加入了自以为是自己国家的反法西斯队伍,被用来干最差的活,冲在最前面,又遭受不平等的待遇,直到死了,也很悲催,唉、、悲剧的结尾,沉闷的氛围,让人低沉啊。殖民地的人民的解放之路任重道远啊。
二战题材电影,类似电影挺多的
殖民国家都是狗!
又是一部战争的片子 不错哟
“祖国”是一个工业词汇
看的第一部法国战争片
自由和尊严,讲亲妈才是妈的故事。
看的是中文配音版,影响观影感受。同时5个影帝~~呵呵
也许法国政府存在这样那样的官僚主义,但还是有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在追寻历史真相与社会正义的过程中体现了道德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Collignon, tête à gnons!! Collignon, face de fion!!" (Lucien, 天使爱美丽)。高卢人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不打仗的。打仗什么的脏活计,还是让卢瑟们去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