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形式是精巧的,记录是绚烂的,内核是平庸的。
1/5 怎么会如此难看,拼贴风,远不如前作好看。殖民扩张就像一个绒球一样越绕越近,感觉和《风流一代》没啥区别,这奖不如空缺……
虽然戈麦斯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免责声明了,但这种散发出尸水味的东方主义还真是好久没遇到了,这玩意儿还得是白男来才正宗,贾樟柯可以退下了。补充:Neo-orientalism就是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东方主义,比如片中用不同国家语言当旁白、古今实景交错就是neo的地方,但内核依旧是西方中心的,比如既然让不同语言能互通也不在乎穿帮那为何要让越南人说法语?以及仿照Bechdel test,任何两个亚洲角色和影像的存在有除了服务白人故事之外的其他用处吗?他们之间互相有交流吗?蓝色多瑙河配胡志明街景这种东西如果能让你开心那你真的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去去殖了
这是病了吗?2024年,亚洲通常景象还能做为“奇观”……我不好了。最重要的是,这片如何在拍摄之时能拿到如此多政府资助……知道是小说改编,每个国家都对应当地的语言来叙述,有几个语言一听就能辨出,做作啊……这几年东南亚了解的多,若非如此,可能还不会如此讨厌此片。
#10697. #8th PYIFF# 闭门学术放映。前获2024戛纳最佳导演奖。戈麦斯技法和观念都是当世顶尖。故事或者东方主义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用影棚拍摄的场景搭建人物,而各语种旁白结合散文电影式的当下影像(90%黑白,10%彩色,均用胶片拍摄)创造空间,既然无法重返历史,那就用如今的材料去创造仅之于(今日理解的)故事发生之时观念上的“历史故事”,跟所谓“真实”毫无关系(正如片中对中国的书写,完全无需“真实”,中国观众能看出中国部分的“假”,那其他语种的观众自然也是如此——英国角色还讲葡语呢!),用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历史片的方法拍摄历史片,并达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实现的迷人效果,这当然是最佳导演。#年度十佳候选#
6.5/多样性素材再加上一个旁白独立故事 真挺新颖的 托他的鸿福 才知道和平饭店里的老爵士乐队 还有 男主篇的#my way 是真不错
真够自恋的。确实跟《风流一代》很相似,并不止于形式和故事,还在于它们共享着同一种创作姿态:理念一旦确定,剩下的就只是水到渠成地循着既定路径挑选和组织素材。并不指望再去发现什么,只是重复着自陈衰弱的喃喃之语。一面搬弄玄虚,实际上又恨不得时刻把意图写在脸上,使一切显得既混沌又过分清晰。看半个小时跟看两个小时,好像也没太大区别。不仅磨人,还要玩几个制造间离的把戏等着观众做阅读理解,但是不好意思我实在也没琢磨出这背后真有啥新鲜的洞见。。。
#TIFF2024 前半部假装的亚洲旅行已经显得颇为愚蠢,鉴于本片在戛纳拿了导演奖,我本来期待后半部能有什么惊人翻转,比如《摄影机不要停》那种级别的,但中段的翻转仅仅把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仅仅由另一个葡萄牙人继续假装英国人(这到底有什么必要)把前半部重演了一遍,敢情我上电影院来看欧洲人教亚洲人如何求二次幂了,这平方运算的底数还是[愚蠢],导演理所应当听到 RNM 退钱而不是全场的掌声,戛纳评委也是
本片拿了最佳导演奖,哎,叹出一口西方中心主义依旧盛行的凉气。本片采用黑白加旁白的形式(主角每到一个不同的东方国度都用当地语言作旁白),用一种故作文艺的方式拍摄了西方人爱看的“东方美学”。看不懂的人要么羞愧于自己怎么睡过去了,要么不明觉厉,表达喜爱来标榜自己的“文艺”。我说这片就是无聊得要命(且自以为是),我旁边睡过去的大爷和姐就是证明。女主演技也,可能导演让她这么演得吧。导演真的很喜欢这位女士,散场一直搂她,旁边的越南姐就默默看着。#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首映场
#Margenes-Cineteca 极其傲慢 /Roo Shaw
这程度的炫技还好,用几方追寻的故事串起 南亚东亚的民俗风光,反串了现代景观、黑转彩、各地旁白,姑且是个不错的方向。男主被到处大使馆围绕,想逃离现实,女主寻夫,拒绝诱惑选择凶险;这似乎是东方世界不同的侧面,带给他们思维上的错乱和幻想,因此很多人都来此寻找信仰,也有像牧师这样意识到现实决定辞职的,终归是环境与心境如何自洽的问题,影片最后也给了积极的开放式结局。我更喜欢前半段的纯粹逃离,莫莉部分开始聊故事,就显示出本片短板了,不如继续概念化
后殖民语境下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更像是一种民族志呈现。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黑白影像赋予现代场景一种怀旧感,而黑白与彩色的交织,成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但未对历史记忆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使“壮游”的表现不断折损,(如果说前半段还有的话),以至于逐渐成为一种“偏题”而存在。但尽管如此,至少比科长给人杂糅观感的“命题作文”要好看不少(个人感觉)
我想集齐整个东方之力集成一发义和拳把导演脑浆打出来
4.0,实在难以下咽,不能相信这是戛纳系电影会有的画面,如同一个刚拿到相机的人拍了一堆破片然后加个黑白滤镜就说自己是艺术。缅甸街头、上海街头、三峡船上等一系列镜头彻底让我失去了对这部电影的忍耐力,影像呆板毫无生机,对话更是空若无物,东亚刻板印象的集中展现令人发笑。前有《直到世界尽头》完成了对世界的一次横切面,并完成了一个命题,又有《旅行》实现了一个国家纵向历史的展现,你《壮游》做到了什么?一种跨时空的求索?真的很无趣。更觉得这又是一部《悲情三角》或是《方形》,先射箭再画靶。
3.4/5 素材拼贴和旁白都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过渡片段的奇观视角也是挺俗的西方滤镜,不过好在不算难看
TIFF24 Day3|在电影院看完气笑了。想把导演拉黑。被他带着遛了三个半小时,还是半夜,还是遛亚洲还是遛成都!gomes你和贾樟柯聊吧,你俩都钟情千里寻夫的戏码、还都那么迷恋三峡长江、都喜欢把自己拍的风景剪吧剪吧放到正片里、还都是学电影理论的。好歹贾樟柯带我遛三峡路线是对的。你连路线都是错的。从上海走水路去成都经过重庆的话是不路过乐山的!整个电影,历经中国日本东南亚,都不敢想关于东南亚和日本的历史和人文的错误会有多少。女性角色也十分爱男,充满男凝。那场东南亚森林里三个女性在镜头正中间的戏,机位应该是从白人男主出发的,镜头一遍一遍走过三个女人的脸庞,女人们的表情单一,也没有说话。这真的是一个典型的东南亚女性被观看的镜头。这场戏可以放进人类学101的教材,更新一下有关白人凝视的教学内容。
直到进入中国的篇幅,才明确辨认出城市景观呈现的是一种绝对外来者猎奇的视角,是对local而言理解但没必要的。无论是1918年还是2024年,这种间隔没变,东方主义也很难改变,尽管早就意识到它的存在了。除此以外,两段式的架构实在没有发挥,简直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样令人无语plus。不是说五分钟能说清楚的事儿不能拍两小时,但两小时只说了五分钟的事儿就达咩。
抛开西方猎奇视角和踩在亚洲人头上满世界跑不说,每个国度单独的内容也乏善可陈,并且和开头给出的时间点完全不匹配
#戛纳主竞赛 殖民视角。靠打乱时空的奇观和刻板印象拼凑起来的视觉,靠经常驴唇不对马嘴的烂大街音乐拼凑起来的配乐,靠流水账VO和坐桩式对话拼凑起来的故事,墨迹得令人发指。请记住片中一句重要台词:“他沉沉的睡去。”(偶看电影时没睡去,对不起导演。)怀念Parajanov和Raúl Ruiz.
@ EYE是一场看图说话,也是一段颅内壮游。棚拍之于外景是旁白时的空镜之于影像上留白的反差色,质感卓绝的摄影柔和很多猎奇,不同的信仰在宿命与信念之中被打通,在殖民视角中寻得东方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