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假造安娜,创造安娜

主演:朱莉娅·加纳,安娜·克拉姆斯基,拉弗恩·考克斯,凯蒂·洛斯,Alexis Floyd,Arian Moayed,安德雷斯·霍尔姆,杰夫·帕里,特里·金尼,安娜·迪佛·史密斯,马里卡·多米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虚构安娜》剧照

虚构安娜 剧照 NO.1虚构安娜 剧照 NO.2虚构安娜 剧照 NO.3虚构安娜 剧照 NO.4虚构安娜 剧照 NO.5虚构安娜 剧照 NO.6虚构安娜 剧照 NO.13虚构安娜 剧照 NO.14虚构安娜 剧照 NO.15虚构安娜 剧照 NO.16虚构安娜 剧照 NO.17虚构安娜 剧照 NO.18虚构安娜 剧照 NO.19虚构安娜 剧照 NO.20

《虚构安娜》剧情介绍

虚构安娜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创造安娜》围绕一位调查安娜·德尔维一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记者展开。安娜·德尔维是 Instagram 上传奇的德国女继承人,她赢得了纽约社交圈的欢心,还偷走了他们的金钱。安娜是纽约最大的女骗子,亦或仅仅是美国梦的新写照?在等待自己审讯的同时,安娜和这位记者结成了一种黑暗又有趣、爱恨交织的关系,而后者也在争分夺秒地为纽约市的一个最大疑问寻找答案:谁是安娜·德尔维?该剧的灵感来自《纽约》杂志上杰西卡·普雷斯勒的一篇文章《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狮口惊魂浪客行暴风法庭追凶三少年俺娘田小草军礼寻龙诀:生死门探清水河:重生法蒂玛黑客军团第一季守护月天OVA天佑鲍比你好呀!亲爱的伦敦超级特警日常秘密因梦之缘传奇第一季黎明终至双世萌妻假面骑士×假面骑士Wizard&FourzeMOVIE大战Ultimatum风中玫瑰莫斯科离大同不远灵异咒黎明破晓前战火中的小狐狸舞-乙HiMEZwei第1話「ユメノ☆ツヅキ」极度危机唐顿庄园第六季小满的故事之青涩年华毒牙

《虚构安娜》长篇影评

 1 ) 虚假名媛的真实故事,人生全靠演技

#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 (A-) 强推!

一口气看完,实在是太神奇的故事!

原本只是了解这个新闻,发现剧集里给出太多细节都是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全方位了解了始末,以及终于明白了:究竟为何那么多人会甘心情愿被安娜骗,有的甚至还不对她提出诉讼。

这是一个发生在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故事。

查安娜·德尔维是一个好精彩、好复杂的人物,太适合搬上银幕了,朱莉娅·加纳( Julia Garner)演得太好,应该会入围所有电视相关奖项。

安娜就是那种典型的极度渴望成名的人,虽然出身贫寒、身无分文,却可以凭借出色的衣着品味,狡猾的社交手腕,对有钱人世界的了解,以及杰出的演技,以“外国富二代”的身份迅速混入纽约上流社会,短短几年内就成为社交名媛。

没有人知道她父亲的钱怎么来的,却都相信她绝对是有钱人出身。

生活对她就是一场戏,最终演得连她自己都信了,无法回到现实。

也就是说,大脑潜意识里,她已经否定了真正的出身,分不清现实与她营造的故事,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剧集从调查她的记者角度出发,通过对她和接触过她的人采访,不断揭开安娜的真面目。

她始终寄人篱下,不是靠有钱人养着就是在酒店住下却一直赖账。

虽然她确实骗走很多人的钱,但这些有钱人都没有及时揭发或指控她,是因为1)这些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2)说出来反而让人觉得丢脸。

直到安娜很失策地骗了一个Vanity Fair记者的钱,6万美元也许对有钱人不算什么,却是这位记者的一年工资,于是这位记者就没有放过她,一篇文章就让安娜的世界彻底崩塌。

这与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的倒台一模一样。

以前他们挥霍的是电影公司、电影人的钱,这些人不在乎这些钱,但他们最后把其他美国记者、编辑得罪了,那么就完蛋了,一年的媒体轮番轰炸,不把你推下神坛不罢休。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别惹记者。

回到安娜,她之所以可以糊弄这么多人,是因为她掌握了有钱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和有钱人的心理。

除了懂得很多金融、投资、艺术常识外,她非常自信,讲话傲慢霸道,学会了有钱人的腔调,又有时尚品味,随时“name droping”,让所有认识她的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有钱有势”气息,对她畏惧三分。

有时即使是她的错,比如不还钱,她都能理直气壮,态度强势,以至于让别人觉得是委屈了她,不得不服软。

即使面对很多强硬、看不上她的有钱人,她依然可以比对方气场更强大,以至于有钱人都不得不向她屈服。

其实概括总结她的招数就是:你强势,我就装得比你还强势,你横,我就比你还横,你傲慢,我就比你还傲慢。

比如见到根本不认识的很有钱人,别人用的是谄媚和拍马屁去接近,她则相反,连正眼都不看对方,一上来就批评对方的品位差,几句话显示出她对这些有钱人不在乎,因为她自己就很有钱,品位更好,一下反而获得了对方的注意和尊重。

确实在生活中如此,相信大家心目中的有钱人都是“傲慢、自信”的,那些平时不友善,对你很冷漠、常常diss你人,是不是反而让你觉得她/他比你强?

对对方畏惧三分,甚至不自觉地被对方摆布?

典型的narcissistic manipulation.最有趣的是,安娜演技太强,以至于被揭穿真相,很多人依然相信她,甚至记者以为她一定是出身不幸、遭遇了父母的虐待才变成这样,希望给她营造一个“被害者”的人设去解释一切。

但最终,一切都很残酷、现实:安娜的父母就是普通蓝领,也没有对她做什么,从安娜出生她就是这样的人格,就是如此自命不凡。

在早年很多故事总是把坏人“变坏”推给父母和童年不幸时,反而现实中的故事不断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从受精卵形成那一刻就注定如此了。

也正因此,目前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也开始强调基因的重要性。

安娜确实很聪明,她也确实注定不平凡,但是很多时候这类聪明的人就是败在急功近利上,因无法脚踏实地创造财富和成就,总希望走捷径、总希望cheating,最终因为很多内容是虚假的、只是建立在别人的“印象”之上,一旦被揭穿,往往好景不长。

生活中我还真认识这么一位,即使没有骗取这么多钱,但所用的手段是一模一样,很短的时间靠各种手腕爬得比别人都快,迅速获得权势,所有人都希望认识她,都希望成为她的朋友,都以为她很有钱,但也很快就各种原因失去了所得到的“权势”而跌落神坛。

这样的人因为其实人设都是虚的,一旦失去了周围“有钱人”的保护,就什么都不是了,也没有人再愿意理她。

但即使这样,她也采取了与安娜一样的办法再次获得别人的关注:从反派转为被害者人设,开始以被害者的身份控诉其他人,获得同情。

无论如何,这类人的目标就是随时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他们最怕的就是失去关注。

而如今这部剧的播出,其实是完成了安娜的愿望。

她就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她,都被她折服。

从这方面来说,就算她被踢出了纽约上流社会,她依然赢了。

只是最初她希望是Jennifer Lawrence来演她,这个愿望没实现。

但被选中的朱莉娅·加纳其实与她更神似,口音模仿得也很像,估计安娜最终也是很满意的。

本剧不仅细节很多,很全面,同时也随着安娜的案子揭开了真实的纽约上流社会全貌,剖析了有钱人的金钱游戏,也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如何不断地为获得尊重和话语权而斗争。

安娜虽然是一个反派,却依然是一个斗士,她认为自己能如果是男的就不会得到这个结局,而作为女性,她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但其实,她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塑造一个有钱爸爸,还是不断地在利用男性和弱者。

她的故事与很多目前好莱坞筹拍的大女主影视作品一样,原本是女性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但最终她们使用的手段与男性霸权者并无二致,也同样变得虚伪和贪婪。

这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但也特别迷人,无法简单概括。

相信观众也会对她爱恨交织,既有畏惧也有同情。

 2 ) 从《虚构安娜》看美国社会现状

这个故事可太有意思了。

不是说这个剧,而是真实事件、戏剧改编和群主反应前前后后组成的一段现实,简直是当代美国阶级矛盾尖锐程度的一声警钟。

剧好看吗?

其实不好看。

Netflix一如既往虚假宣传,让我以为这是一个类似《猫鼠游戏》的高智商犯罪强情节悬疑片,其实是个节奏缓慢情节平淡没什么骗术细节也没什么真正富豪的“三观不正”道德片。

宣传侧重在“假扮富豪” “纽约贵族圈” “天才骗子”,非常标题党。

全程回看,其实安娜根本没骗到几个真贵族,也没骗到多少钱。

她总共骗了26.7万刀,其中20万刀是银行贷款,偷刷富豪女企业家信用卡40万刀也是虚构。

她的亲密朋友,是酒店前台、私人健身教练、时尚杂志员工,完全不贵族圈。

而且骗术都是先大手笔花钱钓鱼,一不花钱马上就被识破了。

酒店能容忍她借故赖账几天,但这之后也一样要报警抓她。

让有钱朋友垫付机票钱、蹭饭局,也都是小钱,完全算不上天才骗术。

她唯二真正骗到的,只有第一个男友,和艾伦。

也是利用这两个人,她才有了一点构建身份的人脉。

不论是Dream team,还是银行,都是不见钱不干事的,没有实际进展。

想光光靠名声空手套白狼,安娜离成功根本不是一步之差,而是本来就不可能。

所以剧不存在做成《猫鼠游戏》的可能,因为安娜就不是一个天才,而她的骗术也并不惊人。

这就使抱着“看她到底是怎么骗的”的观众非常失望,所以有关于前三集节奏太慢记者戏份太多的吐槽。

其实安娜怎么骗并不是本剧想讲的,这就是为什么开头我说,这是一个道德故事。

这部剧的本质,是以政治正确为武器,以中产阶级为立场,向那些目前拥有资本的top 1%开火索取利益和权力的战鼓。

这是个利用的故事。

安娜利用有钱人完成自己的梦想,制作团队利用安娜宣扬女拳、移民平权和阶级对立。

典型的利用政治正确身份榨取利益还“占理”。

这个故事并不精彩,自始至终没有说清how did she do it,人物单薄无脑,让人不敢相信这些人是华尔街精英。

其实安娜完成的是美国穷人的意淫爽文: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拥有上层社会拥有的资源和特权,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说好听点是美国梦的实现,说难听点就是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以看出美国的价值观其实是究极自私的: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都是无所谓的。

本质上就是阶级斗争。

美国社会阶级固化,中产阶级想往上走的路越来越窄,即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很难实现暴富,而这一切的原因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垄断资源。

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实现美国梦,实际上是要求利益再分配,即重新切蛋糕。

通常这种资源重新分配是需要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实现的,而安娜凭借一己之力,没有任何成本,却差点成功,这可太诱人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安娜支持安娜?

除了她强大的人格魅力和pua技巧之外,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她做了中产阶级美国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他们争取的是“更大的公平”,为了达到它,住酒店不给钱那都是小事。

这也是为什么安娜“不给钱还有理了”,因为如果不通过“骗”,现有阶级秩序根本不可能让她实现梦想。

所以安娜能大言不惭的说,these are not lies, these are unfulfilled promises.对比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区别是现实中完全没有情义:不论是酒店接待、女记者还是律师,对安娜的关心全是剧中虚构,而现实中就是单纯的利益关系。

I want something from you, you want something from me, let’s work together and get it then.Neff初见Viv的一番冷漠拒绝其实是故事核心最精准的揭露:“This is New York. Everyone here is running a game. Everyone here needs to score. Everyone here is buzzling. Everyone here wants something. Money, power, image, love.”互联网时代,人们得以看到更多的可能,也因此更容易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对阶级差距的不公平愤怒。

阶级越升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而大环境的衰退(经济、疫情)又使阶级越升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这就导致了美国梦的破碎。

这就是为什么川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conservative comeback有如此大的群众基础。

安娜获得这么多支持,甚至被偶像化,与阶级矛盾密不可分。

特朗普、BLM、霸占国会,美国这一代属于不满的中产阶级。

政府真的应该重视贫富差距日益增长所造成的社会公平问题了。

 3 ) 刷不了卡大呼小叫的女骗子请不要碰瓷女权主义

我看到的安娜就是一个不高明的骗子,不管电视剧多么努力地想去把这个姑娘塑造成一个劫富济贫的复杂人物,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骗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这和男女无关。

一直强调男女之间的区别,让我作为女权都觉得扯淡。

男人犯了错不需要负责吗?

不是的,那是因为安娜并没有骗大批资金,二十万美元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只是小数目,艾伦也只不过付出了一些工时而已。

事务所让艾伦升职把这事儿遮过去也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事务所的声誉,这也和男女没什么关系。

安娜是男的就能成功了吗?

是,电视剧里面有个银行家要性骚扰安娜,当然对她出手是那个银行家的错,但是这是私德问题啊,安娜被银行卡着不给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她的信托基金审核不通过。

就我看来,安娜只不过就是混圈子的一个小女生而已,她所谓的工作,所谓的努力,就是不停地见有钱人,忽悠有钱人,宣传她那个非常高大上但同时也很模糊的idea,实在看不到她的努力,至少编剧要让我看到她熬夜写ppt吧。

更何况她身边最亲近的不是势利眼就是骗子,根本没什么干实在事儿的人,要艺术家没艺术家,要技术骨干没技术骨干,最后卡在银行这里,让人感觉她真是该啊,这不卡你卡谁。

那些曼哈顿杂志的记者还对安娜骗了一架飞机大呼小叫的,感觉真的没必要啊,行业资深记者什么大阵仗没见过,一群老头老太还这么惊讶,感觉就是编剧在那儿硬捧安娜,看着挺无力的。

 4 ) 全员安娜时代的自我沉沦

一个拧巴的美剧《虚构安娜》电视剧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 1. 不能说的层级固化初次接触《虚构安娜》的故事介绍时,我原以为它是一部带有猎奇性质的作品,可能会以好莱坞或欧美富豪阶层的生活为背景,讲述普通人如何对这一阶层进行猎奇探索的过程。

然而,它并非像《珠光宝气》那样的故事。

在观看至第六集末尾时,我发现它的核心立意其实聚焦在阶层固化这一问题上。

谈及阶层固化,《虚构安娜》表现得相当拧巴。

这种“拧巴”我在台湾电影如《大佛普拉斯》、《同学麦娜丝》和《老狐狸》中也有所感受,这似乎成为了台湾电影一个长久探讨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上,想要讲述出新意其实相当困难。

但至少这些作品都表现得相当直接。

甚至在我们国产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对于有钱家庭和贫穷家庭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差异,也表达得非常直白。

然而,在《虚构安娜》这样一部好莱坞作品中,对于富人和穷人这一问题的处理,却显得自相矛盾且相当隐瞒。

而且这种隐瞒的内容,又视听语言表现得非常隐晦,直到最后一场戏,律师在现场的一段话才揭示出了其中的难处。

但这种难处依然被处理得非常含蓄。

律师在结尾时因为前一天晚上与妻子吵架,第二天突然改变了辩护策略。

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虚构安娜》整个故事的拧巴之处。

故事是这样的,律师在辩论前告诉安娜,他的辩护策略是要说她是无知的,是傻的。

安娜表示不认可,不同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弱者形象,这直接封堵了他的辩护策略。

初看起来,我们可能觉得这种辩护策略是为了给安娜脱罪,但实际上这种变化策略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有钱人为像安娜这样的外来异乡人留下的上升渠道是不存在的。

这才是他不能明说的辩护策略背后的本质。

该律师前一天晚上与爱人争吵的本质,其实源于他们生活环境的差异。

他的爱人来自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所向往的是两年一次的度假,在沙滩上享受Marguita的那种感觉。

然而,她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想要拥有自己事业的人所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这种差异正是律师心里要支持安娜、为安娜辩护的本意。

他认为,这个社会没有给安娜留下任何上升的可能性。

因此,在这个辩护策略的前提下,安娜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接近那笔贷款。

当这个观点被提出时,它其实是对欧美整个社会环境的一种抨击。

但同时,这也否定了安娜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微妙的点,它没有被夸大,也没有被细说或阐述,但你在看完这部电视剧后,会思考很多。

2. 截流上层浮夸今天是2024年的7月15号,我在潘家园我家楼下。

北京的天并没有35度那么热,大概只有27、28度,还挺凉爽的。

来过我们潘家园的人也非常多。

正好今天我就在这里,记录我的电影日记,本次记录的是电视剧《虚构安娜》。

看完美剧之后,刚刚提到的那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环绕。

我开始看这部剧的原因,其实是出于一种猎奇富人生活的心态,就像看《珠光宝气》一样。

其实前几集也是照着这个方式去写的,但是到了后面,我发现它深层次隐藏的主题越来越深。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猎奇作品。

当你看到后面的时候,你会很明显地发现里面的人物设定与现实是不符的。

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的正义凛然,没有犯任何的错误。

甚至是给安娜批贷款的那个人,他居然因为遇见安娜以后,自己跟媳妇的夫妻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还解决了自己的女儿是啃老族的问题。

这明显是一种杜撰出来的情况。

我就不相信这个人不是为了美色去给安娜放贷款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安娜是一个想真的做一些事情的人。

录制本视频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我得赶紧往家走。

这种指望安娜能给他们带来钱的设定,其核心并不在于安娜是否在欺骗他们,而是在于他们利用安娜去欺骗所有人。

当这个骗局像连环套一样一层又一层地嵌套在一起时,安娜并非始作俑者,或者说她只是想做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但只有她绝对没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到这种程度,或者说想达到这样的规模。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责任并不在安娜本身,而是在于这样的环境和架构中,大家在追名逐利的浮夸状态下,安娜的这种无知恰好符合了他们的标准。

其实,在我周围的工作环境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你行就行,而是有些时候,即使你想不行也得行,这句话懂的人都懂。

哈哈,我很难去讲具体的案件,但真的很多时候就是你想不行都得行,但是你有时候想行,那你就必须得不行。

那这个时候并不是因为安娜本人的意愿,而是当你到达那个状态之后,所有的人都指望从你身上得到些什么,他们并不是期待你实现你个人的喜好,而是想通过你吹嘘出来的、虚构出来的可能会成功的一件事情中,得到一些东西。

但他们根本不是想要这件事情成功,而是要通过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拿到一些东西,他们不在乎结局,而是在乎这个过程中的截流。

截流这个东西,不管是在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大家都能投机地去截到一些流,对于事情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其复杂性或者直接关联的另一件事情。

金融危机那几年出现了很多反思性的电影,《大空头》《大而不倒》都是这样的例子。

所以说,《虚构安娜》在我看来,真的是一部讲述很难打破观念和阶层的一种体现,但他这种体现很难。

3. 大事不提,只关注闺蜜战反过来,通过剧作里面的这些人非常拧巴的表现,你看起来很正派,但现在都不可能存在这么正派的一些银行家之类的事情,你就可以去自行脑补这个剧本在立项、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人的干涉。

那最终,这些事情的矛头把这个剧本指向了谁?

指向了安娜的那个闺蜜,瑞秋的6万美元,成为了本剧中最大的矛盾。

但是我们在看最后念判决书的时候,那么多的大的银行,那么多的大的酒店都被卷在其中,这其中难道有这样的本事能对付那些人吗?

所以说,这个故事到头来只能讲他跟瑞秋之间的信用卡刷酒店挂账这个事情,旅游2000美元请导游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很荒谬。

看到后面的段落的时候,只能说原来是这样啊,知道自己有些事情不能说,但是如何在不能说的状态下又要传达这个事情,最后就给到了律师,最后那一段因为前一天晚上跟上流的妻子吵架而来的那样一段话。

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最后那个记者在与安娜最后一次见面时说:“安娜,我觉得对不起你,我改变了你的生活。

”安娜本想用强者的口吻回击他,但记者从弱转强后,说:“我在可怜你,你现在还有什么资本来居高临下?

”这时,安娜突然改变了聊天的口吻,采取了让她自己更好受的方式应对。

实际上,这件事情怎么说呢?

通过虚构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且,达到这些目的的人在最后还要假装自己伤害了别人而感到内疚,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那这个时候,被你们占便宜的安娜本人骂你们两句不行吗?

不行,因为你们会说:“我现在在怜悯你,你怎么可能来骂一个怜悯你的人?

你应该感谢我们给你拥有了一次出名的机会。

”好吧,安娜最后也终于学会了这个“规律”,不再跟你们硬刚,而是说:“好吧,那我就满足你们这种自我怜悯的人的虚荣内心。

你们想要做一个生活在这个襁褓里的社会巨婴,我就满足你。

”4. 下层理想的沦丧所以说,我觉得《虚构安娜》中,最后安娜的那一场戏几乎就封神了。

整个剧其实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人如何在金融圈里轻易地欺骗他人。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个剧,它是在讲述这样的环境如何让一个心有理想的人一步一步地变得没有理想。

本质上来说,这个剧不是一部《穿普拉达的女王》,不是去讲述时尚秀场的魅力。

它其实是在讲述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一步一步地磨灭那些有过想法且愿意为自己想法付诸实践的人的上升途径。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甚至都因为自己在职场里过度油滑而变得没有奋斗能力而对自己感到惋惜。

我要是有安娜那种明知自己很傻,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精神的话,有可能会死得更惨一点,但是最起码会更有意义一点。

有时候,所有人都是在虚构安娜,但是所有人都假惺惺地不承认自己在虚构安娜,同时对被抓出来的那些正在虚构安娜的人还要大肆进行抨击,真的是太虚伪了。

好吧,以上就是我对电视剧《虚构安娜》的日记。

 5 ) 你相信你自己编的谎言吗?

你相信你自己编的谎言吗?

最近与“诈骗犯”有缘,接连看了三部:猫鼠游戏、Tinder诈骗王、创造安娜,都是真人真事,但最好看的我认为是猫鼠(看看编/导/演的阵容就明白什么叫一分价钱一分货),而这部百分之五十:一半亮点,一半糟点。

糟点首先此篇编造的成分实在高于真实的本身;其次虽然编剧有胡诌八扯的段位,但九集还不如两小时的电影把内容还原的有力清晰,最后是关于这骗子的品质:虽然都是骗子,但当下的骗子(网红)的水平真是越来越low,仅靠简单粗暴的强势与人格分裂便能节节升高?

如果这也叫高&明?

那老一代的诈骗犯看到年轻的诈骗犯估计不能不痛斥:神马 玩意儿?

真是一代(骗子)不如一代…..胆量尚且有,智商岂可言?

全程安娜hold不住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Do you know who i am ?

” 连她代理律师都形容她的妄想症到了史诗级别!

“your delusion must be on some epic level.”

亮点首先在安娜的扮演者朱莉亚身上,她的演技基本撑起了一大半亮点。

压根没想到她是个纯犹太人纯以色列妞。

虽然有人批她说她没仿好俄罗斯人的口音,但这张脸真有九分俄罗斯人的特征。

而且朱莉亚把安娜的人格分裂也演出了极致:一点一画,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一哭一闹,她把现代网红病态心理和状态拿捏的还是超精准的!

其次的亮点在片子的一些内容建构与呈现里,如片子呈现出安娜欺骗的水平其实并不高明,相反很low,只是她为达到目的时造谣亲人,利用爱情,藐视朋友这些冷血的行为成了亮点….而这不需要任何“高级智商”,仅仅靠妄想症+自恋狂+分裂症(通俗点就是全然不顾羞耻)就可以搞定!

这种病态的人格只有在身无分文、无人帮助与理会的时候,她才能恢复点点“正常”:对黑夜的胆怯(无家可归)让她心底最深处的良知反而有一丝涌现。

编剧让我们籍着安娜顺便看到了那些莫名相信她谎言的上流or中流社会的猫三狗四们真实的面目。

他们能被安娜骗就是因为他们各个都与安娜一样“有病”:孤独、骄傲、自负、贪婪、色相、玩忽职守、自以为是……孤独并不可耻,但人忘了本分真是可耻。

虽说人应当有同理心,但有些情况,同理心真的不必给那些不听劝告且非要享受自作自受的人,羞愧则是这群病人所得的最好的果实!

必须要提的是安娜的亲生父母:这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新一代俄罗斯移民父母真是最了解他们女儿问题与真相的人。

(想起我妈经常说我弟的一句话:你一撅屁Gu要拉什么💩,妈都知道,😂亲爹妈从来都是话糙理不糙)而他们也选择了最佳的方式与有问题的女儿相处,那就是完全放手:谁的生活谁负责!

(十八岁前你撒谎的后果父母帮你一起担;十八岁后,你继续撒谎的后果就要自己承担,合情合理不是?

最后一集安娜在败诉前奔溃着给自己25岁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全世界终于都知道我离“成功”那么近,我不是个白痴!

” what????

F???

这无可救药的女主,这病入膏肓的台词….这中了浮夸造作世界的毒,这执迷不悟的领悟……OK,编剧的动机如果是要观众服了二十一世纪那些丑陋网红们那无与伦比的病态心理的话,那小编你赢了!

全集最高潮我不觉得是安娜花偷来钱时的嚣张跋扈态,或是她流落街头时的落魄相,而是她在面对她曾能利用的“朋友”与她讨债时,她仍把谎言说成是“努力” ,把欺骗当成创业,而全场只有那一位与她第一次见面却如她亲生父母一样了解她的陌生人,云淡风轻滴送给她一句评价:嗨!

碧~痴!

你是个骗子!

还表演呢?

还装 牛呢?

还继续耍疯啊?

还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呢?

看到这里真是大快吾心, 这编剧应该是 童话之王Andersen《皇帝新装》的巨粉啊!

废话太多,不如一语到位:就!

她!

人!

间!

清!

醒!

啊!

至于倔强、执着、善良又心软的记者薇薇安戏份确实不少,有时候还有点盖过女主安娜,但没她的串线也会失去那些重要的线索。

她最经典的一句是 “A boring life doesn’t produce Anna.” 可经典话语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确的!

的确她只说中了一半:平庸创造不了安娜,但病态心理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可以创造无数个“安娜”(网红)。

最诙谐的冷幽默则是瑞秋儿偷摸去唐人街警局告发安娜这段,那两个警察的台词即时戳中我的笑点。

对啊!

你知道在警察眼里,你瑞秋儿的困难与这大千世界里所有的麻烦相比是属于哪个级别吗?

想解决你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please擦亮心眼!

谨慎择友!

不要再相信天上总给你莫名掉下来馅儿饼吃!

永远吃自己的、拿自己正当赚来的才是减少这类麻烦的捷径。

金钱、成功、权利,名誉…..魔毒害人不浅!

再漂亮再精明的骗子仍旧是骗子, The Devil is a liar and the father of liars.(John8:44 ) 。

除非骗子真的洗心革面….弃魔从义….

真实安娜&演员安娜

 6 ) 自身内心的暴力就是他人外在的暴利

理论上说你认识什么人不重要,什么人认识你才重要。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无法有机会认识什么人,平庸的现实生活早就让大多数人的社交空间压缩成两点一线的胶囊状,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症困扰,想要认识什么人还不如刷一会短视频自娱自乐。

那让什么人认识自己就更加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部剧里的安娜空降纽约后,以每次一百美金起步的小费砸下去的时候,这个小旋风刮起来了她的德国富家千金的家底,这个手握千亿信托基金的富家女就这样开启了混迹行骗上流社会的宏图大业,经过一番骚操作基本上她以一己之力刷新了骗子行业的天花板。

当然了,她的骗术没啥起底,毕竟人家自己也说她只是个有理想的人,难道人们不向往挥金如土的生活嘛,如果不过上奢靡浮华的生活那才是违背人类进化史的大不敬,因此,她理所应当从事了她的行骗行业。

其实,这部剧的编剧远远没有这个女人真实的生活能编,这个编剧只是按照常规思路编排了这个女人一部分的生活,实际上,这个女人的骗术是非常值得深挖,毕竟这么深谙人性的女人本来可以靠着混迹精神分析学领域做个学者专家啥的,但是她的理想是在生活中实践理论知识。

回到她轻飘飘的用百元现金给小费的起点,她就深刻的击中了大多数人寡淡无味的生活,拿到那百元小费的人们会用他们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想象力去构筑这个女人的身价,这个时候舆论场的搭建压根不需要很多钱,大多数拿到这百元小费就进入了想入非非给钱的人,一旦进入虚构,基本上的构思就来了,希望就是靠认识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多得到一些小费,而且见识了有钱人的豪横,还和自己有点关系心里不尽然就来了沾沾自喜感,其实呢殊不知人家给你这一百块已经值回来了千百倍都不止。

现实是,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是有靠山的虚幻是根植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BUG,这个BUG一旦启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产力,只是这个产值被这个女人收割了。

所以,这个时候再思考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有背景了,这个背景真的是给这个女人做了嫁衣,这个女人穿着这件嫁衣让社会名流认识了她,她的背影让上流社会的人们趋之若鹜的为她所用。

单凭这一点,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就赢了,再加上她不俗的艺术品味和对时尚调性的把控,妥妥地行骗从里到外武装齐活。

有兴趣的人儿,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女人的采访记录,她在采访中对于她行骗这事情的解释,可以说是违背祖宗家规和颠覆圣人训诫。

其实呢深刻的谴责这个人没啥意思,反而通过这个人要反思一下生活,毕竟圣人教育我们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活地,人啊,认识自己先!

 7 ) Anna 露出的那些马脚

No.1在豪华游轮上一个很势利眼的女孩问是不是在苏荷之家见过安娜,注意看这里安娜的神态中掠过一丝不安,但随即以“觉得随便什么人他们都会给会员身份”的理由圆过去了,并且顺便立了一下自己的清高以及拥有高贵独特品味的人设,外加当时的好闺蜜在一旁应和,这个小插曲便不了了之。

要知道苏荷之家(SOHO HOUSE)是一个世界顶级俱乐部,据说金·卡戴珊申请过无数次都没能加入......而这个俱乐部内装的供应商还为英国皇室(比如哈利王子和梅根的家)提供过浴盆,所以安娜没有去过苏荷之家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她真的不够格,二是,如她所说,她不屑于去。

显然这里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No.2紧接着一群人在甲板上喝酒,一个大佬听出安娜的俄罗斯口音,于是用俄语对安娜和蔡斯说了祝酒辞,蔡斯一头雾水显然没有听懂,大佬转而问安娜,安娜却表示自己听不懂,但是事实是安娜的确出生在俄罗斯,按理说她不可能听不懂的,结合安娜一直声称自己是德国贵族这一点,可以推断出这里安娜又在撒谎,以掩盖自己的身世。

所以这里也为安娜的身份不明做了伏笔。

No.3接下来就是很经典的这一段,安娜付不出钱被酒店扣下行李的桥段,这里的马脚很明显,连剧里的人物都开始怀疑她,最终还是倒霉蛋蔡斯跑来把钱付了,总之这一段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No.4蔡斯得知安娜的真名后,和刚刚shopping回来的安娜在阳台上对峙,问她的真实身份。

结果安娜花言巧语一通操作,激情描述了自己的宏伟梦想,成功化解危机。

(这里我也是很服)

No.5安娜和内芙谈心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曾经很贫穷的事实,结果安娜迅速圆谎,并顺势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家有万贯财产但是偏要白手起家的励志女性。

No.6在酒店工作的内芙遇到了自己老板的两个儿子,顺便提起了安娜,可对方表示并不知道老爸在和安娜做生意,并指出了如果是老爸的重要生意伙伴,为什么只住了豪华房而不是豪华套房这个一点,内芙转念一想,有道理啊,转头去问安娜,当然,安娜又是轻描淡写,扔出了“他已经帮了我很多,我不想再麻烦他”这样听起来又别扭又合理的理由。

这里内芙是当局者迷了,就像之前的很多人一样。

住一套稍微便宜点的屋子就算是少欠一点人情了?

这怎么想都不是有钱人的逻辑吧……

 8 ) 想到什么说什么

1. 安娜原型2021年2月11日释放,距离开播日正好是一周年,不知道Netflix是不是特地选了这个时间点。

2. 国内能搜到的新闻都说安娜是因为辗转几个hotel后在餐厅不付钱被捕的,wiki上跟剧里一样是被瑞秋和检察官合作引出戒断所被捕的,所以应该是被捕了两次,第一次就是跟律师Todd认识被放出来但是没按时出庭的那次吧。

3. Ep8的节奏有点拉胯不过ep9又拽回来一些,很喜欢中间一集一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来显示安娜的一个侧面,以及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骗术。

对法尔这种时尚界小年轻只需要品味和个性就能拿下,对女企业家诺拉需要乖巧、崇拜、一些个性一些学识一些女性身份认同一些挑拨离间,代理人艾伦→青春、野心、愿景和金钱;奈芙→梦想,奋斗,交易和友谊;凯西→几个人物里最游离的一个,主要是金钱,剧里安娜自称要自杀的时候似乎trigger到了凯西,估计也是有一些交心的成分;瑞秋→寄生虫4. 其实剧对于瑞秋的态度还是比较中立的,尤其是大篇幅展现被迫留信用卡的惊恐和等待安娜还钱期间的恐慌焦虑,虽然之后卖故事卖版权赚了不少但是这段时间的折磨应该是真的,看得我都共情了,回想起有段时间穷得要死的日子,没钱的感觉实在太可怕了。。。

现实里这个charge也是被评审团判无罪,理由是安娜为瑞秋做得足够多了。

剧里去旅行那一段其实有暗示瑞秋不是一般的吸血鬼,而是在蹭吃蹭喝蹭礼物的同时还不断贪婪的索求更多,能订一间套房非要两间,点餐能选更贵的套餐绝不选便宜的,还有她心心念念想去的ysl花园,精心做过功课的人能连花园门票价格500刀也不知道?

5. 其实电影的幅度也差不多能讲好这个故事,不知道Netflix咋想的,估计版权费花都花了干嘛不多拍点。

6. 茱莉亚加纳金发一批小风衣一穿好美,有点真·德国富二代小公主的架势,原型外表是普通女孩还带着点婴儿肥,反而更佩服她的手段了,什么时候出自传???

7. 薇薇安的演员预计一定会收到很多吐槽,但是在预告里看到Anna Chlumsky的时候还是很惊喜~《副总统》完结之后就没再看到她了,表演方面时常觉得又看到了《副总统》里有点神经衰弱的Amy,但同样的表演方式放到这部剧里就有点用力过猛。

8. Todd和薇薇安最后好像一对中产离婚夫妻,作为两个世界上可能最了解安娜的人这算不算反向斯德哥尔摩症。

 9 ) 空手套白狼的极致————sometim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you have to fake it first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中学课堂上英语老师放的《百万英镑》,主人公亨利拿着一张不能兑现的百万支票,无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分现钱,就过上了奢侈的生活,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最后甚至抱得美人归。

这和安娜很像。

区别在于,格里高利尚且有一张实打实的支票,而安娜什么都没有(除了早年受过的艺校熏陶和过人的艺术天赋)。

她的信托基金是假的,她的德国巨头老爹是假的,甚至连Delvey这个透着贵族气息的德国姓氏也是假的。

这是空手套白狼的极致。

金钱的作用通常是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而安娜更上一个台阶,用金钱营造出“信心”。

 10 ) 深度剖析安娜的角色核心及剧中事件的冲突动机

昨晚看完的,今早醒来的时候,剧情都不能挥散而去。

清晨的冥想中也常常走神,跳进剧里那些吵闹的人物里,好几次几乎要睡着或陷入混沌的意识了。

先评价一下这部剧,配乐很赞,拍摄的方式和叙述时间线也还行,但是演员令我很不适。

Viv的演员表情太夸张了,把情绪失控演得太过火,每次看她演生气或无措,我都想把自己戳瞎。

Anna的演员总体来说演技还行,但也令人不舒服。

比如眼睛忽然反复快速闭合,再配合过度的断句障碍,以显示自己的慌张,这样的动作并不自然。

慌张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她的表达还是有些拙劣。

Rachel的演员,不知道为什么,长得就是很让人讨厌,我甚至觉得她并不适合演这个角色。

Kathy和Val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我挺喜欢的演员和角色。

当然这些比较具有个人色彩的偏好,不再赘述。

我们再谈一下剧情部分。

整个故事的发展只有刚开头到Val的故事线结束前还有些意思,但后面就越来越烂,没有展现出Anna的聪明才智,反而更凸显她的奢侈无节制、小聪明、Pua等。

Anna的人物设定是很棒的:business woman, smart, art taste, talented and beautiful…但问题就是,剧里在这些地方的塑造不够深刻立体,更流于肤浅。

然而,在其它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Anna父母这条线很重要。

她的母亲说Anna is like a stranger to us, she always beyond us. sometimes you have to accept you might have a child who is not your soul.而她的父亲谢绝出席Trail,这里才能更完整地展示给大家为什么Anna是我们看到的Delvey(假名),而不是索罗金(真名)。

她很擅长让别人关心她,其实她身上不仅有那种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与奋斗精神,还有无数人可以与之共情的底层身份。

一次次跨越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让大家想到自己,或是与之共情,或是真心欣赏。

当然,她的名媛人设立不住脚时,一定会遭到上流社会的唾弃和排挤。

上层接受不了这种屈辱,尤其是被一个25岁的年轻lady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们是讲究血脉和尊严的,即资产需要共识的通行证。

Anna身上诸多矛盾的特质实在不能单一来判断。

她的很多行为包括言语和骗子毫无二异,她把世界真正当作一个游戏舞台,靠信念支撑。

你可以说她是传销头目、PUA大师,但标签容易把人简化。

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她,带着梦想离开德国来到美国时,她初尝了名利场的甜味,那里有她享受的一切,并且她的确很擅长斡旋其间、绽放其间。

不管是男友为她买单还是其它上流为她买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她的生活方式的确一直很奢侈,甚至带有挥霍的味道。

为什么需要挥霍?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

她喜欢把自己丢进一个曾经无法企及的世界里尽情狂欢,却又没有任何理财能力,这时候商业头脑哪里去了?

破绽还有很多。

真正的名媛往往是低调的,不会炫耀。

为什么?

她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这对她们来说是自然而然,像吃喝拉撒一样,没什么好强调的或昭告天下的。

Anna却反复强调自己要继承的信托基金。

人越是匮乏什么,越是要一遍遍强调它,不仅是说给别人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更是用来说服自己的。

当她收到Alan的短信说银行明天会去德国亲自跟她父亲交谈相关事宜的时候,就在那一刻是彻底崩塌的起点。

她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她在构建的新世界、新身份都基于她力图让别人相信的信念——我的父亲很富有。

在新身份里待久了,她太沉迷于这场游戏,很难说服自己“这个游戏结束了,你现在需要出来”。

她不愿意认输,她极度渴望成功、权力、金钱,她想通过这些再重塑游戏规则,全部投入到艺术领域进行游戏,她坚信自己会大放异彩。

重点是,其他人也信了,那么多人都信了,这些对此深信的人物里不乏大咖和名流们。

可是,现在Anna要告诉自己游戏结束了,她能接受吗?

人坚持一件事情太久,就会变为执念,甚至偏执。

她当然不接受这样的惨败,毕竟只欠东风,但此时此刻她无能为力。

于是她堕落、她更甚一步。

这之后发生的种种,开始成为真正的行骗。

在此之前,还不能完全单一的评价。

剧情的漏洞有很多,诸如在Anna身上有那么多破绽和谜团的时候,为何名流们依然轻易相信Anna等等,即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故事的细节没有达到足够的合理性。

这些也不再深究。

总之,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以后,Anna仍不放弃,先是跑到LA,后是为了拖延签证到期想办法把自己送进康复酒店等等,这表明她依然存有梦想成真的幻想。

即使到这种时候,她还是没有放弃。

这种精神大家可以自行解读,我不做评判。

你可以说她对梦想充满热忱,你也可以说她就是一个自大的偏执狂。

Anyway, 我最痴迷的是她和Rachel不同的身份视角。

你可以说Rachel具有普通人的某种“特权”,这让她看起来好像受害者。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在摩洛哥,Anna的确骗了她,一开始是抱持着自己的loan会获批的心情在骗,虽然有些疑惑和不安,但此时她并不真的觉得自己会失去支付能力。

那时候,她仍然以为自己最终会支付的。

但是Alan的消息彻底破灭了她的期待和信念,她明知道自己无法支付账单的时候,还在继续嘴硬地圆谎,不肯告诉任何人实情,这之后她对Rachel索要汇款的行为总是忽视、冷漠和嘲讽,而且一面利用自己可能自杀的理由想赖在Kathy家,一面又无比自私、丑恶地对待Kathy在乎的男人。

她对Rachel好还是不好呢?

毕竟做朋友的两年多,全是Anna买单,不管是衣服、鞋子、造型、桑拿、健身还是美食等等。

Rachel要离开摩洛哥的时候,她是有些害怕的,她那时很清楚自己什么也没有。

看着正在收拾行李的Rachel,Anna歇斯底里地说,他们应该派私人飞机来送你回去,别担心,我会安排这一切。

不知道是真打电话还是假的,她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不行,你必须派私人飞机.....”话还没说完,Rachel就离开了。

Anna和chase分开的时候,说过:“I like being alone." 但后面的故事线恰恰证明了她其实很需要别人,她很需要关心。

Anna通过近乎挥霍的方式在给予,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关心、获取欣赏和崇拜。

她享受并且喜欢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在给予的过程中,Anna觉得自己可以实现任何事情,这也赋予她做梦的快感。

一个人庆祝梦境是孤独的、冷清的、不够真实的,一群人庆祝梦境则是热闹的、更加具体的、确切的,仿佛可以掌控的。

但狂欢的本质,依然是孤独,是担心不被认同,是深层的自卑。

从她和律师的对话,她和记者的对话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认同对于她的重要意义。

她宁愿坐牢也不肯让全世界认为她只是一个愚蠢的拜金女。

但恐怕Anna自己都没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出名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不,她需要强烈的认同。

你可以说她是自恋,需要别人像奴隶一样无条件崇拜她。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家庭彻底”驱逐“了她,拒绝承认她的存在。

即使在拘留期间,她依然肆无忌惮地索取,这次要杂志,下次要名牌内裤。

除了显而易见的贪得无厌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她不会表达内心深处的诉求。

她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心。

不在意、不在乎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存活。

其实,从她接到Rachel电话的欣喜和含泪对Viv说“pls say you will visit",甚至第一次改掉防御的动作,主动把手伸出去够Viv的手心,都在表明她很在乎也很需要爱。

人都是复杂的。

Rachel打电话给Anna,并且和警察联手逮捕了她,这很令人不耻对吗?

可是,她几个月以来的持续煎熬,甚至在老板提出Anna是在诈骗她的时候,她断然否认并拒绝报警。

除了的确相信安娜具备偿还能力之外,她难道对Anna没有任何友谊的在乎吗?

不是的。

她是在乎Anna,并且真心想关心她,在摄像师提议离开摩洛哥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能把安娜一个人丢下“,但她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她无法爬到道德的高峰。

真正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在意Anna,是从Anna穷尽恶毒词汇相向,并且以去洗手间为借口逃跑开始的。

世界上有多少纯正的圣人呢?

这世界都不是非黑即白,更不用说复杂的人性了。

《虚构安娜》短评

前面有点拖沓 说实话 我对一个犯过错的记者一点儿也不关心 我只关心安娜的故事 主线从一开始就有些偏 后几集好一点 然依旧拖沓

7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但凡有一点背景,这小姑娘就真的成功了。

9分钟前
  • 米袄喂喂
  • 力荐

为什么能这么无聊……9集每集一小时更像是在无意义水时长 把女记者这个角色删掉集数能少一半

12分钟前
  • 巧克力维他奶
  • 较差

很一般。喜剧冲突很复杂,但很明显大家都是疯的

16分钟前
  • 淤泥河干
  • 还行

非常精彩的剧集,唯一不足的是Vivian的演员表演过分用力。ANNA真的是一个天才,她的聪明,随便在哪里打工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可惜,没用在正路上。

17分钟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推荐

go die bitch.... 两位女主演的浮夸演技令人头疼 几乎所有角色都令人讨厌。。 最后一集圣母在干嘛????? 当然最恶心的还是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19分钟前
  • 運·命
  • 较差

特别bingeworthy

23分钟前
  • Jus
  • 推荐

真危险又迷人的反面角色

27分钟前
  • 江未
  • 推荐

颤抖吧,一心想要稳固地位的上等人,因为你越是想要固化所谓的上流法则,越是容易被下等人钻了空子!

32分钟前
  • 一个头两个大
  • 力荐

1讲的内容挺多有追下去的意愿,但第2集看到一半就感觉尴尬的不行,可能受不了这种装X的设定。

36分钟前
  • lostmore
  • 还行

从安娜(茱莉娅·加纳 饰)的外在行为表现来看,我觉得她不是骗子,而是精神病(躁郁症或妄想症那种):她每次明知卡刷不过.却不会事先安排退路溜走(比较像是吃霸王餐丶赖帐这种等级)丶被诈骗的瑞秋(凯蒂·洛斯 饰)在电话中想用“友谊”之名为诱饵,竟成功钓出安娜赴约,并在这过程中,没有封锁任何受害者的赖丶电话等联系方式,从种种迹象故可得知:她沉浸在自己建构名为「安娜·德尔维」的身分,且深深不可自拔。有一个细思极恐之处:若她真有个富爸爸的话,差一步即可贷款成功,荒唐彰显上流阶级徒有身分地位,而非实力判定。三星半★★★☆

40分钟前
  • 摇 滚 泡 沫
  • 还行

这片的cast有种从路上随便拉来的感觉,一句话恨不得做17个表情,声嘶力竭揪着我的耳朵,按住我的脑袋,说嘿瞧我他爹的多会演!!!!

43分钟前
  • 漪芩
  • 很差

俩女主是什么粗制滥造的网剧风 安娜摇头晃脑 薇薇安挤眉弄眼。安娜一被指控就扯什么移民、女权、美国梦。骗子就是骗子,犯罪就是犯罪好么,而且梦想再宏伟还不是搞来点钱就先自己吃好喝好挥霍无度。最后一集是什么鬼,为什么会跟骗子共情啊

47分钟前
  • 朱小蒙
  • 很差

还不如剪刀手的cut好看。

52分钟前
  • 黑道少女沈來迟
  • 还行

“我不愿意被说成像个业余选手,我也不是懒惰的饭来张口的千禧一代,不是为了寻找通往名利捷径的金发美人。我想要尊重,我想要捍卫我的工作,我的成就。每个人都必须知道我是一个曾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而不是骗子。” 这个故事好看不在于“她多会骗,手段多高明”。这个故事好看在群像,每一个围绕在她身边的人:无产阶级中年男律师,富有的时尚圈ICON,一贫如洗怀揣梦想的女电影人,她们为何被骗,甚至为何被骗得心甘情愿,可以折射出不同圈层追逐美国梦的人们各自心里的小九九。我喜欢女记者老公说的:安娜代表的是阶层分化下的身份认同问题,美国的移民制度,圈层僵化。

53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力荐

编剧剪辑节奏好烂啊 看不下去

5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get your VIP !!! 有一点挺有意思,就是那个摄影师说安娜的品位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有钱老太太说她的品位很差!看完了其实有点难过,如果安娜这么拼这么能想办法都成功不了,那美国梦其实就是假的呗。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慢慢挣钱啊,干嘛非要一下子就申请两千万美元贷款,就不能白手起家一点一点赚吗?酒店那个女的就是自己攒钱拍电影,她说她开始拍了,又说要辞职,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呢?另外安娜真的很会PUA其他人,先是给甜头,然后时不时说一些刻薄伤人的话,再扮可怜脆弱,再凶狠……反正和她在一块就是过山车一样的刺激,她的朋友、律师,还有记者都有点被她PUA,里面也会讨论是不是被安娜owned ,黑客军团里也会讨论这个。这种拥有不只是被钱收买,而是灵魂精神层面被降服了,心里放不下安娜,受不了看她受苦……

1小时前
  • 9o1o31
  • 推荐

敢想敢做,落到实处。

1小时前
  • 江南小野田
  • 还行

8/10把一个世人皆知令人讨厌女孩故事排的引人入胜实在难得,女主角表演令人信服。不过这是一部令大多数女性观众表示不舒适度的电视,生活教训之一:远离给你带来麻烦的人,安娜就是。

1小时前
  • 索博斯基
  • 推荐

anna有一种脆弱的大小姐气质,很mean,富人却很上头,可能富人喜欢被pua? “看不起我?啊~我喜欢”。最后一集里律师和记者对她的感情我不太理解,最后如果是三个人各自自我实现了会更喜欢一点:anna实现了出名,记者给自己正名,律师有了客户

1小时前
  • 黄色潜水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