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芳华

芳华,歌声离我远去,Youth

主演: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天辰,王可如,隋源,张仁博,苏岩,张国立,赵立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芳华》剧照

芳华 剧照 NO.1芳华 剧照 NO.2芳华 剧照 NO.3芳华 剧照 NO.4芳华 剧照 NO.5芳华 剧照 NO.6芳华 剧照 NO.13芳华 剧照 NO.14芳华 剧照 NO.15芳华 剧照 NO.16芳华 剧照 NO.17芳华 剧照 NO.18芳华 剧照 NO.19芳华 剧照 NO.20

《芳华》剧情介绍

芳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寄人篱下的少女何小萍(苗苗 饰)经过重重试炼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文工团,哪知道这里和她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并无不同,她依然得忍受遭人唾弃和欺侮的生活。唯一给过她温暖的,是刘峰(黄轩 饰),不仅仅是对何小萍,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把自己的爱情和温暖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人。 实际上,刘峰一直爱慕着美丽活泼的林丁丁(杨采钰 饰),当他选择将这份感情勇敢的表达出来时,却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战争开始了,刘峰、何小萍和萧穗子前赴后继的走上了前线,在枪弹和炮火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同盟爱琴海没有空气夺命巨鲨还没爱够特战荣耀迷糊餐厅第二季惊天破借枪蒙哥湖云天之上血路狂飙一场春梦伦敦陷落哈尔滨一九四四神奇饼干HighCookie欣快梦境之谜那一天,我学会了做咖喱饭执笔为刀#活着白莲花度假村第二季守墓人之龙棺海昏侯刺猬索尼克硬汉狙击那狗另一个世界神圣无花果之种榴花正红我爱河东狮金色年华

《芳华》长篇影评

 1 ) 《芳华》一曲广陵散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

1.精神病医院,夜晚礼堂外草坪上何小萍的独舞。

很多年前读过黄仁宇《黄河青山》里的一段话,大意是,岁月流逝,悲伤和冷笑竟然可以互换。

当年的严肃而今成为荒诞,而当年的冷笑竟也变成了感伤。

草坪的尽头,那场即将曲终人散的演出正灯火通明,这个穿病号服的精神病患放下了当年集体演出中的紧张,完全沉浸在舞蹈中,真是纯美的感伤和荒诞。

如果电影在此刻结束,也未尝不可。

谁都知道,从此,在中国,时代的车轮隆隆向前,一切都将成为为了忘却的纪念。

电影还是继续了。

犹如生活。

2. 海口街头,刘峰定睛认出照片上的林丁丁,嘴角的那一抹笑。

那一瞬间有释怀,自嘲,怀念,谅解,只是没有了爱恨。

这也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一笑间,你我芳华不再,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 蒙自车站,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满身风尘疲惫潦倒的中年男人,轻嘲道:什么是过的好?

什么是过的不好?

比起埋在这里的弟兄,我敢说我现在过得不好吗?

天高云淡,风日正好。

还有一只独臂,还你那年未尽的拥抱。

因为这最后一幕,对演员黄轩路人转粉。

——————-很多评论都在讲这个电影不如原小说批判深刻,然而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

冯导是在后来时代的洪流中得益的成功者,因此他有谅解,有妥协。

严歌苓不是王朔,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无论是萧穗子得知父亲被平反时泼茶大呼,还是何小萍握着父亲临终前从新疆劳改地给女儿织的毛衣欲哭无泪,都是严歌苓们的伤痕。

文工团解散时合唱的送战友踏征程,也是伤痕文学(电影)“带手铐的旅客”插曲,唱彻大江南北。

那个时代的很多青春都是在这样小心翼翼中压抑,在压抑中清醒,在无法挽回的创伤中复苏。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翻到过家中抽屉里母亲珍藏的翻拍的平反文件,一长串名单里有我外公的名字,他在我出生十年前就寂寞地去世了。

有那么多无法等到的归来。

但严歌苓也有谅解,有同情,有淡忘。

还能怎么样呢。

一回头,轻舟已过万重山。

所谓历史,亲历者往往不适合秉笔直书。

他们只能怀旧,抒情,欲语还休,在感伤中交织着光影,是非短长留与后人评说。

因此,这部电影的缺陷如此明显,但了解的人,也都原谅了。

这是一个时代的广陵散。

 2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小萍还是护士的时候,敌人攻击了伤兵营地 屋檐被炸成碎屑 她用自己的身体护着那个16岁青年烧伤的身体,我哭了 明明自己的身体那么瘦弱 还想着保护别人 尽管自己受人轻视 遭人排挤 但却依然那么善良 不管别人如何 自己也要与人为善 为这份纯真和坚强 我佩服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榜样 她告诉我:不必去惧怕任何人的眼光 正视自己的内心 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当一卡车的伤员运送下来的时候,小萍打开车厢,她吐了,但护士长去安慰她的时候,她说我不是嫌弃他们,一个被嫌弃了大半生的人,却从不曾嫌弃过任何一个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善?

全身烧焦的石林峰,是车上那唯一活的人,他说,其实我十六岁,瞒报的十七岁当的兵,特别是最后的那句你一定很漂亮吧,十六岁的少年,是否经历过爱的滋润,就因为战争,最后离开了。

随后炸弹响,小萍毫不犹豫的跃到了他的身上,即使是个将死的人,她也要舍命保护,这不是善吗?

善的人真就是那大白菜,在室外冻着还好,拿到室内,就会很快烂掉,这社会不就是这个理吗?

 4 ) 《芳华》:集体讲一半,战争讲一半,过去也就不复存在了

《芳华》:集体讲一半,战争讲一半,过去也就不复存在了杭城有雨,雨势渐歇。

提前看的《芳华》,通红的底色和绿色的标题,却和当日的雨一般,渲染得够劲,力道却不足。

《芳华》讲的是七十年代末文工团发生的故事,一群俊男美女,在特定时代下的青春岁月。

电影以第三者的口吻娓娓道来,但是她的讲述却非常克制。

只作故事衔接的用处。

当旋律铺展,红绿配色犹如满地罂粟,然真要说些什么,倒是说不上了。

更多是一种军队题材的形式主义罢了。

将故事置身在历史里,用追忆的视角去看,再平淡的故事都能因此带几分“超然”的感觉。

因为时代本身才是最好的故事。

再多,却是没有了。

像是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少年郎,他们会笑会闹,也会联手欺负人。

并不是说穿着军装就一定善良,也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淳朴。

偷懒、吃醋、攀比、矫情,那些“人”身上有的毛病,这个年代的人也有。

故而,对时代本身的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

时代之于人物是一种成全。

主人公刘锋是是一个雷锋式的好人。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

一个被所有人都喜欢的人。

然而,这个人,在某天同心爱的姑娘表白之后,一夕间从神坛跌落。

所有人都指责他,觉得他猥琐。

被表白的姑娘觉得恶心、难堪,他是刘锋,一个像“神”一般的人,怎么能够喜欢她?

而她,担不起,腐化“活雷锋”的罪名。

语言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物什,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改造。

这是一个好的桥段,然则,在影片中出了差错。

一家之言。

在我,看到的是自私自利的胜利,和集体主义的冷漠。

被表白的姑娘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有两块表,和不同的男孩约会。

当刘锋抱着她的时候,她本能是不抗拒的,等到她作出反抗、哭泣,不过是被人看到,恰恰那人说她腐化“活雷锋”罢了。

这个时候,当是要分辨一下“人言可畏”的时代特殊性的。

可镜头一转,姑娘一哭,活雷锋彻底走下神坛,接受调查去了。

在调查过程中,审讯的人逼他认罪,还没开始审问就已经给他定了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有从前的荣耀都成了讽刺,整个集体都选择疏离他,仿佛沾上他,就是沾上了腐败。

可也是几个镜头一转,就上了战场。

烽火连天,看不清楚刘锋的脸。

看一个时代,是要走进去看的。

电影给我们搭好了框架,填了内容,却又过于“轻描淡写”了些。

本该振聋发聩的时代符号处理得“柔软”了些,以至于丧失了力道。

这是一个阶级鲜明的年代,人以群分是必然的。

落后必将受到排挤,位于第一梯队的人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

去歧视一个人,何尝不是一种身份的“自矜”?

刘锋出事,成分不好,所有人都不肯为他出一句话。

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要统一行事。

这种时候,真相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集体需要的是一个光鲜的人。

一旦出事,只会撇清关系,才是最大的讽刺与刻薄。

高台之上的赞礼,掉入尘埃后粉身碎骨。

影片的结尾,文工团解散,所有人各奔东西。

聚散如星点,从此不相见。

集体分崩离析,将出现新的集体。

其荣辱、其观念,却不会丧失。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博弈,又将何去何从?

也可能是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缺少“感同身受”的体会。

在我,却始终觉得,好的作品必将是能打破时空间隔而产生共鸣的。

抱歉,在这本片子上,我感受不到。

力道太均匀,反而少了感染力。

要说的主旨很多,却像棉花,轻飘飘的。

配乐再震撼,也深入不到人心。

这是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却谈不上杰作。

过去是虚晃而不真实的,就连影片传达的感情也是。

讲集体讲一半,讲战争讲一半,过去也就不复存在了。

【晨起听闻改档,怕是再上映,又不是我所看到的模样了。

剪刀手惯有本事。

 5 ) 青春真可无悔?评《芳华》

青春真可无悔?

评《芳华》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会成为什么人?

《芳华》看起来像是一部校园剧。

丑小鸭被女生抱团嘲笑欺负,帅气的男主因为一次冲动而失去了大好前程,上了战场。

文工团解散时人们大醉歌唱流泪,也像极了大学的毕业酒,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这当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全部真相。

冯小刚自己也说,那时能进部队已经不容易要托关系,文工团更是军中骄子,所以里面才有那么多高干子弟,才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或是“灰姑娘嫁给王子”的童话。

就连看起来最卑微最受人欺负的何小萍,也是以干部子女的身份进去的。

因为她的生父被打倒后,母亲改嫁了一位老干部。

否则她连政审也是通不过的。

虽然文工团中她是被岐视的底层,但好歹也是入了宫。

比起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黑五类”子女不知要幸福多少了。

更不用说那些连肉和糖也吃不起的普通市民,还有比市民更惨的要去“公家田”里偷红苕充饥的农民。

(小说中对当年的贫困饥饿还是有所反映的,但电影中的文工团员还在抱怨“又是吃饺子”,知道当年情况的人会觉得这是反讽,但不知道的小朋友大概以为当年所有中国人都在过着文工团一样的生活,整天唱歌跳舞吃饺子吃到厌呢。

在《芳华》的小说中,刘峰就是一个其貌不扬,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好人。

文工团的女生们习惯了支使他,叫他修理这个那个,去追跑掉的猪,帮她们捎回各种物品,却没有人因此而爱他。

只是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

看电影的人或许无法理解:黄轩演的刘峰是这样一个没有缺点,善良无私,也毫不腼腆,极受少女们欢迎的人,怎么在其他男女都能打情骂俏的时候,却对一个林丁丁不敢表白,为了不离开她,甘愿放弃去军政大学进修提干的机会。

到了表白时,又那么冲动的上去强抱,像是压抑了多少年没碰过女人。

而林丁丁的反应也那么强烈,痛哭的像被污辱了。

电影中的解释是,因为刘峰是活雷锋,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所以偶像突然有了情欲,她接受不了。

但这解释似乎并不太有说服力。

只怕早有黄轩的迷妹要喊说放开那个林丁丁有种冲我来,我不嫌弃你是偶像。

但是假如按小说中的设定,把黄轩替换成黄渤或王宝强,再想想他是一个没背景没家世只能拼命学雷锋做好事的农村兵,大概人们就能理解刘峰的压抑冲动和林丁丁的嫌弃了。

他是好人,道德上光芒万丈,受人景仰,但这和爱情是两回事。

想起了另一部小说:一位战斗英雄团长看上了美丽的文工团员琴,在舞会上强抱了她,要娶她,琴拼死不从,因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也对粗鲁蛮横的团长十分反感,但团长找到了她的父母,琴最后算是被父母卖的。

这时朝鲜战争爆发。

琴在文工团的恋人上了前线,战死了。

团长升职了。

琴和团长过了一辈子。

现在想来,那是《芳华》故事的另一种版本。

所以假如刘峰当初去了军政大学,回来升了正连(以他去北京开学雷锋模范大会的资历还有那堆奖状,将来在文工团能升上政委也不难),再追求林丁丁,是不是就更容易了?

(不过小说中林丁丁最后嫁给了高干子弟,在高干家中因为没文化倍受岐视最后丈夫出国和她离婚了,这又是另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了。

)林丁丁不爱刘峰并不是错,那是她的自由。

林丁丁的错,是本来态度暧昧半推半就,被人撞见后却为自己名声而说是刘峰非礼她,毁了刘峰的前程。

不过小说中刘峰是真的冲动到把手伸进了林丁丁的衣服,在当时的环境中,若是平民可能就直接判流氓罪,碰上严打枪毙了也是有的。

刘峰只是被下放连队这是不幸还是幸运?

他不幸的是赶上了战争,但把上战场说成不幸是不是有点政治不正确?

毕竟还有人自愿请命要去前线,满怀热血想去成为英雄。

很多农民子弟都把当兵当成脱离农村的好路线,因为种地太苦了,当年想参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战争爆发了,总要有人战死沙场。

虽然,死者总是太容易被忘记。

我们太容易忘记一些事。

但想把所有事都记住,太沉重太痛苦,人会承受不了,甚至会拒绝真相、否认过去。

有人装着忘了,有人真的忘了。

久而久之,一些事,一些人,就再也没谁提起,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们看电影,看小说,喜欢正邪分明。

要有美好纯洁的王子公主,也要有阴险狠毒的皇后妖婆。

好让我们酣畅淋漓的去爱去恨,而不必担心冤枉了谁。

当年的人也一样,以为世上只有黑红二色,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黑五类臭老九们是国家和领袖的敌人,他们就应该被打倒、消灭。

才能建立一个纯净而美好的理想新世界。

但现实却是一片混沌,对与错,善与恶,哪有那么容易分的清楚。

剧中似乎并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被理想所鼓舞,在为祖国奉献青春,不怕苦不怕死,会在分开时流泪高歌。

但他们又分成团体和阶级来互相仇视蔑视,他们检举揭发,在批斗会上痛骂自己的战友,有人是真诚的,有人是为了自保。

多年后回忆时,真诚者说,我是被理想所欺骗了啊!

自保者说,我当时只是为了活下去。

他们是对是错?

是正义还是邪恶?

或者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辈,就是我们,就是最普通的人。

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只怕也会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十几岁时的我也一样热血沸腾,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我也不可能看清时代的真相,也必然是对着领袖狂呼万岁,然后去批斗自己的老师,参加武斗,破四旧砸烂所有的古董古迹。

这才是最可怕的,当所有敢于说出真相的人都被打倒,人们都坚信自己正义的去做着伤害他人和摧毁国家的事。

几十年后,当我能回头看清一切,我会忏悔吗?

还是坚信自己只是单纯狂热,高喊青春无悔?

我不知道。

当然,如果我出身不好,那命运可能就是另外一种。

被岐视、欺侮、嘲笑……黑五类所记忆中的青春,会和大院子弟们的一样吗?

如果看他们各自的回忆录,你能串起同样的时间线,然而,为何却像罗生门一样各自不同?

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已经早已死去,再也不可能开口说话的人。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历史课本上早写明了。

经济上,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违背经济规律的激进政策,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收走了农民的所有土地,吃大锅饭,严禁私有经济甚至私产,甚至种果树养鸡鸭都不行,结果没有人敢致富没有人敢赚钱,人人以穷为荣。

干部虚报产量,农民连口粮都被上缴导致饥饿。

国企效率低下,生产力被严重破坏,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国家陷入贫困。

政治上,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动人们按阶级成分互相敌视斗争,血统阶层出身决定着你的命运。

借用思想幼稚的红卫兵和全民的狂热偶像崇拜,打倒“对领袖不满”的军中老帅和大批干部,而文化科技教育界等知识分子更是变成“臭老九”被岐视迫害,很多人含冤而死。

国家陷入混乱,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大家天天上街游行搞斗争。

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被全面破坏,导致中国与世界本来缩小的差距再次被拉大。

这个大背景,在《芳华》中只有街头游行小萍父亲的信等一些侧面展现。

但我可以理解,明明课本就写着的东西,何必非要电影再给你全演一遍。

作者往往只能讲好自己熟悉的那个世界的故事。

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电影都拍成《活着》,那不也是一种僵化?

所以我并不想批判这部片子。

电影很美,最后的歌也很美,举着红旗的少女们很美,月光下的独舞很美。

而这美好后是复杂的人性、残酷的战争、落魄的英雄、相依为命的爱人,有着对那个时代被伤害者的同情。

我觉得这已经很不容易。

我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年少时甚至还以为那时代真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见一部好电影也会误导人,如果年轻人自己对历史不求甚解,只想听美好光明的童话,不愿看丑陋的阴暗面与旧伤痕的话。

我只是想提醒观众,电影只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而不是历史书。

若想讲清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故事,那得用记录片。

得召集那一代人每个人都如实写下自己的回忆,合在一起,才能看的清楚。

那个时代,究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冰冷残酷的杀场?

或许,每个人说的都是真相,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凛冽寒冬。

有人在炉火前看着外面的雪花,有人却在风雪中饥寒嘶号。

文工团员们其实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人,狂风暴雨吹不入红楼,可以笑闹欢歌,还有时间萌发恋情。

而对于那些饭也吃不饱的人来说,那么多的帅哥美女齐聚一处,一同吃饭游泳、吃饺子吃到厌、那是天国吧?

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理想世界了。

这世界上真的有那样的地方存在吗?

贫穷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都是幸运的,虽然当年一样受穷挨饿,但相比农村已经好太多了。

所以当红卫兵们变成知青,去向广阔天地,他们才看到这世界的真相,才明白什么叫艰苦。

他们中有些人永远留在了那里,但更多还是回了城。

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生在城市中的,也都是幸运儿。

若是生在农村,现在我们在做什么?

大概也初中一毕业,就踏上了去大城市打工的路途。

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或是去送快递,送外卖,搞装修,甚至去挖煤开矿,得上尘肺病。

最终,靠上亿农民工拿着最微薄的薪水,干着最苦累的活,企业才能以最低成本接下全世界的订单,中国才成为世界工厂,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但这些国家真正的基石,也仍然是最卑微最容易被忽视嫌弃和遗忘的。

又有谁会去写关于这些人的芳华(我承认我是不会写的,别的坑还没填呢,没有那生活也写不出来),就算写了,又有谁要看呢?

民工小刘和鱼蛋妹小何的爱情故事?

他们自己都是不会去看的。

谁要去电影院看自己的辛劳,大家想看的是战无不胜的超级英雄,是灰姑娘只要努力,有一天终能嫁入豪门的童话。

这才是最冰冷的现实。

所以我也只是在庆幸,我出生在了大城市,可以一路上好的小学中学,虽然不太用功但还是混进了大学。

若是生在农村,老师的文化水平都是高中,再聪明只怕也难考上大学,就算考上大学,不同家庭出身能找到的工作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从投胎起跑线上就输了的好几亿人和他们还没出生就落后了的后代们,我虽然抱以廉价而无用的同情,也真的帮不了他们什么。

这个社会当然不能再来一次劫富济贫穷人翻身,那会毁了这国家好不容易几十年的成果,但如果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最后大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富人鄙视穷人,穷人心怀怨恨,那么阶层间的矛盾还会激化。

如何解局,需要治国者和民众都拥有智慧。

总之历史千万不要重演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的青春,又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与战斗。

高中时的我常恨自己活在一个太平庸的时代,只能终日苦读。

我那时居然羡慕祖父辈和父辈。

可以去经历战争与革命,那才叫青春,才有传奇。

现在想来原来一个人年轻时会那么傻。

傻到不懂得战争与动乱的残酷可怕,傻到以为生在那个时代,自己就能成为一个英雄。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在战乱中饥寒交迫,忍辱偷生,而上了战场,也更可能成为无名的枯骨,没有一座碑会记下你的名字。

就算活到抗战胜利,内战又开始了。

好不容易战争结束,刚发展几年,又来了残酷的阶级斗争。

全世界在发展经济,这国家却在运动与内斗中耗费青春年华。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相比有多穷困,经历过的人都还记得。

本来和日本韩国等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内乱而再次差距被拉大。

当时外界看中国,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看朝鲜。

如果当年不内斗,不折腾,也许中国早几十年就有了今天的地位,哪有日本韩国什么事呢。

人或许可以用“谁年轻时没做过傻事”,来将当年一笑置之。

但一个国家的青春期,一代人做了傻事,疯狂的事,伤害他人的事,危害国家的事,真的可以一笑遗忘吗?

如果忘了,是不是下一代人,再也不记得我们曾犯的错和受的伤,然后还要再犯一次,再伤一次?

大家喜欢问:如果你能重回过去,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

你会改变你的选择吗?

而若一个国家能重回过去……你想对当年的人说什么?

他们能明白你说的吗?

历史是否会有另一种可能?

还是宿命般的重演?

我们每个人,又会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让每一个人写自己的回忆录,会回忆他们的青春,可能大家会发现,大部分人的回忆,都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

哪怕是身处乱世,战争时期,大部分人所能回忆的,也只有饥饿,流离,苦熬,人与人之间的扶助或算计,都是一地鸡毛的琐事。

没有几人能超出自己的视野,去看到这时代的全貌,他们甚至连当年发生过什么都不知道。

一个抗战年代上海沦陷区苟活的小市民,如何去知道千里外会战的惨烈?

他们对当时世界的了解,只怕还不如现在能读到更多史料的我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然而他们所记得的事,他们年轻时的痛苦愤怒与挣扎迷惘,随着一代代人的逝去,我们却只怕再也无从知道了。

现在的我们,又能真正看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吗?

大概也只有让后人去评说了。

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青春是什么 激烈燃烧的火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少女是什么 冰霜和欲望 The world wags on 年华终将老去 A rose will bloom 玫瑰盛开 It then will fade 然后凋萎 So does a youth 青春也是 So does the fairest maid 最美的少女亦复如此Caper the cape but sing me the song 尽管嬉戏去吧 并为我唱一首歌 Death will come soon to hush us along 死神终将来临 令一切噤声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甜若蜜糖 苦若胆汁 Love is a task and it never will pall 爱虽磨人 却永不走味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甜若蜜糖 苦若胆汁 Cupid he rules us all 我们将自己献给爱神。

——《What is A Youth》

 6 ) 芳華的時代已經過去 芳華的時代還會再來

一覺醒來,大家都知道《芳華》撤檔了。

不論你覺得是馮小剛炒作也好,還是真的「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也罷。

你們原本約定相見的時間變成未知了。

最終它會以什麼樣的風貌和形態出現在你面前,你是幸災樂禍,抑或是怨歎這個時代都無濟於事了。

你可能從父輩、報道、文章裡知道了一點那個滿是革命激情的年代,你也可能從老師、課本等等管道對於那場戰爭有一些了解。

但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也沒有體會過整齊劃一的思想的我們,很難切身地體悟那個時代。

畫面從你好久不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開始,再加上一些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特徵符號的把你帶入這個故事。

﹣ 誰殺死了活雷鋒?

他做了一切好事,任勞任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奉獻,讓出僅有的進修名額,他簡直就是教科書級的「好人」。

他好到她說「他比雷鋒還雷鋒」。

他心思敏銳,心靈手巧,待人溫柔,無可挑剔。

這些極度優秀的標籤都貼到了他身上,他變成了一個英雄。

聖潔的英雄。

聖潔的英雄不能有任何污點,聖潔的英雄不能有七情六慾,聖潔的英雄不能有自我。

他們對於活雷鋒的一切奉獻都甘之如飴。

當然,他們不能,也不容許活雷鋒有自己的感情,因為他是活雷鋒。

「我們似乎覺得他的善良和好都是理所應當的」當活雷鋒被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洗腦,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被喚醒了,鎧甲被融化了,心裡的野獸被解放了,他再也壓抑不了自己了。

他的真情流露,他的坦白和激動,都被她「腐蝕」了。

「革命的隊伍裡容不下一粒沙」活雷鋒死了,被他心愛的人殺死了。

即便她也知道他是為她犧牲的,她也不願與「一粒沙為伍」。

只有她,從一開始就被他的溫柔和善良深深吸引的她。

只有她,在他被推下神壇的那一刻,用笨拙的溫柔撫慰他。

儘管這樣的撫慰,對他和她來說,是無用且無解的。

但她最懂孤立無援的感覺。

他接她進來,她送走了他。

(這段的設定我非常喜歡)「她從未被善待過,所以她更能發現善良,也更珍惜善良。

」﹣ 她的美麗與哀愁隱忍和殘忍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當她選擇了隱忍,就有可能收穫殘忍。

愛情從來都是不分先後的,不論你怎麼努力。

劇情的走向,從來都是你無法左右的。

當她鼓足了勇氣對自己說「喜歡他十多年,寫下來也不過一小時不到。

」再陰差陽錯地錯失他,心碎地將心意撕碎,也不過一小時不到的時間。

在愛情裡,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的命不夠好。

﹣ 勝利下的陰影戰爭中,他失去了一隻手,她進了精神病院。

勝利過後的大多數人,得到的是什麼?

戰爭結束後的悲愴和傷痛,又有幾人能記得?

他去醫院看她,她已全然不認得他,她那麼深愛的他。

他轉過身去,流下了眼淚。

(這段兩個人都演得太好了 我整個淚崩)﹣ 時代的棄兒時代過去了,他們不再被時代需要了。

無論是多麼耀眼的青春,無論是多麼熱烈的革命激情,也不論是多麼深厚的革命情誼,在時代的面前也不值一文。

「政委,為什麼一定要讓文工團解散?

我不想走!

」壯烈在不合時宜的時間出現,只有無力和心碎。

﹣ 英雄倒在了時代的腳下做卑微的人,說卑微的話,用最卑微的手段,只為了拿回自己的謀生工具。

昔日的英雄,再怎麼卑微、討好,沒有錢,還是倒在了醜惡面前。

「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革命戰士?

」「我要報警!

」這些話聽起來是那麼的虛弱、無力、徒勞。

最終,他還是敗給了時代和時代的規則,繳納了「保護費」,才得以拿回吃飯工具。

當他認真地說寫了個借條給她,她隨手撕掉說「我們的戰友情還不值這點錢嗎?

」﹣ 將破碎拼接故事的開始是他把她接來,故事的中間是他把她拼湊完整,故事的最後是她把他和她拼接成了一體。

兩個破碎的靈魂,終於得到了救贖。

﹣ 寫在最後馮小剛從上一部電影開始就在尺度邊緣遊走,兩次上映都遭到了換檔風波。

這次更是難以預料什麼時候才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部片。

不過,還是很感激馮小剛願意去拍這樣的作品,拍這個題材的影片。

很巧,昨天讀到關於少年劉文展的那篇文章,讓我在對於這個國家滿是失望的時候看到了一絲曙光。

在這個娛樂至死,乃至於娛樂都不能至死的年代裡,至少還有一些人年輕人,敢於做一個正直的人,敢於說正直的話,不願摒棄真相的價值。

也有一些人,他們事故、圓滑、也深諳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同樣也不願意把真相和那些真正值得被歌頌的人掩埋在「太平」之下。

這個時代宣導的意義太過剛強,容不下一絲軟弱和怯懦。

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恐懼。

我常會想,在戰爭面前有恐懼和怯懦不是人之常情嗎?

「戰爭」在我們腦海裡不是應該和恐懼劃上等號嗎?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裡,總是能看到一些乖張、暴戾的言論在讚揚甚至鼓動戰爭呢?

我們難道不該對這些感到懼怕嗎?

映後座談會上,觀眾一直在問馮小剛關於影片創作的事,馮小剛說「希望大家多聊聊看完這部片的感受,創作的故事會講太久。

」最後他拜託大家多宣傳一下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能提早一點看到這部片。

我把這句話聽進去了。

也希望大家能早一點看到這部片,更希望我們終有一日可以看到任意一部想看的、完整的片。

 7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电影里的文工团,实在太像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了。

霸道的有点仗势欺人的女舍长,像王熙凤。

带头bully何小萍,然后心里觉得自己在伸张正义,毕竟是干部子弟,满眼只看得见自己,偶尔施舍一点儿给友谊,但终归该抢的时候绝不手软,毕竟门当户对呀。

萧惠子很厉害的,父亲尚未平反的情况下,是有“黑点”的,但她左右逢源,既能当巧平儿结识凤姐,也保持了自尊不参与欺负她人,默默喜欢一个人,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他身上,可以为了他付出一切,也是可以放弃一切的,这是袭人。

林丁丁最可悲了,她被“不是人”的人惦记上了,那个人光彩照人,但他压根就不被当做是一个人,他是榜样,是雕像,是标兵,他是活雷锋呀。

突然一刻,发现英雄也拉屎,还便秘,一害怕,内心自私的小算盘一打,就不管旁人死活了,毕竟对方是活雷锋,自己是弱势,腐蚀活雷锋的罪行她可担待不起,干脆豁出去了,与其让小人欺负自己,不如让小人去祸害活雷锋吧。

跟小人既然不能讲道理,也就只能委屈英雄了,她是作恶,却又是让人极为无奈的初心,否则画风一转,有十分“正义”的人给她剃个阴阳头再赶出去,也是“大快人心”的,谁让她腐蚀活雷锋呢。

何小萍如香菱一样的苦楚身世,从小受尽委屈,她以为自己能像探春一样,跟赵姨娘划清界限,就能在大观园里有自己一席之地了。

但何小萍多了一份自我,敏感的有点“怪”,像林妹妹,她认人心,她懂好坏,她一旦认定,便是一生。

虚伪的政委也懂好坏,力劝腰受伤的刘峰去深造,珍惜机会,把握住自己的前途;可当造人恶告,需要领导出面帮一把的时候,替大家害臊的政委此时不害臊了,缩着脖子看刘峰受处分,这个贾政老爹啊,一身正气,却是欺软怕硬,空架子。

文工团的日子是浪漫的,可爱的,美好的。

刘峰很早就触到了他人生的顶峰,并且这一切都是他靠自己的能力与魅力获得的,可这一切都不重要,都可以推开,毕竟跟心上人一比,这些俗物名声都太不值钱;后来他很受苦,像是被生活欺骗的样子,却又不在乎,毕竟跟被心上人抛弃一比,所受的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能推掉大好前程,只为陪佳人,自然在看清楚佳人真实的样子后可以心如死灰。

很感人,哭的最伤心的一幕是断臂后的刘峰重见生病的何小萍,那一幕太感人了,很悲怆。

但若干年后,在小站的再会,却有一种佛性,一种洗去铅华回归生命本质的质朴,很真实,很圆满,很有魅力。

何小萍告诉他,自己当时送别的时候,其实是想去讲一句话。

刘峰问,什么话,当时讲了吗?

何小萍在嘴里含了十多年的话,她没讲,急死我了,既要担心她又吞回去不讲了,又觉得她这句话不好讲。

“我喜欢你”,力量太弱;“我爱你”,又太俗。

看的时候真的有点紧张,直到她讲了一句:“我想你也抱抱我”。

这句台词真棒,即暗合当时的拥抱事件,又合情绪,刘峰用手抱了抱她,那种质朴的情感,特别打动人。

妙玉那么严苛的修行,没有解脱,宝玉却真成了佛,还是要真正经历的。

刘峰是真正的经历,他是真的善,经历了当榜样,也经历跌落成流氓,他上战场看见生死,也见故人看见无常,所以他最后能有一种满足的状态。

大家从文工团出去了 ,各奔东西,找自己的归处;大观园永远只是“芳华”状态,它随时间流逝,女舍长嫁给陈灿,袭人上了大学,害人精出国了,归处都很漂亮。

刘峰登三轮,被欺负,境遇不佳,老婆都跟人跑了,下场似乎不好看。

但从人生的角度,他非常早的时候就经历了人生之灿烂,很满了,只有往下跌。

在这个跌的过程中,他既不愤懑,也不敌对,他完全有资格酗酒买醉的,也有资格哭诉自己的不公平待遇。

但这样就不像他了,他就是那样一个灿烂的人,他自己选择的,无私奉献,他开心吃一碗破了皮的饺子,破了皮的生活他也能接受。

最后他是圆满的,因为他绝对不会空虚。

或许是自己格局小吧,感受不到大时代,却被人物本身抓住了,看完就记住了刘峰在小站抱紧何小萍的样子,真是美好啊。

看完电影,很满足。

 8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最喜欢一个情节:小萍得知刘峰蒙冤要被发配边疆后,在楼下碰到刘峰的几个室友,特意当着其他人的面大声对刘峰说“刘峰,明早你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这句话,看上去是对刘峰说的,其实是说给周围那些一看到刘峰“犯错误”就马上疏远他的室友听的,同时也是小萍说给自己听的。

在那个特殊、畸形的环境里,发出自己的呐喊

补一个当时的截图一脸倔强的小萍与留在她身后一脸疑惑的刘峰室友,大家可以感受下当时人物的心态第二天早上小萍送刘峰时两人握了一下手,按照剧情发展这是刘峰那支右手触摸过的最后一个异性。

其实剧中还有一个对比也值得回味:刘峰因为抱了林丁丁彻底改变人生命运,而最后小萍对刘峰说她那句含在嘴里十几年的话是什么?

“能抱抱我吗”

 9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医生说,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

我还在纳闷,是何小萍偷大白菜了?

后来想通了这句话,就流泪了。

它比喻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长年冰冷刺骨无爱,已经习惯,突然一下成英雄,变楷模,世人称赞,反而崩了。

而刘峰背对何小萍把眼泪流出来,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就是全片最打动我的片段。

 10 ) 《芳华》:剥离时代的讨论,善良的人是否会被温柔对待?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电影有关于时代,有关于冯小刚的个人情结。

但我觉得,剥离开时代关于人性的部分更加打动人……看完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和几个年级相仿的好友讨论:善良的人是否会被温柔对待?

我们的答案在第一时间几乎异口同声的给出——“并不会”。

2017年末吃了30年饭的我们,不敢说沧桑,却也经历了不少人,不少地儿,不少事儿。

迎来送往中,对世界的自恋渐渐消散,适应了幻灭感,学会在和世界的抗争中,不去无用地怨天尤人,而去改变最容易改变的自己,渐渐明白:被温柔对待是一种幸运的偶然,可能和你是否善良毫无关系;是否温柔对待别人是一种选择,可能和对方是否善良毫无关系。

领悟到这个,便是对青春的完成。

而《芳华》里演示的,正是少男少女们从破除信念,到幻灭到重建的“完成青春”的惨痛的过程,这个主题不新鲜,但他们的这个过程因为“时代的加成”而更加残酷。

剥离掉文化运动、1976、自卫反击、小平裁军,主人公们各有各的“美好信念”:何小萍相信“只要当上了兵离开了家,就能得到爱与尊重”,“只要努力认真,就能不被歧视”当她经历了一切,世界告诉她,并不会。

刘峰相信“只要自己学雷锋做好事当英雄,就能被自己的女神青睐”,“牺牲了一些东西就一定能有所回报”,当他经历了一切,世界告诉他,并不会。

林丁丁相信“活雷锋是无私地为集体奉献, 不求回报活雷锋是无私地为集体奉献,不求回报打心眼里为所有人好,就是崇高的神圣的人,不会有邪念和爱情”,当她经历了一切,世界告诉她,并不会。

小穗子相信“爱一个人为他付出,他也会一样爱你,用你希望的你喜欢他的方式生活下去”,“子弹是长眼睛的,善良的人是会有好报的”,“年轻激情与活动,和那个伟大的时代一样,能一直维持下去,凝聚的集体一辈子都不会散”当她经历了一切,世界告诉她,并不会。

……你按照“你以为的世界会变得更好”的方式来行动,但世界回敬你个头破血流。

破除这种自恋的过程很痛苦,如同黑客帝国中吞食了红色药丸一样,看到一个真实但丑陋无味的世界。

我第一次对自恋的破除,来自余华的《活着》。

在学校里,你只要天赋不太差,低头读书就能拿到个好成绩,此时的你会天然的以为“只要努力,世界一定会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这本书用非常写实的故事告诉你:不,你越努力,事情还是可能越来越糟的。

当你发现:已经糟成这样了,不可能再糟糕了吧;故事的走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你:不,事情还可以再糟,更糟,超出你想像的糟……是的,你按照“你以为的世界会变得更好”的方式来行动,但世界依旧可能回敬你个头破血流。

所以,世界就是这么黑暗吗?

不,当然不是。

不然,大部分的人估计都要选择死亡了,可为什么人们都还努力的活着?

这个时候,可能还要破除最后一层自恋—— 你把世界想的“糟糕透顶”,本质也还是你自恋中的一厢情愿。

世界是否真的让人绝望到窒息?

并不会。

你可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也可以说,天道就天道,万物就是万物,世间万物的走向如同海上的飘萍,影响浮沉的因素不止于风雨雷电大鱼小船礁石暗流…… 如果能用这样混沌的“佛系思路”来解释问题,你会发现:是自恋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当你觉得世界充满虚伪和狡诈,偶然地,还是会有那么些理想主义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你觉得周围的人都体会不到你的善良甚至恩将仇报,偶然地,还是会有一些人经历过极深的痛苦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当你觉得人类都忙着趋炎附势踩着你往上攀登,偶然地,还是会有一些人能伸出手,力所能及的拉你一把;当你觉得经历过剧烈波澜的人都会内心阴暗,偶然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人仍然存在;如果有幸遇到了上面的这些美好,请放弃自恋,感知它们,珍惜它们。

青春就是这样一个,破除执念,道德幻灭,又重建信念而珍惜生命的过程。

当二十五年后,芳华已逝的刘峰和何小萍决定相互依偎,他们完成了他们的青春。

当四十五年后,芳华已逝的严歌苓完成这段尘封记忆的书写,她完成了整个文工团的青春。

当六十年后,出生在大院里的冯小刚拍摄完这部记录他熟悉生活的电影,他完成了一个时代的青春。

《芳华》短评

这就是一部七十年代的青春伤痕电影,这题材定在现代就是校园暴力,冯搞错重点,把重点都放在展示施虐者的青春靓丽上了,让人觉得他们这样欺负女主是可原谅可一笑而过的小事。油腻中年男回忆青春初恋与暗恋对象时暗爽美滋滋的感情在片中表现得太明显,让我觉得很恶心。

9分钟前
  • 眼屎刘
  • 很差

看了一圈豆友的评论,大多一二星的都在说消费历史创伤、美化苦难、“文革小时代”、“集体审美的沦丧”……吓得都不敢打分了……那就一分给作者的心诚,一分给中越战争这段历史,一分给不错的观影感受,一分给母亲的青春时代吧。

1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7分还是有的。首先没有一个演员长得是对的,彼时文工团怎么挑人,冯小刚能不知道吗?所以演员选成这样就直接取消问题了,扯什么历史叙事,根本就是个讲校园霸凌的青春片。其次冯小刚与严歌苓在情怀上是严重分裂的;再就是对女性的观看实在太过凝视了,想夹带的私货也太多。再度询唤中老年观众,够狠

1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这是在侮辱战友两个字 莫名其妙的爱情 后来一起生活怎么不可能是哥妹情呢 还有几个乱七八糟的爱情 最后那句草泥马的 演技浮夸 还有那句假手也不摸 说明他们之间还是不信任

21分钟前
  • untery
  • 较差

何小萍在草地上起舞的那一幕,看得人特别难过,因为那是刘峰曾跟她一起跳的舞。两个不被善待的人,最后相依为命。草根,知识分子,高干,出身决定了命运,曾经的青春只是暂时的拉近差距,但是结局还是逃不过阶级差别。长镜头的战争戏绝对是又一个标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带着父母去电影院看吧。

22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这就是中国目前最夯的导演的最厉害的作品。

24分钟前
  • 加菓
  • 较差

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参加完军训看同学们抱头痛哭时一样如坐针毡。一群在文革里估计就是红卫兵的人,在永远虚假的歌舞升平之后,终于活到了可以缅怀青春的年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够残酷也够写实的了。

29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刘峰握住何小萍的手,扭头眼泪掉下来那一幕还真挺严歌苓的。但是整部电影太散,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的。

32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所以冯导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刻画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更厚重的角色身上?穗子戏份多到浪费

36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畸形时代造就的畸形审美。看完想给《妖猫传》打五星。我这个大尾巴狼。

40分钟前
  • 我不是盆栽啊
  • 很差

创作者既似在缅怀那个时代,却又似在批判那片充满凶险和泥泞的沼泽,既对男主角“去势”,又以男权视角把几个女性形象拆分瓦解。这种模棱两可的矛盾姿态,是自我审查的犹疑,反映在故事里,就是浮华空洞的流水账。杨采钰眉眼有点像年轻时的巩俐,苗苗挺好的。

42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述而不论

45分钟前
  • 阿痴
  • 还行

原著里郝淑雯、林丁丁早早认识到金钱和权势的魅力,做的都是当代人的选择。刘峰和何小曼是时代的老实人,结果结结实实被时代碾压,这正是故事的悲剧之处。电影把所有复杂的人性全部拍扁,拍了一个文工团版的致青春,断手和重逢轻飘飘得像打胎一样,尤其文工团那场合唱送战友,真正的庸俗不堪。

47分钟前
  • 熊阿姨
  • 较差

冯小刚是戴着镣铐对那个扭曲的时代做了尽可能的有效表达。他克制地展现了那个时代里属于个人体验的小美好,又含蓄地批判了那个时代里属于体制的丑恶。【JSZ万达】

4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 你爱祖国,而祖国爱你吗?为什么有权阶层可以过上好日子,善良的人却要受尽委屈?时代不应该遗忘那些“最可爱的人”。

50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原来,在自己五六十岁的时候,回望自己的芳华年代会是这样的一种心绪,不介怀带着诗意和锐利的滤镜,怀念而又感伤。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时代之下命运的戏谑,人的无力感以及长久的伤感。时代才是影片最大的主角,在它面前,一切都好似微不足道,只配颠沛流离,这些转化成影像时,不一定非要去直面,留下线索就也好,线索足够了,愿后辈芳华年月里能偶尔想起,间或有人按图索骥。

5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越想越生气,气这个故事,什么芳华啊?!这片一点不积极向上、不正能量啊,是歌颂什么了?努力与善良都是无用的,奉献青春没有回报、年老没有保障。拿假肢开玩笑,嘲笑肥(微)胖者,真的很不好笑!难道是暗讽我没看出来? 黄轩比妖猫传里好点,女演员有个有点像裴斗娜,有个像董思成

1小时前
  • willamette
  • 较差

草地上的独舞 大概是个人情感在集体记忆和时代轮换中最美的芳华一瞬了 长久的压抑 爆发时已成为“异常” (看完血肉战斗之后再回到文工团真是心理落差太大了)(导演对青春的回忆美化了各种镜头 这对历史是一种掩饰)(都骂小钢炮 可是近几年除了他还有谁敢拍 拍了能上 上了能给这么多人看)

1小时前
  • 小伙锅
  • 推荐

最怀念的是特权阶层女儿们的脖颈和大腿。其他的深意如果没有影评和原著,电影自身并没有传达出来。极度厌烦用血肉模糊和突然的爆炸来刺激观众感官的做法。感觉导演没有能力把人物立起来或把故事讲的深刻,于是就滥用这种视觉刺激。那时觉得自己像一只草履虫,在盐水的刺激下收成一团。

1小时前
  • 江南逢
  • 还行